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妇贵-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全泰把那小子打发出去,然后对王氏说道:“婶子,您先把他们爷孙招呼进屋里,友贵叔即刻就能回来,到时候再好好叙话。”
“是呢,是呢。进屋,进屋里歇歇,喝口热水。”王氏醒悟过来,连忙往屋里让齐友年和叶欣颜三人。
三人进到院子里。这是个三间正房的大院子,院子的东墙下盖了三间东房。靠西墙和南边院墙的地方是一处大大的鸡舍和猪圈,院子里的气味有点冲。
虽然院子挺大,但房屋已然老旧不堪,加上猪圈和院子里散养的十几只鸡,是一处典型的农家老房子。
齐友年把驴车拴在院子里,才领着叶欣颜进了房间。
在堂屋里站定,他先向老嫂子王氏介绍叶欣颜:“这是我的孙女叶子。”转过头,对叶欣颜说道,“叶子,这是伯祖母,先给伯祖母见礼。”
叶欣颜规规矩矩的给王氏行礼,“侄孙女见过伯祖母,伯祖母安好。”
“好,好。”王氏连忙扶住她,“都是自家人,不用这么客套。走了老远的路吧?快进里间屋歇歇。”
何全泰和齐友年各自在炕上坐下,王氏去灶下倒了两碗水过来。
叶欣颜连忙上前接住,给齐友年和何全泰端到炕桌上。
“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多大了?”老妇人拉着叶欣颜坐在凳子上,询问起家常。
何全泰和齐友年也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话。
谈话间,说起齐友年的大哥齐友贵现在和两个儿子住在一起,如今农忙,一家人都在地里忙活。而齐友年的父母,则早在七八年前就去世了,说得齐友年神色更是暗淡。
不过半柱香的功夫,院子里就响起脚步声,一个苍老的声音扬声问道:“老婆子,是哪家的客人来了?”
伴随着老人的问话,还有叽叽喳喳的小孩子的声音,“是三个人呢……”“一个老爷爷……”“还有两个女人”。
王氏连忙迎出去,一边扶着齐友贵的胳膊往屋里走,一边说道:“……自称是二弟,过了几十年了,我不太认得,你去认认看。”
齐友贵一听来人自称二弟,果然脚下就是一绊,幸亏王氏拽了一把,不然就真摔倒了。齐友贵虽然趔趄了一下,但脚步却不停,急急迈进家门。
一进门,就那么站在当地,眼睛直勾勾的盯着炕边上站着的齐友年。
齐友年听到院子里说话,已经神色紧张的站起身来。这时见到一个须发花白的老人进来,直直盯着他看,依稀就是当年大哥的容貌,不由得视线就模糊了。
总是兄弟多年,虽然齐友年离家时才十五六岁的年纪,但兄弟血脉,自然不同一般,齐友贵只一眼就认出了这个混账弟弟。
没有想象的久别重逢、抱头痛哭,齐友贵虽然年纪大了,腿脚也不是很利索,却在认出齐友年的第一时间上前一步,一脚就把齐友年踹倒在地。踹倒了还不解恨,直接又上前踢了两脚。
嘴里狠狠的骂道:“你还知道回来?你个混蛋,你还知道回来?”
叶欣颜还等着看兄弟相逢的感人场景,没想到只一愣神的功夫,齐友年就被刚进门老人踹倒了。
她连忙上前拦在自家爷爷身前,“你干什么?有话不能好好说嘛?干什么上来就动手?”
回头扶齐友年起来,埋怨道:“他是您大哥吗?您怎么不早点说他脾气不好,咱也好防着点儿。这么多年没见面,哪有一见面,二话不说就先动手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老胳膊老腿的,这要是摔坏了哪里可怎么办?”
叶欣颜可没有夸张,她真怕齐友年摔个好歹。
古时候六十岁的人,可不像千年后的现代,能逛街旅游,还能跳广场舞健身。那个年代,几十年的艰难生活磨砺下来,人已经疲老不堪。不是有古话说,人道七十古来稀吗,七十岁的人,在古代已经稀罕年纪,是高寿了。
齐友年苦笑一声,“我当年就那么不管不顾的离家出走,一走就是几十年,连爹娘的最后一面也没见到,着实的不孝。不怨你伯祖父,是我自己该打!”
齐友贵乍一听到二弟回来,诸般滋味齐上心头,想到爹娘去世时还念念不忘老/二,说不清喜忧怒恨。
这时,何全泰也上前劝解,“友贵叔,怎么说也是兄弟几十年不见面,友年叔这些年在外漂泊,一定有苦衷的。您先不要动气,坐下来慢慢说话。”
有了何全泰这个缓冲,齐友贵心神才略略放松下来,忍不住老泪纵横:“你个混账东西!你没说错,你就是该打!这么多年,你就是不能回来,捎个信也行啊。就算你不惦记我们,总有爹娘牵挂你吧,你怎么就忍心?”
一个村里的乡亲,只要不是刻意关起门来藏着掖着,就没什么秘密可言。不多会儿功夫,齐友贵的两个儿子就听说,老爹在家和客人动手了。
哥两个不知道什么情况,忙领着各自的媳妇和孩子赶回来。
堂屋里呼啦啦进来一群人,却看到自家父亲和村长正陪着一个老人坐在里间的炕上说话。
另有一个眼生的年轻妇人,在炕边坐着,年轻妇人身边还站着一个中年妇人。
齐友贵一看自家子弟都回来了,连忙招呼一众晚辈们过来,给齐友年见礼。
齐友贵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除了女儿秀珠嫁到外村,不在这里,其它儿孙们都在跟前。
大儿子名叫齐大柱,已经是四十岁出头的年纪。媳妇许氏,两儿两女,分别是齐成、齐二成、梅子、杏儿。
二儿子名叫齐大根,今年三十五,媳妇韩氏。三个儿子,分别是齐顺、齐二顺、齐三顺。虽小的齐三顺才八岁。
齐友贵的孙辈里面,只有齐成娶了媳妇,媳妇李氏,成亲还不到一年。
第二十二章 地主家也没余粮
看着这一家子的老老少少,叶欣颜真真见识了三世同堂的一大家子是什么样子。这还是伯祖父的女儿没回来,若是排行第二的堂姑姑一家七八口子回来了,那就更热闹了,她也会被扰的更晕。
孙辈里面,只有齐成比叶欣颜大一岁,其它孙辈的孩子们,年龄都比她小。
齐友年把叶欣颜介绍给大家,两下里都见过之后,齐家人看叶欣颜的眼神就有些玩味的意思了。
据齐友年介绍,叶欣颜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在夫家过不下去,和离出门。娘家又没人,走投无路之下,他认了孙女。
这番介绍下来,原本对叶欣颜还算热情的齐家人,再看叶欣颜时,表情就是淡淡的了。
这个时代,别管和离还是休弃,都不会有什么好名声,也绝不会有好的将来。一般女子从夫家回来,在娘家吃闲饭,娘家都不待见的。
王氏和两个媳妇心里就有些埋怨这个二叔父,回来就回来吧,怎么说也是血脉至亲,就算养着,那也是因为亲情所在。可是带回来的这两个累赘,齐家人凭什么要白白养活她们。他们和三叔父一家也是穷苦人家,哪里养得起三个闲人。
看那认来的孙女,还带着个乳母,一看就是个做不了活儿的。虽然二叔父说,他有泥瓦匠的手艺,可是再有手艺,他也年纪大了,哪里还做得动泥瓦活儿。
他们和三叔家里合起来,也只有那一点点地,难道他们除了养活二叔,还要养两个外人不成?
关于叶欣颜的身份,叶欣颜和齐友年是认真商议过的,原本想着直接冒充齐友年的亲孙女。可是这样的话,关于儿子、儿媳妇、叶欣颜的夫家,这一连串的故事可怎么圆的过来?
思来想去,还是干脆点,就认来的好了,只要他们爷孙亲近,至于别人怎么看,那终究又隔了一层关系,不甚紧要。
原本齐友年怕他年纪老迈,路上辛劳,还不知道能不能平安到家。谁料想走了一路,叶子在计算路程和饮食上调理的好,后来更是有了驴车,一个多月的路途,不但没有耗尽他的体力,身体好像还精神了些。
这一路走下来,齐友年固然有性格上的豪气和担当,而叶欣颜也实打实的把他当爷爷看待,对他照顾的细致入微。齐友年是真把叶欣颜当亲孙女看。
既然他身体还好,就要对往后的日子有所计划。齐友年可没想过让他的两个兄弟养活,只要他能做的动活儿,就不会吃家里的白饭,也能给孙女挣来些嫁妆。只要他咽气以前,能让孙女有些嫁妆,就能给孙女找个靠得住的婆家。
对于齐家的那点田产,别说叶欣颜没打算要,他自己也不打算惦记。
大嫂和两个侄媳妇的埋怨神情尤其明显,齐友年看在眼里,心下不怎么舒服。他倒是没什么,只是怕他家叶子受委屈。
所以,大侄媳妇为难的请示婆婆王氏:“娘,时辰不早了。二叔父离家几十年,这才寻回来,今天的午饭,咱可不能凑合。要不我去地主家借些米粮来?”
齐友年听着侄儿媳妇话里有着不一样的意思,就想接口。
还没等齐友年说话,齐友贵就抢先喝道:“说什么呢?我兄弟吃顿饭,就吃穷你们了?还用得着借米粮?去杀三只鸡,再炒几个鸡蛋,咱们今天蒸饽饽吃。”
王氏忙笑着说道:“老头子发什么火嘛,咱们家里哪有见得了人的吃食,柱子媳妇想着给他二叔父借些粳米白面来吃呢。他二叔好不容易才寻回来,总不能像咱们往日一样,吃些掺野菜的糠面饽饽吧?”
叶欣颜捧着水碗,低头喝水。伯祖母这是在告诉她们,齐家很穷,没东西招待她们吧。
齐友年见大哥还要出口训斥,连忙说道:“咱们这里说话,倒忘了外面驴车上还有东西。不用借米粮,也不用杀鸡,我和叶子在县城买了些吃食。一会儿把老三一家也叫来,咱们一起吃个团圆饭。”
王氏和两个媳妇都没动窝,看二叔和那认来孙女的穿着打扮,可不像是富裕有闲钱的样子。那驴车上的东西,她们虽然没动,但也看了几眼,全都是穷人家的家当。
再说了,有值钱的东西也不会就那么放在院子里,是不是?
叶欣颜见场面尴尬,笑着从炕沿上下来,“爷爷,午饭时间还早。要不,您趁着何叔在,问问村里有没有空闲的房子,先给咱们找个住处。早点定下住处,我和嬷嬷也能早一点过去收拾。”
她转过来,笑着对何全泰说道,“我们原来做过些糊口的生意,往后还是打算在县城摆小摊做生意糊口,可能在村里住不长,所以能租两间房子最好。”
原来二叔一家打算做生意的啊,那样的话,是不是就不会和他们分房子田产了?王氏和两个媳妇齐齐松了口气,脸色也有了些缓和。
齐友贵不悦道:“你这孩子,房子哪有那么好找的?就算找到了,收拾也要时间。不用说了,你和你爷爷才回来,先在伯祖父家里住着,租房子的事情不着急。”
齐友年也不说房子找不找,只让叶欣颜去拿东西,“叶子,去把驴车上的东西拿下来,帮着伯祖母和伯母张罗午饭。”
“哎,那您和伯祖父、何叔慢慢聊着,我把车子上带来的东西收拾一下。”叶欣颜说完,又回头叫上金嬷嬷,“嬷嬷和我一起去吧。”
齐友年见叶欣颜主动提出临时住,还说往后会在县城做买卖,知道她这是在安齐家老少的心,免得各怀心事,起了纷争。
这么着也好,分房另过能少些矛盾。他把叶欣颜和王氏等人支出去,就耐着性子,慢慢解劝齐友贵,向何全泰询问房子的事情。
王氏婆媳三个的眼神交汇,金嬷嬷都看在眼里。她一边跟着叶欣颜往外走,一边止不住的替自家大小姐心酸。大小姐自小被娇惯,没想到,如今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被人家这样嫌弃。
齐家这婆媳几个,明显怕齐老爷子和大小姐分他们的家当。虽然大小姐路上说过,她们自己做生意挣钱,不要齐家的田产房屋。可是,大小姐自小娇惯,年前的花结和头饰已经是意外中的意外了,哪里还有赚钱的法子?
叶欣颜在金嬷嬷的帮助下,拿下一个编制粗糙的旧箩筐,交给王氏。里面是他们在县城准备的食材,七八斤肉,两大块排骨,两只鸡,还有一些米面、菜蔬。
齐友年买东西的时候,就估算着大哥和三弟家的人口,这些食材足够二十几个人吃一顿的。
叶欣颜从另外一个箩筐拿出一个包袱,包袱皮极是老旧,几乎看不出底色。
第二十三章 有礼物也不高兴
叶欣颜把包袱提在手里,对王氏说道:“这里是爷爷给家里孩子们买的小物件,我给爷爷拿进去。”
有了前一个箩筐里丰富的内容,王氏的二儿媳韩氏看着那个不起眼的旧包袱,心里就有了点小期望。这时听叶欣颜说,里面只是给孩子们买的小物件,不觉很是失望。咱们穷人家,钱都是要花在刀刃上的,有给孩子们买小物件的银钱,还不如给家里添几尺布来的实惠。
叶欣颜说是小物件,其实包袱里的内容,还是顺着韩氏的期望值来的。
等齐友年三弟一家闻讯赶来,和齐友年和叶欣颜又是一番相见。
齐友年三弟叫齐友荣,今年五十二了,妻宋氏,育有三女两儿。三个女儿年长,都已出嫁。
三房的长子齐栋,娶妻张氏。别看齐栋才二十七八岁,却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爹了,膝下两儿一女,分别是齐从文,齐从武,花儿。大的齐从文八岁,最小的花儿才两岁。
次子齐梁今年二十四,娶妻庞氏。
让叶欣颜格外注意的是庞氏出场。
庞氏抱着一个一岁多的男孩儿,齐友荣介绍给二哥这是三房最小的孙子齐从亮。
庞氏给齐友年行礼,并让小孩子叫伯祖父。
不满两岁的孩子,口齿很不清楚,但也像模像样的叫了伯祖父,虽然吐字模糊,但幼童的声音软糯甜美,极是可爱。
端坐炕上的齐友贵却没露出喜色,几不可查的皱了皱眉,有些不满的斜了齐友荣一眼。
叶欣颜的目光不由得也扫了过去,见叔祖父浑不在意,根本就不往齐友贵那里看,只笑呵呵的看着齐友年那里分发带给孩子们的物品。
再看人家齐梁夫妇,二十几岁的年纪,小两口亲亲热热的。庞氏退回到齐梁身后,坐在凳子上的齐梁还贴心的把庞氏怀里的孩子抱过来,放在膝头上,正常的、恩爱的不得了,毫无不妥之处。
叶欣颜不明白,齐友贵这个做大伯的,为啥不待见三房的这个侄子、侄媳?
齐友年三人过来清河村,并不知道齐家大房和三房的人员情况。所以,齐友年和金嬷嬷商议,只给大哥大嫂和三弟两口子各买了一身布料,其余就给两房的孩子们各买了些鲜亮布匹,不拘各家孩子大小,能做几件衣物就行。
另外还有几包糖果、点心分发给几个孩子。
把韩氏希望的东西分发完,韩氏依然不高兴。二叔父买来的东西提前都包好了,只分大房和三房,没按人头分发。也就是说,两房的东西一样多。
这就不美了,大房的孩子多,而且都是大孩子,这样分下来,一个孩子很可能匀不了一身衣服。而三房的孩子少,年龄又小,把那几个布匹匀到两家,孩子们估计各做两身衣服都有剩余,这叫什么事儿?
可那是人家的礼物,明面上不好过多计较,韩氏也只能闷闷的忍下心里的不快。
午饭在大房吃,当然做饭也在大房。
韩氏一边剁排骨,一边心有不满的和大嫂许氏唠叨:“我听人家说,出外归来的人,大都是那什么……衣锦还乡,对,就是衣锦还乡。看二叔这样子,只怕是外面过不下去了,这才回来。既然没钱,就不用充大头了,买什么布料,那一点点布料能做衣服吗?难道一个孩子做一只袖子?”
齐友荣家的宋氏也在厨房里做事,听到侄媳妇说话不中听,却也不阻拦,只一边择菜,一边静静的听着。
她们三房来的晚,这时人多,不好在房间里打听事。她只在心里纳闷,不知道这个叫齐友年的二伯回来做什么?看二伯和他孙女的穿戴,加上现在韩氏说话,显然二伯过的并不好。没准儿真是在外面过不下去了,才想着回来分自家的家当、田产的。
她过门的时候,二伯已经离家好几年了,她真怕二伯回来和自家分田地和房屋。
齐家本来就是村里的一般庄户人家,当年分家是按着两个儿子分的。就算分两份,她们每家也只分了四亩多一点的田地,为了维持全家人的吃用,还佃了村里大户的田来种。
若是两家再匀出来土地和房子给齐友年,那他们的日子可就更不好过了,这可不行。
再说了,齐家二老把三个儿子拉扯大,只有齐友年没在父母跟前尽过孝,这时来分家产,只怕说不过去吧。
韩氏看起来是和大嫂许氏说悄悄话,其实根本没想着避开三婶宋氏。她就是说给宋氏听的,让三房也有个准备。
公爹一年总要念叨他那个二弟几次,若是为了他二弟的日子好过,做主重新分家产,那就需要两家的婆婆媳妇们共同努力,保住家产。
金嬷嬷本打算来厨房帮忙的,结果在门口听了韩氏的唠叨,再看厨房里的人,都各怀心事的做事、倾听,却没一个人出来制止。只得默默退出来,对上从堂屋出来的叶欣颜,无奈的摇摇头。
叶欣颜看见金嬷嬷的示意,大概也能想象到厨房里的情景,也就不再过去。
二房拿来的食材足够多,王氏又不愿意让其它两房的人觉得她小气,就紧着所有东西,一起做出来,三家人舒舒服服吃了顿堪比过年的丰盛饭食。
成年男人们和何全泰一起,在里间的炕上摆了一桌。另外两桌是女人和孩子们,摆在堂屋。
这顿饭吃的,韩氏还是很满意的。他们大房的孩子多,除了娶过媳妇的齐成,多是些半大小子,就是女孩子,也是大孩子了。那饭量,可不是三房那几个小家伙能比的。
除了几个炒菜,齐家那三口大锅里做出来的饭菜,除了上桌的,厨房里还有剩余。韩氏尤其把自家三个儿子照看好了,给那桌添了几次饭菜。
三房的宋氏和两个堂弟媳妇在一旁,明晃晃的翻了好几个白眼,也没能让韩氏收敛一二。
一顿午饭吃下来,王氏、宋氏领着媳妇和两个孙女收拾饭桌和厨房,何全泰和齐友贵兄弟稍事休息,就领着兄弟两个去看村里一处废弃房子。
何全泰边走边对齐友年解释:“友年叔您先去看看,那是两间土坯房,有几年没人住了,破败的厉害。您先若是能住,就先住下。若是看着不行,咱们再去别家租房子住。不过那样,就是在人家院子里住了,估计住处也不宽敞,不如自己一个院子住着方便。”
第二十四章 我爷爷喊您吃早饭
齐友贵知道那处房子,很有些不愿意,“那两间房子着实破败,而且靠着村边上,老/二带着个孙女,住的偏了,总是不大方便。”
说着,返回头埋怨齐友年:“你说说你,老也老了,还是那个倔脾气。咱们是亲兄弟,和自家兄弟住一起怎么就不行了?非得出来找房子住,哪有那么现成的房子给你留着?你去看看就知道了,那房子根本住不了人。”
他们三人身后还跟着叶欣颜和金嬷嬷,若是房子看好了,还要收拾,两人自然跟着来了。
听到何全泰和齐友贵说话,叶欣颜已经打定主意,不管房子多破,她们也住这里了。总比和房东合住一个院子强,那样不但不方便,到时候她们做买卖什么的,遇到个事儿多的,只怕会被骚扰死。
到了地头一看,怪不得原住户另外起房子,直接把这处废弃了。这两间土坯房子破败就不说了,主要是位置不好,哪哪儿都不挨着,孤零零的在村子西北拐角。房后一大片空地,看起来满目砂砾,也没有耕种价值,看起来甚是荒凉。
齐友年前后看了看,比想象的好。两间朝南的土坯房,外间一盘小炕连着灶台,里间也有一盘稍大些的炕。正好叶子和金嬷嬷住里间,他住外面的那盘小炕。
院里靠墙的地方,还有一个棚子的轮廓,重新修整一下,搭起顶子,可以做牲口棚。院子四周有围墙,虽然有些破旧,还有有缺口的地方,但是修补起来也不费事。
他们这一路走来,实在找不到投宿的地方,也曾在人家房檐底下露宿,这里好歹还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已经很好了。
想到这些,齐友年不顾齐友贵连声反对,直接点头,决定就住这里了。顶多他花些功夫,好好修缮就是了。
叶欣颜见齐友年直接点头拍板,心里也是高兴。这个认来的爷爷,不愧是做过一方地头蛇的老大,遇事从不瞻前顾后的犹豫,想好了立即决断。
事情定下就好办了,几个人再回到齐友贵家。
叶欣颜让齐友年在伯祖父家歇着,和伯祖父和叔祖父说话。她和金嬷嬷牵着驴车,还有大伯家的两个堂兄弟一起,回那处废弃院子收拾。
齐友年三个人在清河村落户的事情,还需要和何全泰商议。所以,齐友年也没和叶欣颜争,让两个侄孙帮着叶欣颜、金嬷嬷去收拾房子。他自己则留下,和大哥以及何全泰敲定三人在清河村的户籍。
商量完正事,齐友年也不回去,和齐友贵一起去地里边做活儿,边唠嗑。如今正是农忙时节,因为自己回来,已经把兄弟两家人耽误的大半天,再让人陪着闲坐就更不好了。
齐友年想的是不耽误兄弟两家的农活,而王氏和宋氏则更加担心齐友年会不会存了分家产的心,趁着在地里做活儿时开口讨要。妯娌两人也锁了门,跟着去了地里。
叶欣颜和金嬷嬷两人,用帕子包了头发,在齐成、齐二成哥两个的帮助下,整整用了半天时间,才把两个房间整理出来。
至于院子和那个可以栓牲口的棚子,只好放着,抽开空再慢慢拾掇了。
看着天色不早,叶欣颜如今什么家当都没有,只能倒了两碗水,谢过齐成哥两个,说好家里安顿好,再请他们过来做客,让二人回去帮忙田里收工。
叶欣颜三人的东西简单,把房间收拾出来,驴车上带着的行李、衣物和一些简单用具分别规整在房里,算是初步有了个家的模样。
把这些事情都做好,日头已经偏西。
齐友贵家那个七八岁的齐三顺跑过来,说祖母叫叶欣颜两人去齐家吃饭。
叶欣颜看了看路上用的那个锅子已经支起来,连锅里的水都烧开了,就笑着对三顺说道:“三顺回去告诉伯祖母,我们这里的糊糊马上要做好,就不过去了,让二叔祖父在你们那里吃就好。”
三顺疑惑的探头看了看二爷爷家奇怪的锅灶,也就回去传话了。
齐友年回来时,天已经擦黑。他趁着黄昏的那点亮光里里外外看了一遍,笑着说道:“还不错。就是门和窗子都不行了,我明天找点木料修修,今天先凑合着住下。”
说完,收敛了笑容,叹了口气,“按说,咱们刚刚回来,就是在你伯祖父家借住几天也可以。只是,我看我那两个侄媳妇好像有些不同的心思,若是住在那里,怕引些争执、不和睦出来。唉,委屈你了。”
叶欣颜扶住齐友年的手臂往房间里走,她笑道:“爷爷说的什么话?人家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这里就是咱们自己的家,当然是住自己家里更自在、舒心一些。”
随后想起齐友年说的修门窗,“爷爷不是做泥瓦工的吗?您还会修门窗?不然咱们还是请个木匠来做好了。”
叶欣颜还真计划过,怎么说家里还有些银子,可以找木工修整门窗。
齐友年笑道:“当年我们好多人都在一起做事,见得多了,就算不精通木工,大致修理一下还是可以的。”
叶欣颜笑眯眯的说道:“那敢情好,能省好些钱呢。到时候我帮您,咱们一起做。”
金嬷嬷在一旁笑嗔道:“你一个小女子,能做什么,不要添乱就好了。”
能住在自己的家里,金嬷嬷也觉高兴,将近半年的颠簸流离,这次才算真正安顿下来。虽说房子、院子破旧一些,可是比起没有户籍、露宿街头,这样的结果再好不过了。说起来,这一路上他们还真有几次露宿街头的经历呢。
三人闲话几句,早早歇下,睡了个安稳觉。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齐友年就起来了,虽然他极力放轻动作,叶欣颜还是听到动静,跟着金嬷嬷起来。
洗漱完毕,给驴子喂了草料,太阳才刚刚露头。
金嬷嬷去煮早饭,叶欣颜和齐友年商量:“爷爷,咱今天先别修门窗了,留嬷嬷在家收拾院子,我和您进镇子买些家里当紧用的东西。”
他们现在只有那个小锅子,还有三套碗筷。那个小锅,连房间里那个大灶的灶口都放不住。还有脸盆、脚盆,做饭用的面板、水缸、水桶、锅碗瓢盆这些,都得重新添置。
齐友年想想,还是过日子当紧,门窗凑合一半天也可以。
三人刚开始喝菜面糊糊,三顺就跑来了,一进院子就叫道:“二爷爷,我爷喊您和堂姐回家吃早饭。”话音落下,三顺的人也进到屋子里。
第二十五章 碎米
齐三顺见三人坐在光秃秃的炕上,连个炕桌也没有,就那么捧着碗,正打算吃早饭呢。小家伙不由得愣了愣,似乎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叶欣颜放下碗,笑着对他说道:“是三顺啊,我们已经熬了糊糊,就不过去吃了。你记得和伯祖父说一声,我和二爷爷一会儿要去县里买些家用的东西,午间回来的晚,让伯祖父不要担心。”
齐友年招呼三顺道:“三顺吃过早饭吗?二爷爷这碗还没动,你先用二爷爷的碗喝些糊糊。”
家里只有路上用的三只碗,得亏他们刚盛上来,还没开始吃。不然还真尴尬,不好意思让人吃饭呢。
三顺连忙摆手:“不了不了,我们家也是喝糊糊,我回去吃。我爷还等着呢。”说完,一溜烟儿的跑了。
二爷爷家太穷了,什么都没有,连窝窝都没有,光喝野菜糊糊怎么能喝饱?
叶欣颜看着三顺跑走,笑道:“还是有亲人惦记着好。”
齐友年也是欣慰,终于回到家了。尽管离家这么多年,如今贸然归来,可身处家乡的感觉依然让人踏实温暖。昨天他们兄弟三人已经商量过,等这几天的农活儿忙下来,三人就去爹娘的坟上拜祭,告诉爹娘,他这个不孝子回来了。
叶欣颜喝着糊糊,想起伯祖父昨日对四婶庞氏的不满之色,随口问道:“爷爷,昨日伯祖父似乎对四叔、四婶不甚满意,您知道因为什么吗?”
“我昨天也看着不太对,既然你伯祖父没提,我也没多问。往后再看看吧,若是明面上的事情,没准儿不用问就能知道。”
齐友年也看出大哥对三弟和三房的那个侄子不满,但自己才回来,大哥不说,他自是不好多打听,还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