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调教大明-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446章 细则
在惟功和两个南商的商讨之下,辽商也是未来商业版图中重要的一环。
南北相通,不仅是南,亦要有北。
北方商人,尤其以辽商为主,对女真人和北虏都有沟通的渠道,不论是皮货人参等物,甚至是钱庄里头,都有北虏和东虏的贵人参与其中的影子。
李成梁和蒙古人的来往范围可不仅限于刀枪,也有钱庄,李家在广宁的钱庄里头,蒙古的一些贵人肯定通过第三方投入股本,李家钱庄甚至放钱给北虏用,只要过一层手,不要弄的太明显就行了。
这个年头,钱庄生意和银号,当铺、还有盐、茶一样,都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惟功需要辽商,需要他们的进货渠道,放人在宽甸收只能收那些女真贵人一次性的大宗贸易,平时小规模的收取,不知道收到猴年马月去。
光是京城和北方一年可以容纳几十万件皮货的市场,这么一想,对宽甸马市的规模就不能够满足了。
平时女真人肯定有大量屯积的货物出手,而且不止于马市,偷漏税银是必然之事,纵然大明的税银几乎无关痛痒,但人性就是如此,能省则省,绝不会有人嫌银子多。
除了购货渠道之外,更要紧的是叫辽商加入物流系统,金融系统之中。
当然了,金融的整合是惟功下一步的打算,目前只是要将辽商引入体系之中,具体的打算,他连宋钱度和李文昭也不可能全盘托出。
“大人已经着人在金州中左所修港口,码头。复州也有几处港口,比如娘娘宫,但无码头,大船无法靠边,还得靠小船中转,十分不便,所以干脆就在中左所一并修筑,中左所南城北城,可屯不少物资,有城防,可防海盗,十分相宜的好地方。”
“在宽甸,大人已经派定人驻守,收取货物。以后那边的出货,大半将会为顺字行所收。”
“同时已经开始采伐大木,修船要用大量的木料,先伐,放到中左所一带,建造船厂。”
“再下一步,是修官道,辽南往辽中,金复两州,往凤凰城,往宽甸,都要修。”
“北货南下,第一中转是天津,再就是登州,先由大运河南下,一两年,直接由中左所南下,直入长江入海口,甚至直到福建泉州。”
“大人会在南京等地开设分店,我两家鼎力相助,当然,也会邀南方一些有实力的商家加入其中,大家一起发财。”
“南北相通,其实顺字行走的不是货物利润,而是后续的物流,一家店再大,没办法将全部生意都吃下来,但顺字行的马车赚的是全北方的物流钱,顺字行的海船,也要赚全中国的海上物流钱,从此之后,南北沟通,不再是痴人说梦,而风帆于海上,直通吕宋,日本,也就是未来几事而已。”
“好,好家伙……”
唐志大的口水已经流下来了,而艾可中和李昭祥两人都好不到哪儿去,都是一副呆若木鸡的神情和模样。
两个青年南商暗笑,但想到自己在惟功面前的表现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顿时也就是不好意思嘲笑这几个辽商了。
其实这些事也没有什么稀奇,但胜在详细和条理分明,层层入扣,包括修筑码头,港口,造船,船厂,官道,全部是环环相扣,没有什么疏漏之处,在商人的视角来看,正常的官府和正常的官员是没有这样的能力,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缜密思维和办事能力的。
如果说唐志大等人在此之前还有什么疑惑的话,听完宋钱度两人的话之后,一切疑虑都被打消了。
“我等愿意加入。”
“我愿倾全部财力,加入这个计划。”
在惟功嘴里,这一次就是化大海为中国内院的计划,与班定远定西域是一样的感觉,从商业开头,而最终必然走到制霸南太平洋的地步,所以本计划就叫班超计划,能将商业活动的开端拟定这样霸气十足的名字,最少在噱头方面,惟功确实颇有天赋。
几个商人也真没想到,自己居然有幸参与朝廷对南海的百年大计之中,虽不至于涕泪交加,但亦是十分激动,甚至有几分少年情怀的感觉。
“加入自是欢迎。”宋钱度笑容可掬地道:“大人这里有详细的流程,包括施工进度,如何监督,财务上有人汇报,然后第一时间出货,发货,物流上有什么照顾等等……”
“要投钱吧?”
“对喽。”
谈起纯粹的商务合作,唐志大等人的嗅觉就要灵敏的多。确实是,现在谈的是未来的合作程度,但前提是现在肯定得投钱。不然的话,不要说全天下的商人有的是,有资格的商人也有的是,就是辽商来说,难道辽阳城就他三人够资格?
先到固然先得,但先到者,也一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才可以。
“我等愿意入股……”
“对,就不知道多少银子算一股?全股算多少?”
在这种问题上,三个辽商就务实得多,如果没有详细的章程,怎么入股,怎么分配,怎么算息,这样的股子是不能算入的。
其实这年头大明的官员不能直接经商,特别是不能直接办当铺钱庄一类的生意,但官员和商人勾结是无处不在的,按股分红也很简单明了,但一定要将股本股息一切算好,否则官字两张口,到时候说理都没处说去就惨了。
“大人预备拿顺字行出来叫人入股,五万两一股,怎么入,怎么定契,怎么分红,这里都有详细的规定……”
“好,我等拿回去看看,研究过后,再来回复两位。”
惟功确实是有大魄力的,最少在眼前这五个商人心里就是如此的结论。
顺字行现在年入在一百四五十万,未来还会更多,惟功如果不拿出股子出来,凭他自己一个人也一样能吃的下这一门大生意,可是为了未来更大的发展,他决定叫人入股其中,这样一来,这些商人又能守着自己的生意,又能在顺字行的大发展之中,获得一分红利,这样顺字行的发展也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现在拿钱,将来出力,这样才能获得分红。
可以说,这是一个有大胸襟大气魄的上位者才会有的决断,事实来说,也是因此叫宋、李二人立刻下定决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这样一位主事者,从哪一方面来看,此事都是必成,而参与其中者,都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五万一股……”
唐志大初闻这个价码时,神情为之一滞,另外两人也是如此。
这个股子,确实是很贵很贵。
但他们也几乎很快就想通了,三人虽未当场表态,不过在宋、李二人看来,几乎是与立刻答应没有太大的区别。
“本地酒菜,怕多不能入尊口。”唐志大收好了细则,妥当的收在怀中之后,才又向着宋钱度和李文昭笑道:“城西城隍庙附近有一家庆丰楼,滋味颇为不坏,特别是鱼鲜一道,较为出色,能将河鱼弄出一桌出色的菜式来,更为难得,两位都自南来,想必好此道,今日我等做东,尽一次地主之谊,请两位务必赏光。”
这是瞌睡遇枕头,两个江南人哪有不爱吃鱼的,当下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
……
一群商人谈事的时候,惟功在近卫们的簇拥下,从武靖门出了城。
城门附近已经拆平了不少民居和旧营房,新的规划正在施行之中,到处都是施工的人员,大工是辽阳镇的人为主,小工是本地人为主,在城门之外的一些空地上,立起了高大的煤窑,底下烧炭,上头就是砖胚在里头。
这种东西,技术含量不高,但赵士桢带出来的人还是做了一些改良,在通风聚能上远比一般的砖窑要好的多,出产量也大的多了。
最近要营造的地方很多,砖窑已经开始形成规模,成为大片的砖厂。
除了砖还有瓦,附近还有人不停的砍着木头,辽东地方最不缺乏的资源就是木头了,在城市四周虽然没有成片的森林,但用来做房梁的梁木资源还是足够,只需稍微走远一些就可以了。
惟功出来,是出来迎接赵士桢,其实也不止是赵士桢一人,随赵士桢一起前来辽东的还有大量的工匠,其实以铁匠为最,皮匠等各色工匠都齐了,这些人是惟功的心肝宝贝,一半以上是工部的匠人世家出身,因为世代为匠,颇有一些普通民间工匠没有的绝活在身上,就说制造火铳吧,普通的工匠很难在短期内熟手,别的不说,就是那铳管用铳床来钻,一个老手熟手也要好几天才钻透,而稍有不慎就会钻歪,前功尽弃,所以熟手匠人,十分难得,也是惟功很看重的一群十分要紧的人物。
他们自京城来,坐的是顺字行的载人马车,二百多人坐了十来辆车,加上顺字行沿途派出的护卫,倒也是平平安安到了辽阳城外。
过宁远地界的时候,倒是叫人有些担心,祖家已经站在对面,顺字行已经无法开展业务,宁远店只剩下一个门面,不少真正的商业上的人才已经调走,留下的除了看门面的之外,就是负有特殊使命的。
车队过宁远等地的时候,这些人也是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来保护。
所幸,连同赵士桢在内,所有人都平安抵达。
第447章 螺杆
“这里就是大伙儿的新家。”
能叫惟功出迎,并且亲自将人带到营地所在地方的,大约也就只有这么一群匠人了。
当然,更要紧的是匠人的大头领赵士桢……尽管朝中的官员和纯粹的儒生都看不惯赵士桢,不论赵士桢的书画绘画水平有多高,都是“杂技”,不论赵士桢在制器等各方面有多强的天赋,这都是“不纯”,赵士桢前几年也是官迷,惟功还想法子将他弄成了中书舍人,后来他可能自己也是明白了,自己这一生既然有天赋在制造器具之上,干脆就物尽其用得了。
这一次,赵士桢请假一年,估摸着几年之内是不打算销假回京了。
大明的官就是这样,潇洒的很,法定假日一年就十来天,不过你不打算进步的话,随便你请假,半年一年随意,不过你人走了你的坑自然也就没了,等销假回来,老老实实等安排,没有逆天的后台粗腿撑腰的话可就难了。
好在老赵的官职真的不值一提,就算他十年后回京,惟功也有把握叫他官复原职,当然提升就不要想了,人家天天上班的升职,你辞职请假也想升?
惟功带着众人前往的地方在无敌门内,东宁卫仓边上。
将作所需的地方极大,包括各种原材料的囤积,使用,锻造等等,原材料包括一切所需的物品,从粘土到石灰,铁器,木炭,皮具,还有各式模具,包括铳床等等,都是在内。
用地多,声响也大,不论安排在自在州或是南城都不恰合,东宁卫是惟功直领,包括卫仓等地方在内,土地都全部任他安排,在他的命令之下,卫中的军官将土地让出,军户们也可以领取相应的银两迁出,只是现在还没有太多的银子,工地是安排在东宁卫仓附近,这里原本就是库房集中的区域,荒地多,人口少,迁出去工程量小……就算如此,也迁出去三百多家,有一半愿加入屯堡,成为屯户,还有一多半愿意替辽阳镇打杂,包括做长夫,烧窑,种菜等等,按日领工钱。
只有一小半人表达了愿意从军的倾向,这些人一般是年富力强,性格彪悍,象是李达那样的性子,对这些优质兵源,辽阳镇当然十分欢迎,只可惜人数太少了。
军需局在这里付出了很多精力和心血,周思进和他的副手们几乎日夜吃住在这里,后来在张用诚的统筹下,出现了近乎专门搞建设的部门,由张思根负责,周思进等人的担子小了很多,惟功也希望周思进等人能在全局上统筹一切,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物品,而不是成天扑在工地上,这和同时代古斯塔夫的军需总监的职能相差太远了……新部门,更新的部门,一切需要都是在建设中衍生了出来。
“惟功你可真是有大能耐啊……”
赵士桢是为数不多的叫惟功名字的人,当然他早就抱怨过,以惟功现在的身份,不仅要有字了,连号也该有了才对,结果惟功就是不取,连张元功也提起过此事,但惟功对这事没有太大兴趣,结果也就是这样,赵士桢还是大大咧咧的叫着惟功的名字。
在他眼前,四个练钢炉已经竖立好了,一切规制都是按赵士桢与遵化铁厂出来的几个老师傅慢慢摸索出来的最好的办法建起来的。
其实这种类似后世土法练钢的小高炉在这个时代是足够用了,无非是用更好的焦煤,通风保持能耗上要更用一些心思,这才能到一定的熔点,然后将普通的生铁转化为精铁和上等的钢便是。
高炉之外,便是一排溜的各式机床,这年头哪怕就是西方也没有纯粹的机器制成品,所有的器械都是用这些机床打制而成,由澳门耶苏会提供的图纸是花重金买来的,在图纸和赵士桢的天才之下,不少当时欧洲的车床和镗床出现在了辽阳城中,另外中国本土的铳床也足够使用,总之在各人眼前,这里呈现着标准的机械之美,一股阳钢之极的感觉,扑面而来。
能在短短时间,改造出宽阔高大的车间,建成高炉,还有生活区,器材区等等,分门别类,应有尽有。
特别是火器那边,铜料储存充足,足有好几万斤之多,不要说这些铜的价值,就是购买和运输之难,也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得起。
“工利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惟功笑说道:“我这也是有所图,则必有所出啊。”
“也就你才会说话这么直白……”赵士桢拖长声音,悠然道:“你给我这些东西,若不给你造出好的火炮来,那我便是笨蛋一个,蠢猪一只了。”
惟功失笑道:“常吉兄你倒也不必给自己太多压力,随意折腾才好。”
其实铸炮术来说,此时中西方相差不多,中国曾经落后较多,后来与葡萄牙人的交战中俘获了佛郎机炮,再下来又获得了其船上的舰载火炮,不过中国由此吃了大亏,得到的火炮其实是商船舰炮,移动性能当然很差,过于笨重,只追求大口径和威力,中国的铸炮也是由此走了弯路,一直到崇祯时才开始铸小口径的火炮,所谓的捷胜飞空灭虏安边炮,就是铜体铁芯,炮体承受力大,闭合好,弹道远而威力大,可以说是已经超过了同时代的西方。
不过这一进程被打断了,明季的火器水平,从落后到急赶用时很短,比如正德年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到了满刺加和吕宋,同时侵入中国南方沿海,当时的中国边防极强,打退敌船,获得的火炮制造工艺和设计却远在中国本土炮之上,明朝并没有说这些是奇技淫巧,而是秉着拿来主义的精神,大加铸造仿制,到了嘉靖末年,据统计数据,光是辽东一镇就有佛郎机一千四百四十三铳之多。
辽阳一城,就有这种小型火炮百余门,整个边墙一千四百多,并不稀奇。
到红夷大炮传入,从仿制到犹有胜出,用时也并不久。
所以惟功对赵士桢极有信心,对中国的铸炮匠人们,拥有更大更强的信心。
“对了,倒是折腾出你所说的那玩意了……好家伙,费钱可真多。”
赵士桢居然是从怀里掏出一个印花蓝布包,里头的物事也是包的严严实实的,他递给惟功时,也是加着小心。
惟功一到手,便知道是什么了,身子一软,差点栽倒在地。
“花了好几千银子,用时半年以上,几个老手什么也不干,就是不停的制,现在这一套是母型,等再出几套就不值钱了。”
“光以铁来算,根本不值几两银子,但以花费的时间来说,人力,浪费的工料,那可真是太贵了。”
以赵士桢之能,隐约是感觉到惟功手中的东西似乎是有独特的用处,但他亦不是完全的明白,只有惟功在用贪婪的眼神打量着手中的东西……一套四件的螺杆,用油抹了,发散着一种迷人的机械之美。
“常吉啊,你知道有这东西,可以制造多少套出来,然后以畜力,水力,带动机床?甚至是纺机,织机?”
一整套的计划,未来的图案,一下子就在惟功脑海中爆发了一样……虽然他很想制出蒸汽机,但毫无疑问现在中国没有这种水平,尽管可以勉强叫工匠打制出差不多的东西,但这种机器没有理论基础是不行的,但就现在这样惟功也十分知足了,可以说,未来革命性的最早期的工业发展……没有蒸汽机谈不上革命,但在他手中,工业大发展的前途就在眼前。
“呵呵,还有一样礼物,也一并给你瞧瞧……”
赵士桢今天真是来献宝了,他在京里,一年不知道要糟蹋惟功多少银子,就他本人来说,现在一屋子的宋人山水字画是哪儿来的?惟功对他,真的算是推诚以待,要什么给什么了。
一只两尺多长,连铳管铳身在内也不超过三尺的短火铳,被赵士桢弯腰从行囊中取了出来,他笑道:“子药都在里头,压实上好了,你直接打火就成……小心别对着人。”
这火铳是与顺字行其余的出品一样,远远不是工部的兵仗局能比,辽阳这里的佛郎机铳全部是兵仗局所出,子铳身上都刻的有字,有排号,标准重量,发射流程,全部都有,但质量真的是十分一般,作工极其粗糙,佛郎机还算是有效的火器,很多什么灭虏炮,虎蹲炮,盏口炮,大将军,二将军,保养稍微疏忽一些,炮就彻底报废了,至于明军的很多车载火器,比如神机箭这样的火器,简直就是拿出来搞笑,威力全无,连吓唬敌人的战马都办不到。
“自生火铳?”一拿到手,其实没到手,光是那击锤和火门,还有扳机的模样,惟功也认出来这是燧发枪了,没有火绳,也没有火绳夹,一切都与他记忆中的燧发枪一模一样。
“嗯,就是你说的自生火铳。”赵士桢笑容中有骄傲,也有深深的疲惫,他饱含自豪的道:“幸不辱命啊。”
第448章 药方
“常吉,你这家伙!”
在此之前,一直都是说燧发枪没有制出来,惟功虽然遗憾,却也没有多说什么,其实燧发枪的研究已经接近一年,如果按惟功自己的标准,找一群铁匠来试也试出来了。
毕竟是知道原理,只要有原理,他的那些匠人没有制不出来的东西!
但赵士桢的要求高,标准也高,要求的不仅仅是能击发的燧发枪,还要精简零部件,并且要求打火的成功率,还要保证杀伤范围,诸多要求之下,很难定型,所以至今为止,大大小小的样铳打出来不少,却是没有一款成型的。
现在他能拿出来的,肯定是经过多次试放,进行了稳定性试验,最终一切合格的正式产成品了。
惟功在赵士桢的肩膀上,重重一捶,赵士桢被打的退了好几步,龇牙咧嘴道:“你这一拳头,最少得拿一幅唐伯虎的春宫来换。”
“随你,随你。”
惟功的全部心思已经都放在这火铳上了。
铳管长,铳身与枪管契合的极好,找不到粗糙的地方,击锤的钳口上有一颗火石,传火孔边上有一个击砧,惟功心中激动,知道这是典型的最早期的前膛燧发枪,撞击式引火,击锤打击火石,火星落入火门之中,引燃引火药,然后就可以扣动扳机击发,发射药负责提供动力射出弹丸,整个流程虽然也并不完全简单,从搠仗疏通枪管,装填药包,压实,装填弹丸,然后平举击发,每次也需要好多个分解动作才能打响。
但无论如何,比起火绳枪多达十几个的分解射击动作来说,燧发枪无疑是简化了一倍以上,击发的速度当然也就在火绳枪几倍以上了。
除了这明显的好处,还有不必再担心风雨,早期的火绳枪兵不仅要面对敌人,还要面对强风,风一大,火门药池里的引火药被吹走,只能干瞪眼,大雨则更使火绳枪无法打响。
燧发枪淘汰火绳枪也有相当长的时间,从早期的转轮式到撞击式,走了好几十年的路程,在一段时间里,欧洲诸国甚至有不少国家禁止使用轮式燧发枪,因为炸膛的危险远在火绳枪之上。
而且早期的打火成功率较火绳枪低的多,被称为无用的玩意。
到几十年前,也就是大明嘉靖二十六年,欧洲出现了撞击式燧发枪,到目前为止,已经几乎将火绳枪淘汰干净了。
在这方面,大明又落后人家几十年,现在终于是赶上来了。
“常吉兄,螺杆和这自生火铳,两大功劳,我会牢记在心,并且有所回报。”
惟功的脸庞,前所未有的严肃。
和赵士桢的交情归交情,对方做出了这样大的贡献,无论如何,自己都不能抹杀。
其实赵士桢真正发光要到十几年后,在仕途没有前途,在士林又被排斥之后,将全部精力用在了火器的研发上。
在这老哥手里,迅雷铳,合机铳,鲁密铳,一样接一样,都是十分犀利的发明。
特别是鲁密铳,用当时人的话说,天下诸铳,以鲁密最毒。
射程远,穿透力强,杀伤力大,精准度高,虽然是仿制的土耳其的贡物,但赵士桢在这一项发明上的成就,足够叫他青史留名。
而自生火铳其实在明朝工部的匠人手中也诞生了,只是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在天启和崇祯之后,因为火器质量参差不齐,训练又差,保养也差,火药也差,前方将领不知道这是全方位全体系的落后,反而归吝于火器无用,他们除了要守城的大炮之外,别的火器都根本不想要,明朝的火器发展渐渐走到尽头,就算有自生火铳这样的利器也是无济于事了。
在惟功手中,当然大为不同。
他的野心是在十年之内,彻底解决草原边患,要将朵颜三卫打残,插汉部打废,喀尔喀蒙古,也一并收拾掉。
如果以纯粹的冷兵器来做这样的事,最少要十年之后才能考虑动手,而以热兵器加入其中,以武器代差来搞那些野蛮人,十年差不多就能收功了。
“你要做的是大事,”赵士桢也很严肃:“所以力所能及之下,我一定竭尽全力来帮你。底下估计是要铸炮为主,另外改善加强火铳……给你的是马上用铳,铳管和铳身都不长,方便携带,就算这样,也是比弓箭和短弩要强得多,杀伤在六十步到八十步之间,骑弓得五十步内,比起重箭步弓,还是要差些,不过相差也不远了。”
步弓得看人,一般的明军射手,有效杀伤也就是六十到八十步,和这火铳相差不多,女真射手,六十步是起步,八十到百步的大有人在。
当然,这样的精锐射手并不算多,而北虏以骑兵为主,用弓以骑弓为主,有效杀伤在五十步以内,遇到披甲的,纵然不是重甲,也得三十步以内才有杀伤。所以北虏与明军的主力交战,少有光彩的胜迹,其实论武备和个人能力,蒙古人已经被这个时代抛了下去。现在还能与明朝保持旗鼓相当的互攻姿态,主要还是明朝的武备也严重的落后了。
惟功兴致颇高,笑道:“我来试试。”
这里原本就是预备打造火器的地方,地方空旷的很,当下叫人竖起靶子,这也是现成的,就摆在六十步的地方。
他两手举起火铳,铳身上有瞄准用的望山,在北京时,试制的火铳惟功经常试射,用火铳虽不及他的射术,不过一通而百通,用起来也并不算困难。
“砰!”
击锤打击火门,一颗肉眼可见的火星落入火门之中,然后白烟冒起,这是引火药被引燃了,接着惟功扣动扳机,引火药将发射药点燃,他感觉到手中的火铳剧烈的后撞,护木狠狠撞在自己的肩膀之上。
这个时代的火器,就是这么狂暴凶猛。
三钱重的弹丸飞向靶子的速度几乎就是眨眼之间,在刺鼻的硫磺味道里,对面的靶子应声而倒,等人将靶子抬回之后,可以看到木靶正中被打出了小孩拳头大的破洞。
“力量真强。”惟功道:“似乎比在京师试射时的火力要强得多。”
“当时是试射,现在已经定型,火药当然也定型了。”
赵士桢白他一眼,从自己怀里掏出个小瓶,这是特别烧制的引药瓶,更大一些的瓶子是发射药瓶,每个士兵都会在临阵时有一根武装带斜挂在身上,一边挂引药瓶,一边挂射药瓶,腰间则是牛皮制成的弹丸盒,接战时,取一瓶放引药,一瓶放射药,再从腰间取弹丸,而搠条则挂在腰间,取用也是十分的方便。
这些东西,相比较火铳的设计和定型就简单的多了,事实上这一点来说大明比欧洲并不差。
在赵士桢送过来的发射药瓶中,惟功看到的火药是黑色的,并且呈颗粒状。
“这,这不是粒化的黑火药?”
惟功大为震惊,此前打响的火铳用的是黄火药,而且全部是面粉状的,这样的火药射击动能当然远远不能和颗粒化的黑火药相比。
只是他虽然知道黑火药是更佳的选择,但自己无能为力,不知道制造流程,所以索性提也不向赵士桢提,难道眼前这厮就真的这么逆天?
怪不得眼前这火铳铳管长只有二尺左右,射击的距离跟此前铳管三尺不到的合机铳差不多了,原因就是在发射火药的性能改变。
“怎么了,这有什么奇怪的?”赵士桢一脸的不以为然,耻笑惟功道:“你不能连这个也没看过吧?”
“倒是真没见过,叫你贱笑了……”
“呸!”惟功这个梗赵士桢当然知道,呸了一声,又道:“纪效新书里有啊,你当年不是快翻烂了的书!”
“等会,我好好想想……”
惟功当年翻的是俞大猷的剑经和练兵实录,戚继光的主要是两本,也是纪兵实纪和纪效新书这两本,但他翻阅的主要目标是在练兵和车营阵式的配合,大鸳鸯阵,小三才阵,两仪阵,这些阵法的运用等等。
如果当初不是师从戚继光,他也不会轻易练成强兵,然后顺利的在文武百官面前击败了南城大豪朱国器。
这么一想,似乎在纪效新书里有过提起火药的事,可他当时志不在火器上,甚至有雄心壮志,就以纯粹的冷兵器来对付蛮夷丑类,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汉唐雄风。
可惜后来才渐渐明白,战争的形式已经有了变化,西风东渐,连日本都在大规模的使用火器了,难道中华上国,还要抱残守缺?
怀着这种心理,惟功自己也在慢慢的转变着……
“想起来没有?”赵士桢毫不留情的讥笑着:“我来提醒你吧。硝一两黄一钱四分柳炭一钱八分……通共硝四十两,黄五两六钱,柳炭七两二钱,用水二钟,舂得绝细为妙。秘法:先将硝黄炭各研为末,照数兑合一处,用水二碗下在木桕,木杵舂之。不用石鬣者,恐有火也。每一桕,舂可万杵。若舂干,加水一碗又舂,以细为度。舂之半干,取日晒,打碎成豆粒大块,此药之妙,只多舂数万杵也。”
当年记忆中迷迷糊糊的东西,在赵士桢的朗读之下,渐渐清晰起来。
第449章 议题
“好了,大家坐好。”惟功虚按双手,在他的对面,几十号人正襟危坐,开始等候他的讲话开始。
在西花厅,一次绝密级别的会议正在召开。
转眼已经是七月,天气仍然在暑热之中,但早晚的凉意越发的明显了,第一屯堡已经兴造完成,二百户八百丁的屯户已经住进堡中,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