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超级生物探测器-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属于7世纪中叶的金器,有蔓草龙凤纹银碗、双狮纹莲瓣银碗、海兽纹云瓣银碗、狩猎纹高足银杯、人物八棱金杯、乐伎八棱金杯、掐丝团花金杯、双狮纹单柄金铛等多件。
  这些器物的装饰面,采用十二瓣划分手法,且多S形或U形瓣;器底有焊接的装饰圆片,尤其八棱形器物的出现,显然受到萨珊银器工艺的影响,反映了初唐金银器的时代特征。
  这批金器制造工艺复杂精细,切削、抛光、焊接、铆、镀等工艺已普遍使用。
  焊接已有大焊小焊、掐丝焊,技巧纯熟,焊缝不易发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盘、盒、碗等器物上,都有明显的切削加工痕迹,起刀和落刀点显著,刀口跳动亦历历可见。
  小金盘的螺纹同心度很强,纹路细密,盒的子扣系锥面加工,子母扣接触密闭,很少有物件轴心摆动情况,证明当日切削加工已趋成熟,这在中国机械工业史上,应是比较重要的发现。
  许多金银器上都用墨书标明每件器物的重量,反映了唐人管理金银器的方法,也为测定唐代衡制提供了条件。
  莫邪使用超级生物探测器测了一下,发现唐代每两平均数值为42。798克,一大斤为684。768克,这应该是对唐大斤最精确的测定数据了。
  “这些乱七八糟的都是什么?”金器看的多了,也就平常了,所以现在张凤林对一些奇怪的器皿,产生了兴趣。
  “应该是古代炼丹用的东西!”刚开始莫邪也许不认识,但是,只要他搜索一下,所有物品的来历出处,有什么用,都会一清二楚。
  张凤林好奇的东西,其实是一套完整的药具和大量的药物,其中的药物在唐代属名贵药物,除了莫邪认识的那些,还有丹砂、紫石英、白石英、钟乳石等贵重药材,而这里面仅朱砂一项就有7种规格。
  其他还有炼丹器石榴罐、煮药器双耳护手金锅、单流折柄金铛、单流金锅及许多贮药盒、饮药用具,显示了唐代药物学的发展与成就,反映了唐代炼丹的盛行。
  这很可能是迄今为止,唐代药具和药物最为系统、完整的一次发现。
  此外,还有很多外国金币,如东罗马的希拉克略金币、波斯的库斯鲁二世银币等,应是当时中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标志。
  除了唐代的金银币,还有一些其他币种,莫邪统计了一下,居然有39种之多,既有唐土流行的开元通宝,又有西域高昌国的高昌吉利、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尔,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
  从这些金银币上,很容易看到张家收藏的时间跨度,因为这些金银币的时代跨度达千余年,涉及面东至日本海、西至地中海、幅员数千公里,这在钱币史上肯定是第一次,算是钱币收藏史上一次空前的大发现。
  这里面比较显眼的有鸳鸯莲瓣纹金碗,赤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金壶,赤金鹦鹉纹提梁金罐和赤金走龙,其他金、银、铜钱币无数枚。
  其中还有玛瑙器九件,琉璃器一件,水晶器一件,玉带十幅,玉臂环一对,金饰品无数件,另有金箔、玉材、宝石无数。
  “这次是真的长见识了!”张灵云一边行走一边查看,而走了几步,他就会打开一只紫金箱。
  “大舅,最里面的那些箱子,就不用打开了!”这个时候,莫邪阻止了张灵云的动作。
  “恩?”张灵云一愣,有点反应不过来。
  莫邪道:“这里面这些全都是书籍,打开了很容易损坏!”
  “都是书?”其他人也被吸引了过来。


第三百七十四章 东汉石祠
  莫邪推动了几个箱子,箱子都不算重,如果里面是金银,肯定不会这么轻。
  “那就不动了!”张灵云呵呵一笑,干脆走到了一边。
  这里的宝贝多了,莫邪肯定不可能说谎,如果说谎,那么只能说明这些箱子里面的宝贝更加珍贵,但是,还有什么宝贝,是比他们现在发现的这些更值钱,更珍贵的?
  既然没有,那么莫邪就没必要骗人。
  “这么多箱子都是书?这多可惜啊!”其他人可没有多想,所以全都可惜的看着那些箱子。
  纸质的书籍,自然容易损坏,所以他们也不会胡乱打开。
  “纸寿千年,难道还真能保存这么多年?”
  “肯定的,你没看箱子密封的那么好!”
  “哈哈,你们不知道了吧?我能够检测出来,看看,这里面全都是木纤维,还有樟脑丸、生石灰,这些是防潮防虫的,咦,就连纸张也是经过化学处理的?看来还真不能小看古代人!”这个时候,张凤林拿着手机嘚瑟开了。
  “你小子不要大呼小叫的!”张灵云没好气的看着张凤林道,他这么一说,好似他多么不信任莫邪一样。
  “我们张家能够流传到现在,自然是诗书传家,藏这么多书是应该的。”张灵慧得意的道。
  “这得得有多少书籍?”张凤府看着一只只垒起来的紫铜箱子,惊叹的道。
  “不要感叹这个了,前面应该是你们张氏的宗祠,没想到在这地下,居然还建有一座宗祠!”这个时候,莫邪再次提醒道。
  “宗祠?怎么可能建立在这里?难道这样也怕被人毁了?”张凤岚嘿嘿笑着道。
  莫邪也笑了,张家的宗祠还真得藏起来,要不然,还真有人想要来毁了它们。
  “弓力千钧东风劲,长空万里北斗明。”
  “这什么意思?怎么弄了这么一副对联?”
  “还能什么意思,这幅对联解释了什么是张!”
  “张,施弓弦也,以弓,长声。”
  这就是张氏的来源,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
  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
  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这幅对联的使用率很高,可以说是广泛镌刻于各地张氏宗祠的楹联,它诠释了张氏与弓箭、与北斗星的密切关系。
  张氏的始祖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弓矢的发明者。
  弓箭可是远程杀伤工具,对氏族社会影响极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还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
  :“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另外,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
  尽管张姓是中华古老姓氏之一,但与刘、李、赵三个汉唐宋强盛王朝的国姓相比,人口数量一直保持领先地位,而今居然排名第三,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个中原因,值得研究,看看现在第一大姓——李姓,历史上先后出现过6个李姓政权,称帝者多达60多个,仅仅一个唐朝,就统治中国将近300年,开枝散叶,兴旺发达,子孙必众。
  而张姓则是个例外,虽然张姓历史上也出过皇帝,建立过“前凉”,但由于地处西北,疆域狭小,又逢五胡乱华,存活时间很短,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
  但是,尽管张不是国姓,但从汉朝起,张姓人才风起云涌,形成了名门望族、家族体系,使同姓人口大量增加。
  秦汉时期,张姓还是一个小姓,但汉朝数百年,张姓却牛人辈出,对汉朝乃至中华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比如,政治家汉初三杰的张良,外交家出使西域的张骞,天文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五斗米教始祖张道陵……
  当然,汉朝也衰亡也掌握在张姓手中,东汉晚期的“黄巾起义”,张角三兄弟敲响了汉王朝的丧钟,后来的大太监张让,更是祸国殃民。
  如果只是看后来这想张家名人,他家的宗祠藏在这里是应该,如果在外面,肯定被人烧了。
  走进宗祠之中,果然看到了很多名人,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张氏老祖张挥,其次就是张让,其他就没有人知道了,但是,到了近代,却出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
  这些都是上五代的张氏老祖,他们的名字到现在还记录在家谱上,每年都会被拿出来祭奠!
  “最后一个是祖爷爷,爷爷临走都没有合上眼,他是想着入宗祠啊!”张灵凤看的伤心,直接哭了起来。
  虽然她爷爷死的时候它还小,但是,那个时候给她留下的记忆,却是刻骨铭心的,这里没有她爷爷,肯定是一个遗憾。
  “不要伤心,这次出去我们就祭祖,到时候把爷爷他们请进来就行了!”张灵云道。
  有了这种想法,张灵凤也不伤心了,她被老莫拥着,走进了张氏祖祠。
  “这是石祠?”刚刚走进去,张凤国就惊讶的道。
  “咦?凤国长进了?说说,什么是石祠?”张灵凤道。
  张凤国被众人盯着,有点不好意思的道:“我也不知道,就是见过一座这样的祖祠,听说那就是石祠!”
  “你说的是东汉石祠?”这个时候,莫邪明白了张凤国说的是什么。
  齐鲁大地上的孝堂山石祠举世闻名,这座东汉石祠建于东汉初年,历经两千年历史风云,石祠之外的庙宇建筑早已几经变迁,但石祠至今完好无损,它也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郦道元中记载:“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
  历史上的孝子堂大名鼎鼎,所在石祠所在的小山坡,现在就叫作孝堂山,所在的镇就叫作孝@里镇。
  而石祠以及石祠后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至今还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不过,那座祠堂的规格,跟张氏祖祠可没法比,但是,其主要建造材料,却是相同,所以张凤国才想到了那座石祠。
  张氏这座祠堂虽然建在地下,但是面积绝对不小,祠堂坐西朝东,系五开间三进建筑风格,保存完好。
  祠堂面阔25米,进深47米,建筑面积1230平方米,石祠前面正中用一上下大斗的八角石柱,将石祠分割为二,在八角柱与后山墙之间置三角石隔梁,使石祠成外看为两间,内部连成一整间的形式。
  石祠墙壁均为厚约0。2米的石板砌成,屋顶两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瓦拢、勾头、椽头、连檐等形状,石祠内北墙下横列东西向的低矮石台。
  祠内石壁和三角石梁上雕刻有精美的画像,刻圣贤,模仙凡,有农耕,有井盐,出行图,车骑图,乐舞队,百乐喧。
  画像的构图和雕刻,都达到了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高峰,可以说是汉代画像石最完整、最杰出的代表作。
  这座石祠的主体建筑,全部在一座巨大的洞穴之中,看样子,这座祠堂几乎填充满了这座洞穴,所以看着像是跟洞穴相连,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虽然建设在地下,但是祠堂主题建筑一点都不少,主要建筑全部为硬山顶,屋脊嵌瓷,青瓦顶。
  屋内梁柱、驼墩、瓜柱等构件有人物、鳌鱼、花鸟、走兽、水族、灵芝等木雕彩绘装饰。
  祠堂正面外观,正中为凹斗门楼,门首横额正面刻着“张氏祖祠”四字。
  莫邪能够看到,不断维修的痕迹,特别是聪训堂,简直跟新的一样,看来它是最近才修的,在这地下,就是一百年前维护的,也看起来如同新建一样。
  所以,就算是屋内梁柱、驼墩、瓜柱等构件的雕刻、油漆,都崭新如故,上头的雕刻细致入微,漆画栩栩如生、色彩鲜明。
  这样的古典建筑,在外面是很少看到的,就算先前莫邪他们看到了一些古代园林楼阁的瓷器模型,此时看到了修建的这么庄严肃穆的祠堂,还是心情激动。
  前后左右先看全貌,单檐,悬山顶,两开间,前面正中立一石柱,柱头是一大斗和后墙之间上架着隔梁石。
  门两侧还各有一根石柱,只是后人采取的加固措施,说是后人,但一根立于唐代大中五年,一根立于宋代崇宁五年,也都是远追唐宋的古物了。
  这座祖祠,每一次维护、修建、扩建,都有铭文刻于石上,所以,它们的历史,莫邪等人看的一清二楚。
  当然,除了记录修建的时间之外,这里还刻录了不少文字,比如西山墙外侧是刻于北齐武平元年的。
  这个虽然是抄袭的其他地方的文章,但是根据颂中文字,却足以说明,古人是崇尚孝道的。


第三百七十五章 汉代画像石
  看着精美的石刻,莫邪他们全都震惊了,他们还真没想到,这座地下祠堂,居然建设的这么恢弘大气。
  当然,莫邪他们观看的还是文字,这些北齐刻字真是漂亮之极,看着这字,让人很自然地想起了娲皇宫北齐刻经,还有小南海石窟。
  当然,张氏祖祠也能够追溯到汉代,而汉代的石祠,自然少不了雄浑有大气的汉画像。
  在石祠内部的三面墙壁上以及三角石梁上,都刻满了精美的图画。
  图画大多是阴刻线描,遒劲流畅,难得的是在如此大的面积上,巨幅的图画布局宏大,繁而不乱。
  在院落里,还陈列着不少汉画石!
  汉代画像石悠久的历史和极大的艺术魅力,就算莫邪这种没有多少艺术细胞的人,也被吸引了目光。
  这里的画像石还真有“冢上有石室,制作工巧,其内镌刻人物车马”的感觉。
  而这里的一批画像石,如果曝光出来,肯定会引起轰动,因为在清代黄易发现了武梁祠画像石,就轰动了金石学界,对汉画像石的研究和著录也达到了高峰。
  翁方纲的、毕沅和阮元的、冯云鹏和冯云鹈的以及王昶的,都对汉画像石做了记述或考释。
  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但为后人更加深入的研究开启了先河。
  建国后,更多的学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汉画像石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和研究,有了许多发现和成果,使其为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
  首先就是汉画像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雕刻技法。
  汉画像石艺术存在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末年期间,历经300余年。
  自春秋战国,齐鲁地区逐渐成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汉初,由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国力逐渐强盛起来。
  至武帝时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大土地所有制的地主经济得到了发展。
  东汉,土地兼并加剧,山东地区诸侯王等豪强地主的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们的宫殿、生活、墓葬都是非常奢华的,这就为汉画像石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齐鲁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
  孔子、孟子及经学大师对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得该地区文化十分发达。
  以孝为仁之本的儒家学说,适应着当时的经济基础,孝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推崇。
  东汉袭前代,“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有些人倾家荡产也要厚葬以显孝行。
  在这种背景下,齐鲁地区的汉画像石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汉代画像石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整个齐鲁地区发现的画像石都一样,其中就包括了孝堂山石祠。
  这座张氏祖祠内部的画像石内容丰富,构图密集,在雕刻技法上,绝大多数是平地阴线刻,把事先画好的线条在平整磨光的石头上刻画出来,与绘画属同一风格。
  此外,平地凹面线刻的技法在这里的汉画像石中,亦有少量使用,画像轮廓斜刀深刻,再与里面的石面上用阴线刻划细部,这是汉画像石的独有之处。
  而这里的汉画像石的内容也比较丰富,这些汉画像石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贯穿石祠西、北、东三壁的车马出行图。
  整幅画面长达8米,人物有117名,马74匹,车8辆,还有骆驼、大象等,其中一车上题“大王车”三字,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亦或墓主人生前的威仪和排场。
  石祠北壁的正中是3座高大的殿堂,上下两层,中间刻有亭阁式阙门,殿堂内刻画出王侯受礼,朝拜参谒等图像。
  殿堂以下,刻有人物和车马行列,人物中有孔子见老子的典故。
  石祠东西两壁上部刻有上古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氏,人首蛇身,手持曲尺状物,只是他们的形象并非常见的两尾相交状,而是分刻于东西两壁的上部,这是早期画像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伏羲女娲氏的下部分别刻有东王公、西王母,两侧有仙人侍奉,东王公、西王母的旁边分别有雷神、雷车和玉兔捣药等,另有大量的祥瑞图案穿插其中。
  在西壁画像的下部,以较大面积描绘了人马奔驰、刀枪相碰的战争场面,画面上人滚马翻,众弩齐发,浴血酣战的场面跃然壁上。
  胡军高冠,凹目突鼻,形象鲜明,其中的胡人烧烤肉串,或许是烧烤羊肉串最早的图像记载吧。
  此外在石祠的东西两壁上,分别见有狩猎的图像,画面中山岭纵横,各种飞禽走兽出没其间,猎者或牵犬、荷戟、执毕,或徒步、骑马,箭射网捕,生动有趣。
  东壁画像有一组庖厨的场景,甑灶具备,有屠杀牛、猪、狗的,有烧水、汲水、劈柴、和面的,还有鱼、兔、鸡等,真实生动地复原了生活中的场景。
  百戏杂技图位于东壁画像的中部,它是汉画像石反映娱乐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场面,主要有举重、击鼓、立竿、弄丸、反身倒立等杂技活动,旁坐观者,画面热闹有趣。
  东壁中间镌刻有周公辅成王的故事,幼年成王正面居中而立,其上题刻“成王”,两侧左为周公,右为召公,相向互为致礼状。
  三角隔梁的东面,刻画有尉佗鼎的故事,图中有一桥,桥中开口如井,岸上8人用绳同时向上拽鼎,桥下船上一人用竿向上托鼎,鼎升至井口,鼎耳断开,拉绳顿时松弛。
  三角隔梁的西面,也刻有一座形制不同的桥梁,可见当时的造桥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三角隔梁底部刻有天象图,图中日月相对,金乌对蟾蜍,织女坐于织机旁,上刻织女星座,日月的两侧分刻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形象地描绘出当时流行的天神传说。
  这座祖祠汉画像石中,还刻有大量的祥瑞花纹图案,充分表达了作者带有迷信思想的美好愿望和想象,起到了烘托主题的作用。
  除了那些壁画,汉画像石中的文字题刻比较多,这些文字题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创者的题刻;一类是后世的题刻,数量上后者远多于前者。
  原创者的刻字在汉画像石当**有五处,分别是位于北壁西间左上方的“大王车”:北壁东间下部的“孔子”;东壁北侧的“成王”;东壁上方的“相”;西壁北侧的“胡王”之下。
  此外在石祠的八角柱及祠内四壁上还留有后代题刻多处,还有一些或细小难辨,或漫漶不清。
  这些汉画像石的内容包罗万象,揭示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画像中涉及建筑、军事、民族、神话、服饰、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为研究古代历史、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这里的汉代画像石内容丰富,构图严谨,雕刻精美,置身其中犹如漫步于历史画廊,它代表了汉画像石的最高艺术水平。
  更难能可贵的是保存得非常完整,始终保持着原始状态,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只有看到了这种等级的画像石,才能明白什么是“唯汉代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发什么愣?快点走,饿死了!”就在莫邪仔细欣赏画像石的时候,他被拍醒了。
  “不看了?”莫邪看了看时间,已经过去五个多小时了。
  “看这些东西,还不如多看看那些珍宝呢!”张凤岚道。
  “灯快没电了,不能继续在这里待着了,反正以后有的是时间!”张凤府也开道。
  “要是想看,其实还是有办法的,这里的墙壁上到处都是油灯!”莫邪笑着道。
  “有油灯?那还有油吗?”张凤林问道。
  “自然是有的,你不会认为,你家老祖连这个都想不到吧?”莫邪靠近了祖祠的墙壁,这边就有一盏油灯,里面的是固体牛油蜡烛,所以保存到现在还能用。
  “你怎么不早说,早点点燃了,我们也不用举着灯,看这些宝贝了!”张灵凤道。
  莫邪无奈的道:“那是牛油蜡烛油,用光了,我们现在可没法补充!”
  “咦,这种淡黄色的蜡烛油,还真漂亮,你要不说,我还以为是玉石呢!”当莫邪点燃油灯的时候,张凤国惊奇的道。
  牛油蜡烛其实就是做蜡烛的时候,在熬制蜡油到时候放入一点点牛油,这样蜡烛会更光滑,颜色更艳丽,不过,这牛油蜡烛中的上品,还真是像玉石。
  “咦,这盏不错啊!”就在此时,莫天明道。
  “这就是盏?”张凤林问道。
  “看着不像是灯盏!”张灵云道。
  盏是器皿,盛装液体的日常器具,材质通常为陶瓷、木、竹、金属等,常用物品如茶盏、油盏、灯盏,而这里应该是灯盏,但是,它更像是大点的茶碗。
  “真漂亮!”张灵凤惊叹道。


第三百七十六章 三足鬲式炉
  莫邪仔细看了看,确实很漂亮,不止是里面的牛油蜡烛漂亮,就连这种黑色的盏,也很漂亮,此时在灯光之下,看着像是有一道道光晕,以圆环为中心向外散射。
  这些光晕之中好像还有不少影像,隐隐绰绰,清晰不一,飘忽不定,玄之又玄。
  看着如同羽毛一样的颜色,并且呈紫赤相间的条纹,莫邪有点惊讶:“这是鹧鸪斑?”
  “什么?”张凤林没有听明白。
  莫邪道:“鹧鸪斑是建窑产品中较为名贵的产品,没听过这个不要紧,兔毫盏听说过吧?”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盏的“鹧鸪斑”即指釉面呈献出类似于鹧鸪鸟胸部散缀正圆白点的形状,而这只盏上面的斑纹像是胸羽,上面的白点正圆如珠,这种胸羽的正圆白点,为其他鸟类所没有。
  但鹧鸪斑究竟是什么样的建盏釉面,现在仍有争议,不过,这只盏上面的斑纹,应该就是鹧鸪斑。
  这只小盏的釉面斑点是由许多小斑点拼合而成,小斑点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随机而遇靠在一起,组合成许多形状不一的大斑点,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纹。
  如果不是点燃了牛油蜡烛,莫邪绝对不会看这些黑漆漆的灯盏一眼,毕竟这里的宝贝太多,除非莫邪有时间好好整理超级生物探测器的提示。
  不过,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文明传承之宝,要想全部整理一遍,肯定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所以,如果不是意外,莫邪是不会发现,就连洞壁上的灯盏,也是宝贝。
  整个地下洞穴,几乎每隔几米,就有一盏灯,这些灯盏,全都是一个形状,不过,此时扫描下来之后,莫邪却发现,它们还是有所不同的,最起码灯盏的釉,就有所不同。
  釉面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就是斑纹不同,这些斑纹主要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金兔毫、银兔毫为主,这些建盏的名盏,其名称也是根据纹饰命名的。
  比如兔毫斑纹不仅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纹边界在平而上的变化比油滴大,尤其还存在纵向变化,即有隐有显,所以兔毫形状清晰不一,各种各样。
  兔毫建盏不同部位的斑纹差异较大,即碗上部的斑纹较密,下部较稀,分布不均匀。
  褐色兔毫的结晶物质是填充在一串类似鱼草的钙长石晶间,这串鱼草征釉浅处易浮出釉面,在釉深处就沉入釉中。
  而且这串鱼草既把结晶物质套住,又使结晶物质相互隔开。
  结晶物质是分散的,既不像华北油滴堆积在一起,也不像铁红晶花有序排布,只有浮出釉面的结晶物质才能靠拢。
  优秀褐色兔毫盏的烧成受坯、釉、窑温的制约,烧成范围很窄,难度很大。
  所以传世的很少,现在外界传世的宋代建盏,差不多都是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
  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
  到了现在,建盏以日本最多,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
  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魔都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但是很少,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而现在这座张氏密库之中,却发现了足够烧制几窑的建盏,这个发现要是传出去,肯定能够引起轰动。
  “赶紧熄了火!”知道了这些灯盏都是珍品,莫天明急忙提醒莫邪。
  “此时我都要怀疑了,是不是我们家老祖,都在变着法的炫耀?这些建盏在古代也是珍品吧?”张凤岚嘿嘿笑着道。
  “也许不是炫耀呢?”莫邪道。
  “不是炫耀?我们张家的老祖这是在告诉你们,我家连只灯盏,也是你们奢望不起的!”张凤岚道。
  “也有可能是为了隐藏!”莫天明道。
  “隐藏?怪不得这些灯盏像是没用过一次,放入这些牛油蜡烛,也许还真有保护灯盏的意思。”张凤林道。
  “好了,好了,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当饭吃,我们还是赶紧回去吧,返回地面还有几个小时的路程呢!”这个时候张灵云提醒道。
  “怪不得这里没人找得到,这么远,我们的老祖宗也肯定不愿意经常下来!”张凤林嘟囔道。
  “这可不一定,如果是从这边出去,应该距离不远!”退出了祖祠,莫邪指着一处洞穴道。
  “那我们也从这里离开不行吗?”张凤国问道。
  “外面五百米就是水库,如果这里不是山脉断层,隔断了地下水的渗透,这座宝库早就被淹没了。”莫邪笑着道。
  “这里是青云水库?难道是青云峡?”莫天明脱口而出。
  “老爸还真是聪明,这里就是青云水库,如果不是有这座水库挡着,我早就找到这座密库了!”莫邪道。
  “青云山,青云峡,青云道观,青云别院,我们张家在这里好像有一座青云别院,现在山下的青云山庄,也是我们老张家的祖产。”这个时候,张灵云道。
  “祖产?”张凤林问道。
  张灵云道:“对,灵风你们都不记得了,那个时候我已经十几岁,还知道家里的一些情况,我们张家张半城可不是白叫的,整个县城南边、东边的耕地,几乎全都是我们家的,只有北面的山区,因为环境复杂,我们家老祖看不上,才留给了其他家族!”
  “原来这里也有我们家的别院!”张灵言和张灵慧异口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