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侯门嫡女如珠似宝-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女的这面还好,有王姒宝在,很能调节气氛。
男的那一桌却吃出了宫宴那种高品格。尤其是在确定了君臣关系后,王子义和王裕洵在对上朱永宏的时候,多少会有些拘谨。
饭后,朱永宏将王子义和王裕洵叫到了他在这里的书房,几人秘密商谈了一些韶国的大事。随后,朱永宏十分给面子的,让王子义和王裕洵在家再休息两天,第三天再上朝。
这也是王姒宝在见到朱永宏后求来的恩典。
由于天色已晚,王姒宝没有再去见王子义和王裕洵。
直到第二天,王姒宝找了一个时间,和王子义和王裕洵彻谈了一番。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与他们二人听。
“爹,三哥,你们来韶国,我皇表舅就没有拦着你们吗?”
王子义有些嘲讽的笑了笑道:“自从你嫁到韶国,溪哥儿父子又出人意料这么快的掌权。永盛帝对咱们一家恐怕就由最初的信任变成忌惮了。所以咱们家这一次全面往韶国迁居,非但没有引起你皇表舅的不快,相反,他还为此大大的松了一口气,还给了咱们国公府不少的赏赐。”
王姒宝在脑中想了想,果然如此。呃?这算不熟卸磨杀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那我大哥和二哥也会过来吗?”既然说全家都来,是不是他们也会来?王姒宝的内心有些小雀跃。
“为了说动永盛帝配合溪哥儿这次出兵攻打定国,你大哥将手中的兵权也已经全部交出去了。至于你二哥儿,一来他手中没有实权,二来,他还要为咱们国公府和永盛帝赚钱,所以,就暂时没有让他跟着咱们一起过来。三来,留着他在府中照顾你祖父和祖母。估计他要是离开,你皇表舅可能会不同意,还会阻止一二。”也是因为想到王裕浦为永盛帝赚钱这一点,所以,他们家才没有为此惹得永盛帝不快。
“爹,您是说大哥也快来了?”虽然自家二哥不能来,有些小失落。但正如自家爹爹说的那样,还是让二哥待在雍国比较好一些。即使这样,听说自家大哥要来也很令人高兴。
王子义点点头道:“应该在交接完手中的兵权后就会过来。”
王姒宝欣喜的说道:“那太好了,韶国现在最缺的就是大将。等大哥过来后,一定会有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这一点王子义和王老国公等人也是想明白后,才会做此决定。但有一点,他又不得不出言提醒自家这个小女儿:“宝妹啊。”
王姒宝疑惑的抬头看了看王子义:“怎么了爹?”
王子义犹豫了一番还是说道:“咱们一家如果太盛的话,会不会遭了你公爹的忌讳?”这也是安国公府一众最担心的事儿。
王姒宝曾经没少读到过这样的小说,就是新皇帝上台后,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干掉后族或者是太后一族。而这样的外戚往往是小说中的反面人物。没想到自己家有一天也会成为所谓的外戚。
王姒宝认真的想了想道:“只要定国一天不灭,咱们一家只会越来越好。不过这一点爹能想到是最好的。等将来,如果真有一天咱们韶国最终一统天下的话,那咱们老王家一定要及早上交权利,切莫贪权。到时候该给咱们老王家的荣华富贵,是一定会给的。”
王子义点了点头道:“嗯。这一点也是我和你祖父最担心的。你能想清楚最好。我也会督促咱们家的人。”
☆、第二百九十三章 商议(一)
这可以说是作为后族的无奈吧。即使有大才能的人也要像自家爹爹早年一样懂得隐藏自己的才能。
但实际上不管是不是后族的人,如果想要走的长远,活的长久,就都要懂得隐忍。历来过分张扬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对了,爹和三哥,我今天叫你们来是想和你们商量一些事。如果真让咱们给做成了的话,肯定会让咱们一家早早的在韶国站稳脚跟。”王姒宝开口道。
“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说来听听。其实我和你三哥在来的路上也想了不少,咱们一起来商量商量。”王子义说完还捋了捋下颌已经蓄起来的打理的很顺畅的胡子。
如果是从前王姒宝早就勒令自家爹爹把这显老的胡子剃了。但这里的人都是这样。如果上了年岁的人不留胡子反而让别人觉得有问题。所以后来王姒宝也只好和自己从前的审美说再见,听之任之。等瞅习惯了也就好了。
不过,就是这样,自家老爹还是中年美大叔一枚哒。
王姒宝狡黠的笑了笑道;“那我可就说了。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们帮着指正,有不完善的地方,你们也要帮着完善才行。”
王子义催促道:“快说吧。你这身子说完就赶快去休息。等有时间,我和你三哥还要满韶京出去逛一逛,好尽早熟悉这里。”这都五十多岁的人了,还要重新出来打拼实则很难。但既然这样选择了,就只好积极的去面对。好在,人一直在往高处走,他们一家目前看来只会越来越好。
“那好勒,我可说了啊。爹爹这面我担心的不多。毕竟爹爹的身份和资历摆在那里。但是既然爹爹来了,就要让别人看到咱们一家子的厉害,也算是给三哥壮壮声势。”
王子义和王裕洵皆点头表示赞同。毕竟王裕洵接下来要走的路可是困难重重。有个强大的家族做依靠能更方便他今后行事。
王姒宝继续说道:“爹爹既然还是一品大学士,那么从前在雍国做过的那些科举考核的改革还要进行。最好再总结一下这么多年的经验,让韶国的科举改革顺顺当当的进行,少走些弯路。”
恐怕这才是自家公爹和朝中文武比较看重自家老爹的地方。所以该发扬就一定要发扬。
王子义点点头:“这一点我和你三哥也是这样想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壮大爹爹在韶国文人之中的声望。”既然是大学士之职,主要还是要让天下文人和学子都推崇才行。
“那你的想法是?”自家小女儿馊主意最多,这是全家人都公认的。
“我觉得吧,首先还是要从文这块下手。你们想啊,这其中最容易博得名声的是什么?最能让韶国文人、学子接受的又是什么?还是文啊。那么,索性咱们就在这上面想办法。”
王子义道:“这个我也想过了,咱们首先还是像在雍国一般,继续开宝墨轩。不过这里是不是已经被溪哥儿开了好几家了?”
王子义一个文人在经商上的头脑并不开阔,所以他能想到的就是如何延续从前和现有的优势。
王姒宝点头道:“嗯。韶京有一家,在其它地方还有几家。不过那些虽然是林溪开的,但最后都给了我。也算是我的嫁妆。实际上在外人眼中也还是咱们家的。不过,除了宝墨轩外,咱们还可以开家别的。”
王裕洵插嘴道:“宝妹你说吧,你明知道在这方面我和爹都不擅长。”
“我打算先在韶京开一家大的藏书楼。以后开的好后,在全国各地多开几家。”这也是王姒宝早年间在皇家书院借书找人抄录时就有的主意。
王裕洵疑惑的问道:“藏书楼?一般不是在书院和各个府中自己建的吗?开这个有什么意义?”
见自家老爹和自家三哥都满脸疑惑等着自己说话的样子,王姒宝深深的感觉:如果自家二哥在这里就好了。那样她的很多商业上的想法就可以实现了。
“三哥不是已经说到问题的关键了吗。正因为在外面没有藏书楼,所以有很多家里不富裕的文人、学子就很难读到更多的书。你们想啊,如果咱们建一间大的藏书楼对外开放,将来他们是不是就和咱们家有了一定的关联了?”
听到这里后,王子义和王裕洵这两代资深美男的眼睛登时就睁得的大大的。
王姒宝笑呵呵道:“怎么样?有点眉目了吧。”
王子义赞同道:“不错,这个想法相当的好。”
“那之后要如何经营?”王裕洵虽然听出了眉目,但对经营实在是门外汉。
“藏书楼中的书肯定不是免费给众人看的。要收取一定的借阅费用。可以每日一交钱,也可以一个月一交钱。当然每月一交钱那种是要有优惠的。如果觉得书好,想要抄录的,自然要在藏书楼中买纸笔了。”王姒宝此时不打算将书本往外借阅。那样书籍丢失率和损毁率会很高。要知道,现在书籍可是十分珍贵的。
王裕洵又问了一句:“那要是没钱怎么办?”
既然是要要办给那些不富裕的人,自然钱是关键。
“不错啊三哥,这当了丞相的人就是不同了。都知道关心民生了。”王姒宝打趣道。
王裕洵板着脸催促道:“快说吧。”
“可以用劳动力换啊。”王姒宝接下来举例道:“比如他可以一边看书,一边抄录。纸和笔由咱们出,最后,不用他付借阅的钱,但他抄好的书要归咱们。当然,这人写的字绝对不能太难看。”
王子义想了想道:“我觉得这个可行。但是咱们这些人都不擅长经营。要是你二哥在就好了。”
王姒宝笑了笑道:“这个谁也不是生来就会的。二哥想当年还只会画画呢。我想好了就让棕哥儿去盯着。”
王子义迟疑的问道:“棕哥儿?是不是太小了。”
“不小了。当年林溪在雍都不是八岁就开始经营自己的产业了吗。棕哥儿按虚岁算可都十二了。再说,他现在年龄也不适合进入朝廷为官。我想提早就开始培养他。没准将来这孩子将来能有大出息。”
王棕是王姒宝亲手带大的孩子,这个孩子可是从小就跟着她一起办差。他和王栩比起来的话,做事要比王栩灵活许多。可以说,老王家他们这一代,王姒宝最看好的就是王棕。
另外,王姒宝还打算让王棕到自己的詹事府历练。到时候给他一个官身,让他方便行事。也算是给他一个比别人要高很多的起点。
既然自家小女儿有心要培养棕哥儿,这绝对是好事。王子义总觉得自家这个小女儿如果是男孩子的话,一定是他们老王家最好的继承人。但那样,他们一家可就没有嫡女了。
“那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吧。宝妹可是还有什么别的想法?”王子义捋捋胡子,将身体往后靠了靠。有些时候,不服老是不行的,这才坐多久,他就感到累了。
王姒宝也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坐姿,孕妇的身体也是伤不起的。
“我眼下想出了两件事可以让爹爹去做。”王姒宝顿了顿道:“第一,是前不久我给公爹写的一份计划书。”
说到这儿,王姒宝觉得还是上计划书比自己说起来要容易的多。
于是摇了摇书房连在外面的铃铛。
不多时,守在外面的美景在门口回复道:“主子有什么事要吩咐?”
“你去找良辰开我书房的门,将我前不久写的那份宫里余下宫女和太监安置问题的计划书拿过来。”
“是,奴婢这就去办。”
“你那个计划书是不是和这次朝堂上改革的奏折有关?”王裕洵开口问道。
“也许吧。”王姒宝也不知道自家公爹怎么突然间会做这个决定。但肯定是和自己写的这份计划书有关。不过还是不要让外人知道的好。不然还不知道要闹出什么样的事?尤其是那些写惯了老奏折的人,这让他们改起来很不适应。尤其是这样的奏折写起来相当的费脑筋。这要是让他们知道是自己的原因,还不得恨死她?
不多时,良辰亲自带着计划书过来。
王姒宝让良辰拿给王子义和王裕洵看。
王子义看过后开口询问道:“你是打算建立一家专门学医的书院?”
王姒宝点了点头道:“嗯。但是您也知道,一般郎中们是不愿意将自己的本事随便教人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看家本领和祖传秘方之类的,轻易不外传。我打算建的这家学医的书院主要就是培养医女和医侍。不需要他们一定会多么高深的医术,只要他们能够懂一些最基本的医理就好。等将来如果建成了专门给女子看病的医馆的话,可以让医女们给女郎中打下手。如果有人出高的月银请她们去后院照顾女眷的话也可以。至于医侍我最想要培养的是能够到战场上救治伤员的人。我后面不是写了他们详细的晋升计划了吗?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第二百九十四章 商议(二)
“那你需要爹爹做什么?”王子义询问道。
“将来建女子医馆,我打算叫詹事府的人去做。但培养人这块,我想要让爹爹帮着组建这个书院。这个书院将来如果发展好的话,爹爹就是创始人,就是先驱者。弄不好还是能记入史册的大事。咱们家需要的更多的是名声。”王姒宝将话说的十分直白。
“这个我试试看吧。”王子义想了想建议道:“咱们要建的话也要区分男女,最好分成男女书院两部分。女子那块最好由你负责。”
对啊,这可不是现代医学院,实习男医生还可以去看产妇生孩子。
给人看病救治不同于别的,随时都要查看病人的身体。男女身体结构又不同,这里男女大妨又那么重,确实是不但应该分开来授课,最好还是分成男女书院比较好。自家老爹这个提议倒是给她提了个醒。
于是王姒宝赞同道:“那这个问题就如爹爹所说,等这个学医的书院建成后,最好分成女院和男院两个部分。”
余下几人又讨论一下建书院的一些细节,比如将书院建在哪里?书院每次最好招收多少人?书院的先生从哪里聘请等等。
等商讨完这些,王裕洵开口问道:“对了宝妹,你刚刚说有两件事,另外一件事是什么?”
王姒宝毫不隐瞒的说道:“我还想建两、三家大型书院,就像是皇家书院那种。最好分南北设立,好笼络韶国更多的学子。如果建成的话,将来咱们老王家即使退出朝堂,也不会有人敢轻视咱们。”
这话说的实在是直白。这个时代最讲究尊师重道。将来只要来书院上学的人就都属于他们家的学生。可想而知,等这些人成才后,会给他们家增加多少的人脉和资源。
王姒宝话说的直白,甚至有些功利在其中。不过王子义和王裕洵听着却是十分的舒坦。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他家宝妹就是不一样,即使出嫁了还能为娘家着想。
按理来说,这是这个时代出嫁女的大忌。
这里讲究的是出嫁从夫。也就是说女子出嫁后应该完全听从夫家的命令行事。和娘家几乎就属于画上句号了。
但王姒宝个人却觉得有些女人嫁出去之后不想着娘家这点真的有些蠢。这里的现实是女人娘家地位的高低实际上会决定女人在婆家地位的高低,会直接关系到女人在婆家生活的好坏和话语权。
不过王姒宝现在嫁的婆家可以说是韶国目前最高的了,自家娘家也唯有造反方能超过婆家。当然那个想都不用想了。这就注定了,她娘家无法用自家权势和地位去碾压婆家。
但是如果自家娘家在韶国地位高,有一定的话语权的话,外人就是想要给她添堵都要考虑考虑。最直接的添堵方式当然是给朱临溪送人,送各种各样的女人。
虽然目前没人这样做,但不代表没人心里这样想。假如朱临溪他们一家地位再进一步的话,就会有人以什么为了充盈后宫,为了皇室开枝散叶这样的借口,正大光明的给朱临溪添人。虽然朱临溪不可能要,但是只要有人这样说和这样做,估计不管哪个女人听到后,心里都不会太舒服。
王姒宝倒是要看看,他们老王家如果在朝堂上跺跺脚都要抖三抖的情况下,到时候谁还会有那样大的胆子敢提出来?只要有人敢提,王姒宝就敢给那家添人,直到把他们家的后院闹个鸡犬不宁才考虑要不要罢手。
王子义可不知道自家小女儿还有如此凶残的一面。他在仔细想了想王姒宝的提以后,点头表示赞同:“这个建议不错。但是如果要建立书院的话,最好不要以我个人的名义建,还是以咱们老王家家族的名义建比较好一些。”
朝堂上规定做官的不能经商,但是开书院却不在此范畴。虽然开书院同样是赚钱,但是其性质在外人看来却完全不同。不但不让人觉得市侩,而且还会被人所尊崇。
王子义之所以不计较个人名利,为的不过是给家族挣名分,挣产业,给子孙后代铺路。
“嗯。但是还是要打着爹爹的名号行事才行。建书院的话,好多人都是冲着大儒的名号才会去的。而爹爹在文人中的名声才是咱们建书院的根本。”
王子义了然的点点头。接着又询问道:“那这个书院你想要谁来管理?”
王姒宝很快便给出了答案:“我想要让六堂哥来管。他的性子不够圆滑,不适合官场。当个山长、院长(古代校长)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王裕洋人为人耿直,社会经验也不多,属于书呆子类型。如果真的让他进入官场的话,未必是好事。弄不要还要成为拖后腿的,猪一样的队友。
“我觉得宝妹这个提议不错。老六还是做这个比较合适。”王裕洵立马赞同道。
“嗯。这个提议我也赞同。”王子义开始的时候是想要让王裕洋有机会的话去翰林院。现在想来这样也好,只需要给他弄个官身不是白丁就好。
王姒宝又继续道:“另外,除了大的书院,我还想要多建立一些教的内容简单一些的学堂,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认字。”她又进一步解释道:“这样的学堂不是为了培养人去考科举,就完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识文断字。等将来有什么政令下发的话,能让更多的百姓们看的懂,这样更有利于政令的实施。”
“说说你具体的想法?”王子义对此相当的敢兴趣,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王裕洵同样感到这件事如果真的成功的话,对自己也是十分有利的。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正因为王裕洵和王子义现在身份的特殊,所以对涉及老百姓和涉及到教育的话题都十分的感兴趣。
“这个我想过,咱们也不用一下子投入很多,也不需要一下子建立很多这样的学堂。毕竟有很多人未必能够认识上去。咱们先慢慢来,可以先找一些试点的地方试验着进行。如果农忙的时候,让老百姓放下手中的活去学习的话,他们肯定不干。在他们看来,都养活不了他们自己了,学那些个还有什么用?但咱们完全可以在冬天农闲的时候安排他们学习啊。”
“宝妹你继续说说看。”王子义用鼓励的语气说道。
“好。我就想啊,这一只羊是赶,两只羊放,一群羊不还是放吗。如果为了每年冬天农闲那一点时间教大家认字的话,不需要去建什么屋子。据我所知,一般大一点的村子里都会有祠堂之类可以容纳全村人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咱们到时候只要安排人在那里教大家一起认字不就成了。这样一来还省下了不少不必要的开支。假使这件事做不成,咱们也不会损失什么。”
做这件事,王姒宝也没有什么把握。因此,不得不考虑其后带来的风险。
“我刚刚也说了,咱们建这个学堂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人成才,考科举,只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识字、认字。当然,这些人当中如果有好的苗子的话,咱们家也不妨出资去供他们到咱们家建的大书院中念书。但对于那些没天分的人,咱们也不要抱太高的期望,觉得一教他们就必须会。这个咱们派去的人一定要有这个认知才行。对他们咱们不妨多教几次,教的进程可适当的放慢。还有就是如果那些人一次学不会,就让他们学两次,两次学不会,就让他们学三次。这样的普及教学咱们每年都要搞。并且要一直延续下去才行。”
说白了,王姒宝就想搞个文化下乡的工程。至于说其中会用到的书本、纸笔,王姒宝打算给表现好的人以奖励的形式下发。不一定要所有的人都会写,只要能认识就好。
另外,有很多的孩子就是因为从来没有学习的机会,所以错过了念书的最佳年龄,从而一辈子碌碌无为。没准通过这样的方式,还真的能发现很多有学习天分的孩子。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王姒宝不介意掏钱,供这样的孩子读书。
“这个建议也相当不错。想来宝妹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见王姒宝点头,王子义继续说道:“但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既然你和溪哥儿有自己的封地,不管将来你们去不去封地,咱们都可以拿那里来作为试点。”
做什么事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以选择小范围进行尝试。这个概念是王姒宝给自家人一点一点灌输的思想。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王子义说完,看了看王裕洵。
王裕洵点点头道:“这个建议确实不错。我相信,不管是谁带的这个头,将来都会有得到全天下老百姓认可的那一天。这也算是为了林溪父子和咱们一家收买人心吧。”
呃?这话好像比自己说的还要直白啊!想的也长远。
☆、第二百九十五章商议(三)
“还有吗?”王裕洵开口询问道。
“呃?差不多了吧。”王姒宝想了想,突然想到差一点把正事给忘了。于是赶忙道:“我其实这两天想的最多的反而是三哥你这块儿势在必行的吏治改革。”
王裕洵点头道:“嗯。就像当年我参加会试考试时出的那道会试题。我和爹爹在来的路上讨论的最多的也是吏治改革。”
“那你和爹爹是如何想的?不要光指着我说。我在这方面的眼界必定没有你们那么宽。”王姒宝知道自己属于纸上谈兵的选手。她的很多想法大多来源于现代发达的资讯,还有就是小说和电视。
但关于改革在她的历史认知里,只要关于什么变法的好像发起者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但是一提到历史进步好像又和这些变法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在王姒宝的印象中,第一个变法应该是商鞅变法,后来还有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
这三个人当中商鞅被五马分尸了,王安石辞官隐退,张居正还能好些,最起码其在位期间受到的待遇比较好,但是在其死后,差一点被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这其中尤其以王安石变法最出名。张居正的变法最为成功。
说到王安石的变法主要是因为国家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富豪隐瞒土地导致国库税收锐减、财政赤字。另外,外面还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威胁。
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和当时的宋神宗一拍即合,随即开始了变法。他提出了像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等等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但是他却因为触动了地主土豪与官僚集团的利益,最后导致变法失败。
而究其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吏治问题。他有好的政策,但是下面的人不给力,个个拖后腿,把好好的政策硬是弄成了给自己敛财的工具。
其实现在韶国处的形势也十分不乐观。韶国地处北方,农民耕种的时间比雍国要短。韶国地广人稀,荒山、荒地比较多。好一些的土地也都集中在不用税收的权贵手中。外面同样有来自定国的威胁和蛮疆的不定期骚扰。现在又处在人才凋零、青黄不接、政权交替的时候。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估计自家公爹也是看好自家三哥年轻,有冲劲的特点,才会亲自选了他当丞相。而自家三哥将来要想成为一代名相,让韶国在他手中发扬光大,首先就是借此机会实施吏治改革。
尤其是目前一切形势对他还十分的不利,他手下连一个能够支配的人都没有,那么,即使有自家公爹一个人的支持也没用。
而张居正相比较而言实施改革成功的基础恰恰就是吏治整顿的很成功。几乎达到了上行下效。他所制定的政策即使在万里之外,也有人去实施。
“这个我是这样认为的,吏治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点。”王裕洵总结道:“第一,整个朝堂盘根错节,缺乏考核和晋升体系,多靠论资排辈和拖门找关系晋级。第二,没有人去关注官员的能力问题。一旦这人被封了某个官职后,不管其能力如何,很少有被免官的。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极有可能不得其门而入。第三,和第二点有关,就是只任用,没有惩罚措施。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官员不作为。只要他们不犯大错,就能在自己的官位上安安稳稳待一辈子。甚至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会因为论资排辈的原因而得到升迁。第四,官官相护、体质腐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吏治。”
“这个问题不光出现在雍国,就是韶国、定国还有其他几个国家都一样。”王子义补充道。
王姒宝笑了笑,道:“岂止一朝一代,恐怕历朝历代都一样。”
“我记得当年我在会试上根本就没怎么答这道题。但是后来咱们都看过宝妹写给溪哥儿的答案。”王裕洵说到这里看了看王姒宝。
被点到名的王姒宝立马回答道:“我当时好像说实施吏治改革的时机十分重要。而且最好要试点进行吧。”
“对,正是这一点启发了我。你说过吏治改革最好是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最好。那时人人只想着要如何保住自己现在的官职,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出来挑事,以免惹火上身。”
王姒宝那时想的东西还不是很完善,但大体思路就是这些。于是十分不好意思道:“我那时还小,当时思考的时间也有限,所以还有很多东西想的不完善。”
“我当时的想法和你差不多,可你当时才几岁?”说到这里,王裕洵都感到惭愧。那时自己还为了与状元之位失之交臂而伤感了好久,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还真的是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涉世未深啊!
王姒宝能说那是因为自己是伪萝莉吗?
“我认为现在在韶国正是处在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施吏治改革。”王裕洵继续说道:“第一,现在差不多就是处于改朝换代的时机。第二,摄政王比较有远见,会支持吏治改革。第三,现在朝堂上空出来的位置比较多,正好可以用来调整官位,也好用来填充能为我们所用之人。我们也好借此机会,挽回目前对于我们不利的局势。”
“说说你的计划吧,三哥。”见王裕洵信心满满,王姒宝便知道,自家三哥早已经有了主意。
“第一,开恩科,招揽新的人才入朝。第二,就像我和爹一样,招揽其它国家的能人、贤人。第三,对现有人员进行考评,能者居之。让不作为的人该让路的让路。第四,完善奖惩政策,该罚的罚,该奖的奖。第五,不管是谁,新到一个职位,都像你詹事府认命女官一样,有个试用期。如果符合要求就留用,如果不符合要求就让其换位置或者免职。我和爹能想到的,大概就是这些,宝妹你还有什么能补充的没有?”
没想到自家三哥消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