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立志传-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越军队越后与法军在河内展开城市战,整个战斗只持续了三天,法军守城部队向中国军队投降。此役3万法军,有6000法军阵亡,1。2万人被俘,其余法军向顺化方面撤退。

中、越方面未就损失情况进行公布。

河内会战结束后,杨洪森会见法国公使波勃再次向法国政府发出战争警告。

法国政府一直在回避中法全面战争。日本才是中国真正的敌人,为了有效了扼制日本的野心,中国不断增加对化学武器研究的费用,增加化学武器的数量。中国化学武器生产能力虽然远比不上法国,但是在中国将所有库存消耗完之前,政府是否仍能如战争初期一样坚定不移高喊着将战争进行到底。

法国人其实很郁闷,中、法之间最终闹到这个局面,都是那个经济制裁搞的,至于西贡的惨案、诱捕潘佩珠都是借口,说到底是英国要制裁中国,为什么要打他们法国。

“喂,自己挖地坑自己填,不要把我们英国也拉下水。”

英国发现仅仅英、法对中国进行制裁是不够的,必须将美国和日本纳入进来,但是美国的民主、自由让威尔逊根本做不了主,而远东的盟友日本也在尽力避免中、日矛盾向军事对抗的方面发展。

在英国对华进行裁制的同时,上海、香港的总罢工也拉开序幕。最近一次中国政府对香港的封锁让英国印象深刻。由于风传南京政府欲对上海租界进行全面封锁,导致上海金融大跳水,粮油副食品价格暴涨,受此影响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也是接连受挫。英国公使朱尔典为此与杨洪森展开协调。

“上海是中国经济的龙头,把上海的经济搞垮了对你,对我们都没什么好处。”

“只要英国政府放弃对华制裁,我就放弃对上海、香港两地的封锁,让劳工部协调停止罢工。如果你不能做主,那就换个全权代表和我谈。”因为中国人的敌视,朱尔典在华的工作无法展开。

中华民国中央情报局对英国大使进行着24小时监视,那些与朱尔典接触的人都受到严密控制。

朱尔典已经收到了数十份来自中国外交部的警告信,要求英国大使馆人员守外交官的身份。

站在大使馆的办公室内看着街道,那些黄包车、小商贩都可能是秘密警察装扮的。虽然朱尔典已经将使馆中国人开除了,但仍然不能放心,最近的一次接触中杨洪森算命一样地轻易说出了他最近干了什么,甚至一个人在办公室里说的哪些牢骚话都被他一字不差地说了出来,这怎么能让朱尔典放心。

“亲爱的朋友,不要对我有什么隐瞒,因为你根本没有什么可以对我隐瞒的。”

   第八章

英国公使朱尔典就远东的局势最近频繁地与法国公使交换意见。双方谈了什么杨洪森自然清楚,朱尔典被叫到了总理府,前者刚喝了口茶便被后者劈头盖脸地痛骂一顿,就在朱尔典暴走的边缘,杨洪森将他与波勃谈话的内容如数说了出来。这一大盆冷水浇的朱尔典半晌没有回过神。

“亲爱的朋友,在中国没有什么事可能瞒过我的耳目,我希望你向国内传达一些信息。”

“你需要传达什么?”朱典尔机械地问道。

法国公使波勃彻底泄气了,他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地方泄密。

威尔逊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其在他公开场合反对经济制裁,并声称对华政治一百年不动摇,对于他的左右摇摆有着充足的理由,总统权利再大也不能与国会相抗衡,最终的决定权是国会,国会反对,他同意也没有用,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关于中、法问题威尔逊在拖,他希望中、法私下也能达成类似中、日间的秘密协议,这样就一切OK都了,但是美国国内人对其这种消极作法极为不满,美国应当在远东事务中发挥更强、更大的作用。

“如果中、法能达成和解,那么还需要美国干什么?”

英国为了保证其在华利益,也开始重新审视对华的政策的问题,远东这样乱着可不行,而战争并不是最佳的途径,因为这将花用大笔的英镑,还有无数的精力,战争还会创造出无数不确定的副产品。

法国政府现在羞愤异常,“泄密事件”搞的满巴黎路人皆知,由于是连载,《巴黎观察人报》销路一路攀升,法国民众对此十分不满,法国政府官员最初声称是杜撰,后来承认部分属实,接下来就没有声音了,大量和会的内幕被批露出来,其中包括意大利问题、巴尔干问题,《巴黎观察人报》频频爆出猛料,《巴黎观察人报》甚至拍摄到大批来巴黎的各国要员集体“买春事件”。

一直遵循言论自由的法国,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向《巴黎观察人报》发出整改令。

法国的秘密警察也不是吃白饭地,《巴黎观察人报》的消息全是由中国代表团发出来的,中国在欧洲建有情报网,其大本营设在瑞士日内瓦,美国参战后,中国通过之前与德国的合作建立的网络向英、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挖和会内幕实在太简单了。

中国代表团表示愿意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河内方面很快就做出反应,释放了800名法国军人。

中、法开始就越南问题进行谈判,越南北方建立了一个由越南国民党为领导自治政府,名义上该政府受法国保护,中国军队在半年内撤出越北,北越陆军将裁减至3万人。

其它的细节问题,将由新成立的北越自治政府与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政府进一步磋商。中、法就停战达成协议,北越与殖民地政府随即也达成停战协议。

中、法达成协议后,英国宣布放宽对华经济制裁,这是英国再给自己找台阶下。由于制裁时间过短,再加上美国拒绝加入,经济制裁等同于废纸。

美国在此次远东事务未起到任何积极地作用,完全是中国强硬态度的坚持下才迫使英、法做出让步。

美国国内民从对威尔逊在此次的表现失望至极,因为他就干矗着,等人家签好字才露面。美国作为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却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威尔逊太让人失望了。但是杨洪森作为美国在华的代理人他的胜利就是美国的胜利,乃至于美国人民的胜利以及威尔逊一系列外交活动的伟大成功。

巴黎的中国代表团与英、法签订了《化学武装不扩散协议》,中国正式成为条约国。

南京政府的态度在协议签订后也为之一变,不断向英、法示好,表示将继续维护英、法在华利益,比起英国,法国已经没有多少利益可以维护了,那些被没收的法国资产南京政府死活也不返还。

远东问题暂时得到解决后,很快英、法发现他们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解决,德国、奥匈、土耳其都留下了大笔的遗产,由于中国问题把他们的和会进程搅得大乱。

中、日就山东问题达成的和解,和会予以确认。北朝作为新生的独立国家得到了确认。

对于中国代表提出的七点要求,英、法都进行了答复。

关于在华势力范围此时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现在全是星条旗,英、法要考虑未来如何扼制美国在华利益的膨胀,如果不是俄国人插上一腿,美国可能完成了对中国的独占。

撤退外国军队、巡警也没有问题,把军队放在中国,除了增加人质的数量,什么意义都没有。

租借地可归还,但是租界却不能归还,法国人一直视上海为殖民地,英国在远东八成投资都在上海,除非中国能给予补偿,此事被留存了。

至于领事裁判权,在没有军事力量的保证,该项权益纯属空谈,看看日本就知道,多少侨民被裁判了。

中国要求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说起来英、法就生气,杨洪森通过合法的途径,不合法的手段,将其纳入了自己名下的中国邮电集团公司。被杨洪森吃下去的东西,他会拉出来,但绝对不会吞出来。

关税自由权成为了焦点问题,美国是最早与中国签订新的关税协议,而后日本也对关税进行了修改,最近意大利与中国就关税也达成了新协议,英、法也想尽快与中国就关税达成新协议。

这些麻烦的小问题被一一解决后,他们开始专心对付眼前的这盆大餐。

德国、奥匈等协约国战败后留下了很多剩余物资尚未分配,时间不等人啊!

按照杨洪森对条约的了解,德国几百万大军被裁只剩10万人,杨洪森首先瞄准了数以万计的轻武器,至于那些战舰、潜艇、坦克、飞机很难购买到。驻意大利商务部已经早早就与意大利取得了联系,瓦里奥当然知道杨洪森需要大量的毛瑟步枪,但是量太大他一个人根本吃不下,遂与意大利本土军火商合作组成联合,在巨额的军火订单面前,军火商纷纷行动起来。

中国的七点要求得到答复后,中国代表团的使命就基本完全了。访美的孙中山得知此事,在第一时间将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转达给了华侨。孙中山没有想到离开巴黎后情况变化这么快,在得知潘佩珠被法殖民地政府释放后,向越南的同志发去了慰问电。

孙中山不打算在美多作停留,乘船返回国内。

8月各国代表纷纷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汪精卫作为中国代表也在和约上签字。威尔逊此时的心情十分激动,个人目标终于达成,美国向世界领袖的地位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对和约中有关中国问题的解决内容《中央日报》进行了公示。

北京、南京、上海、武汉都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庆祝《和约》的签订。表面看起来中国提出的要求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和约内容总体上对中国是公平、公正的。中国老百姓并不知道南京政府与英、法、日之间还有秘密协议,当然这一部分协议是不会公示的,到于解密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日本取得德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在山东、朝鲜日本虽然打了败仗,但是中国获得了经济补偿,对于和约日本军部并不满意,中国人支付的赔偿款太少了。所以伯力、海参崴等远东城市撤军问题上,军方的谈判代表仍在纠缠中。日本对“两岛”战败心存不败,在中国签署了禁止使用和扩散化学武器的协约后,军部认为中国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动用化学武装。所以,在常规战中英勇的帝国军人一定会取得胜利,为国家取得过荣耀。

   第九章

欧战结束后全世界的经济都出现了衰退,相对于日本的经济单纯从数字上反映退的比较多,他们失去了在华的大部分资产,数十年在华的积累只得到了千万美元的补偿。更重要的是日本失去了半个朝鲜,那可是半朝鲜真的太让人心痛了。事后内阁指责军部,军部指责内阁。

杨洪森对日态度的转变,让日本的民主派认为中、日未来前景广阔。

南京方面提出建立一个广泛的远东经济联盟得到了这些民主人士的欢迎,却受到军方背影的成员反对。

杨洪森严重剽窃日本经济学专家们的成果。

由于日本方面一直没有表态,中国政府邀请韩国、越南加入,后又将美国列为特别成员国,三国外长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远东国家联盟成立宣言》确定:

1、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2、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国际联盟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问题的合作与相互支援;

4、在教育、职业和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

5、在充分利用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孔熙祥担任第一届东盟主席。宋子文认为孔熙祥根本就没有这个本事,还是早早辞职算了,这把孔熙祥给气坏了,他通过竞争从那么多人强敌手中抢到财政部副部长一职,东盟成立,他难得露露脸,增加点知名度,太受打击了。

比起孔熙祥的表现欲,杨洪森到真有一个大难题。

英、法在和会上的妥协并非是无条件的,这个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是统一了,中国是强大了,作为联盟成员,中国享受到了权利,那就付出义务。为了将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必须将这朵资本主义世界的奇花给扼杀掉,而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孙中山在美其中,美国高层人士就中国对俄政府进行过交流。

和会结束后不久,五大国就对俄封锁进行了讨论,英、法要求中国对俄进行经济封锁,同时对白俄军提供军事援助。巴黎方面,中国代表团将此事最终决定权推给了国会,孙中山在美未就此事做出任何承诺。

在美期间,日本大使向孙中山发出邀请,希望他在回国途中访日。孙中山认为这是进一步改中日的契机,只有打破军事对抗才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总理,美国商务部的来电。”

杨洪森略看数眼,对于孙中山回国途中访问日本,他是支持地,改善中、日关系是必要地,对日本的防范是需要加强地。

“此事我已知晓,关于元首访日一事在新闻报导中要……”

苏俄驻华大使契夫科受邀来到了总理府,俄国革命目前的形式十分恶劣,国内、外反动派势力气焰十分嚣张。伟大领袖列宁同志已经遭遇了数次暗杀,但是托杨洪森送的防弹衣列宁并无大碍。列宁最初并不喜欢这种又厚又重的背心,不过经过多次暗杀不死后,就算列宁不想穿,身边卫士也要要求其装备上。

契夫科是年初才来到南京所以他没有见到孙中山,不过受到了杨洪森的热烈欢迎。

俄国目前国内、外形势都不是很好,虽然红军一直在打胜仗,但是大片国土仍在白俄的控制中,现在俄国最太平的地方应当算是远东了。中国帮助苏俄牵制了十数万远东干涉军,西伯利亚中部、中亚地区,中国以自愿军的形式向俄国派出2万余人,有力地打击了白俄匪帮。

“契夫科同志,请坐吧。”

“总理先生,请。”

“祝贺中国在和会中取得了外交胜利。”

“相信契夫科同志最关心是各国,尤其是中国对俄国目前内战的态度吧。”

五大国对新生的苏俄政府持敌对态度,所以他们俄政策无非就是政治、经济封锁再辅以军事干涉,再多也就玩不出花样了。和会结束后,中国对俄政策可能会有所改变,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契夫科不清楚。

“中国与俄国是友好邻邦,苏俄政府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我们不会做出对不起朋友的事。”

杨洪森说这话的脸不红,心不停,一幅心安理得的样子。

“那么总理此次请我的目的是。”

“美、英、法要求中国加入对俄经济制裁,所以我建议将我们边贸交易形式进行修改。”中、俄贸易正在持续增大,俄国现在很乱,但并不代表就没有钱赚,俄国从中国进口的大宗商品有粮食、军火、药品、纺织品等等,中、俄贸易莫斯科方面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跟进,由于苏俄在交易中用的全是真金白银,南京方面乐意做这种优质买卖。

契夫科舒一口气,他担心中国迫于英、美压力而被迫终止与俄经贸往来。

“在未来的半年之内美军将在远东撤军,不过日本在近期可能会有所行动。”

契夫科说道,“中、日之间不是有协议,日军应当在一年内陆续从远东撤军的吗?”

“是的,不过现在英、法需要日本向贝加尔湖以西运动。”

契夫科在到达中国后,莫斯科方面全面整合远东的军事力量,但苏军目前没有任没有足够的力量阻挡日军,如果他们与白匪西进,那么他们只有大踏步的后退,用广阔的空间换取时间。不过契夫科很怀疑杨洪森话的真实性,因为日本对东北一直存有野心,日本是真的要对他们下手,还是为了对付中国政府。

“日本真的会向西进行展开军事行动吗?”

“他们真实动机是为长期驻扎伯力、海参崴寻找借口。所以我希望苏军能给日本一点小小的压力。”

苏军攻不足,守有余这一点杨洪森应当是知道的,他提来并不是真的指望苏军出手,他手上就那么一支俄国雇佣兵,打仗的时候,只要换身皮就行了。

远东实在是太平静,只有乱起来,他才好向美、英索要援助。

杨洪森同意全面干涉俄国内战的条件就是提供援助,他与日本干涉的动机不动,日本多少也是担心布尔什维克的这样思想流入国内,可是杨洪森怕什么,他的三民主义是经过无数革命先辈在实践中得到论证的东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虽然与现在的布尔什维克理念有些不同,但是同属一宗这是确定无异的。

美国大兵们在远东并没有任何像样的军事行动,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充当中、日之间调停人。

在伯力、海参崴地区中、日间小的冲突不断,而科洛佐夫中将的俄罗斯师团与罗瓦涅夫中将的白俄军队斗的也很凶。

英、法在远东部署了6000名士兵,他们在远东的主要使命就是充当隔墙板。

在远东干涉军多达12万,却在屁大地方你盯着我,我盯你干耗着。罗瓦涅夫拿到军事援助后就与科洛佐夫死掐,正所谓天无二日,远东只能存在一个流亡政府。

在远东俄国共有三个流亡政府,一个是由中国人支持的总部设在哈尔滨,第二个由日本人支持的总部设在海参崴,第三个由美、英、法支持的总部设在上海。美、英、法一直希望能合三为一,但是效果不是很好,这中间涉及到中日、美日等矛盾。一个套餐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第十章

罗瓦涅夫在远东三方势力中兵力最厚,英、法希望罗瓦涅夫控制远东后沿西伯利亚大铁路向西伯利亚中部挺进,但在实际操作中罗瓦涅夫卷入了中日间的冲突中,这使得远东任处于长期动荡的无政府状态。

科洛佐夫接管俄罗斯师团后,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控制外兴安岭、乌苏里江的这块大地盘,这必然与罗瓦涅夫的利益相冲突。

科洛佐夫俄罗斯师团实际是中国再编的外籍军团,他们的军饷充足。罗瓦涅夫的军饷主要来自于美、英和法国的军事援助,日本进入远东后大肆掠夺,金、银、珠宝只要值钱的他们都往日本运。这就是罗瓦涅夫与日本之间矛盾,但由于中、日矛盾的这层关系,罗瓦涅夫在获得日本提供经济援助后其主要任务不再是对付苏军,而是对付科洛佐夫的俄罗斯师团。最近半年来,罗瓦涅夫一直在与科洛佐夫死掐。

上海五国高峰会议各国外长就远东问题进行了磋商。

中国代表批评英、美在干涉问题上缺乏组织,没有计划。

“我们首要的任务在远东建立新秩序,结束无政府状态,将地方政府建立起来,将武装力量集中起来,否则干涉必然失败。”

“我们大日本同意中国代表的意见,我们愿意承担起这样的重担。”

美、英、法代表互相看了一眼。

“既然日本政府承担这个重责,我们表示欢迎,希望日本政府能带领我们共同步入远东新秩序。”

“那么中国军队何时能展开军事行动呢?”

“我们早已展开了起来,如果不是罗瓦涅夫,科洛佐夫中将早已在中亚了。如果日本帝国军人怯懦的话,那么让我们来主导这场战争吧。”

“帝国军人从来不知道怯懦什么?”

“好了两位,我们现在讨论是远东的问题,而不是针中、日问题进行商讨。”

“远东省是中国领土,地方行政应交由我国,至于罗瓦涅夫他不足以成大事,各位看看,我们的罗瓦涅夫中将拿着援助都干了些什么。”

罗瓦涅夫是中国情报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像罗瓦涅夫毫无雄才大略的人来说,援助就是用来挥霍的。美、英援助的军火都被他转卖出去,援助的军饷被他私吞存入了日本的银行。

“这是污蔑…,虚假的…,你们必须为此向我国政府道歉……。”日本外长愤怒的敲击着桌面。

中国的报告显示美英的援助被罗瓦涅夫都用来投资了。美国代表克莱恩的脸色不善,如果此事被那些国会议员或新闻记者知晓,那又将是一顿热炒,更何况这笔钱竟存在日本银行。

日本代表对此很尴尬,在铁的事实面前,在美、英、法代表难看的脸色面前,日本代表咸后不住地鞠躬赔礼。

俄国国土面积太大了,按中方的意见,应将俄国切成几块处理,比如说远东可以先成立一个共和国,乌拉尔以东的那个什么也可以成立一个共和国,中亚可以成立一个共和国嘛!等干涉大业成功后,各共和国领导欢聚一堂,再共同商讨俄罗斯的未来。

“先生们,我方认为要有效的扼制布尔什维克政府,首先需要有一个相对应的临时政府,确立新的首都,建立新的班底,在统一的领导下进行长期有效的作战,而不是远远的躲在后面进行远距离控制。”

中方进一步阐述,美、英、法三国开始对中方的提案进行讨论。

美、英、法三国认为远东在整个俄国内战不应充当配角,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鉴于苏俄远东力量薄弱的这一现实,应立即将远东的白军组织起来,将远东建设成为干涉军的大后方。

罗瓦涅夫很快就被舍弃了,美、英、法需要一个新代理人,科洛佐夫很快就被扶了出来。但是罗瓦涅夫肯定不会轻意放权,所以这就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

考虑到中国的地域优势,加之美国人的支持,英国也支持中国在远东实施主权。

远东的三个俄罗斯流亡政府的领导人,在上海签署了和解协议,同时宣布成立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共和国。当然在此之后中方已经秘密地苏俄政府进行深入地沟通。

罗瓦涅夫拒绝交出兵权,美、英、法、日拒绝向其提供行何军事援助军,而中国政府也在来掐他的脖子,罗瓦涅夫无奈只得向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共和国总统布列拉夫斯基提出辞职。

而美、英、法组成了一个联合军事顾问团,对东西伯利亚共和国进行全国监管。

布列拉夫斯基总统首要任务就是恢复东西伯利亚的和平与稳定。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时列宁极其愤怒,

布列拉夫斯基匪帮拥有10万人,并且有美、英、法援建的空军。另外远东还有4万日军,7千美军,6千英、法联军。游击队的形式变的十分恶劣。

苏俄驻华大使契夫科希望中国为远东的游击队提供军火援助。

“大使,我国政府愿意为苏俄军队提供一切帮助,必要的话游击队可撤入中国境内修整。”

“我代表俄罗斯苏维埃政府,苏维埃人民对中国的无私帮助表示感谢。”

杨洪森的坏契夫科能了解多少?

布列拉夫斯基建立了由旧贵族、资产阶段、社会民主派构成的广泛的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由上海迁至哈尔滨。

远东的苏军游击队根本无法从正面抵挡住进攻,日本人充当起了争先锋,他们所过之处烧、杀、抢掠,布列拉夫斯基受迫“国内”民众压力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东西伯利亚军团攻陷赤塔时,日本在城内大肆洗劫,导致了东西伯利亚军团俄军与日军的大火并,联合国军队最高指挥官美国人汤姆斯少将要求日军约束军纪撤出赤塔,日本国内对参与赤塔洗劫的有关中、下层军官进行严肃处理。

抢掠并不是什么大事,尤其是这样的战争岁月,但抢劫这种事最忌讳的就是独吞。

赤塔攻陷后,东西伯利亚军团一部南下阿金斯科耶,当地群众在游击队的组织下坚壁清野撤入中国

布列拉夫斯基匪帮大军由西伯利亚东部进入中部,少数部队向北方极地圈运动,不过这些部队的命运都很悲惨,他们不但要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还要与小股游击队做斗争。

东西伯利亚军团数万大军进入中部后,莫斯科方面立即采取了行动,由于白匪在远东的猖獗的活动,使得本来就不怎么通畅的西伯利亚大动脉变得更加的不通畅,彻底阻断了大宗中国粮食、茶叶、布匹的输入,而中国新疆、蒙古又受限于交通运输量有限。

莫斯科高层抽调干部,动员群众,组织兵力伙同中国志愿军向西伯利亚中部挺进。

以贝加尔湖据点在外蒙游荡的是谢苗诺夫与罗曼·冯·温琴领导的白军在得知东西伯利亚军团勇夺赤塔挺进乌兰乌德后,这两位高级将领立即接受了东西伯利亚共和国整编。

谢苗诺夫与罗曼·冯·温琴都中部响当当地人物,他们与驻蒙司令徐树铮有过多次交手,由于兵力上的原因,他们一般打了就跑。不过后来的情况发生变化。中央军到达后,为了根治白匪,中国军队将打击的重点放在了哥萨克上层分子、布里亚特的封建主和富农身上,在苏军游击队和中国军队的打击下温琴、谢苗诺夫部队四处流窜。正是在这帮子地头蛇的帮助下东西伯利军团又夺取了乌兰乌德。美、英政府向布列拉夫斯基总统一次性提供了300万美元的援助,命令其向伊尔库斯克方面挺进,许诺攻下后将提供更多的援助。

   第十一章

莫斯科方面此时正在与邓尼金匪部展开大会战,英、美迫不及待想让东西伯利亚军团与高尔察克早日会师加入战事。不过联军的内部此时中日,俄日间的矛盾却越加突现出来。中日的矛盾来源于,半数日本干涉军仍停留在中国远东土地上,他们既不参加对苏军的作战,也不撤军,就在哪里蹲着,霸占、使用远东铁路线,他们到处挂着太阳旗,这让中国军队很恼火。

英、法的士兵多来自殖民地,他们千里打战就是为了钱,日本人这么搞法还有什么钱途。美国士兵现在普遍存在厌战情绪,他们认为这场战争太野蛮了,就拿谢苗诺夫与罗曼·冯·温琴一伙来说,他们的士兵在抓找苏军或游击队后,不是砍头就开膛剖肚,甚至那些百姓,他们认为有革命情节就会随意拉出去枪毙。美国远东远征军少校豪斯在向上级汇报了所到了一切。

日军向西的参战军约1。6万人,日本把坏习惯从远东带到了中部,将铁路霸占着,这样一来东西伯利亚共和国总统布列拉夫斯基不满了,这些铁路应由他们收回使用享受利益,日本人霸占实在太不相话了,共和国国的财政收入全指望这条铁路的运营,日本占着算什么事,为此布列拉夫斯基总统向英、美反映。

布列拉夫斯基的下个目标是伊尔库斯克,他准备在此作为首都,因为再向西就是高尔察克上将的老窝鄂木斯克。高尔察克上将的十余万军队正在乌法一线与苏军作战。上海联军大本营希望拿下伊尔库斯克与高尔察克连成一片,资本家们已经向东西伯利亚共和国预先支付了一笔奖励。不过由于中国不合作,后勤补给跟不上,军官们没有茶喝,士兵没有面包啃,士兵们对于牧民的生活很不习惯,问题转到一圈最后又回到日本人身上。对于英、法来说现在可是关键时刻,一切要为胜利让道。为此,美、英、法对日施压,日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