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清穿之大福晋育儿记-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可以了。”
伊尔根觉罗夫人听女儿的分析也是有礼,不过还是抱有一丝希望:“真的不行了吗?”
和卓坚定的看着她摇头:“不行。”
和卓劝母2
伊尔根觉罗夫人仿佛一下子老了好几岁,喃喃道:“你阿玛今年才46啊,他还年轻,怎么就要…。。”
伊尔根觉罗夫人当了七年的尚书夫人,
站在高处的人,一下子让她退到山脚,都是难以接受的。
和卓看额娘自己也说不下去了,
轻轻的握住额娘的手:“额娘,你还有女儿啊,最主要的你要为哥哥们考虑啊,三个哥哥还在官场上呢。”
伊尔根觉罗夫人听到说儿子,丈夫养老就养老吧,儿子可不容有失啊。
“额娘放心,三个哥哥都没事的,之前咱们家献了不少粮草,这个功劳谁都抹不去。
额娘将这些事情和阿玛说说,他会明白的,不过是被罢官还是致仕,就看阿玛自己的了。”
科尔坤这个人在和卓所知道的历史上就是被罢官的,是否抄家没有记载,不过时间提前了,
本来都要到打仗全部结束后朝廷才整顿吏治的。
和卓其实没有得到消息,不过伊尔根觉罗夫人不这么认为,她认为女儿是得到消息了,和卓也乐得她这样认为,否则要是被康熙认为不识趣,抄家就不好了,说不得还要连累几个哥哥。
伊尔根觉罗夫人来之前也只是报了一丝希望罢了,毕竟康熙大朝直接下的旨意。
除了这一丝希望,她还想问问会不会牵连儿子,现在得到回答,也没什么心思呆在这里了,想着回去和丈夫儿子说说。
和卓话还没有说完,怎么就放伊尔根觉罗夫人走了。
“额娘,刚才女儿说的哥哥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件事情起因的。阿玛闲置在家中,身上的佐领和族长一职估计也会给大哥,大嫂就成了当家主母和族长夫人。
“五哥,六哥,丰生还没有成亲,您就变成了老太太,您想啊,”和卓暗示,
伊尔根觉罗夫人不是那不知事的,相反这大家族的事情她比谁都清楚,亲娘当家和大嫂当家那区别大了。
“额娘,按照寻常家族,五哥,六哥早就成亲了,现在您就操心丰生就行了。
不过现在五哥六哥都没有成亲,到时候大嫂置办聘礼,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总会有想法,还不如现在就将这部分前给了五哥六哥,让他们自己置办些私房,其实这本身就是他们应得了,要是早几年成婚,每年的出息都不老少了。
五哥现在身体已经养好了,不过还是要小心保养,处处都使银子。
几年还好,要是时间长了,难免大嫂心中会有想法。”
“咱们家嫡子的聘礼是公中出一万两银子,额娘现在就是将钱给了哥哥们,谁也说出个什么,五哥哥自小体弱,要好好养着,需要银子,六哥哥学习武艺,所谓穷文富武,没点银子傍身怎么行。
大哥,二哥,三哥的婚事都是祖父一手操办的,风光有体面,他们日子过的很好,私产不少。
日后若是额娘不当家了,
大嫂当家,
哪里能将五哥哥、六哥哥,小丰生和大哥他们当初一样呢。”
“他们都是额娘的儿子,都是阿玛的嫡子,难道说因为年岁小,
几个哥哥生活富足,他们就只能拿那份例里的东西过日子,这说不过去啊,涝的涝死,旱的旱死。日子久了,总会生出些什么,要是兄弟间再有了隔阂?”
伊尔根觉罗夫人一听女儿开口就明白了,女儿是为几个小儿子要钱呢。
意思她明白了,日后这个家估计是大儿子当家,大儿媳自然是要做主母的。
不过她还有3个亲生儿子没有成亲,在大哥大嫂手底下过日子,哪里能和亲爹娘相比呢。
往事1
伊尔根觉罗夫人一听女儿开口就明白了,女儿是为几个小儿子要钱呢。
意思她明白了,日后这个家估计是大儿子当家,大儿媳自然是要做主母的。
不过她还有3个亲生儿子没有成亲,在大哥大嫂手底下过日子,哪里能和亲爹娘相比呢。
女儿的意思是让提前给嫡子聘礼的银子呢,
虽然不到分家的时候,
不过这样确实可以一碗水端平,孩子们都一样,谁都说不出个什么,大儿媳也不会怎么想。
要是日后她和丈夫两个老了,再分家给其他孩子这么多,保不齐大儿子一家就要闹将起来,兄弟也会有隔阂。
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不是她愿意看到的。
伊尔根觉罗夫人明了了:“你的意思额娘明白了,
你这个孩子,在宫里还想着你五哥,六哥,小丰生他们,先顾好你自个儿”说着看了一眼和卓的肚子“额娘回去了,你之前的话额娘会带到的。”
伊尔根觉罗夫人回去后,和卓呆呆的做在那里。
施嬷嬷泡了一杯灵蜜水递给和卓:“福晋为了六爷和家族真是煞费苦心了,老爷和太太知晓您的苦心,您就别想了。”
和卓淡淡的开口:“嬷嬷是知晓的,六哥小时候曾经为了素未谋面的我打架,我回家的第一天就亲自来抱我上马,教我骑马,有好东西都会给我留一份,我怎么会不管他呢。”
可以说六哥佳珲是和卓来到这个世界第一份关怀,从未变过。
“六哥疼我,护我,我自然也要疼他,护他的。”
施嬷嬷看出和卓的神态有些不对,就想转移话题,
和卓没给她这个机会,
一个人在那里自言自语道:“嬷嬷,我一直都知道,
额娘对我是不同的,疼爱虽有,不过梳理也确实是,完全不能和家里其他姊妹想比。
大哥,二哥,三哥自小养育在祖父祖母膝下,颇受重视和看中。
四姐姐是第一个养在额娘身边的孩子,额娘是要星星不给月亮,五哥因为早产颇得额娘的怜惜,时常挂在嘴边。
这个家里只有我和六哥最不受重视。”
和卓嘴角讽刺:“哼!”
冬卉是个泼辣的性子,
又是最早伺候和卓的,对这些事情都是了解几分的,颇有些同仇敌忾:“四姑奶奶都出嫁了,夫人还日日去她房里一解思女之苦,小姐在跟前的人她看不到,一个月都不会来咱们院子里一次。”
施嬷嬷看冬卉来劲了,狠狠的瞪了她一眼,看不出来福晋心里不舒服,你个小蹄子不哄着劝着,还火上浇油。
“四姐想嫁到外祖家,额娘费劲心机让她落选,
祖父祖母对四姐这样很是不满,因为四姐,额娘这样的孝顺儿媳,第一次反抗祖父母。”
说到这个冬卉也有些不忿,自己姑娘在家里虽然份例都是按照嫡女置办的,不过夫人对姑娘淡淡的,就和个庶女差不多,要不是老夫人对姑娘好,老爷对姑娘重视,还不被人欺负死。
“四姐一句不喜欢,额娘为她费尽心力,身为嫡出长女,联姻这本就是她的责任,额娘帮她逃避责任,却要我来承受,嫁到这吃人的宫里,处处小心,四姐却和言表哥日日在外头潇洒。”
“到我选秀的时候,额娘没有问过我一句要不要帮忙撂牌子,好像就那么当然。”
“听说言表哥至今只有四姐一个女人,我却要面对后院一屋子的女人。
额娘对四姐生的孩子日日挂心,这么忙还自己亲手做了鞋子送去,每个孩子都有。
给我孩子的礼品明显就的库房里面拿出来的,哪里有什么亲手制作。”
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有些感慨,说着说着倒是真伤心了,
往事2
和卓的声音有些哽咽,
想到第一世的时候,父母的疼爱没有丝毫杂质,就和额娘对四姐一样,心里委屈。
(;′⌒‘)
7岁到了伊尔根觉罗家,为了融入,付出了很多,和卓并不是擅长心机之辈,
到了大宅门,规矩多,连亲情都只能算计。
祖母对自己倒是真的疼爱,因为大师的批语,说我是有福之人,祖母认为我是十世善人转世。
阿玛科尔坤对我是有些父女亲情的,更多的是因为大师的批命,对我重视加以培养。
“那是我都回家几个月了,还有个婆子来问我,是嫡出的姑娘,还是庶出的姑娘。”和卓哽噎道。
冬卉对这件事情印象很深,
恨的咬牙切齿的,像是要吃人:“姑娘快别伤心了,他们哪里是分不清呢,那起子小人,都是四小姐的人,看老爷和老太太对姑娘好,心里嫉妒,使的诡计,害的姑娘白白伤心一场。”
那个其实是因为当时府里都在忙四姑娘的婚事,那个人是四姑娘的奶娘派来的,就是为了膈应和卓,
原因就是嫉妒老太太和老爷对和卓的看重和疼爱,想着反正马上要跟着四姑娘嫁人了,就索性放开了,和卓闹出来也没什么,有太太在。
施嬷嬷刚开始的时候阻止不了,就只好让主子发泄,早就去守着门了。
冬卉心疼不已,帮着和卓擦眼泪:“姑娘你莫伤心,总有四姑娘求到你头上的时候,现在还怀着小主子呢,安安心心的养好身子,生个小阿哥。”
“姑娘你嫁给大爷,是金尊玉贵的皇子福晋,哪个不得给你磕头啊,
又连着生了两个阿哥爷,宫里谁不给咱几分面子,就是回到家里,老爷,大少爷也捧着你,哄着你。咱啊,就等着四姑娘给咱磕头见礼吧。别伤心了!啊!”
冬卉一着急,就将闺阁中的称呼带出来了,姑娘来姑娘去的。
听到冬卉这么说,
和卓倒是有点笑意了:“你个坏东西,惯会逗我!”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孕中多思,又有些伤感。
“宫中怀孕最后一个月可以让娘家妈进来伺候,额娘每次都是快要生了才来,生完就走了,留我一个。
若是姐姐,早就来了,哪里还等到那个时候。想想姐姐第一次怀孕,额娘急的不行,若不是家里人拦着,早就去盛京陪产了。”
“要是姐姐进宫,恨不能一个月递几次牌子进宫。”
胤禔进来的时候就看到自己福晋和丫鬟两个人抱头痛哭,跟个花猫似的。
胤禔看这个样子不像是身体不舒服,难道是因为岳母来说事情惹福晋伤心了?
胤禔让奴才们都下去后,询问和卓。
“其实也没什么,妾身就是一些小女儿的心思,想到在闺中,额娘疼爱姐姐,一时有些不忿发发牢骚罢了。”
胤禔亲自给自家福晋绞了帕子洗脸,和卓接过。
门外奴才扣门:“爷,福晋,奴才送些冰来。”
胤禔知晓是送冰来敷眼睛了,宠溺的看着和卓核桃似的眼睛,笑了。
和卓被他看的有些害羞窘迫,脸色微红,避开丈夫的眼神,开口道:“笑什么笑,有什么好笑的。”
胤禔被福晋这样的小女儿态给逗乐了,哈哈大笑将冰块用帕子抱起来,敷着福晋的眼睛。
和卓开口解释:“这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这次怀孕有些伤春悲秋的。”
小福晋嘴硬的样子真可爱!
胤禔眼中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一脸爷已经知晓,福晋耍小性子,你就别找借口了,爷不会笑你。
“嗯,怀孕之人脾气难免有些变动。”开口一本正经的顺着自己福晋。
偶遇康熙1
康熙32年8月的一天,刚过盛夏
天气凉爽,和卓胤禔夫妻二人慢慢的在园子里面踱步。
胤禔和卓看到一片明黄过来。
两人上前请安:“给皇阿玛请安”
康熙并没有马上让他们两个起来,而是先找个地方坐下,看着大福晋开口询问:“大福晋,朕对你阿玛的处置你可有怨言。”
胤禔没想到康熙会来这一手,有些着急,双膝跪地向前走了两步,开口:“皇阿玛!”
康熙摆手不让儿子说下去,胤禔只能暗中祈祷福晋不要惹怒皇阿玛。
康熙这个问题很是刁钻。
你回答,有怨言,就是对帝王不满;你回答,无怨言,那你就是冷血,不顾亲情,不孝。
说严重点,一个是不忠,一个是不孝。
和卓挺着个肚子跪在地上:“儿媳在闺阁中时,家中祖父曾说过:当今皇上是难得的守成之君,也曾对孙儿们说过,他做这个族长,对要紧的是家族平稳的发展。”
和卓看上去什么都没说,其实什么都说了。
第一,自古守成比创业难。康熙是个难得的守成之君,说你厉害啊。
第二,族长都知道最要紧的平稳发展,坐拥天下的君王难道不清楚吗,平衡朝堂才能让国家蓬勃发展。
很多问题正面是回答不了的,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只能借喻。
康熙听完就好像刚刚看到大福晋的肚子似的:“哦,胤禔啊,扶你福晋坐下。”
“是皇阿玛,”胤禔看着自个媳妇跪在冰冷的地上,早心疼坏了。
听到皇阿玛允许起身了,赶紧将自个媳妇扶起来,那个小心翼翼。
两人谢恩后坐下,
康熙今日好像一个慈父,笑着问了阿哥所里的弘昱,小珍宝,还有和卓生的二小子,又关心了媳妇的肚子。
和卓胤禔也很捧场,
和卓没有说这种:“弘昱身体无大碍,”或者“弘昱已经大安了,
而是告诉康熙这个皇爷爷,弘昱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吃完后干了什么,喝的什么药,和谁一起玩了,
和小珍宝在一起的时候说了什么话,和阿玛额娘在一起说了什么话,会选自己喜欢的衣服穿,等等,一个鲜活的小皇孙跃然纸上。
康熙眉头都舒展了,康熙也是人,也喜欢享受含饴弄孙之乐。
他其实也想和孙儿们亲近,奈何这孙儿是长子生的,太子那边又。。。。。。
若是真的和老大的儿子亲近了,对这个小小孩童来说,其实是祸不是福
故而很多时候康熙爷的七情六欲都要被国法给压下去,他也越来越猜疑,身边亲近的人也越来越少。
胤禔作为受宠的大儿子,在康熙面前也不会战战兢兢,故而,父慈子孝,好一派和乐场景。
突然,话锋一转,
康熙爷状似无意的说:“大福晋,听说你最近和朕的小九一起在办什么来着?”
和卓心说,怪道,康熙怎么会没事问儿媳妇前朝的事情,还是比较刁钻的问题。
原来是因为九阿哥胤禟的事情,认为自己带坏了他的儿子。
“回皇阿玛的话,是儿媳的嫁妆铺子,之前租给刘大人的娘子,刘大人赴安徽上任,就闲置了,儿媳,儿媳…。”和卓一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偶遇康熙2
“回皇阿玛的话,是儿媳的嫁妆铺子,之前租给刘大人的娘子,刘大人赴安徽上任,就闲置了,儿媳,儿媳…。”和卓一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胤禔看皇阿玛有些不悦,有些皱眉,就开口道:“皇阿玛,这是儿臣的过失,九弟年纪尚小,不过儿臣福晋和九弟在外绝对没有仗着皇家欺行霸市。”
“当时那个铺子经营的是酒楼,九弟不过是将酒楼继续经营下去罢了,这……。”
康熙想了想,九儿子死里逃生,要是真的没收了,搞不好要面对宜妃哭闹和眼泪。
康熙三十一年,九阿哥胤禟由于耳部患痈感染,高烧昏迷,一度危笃,恰逢意大利籍传教士卢依道由澳门抵京,因精通外科,奉诏入宫担任御医。经他救治胤禟很快痊愈。
因着这个事情,康熙爷和宜妃对这个儿子总是要宽容两分,毕竟是“失而复得”的儿子嘛。
不过这个事情折腾的是儿媳妇的嫁妆铺子,只要他们在外面不仗着自个儿皇子,皇子福晋的身份乱来就行了。
算了,算了。
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不聋不哑不做家翁。
就交待了句:“在外不要用皇子的名义自称。”
胤禔和卓对视了一眼,都从双方眼中看到惊喜,皇阿玛这样说,也就是默许了,
这个就算翻篇了。俱起来谢恩:“谢皇阿玛。”
“哟,没想到皇上在这儿,臣妾见过皇上”
宜妃娘娘身着枚红色的旗装,很是明艳活泼,梳的架子头,满头珠翠,最显眼的就是那五尾鸾鸟,那是妃位才能戴的首饰。
“你怎么来了,”康熙开口,脸上俱是笑意。
宜妃进宫后就一直得宠,长相明艳动人,性格爽利,标准的满族贵女,据野史说,康熙六次下江南带了她五次。
有后宫嫔妃来了,胤禔和卓也不好做那灯泡,就找了个借口退下了。
这厢,大阿哥夫妻走后,宜妃开口:“万岁爷,看大福晋的肚子,有四个月了吧,可见咱们大阿哥是个疼人的,出来陪着散步呢。”
康熙没有回答她,斜眼看着她:“胤禟呢,叫他过来,皇阿玛要问他功课。”
宜妃立马上前,给康熙按按肩膀,手臂,做足了一副狗腿样:“哎呦!万岁爷您是知道的,胤禟这孩子今天出去玩去了。”
说完还讪讪的笑了,
心里在念叨:这死孩子,出去也不知道早点回来,大福晋也真是的,说什么给个铺子玩玩,明知道小九念叨这个,算了,就是没有大福晋,小九那孩子,自己也能想到办法。
“是吗?”
康熙爷不戳穿她,就这么大爷似的享受着宜妃的按摩服务,闭眼询问“明日朕来考校他们的功课,要是答不出来,哼哼…。”
那意思你们明白,你儿子要是答不上来就别想出宫了,留在宫里抄书吧。
“是是是,万岁爷您累了,到臣妾那里去歇歇吧。”
这是明晃晃的抢人啊,宜妃娘娘。
康熙却很受用,被按的很舒服,眼睛都眯起来了,轻嗯了一身,拉着宜妃的小手一起走了,
走了…。。
买田记
胤禔拿了一万两银子,买了800亩地,地方较远,虽然还是京城的地界,在京城名下的县里面,不过已经有200多亩田是在直隶(河北),所以两个是分开的地契。
这些地还是京城里面一个官员致仕,回乡下不来了,儿孙也都在地方任职,所以就卖了,侍弄的不错,不过上等田不多,就三分之一,大部分都是中等田,还有一百亩下等田。
佃农们没有到期,胤禔没赶他们走,让他们继续呆在那里了。
胤禔将地契拿回来,和卓开玩笑的问他,咱们女儿要不要开始攒嫁妆了。
胤禔很诧异:“这个内务府会准备的啊。”
和卓笑笑:“内务府的是内务府的,咱们爹娘也要准备一份的啊。”
胤禔其实只是一时没想到,自然知晓自己这个做阿玛的也是要给女儿准备嫁妆的,福晋这么问是不是有主意了?
“福晋,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
和卓笑笑:“爷,妾身就直说了。妾声觉得给孩子先买点田地,置办点产业。既能有出息,增加府里的收入,到时候孩子们大婚了也能体面。”
胤禔:“那你的意思,多少合适?”
和卓:“现在账面上能拿出来一万多两,妾身给你一万两,爷看怎么样。”
胤禔心想,这是要掏空账上的节奏啊,不过他也知道买田地这种事情,不是好买的,这次就等了好几个月,人家要收割完才肯卖,因为他们买的多,买少的话还是好买的。
“先办给小珍宝把。”和卓想了一下。
胤禔:“那行,我交代底下人去办,不用都买田吧。”
和卓:“一半一半吧,有合适的铺子也可以买下来,收收租子,田地买远一点吧,去保定那边看瞧瞧,有没有合适的田地。”
和卓拉着胤禔的手撒娇:“爷当初夸妾身经营的好,账面上有这些数量,既然给小珍宝置办了,也不能亏待弘昱他们,爷说呢?”
“这3万多两的结余也是咱们好几年存的啊,这一下子哪里拿的出这么些钱呢,爷现在一年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兵部的职位虽然有俸禄,不过那点子就够和同僚下几次馆子。”
和卓:“妾身不是要现在就拿出这么多钱,咱们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之后呢。妾身就是要个话,痛快说吧,同意不同意,我要给每个孩子置办一万两银子的私房,等个几年,就都有了,爷看行不?”
胤禔想了想,出宫建府会拨一笔银子,合该是够的了,福晋虽然不会做生意,不过福晋送礼尽量不花银子,就省了府里开支的大头了,就点头同意了。
和卓兴高采烈,蹦蹦跳跳,吓的胤禔赶紧搂住她,还怀着身孕呢!
胤禔心道还是孩子心性,就这么高兴,爷自己的嫡子嫡女还会亏待了不成。
和卓的心思当然是想留给自己孩子的,虽然孩子还小,肚子里这个还没有出来。
和卓说:“击掌为盟”,胤禔也由着她闹,两人击掌为盟了。
其实这也算是一点点的经济遏制吧,毕竟没有银钱就难以发展势力,虽然和卓清楚,日后出宫建府之后有的是人送银子。
不过人家送银子都是有要求的,哪里有自己的银子花着舒坦呢。
蒙古福晋在京城1
说到这田地,就不得不说说在京城的蒙古福晋、夫人们。
现在宗室里的老福晋大半是蒙古福晋,每届选秀,康熙爷基本不会将蒙古贵女收入后宫,而是也会将这些蒙古贵女赐婚给宗室的爷们。
帝王不想后宫里面满是蒙古女人,就这这些叔伯哥哥弟弟侄子们代劳了吧。
和卓祖母也是蒙古女子,祖母嫁过来的时候还是皇太极的时代,在关外。那个时候帝王后宫都是蒙古贵女的天下,朝臣娶蒙古女人的也很多的。
大家都知道,嫁出去的女人都是要给娘家节礼和年礼的,那到京城来的蒙古媳妇怎么办呢?
这可难不倒她们。
康熙为了遏制蒙古的发展,不但限制了和蒙古的通商,并且给蒙古部落都划分了区域,不能随意走动,
这样既遏制了蒙古的发展,又遏制了人口的增长。
从而达到把控蒙古的目的。
现在每年冬天,蒙古各部落还是有不少人会饿死,病死。
蒙古草原冬日漫长,每年只有7个月可以放牧,剩下5个月粮食蔬菜短缺,故嫁到京城的蒙古女儿们一般年礼和节礼送回去的都是粮食,一般离的近的一年送一个节礼,一次年礼,也就是一年两次。
离的远的一年一次。
不过蒙古福晋、夫人们送礼都是很有分寸的,免得害夫家落得个私通蒙古的最近就不好的。
一般约定俗称,一次送3…5辆马车,不能太多,一辆小马车可装9石粮食,一辆大马车一般可以装15石粮食,伊尔根觉罗家用的是大小马车混合的。
就这么些年礼,节礼,康熙和朝廷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管天管地,还能管着不让人家孝顺父母,大清朝可是以孝治天下的。
而且这点子东西,换算了银子也不多,刁钻的御史都不会拿这个说事,除了不能反驳人家孝顺娘家,大部分满族大臣,谁家没给蒙古的姻亲,
为这么点,他们犯不着啊。
祖母每年送两次礼,每次都是45石粮食和300…400斤茶叶,一般用3辆大马车(或者5辆小马车)。
按照最高的产量一亩田产3石粮食(一般北方亩产2石),祖母送一次礼会送出15亩田的全部出产。一年就是30亩,府中有3个蒙古媳妇就是90亩,其实折合银子才135两,一共270石粮食,茶叶也是最普通的茶叶(100文一斤的茶叶,12斤两),但是这个是他们的生存必需品。茶叶花费一年也才200两。
人家也不白拿你的,都是礼尚往来。
蒙古回的礼一般都是特产马奶酒什么的,有时候还会送小马驹,
伊尔根觉罗家庄子里的马大部分都是这么来的。回礼的价值一般都会高于送的礼。
祖母送一次礼,粮食可供7…10个蒙古成年男子一年,茶叶最多可供24…32个人一个冬天的量。
其实对于寒冷的冬日不过是杯水车薪。
一年送两次而已,二婶和三嫂嫁过来之后和祖母一样送年礼和节礼,规格都是一样的。
二婶是祖母娘家异母弟弟所生,生父为部落勇士,手中有100人,不过因为生母是奴隶,所以刚开始是奴隶的身份。
草原上都是这样的,一般奴隶生的孩子还是奴隶,除非你很得对方的喜欢,或者你生的儿子,女儿很有本事,否则难以改变奴隶的身份。
二婶改了奴隶的身份就是因为祖母,祖母看中了年幼的二婶,要聘为二叔的媳妇,就改了奴隶的生分。
祖母二婶的聘礼中就有10多辆大车的粮食,千斤的普通茶叶,这些是额外给的,其余的都是和其他媳妇一样的。舅舅们来送嫁也会趁机多买些粮食运回去,祖母也会另再送10大车的粮食。
三嫂也是博尔济吉特氏,算起了,三嫂和祖母的血缘关系是极为亲近的,三嫂是祖母同胞哥哥的嫡亲孙女,也就是祖母的侄孙女。
祖母和她哥哥都是科尔沁的一个台吉所生,生母为侧室,同母哥哥成年后分了一块领地,是一个有2000人小部落的首领,后传给三嫂的父亲。
二婶的父亲是三嫂部落里的勇士,
所以说起来,三嫂的身份比二婶高了不少,这是必然的,三哥是阿玛的嫡子,又在祖父母膝下长大,三哥和二哥是异卵双胞胎,年幼时在府里的地位也就仅次于要传承家业的大哥(嫡长孙)。
蒙古福晋在京城2
二叔是祖母身边的丫鬟所生,因祖母怜惜幼年失母,就一直养在膝下,不过族谱里面写的还是婢生子。
二叔生母是生女儿难产死的,母女俩都没活下来。
说起来,父亲几个庶出兄弟中只有二叔身份最差,是婢生子。三叔和四叔都是正经聘回来的姨娘所生,
三叔的姨娘是祖父做主聘的,四叔的姨娘是祖母做主聘回来的。不过二叔自幼长在祖母膝下,府里也没有人敢怠慢。
祖父曾经说过,他几个儿子中除了大儿子,就是小儿子最厉害。
确实如此,四叔能在几年的时间,将家里的产业打理的妥妥当当不说,还将两家店铺合二为一,5年的时间盈利较之前涨了十倍不止,是个厉害人。
_(___)_
在和卓看来,四叔就是个笑面虎型的,
他的敌人很多时候都在不知不觉见被坑的很惨。
四叔又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也不摆公子哥的架子,三教九流都有朋友。
他对家族虽然不像阿玛这个族长一样事事操心,不过归属心还是很强的,不然也不会花费那么多是经历将家族产业经营的有声有色,要知道,他这样的庶子逃离不开一个分家,这些还都是大房的。
不过也不能说没有利,阿玛会尽力帮他,阿玛大哥他们都会尽力提携四叔的儿子们,况且四叔是和大哥一同长大的,感情深厚,四叔和大哥年纪差不了多少。
和卓认为四叔日后定能成为一方大员。
康熙32年也算是平安渡过了,六哥佳珲不复众望,考上了武举人,殿试发挥不错,被钦点为武探花,这一下子就炙手可热起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