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炮火1906-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北军势如破竹,在两天之内便推进到了博尔朔夫山山口,俄军在这里构建的防线要稍微牢固些,但是也阻挡不了东北军多久。
如果说之前的飞艇与轰炸机投弹,基本上造成了大量的浪费,那么,在这种狭窄地形上头,两种坑爹货居然成为了制胜的关键。
是的,东北军是在欺负对手,欺负对方落后于时代。
即便是欧洲战场上的许多要塞、堡垒,东北军都能随意的欺负,因为,这个时代的要塞防御还没有经历一战的洗礼,单纯的土木工事、砖石堡垒,水泥筑就的工事,哪怕厚达两三米,都比不上经历一战炮火之后,开始大行其道的钢筋混凝土立体工事,厚达数米,在二战中,甚至需要德军动用600毫米甚至800毫米的超级巨炮才能轰开。
随着大炮口径的提升,防御工事的构建,也在日新月异的进步,只是没有战火的洗礼,这种进步是缓慢的,在俄国的东方防线上头,陈旧、落伍。
俄军在飞艇与轰炸机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许多人都来不及抛出并不牢固的工事,一些永备的地堡。
砖石抛飞,碎木四溅,血肉填满了这些陈旧的工事。
更多的俄军开始利用这片废墟来阻击东北军的步兵攻势,这个时候,迫击炮就开始体现了价值。
在李持国看来,迫击炮是对付这种凭借房屋与地形躲藏起来敌军最好的武器。
一打一个准,俄军拥挤在这片地域,从之前的两路兵进攻击满洲里,到赶鸭子似地被一路追击到了这里。
五个师的兵力,在东北军的追击下损失了近半,基本被打灭了士气。
这其中三个师的兵力是从欧俄来的主力师,装备要好过于俄军远东部队,但同样无法抵挡东北军犀利的进攻。
赤塔战场的失利,极大的震惊了日林斯基总司令部,从后贝加尔斯克开始的长达两百多公里的战线被迅速突破,这意味着东北军有能力攻克筑垒地域,赤塔要塞并不保险。
要是赤塔要塞给攻克,那么西伯利亚大铁路将会被真正的切断,即便他们能够攻入蒙古境内,也无法改变远东土地孤军奋战的格局。
俄国前后动员了五十五万陆军,以及七十万的农民,到现在效率还是没能提起来,军队没有到位,民兵训练也没有跟上,就连每日战损的补充也有问题。
赤塔方向有五个师的兵力,加上赤塔守备师以及东西伯利亚驻防师,总计七个师的兵力,实际上与东北军的兵力相差并不大,但是凭借赤塔筑垒地域,还是能够挡住对方进攻的。
只是现在指挥部犹豫了,东北军在赤塔方向的快速进展,使得他们开始对赤塔筑垒地域进行怀疑,凭借这么多的兵力,能不能防得住。
指挥部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选择相信赤塔筑垒地域的防御能力,另一种是在主战场相持,调派援军前往赤塔,争取能够稳住形势,并且反攻进入满洲里。
俄军的兵力还是足够的,目前三十五万陆军集结在从伊尔库兹克以东的庞大地域之内。
而且还有十万哥萨克正在突入唐努乌梁海地区,争取攻击中国军队的侧翼。
正面战场兵力完全能够压制中国军队,分兵也不是不可以,之前俄军就是这么做的,只是没有想到东北军敢于调集八个师的兵力主攻赤塔方向。
要知道,东北军目前总共十八个步兵师的兵力,库伦集团军七个,赤塔方向八个,另外三个师的兵力在绥芬河,整个东北腹地只剩下地方警察部队与税警部队,另外就是直属于李安生指挥的宪兵部队,但是这些兵力加起来也不过两万多人。
东北军丝毫不顾关内的中央政府,以及蠢蠢欲动的日本,也让日林斯基指挥部感到不可思议。
反复讨论之后,日林斯基决定分兵,加固赤塔防线,甚至希望能够一鼓作气的攻入满洲里,进占东北腹地,只要攻入黑龙江核心地区,那么东北军将会不战自乱。
不仅是东北腹地缺少兵力驻守,就连吴禄贞的库伦集团军也是压力巨大,十万哥萨克挥舞着马刀,齐头并进,唐努乌梁海地区形势很不乐观。
除了要分兵防守住哥萨克的突击,还要应付俄军主力,之前攻了出去,建立了一条相对有利的防守阵型,但是俄军兵力占了优势,使得在各方面的进攻上头都游刃有余。
让吴禄贞惊喜的是,唐努乌梁海的蒙古骑兵们迅速的成长了起来,全民皆兵。
只是一句口号,保卫家园,整个外蒙古地区,从唐努乌梁海到库伦,实现了真正的全民皆兵。
锡良作为蒙古人,得到了哲布尊丹巴的支持后,以自身的威望,以及妥善的政策安稳了人心,让蒙古人看到了安居乐业的希望,好不容易有了希望,怎能容许俄军破坏?
更何况,俄军入境后,哥萨克的凶残杀戮也激起了蒙古人民的一致同仇敌忾。
锡良与蒙古人约法三章,不开垦土地,不过度放牧,不更改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内外蒙总督府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保留自治权,以及内外蒙总督府随后颁布的一系列民政措施,以及对蒙古地方经济的扶持与帮助,都让蒙古人彻底的产生了归属感。
锡良亲自动员蒙古骑兵,起到了巨大的效果。
在一个个的部族的栖息之地,锡良只是让人扛起一面面的五色旗,便吸引了无数蒙古人站到了五色旗下。
“我们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祖先曾经用马刀建立过辉煌的历史,而现在,局势需要我们重新挥舞起马刀,痛击侵略者。儿郎们,可有胆子跟随冲锋,将任何敌人淹没在我们的马蹄之下。长生天在上,勇武者将得到祖先英灵的眷顾。”
锡良让亲卫骑兵们拔出马刀,对天呼喝,纵马奔驰,仿佛回到了那个骑兵天下无敌的年代。
无比的振奋人心,许多蒙古青年握紧了拳头,他们发誓要用马刀,寻回祖先遗失已久的荣耀。
北京政府出版的一本书,名叫《东归英雄传》,许多部落都得到了蒙语版,奉若至宝。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贝加尔湖一带,虽然这些东归英雄的后人都生活在新疆北疆一带,但是从唐努乌梁海到库伦的蒙古人,无不以这些东归英雄为荣,他们都是蒙古人的子孙。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五十二章 唐努乌梁海骑兵
第三百五十二章 唐努乌梁海骑兵
《东归英雄传》这本书据说还要拍成电影,其中许多故事都在蒙古人民之中广为流传,新一届的政府没有遗忘这些东归英雄,没有嫌弃这些少数民族儿女。
“土尔扈特人民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对中华民族代代相延的向心力,使土尔扈特人民创造了横跨浩瀚草原的传奇壮举,土尔扈特人民爱国主义的行动表明,中华民族热爱祖国之情,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我们蒙古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义务也有能力承担起保卫祖国的重任,儿郎们,拿起马刀来,杀敌。”
锡良的身体这两年好了许多,尤其是出任内外蒙总督之后,几乎一直都在致力于安抚蒙古人民,反而让他因为在草原上驰骋,看着同族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而身体越发壮实起来。
他拔出马刀,狠狠的下劈,须发皆白的他仿佛一位老年英雄,时刻准备奔赴沙场,亲手杀敌。
锡良清楚的知道,五十万俄军可不是闹着玩的,十万哥萨克同样如此,俄国国内的动员还在进行意味着还有更多的俄军将会进入东方作战。
蒙古人不能拖后腿,不能让本来就兵力单薄的库伦集团军分兵,唯有让蒙古人全民皆兵,才能够打击侵略者,为保卫祖国的疆域献出力量。
锡良并不怪李安生将中国拖入了战争,俄国一直想要吞并蒙古,李安生只是先发制人而已。
蒙古人民想要获得新生,就必须要脱离沙俄的掌控,土尔扈特人已经用东归壮烈之举证明了一点,那就是蒙古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永远都只能依靠中华民族这棵大树。
都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同样要为了国家民族而战。
锡良就这么的一个个的部族动员,甚至,他还远赴唐努乌梁海。
面对着部分土尔扈特人的子孙,锡良高声怒斥,“当年你们的祖先付出无数的牺牲,壮烈归国,就是为了心怀故土,心怀中华民族。而你们这些不肖子孙,就是为了要让国土成为敌国的战利品吗?抬起头来,懦夫们,野心家们,为了一己之私,毫无人性,毫无廉耻,可耻,此等人,我必杀之,省的遗患国家民族。”
唐努乌梁海的各旗蒙古人自然不会都是归属于同一部,其中也有当年当年东归英雄的子孙。
当年乾隆将东归的各部安置为6路,以渥巴锡为首的旧土尔扈特为4路,以舍楞为首的新土尔扈特为1路,以恭格为首的和硕特为1路。
清政府首先是对舍楞的安置,害怕其心怀多变,滋事扰边。1771年11月上旬,舍楞在清官员吉福、阿育锡陪同下“率其属众,移往科布多、阿尔泰一带,以耕牧为业。”“次年5月,舍楞被安置在阿尔泰乌拉台地方,与杜尔伯特同居之,归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节制,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
而这一支也就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了唐努乌梁海的一部分。
今天,锡良的怒叱,让这些看过《东归英雄传》这本书的东归英雄子孙无比汗颜,低着头没有脸面跟锡良回话。
锡良披星戴月,满面尘土,赶到唐努乌梁海可不是来训斥人的,但他身为蒙古人的骄傲,凭借内外蒙总督的身份,以及与东三省总督李安生的盟友关系,成为了所有蒙古人心目中的英雄,让这些蒙古人子孙心生惧意,奉若神明。
几名总管与佐领以头抢地,出来跪着回话,痛哭流涕,“回禀大人,孩儿们知错了,当初只为着能顺应潮流,跟随哲布尊丹巴独立,可哪里想到沙俄狼子野心,竟然想要吞并土地。而如今,沙俄图穷匕见,杀害我们子民,掠夺我们财产,大人请发话吧,让我们用马刀洗雪我们的前耻,清偿我们的罪孽。”
唐努旗副都统贡布多尔济跪地无声,正是他勾结沙俄侵略者,引狼入室,才有了沙俄军队入境之事,要不是萨拉吉克、托锦两旗强烈反对,随后其他各旗附和,只怕这片土地已经不属于中国。
哥萨克十万骑兵入境,如同沸汤泼雪,所到之处,鸡犬不留,草木尽断。
唐努乌梁海各旗已经组织起了多次的大规模会战,但是损失惨重,他们的枪支太少,只能依靠库伦集团军的两个骑兵师与对方周旋。
“我这次来,便是要来问一问你们,可敢为国家民族一战那十万哥萨克骑兵,哪里比得上我蒙古骑兵的威武,我来问问你们,可有胆气,将十万哥萨克踏于马下。”
“敢,有何不敢。”
“长生天在上,我等岂是懦夫?”
热血的蒙古汉子都应和起来,他们许多人都与哥萨克交过手,也从生死磨练之中成长出来。
克穆齐克旗总管高声叫道:“大人,我们愿战。”
锡良抚掌大笑,说道:“好,既然愿战,便好生商议,怎么打,怎么让这十万哥萨克进得来出不去,葬身于这大草原之上。”
锡良的语气和煦,可是内容却让人忍不住打了个冷战,这可是十万哥萨克啊,居然要将他们全部葬送?
现在唐努乌梁海全部人口也不过二十多万,能战的青年男子不过8万多人,另外还有两万多汉人,可大多都是生意人与种地的农民。
锡良让人将随着马队带过来的大批军械物资打开,一只只的箱子给撬开,哗啦啦的泻下来的,全是崭新或是半崭新的枪支,不仅有马枪,还有轻机枪、手榴弹、迫击炮等武器。
之前与哥萨克的交战,就是吃了枪支不足的亏,而在白刃战中,哥萨克的马刀有时候挥都挥不起,直接给枭勇的蒙古汉子们斩落马下。
“儿郎们,有了这些武器,别说是十万哥萨克,再来二十万也不怕。好生安顿妇女老弱,我们便在这大草原上头跟哥萨克好好的玩一玩。”
锡良开起了玩笑,看着这些纯朴善良的笑脸,他忽然生出了无限豪情。
李安生说的好,任何侵略者都将淹没在全民皆兵之中,任何反动集团的政权,也将给人民的潮流所冲垮,得民心者得天下。
袁世凯想利用这次中俄战争建立北京政府的威望,而李安生何尝不是想要凭借这次战争树立自己的威望,得到民众的认可。
相比袁世凯,锡良无比坚定的选择李安生,只有李安生才能真正的兼顾人民的利益,五族共和,不是在说天书,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条令的保证。
前次库伦集团军缴获了不下十万支的枪支,其中能用的加上后来修复的莫辛纳干步马枪有三万多支,吴禄贞一股脑的将这三万多支枪都送来了唐努乌梁海,这些武器在库伦集团军是无用之物,对唐努乌梁海的蒙古人来说,却是无比宝贵。
甚至李安生还将过去封存的多余的许多莫辛纳干都送到了库伦,另外还有大批的黑龙江造马枪。
全民皆兵可不是说说的,每一个骑兵手中都有枪支与马刀的时候,这片汪洋才能够淹没大量的敌人。
唐努乌梁海的子弟们欢呼着,向着枪支弹药涌去,虽然最终的拼杀要靠马刀来实现,但是没有枪支却是万万不行的。
手榴弹与迫击炮都是对付骑兵的绝佳武器,有展玉伯的唐努乌梁海骑兵师在,根本就不怕没人会操弄这些武器。
唐努乌梁海的子弟们迅速的被武装了起来,他们都被授予了番号,从唐努乌梁海第一骑兵师到第十师,十个骑兵师的编制。
战时,他们便是正规军,停战了,他们便恢复牧民的身份。
此时锡良无比佩服李安生发明出来的新式畜牧业科学技术,使得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也不需要太多的人力,比如毛皮加工、肉制品、奶品加工、毛纺产业、羊绒加工等等。
唐努乌梁海的战时经济,给李安生规划好,甚至是整个内外蒙,有了这些政策保证,才能够使得内外蒙安心作战。
既不损害畜牧业根基,不损害将来内外蒙的蒙古人与汉人的安生立命根基,又能度过战争年代,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保卫克孜勒”,成为了所有唐努乌梁海骑兵的统一口号。
而哥萨克铺天盖地的铁蹄,向着克孜勒而来,也没有让任何一位唐努乌梁海战士有所心神失守。
他们沉浸在祖辈的英雄事迹之中,千山万水,艰难阻隔,都不能阻挡他们的祖辈对故土的渴望,如今,他们就站在这里面对着侵略者,他们退无可退。
在故土上英勇作战而死,死得其所。
卓乌兰握紧了马刀,她是唐努乌梁海第四师第六骑兵营的唯一的一名还没嫁人的女孩子,但是,她以此为荣,她年轻漂亮,但是她更想让自己的身形更加的魁梧些,好为家人分担忧愁。
是呀,只要早日赶走侵略者,才能恢复平静的生活,阿爹说要准备开一家毛纺厂呢。
克孜勒在短短的时间内,被展玉伯构建成为了一个遍布工事与战壕的防御体系。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五十三章 克孜勒保卫战
第三百五十三章 克孜勒保卫战
大小叶尼塞河贯穿着克孜勒,使得克孜勒成为了水路交通要道,攻克了这里,俄军才能消除西边的心腹大患,能够放心的抽调大股兵力东进作战。
李安生在派兵入蒙之后随即在库伦兴办了兵工厂以及水泥厂、钢铁厂等等,甚至是修建集宁到包头、包头到白云鄂博的铁路,白云鄂博的铁矿区也将被开采。
包头钢铁厂也同时兴办起来,这是在以防万一,与日本全面作战的话,这里就是个大后方,与此同时,内蒙古的几家大型水泥厂也兴办了起来,这里的资源同样很丰富。
大同到库伦的铁路在迅速的抢修着,很快就能够畅通,到时候,有大量的物资能够通过铁路运到库伦,甚至是克孜勒。
而此时,克孜勒凭借着飞艇运输,同样打造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防御阵地。
两三百吨的水泥,数不清的木材砖瓦,以及钢筋与铁丝网,尤其是铁丝网这种对付骑兵最为犀利的利器,自然少不了。
可惜飞艇太少了些,只能通过骡马与卡车,而骡马这种最为原始的运输工具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外蒙最不缺的便是马匹,不管是战马还是挽马,各种优质品种的良马,层出不穷。
就是凭借这这些马儿,才使得铁丝网围满了克孜勒,使得工事与碉堡遍布克孜勒外围。
“卓乌兰,你怕吗?”铁力辛格一直在关注着卓乌兰,他们青梅竹马,他也是最被看好的,最有希望成为卓乌兰夫婿的一位少年,卓乌兰的追求者可是比一户人家所蓄养的所有牲畜还多,虽然这个比喻坑爹了些。
卓乌兰看着黑压压如洪流一般的哥萨克骑兵出现在天尽头,然后滚滚而来,声势惊人,却并不惊慌。
她学着她的父兄一般,骄傲的挺直了脊梁,握着马刀,坚毅的望着前方,不住的深呼吸,用来平抑自己的情绪,尽量冷酷的盯着那些敌人,是的,他们都是敌人,生死仇敌。
“不怕,我们的后面,是克孜勒。”
是的,他们的背后是克孜勒,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也是他们需要守护的地方。
要是给凶残的哥萨克攻破防线,天知道他们会在克孜勒干些什么,这些哥萨克可是臭名昭著。
铁力辛格和煦的笑着,阳光照在他青溜溜的下巴上,汉人新近贩卖的刮胡子刀还真好用,价钱也地道,远远比从前地道。
大概是共同面对外敌,大概是为唐努乌梁海人的勇武所打动,汉人们也将这里当成他们的家园,发誓与蒙古人共存亡,过去很稀奇的物事,也在卖着寻常的价格,这更加的使得两族人民之间距离越来越近,隔阂在消除。
“等会发起进攻的时候,你跟在我旁边。”
卓乌兰看着双鬓已有白发却紧紧握着马刀的父亲,看着还稚嫩的却装着老气横秋的弟弟,她想到自己两位为国捐躯的兄长,心头忽然一下子窒息了,忍不住重重的点了点头。
出战的时候,她的父亲需要照顾她年幼的弟弟,顾不上她,铁力辛格也是好意。
照道理,全家上阵的情形是不被允许的,但是,卓乌兰的父亲强力要求,希望能够为两个善良老实却惨遭哥萨克杀害的儿子报仇。
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武勇过人,在顽强的抵抗中,杀伤了无数哥萨克,保护了族人的后撤之路,可也因为如此,给哥萨克骑兵所淹没,残忍的杀害。
阳光忽然一下子明媚起来,高高跳到了当空,云层消散了许多,使得光线有些明亮,与滚滚而来的乌压压的哥萨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着对面耀武扬威的哥萨克们,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握紧了马枪与马刀。
锡良跃马而出,大队亲兵跟随在他的深厚,他不停的绕着防线疾驰,不停的呼喝起来,“呼,嗬,呼,嗬。”
他一马当先,手举着闪亮的马刀,誓与克孜勒共存亡,身为内外蒙总督,却自愿身蹈险地。
在他的身后,一杆大旗挑着五色旗,五族共和。
李安生给出了最为恰当的诠释,五色旗,并不仅仅指五族共和,凡是东南西北中,所有炎黄子孙,华夏苗裔,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展玉伯让人唱起了立法院通过不久的所谓的中华民国国歌,在五色旗下,高唱国歌,对于提升士气,也是相当有帮助。
“呼,嗬,呼,嗬。”
所有的骑兵都马刀出鞘,齐齐的举在半空,寒光漫天。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半生不熟的调子唱起了国歌,甚至许多人都是用蒙语直接吟唱,但是这并不妨碍所有人热血沸腾,热泪滚滚。
为了中华民族而战,此时此刻,这是他们这一辈人的责任,他们有幸见证历史。
从欧俄来的哥萨克们显然没有对付铁丝网与战壕的经验,俄国的效率低下,也没有使得哥萨克在买卖城战役中吃的大亏,迅速的总结出经验教训,这是俄国军事上的腐朽之处,此刻却让克孜勒守军占了大便宜。
哥萨克借着马力,迅速的开始了冲锋,显然不想因为休息而降低了士气,更加不想让蒙古人小看,想要震慑对手。
“乌拉,乌拉。”震天的吼声响了起来,数万哥萨克齐齐冲锋的场面相当的恐怖。
而紧接着,便是震天般的火炮声音响起,或许迫击炮轰击时的声音并不吓人,但是但形成规模的时候,便也有足够的声势。
此起彼伏的地雷开始爆炸,使得高大的顿河马顿时成为了软脚蟹,有的马给炸成了碎尸,哥萨克骑兵们本来耀武扬威,瞬间就跌了个颈项粉碎。
地雷的爆炸使得哥萨克的阵形散乱起来,展玉伯让人在战场外围埋上了数千枚地雷,而并不识得地雷威力的哥萨克们很幸运的吃到了苦头。
看着哥萨克们不断的人仰马翻,灰头土脸,蒙古骑兵们爆发出了响亮的笑声,轰然震入云霄。
哥萨克们恼羞成怒,气势汹汹的扑了上来,不过铁丝网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展玉伯经过了李安生的调教,知道如何构建铁丝网防区最为合适,那就是留着一个个的狭窄入口,层层叠叠,让俄军在向着这些狭窄入口移动的时候,不断的杀伤对方,因为这个时候,哥萨克们的速度便提不上来,密集的挤在了一起,可以组织身强力壮的士兵们集体冲上前去爆发手榴弹雨,用机枪将这些俄军打成漏勺。
打仗要聪明,不能一味的蛮干,利用各种先进战法,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尽可能的多杀伤对手。
蒙古骑兵们本来以为会立即出战,但是,他们却惊恐的发现,哥萨克们仿佛撞到了一堵铜墙铁壁上头。
每隔一段距离便打下一根木桩,然后拉上铁丝网,刚开始他们还不明白为何要这么做,然后还要在这些铁丝网之间构建战壕体系。
展玉伯不止一次的告诉他们,战争便是一门杀人的艺术,杀人的技艺,如何让杀人变得轻松,变得高效率,才是真正的战争。
而现在,哥萨克仿佛是在集体送死一般,不断的拥挤着,给炮弹砸中,死伤一大片,给机枪弹雨扫成一片片的死尸。
展玉伯不断的组织臂力过人的战士们上前去投掷手榴弹,这种武器简单好用,经过简单的培训,战士们就能够指哪扔哪,一扔一个准,跟飞镖似的,biubiubiu。
哥萨克骑兵们想要用顿河马的身高体重以及速度来撞击铁丝网,不过,这真是在自杀,铁丝网固然给冲击的变形,可是要想冲破,却是难如登天。
他们茫然的用顿河马去冲击着铁丝网,徒劳的在战场外围提着马纵来跃去,用马枪胡乱的射击着。
他们的势头给硬生生的阻挡住,戛然而止,而后面的哥萨克们依然在如潮水一般涌来,堵住了他们的后路,使得前面的哥萨克们成为了靶子。
不断的有哥萨克开始冲进了战场,可是等待他们的却是各种巧妙设置的火力点。
对付单一的兵种——骑兵的正面强攻的时候,永远都需要记住一点,那就是保持凶猛的火力,在强大的火力之下,再顽强的进攻,都是在送死。
在这个时代,骑兵的作用开始转为突袭、破袭以及运动战,向严阵以待的正面步兵战场发起进攻,这是在发疯。
而毫无经验的哥萨克们恰好在做着这种愚蠢的举动,习惯性的思维,让他们依然不知疲倦的发动着自杀式的进攻。
迫击炮与重机枪的轰鸣,开始加入了轻机枪的协奏,不停的有射术超人的射手们开始用马步枪点杀哥萨克。
哥萨克骑兵们很不适应攻克这样的防线,到处都是铁丝网与战壕,还有无数的碉堡在喷吐着火舌,他们可以冒着枪炮冲锋,但是却无法接受被屠杀。
许多哥萨克怒吼着,徒劳的挥舞着马刀,然后给子弹击落马下,或是给飞舞的弹片削去身上的血肉与肢体。
血腥的场景比比皆是,卓乌兰他们这些护卫炮兵阵地的骑兵们本来以为会经历一场血战,但是到现在为止,哥萨克发起了一个多时辰的冲锋,却只夺下了打前的两道防线,还是守军为了避免伤亡主动后撤的。
“太棒了,这才是战争。”铁力辛格惊叹着,眼中出现了神采。
他觉得,战争不再是挥舞着马刀,用马枪来解决的,而是强大的实力。
这种实力包括了经济、工业等等,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为后盾。
这次过来的炮兵都是有经验的,知道如何尽可能的节省弹药,如何尽可能的多杀伤敌人。
铁丝网前面堆起了厚厚的尸体,许多战壕的壕沟里也堆满了哥萨克的尸体。
哥萨克们欲哭无泪,他们本来以为,唐努乌梁海的大草原,将会成为他们来去如风,纵横驰骋的建功立业之地。
可是,为何胆小的中国军队不敢跟他们硬碰硬?躲在铁丝网的后头,用地雷、炮火与冷枪来杀伤他们。
不得不承认,对方的战术很成功,但是哥萨克也有哥萨克的荣耀,他们绝不允许在这样的无耻战术前后退。
“乌拉,乌拉。进攻,将这些无耻的支那人撕碎,这些无耻的家伙。”
哥萨克的指挥官们纷纷举起了马刀,旗帜直指前方,绝不退缩,他们打算用人命来填满壕沟,他们从来就不怕死。
火炮与机枪都无法持久的射击,如果不想一下子就报废枪管炮管的话,眼看着发红的能煮熟鸡蛋的炮管,炮兵们开始降低了发射的频率。
不过,刚才的杀戮实在是太痛快了,至少有上千人倒在了炮火的轰击之下。
外围的地雷还在不断的爆炸着,填补着炮火频率降低之后的爆炸声,使得整个战场依然热闹无比。
蒙古骑兵们出动了,他们如同飞掠的雄鹰一般,狠狠的朝着筋疲力尽的敌军冲去,轻机枪发出了哒哒的声音,清脆无比,无数道火舌喷吐而出。
这玩意带劲极了,比马枪更加的让人爱不释手。
仓促应战的哥萨克们纷纷下马,凭借着马匹与壕沟来阻挡子弹的侵袭。
铁力辛格怒吼了一声,“跟紧我”,跟着大队如洪流般冲了出去。
卓乌兰小脸通红,她这一刻认清了自己的身份,她是一名战士。
“呼,嗬。”她拔出马刀,驰骋而去。
在短距离的冲刺中,子弹只能发射两三轮,显然蒙古骑兵们的枪支射速要快一些,占了些便宜。
而成群结队的蒙古骑兵们蜂拥而来,闪亮的马刀挥舞出片片斑斓,伴随着钢铁砍断骨头的声音,以及鲜血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