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门金凤:冷面夫君童养媳-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些个闺女也许都是老实本份之人,但毕竟不是卖身为奴的人,而是自小在家里被父母珍爱娇养的小闺女。
    几十、几百人凑一块儿了,难免会有磕碰的时候,要是谁打谁一下、谁推谁一下,后果可能就是致命的。
    听了她的分析,方子湛也说不出话来了。县城里不安全,村里住不下,怎么办?
    “且不说现在的情况手袋子是否安全、咱们的人是否安全,为了保障这两者的安全,咱们都只有一个办法。”
    方小福想了又想,叹气说道。
    “什么办法?”大家几乎异口同声。
    “另谋安身之处。”方小福认真说道。
    “……”大家有些无语地撇了撇嘴。这不就是觉得县城里不安全,要另外找地方安置吗?这不就是没有安全的地方可以安置嘛。
    “小七儿,你们不是要在五子丘建作坊吗?不如先建个院子?”六祖爷爷突然想起一事,面露喜色地望着方小福。
    “对呀,五子丘虽然快淹水了,但赶在那之间在山坡上建院子还是赶得上的。反正水退之前你也种不了庄稼。”
    二祖爷爷猛地一拍大掌,为老六想到这个办法投去赞许的一眼。五子丘地大着呢,又被两条江隔在中间,除了划船根本没有路。
    这样他们安置多少人都可以,总没人跑过来问运去哪儿了吧?
    “不,那儿太麻烦,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咱们还是等不及。”方小福却笑了笑,委婉地拒绝了长辈们的意见,让他们刚升腾起来的希望瞬间破灭。
    “不过建院子这事儿可行。”方小福见老头们露出那么明显的失望表情,心底暗笑,便连忙说道,“咱们就把院子建在上村头。”
    “建上村头?”大家又是一阵异口同声,就是村长大伯都很吃惊地望着方小福。
    “听了两位祖爷爷刚才的话,我忽然想起公祠那边的小杂院了。”方小福看向村长大伯,“大伯,咱们在上村头挑一块合适的空地,菜地、肥田都成,有十亩大小便可。”
    “你们看哪里合适,稍微小一些也可,但要在安全的地方,不能太隐蔽,最好很多人都方便看到。”
    “为什么要很多人方便看到?”村长大伯一头雾水了。

  ☆、422。第422章 大杂院

“通过这段日子来的合作,我看咱们村的人家总体还是不错的,团结、正直、善良、热情。我相信大家为了方山村和自家的利益,都会将防卫工作当成自己的责任。”
    “就算咱们现在有人守着进出村的要道,夜里又有人巡逻,每家人也会有主动守护的意识。所以,在大家都方便看到的地方,就会增加许多双眼睛盯着。”
    “除此之外,咱们新建的大院里还是照例安排几护人家照看,男人白天可以去下地,晚上可以轮班值守,女人洗衣、煮饭、打扫院子、管着那些小闺女们。”
    “咱们在村里安营,最大的好处就是防御能力成倍增加了,整个村子都是咱们的力量。在县城确实势单力薄了。”
    方小福说着、想着,越发觉得这决定正确。当初她要将人带去县城,是打着随时抛弃村里这批人的如意算盘。
    但事实证明,人还是不能太贪心,不能让自己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遇上事情,还是团队的力量最可靠。
    经过她的解释,大家听明白了,也觉得这么做未尝不是一个最安全的办法。
    尤其是他们祖祖辈辈世居于此,将人安置在这里,等于就是安置在自己家里,这不是最让人放心也最有保障的吗?
    “好,我们现在就去看地。”村长大伯想明白了,就恨不能立刻去执行。
    二祖爷爷他们见状,连忙问:“那我们大刘村呢,也在村里建一座院子?”
    “不用的,二祖爷爷。”方小福连忙解释,“大刘村人口没有方山村多,抽不出那么多人日夜巡逻防守。何况……”
    “我们不是要在五子丘建作坊吗,开荒、垦地、建屋、种树、种地,还有以后作坊里也要人做事,这都需要从大刘村找人呢。大家自己还有地要种,忙着呢。”
    二祖爷爷立刻被五子丘的未来给吸引住了,本来想问小七儿怎么弄,但又想到,眼下最重要的不是这个,而是手袋子的事情啊。
    “那手袋子……”
    “二祖爷爷回去挑人,跟他们逐家逐户谈清楚、谈妥当、签契约,然后等着,方山村这边明天就动工,现在天气不冷不热的,咱们可以多找些人日夜赶工,尽快将院子建起来。”
    “然后所有人全部住进去,不住大家的家里了。”方小福说着时脑子里便浮出了她的第一家村企的雏形,立刻问村长大伯要纸笔,她要画画。
    听说小七儿要画画,村长大伯立刻亲自去拿了几张还没裁出来的竹纸,以及他在用的两支炭笔。打了这么久交道,他自是知道小七儿要的是这个。
    方小福立刻和方子湛一起将竹纸拿了一张就铺在八仙桌上,然后在纸的一角随意试了试笔锋,然后就画了起来。
    纸张大她也没有裁,而是将笔力加大,那画更清晰地呈现在纸面上。只是面积大画起来也会比较难了,但她依然不急不躁地画着。
    她画的是刚刚构建出来的大院图。
    先画的是一座阁楼,和别苑里正在建的那座有些像,也是三层结构,下面两层大,第三层小,有封闭式阳台。
    夏天可以开了阳台窗子吹风,天冷了就关了阳台窗子,阳台上可以走动、看风景。后面有个抱厦,可作玄关和待客之处。
    阁楼也是用的角檐悬壁的风格,但没有园林的精致,毕竟是村子里的建筑,还是以素朴实用为主。
    以这座阁楼为中心,四周围着一座仿四合院,一进院有倒座、两侧有小跨院、小角院,经过正房穿堂在二进院里就是这座阁楼和厢房。
    厢房处皆有角门通向外面的侧院,后面还有第三进后罩房。后罩房两侧又有小跨院和小角院。
    这座院子是将几种建筑风格融在一处取了最实用的用上了。
    没有那些消遣风景,除了有屋檐走廊外,也没有抄手游廊,院墙里甚至不会种树,围墙也会有些高。
    这么做都是为了防盗,有人入侵时没有隐蔽之物,容易被看见。
    方小福是画漫画的,因此勾起轮廓来很快,不用在细节处浪费时间,只要将轮廓勾勒得能看清楚明白便可。
    一柱香时间过去,初步轮廓便出来了,大家看着白纸上小巧的手轻轻晃动,灰黑色的笔便神奇地呈现出风景来。
    大家都看得惊叹不已。方山村这边还好,大家是知道小七儿会画画的,大刘村那几个老头子可是看得眼珠子都快突出来了。
    这小丫头不得了啊,这已经不是普通的聪明丫头了,简直就是灵慧过人、心灵手巧异于常人。
    他们甚至不敢太挤到桌边,生怕影响小丫头作画,这可不是他们庄稼人能做出来的事儿,他们心里便多了一份敬叹。
    方小福全神贯注作画,当第三个一柱香时间到时,她在大门屋檐下的牌匾上写下三个隶书字:大杂院。
    正关着刘杏花母女的那座小院叫小杂院。那她这个就叫大杂院好了。现在住那些小闺女,以后也可以一直住着小闺女,或者别的女工。
    这是她一直想在这里办却觉得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而未能实施的一家村企。真正要带领方山村发家致富,成为天下第一富村,就要有村企,有赚钱项目。
    光靠田地、山庄和大山的馈赠,只能富自己,而她做不到这么自私。
    “具体有几间屋,就看咱们量多少地了,我是随便估了一个数,反正到时候要能住下六百人,如果这院子住不下,咱们就在后面或两侧再加院子。”
    因为格局随意,小院又多又方便增加,所以叫“大杂院”还是很形象的。当然,这个大杂院既有格局上的意思,也有人员入住来源上的意思。
    方小福让村长大伯他们将画拿走,又拿过刚才方子湛裁成一半的竹纸铺上,将这座院子画成了平面示意图,这样更直观,适合给工匠看。
    方小福画得兴起,又拿过裁出来的另一半纸铺开,接着画了个屋里的内景,包括炕的方向、箱柜的摆放。
    这图是立体的,非常形象。大家又跑过来拿图。二祖爷爷一边看一边啧啧赞叹,老脸上都笑开了一朵花。

  ☆、423。第423章 选地

“小七儿,没想到你还有这么一手功夫。难怪能做出手袋子来,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老头子佩服啊。”
    二祖爷爷他们来到方山村,已经在村长大伯家里看了小闺女们做活儿,也亲眼见识了那手袋子的模样。
    那种女人用的袋子自然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在意的还是价钱。
    一只手袋十五两送货,人家铺子要卖一百多两,难怪要他们大量供货了,这么大的赚头,谁都愿啊。
    可现在看了方小福的画,他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问题。手袋子怎么了?女人用的怎么了?没有小七儿这么灵巧的人儿,谁做得出来?
    能工巧匠也不过如此。
    当然,这只是老头们欣喜之余的一种夸赞。真正的能工巧匠自然比方小福厉害,方小福再自恋也不敢自夸。
    何况她也只是仗着穿越而来的女主光环赚钱,欺负这里的人不会她会的东西呢。而她不会的东西却太多。
    大家都把方小福夸了一通,又夸方子湛真是找了个好媳妇。
    方小福等大家情绪冷静了些,便指着那平面图讲解每一处的用处。
    三进院子,二门以内都住小闺女们,还是按每屋几个的分配法入住,吃饭也在里头。正屋留作议事之用,倒座留着她另有用处。
    然后是那些属于外院范围的小跨院、小角院、侧院,甚至可能在后罩房后面还会再增加个后院。则都是留给那些负责照看小闺女们生活起居的人家住的。
    这些人家若有备考读书郎,也可以住进来,他们有一个用处,就是在他们的爹或爷白天下地时,作为备用力量,留在家里协助看家。
    若是有谁趁照看的人家男人下了地,女人在别处忙碌时逮空子偷溜进来,读书郎们在屋里就可能会发现动静了。
    他们的存在,就是弥补防御的死角。
    当然,也不必担心男女有别什么的。因为这些外院与中心的三进主院并没有连在一起,中间划出一条不算窄的通道,主院向外院除了主门,并没有开窗,也无后门。
    而门锁则由各自最近的妇人们保管。内院里,每屋再安排一个年纪大些或是能干一些的小闺女当宿舍长,管理那个屋的所有情况。
    虽然不会另外给工钱,但也是一种荣誉和肯定啊,她们会很乐意的。
    之后因为大家都聚作一处,也将分工安排,比如哪些人主要负责煮饭,哪些人主要负责洗衣,再安排一两个大小管事。
    他们的成本和工钱、赚头,就从每个小闺女每个月上缴的十两银子中来。和以前没有变化,不同的是现在大家集中做事,成本核算方面会正规一些了,可能还会有专人记帐。
    总之,这样层层把关、各司其责,安全性肯定会更高。
    然后再将一进院子的小角院利用起来,和倒座房一起,也有不少空间可用了。
    到时召集村里一些人品不错为人又热心耿直的妇人,不计大娘、大婶还是嫂子,只要符合条件,本人又愿意,每天白天皆可过来这边做活儿。
    她们不住这边,中午可在这边吃一餐饭,傍晚时回家,第二天吃了早餐再过来。没有工钱,但提供了一个环境舒适的聚集之地给她们。
    而且,以后还会视情况教些别的活计呢,总之来这里帮着看看大门、应应急什么的,帮大家也是帮自己。
    方小福说完大院和人员的安排后,看了一眼安静的众人,知道他们心里都震憾了,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她也不管,便接着说下去了。
    再有自然就是教手艺、验收手袋、送货、抽成的问题了。这个一切还照旧。
    方家负责教、验、送的问题,她会从她的抽成里分一成给他们,然后分一成给村里。这个规则对大刘村同样有效。
    也就是说,到时候方山村拿方山村这一份,大刘村拿大刘村那一份,都是从方小福抽成中拨出来。
    而大伯、大伯娘、爹、娘、大堂叔、大堂婶、二堂叔、二堂婶也从她的抽成里拿一成,这一成则是包括方山村和大刘村的份额。
    这等于是拿两成了,但他们要做的事情更多,拿这么多自然是应该的。大家听了自然不会有异议,何况这本来就是方小福的份额里抽出来的,她没意见,谁敢有意见?
    大家对自己的利益都明了之后,新的安排就说到这里了。
    方耆老和陈耆老立刻去联系修院子的人选,按方小福的要求,一百个、两百个都成,总之大杂院要尽快建起来,而且要建好、安全。
    村长大伯则陪着大家去选地,方小福觉得修这一座工厂就算不是一辈子也是很长久的事情,她也要把关,就拉着方子湛一起去了。
    其实根据方小福的要求,可选的地并不多,不是数量不够就是范围不整齐,再不就是种的作物不同,有的还是水田。
    最后村长大伯想起来,村塾附近有几块地,因是村里公帐划给村塾的福利田,没有被不同人家使用而打乱,到是很整齐地排在一处,共有十二亩。
    而且离村塾不远,从上村头到村塾正好经过这片地,只是……
    当方小福来到这片一半是黄灿灿的麦子而另一半却是绿油油的菜地时,不由有些头疼。因为一条可以跑马车的宽敞大道正好从它的中间穿过。
    也就是说,这十二亩地是左边八亩,种着麦子,右边四亩,分成了很多畦的菜地,种了不同的蔬菜。
    “小七儿,最合适的就是这里了,既在上村头边缘,又在村塾附近,每天来往的人也不少,就是读书娃们都能帮盯着了。”
    村长大伯认真地解释,方小福却只能在心里苦笑。因为她之前确实说过,要在一块很多人都看得到可以帮盯着的开阔地方。
    这里确实符合条件,尤其是这麦子已经熟了,本来就是这几天要收割的,只是大家都在忙自家地里的收割,就把这边晚了一下。
    而另一边的菜,就算全部挖掉,补些青苗费就是,不必担心损失多少粮食,空了多少粮仓。而这些地,根据之前说好的,拿老方家的地换,以地换地。

  ☆、424。第424章 连夜抢收

“大伯,这些地确实可以,条件都符合,就是,咱们要将这条路换个地方了。”方小福感受到方子湛的手指在自己掌心点了点,便开了口。
    “可以换到那一边,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就常从那边的菜田穿过,很多读书郎都住那边,这边离公祠近一些,反而没什么人走。”
    方子湛立刻提供意见。
    “好,那边确实走的人多一点,主要是去村塾的,到时你看院子正门朝向哪边,或者从旁边再开个侧门什么的,再开出一条道来接上。”
    村长大伯也不纠结,地能选上就好,不耽搁动工。
    再加上二祖爷爷他们也跟了来,这时也提了不少建议,于是这建大杂院的地就定下来了,连座向也定好了。
    坐北朝南是基本定向,他们偏向东南,大门正好可以与村塾相望,右侧是上村头核心居住范围,背面则是公祠方向。左侧一路过去还要穿过几块地,才是河边。
    这里确实空旷,却不偏僻,村里过来人也方便,又有村塾在附近,每日里上学的读书郎们来来往往,很是热闹。
    选地之后,方小福便让村长大伯照着她画的图纸明天就去建房材料,明天一早就找人来割麦子,菜地那边也要在两天之内弄完,然后平地、打桩、下地基。
    两百人不够就三百人,总之大家分工、日夜赶工,尽量赶在下个月初能完成,月底能住人。
    因为县城那边的路不通,过去的人要搬回来,村里已经替补的也不能退回去,因此暂停新的替补人员,搬回来的也在村里重新找屋子临时安排。
    等这边能住时,再一起搬进去。
    事不宜迟,村长决定连夜收割麦子,再把蔬菜都给摘了,明儿一早便开始扒地。
    他先让汪郎中去村塾和那边负责管理的老先生打招呼,让他们赶紧打扫粮仓、地坪,准备堆麦子。再让吴耆老沿地敲锣喊人赶紧收工,到他家集合开大会。
    他们商量了这么久,件件都与村里大家有关,自然要说与他们知道的。
    方小福看着突然紧张起来的气氛,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
    和鬼子战斗着的村民为了不让成熟的麦子落在坏人手里,连夜抢收,等坏人一早带着人马赶过来收麦子时,已经只剩下一片空地了。
    突然紧张起来的气氛也让二祖爷爷他们情绪高昂起来,连声问方山村人手够不够,不够就从大刘村调人过来。
    村长大伯却笑着说,够不够一会您看看就知道了。二祖爷爷听了哈哈笑了起来,他自然知道方山村人多。
    于是村长他们往回走,方小福没见过这时代人开大会,好奇地要跟去,方子湛却拉着她问:“娘子,你跑来跑去不累吗?事儿咱们不是已经知道了吗?”
    既然已经知道内幕了,还有什么好看的?
    “好吧,那我们先回家歇歇,吃了晚饭再来地里看热闹?”方小福仰头望着她家少年兴趣缺缺的脸,于是小心翼翼地问道。
    “……好,晚上我们来帮着搬麦子。”方子湛点了点头。只是他的决定却让方小福一阵感动。
    作为读书郎,作为家境越来越好的读书郎,在完全可以不用这么辛苦的时候,他却没有选择袖手旁观。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抬些茶水过来,或者送些吃食过来给大家宵夜,一样能获得大家的称赞。可是他却选择与大家一起劳动。
    只是,他有这心,她却不愿意让他受累,于是提议道:“大家要连夜抢收,只怕饭都吃不好,我们在家多烙些手抓饼过来给他们垫垫肚子好不好?”
    方子湛看了她一眼,又点了点头:“也好,他们等下开了会肯定就直接下地了,这天还没黑,方便干活的。”
    “那天黑之后呢?就靠月光照着大家?”方小福歪头问。
    “四周地边肯定要举火把的,人多的话,分成几块来割,很容易的。”方子湛解释完便拉着她的手往回走,“咱们去和村长大伯说,咱们负责烙饼,再炖锅肉汤?”
    “咱们家远了,锅也不够用,炖汤怕不够吃。不如在村塾门外架几口锅,咱们就在外面烙饼、炖汤,蒸馒头!咱把兄弟姐妹都叫过来帮忙。”
    “好,让他们架锅、摆案桌,咱们从家里用马车运面粉过来。”方子湛笑着点点头,拉着方小福走得快些了。
    方小福也有些兴奋,她穿越过来后在家没少下厨展示厨艺,可还没在村里户外掌过勺呢,今晚她要大展身手!
    两人小跑赶上了村长他们,便说了他们的提议,架锅在外面,随便抽几个妇人过来帮忙就行,也不影响各家没被安排的人吃饭。
    “好,小七儿,我回头就让人安排锅灶去,你去准备吃的,到时怎么做,你来掌厨。”村长一听立刻笑了,爽快地应了。
    他可是好久没吃过小七儿做的菜了,烙饼也好啊。
    二祖爷爷听说小七儿是个会做饭的,做的小吃也很好吃,便嚷着他也要去收麦子,他也要吃!
    没想到威严的二祖爷爷居然还有这么一面,方小福当时就差点笑喷。
    很辛苦才忍住了没笑出来,撇着嘴道:“二祖爷爷,今晚为了方便怕是不能做菜煮饭了,咱们就蒸馒头、煮饺子、烙饼,再炖个汤。”
    “好!好!那也好吃!”二祖爷爷笑眯眯地连连点头。
    “那您可要先在我村长大伯家里先吃点,垫垫肚子,我这边怕要晚了饿着您可不好了。”方小福只得哄着些。
    “好!都听小七儿的!”
    二祖爷爷的反应引来大家一阵哄笑。方小福这才笑了起来,大家都笑了,二祖爷爷总不好找她麻烦吧?
    说好晚上的安排后,方小福就拉着方子湛飞快地走了。回到家看看时间还早,也就是下午四点多的样子,便把姐妹们召集起来,先和面。
    家里没条件存奶油,于是方小福先交代大家和着面,她和方子湛赶了马车去镇上,先找三婶娘要了些奶油糕。

  ☆、425。第425章 他们都不能冒这个险

又把集市屠案上的五花肉、前腿肉、排骨、猪肺、猪肝、猪肠都买了下来,又买了四板豆腐,然后去林家杂货铺买了一百副碗筷子,都用竹篓装着。
    回家时在镇口碰到大哥和二哥赶着马车回来了,四人见面高兴地打了招呼,方小福主动说起今天的事情,听得方子健和方子元皆是大惊地瞪着她。
    “小七儿,你真是善变啊,这人还没送完,又要接回来了。”好半天后,方子元才没好气地从旁边马车上斜睨过来。
    “我也不想这么劳师动众呀,这不是怕人家的闺女们出事儿嘛。咱手袋出事不要紧,大不了不做了,可那些闺女若是有个什么,咱们老方家都完了。”
    方小福一脸无奈地解释。
    大家听了都沉默了,因为小七儿说的是对的。既然有人盯上了这些小闺女,不管只是好奇八卦,还是别有用心,他们都不能冒这个险。
    “那咱们明天就去把人都接回来吧。”方子健看了方小福一眼,继续赶着马车。
    “嗯,只要没被那些人跟踪到地方,暂时还算是安全的,但时间长了肯定不行,院子里突然住进了这么多人,左邻右舍肯定会知道,会打听。”
    “咱们大杂院今晚收了麦子和菜,明天就平地、进材料,明天应该能摆动工酒。”方小福扳着手指算着,“半个月不说修完全部,一半总可以吧。”
    “小七儿,咱们村的人都不是专门做工匠的,会建阁楼吗?”方子元歪头看过来,好奇地问。他以前少回老宅,并不清楚。
    “小七儿,那阁楼只是用来吃饭和做活儿,并没有别的用处啊,不建不行吗?”方子湛也看过来。
    此刻路上只有他们两辆马车并行着,后面远远地还有一辆驴车,正是王胜大叔开始跑回镇上到方山村这条线了。
    不过如今方山村男人女人、闺女、读书郎们都在忙,出门的很少了,他载到的客人并不多,不过如今他也不缺这点赚头了,就是闲不住才跑起来的。
    不过方志真已经将方小福的意思转告他了,他近期除非送家俱,不然不会再去县城里。这会儿看见前面两辆马车不由疑惑地眨了眨眼。
    方小福这边说完连夜抢收,她负责大家的晚饭这些事儿后,方子元那边也把他们一天在县城里的事儿说了说。
    他们兄弟一早送了一车小闺女进城后,就去找了中人葛长兴问新宅子的市价。
    葛长兴一看契纸便说这是年初经他的手卖给徐家的,宅子实价八千两,中人费和县城备案等费用是五百两。
    知道方子元是徐家外孙,现在这宅子被他舅舅送给了他们家后,不由在心里咂舌了好久。这文先生都认的什么义妹啊?崛起也太快了吧?
    不过葛长兴嘴上并没有多说什么,就带着兄弟俩去县衙换了户头、重新立了档。因为是他带过去的,县衙师爷到是没收多少钱,五十两意思了一下。
    拿了新的契纸,兄弟俩也给了五十两银子请葛长兴喝茶,然后就赶去城东找二表叔,一起去看了那座有大园子的新宅子。
    他们在里面逛到中午才逛完,不由惊叹不已。
    这后院里竟然有十二座小院,甚至有两座还是大院中套小院,小花园也多了两个,面积可比之前那座四千两的大了一半还多。
    难怪要值八千五百两银子的市价,不,现在是八千六百两了!
    不过这座大宅虽然没有装修什么,但当初徐家买了确实是想搬过来住的,因此派人打扫干净了,门窗都翻新过,只是还没装新帘幔,没有放家俱、器具。
    说起来,他们还是省了不少事的,添上基本物件就可以住人了。只是这园子也太大了,人不多还真不敢住,太空了,不熟悉路的人还会迷路。
    因此二表叔决定先将靠近后门的那几个小院和下人偏院给清理出来,前面那些先不动。等人员到位,可以先搬一些。
    两人跟着二表叔回别苑里吃了中饭,又看了阁楼进度,琢磨着下个月就可以搬了,又四处看了看才回来。
    他们回了家,看见大伯也回来了,爹和爷也在院子里站着,娘和大伯娘在厨房里帮忙做饭。他们已经去开过会了,此刻看见方小福回来,全都像看下凡仙女似地看着她。
    这平地建大院可和县城里买宅子不同,这是彻底起新屋,是大工程,没有大手笔是做不出来的。
    而小七儿竟然因为有几个好事者打听了小闺女的事情,就下了这样的决定。说真的,知道这个消息后,他们还真是半天也没回过神来。
    “小七儿,这在村里起院子,那县城里买下来的院子怎么办?”方刘氏从厨房里冲出来,着急地看着方小福。
    如今她可信服这小媳妇了,根本不可能骂人了。
    “不用担心,县城里的宅子先搁着,以后在别的用途上还是用得上的。”方小福笑着安慰她,也安抚大家的心情。
    “咱们手袋子固然要保密,小闺女们的安全更重要,若真出了什么意外,咱们家扛不起。因此在得知有这兆头时,我们就只能这样做了。”
    接下来就由方子湛将下午的情况说了一遍,方小福则进厨房去揉奶油馒头的面团。姐妹们已经揉好了四个大端盆的麦面,又摘了黄瓜和几种做馅料的青菜,正洗着、切着呢。
    方小福让大伯娘帮忙,用面粉把猪大肠和猪肺给洗干净。又让彩霞和小秋去摘一篮子红薯叶回来洗干净。
    方子健见厨房里在忙着,水缸里还有一半水,便拿了桶去担水。
    天边云彩渐浓时,方家的平板马车上就载着满满的食材往村塾那边去了,经过村长家院子时,方小福还特地打了招呼。
    知道村塾围墙一侧已架了六口大铁锅时,顿时眉开眼笑,六口大铁锅啊,好霸气的感觉!
    他们赶着马车过去,就看见金黄的麦田里已经排满了人影。
    大家分成了几队,一队从那边割过来,一边从这边割过去,另外两队负责收把,一阵负责运送,一队在地坪里忙着堆麦。

  ☆、426。第426章 野地上的大锅饭

他们并没有闲着看下去,而是去了架铁锅的那一处,两张案桌也摆好了,都在空地上,几个妇人正在那儿烧水洗锅,却没有做别的。
    因为方小福还没到,没人知道怎么做。
    方小福到后,就招呼那几个大婶、嫂子把马车上的东西搬下来,面是家里揉好的,几种青菜也在家里洗好、切好了。
    “吉婶子把这两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