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立志传-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着那些军情人员看着文件在一角嘀咕着,领使松田弥太郎的大脑一阵眩晕。

领使们被单独看押在济内城内的警察局监室内,直到杨洪森的到来他们才得以被释放。

   第十四章 如果日本战胜了中国

“张处长,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日本的外交人员。”

张闻达默默的忍受着杨洪森喷射出来口水。

“松田领使,对之前所发生的事我深表歉意,我御下不严,实在是罪过。”杨洪林面带微笑地走了过来,紧紧地握着松田弥太朗的冰冷的手。

松田弥太郎没有说话,虽然感到震惊和愤怒,但是他仍保持大国外交人员应有风范。

“你就是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杨洪森将军。”

“正是,鄙人。”

“那么在两国纠纷没有恶化之前,请停止这一不理智的行动,撤出济南,释放我国侨民吧。”

杨洪森一脸不敢相信的看着松田弥太郎,“什么,会有这种事发生,张闻达,你怎么搞的,怎么能对无辜的平民下手呢,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违反战争原则的吗?”

张闻达小心的回答着“我们只是将这些日本侨民进行集中起来一是为了管理,二是为了保护他们人身安全。”

“你看领使先生,我的部下考虑的多少的周到啊!请你放心,我会将贵国的侨民当作自己的同胞一样看待。”

“希望将领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当然。”

显然松田弥太郎领使并不清楚杨洪森对自己同胞的所作的一切。他现在最关心的是那些落入杨洪森手中的文件,以及援军何时到处,至于济南日本商人的损失在日后的谈判中,将由中国政府双倍赔偿。

杨洪森并不是一个头脑发热的人,从他的举动中可以看出,这一切都是他的预料之中,可是他还是如此一意孤行,所以带着好奇,松田弥太郎问道,“总司令,难道真的打算与大日本开战吗?”

杨洪森大笑起来,“松田先生,北洋政府很快就是倒台了,孙总统与日本政府又这么关系密切,可是贵政府宁愿扶持北洋,也不顾忌朋友的颜面,贵政府是如何打算的呢?”未等松田弥太郎回答,杨洪森继续道,“您要说的那些我都知道,大使馆内的那些的资料我都大致地看过来,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丰富。”

松田弥太郎不慌不忙地说道,“我看南京方面一定是误会了。”

“不,我没有误会,青岛方面援军正在向济南而来,他们接到了指令,全面出兵支持北洋军打击我们北伐军,你不想知道我为什么会知道这一切?”

很显然这些消息并非来自领使馆的那些资料,松田弥太郎道,“这些捕风捉影的事情您也相信吗?”

“当然相信,不要忘了先生在日本可是认识很多上层人士,这其中不乏军方的……,看来我是说的太多了。”

如果说青岛有中国人的探子他相信,但是说日本高层中有人与南京方面有串联松田弥太郎不相信。

这位杨洪森将军在想些什么,他很知道。他并不认为日本援军到达后,中国这些中国军队能坚守的住济南,他们日本陆军的实力还是非常地自信。

当济南受到攻击的消息传至青岛时,驻扎在青岛的日军对济南发生的事普遍感到愤怒。

在紧急会议上那些眼高于天,期盼着建立功员的将领们,没有把眼前的中国军队放在眼里。但是作为师团长上彬博文却是眉头不展。他的对手是有着号称“东南之虎”的南军名将杨洪森。

自从青岛日德大战后,他就开始研究这支部队。

那是一支战斗意志极为强悍的中国精锐部队,在他们的身上上彬博文看来日本陆军身上所特有的武士道精神。上彬博文虽然是一个武士,但是对于武士精神却不屑一顾,在他看来装备和训练才是第一位,精神只能从属于第二位,这种东西也就骗骗士兵和中下层军官,对他没有用,而他的这位“学弟”将日本武士精神与三民主义结合,把他的士兵们玩的团团转。至于战术方面,这位“学弟”更是把日本陆军的精华全部吸收了过去,这将是一个极其难对付角色,他对这种的碰撞极为期待。

“依滕君,我们的所面对的将是大名鼎鼎的杨洪森,不可大易。”

“上彬君,恕我直言,在我们强大的帝国军队面前,中国军队将不堪一击。”

“中国军队不是不堪一击,难道忘记了青岛一战吗?驻守在那里的部队不过是一支杂牌,而这次我们面对将是南方的精锐部队,他们在济南有近十万人,所以,此次作战……”

上彬博文还没有说完,火车突然猛烈晃动着,接着天空中突然传来一阵尖叫声,上彬博文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

当他睁开眼睛,扶正破碎的眼镜时,周围炮声、机枪声、步枪声不绝于耳,而整条铁路正在燃烧。

“战况……”

“师团长,我们遭到了中国军队的伏击,我们的重武器半数被炸毁,伤亡惨重。“

说话间天空中又传来一阵尖叫声,又一遍地区遭到了覆盖,火海之下日军士兵尽数阵亡。上彬博文碎碎地念道,“这到底是什么武器啊?”

“师团长阁下,请允许我带领忠勇的帝国勇士将那些卑微中国人击退吧。”沟口红眼睛说道。

上彬博文肯定这是一次有预谋的伏击,但是沿途的警备部队干什么去了,这么多中国军队潜入胶济线两侧,陆军方面尽没有获取到任何情报。“撤出战斗,立即。”

士兵伤亡惨重,重武器不是随同车皮被炸毁就是还放在车皮上,而对方的火炮密度很高,再加上那种会尖叫的大杀伤力火炮,上彬博文果断的下达了撤退的战斗命令。

日本师团在胶济遭遇让青岛方面大为震惊,因为他们事前没有收到任何的汇报,胶济线上的警备部队是干什么吃的?情报部门的探子都在哪里?

青岛街上日本浪人在漫无目的行走在街道上,突然传来的爆炸声,日本侨民们惊恐地四处寻找着掩护。实际上他们已经有半年时间没有受到袭击了,那些中国恐怖分子又回来了。青岛城内又传来几声爆炸,开会的军官大骂起来,很显然他们对青岛的清理还不够,还有大批危险地中国潜伏分子在城内。

“我早就说过应该将中国人统统地杀光。”

“把中国人都杀光了,谁来给我干活。”

“我看那些朝鲜比中国人温顺多了。”

朝鲜人比中国人温顺,好像并非如此,只是朝鲜独立运动分子的行动没有这么疯狂罢了。

“天皇军队受到了挑衅,我们要让这些中国猪知道我们帝国军人的血不能白流。”

这些激进的军人考虑的只是如何报复,如何向国内加派援军,却不曾考虑过擅自行动,而且导致失败的责任承担问题。

这件事惊动了天皇,因为日本在中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军部不可能将此事捂住,天皇感到异常气愤,至少在内阁会议中天皇一再要求追查相关将领的责任。

比起青岛驻军的损失,内阁还要考虑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由于驻军受挫山东兵力空虚,中国军队正在进一步展开军事行动,日本将可能失去已经到手的山东半岛。

陆军大臣做了汇报后主张借此机会将战事扩大,天皇本人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不过政府要在未来的谈判中获取主动,也就是说陆军的进一步军事行动仅限于山东一省。但是陆军并不打算贯彻天皇所谓的“不扩大”的主张,只要条件许可他们便采取行动,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大和民族谋求必要的生存空间。

青岛的部分将领收到了内阁的处罚,但是由于处于战争时期,这些处罚并没有得到落实。

日本公使向南京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中国政府对济南、胶济线日本、青岛袭击等事件做出解释,他们甚至拉上了英、法,日本正在为进一步的军事行动争取时间,因为派遣军尚在途中。

   第十五章

“这是对帝国的挑衅,你们必须将杨洪森解职,并且马上交由我们来处理,否则我们将展开全面行动。”

“亲爱的大使先生,如果你们要采取军事行动的话,你们大可行动起来,不过你们要准备好阵亡10至20万帝国军人的准备。”

“王桑!”

“依滕领使,你们公开支持北京政府,阻拦北伐军北上,残忍杀害我方谈判代表,袭击我方军队,这不正是贵国向我国政府出去了宣战书吗?”

“什么宣战书,王桑,你这是在激化两国矛盾,所以请注意你的用词?”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依滕领使,让你们的帝国军人离济南远点,否则你们失去将不只是帝国的颜面,士兵的生命,还有在华的所有利益。”

南京府再次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要求日军无条件撤军,停止对中国军队的进攻。

南京政府为了息事宁人,孙中山要求北伐中的杨洪森部停止对日军事行动。正如日本激进派军人为了大和民族生存所做出的擅自行动一样,杨洪森并未理会孙中山的命令。

美国人不愿意卷入与日本人的正面冲突中,因为他们看不出中国有任何胜利的希望。再者,美国单方面与英、日对抗是愚蠢的。

英国对日本采取着绥靖政策,借此平衡远东势力,扼制美国在华的扩张,杨洪森被赶下台是他们最想看到的一幕。但是,日本的军事行动不如他们宣称的那些负有成效。在最近一系列的军事冲突中,日军累计阵亡人数过万。驻山东的军队在中国人进攻下基本失去了战斗力。英国人在失望之余,积极斡旋,劝说中国政府立即撤军,将相关人员交由上海万国法庭处置,比如头号肇事者杨洪森。

英、日不可能不知道杨洪森在南方的地位,但是他们仍然如此这样去做是为了让南京政府在其它方面做出更大的让步。

杨洪森相信要想战胜万恶的英、日帝国主义,就要依靠广大地人民群众的力量

南方瞬间掀起来了反英、反日、反北洋的大游行。

北洋政府的段祺瑞也看到了日本显露出来的獠牙,如果日本将战事扩大,那么他的名誉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北洋主动向南京主动请求停战,这样做不但可以获得极高的印象分,而且还能将战争的过错责任推给南京。

在杨洪森的秘密操纵下,孙中山在国会的提案没有通过。

吴佩孚在甘肃的伏兵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杨洪森利用甘肃回、汉矛盾,以自治权为诱饵,策动“回人治甘”驱逐张广健的行动。由于甘南镇守使孔繁锦阻击川军失败,迫于内外压力张广健不得不宣布下野,南京政府任命马福祥为甘肃省省长。甘州镇守使马璘、宁海镇守使马麒、凉州镇守使马廷勷、河州镇守使裴建准通电支持,而陇东镇守使的陆洪涛、肃州镇守使吴桐仁虽反对马福祥继任,又畏惧于南京政府的军事力量,不得不附合同意。

甘肃问题得到了解决后,冯玉祥与井秀幕等革命党人分兵二路,一路渡黄河入山西,策动山西革命党倒袁,一路出潼关斩杀吴佩孚。

河南的吴佩孚这外名义上的大帅,手上却没有多少兵马,由于直、皖矛盾,那些皖系自成一体。北洋军在河南虽有数十万大军却处处被动。

西路的冯玉祥、东线杨洪森、南线的张孝淮。

防守不是吴佩孚的办事的风格,进攻才是王道。

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可问题是,这一路谁去。所以,他准备借革命党入晋,找个借口把部队拉到山西,让皖系的那帮人顶在前面。等日本插入后,南军大概就没有心意再北伐了,那个时候才是反击的最佳时间,至于距离那个最佳时间还有一段时间。

皖系会保存实力,直系也会保存实力,而现在比的就是耐心,玩的就是心跳。

在段祺瑞的承诺下,冯国璋又一次被说服了,

蒋智清此时正踌躇满志,杨洪森先将其调入中央学校高级指挥员班,三个月后他来到了湖北,在张孝淮的手下担任旅长,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军权,北伐动员后,他率军北伐,作为尖刀部队一路向北,所遇北洋军被打的四散溃逃,他继尔升任为师长,他的升官的速度之快,足以一些人眼红,正因为如此,他的表现欲更强。

“总司令,我已率部占令许昌,我已率部占令许昌,等待下一步指示。”

蒋智清发出电报不久就升任为师长,其辖下中央陆军第35混成旅整编为中央陆军第44师,同时授予其中将师长,宝鼎勋章一枚。

他一下就牛了起来,他致电张孝淮指出应趁北洋军溃败之机,继续向北推进抢占战略要地郑州。

张孝淮回复命其继续留守许昌扫平周边县城,发动群众,实施土改。

蒋某人对发动群众,实施土改并不支持;再者,他是一个职业军人,这是政工干的事。在这种大好的形式下不继续扩大战果却留在许昌让蒋智清有些不满,他认为这是张孝淮有意打压他,遂再次致电张孝准,希得得到允许他率部继续北伐。

张孝淮没有准许,因为没有必要对吴佩孚穷追疯打,现在在这里等着冯玉祥出潼关就行了。杨洪森在其北伐之时就曾致电“不要将北洋军打痛了。”这是要全歼吴佩孚,如果北伐军太猛,吴佩孚认为自己不可能应付的话,把部队撤入山西、直隶就要有大麻烦了。作为杨洪森的嫡系将领,张孝淮已经事先得知了山西方面的一些内幕消息,国民党员山西省长阎锡山正在策动起义。这些内幕消息以及大的战略规模根本就不是蒋智清可以了解的。

因为杨洪森此时正在东线指军作战,蒋智清将自己的一点意见与陈其美交流一番。

陈其美曾多次在孙中山面前提到过蒋智清,所以孙中山对他很些印象。不过对于蒋智清的这个军事意见他还是很赞赏的,此时担任陆军部部长李烈钧却声言要撤蒋智清的职,因为他不听指挥,且越级擅权,如果不是陈其美和他硬顶,加之孙中山劝解,蒋智清的师长就算坐到头了。

李烈钧与杨洪森以前是有一些不和,甚至对杨洪森很有意见,但是他对杨洪森又是极为敬佩的,因为他曾经想作却没有干成的事杨洪森全干成了。北伐关于全局利益,李烈钩更是不敢怠慢,蒋智清这个军事计划看似不错,但也就忽悠孙中山和陈其美。

“先生,应该按原定的军事计划行事为妥。”李烈钧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陈其美冷笑道,“现在的形式比预估的要好的多,如果玉琨在也定如此主张。”

“若逼之太急,吴佩孚大军退入山西、直隶必将对山西阎百川的起义将造成巨大的损力。”

阎锡山那个鬼孙子,提起他陈其美就来气,这个家伙先是抱老袁的脚,后又抱老段的脚,让他起义早一点策应,这个家伙老是在哪里犹豫不决,一点也没有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

“穷寇罢了,能有多大作为,再者吴佩孚也不过一个白面书生。”

李烈钧无语,静待孙先生最后意见。

“我不干预一线的指挥,但是可以向张孝淮建议其胆子放大点,日本人在山东已经把事闹了起来,如果真的打起来,我怕玉琨吃亏,河南方面的战事应早日结束。”

李烈钧眉头紧皱,“当初陆军部计划中也将日本人这一因素考虑进去。看今日山东的形势,河南的确要加快。”秉承大总统孙中山的意旨,李烈钧分别致电西安冯玉祥、信阳张孝准,加快进程推动河南战事的早日结束。

   第十六章 显圣集体诈尸

蒋智清接到陈其美的电报后心中大喜,立即召开师团长军事会议。44师全体干部心态和他差不到,他们到目前还没有与北洋军打过人什么硬仗。至于对吴佩孚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白面书生这个层次上。

吴佩孚是秀才出身那是不假,可秀才也分三六九等。当初段祺瑞爱惜其才收入帐下,不过吴佩孚太傲气了,受不到段祺瑞的待人方式,再加上其身边的徐树铮时不时地给他下绊,他一气就到曹锟哪里混了,曹锟把吴佩孚比作诸葛亮,对其是言听计从,他很快就成为直系中的大将。吴佩孚领兵打仗很有一套,到达河南他很快就控制住了部队,将那些将领们管的服服帖帖,现在他们坐在他的指挥部内,等待着他的指挥。

“冯玉祥这个叛徒终于要对我们下手了。”

吴佩孚对此一点也不奇怪,冯玉祥东进只是时间的问题。

“大帅,不如我们干冯玉祥。”

“我看,东进,干掉杨洪森。”

吴佩孚眉头紧皱,那些日本靠不住,他得到的命令是以战求和,打痛北伐军。所以,他目标选定在了张孝淮身上,而他打击的重点就是驻扎在许昌的44师蒋智清,据许昌城内的“国际友人”提供的情报,蒋部正沿着铁路直插郑州。

吴佩孚心中冷笑着,这些北伐军以为北洋军真的是软柿子,如果不是他有意的收缩于铁路干线,北伐军在河南会有这么大的进展吗?

“既然有人不怕死,那咱们就看看这些南军的头到底有多硬。”

蒋智清这个人不太听得进去劝,逆反心理重,张孝淮虽然同意他出击,但是嘱咐其不要孤军深入,要与各部保持联系,同时要与当地的老百姓打好关系,积级利用当地组织眼线。可是蒋智清却没有把那个“乡村”党员放在眼里,地主、乡绅都成了他指挥部的常客,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行动完全被吴佩孚探知。结果,杨洪森玩的那手阴招,被吴佩孚拿去用在了蒋智清的身上。

“总司令,如今北洋军已经大乱,吴秀才吓的脸色发白,一心想着撤回直隶。他一个秀才能有多大本事,还不是靠着关系爬上来地。”×××乡绅道。

“那有他这样的秀才,完全就是个小鬼,什么招都有,到处抓、拿、卡、要,咱们都活不下去了,咱们是天天盼着中央军来救咱们。”×××投诚军官道。

众人纷纷大骂着北洋军,数落着吴小鬼。

“兄弟我,这率北伐军来此就是将铲除这些祸国殃民北洋军,还天下之太平,国家之安定。”

“司令说的好,来各位为总司令,为北伐胜利满饮。”

蒋智清与这些乡绅地主在一起时,师政委不止一次的提醒他注意影响。

“难道我这样不是联络群众吗?我与军民共欢有什么错,我是师长,你们不是。”

师政委被他冲的没话说,政委也是一个明白人,这位师长有后台得罪不起。

蒋智清一路北上前来投诚的部队不少,这让蒋智清更加认为北洋军不堪一击,再加上那些地主和乡绅所给错误信息,部队正大踏步地走进吴佩孚设下的口袋阵中。

为了伺候好这支近三万人44师,吴佩孚集中了三倍的兵力,大部分火炮。虽说阴人不是吴佩孚的风格,但是此时南强北弱,北军士气低落,所以我需要一场大胜,来振奋军心、民心,还有国际影响。

很快蒋部进入了吴佩孚的视野,沿铁路前入的南军遭到两翼北洋军的猛击。

那些投诚不久的炮灰部队作一团,甚至有人调转枪口开始打南军。

“弟兄们,跟我上,活捉蒋光头,吴大帅赏银万元。”

蒋智清鄙视这些炮灰部队,对这些再次“投诚”的部队极为气愤,开始他认为这不过是小股部队的阻击,但是周围的北洋军越来越多的时候,他有一些慌神了。

“顶住,顶住,都我顶住。”蒋智清挥舞着手中的指挥刀,这可是一把好刀,是当初他晋升时,杨洪森特赠与的。这把刀跟随着杨洪森从未打过败仗,看着手中的军刀心下一横,决定血战到底,以报总理知遇之恩。

蒋智清怀着极大地勇气,实际他也怕死,只是身处死地,与其死在逃跑路上,不如死战到底。

“师长,我们向南突围与友军将部队汇合尚有一线生机。”

听到生机蒋智清眼中一亮,拿着地图仔细地看着。

“徐团长,试着在这里进行突击,我44师之存亡皆系兄弟之手。”

“师长放心,我徐来远若不能为全师杀出一条血路,当战死杀场。”

多好的同志啊,看着他离去的北影,蒋智清感叹着。

“妈了个A”在另一边的指挥部内吴佩孚一鞭子砸在土堆上,这44师比他想象地要难打的多,在遭到伏击后,虽然出现的大规模的混乱,但是其某些部队却变现的极为从容,尤其是南面的那块小土坡上,大概盘踞着三、四千人,他们迅速构筑阵地,进行阻击,给进攻部队造成大大的伤亡。

“那个土坡是44师那一部。”

“报告大帅,据投诚将领称是该师师长蒋智清,据说是杨洪森的心腹爱将,也是日本士官出身……。”

吴佩孚沉声道,“那厮果然是不得了,给我集中炮火轰,必须吃下44师,传令下去活捉蒋智清者赏银…元……2万元。”

北洋军十万大军如蝗军一般压了上去。

处在小土坡上的蒋智清看着四周的北洋军,心中后悔不听张孝淮孤军冒进,“援军为何还未到达。”

蒋智清被围后,最先发现的是空军侦察部队,他们绕了一圈后迅速南下,吴佩孚看以南军侦察机后知道要加快进程,他近十万大军如果不能在6至12小时内全歼这44师,那就等着挨炸吧,而战场之上,44师有近半数击溃或投诚,但是其骨干力量正在无名小土坡为点汇集在一起。吴佩孚看到这场面都要吐血,他们的人到是不少,但就是参差不齐。犹豫再三,对身边的将领道。

“你们给我上,给我迅速拿下这里。”

“咱们是大帅的兵,就让这些南蛮子,知道咱们的利害。”

吴佩孚私下得到了冯、曹的授意,命其尽可量保存部队,让皖系的人马顶着冲,莫要被人当枪使。可是段祺瑞也不是什么好鸟,河南皖系干将们也收到了类似了命令,但战事打到这个份了,再藏着那么大家就有一起沉到水底的危险。

“各位,现在正是北洋生死存亡之季,保存实力的后果那就是大家一块死,为今只有包围之敌部全数歼灭,才能获得一线生机,河南之战局关系到我等之荣辱,河南失利的后果想必各位都知道。刚才敌空军从我们头上飞过,二个小时之内敌军就会对敌44师进行空中救援,我10万大军在这巴掌大的地方若遇空袭,陕西大溃败将在河南重演,我欲在二个小时结束战争,现在我就要去前面督战,你们与我同心那就和我一起使力,若存保留实力,就早早把部队拉走,老子看到谁他娘的出工不出力,枪子不认人。”

吴佩孚大步的走了出去,直系这边的将领冷笑跟在吴佩孚身后走了出去。

地头蛇赵倜也带着将领走出了指挥部,他是河南都督,河南完了他也就完了,部队打光了可以再招,河南没了,那就彻底歇菜了。那些识大体的皖系将领知道此时不是内讧之时,出了指挥部各自来到前沿督战。

蒋智清此时已经聚集了6000余人,而战场上还有一些打散的44师官兵仍在各自为战。就在他看到侦察机南下之后,他脑子里迅速的构思了一个“反包围,中间开花”的战术,虽然这个战术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但是若实施成功的,那他可又是一个大功。

44师官兵开始加紧构筑阵地,打阵地战一直以来都是南军的强项,但是吴佩孚没有给蒋智清更多构筑阵地的时间。

   第十七章 火车的叫声

站在前沿的吴佩孚叉腰肌,指挥着督战队,对无名土坡发起了猛攻。

吴佩孚下达的指令是,“必须在一个半小时内歼灭南军,时间一到未能完成先杀官长。”

当官的虽然都怕死,但是吴大帅都亲自在前沿督阵,谁还敢怠慢。一个个玩命的向前冲,炮弹畅开了打,这下子蒋智清坐不住了,北洋玩命了,外围的散兵很快就被清除了,战场上只剩下他这支孤军了。

张孝淮得知蒋智清被北洋军优势兵力包围后,立即派兵救援,航空兵大队首先行动了起来,在蒋智清空间侦察南下一个小时后,第一波飞机从许昌飞了过来。

蒋智清在许昌做的最正确地一件事就是发动群众修建一座在许昌郊区前沿前进机场,虽然第一波来此的飞机只有四架,但这给了围困中的44师官兵一丝求生希望。士兵们按着训练熟练地为飞机员们做着地面标识。

飞机的出现让北洋军出现了少许的混乱,但是在督战队的大刀下他们返身继续作战。

蒋智清与各级军官商议后决定突围而出,得到取得各级军官一致意见后,44师3500余名官兵在飞机的掩护下向南且战且退。

吴佩孚火大,南军一个师让他啃了半天,结果还让他跑了,那他以后还怎么在军界混。

他上马亲自指挥追击,北洋各部也都在阻击,虽然突围而出的实际上不到3000人,却所表现出了惊人地战斗力。

当飞机打光了所有的子弹,投光了机载的炸弹后,飞机员看了看油表,最后不得不离开,下一波飞机至少在半个小时之后才能到达,不过他们还是在空中又盘旋了数分钟后,才向南返行。

失去了空中掩护,44师残部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当得知44师被围后,北伐各路友军纷纷行动了起来向蒋智清伸出援助之手,航空大队也分批次起飞,可是尽管如此,44师也无法避免被全歼的命运。

突围的部队被彻底给打散了,蒋智清腿部中弹,在几个亲兵的保护下沿着小道踏上了向南地逃亡之路。

空中侦察带来了44师被全歼的消息,张孝淮不敢隐瞒这一战败的消息,立即致电南京。杨洪森也在第一时间收到了消息,他最关心的是蒋智清死了没了。

“他到底死了没有?”

至少现在没有死,但是所有的人都与他失去了联络。

有人正为了蒋智清的生死担心的要命,有的人巴不得死的痛快。

吴佩孚的反击大军一路南下,沿途的民军很快就被击退,北军复夺许昌,虽然许昌失而复得,可是这对于北洋军在河南的整体战局影响不大,北伐军依然强势,就在他们南下的时候,冯玉祥出潼关向洛阳突进,另一方面山西也发生了大事。山西那个奸诈的阎锡山联络旧部发动兵变,一时山西全境响应,再加上入晋的陕西靖国军一时声势大震,山西已落入党人之手,而杨洪森指挥的东线一部也正在向郑州运动,据可靠情报,开封已被攻。

开封战役充分体现出了杨洪森的不择手段,北洋将领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的之时,会场突然发现爆炸,到场的将领不是炸死就是重伤,开封一线的北洋军在南军的攻击顿时崩溃。

感觉河南战事已经至此,吴佩孚遂率军北撤。

北京方面致电命吴佩孚坚守郑州,北京方面还等着日本在山东进攻后,他们好配合一下,进行全面反击。可是谁愿意留在郑州,皖系那帮仔子,提前收到消息一早就跑路了,吴佩孚为了保存直系的精华,决定抗命把部队拉回直隶老家去,不能让皖系夺了他们最后的老巢。

中国的局势正朝的不利于北洋的方面发展,随着最后一批驻扎在河南北洋军安全撤至直隶,赵倜部成为了河南境内隶属于北京政府的最后一支政府军力量。

北洋一大帮了挤在直录,最后段、冯再次和解,经组织研究再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