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调教大明-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车马伙计一路跟进来,时间久了,必然尾大不掉。就算是李成梁没这话,我也忍不得几年了。”
祖家也好,李家也罢,都是在不停的经营着自己的地盘,辽东镇在此时当然还不算是军阀,几十年后,就是在祖大寿手中,辽东镇彻底成为不听调动,自行其是,反过来胁迫朝廷的正经的军阀!
就算是现在,辽东也被视为禁脔,李家也好,祖家也罢,还有其余的大小将门,都不大可能容许辽镇出现一个外来的庞大势力。
顺字行的强大和危险之处,不仅是惟功这个经营者明白,在当时的高位者来说,商行蕴藏的力量当然也是会被他们感受到。
只是祖仁尚且没有发觉顺字行真正的力量,若是真的察觉到军情局和顺字行各种内部机构的存在,怕是就不止是现在的做法,而是要动刀兵了。
“既然李家有这样的承诺,父亲又是这样说法,那儿子就做一次背信之人吧。”
对祖承训来说,保持祖家在辽东的存在,保住家族的权力地位,这才是第一位的,他当时和张惟功的交往,那一点交情和这几年建立的彼此之间的信任,都是可以置之度外的。
“李家现在是熏灼之时,我们退避一些不是坏事。”祖仁悠然道:“我们祖家和他们李家,要看第三代!”
“是了,父亲说的极是。”
祖承训起身告辞,未了还是忍不住向祖仁问道:“父亲,李家拿什么来威胁咱们?”
“若是为父不答应,李成梁就要奏请为父协守广宁去。”
“哼,欺人太甚!”
祖承训面挂寒霜,心中对李家着实不满,但情势如此,祖家势不如人,父亲忍了,他当然也只能忍下来。
但回到书房之后,思索再三,不觉拖来一纸,亲自濡笔,写成一封简单的小启,自己亲手封了,唤了一个老成可靠的家丁,吩咐道:“立刻送往辽阳,亲自送给辽阳镇总兵官开启,不准耽搁,回来后不准混说,知道没有?”
“是,小的绝不敢吐露半个字。”
“嗯,去吧。”
待家丁走后,祖承训颓然倒在椅中,半晌过后,才又叫人来吩咐道:“从即日起,自山海关而入的顺字行大车,一律查禁,走回头路,可以,但不准过宁前范围半步。再有,他们的店,不准人卖皮货给他们,任何土物都不许。军粮包运之事,待父亲大人吩咐下来之后,还照老例办理。”
“大少爷,何必这么麻烦?”
那人笑着道:“直接将顺字行的店抄了不就完了?”
“你他娘的懂个屁。”祖承训大爷脾气上来,抄起砚台一砸,那人头上肿了老大的包,墨汁水淋的满脸都是,却也不敢吭声,看祖承训没有别的话,这才毕恭毕敬的退了出去。
祖承训也不理会那人,坐在椅中,自己呆着脸想道:“唉……张惟功也不是易与之辈啊,希望父亲大人这一次的决断,不要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才好啊!”
……
……
事变两天之后,辽阳城已经恢复了平静。
其余地方都平静下来,都司衙门却是无人主持,陷入混乱之中,其实辽东都司,挂都指挥名义的高级武官最少有十来个,都同,佥事这级别的有好几十,比如海盖参将,就是挂的都指挥同知,世袭盖州卫指挥这样的职务。
但挂名与专职,这是两码子事,辽东都司范围广大,管理的事务也还颇为繁钜……几百个驿传就直属都司衙门管理,这和内地都司不同,有些地方的都司,也就只剩下挂名的意义了。
张三畏这几日就没有出门,安心在家等时局变化。
他和朝中兵部还有都督府都没有什么瓜葛,将门世家中他家算是中下层,辽阳的事闹的再凶,只要他谨守本份,不掺和其中的瓜葛,估计也不会有什么祸事临门。
抱定了这样的宗旨,张家这几天连大门也不开,只有午前开着小门,由菜农和柴夫送些蔬菜和木柴进府来,别的时候,一律是不准进也不准出。
这日时近正午,张三畏在窗前看着日影发呆,他的房中陈设很简单,一柄超过百年的大弓挂在墙上,那是他先祖为百户时,一路杀到兀烈河卫时用的五石强弓!
从建州卫到木兰河卫,然后阿古河卫,伏里其卫,哈儿分卫,扎岭卫,哈儿蛮卫,最后再跨海,到兀烈河卫。
辽东都司已经够大了,但当年的奴儿干都司,地域却是在辽东都司十倍以上!
那是何等广袤的天地,到处都是密林与大大小小的部落,明军沿河而进,那些部落首领望风而降,当时蒙古诸部,现在的泰宁、朵颜、福余三部为东路蒙古最强都降伏于大明的铁骑兵锋之下,而那些大大小小的部落,又有哪一部是明军之敌?是以明军一路高歌北上,直抵极寒之地,将大小兴安岭在内的广大地方全部囊括于版图之内,设卫设驿站,一路北上,一直到将库页岛在内都设立卫所之后为止。
虽然明军的强势不过数十年,奴儿干都司也仅仅存在很短的时间,但不可否认,明朝立国之初,兵锋指向所向无敌之时,亦足以成为汉家儿郎永恒的骄傲!
……
……
除了弓与剑之外,这间房里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陈设,毕竟张三畏权势不高,也不贪婪,家境并不算特别的宽裕,他躲在这处名曰书房的房里,也没有书叫他拿在手中看,主要也是因为家中狭小,又不得出门,小孩子乱跑,妇人们高声说话,张三畏心里烦闷,只能在这里躲躲清净。
城里是已经安静了下来,那日有一百余人被杀,林氏三兄弟只剩下老大林绍勇一个惊弓之鸟还活着,现在听说林家也是关闭了大门,任何人不准出,任何人也不准入,林绍勇已经正式告别了官场,同时大家心里也明白,林家作为一个强大的辽阳地方势力,从此之后,也就不复存在了。
再加上被拿捕的一些卫所中层官员,还有被刺杀的左卫的指挥李家瑞,前卫指挥林绍廷,整个辽东都司在辽阳的本土势力几乎在一夜之间被一扫而空,而城中有不少官绅也被拿捕,与他们亲附的商人也一样没跑掉,几乎就是一晚时间,风云突变,整个辽阳的异已势力被强力铲除,自此之后,辽阳镇已经进入了一家独大的局面了。
这是当年曹簠想办而办不到的事,张惟功这个青年勋贵一来,就是雷霆一击,轻轻松松的办成了。
这是叫张三畏无比心惊的事,他发觉辽阳镇对诛杀朝廷三品官职的大员毫无顾忌之处,指挥使也是说杀便杀了,当然表面上辽阳镇肯定不会承认,奏折上一定是说有乱民袭杀官员,然后辽阳镇兵出动剿平乱匪,抓捕可疑人员……有巡按御史背书,加上此前的风波,朝廷纵有疑虑,也不会就此事认真追查下来,毕竟谁都明白,这是本土势力和外来势力的碰撞,就朝廷而言,借此打破辽东本土势力铁板一块的局面是乐见其成,估计王政和与林绍勇等人就是想明白了这一点,连叫屈辩冤的劲头,都是小了很多。
第407章 收服
“老爷,有客来拜。”
张三畏发呆的功夫,房门被自己夫人推开,夫人脸上的神色也是征征的发呆,似乎是有些意想不到的感觉。
“是谁?”张三畏道:“不是说了不见客?”
“哈哈,今日看来我要做恶客了。”
张夫人脸上露出快哭的表情,在她身后,却是转出来一个身形高大的青年,一边打着哈哈,一边快步向张三畏这边走了过来。
“是总兵大人!”
张三畏一脸震惊,他确实想不到,为什么惟功会跑到自己这里来。当下连忙站起身,想想又赶紧跪下,要行礼叩见。
他不过是三品的都指挥佥事,辽东都司也属于左府都督管辖,惟功就是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正份的上司,品阶又远在他之上,按太祖留下来的祖制,自当叩首报名。
“老哥不必多礼。”
惟功上前,搀扶起张三畏,笑道:“做了恶客,还叫老哥这样折腾,我心里可是万分的过意不去。”
“大人说笑了。”
张三畏心里不安,也只得让惟功坐下,两人对面坐了之后,张夫人赶紧出去,到了外厢之后,这才喘了口气出来。
这几天,辽阳城中的妇人孺子都闻得辽阳镇和惟功的大名,张府之中,私下谈论起来,对惟功当然也是充满畏惧之情。
毕竟拥有强兵的势力很多,但财势均足,而下手狠辣,不计后果的人却并不多。酒楼之中,不少人血溅当场,哭嚎之声震天,辽阳城中,不惊恐畏惧的人,当然也是不多。
……
……
惟功与张三畏彼此落座后,有一阵短时间的尴尬。
彼此并不相熟,只是在辽阳镇入城那天见过一面,说过几句话,然后就没有私下见过面。今日他来拜会,当然是很突兀的事情,但不这样做,无以表示自己的诚意。
“今日之后,辽阳镇当会将精力放在屯田与练兵这两件事上。”
惟功突然开口,并不打算隐瞒自己的意思,既然要用人,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他缓缓道:“是以今后的辽城城中,当以安稳为第一,然后是建设,不论是民居,商业,军营,彼此要井井有条,互相并不干扰,期待数年之后,辽阳的繁荣富裕,更胜今日十倍。”
张三畏听的心神激荡,但他已经年过中年,并不是毛头小子,惟功说的再好听,也并不代表能做的好看。
他很谨慎地道:“大人武力强盛,当然能做到一切想做的事。”
“武力并不代表一切。”惟功当然知道张三畏话语中的意思,沉声道:“不破不立,而破后也要立,不动用武力可能做不成事,凡事皆用武力,也一样做不成事。”
惟功的意思,张三畏也是一样听懂了。
辽阳本土势力遭遇重创,城中和城外的很多利益,才能夺取来做重新的分配,屯田和练兵等事,当然还有民政,商业,才能有条不紊的展开。
“大人的屯田,是商屯,还是民屯?”
辽东除了军屯之外,有用“开中法”吸引来的商人屯堡,商人出资,雇佣农民大为屯田耕作,然后收获给朝廷充为军粮,这在明中期之前是很不错的一项政策,可惜,它和很多善政一样,早就被破坏了。
至于辽东的民屯,多半集中在铁岭一带,内地的犯罪军民,除了充军甘肃宁夏等地之外,充军到辽东的为最多,这些犯人被发往铁岭一带屯田耕作,效力若干年之后,可以将犯罪之身转为民户,不过只能继续呆在辽东,不复返回故土。
“有商屯,也有民屯……我会奏请朝廷特旨允准,想来,也不会有什么滞碍。”
这年头,只要有点智商的商人都不会往边境跑了,盐法和茶法早就败坏,没有实惠,凭什么掏银子费力去边境屯田?再说就算是盐茶有利,也禁不住边军将领和地方都司,官府几重的盘剥,还不如省点力气,老老实实的做正经生意好了。
所以奏请开商屯,能替国家节省粮食和银两,朝廷当然无有不允的道理,倒是民屯,现在的情形和早年不同,各地的官府很少判犯人流刑,一般就地不远处服苦役就算充流,或是干脆判监若干年,主要是流刑一般在数千里地境外,一判流刑,当地的官府还得派差役千里之远的送过去,来回路费颇多,贴补赔累不少,所以大明中期之后,已经很少有罪民送到辽东这里来了。
不过对惟功来说,也不在话下,请设民屯,不过是一个名义,想来朝廷也不会因为这一点小事来为难他。
眼前的这主显然是手眼通天,张三畏欠了欠身,颇为敬畏的道:“不知道大人有什么有叫下官效力的?”
惟功目光灼灼地看向对方,看的张三畏有些手足无措,这才淡淡地道:“辽东都司,当由老哥来主持,我才能放心。”
“这……”张三畏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一时回不上话来。
惟功进来,他心里就有感觉,但不能确定,现在人家将话直说了,他又有些进退失距了。
升官,人皆向往,而经过惟功一番讲解,张三畏也明白过来,以后辽阳镇会在辽阳四周兴建屯田,招募兵马,练兵扩军,以作后图,这样一来,辽东都司自此以后,惟有倾力支持,自己这个二品都司,更多的象是台前木偶。
情思所致,不觉向惟功拱手道:“未知大人这样的屯田练兵,最终的目的为何?”
“兵伐草原,深入不毛,当年蓝玉直至捕鱼儿海,残元王公太师之流望风而降,朵颜三卫俯首帖耳,深畏我大明兵威,奴儿干都司卫所数百,疆域万里,某虽不才,但愿能在手中复我大明洪武年间的荣光。”
如果换了一人说这样的话,张三畏会哑然失笑,将那“疯子”赶出去为是,而眼前这位,却是有一种叫他不得不信的魔力。
想起这少年人企图重整京师三大营,尽复京营实力的雄心壮志,虽未得成,但以弱冠之年推动这样的大事,险些成事,又岂知他现在说的这些,又全部是痴人说梦?
“好了,过几日之后我们出城去勘踏地方,到时候邀你同去。”
惟功站起身来,心中感觉十分满意。
有他和梅国桢两人,加上辽阳在他的掌控之中,李成梁和周永泰也没有办法驳回,辽东都司换上自己可以掌控的人,这一番辛苦没有白费。
“大人在下官这里用了饭再走吧。”
“不必了,还得有几处地方要走一下。”
定辽左卫和定辽前卫的指挥也要换人,惟功打算今天将这些事全料理清楚了,所以婉拒了张三畏的邀请,不过反过来又邀请对方明晚赴晚宴,他将邀城中一些势力赴宴,算是高压之后一种和缓的态度,这有益于城中人心的稳定。
临行之时,惟功看到墙上的大弓,问过张三畏后,伸手取了下来。
顺手一拉,感觉到弓身震颤,不觉赞道:“二百年下,这弓保养的算真不错。”
张三畏瞠目结舌,一时都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这弓五石以上的力,他每常都是隔几天就保养一次,弓弦也更新过,有好的便上在这弓身上。自己是用不起来的,只是祖宗留下的一个念想。
倒是万万想不到,这弓叫惟功一下子便拉了开来。
“大人真是神力,下官佩服之至。”
想起惟功京城第一高手的传言,张三畏心中的敬服之意,更是绵延不绝。
惟功哈哈一笑,将弓放好,开门去了,一直到张三畏将惟功和随员送出大门,有一个掉尾的随员轻声向张三畏道:“我们大人早年还是童子就用三石弓,十余岁就能开五石弓了,现在早就能用十石弓,左右开弓,射箭不绝,且箭箭中的!”
……
……
“小的们见过东主。”
“好的,你们远来辛苦了……大家都坐吧,辽阳这里没有什么好的,野味颇多,我们坐下边喝边谈。”
惟功见人办公务是在东花厅,也就是他的签押房,印信关防都放在那边,见人办事,用印,十分快捷方便。
侍从室和各部门的人,也是川流不息的奔走在自己的办公地点和东花厅内,将惟功的意志源源不断的转化成各种命令,不停的颁发下去。
西花厅,就是惟功自己燕息的地方,放了一些闲书,唐人话本,宋人和明人的笔记和小说,从坊间收集,着几个侍从室的秀才重新名读标点,然后用大字版横排印了,惟功自己一个人看。
这是他不多的享受之一,算是最花钱的奢侈行为了,不过为了自己公余之暇能有一点解闷的事情,这个银子他倒是花的挺痛快,并不心疼。
几年时间下来,倒也积攒了不少书籍,还有一些时人画师画的画册,小大小,精装成册,有山水画,还有美人图,花卉,历史古迹名胜等等,翻看解闷,也是好东西。
今日在西花厅,摆了一桌酒,用的圆桌,惟功仍然在上首坐着,其余各人依次排开,将一张桌子坐的满满的。
第408章 刺耳
酒是用的本地的烧酒,辽东主要是种麦子,一年一季,收获季的间隔种一些谷类杂粮,小米高粱都有,高粱用来吃很难下咽,用来酿造白酒倒是不俗,最少喝起来,不比京师那些所谓的御酒差什么。
酒是好酒,菜则是本地的野味居多……辽河的白鱼,肉质肥美而少刺,十分上佳的珍馐,傻狍子到处都是,自然也上了桌,还有鹿,獐子,黄羊,应有俱有,野鸡野兔更不足为奇,满满摆了一桌。
辽东大地,地广人稀,几百万汉人分布在这么广阔的土地上,后世的一个稍大的地级市就有这么多人口了,可想而知,当时的野物自是极多,也极易得。
看着这么些野物,一群二十来岁,脸上精明之色十分明显的大掌柜们不觉都叹息起来。
当年顺字行的崛起,第一桶金就是惟功带着众人射猎得来的,没有在京城西山一带的射猎生涯,怕大家还只是一群小乞儿,惟功一生的功业和目前的风云变幻,也就不知道如何了。
看着他们的模样,惟功也是持盏而笑。
这些掌柜,算是习武的天赋一般,但都是生性精明,行事缜密,在商业上有不俗天赋的好苗子。他在其中挑选出来,精心栽培,总算是在顺字行抽走大量人才之后,并没有因此而大为失血,影响整个业绩,而是稳稳地站住了脚,从这两年的净收入节节攀高来看,自己没有所用非人。
“东主,小的从山海关一路进来,我们的马车已经寸步难行,而且宁远那边打过关照,店,可以照开,但以后怕是没有任何生意给我们。不仅不入,也不准出。”
说话的是山海关店的大掌柜任磊,他是最早一批赶到辽阳的大掌柜之一,这一次总务处得到惟功的意旨,重整顺字行各处门店,划定区域,任磊从山海关店一路赶了来,在辽西见到的情形却是叫他触目惊心,顺字行店在辽西的大好局势已经是一去不返了,沿宁前道路一路过来,车马商途断绝,只有门店虽然照常营业,却已经没有一点生意可接了。
“此事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惟功没有说话,张用诚接口道:“大人已经与辽东都司做过一场,辽东镇更是要压着我们,现在的举措,只是第一步而已。短期之内,辽阳只能立足自身,广宁和宁远等店,调走真正的商业人员,留几个看门面便可。”
他眼中藏有隐忧,顺字行现在等于被斩断了,辽东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现在只有辽阳一地保留在手中,惟功的打算是借重海途,但大海茫茫,南方的海贸开展的如火如荼,北方仍然是只限于沿海捕鱼,海路并不畅通,张用诚毕竟有其局限性,他不大相信海贸能如陆上顺字行的大车队那样有稳定的物流货源,更担忧海路的安全性,所以眼神之中,隐忧重重。
不过无论如何,张用诚是辽阳镇负责文事财赋这一块的掌舵者,也是惟功授权的对顺字行的管理者,所以不管怎样,他并没有将自己内心的担忧全说出来,而是将之藏在心底。
既然广宁等几个店没有业务,调走人手倒也合适,辽阳这边要建立新的分店,正缺人手,各个掌柜都是点头。
倒是各人能到大掌柜的位子上,倒是都颇有开拓精神,对惟功要开拓海途,开展海上贸易并不排斥,甚至是跃跃欲试。
张思根便是笑道:“东主,过一阵子往海盖沿路去,我等愿意随行。”
“你们现在要紧的是盘帐,确立范围,用诚和你们确定监督体系,还有下一步的经营方向,银钱掌控,人员训练等等,辽南的事,你们就不必多管了。待有了眉目之后,你们之中,少不得要来一个主持海盖一带的大局……不要不愿意,数年之后,海盖一带的局面,可能是现在所有的分店加起来也比不上。”
“是,东主。”张思根答应一句,又肃然道:“近来辽阳用度颇多,俺回去后,一定再加倍努力才是。”
众人听着这话,都是哈哈大笑起来。
惟功也是微笑,这些人,毕竟是他亲手带出来,忠心不二,知道他在这里开基业,用度必然极大,这样的表示,也令人足堪欣慰。
当然,更要紧的还是制度,这也是他召集这些精英掌柜前来的重要原因。
他确定原则,张用诚等人商议出细节来,叫人想不忠而不得,也算是两边都互相保全的好办法了。
……
……
转眼就是五月下旬。
天气从初夏时的舒适感觉,一下子就跳到了酷暑一般。从山海关到宁前,再从宁远往大凌河,这一路上官道虽然不错,但道路暴露在烈日赤阳之下,浮灰又多,走上半天,人就是灰头土脸,加上酷热的感觉无处不在,在这种天气赶路,不要说不舒服了,因为中暑而死去的人们,也并不在少数。
当张惟贤一行人看到广宁城外最近的羊马墙时,随行各人,都是大大的松了口气。
不论如何,可以从容休整一段时间了。
自四月承旨,张惟贤身负的任务就是褒奖辽东镇在速把亥一役上的战功,另外就是旨意上明说着的,调和将帅矛盾,使辽东全镇将士的心思用在北虏的身上,而不是内斗。
旨意中没有提起周永泰,很显然,这位辽东巡抚在皇上心里的存在感并不强烈,甚至颇有一些恶感,估计他的辽东巡抚干不长久了。
另外就是辽阳一事,在张惟贤出京前后消息也到了京城,朝廷短暂的争执之后,也是认可了梅国桢的报告,将此事定性为辽阳镇敉平叛乱,又加授一道旨意,替辽阳镇在辽阳的所行所为背书。
惟功的判断没有错,朝廷上下不是傻子,既然调他到辽阳,与本土势力的冲突不可避免,固然这事儿是闹大了些,但大明朝堂上的诸公应该也会明白他是情非得已。
至于留下张惟功酷烈好杀,在皇帝心里也有一些不好的印象,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反正连兵发紫禁城,午门外列阵威胁太后的事情都做过,现在辽阳城中的事情,又算得了什么?
张惟贤身负重任,自然是不敢怠慢,连续不停地赶路,抵达广宁城外时,确实已经是人困马乏了。
“臣等,躬请天安!”
“圣躬安……”
随着张惟贤拿腔弄调的声音响起来,“开读”旨意就是顺理成章的流程。广宁城中,总兵李成梁,巡抚周永泰,巡按梅国桢,加上几位道员,还有十几位副总兵,几十位参将,游击,济济一堂,冠带辉煌的站在镇东堂的正堂之下,随行的锦衣卫旗校全换了崭新的飞鱼服,系着腰带,按着绣春刀,挺胸凸肚,显示着天子亲军的威仪,张惟贤亲自开读,以锦衣卫都指挥出使一方,并且开读,这在嘉靖和隆庆两朝都是没有的事情,也足以鄣显着万历皇帝和朝堂诸公对辽东的重视。
因为蓟镇防线的巩固,辽镇就是直面插汉和朵颜三卫强大部落的天下第一镇,当年的第一镇大同镇,宣府镇,山西镇,固原镇,这些军镇的风光早就被辽镇给夺去了。
事实也是毫无可争议的……李成梁现在就是头戴貂蝉梁冠,大红蟒服,玉带,锦靴,身上的佩饰也是伯爵的饰物,近三十年来,惟一以军功封爵的便是此人,九边重镇,论威望当然是首推戚继光,论实际的官位和真正的权力,当然是首推李成梁。
开读之后,李成梁听着圣旨中不多的褒奖之语,脸上倒也没有太多的尴尬神采……在场的辽东镇的诸多将领,倒是都有或多或少的这种神情。
辽东镇历来打胜仗很多,斩首过千级的大胜仗也有,自隆庆到万历年间,所有的告庙献捷,十次有九次倒是都是辽东镇打出来的功绩。
自万历年以来,只有一次是四川总兵刘显打出来的斩首近两万级的超级大胜,这一仗也是告庙献捷,不过那是南方明军的功绩,打的又是生苗……这样的战事,在辽东的悍将眼中,根本不具有任何献捷的价值。
这一次,大家却是有被赤裸裸打脸的感觉,速把亥折腾了几十年,丝毫无事,辽阳镇新至就斩了这厮的首级去,而前因还是被自家的大帅刁难,虽然圣旨里绝对不可能提及此事,但所谓的和衷共济的话语,在众人听来,就是格外的刺耳了。
李成梁心中当然也极不是滋味,好在他历经三朝,又是中年之后才发迹,心态极为坚韧,是以众人全然看不出来他心中所思,只看到大帅波澜不惊,荣宠自若的模样,大半的人,都是心生敬佩。
只有赶回来接旨的李平胡和陶成喾互相使了个眼色……他们对李成梁的虚实,也是看的越来越多了。
这便是上位者的悲哀,大抵离的远些的人,总能保持敬意,离的越近,便是越容易不逊。
所以孔子的话倒也是可放在眼前的明证,小人之流,大抵就是远之则怨,近之者不逊。
第409章 私宴
“张指挥远来辛苦了,我替家父,敬指挥一杯。”
镇东堂接旨事毕,张惟贤自然卸了钦使的身份,被李成梁接到自己的总兵府邸安置。
在场文官当然不会与他抢这等事,大家自行散去。
到了晚间,休息过来的张惟贤变的神采奕奕,毕竟是二十来岁的人,千里长途也不能叫他感觉怎么样,最少在众人眼前的张惟贤,长身玉立,倜傥过人。
大家又知道他是国公之嫡长孙,现在的金台轮值,锦衣卫南北镇抚和掌刑千户,理刑百户,辑事番子校尉,多半都掌握在他手中,论起权势熏灼,已经远在掌印指挥刘守有之上,估计再过上几年,资历深上那么一些,就能直接做掌印指挥了。
这也是托他父荫祖荫的祖,当年嘉靖皇帝入京,陆炳是他的奶兄弟,何等亲近的关系,也一样是从锦衣卫中层做起,多年之后才做到指挥使,大都督,朝廷体制攸关,就算是皇帝也不能滥赏私人。倒是张惟贤是因为公府之后,未成年就已经是加了正二品的亲军都指挥,获得实权,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罢了。
替李成梁敬张惟贤酒的,便是刚从京师回来不久的李如柏,现在的他是加了广宁卫都指挥,正二品,差遣是标下参将,以李如柏的三十不到的年纪,当然是超迁。
在他身边,则是李如梅和李如梧,两个佳公子风度翩翩,都是将门虎子加世家公子哥的两重气质。
李家九子,说是子子不凡,真正有出息的也就都在这里了。
看着一脸横肉,彪悍孔武之气尽显的李如柏,张惟贤连忙举杯,一笑而谢,只道:“不敢当,请!”
张惟贤倒是酒到杯干,连饮三巡之后,面不改色,在座的都是军人,沙场搏命之后没有不爱杯中物的,见张惟贤如此爽快,一点儿不象京里来的贵介公子哥儿,顿时都是大生好感。
待推杯换盏之后,李成梁请张惟贤到后园凉亭纳凉,南北向的大穿堂房子,凉风袭来,令人遍体生凉,中午时的酷热感觉,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再上来冰镇的西瓜,另外还有水晶雕刻的大杯,里头是冰镇的葡萄酒,饮来虽然大有酸意,但也十分解渴,一杯下去,张惟贤心中感慨,这李成梁起居豪奢,虽然是刚封的伯爵,讲究之处,已经不在京城的百年世家之下了。
这个时候,自然是能随意说话了,彼此都换了官袍,叫下人拿来便服,天气很热,大家都换了轻便的绸衫,风一吹便似在身上吹动涟漪一般,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