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炮火1906-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的战舰,但是预算却无法安排到最好。

本来想要提税的,可是给容克地主们抵制了,德国的农业远远无法满足工业需求,更加受不了高昂的税收。

威廉二世说的倒是真的,如果德国的农业生产也能够有东北那般的高产优质,那么加税根本不成问题。

“这次中国人真是让我意外,他们居然会如此大胆且激进的选择订造战列巡洋舰?他们的那个亲王好像去年刚刚来考察是吧?不过,想想他们的确有这个底气,粮食。”

威廉二世用手指头在松木条桌上敲了敲,再次重复了一下,“粮食。”

“我们的粮食生产必须要尽快提高,难道就一直这么下去?看看,去年我们进口了多少粮食,粮食价格涨了多少。”

这个问题要问小毛奇,他向来事无巨细,仔细谨慎,对一些数据知之甚详,作为参谋总长,他必须要知道这些。

对于战争,威廉二世以及小毛奇等人充满着信心。

目前德意志帝国的经济是整个欧洲最好的。钢产量,制造业能力欧洲第一,黄金储备超过英国。而德国放松关税之后,其对外贸易大幅度增加。

加上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其陆军的实力欧陆第一,海军世界第二。

而俾斯麦又为德国留下了一套完整的国有社会主义的经{文}济运行模式,加上海外殖民的{人}和广大的领土,使得德国经济要比{书}同期的英法俄的经济有{屋}优势,而这套体制也比其他的各个国家更加适合战争。

虽然以威廉二世为首的大佬们并不知道,其实德国的财政以及天然的缺陷使得德国并不能支持一场旷日持久的泥潭战争,但是他们还是很清楚一点,那就是德国的粮食生产不尽如人意。

德国每年至少要进口一百万吨小麦,最高数额甚至达一百八十三万吨。饲料,德国国内只能满足需要量的五分之二,必须进口约八百万吨。这一令人生畏的巨大数字表明,德国国内的粮食供给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国外。

而李安生不知道德国到底犯了什么错误,经验主义或是教条主义,总之,讽刺的是,庞大的德国机器居然没有进行储备,毫无战略储备。任何一项物资都没有储备,粮食,布料,饲料,肥料,机器……全都没有,唯一一个有优势的就是:体制,德国有良好的动员体制和动员基础。

哪怕进行起码的储备,比如一年的需求量,预算全部被用于造舰与陆军,这并不是个好借口。

于是,李安生在船厂与德国海军军官交谈时,放出了豪言,“若是德国能够进行三年的战略储备,囤积能够满足三年战争所需的粮食、布匹、药品、饲料、肥料与机器等战略物资,德国将能够与整个欧洲作战。”

这句话自然很快就传到了威廉二世的耳中,这位中国人很敢说话,显然并不是在简单的恭维。

“我们的粮食有储备吗?还有其他战略物资?”

威廉二世总是很关心粮食,他大概是不想看到国民饿肚子,让国民饿肚子是件很不体面的事情。

或许,他也听说过日本天皇带头忍饥挨饿,将粮食省下来用于造舰的故事,在他看来,也只有日本那种獐头鼠目的三流国家才会干出这种事情来,生怕世人不知道他们的皇帝是个小丑似的。

但是德国军方的回答,与很多高官都是一致的,德国并不会与整个欧洲作战,同时面对欧洲几个大国的可能性相当的低。

对法国这个世仇,只需要三个星期,就能攻占他们的首都巴黎,甚至是占领法国绝大多数的富庶地区。

到时候,其他大国说不定还没有来得及考虑清楚,是否加入到战争中来。

德国正是犯了这个错误,错误的估计了欧洲局势与世界整体格局,也没有对英国的参战有心理准备。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一十二章 必须进行战略储备

第三百一十二章 必须进行战略储备

“当战争真正发生的时候,没有一个大国会是纸老虎。面临生死存亡,所有人都会全力以赴,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何谈迅速灭亡一个大国,然后来震慑其他大国?如果德国与法国发生战争,那么英国就一定会袖手旁观吗?似乎从欧洲上千年来的历史来看,英国向来没有这个传统。而德国海军若是不能在开战之初就取得对英国海军的重创,反而给英国海军所压制。那么将使得德国陷入困境,德国的外贸停止,物资被封锁。发行的海外战争债券也难以投入市场,成为废纸。 英国与德国似乎互相都是对方最大贸易对象,而且德国似乎粮食等物资都需要大量进口。一旦被封锁,对外贸易枯竭,那么工业能力也要打折扣,粮食生产也要受影响。饿着肚子的士兵与市民们,他们还能发挥出百分百的斗志吗?”

如果说在夏季,威廉二世喜欢去波兹坦的无忧宫,那么在入冬之后,他还是喜欢呆在安逸的柏林普鲁士王宫,偶尔到他的几个偏僻的城堡去游猎一番。

今年的十月德国已经入冬,略微有些寒意,中国的羽绒服倒是行销德国,都是来自东北的上好货色,羽绒服的产量还无法保证,只能先满足上层阶级。

李安生在普鲁士王宫侃侃而谈,并没有怯场,即便是面对德国皇帝,那位让整个世界闻之变色的执拗的的不可揣摩的君王。

威廉二世并不气势逼人,相反,他好像一个好奇的发问者,总是喜欢问一些让李安生抓狂的问题,例如如何让小麦增产之类,完全不像一个君王。

小毛奇在旁陪同,他们刚刚在外头喝了会花茶,现在则是咖啡时间。

“德国具有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可以匹敌英国法国与俄国,这很让人鼓舞是吧,但是,工业生产是需要原料的,德国并不能够自给自足不是嘛。或许,我们可以寻找到无数的替代品,化学的、物理的,甚至是电子的,德国的化工与电子科技非常先进。但是,工业原料并不能完全寄托在替代品上面。哪怕能够储备一年的需求,我想,德国也是无可匹敌的。”

的确,德国在自恃科技的进步,比如合成氨,它的发明使得德国的战争潜力无限上升,还有氯丁橡胶,从美国之星财团引进之后,先后开发出多种合成橡胶。

“那么,贵国在东北三省的农业产品,许多都能够代替其他工业原料。如果贵国的这些技术能够无偿向我国提供的话,或许,根本就不用进行战略储备,是吧?”

威廉二世对于德国染料行业遭受的挑战感到不可思议,询问之下,才得知原来是中国的天然染料忽然异军突起,改变了合成染料出现后,天然染料退避三舍的格局。

中国东北三省的农业科技水平居然提升到如此水平,真是不可思议。

一个农业国对一个强大工业国的挑战?

虽然好笑,但是不得不服气。

当今世上最为畅销的还是来自中国东北的天然染料,要不是产量并不高,不然的话,德国的合成染料早就遭受到了重创。

“这正是我此行的目的,德国的农业生产需要提高,工业原料的替代更加需要广泛的方法,如果从农业、化工与先进科技上能够得到大部分工业生产所需原料,只要进行一些必需品的战略储备,即便发生大规模战争,德国也能怡然不惧。当然,我国的东北很具备发展重工业的基础,需要贵国的工业援助。”

李安生终于找到了推销东北农业生产技术的门路,他打算用一些并不特别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换取德国的工业援助,毕竟整个工业体系的建立,光是凭借自身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威廉二世眨了眨他的那双深凹的蓝色眼睛,俏皮的说道:“不过,据我所知,贵国的皇族似乎对东北三省无比重视,希望能够由皇族或是近支王公大臣来执掌大权。特使先生,如果你以东三省总督的身份在我面前提出这个请求,我当然很乐意为贵国的重工业做点贡献。”

“但问题是,你个人无法代表东三省,不是吗?而且,战略储备,不过是你的一面之词而已。”

威廉二世很不希望看到日俄瓜分中国东北,不希望看到俄国从东北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他甚至想过与法俄两国组成强大的欧陆联盟,他认为在1905年与沙皇尼古拉二世会面后,已经得到俄国的支持。他成功的使尼古拉二世签订了同盟条约,但惊恐万状的俄国外交部和陆军部马上迫使尼古拉二世自食其言,否定了这个条约。

这次的挫败让他很是憎恶俄罗斯,甚至对李安生这样的小人物也有了印象,正因为李安生曾经在远东给俄罗斯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而且似乎还麻烦不断,使得俄国全然没有进一步吞并北满的可能。

“那么,如果有一天,我能取得中国东北三省权力的话,是不是具备德国扶持的资格?”

李安生的眼神炯炯有神,毫不示弱的盯着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诧异的看了他一眼,嘿嘿的笑了起来,自从得知中国以粮食来换取战舰之后,他就对东北更加感兴趣。

中国东北目前的人口有六千多万,与德国相差不多,去年的财政收入为五千多万两白银,这一数字在急剧增加着,很有希望在三到五年后翻番。

如果德国能够扶持东北,建立一个完备的工业体系,加速东北的开发,那么,东北的实力将会让日俄忌惮。

甚至,很有可能因为东北的强势崛起,而使得日俄发动战争,这很好,既然日俄都是英法的盟友,那么就是敌人。

让一个东北牵制日俄两个敌国,或许,对德国来说真的很重要。

威廉二世身子前倾,双目闪烁出了亢奋的光芒,他来了兴致,这让小毛奇有些惊奇。

以他的经验来看,德皇必定有惊人之语出来。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一十三章 德国必胜论

第三百一十三章 德国必胜论

如果让中国能够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来,实现向工业国的转变,那么这个国家将会很可怕,这是列强的共识。

它拥有庞大的人口优势,拥有丰富的资源——至少这个时代都这么认为,煤铁完全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庞大的国土如果全部用机械来耕作,能够产生庞大的粮食储备,即便这个国家的人口太多了些,但是战争对人口的消耗,以及战时管制,粮食并不会成为中国的软肋,光是中国东北的粮食生产,就能够养活大半个中国的人口。

中国本来就是个原料产地,拥有工业体系之后,战争并不会使得经济有所损害,反而会刺激繁荣。

药品、布匹、机械等等物资的供应,根本不是问题。

如果德国介入中国的东北开发——据德国参谋部得知,美国正在帮助东北进行一项东北振兴计划,那么日俄两国将如坐针毡。

太棒了,一个东北,就能牵制日俄两国,想想都令人兴奋。

但是,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东北的掌权者,必须是亲德派。

列强国家维持清廷统治的共识是稳定的,同时也在寻找着代言人,英国看中了袁世凯,日本选择了全面撒网,既扶持**党人,又拉拢中国的立宪派,美国则是希望凭借强大的资本攻势,让它在中国的利益万古长存。

李安生有美国背景,这是公开的秘密,而且美国也需要这个契入点,挤进中国,制衡英日同盟。

早年德皇就提出过,由德国、中国与美国结成同盟,由于清廷的犹豫,以及泄密,导致被日本从中破坏。

现在李安生忽然提出需要德国扶持东北的工业计划,这是怎么回事?

德皇并不太关注远东的局势,或许扶持中国对抗日俄也是心血来潮,但不妨碍他兴致勃勃的就此展开讨论。

李安生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他并不指望凭借他的一席话,就能让德皇相信东北将来能够制衡日俄,人家没这么天真,只要在德皇心中留下一点印象,这就够了。

眼下还不是时候,李安生总要向德皇证明些什么,只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够让德皇相信。

或许,应该早日推动辛亥**,他的目标是东北王,有程德全在两江遥想呼应,作为清廷倒台后数一数二的政治集团,放眼中国,谁能撬动他的地位?

到时袁世凯、**党人,只怕都要来拉拢他。

眼下,用一点农业技术,作为投名状,向德皇证明他的价值,是一项无比重要的投资。

“去年东北的大豆、小麦等粮食继续大丰收,似乎这几年整个世界的产量并不理想,只有贵国的东北三省,粮食产量让世界震惊。德国应该感谢东北粮食丰收,为德国带来的成本降低,不然的话,大豆与小麦价格不断高攀,我们可要多付出一大笔钱。”

的确,去年东北三省的小麦出产四百六十万吨,出口二百万吨,而大豆出产三百二十万吨,出口一百六十万吨。

光是德国进口小麦一百八十万吨,其中东北小麦已经占了三成,进口大豆四十万吨,其中十万吨是直接从东北进口。

而德国对东北小麦以及东北大豆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李安生给出了四十两银子一吨的大豆价格,实际上还是德国赚了大便宜,去年大豆平均出口价为五十六两银子,即便由德国方面付运费,东北只需要将大豆从码头仓库运上德国货轮,还能收获一笔保管费,但德国还是认为价格公道的很。

要知道,德国从南美等地进口大豆的话,六十五两银子一吨都不止,还是东北大豆产量大,价格给压了下去。

而李安生给德国的小麦价格,也只是在三十五两银子一吨,德国同样赚了一笔。

李安生之所以让德国人占这个便宜,实际上还是谷贱伤农,尤其是大豆,毕竟世界市场需求有限,去年整个世界市场大豆贸易额为三十七亿两银子,东北大豆能够获得的份额会不断增加,但是要防范关税保护与贸易壁垒。

将来东北的小麦与大豆产量将会更加的惊人,除了加大农业恐怖主义力度,另外就是积极打开世界市场。

用大豆与小麦换战舰实际上也是一招妙招,等于让德国佬提前预定了小麦与大豆的生产。

东北正在倡导全民吃细粮,全面种植细粮,但是毕竟关内的老百姓还没有这么富,能够奢侈到吃细粮,所以,东北养活全国人不成问题,但是总不见得白养,东北是靠农业崛起的,要是谷贱伤农,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锡良是清楚农业恐怖主义这回事情的,本来宅心仁厚的他极力反对,但是,东北的粮食产量越来越惊人,要是不这么做,东北好不容易出现的繁荣景象就会昙花一现,农业,毕竟是农业,不像工商业一样。

东北其实税赋是很重的,隐形税赋,比如农业指导费,对移民的贷款吃息,种子与化肥,等等,一大堆的以货币或是以粮食为体现。

东北官库中的存量越来越多,即便以贷款方式以及部分免费供给新移民,并且发动全国进行储备——中国历代王朝都有大规模储存粮食的习惯——后世也是如此,粮食还是嫌多,移民太多,土地开发越来越多,种植粮食越来越多。

去年东北新移民一千三百万人,东三省官府向他们供应了四百多万吨的粗粮以及接近百万吨的细粮,但是对应粮食产量来说,这点消耗还是无法将官府与李安生控制的屯粮机构的库存消耗。

李安生为什么要买战舰,就是因为东北官府有这个实力,钱没有,有粮食。

既然一时之间无法将更多的粮食换成钱,那不如换战舰。

李安生甚至在考虑,继续追加战舰,将来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为什么?粮食销售不出去,只能依靠巨舰大炮来打开市场。

另外,说服德国等国家进行粮食战略储备,或许也是个好办法,这次用二十万吨大豆以及三十五万吨小麦来换取一艘主力舰,实际上很值得。

德国方面已经确认了造价,也采用了李安生提出的方案,基本上就是德国正在设计的“德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的改进型号,采用平甲板舰型,长210。4米、宽29米、吃水近10米,设计排水量26600吨、满载排水量31200吨, 8门50倍口径的305毫米主炮主炮沿甲板中线布置,以双联装分别布置在首尾两端,这也是该类型的主炮第一次配置在德国的战列巡洋舰上,虽然相比同期的英国战巡主炮口径偏小,但是有更快的射速。

也通过了李安生的提议,采用油煤混合燃烧动力,也就是以燃煤为主,燃烧时向炉腔内喷洒重油增加效率。

这艘战舰造价一千六百万两银子,加上必要的培训费用,其他的杂七杂八,那么多粮食刚刚好。

这么多粮食还是分期付款,三年付清。

也许,每年储备上七万吨的大豆,以及十万吨多一点的小麦,对于德国军方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这笔交易让德国工业界交口称赞,认为是一笔明智的买卖,双方都有好处。

德国官方这一次集中购买大豆与小麦,然后转销给那些对大豆以及小麦需求迫切的资本家,既赢得了利润,又收获了政绩。

资本家们省下了成本,自然感激不尽,而德国造船厂又得到了订单,同样很高兴,钢铁企业等企业同样分享好处。

似乎,这样的买卖多做一点也无所谓。

李安生借着这次机会,向德皇提出了用大豆与小麦换取机械设备与各项技术的要求,很显然,他希望继续将粮食买卖做大。

甚至,他还提出,用东北的粮食生产为抵押,向德国获取巨额贷款。

如果由德国提供帮助,走德国化的工业化道路——事实上,德国是进行工业化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重工业发展在体制的帮助下非常完善,需要的资金将会高达一亿马克,五千万英镑左右,三亿七千万两银子。

凭借东北目前的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今年有望达到八千万两银子,凭借逐步的积累与投入,能够开启东北的工业化,不过,李安生需要更快的速度。

他等不起那么慢,他需要高速,加速,一战开打前就要形成一个初步的工业体系,然后凭借一战的战争财来完善。

所以,在一战前,他必须要筹集到起码两亿两银子,用于东北的工业体系。

用粮食来弥补一部分,是个不错的主意。

用粮食来换取德国的机器设备与技术,换取德国的工业援助,甚至用未来的粮食生产来抵押,向德国借款,表面上看来,这只是东北粮食贸易的换了一种方式,但是聪明人却能从中看出,其实李安生是耍了花招,这是在变相的导致德国进行粮食储备。

不仅德国的粮食主要进口目标基本变成中国东北,而且德国还要逐年的增加粮食储备,这既是替东北粮食出口拉了一笔大单子,又是一次成功避免谷贱伤农的成功运作。

真实历史上,德国可是连一年的粮食都没有储备,李安生打算替他们储备上一点,基本上,运作下来,德国的粮食进口全部给东北粮食给垄断,而且真的能够换取机器设备与技术,还有大笔贷款数额能够达到三亿七千万两银子,四年下来,也不过是两百多万吨的粮食每年。

德国现在自身光是小麦就要进口一百八十万吨,大豆四十万吨,未来的需求还会增加,算下来,也只是每年储备上那么一丁点。

东北急切的需要转型,必须降低对耕地的大量开发,开始走工业化道路。

要不然的话,只怕东北真的要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用巨舰大炮来轰开人家的大门,强行倾销粮食,就像后世的美国一样,想方设法让你买美国小麦美国棉花美国面粉。

其实李安生的这个计划对德国也有好处,等于说中国东北用粮食贸易的资金来购买德国的机器设备,各种工业品,对德国的经济是有好处的。

对李安生来说,总比向美国借款的好,美国佬的气量可并不大,已经迅速的给他抛弃。

“可是东北的财政收入可并不多,德国当然欢迎这么一份大订单,也愿意提供借款,但是据我所知,贵国政府是无法对这个计划进行支持的,资金上完全不行。”

东北今年大概有八千万两银子的财政收入,虽然这么点财政收入完全不被放在威廉二世的眼中,但这时针对德国而言,要是对于俄国那样的贫穷的农业国,或者日本那种畸形的国度而言,意义就很不一般。

如果真的帮助东北实现工业化,那么财政收入也许就能够迅速增长,或许能够跟日本比拟。

日本去年的财政收入突破了两亿两银子——当然包括了中国的赔款,在李安生看来,要超过日本其实非常简单。

“为了东北粮食,将来日本很有可能会对我国开战,那么东北的粮食,将会价格陡增。我认为,德国还是实行粮食战略储备的好。”

李安生继续开始忽悠,是啊,日本跟俄国都是无法容忍东北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强大的中国非常让他们警戒,战争是早晚的事情。

威廉二世也赞同这种观点,尤其是日本,那种畸形发展的国家,早晚会成为对外侵略的国家。

东北是日俄的势力范围,他们绝对不会放任东北的强大。

这么看来,将来的确很有可能在东北发生战争,似乎,粮食价格的确会猛增。

“德国的确应该储备粮食,你的东北振兴计划,我们会认真考虑。但是,特使先生,你真的确定要在英国订造战舰吗?不继续向德国订造?”

其实德国的船厂并没有太过宽裕的容量,威廉二世的兴趣也不是太浓,他只是不甘心订单落在英国手中。

“说到底,我国还是准备走自造战舰的道路,我们需要技术,需要从英国战舰上头找到借鉴,当然,我们也需要他们的技术。我承认,德国的蒸汽轮机技术已经超过了英国,在舰炮、燃油锅炉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但是,我同样需要来自英国的技术参考。如果贵国愿意提供更多的技术的话,我会考虑在明年订造战列舰。我国的主要敌人是日本,所以,我需要更大口径的主炮,比如日本人刚在英国订造的巨舰,我猜测主炮口径达到了14英寸。”

威廉二世颇有不悦,提高了声音说道:“难道,特使先生认为,我们德国的战舰不如英国战舰?”

李安生接连摇头,说道:“不不,恰恰相反,我认为德国的战舰更加属于精品,生存能力远强于英国战舰,只是在主炮上面的步伐跨越的太小了些。”

其实今年以来,德国的主炮技术又有了提升,305毫米口径50倍径的主炮射速快射程远,重量也轻,威力也相当不俗,考虑生存能力的话,李安生还是情愿选择德国战舰。

“正因为德国战舰是以英国海军为假想敌,才使得在造舰技术上不断进步,超过了英国。如果假以时日,我敢断定,英国的舰队在海上将会完全不敢与德国海军抗衡。只是,这需要时间,我相信,只要给德国十年时间,能够硬生生拖垮英国。”

威廉二世顿时来了兴致,连忙问道:“这是真的吗?特使先生,你的论调似乎很新颖,为什么给德国十年的时间,就能拖垮英国?”

“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期就已经隐含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以后英国就在经济发展上显露出疲态。尽管绝对实力上头,德国与美国还没有完全超越,但对于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是迟早的事情。”

威廉二世做出了请的手势,希望李安生继续谈下去,翻译似乎开始出汗,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幸好李安生突击学习了一点德语,还能够夹杂着一些半生不熟的德语来谈话。

“在德国面前,我认为,英国丧失了工业科技的优势。英国虽然是第一次工业**的先行者和绝对领导者,但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手工业者也依然具有很大的份额。第二次工业**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但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不是英国,而是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即便是英国发明的先进技术,也因工业界的保守思想而没有发生积极作用。可以说,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经济制度的创新机制,它们并没有跟在英国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接受了现代化的思想精髓,采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新兴产业。反观英国,还在孜孜不倦的向中国,向全世界倾销他们的棉纺织品,真是可笑。”

说到英国的棉纺织品倾销,李安生似乎很愤慨。

而威廉二世则插了句玩笑话,“对了,英国似乎还在全世界进行他们那贼头贼脑的鸦片贸易,这伙混蛋,他们当年对贵国可真是祸害不浅。”

李安生哈哈大笑起来,继续说道:“是啊,可悲的是,英国更加没有及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英国经济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支柱产业,英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是保持英国经济优势的关键因素。但到1870年以后这些产业的设备都已陈旧落后,英国没有及时对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虽然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展,英国仍能保持经济的低速发展,但其所占市场份额相对减少了。当然对于像英国这样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的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加困难。但当时的情况是,哪个国家在新兴工业部门占据优势,它就可以开拓新兴市场并获得高额利润。由于惯性力量,造成英国在新兴产业的研发方面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因此英国新兴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低,其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几,真可怜。再这么下去,我真不知道他们该如何维持世界霸主的宝座。”

“对,他们哪里有资格称什么日不落帝国,夕阳,他们只是夕阳,我们德国才是新兴的霸主。”

威廉二世觉得李安生的话相当有道理,很有同感,忍不住叫起好来。

于是,李安生鼓足了劲,继续忽悠。

“目前英国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的资金投在国外,英国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资本的输出使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在国际贸易中也获利甚丰。但是,资金不断地从国内转向国外,长此以往,便制约了国内的生产投资和技术革新,造成英国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并且形成了国内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依赖性的经济是十分脆弱的,英国经济必须围绕着国际经济运转,必须确保无形贸易的收入,必须确保金本位制、自由贸易政策和平衡财政等经济手段的有效运行。一旦这些条件改变,经济的依赖性必然成为一种制约经济发展的力量。”

这些都是李安生根据胖叮当提供的资料所研究出来的,确实,大英帝国的弊病很多,主要就是这些,积重难返。

威廉二世点头道:“还有法国,法国同样是个依赖海外投资的国家,或者说,在海外放贷,看看法国佬,他们全部是在海外放贷的债主。”

“我个人很希望德国能够帮助我们在教育上进行革新,我很欣赏德国的教育体制,我认为,德国强大的原因,还是在于教育方面。例如在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方面, 1838年,普鲁士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达300万塔勒,相当于同年英国教育支出的20多倍,1900年德国教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