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春-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看见这个,他就忍不住的点头。
关于这个问题,昨天晚上李曦还曾经和他讨论了好大一阵子,当时李逸风虽然也认为李曦的办法很对,但他不建议李曦把话说的那么死。暂时的,为了抓住重点,其他地方的事务自然可以先抛开不理,但是不要把话说的太明白,等到江淮漕运之事理清楚了,至于河东道河南道等地,也未尝不可以划拉进江淮转运使司衙门的事务中来。
要知道,覆盖面更广,可就意味着权力更大呀
但是现在,只看这些人听完了李曦这番话之后的反应就可以知道,在这方面,李曦是明显的再次比他技高一筹,也或者说,作为一个穿越者,作为一个后世受惯了大中国教育的孩子,从大局观上来说,李曦在当下的这个时代,接近于天下无敌。
如李逸风等,其实未必就比李曦的智商差多少,但是他多年蜗居在小地方做小小主簿的经历却是决定了,他的眼界和大局观在李曦面前,至少要差了七八个档次。
仔细回想着昨晚自己同李曦的讨论,再仔细的推敲为何李曦说完了这番话之后,大家的反应会是如此,并且还要想一下,如果这番话李曦说的不是那么肯定,也就是说,如果他一开始就把江淮转运使司的工作方向和工作范围给模糊处理的话,大家大约会是什么反应……
就这么不知不觉的,李逸风蹙眉思考着,同时,他也在不知不觉的进步着。
此前跟随李曦这半年的经历,让他开始逐渐的从一个小小九品官一县主簿的思维定势和处事窠臼中挣扎了出来,他开始明白了自己的短处,于是以他的聪明和老辣,自然是立刻就开始反省,然后,不知不觉中,他就开始处处观摩和学习着李曦。
或许此时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进步的有多快,他只是能感觉到,随着一件一件又一件事情的意见对比,他开始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眼界似乎变得逐渐宽阔了起来……
这时候,李曦定下了主攻方向,事情一下子就显得利落了起来。
于是大家小议几句之后,纷纷都表示赞同,李曦便点点头,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滑过,开始分派起了具体事务——
“常风大人,你久在太府寺,于长安诸仓皆是熟悉,所以,这一块就请你跑一下,举凡账目、库存、仓廪、人员配置等等,要求长安各仓务必在五日之内盘核完毕,五日之后,本官要前往各仓视察。”
常风闻言起身毕恭毕敬地应承下来。
“魏岳大人,水部司这一块既然是你的首尾,那么想必于运漕一事的诸多地方官员,以及河工等等,你都是熟悉,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传令各地,要求地方上各相关官员整饬运务,现在是九月,十月一日,本官定会出长安一路往东,视察沿途的河道及船务等事。”
魏岳闻言也是起身答应。
这些事情都是他们原本就负责的一块儿,李曦交代的事情对他们来说自然是顺手之极。
说完了这些,李曦便转而看向了杨慎馀。
对于这个年近六十才出仕的老头儿,李曦可不打算轻轻放过。
“慎馀公,令尊大人在太府寺多年,朝野称赞,想必慎馀公的家学定非俗常可比,这江淮漕运一事,慎馀公可否拿个初步的章程建议出来?”
杨慎馀知道李曦这是在考校自己了,不过他既然已经答应了父亲同意出仕,而且还听从了父亲的建议,真的就到了李曦的麾下,那就自然是不愿意让李曦看清了自己。所以此时,明知李曦是在考较自己,他想了一下之后,却还是点了点头。
其实说是考校,如果换个角度来想,岂不也是给了自己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
因此当下他站起身来,毕恭毕敬地拱手道:“大人但有差遣,慎馀岂不从命乎?虽才疏学浅,却也愿勉力一试,为大人分忧”
李曦闻言抚掌而赞,道:“如此便有劳慎馀公了。”
然后他转身看看坐在自己左手下第一位的李逸风,道:“李大人,这衙门新近成立,本官四处奔走,须没有时间在衙门里呆上太长时间,所以这些日常庶务准备,就还是免不了要继续麻烦你了。”
李逸风乃是江淮转运使司丞,在眼下两个赞事都未正式署职的时候,他其实便是李曦之下第一人,但是,他负责的却是最最不起眼的事情——收拾庭院,打扫卫生,预备采购纸墨笔砚火炉茶盏等等杂器,可以说,相比较起其他三个人刚一到任就立马开始着手具体事务,李逸风名下的这点子事情,就可以被认为是在打杂了。
但是此时的李逸风面色坦然,很愉快的起身,恭敬地答应了下来。
他知道,万里起航,这才刚开始呢。
第四卷 转运天下指掌间 第五章金灿灿的大粗腿
第五章金灿灿的大粗腿
把已经到任的几个人各自分管的差事支派完毕,李曦便命李逸风把从户部那边誊过来的历年漕运档案都取了过来,要想尽快入手,这些东西是必须看而且必须仔细看仔细记的。
整整一天,李曦埋首案牍,认真地翻看过往几十年间的所有漕运记录,就连午饭都没有回家,只是在衙门里简单的吃了一些。
就是这样,到下午天都已经快黑了,这厚厚的一大摞案卷才只看了开头的一点儿,李曦看得入神,除了感觉天色越来越暗看字越来越费力之外,倒不曾想别的,这时候还是李逸风推开门进来,见李曦仍旧埋首文牍,他不由得笑笑,“大人真是勤于公事呀”
李曦看见是他进来,叹了口气拍拍书案上厚厚的那一大摞卷宗,苦笑道:“没办法,不勤快也得勤快呀,过去这么些年的漕运,其中必有良法足以教我,也必有经验足以诲我,要想让这一摊子赶紧运转起来,要想实现陛下那个三年三百万石的要求,这些卷宗就是跳不过去的,正好现在有空闲,就趁着这一段时间,先把它们吃进肚子里再说吧”
李逸风闻言笑笑,他跟着李曦也有半年时间了,对他算是颇有了解的。
要说李曦这个人呢,平日里看上去实在是惫懒之极,几乎是连挪挪腿脚都得有人帮着搬,但是如果有人就此以为李曦是个遇事懒惰的家伙,那可就是大错特错了。
在某些事情上,他的勤奋可是所有人都比不上的。比如当日为了赈灾而开创种菜之法的时候,他四处奔走,比如当初剑南烧春初肇,他马不停蹄。
可以说,他是一个天生的就很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去忙,哪些事情又不必在意的人。
这一点,让李逸风无比钦佩。
无数人的这一辈子,都是在忙忙碌碌之中度过,但是到头来却往往一无所获,而有所收获的呢,又往往积劳成疾壮年早卒。君不见一代贤相诸葛亮,就是因为唯恐事情交代给他人之后不及他自己用心,所以大事忙小事也忙,最终秋风五丈原。
而另外一些人,比如李曦,看似整日里懒洋洋的,但其实,他们才是真正懂得抓大放小的,是真正懂得做事情的诀窍的。
这是一种令人仰望的天赋。
甚至在李逸风这个知根知底的人来看,正是因为李曦是一个善于选择事情去勤勉,又善于给自己放假和犯懒的机会,所以他才能一路扶摇直上,年仅十八岁就坐到了如此位置。
而在他看来,这就是他所要从李曦身上学习的第一大能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当下里钦佩地看了李曦一眼,李逸风指一指窗外的天色,道:“大人要看这些公牍,也不必急在一日,眼看时间不早了,大人该下值了。”
李曦扭头看看窗外,恍然大悟。
可不是,时间自然是已经到了的,根据自己在晋原县做主簿时候的经验,可想而知,自己不走,其他人也大约是不敢先于自己这个长官离开的。所以李逸风这其实就是在提醒自己了:你要加班看东西没问题,但是咱们这衙门刚刚成立,人心尚未收拢,所以,即便不谈什么施恩怀柔吧,至少也得先让人家都能按时上下班啊
想到这里,李曦伸手撑着书案站起身来伸个懒腰,道:“好,下班”
李逸风会意的一笑,转身出去了,不大会子,就听见外边人声喧动,果然大家都相继出门去了,这时候李曦才把自己书案上的文案收拾了一下,正在看的那一卷便保持原样让他展开在桌面上,然后便推门出去。
正好有几个要回家的胥吏走过李曦的门口,看见他推门出来,当下赶紧站住,毕恭毕敬地行礼,李曦和煦地笑笑,摆手示意他们尽管走,那几个人这才弓着身子走开了。
不大会儿,杨慎馀、魏岳和常风几个人一起过来告辞,虽然其实他心里面至今都还是保留着那种小白领的思维,并不喜欢这种凡事都是规行矩步的,但是他也知道,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江淮转运使司衙门刚刚成立,这些规矩,倒还真是错乱不得,此时即便自己有心想要做些改变,却也知道时候不到,因此便只是拱拱手,与大家道别。
一直到来到官衙之外,随从们牵了马来,李曦和李逸风上了马一路往家里走,李曦才叹息了一声,道:“空有这些规矩,其实作用不大,有这些个心思,倒是不如用在做事情上更好。”不过旋即他又叹了口气,“不过要说起来呢,这规矩也还真是不能没有,无论什么事情,初期可以靠热情,靠冲劲儿,但是过了那一阵子,靠的其实就是规矩了。”
手里轻轻攥着缰绳,他极目远眺西方红彤彤的落日,心生感慨,道:“千年难解的大难题呀热情只能支撑一时,偏偏制度又容易僵化……无解”
乍听这番话,李逸风可没有经历过后世现代社会里那种会把各种各样的制度放到一起进行理性比较的学习经验,因此一时之间,他不知道李曦的感慨有何而发,便只好附和着道:“做官嘛,若是没有制度,没有规矩,哪里能显得出上官的威严?上官若是没有威严,这做官的乐趣怕是立刻就要失了一半了”
李曦闻言哈哈一笑,想了想,点头道:“也对”又低声扭头笑道:“其实刚才你从我房里出去之后,原本安静的衙门里突然热闹起来,随后慎馀公他们几个又过来告辞……哈哈,我还真是有点成就感”
他这话说完,两个人相视一笑。
只是接下来李曦心里的一句感慨,却是无人得知了——
江淮转运副使,六品官,还是太小了。
我的敌人,可是当朝太子啊
回到家门口甩蹬下马,河南的小李接过去缰绳,同时道:“公子,家里来客了,一位老先生,说是姓高,都在家里等了您一下午了,到现在都没走。”
一听说姓高,李曦和李逸风马上都知道这来的是谁。
当下李逸风摇头苦笑,对李曦道:“当时您说的还真对,他们等的怕还真是这个。”
李曦也笑笑,摆手道:“其实也怪不得人家。这高升以前好歹也是做过官的人物,高家又不是穷到吃不上饭,凭什么咱们登门一请人家就得来呀”
说着他迈步进门,道:“现在能来,就不错有了他,好歹也算文武双全了”
说完了这话,他却是突然站住,伸手摸着下巴,蹙眉苦思,李逸风也跟着停下,扭头看着他,见他一副苦思的模样,便有些不解。这时只听李曦道:“既然是高老爷子过来,而高升却不过来……看来这回怕又是高老爷子的主意,那位高升,倒未必乐意啊……”
李逸风点点头,顿时明白了李曦心中所思。
顿了顿,李曦道:“也罢,无论如何,先把人要到手里再说。待会儿就留这位老爷子吃饭,李先生,你作陪,咱们把面子给足了他……”
李逸风闻言会意,便拱拱手道:“敢不从命门下马上打发人去张罗宴席”
都从李曦的家里出来好大一会子了,高老爷子还自有些飘飘然,还没有从宴席之中回过神来呢。
这位李曦李大人,真的是……太礼贤下士了。
当日里他过去探望自己躺在病榻上,他倒是还带着几分矜持几分威严,但是这一次可好,一进门便施礼,然后好说歹说无论如何要留饭,然后又亲自陪自己饮酒,频频敬酒……
人家现如今可已经是堂堂的江淮转运副使,从六品上的官员了呀而且他头上的官职可不止一个江淮转运副使,当初那奏折下来,因为对李曦很是关注的缘故,老爷子可是仔细打听过的,人家李曦可是身兼数职
官居江淮转运副使,拜翰林侍读,督京畿粮道事,加户部度支员外郎、吏部考功员外郎、刑部司门员外郎,知太府寺丞,赐天子剑,赏金鱼袋。
前边这些官职里随便挑出来一个,不管是江淮转运副使,还是户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那可都是足称大员了,这等六部里的员外郎,别看品阶不是特别高,但是只要一外放,那一准儿的就是州刺史级别的
而人家李曦,居然身兼三部员外郎,还知太府寺丞,也就是说,当朝四大绝对的实权衙门里,他都能插得上话这可绝对是实打实的要员了
虽然高老爷子没做过官,眼下也不懂这刚刚成立的江淮转运使司到底是负责什么的,但是光从这身兼三部员外郎上,就已经足够老爷子品味出一些什么来了。
年纪轻轻,才十八岁,就身兼三部员外郎,还知太府寺丞……这简直就是拿来做未来的宰相在培养嘛足见皇帝陛下对他的信任与重视
而官拜江淮转运副使,督京畿粮道事,赐天子剑,可见是命他专任一事,同时又拜翰林侍读,有着随时觐见的权力,这个简直就十足是要重用的迹象啊
而赏金鱼袋,则毫无疑问是表示对李曦这么一个六品官员的极度宠信了要知道,这金鱼袋可是非勋贵子弟不赐的
想一想吧,年纪轻轻,重点培养,甚至史无前例让他十八岁就身兼三部,另外,专任一事,大权独揽,甚至为了给他遮风挡雨,据说皇帝陛下还特意把京兆府尹裴耀卿裴大人给拉出来了,作为一个架子挡在李曦头上,除此之外,赐金鱼袋,极尽荣宠……
在高老爷子看来,这简直就是一条金灿灿的大粗腿呀
而且,别的姑且不论,就冲人家这一顿酒宴的招待,那简直就是十足的面子
要知道,就在不久之前,人家李曦亲自到自己家里探病,自己还给人家瞧过冷脸呢,按照常理来说,自己这一次过来,人家不把自己给直接撵出来就不错了,谁让人家当初主动拉你你不上车,这会子看见人家热乎起来了你才来呢?这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在过来之前,老爷子已然是深思熟虑过,这一趟过来,就不准备要什么脸了,死皮赖脸的,也得把这李曦给巴结住了,为了自己儿子的前途,为了老高家此后世世代代子孙们的前途,老爷子甚至做好了李曦吐自己一脸自己都得笑着说这唾沫真香的准备
但是谁承想,人家李曦非但不记仇,反而竟是这么谦逊的一副态度
老爷子坐在马车里摇头晃脑,恨不得早一刻回到家里,拎着那小子的耳朵根子教训一番,这小子说什么来着,不让自己去?还说自己去了只能是徒取其辱?
好叫你小子得知,今番你老爹我过去,非但没受辱,而且人家李曦还尊敬有加,留我吃饭,亲自陪我用酒呢当然,最关键的是,都没等自己开口,人家倒是再次诚恳的提出了邀请,而且一张口就允诺,一年之内,保高升这小子一个七品的前程
七品呀,简直就跟做梦似的
老高家虽然号称是耕读传家,其实前面几代人都穷着呢,也就是从高老爷子的祖父那一辈起,开始积攒了一些家产,并且让高老爷子的父亲读书,所以,如果认真盘算起来,所谓耕读传家,其实只传了父子一辈,到了高升这里就又是打住了。
王年间老爷子总是想:论出身,自家哪有什么像样的出身,不过普通百姓一个而已,论学问,别说儿子了,其实自己也就是读过几年书而已,实在谈不上有什么学问,论本事,高升舞枪弄棒的,顶好了不过落个一介武夫的评价而已……真不知道,高家人得什么时候才能有资格混个七品官当当啊
但是现在,机会来了
马车到了自家门口停下车,那车夫赶紧过来要搀着老爷子下车,这时候门里头听见动静,就见几个人突然就窜了出来。
挑头的第一个,就是府中的公子爷,高升。
这高升一身的乞丐装还没换,看见老爹回来了,当即就是一副松了口气的模样,赶紧走过来扶住老爷子,一近身,他闻见酒气了,不免心中纳闷,却还是赶紧道:“爹,您怎么才回来,莫不是那李曦真个为难您了?”
眼看着外头一有动静,这小子就第一个从大门里窜出来,所谓知子莫若父,老爷子知道,这小子肯定是不放心自己,一直就在门房里等着呢。
要说儿子纯孝,这当爹的哪有不高兴的,高老爷子心里也是感动,不过以他的习惯,自然不会把这副感动和高兴的模样放到脸上,因此当下他瞥眼看了自己儿子一眼,当即伸手推开他,“去,去,去,回来了也不知道换身衣服,你是真准备把我老高家的面子都丢光啊”
高升闻言尴尬地摸摸后脑勺,道:“儿子这不是担心父亲嘛,忘了。”
“哼”老爷子闻言冷哼了一鼻子,不过倒也不好再骂了,当即便道:“算你还有点孝心,快去把衣服换了,生得我看见就生气换完了衣服,你到我房里来,我有话说”
说完了,老爷子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扶着下人的肩膀,慢慢地往府中去了。
约莫两盏茶之后,在老爷子的卧室里,清茶两盏,烧烛一对。
老爷子把自己今天李府之行的经过说了一遍,高升便有些吃惊,道:“他会如此待您?”
老爷子闻言要瞪眼,“那当然,别看人家李大人眼下已经身居高位,可照样是礼贤下士的紧。说白了,人家待我那么客气,为什么?难道我一个老头子还有什么值得让人家贪图的?没有,人家待我客气,还不都是因为人家瞧得起你?”
老爷子摸了摸胡子,道:“结果倒好,还不等我说什么,人家已经再次邀请,所以,你老爹我已经替你答应下了,你今天晚上拾掇拾掇,明日一早,就要到人家府上去”
高升闻言犹豫了半晌,最后道:“爹,我觉得这事儿不太可信”见老头儿闻言又要瞪眼,他赶紧摆手解释,“我当然相信您的话,但是儿子我不相信那个叫李曦的”
他伸手挠挠后脑勺,道:“当日救下他的时候,我就觉得那小子那么年轻,可是气度却那么沉稳,肯定是个人小鬼大的,肚子里不知道有多少弯弯绕呢他的话,怕是哄您的居多哼,还摆什么礼贤下士的姿态,可见是个心口不一的小人”
“你胡说”
老爷子一顿拐棍儿,眼看就要破口大骂。
不过这时候高升却是赶紧开口,道:“不过您放心,爹,我明儿就去,既然您已经答应了,咱们老高家当然不能言而无信所以,我必须去。只不过嘛,我去是为了看看,这李曦摆出这么一副礼贤下士的态度来非得要请我,到底是想做什么事情”
说话之间,这高升眼中闪过一缕精芒。
对于李曦一力招揽自己的用意,他可是怀疑的很呢
本来这应该是文武双全的最后一节,但是有朋友建议,不要老是用一个章节名,既然你写不了那么快,就不要老是想很大的章节名,那样读者容易抓不住重点,不知所云。
好吧,我从善如流。
第四卷 转运天下指掌间 第六章议论纷纷(上)
第六章议论纷纷(上)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江淮转运使司衙门的各项筹备事务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李逸风挑头,杨慎馀、魏岳和常风各司其职,十几天的时间里,整个江淮转运使司衙门无论是硬件配备还是人员的配备,都逐渐的饱满了起来。
该买的买,该修的修,该配的配,只要有款项,硬件上的东西自然不成问题,而经过和户部、太府寺、工部等衙门的磋商,在玄宗皇帝的一力敦促下,尽管户部和工部都不怎么乐意,但还是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刀笔吏被转到了江淮转运使司衙门。
可以说,就在这十几天里,江淮转运使司已经是一天比一天更像是一个威严的官衙了。
而就在这十几天里,李曦除了埋首案牍之外,还特意拿出了两天的时间,很认真的视察了包括长安太仓在内的各大国家仓储。
这种视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面子工程。
但是对于李曦来说,这次面子工程却是有着另外的一些意义。
首先来说,自从就任以来,他除了在第一天的时候相继拜访了各部大佬和京兆府尹裴耀卿之外,就几乎是从头到尾的保持了沉默,所以,这一次的视察,几乎就可以算作是他的一次正式亮相。
其次,李曦此前不是没有接触过仓储这一块儿,毕竟在晋原做主簿的时候,他也是对晋原县的府库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是他知道,一个小小县城的仓储,跟整个国家最大的中央仓储,那完全就不是一个概念,甚至于在储藏方式、等级排册之类的细务上,也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他要做江淮转运之事,归根到底,这粮食就是要运到长安各大仓库里来的,所以对于这一块儿,他自然需要多一些了解和认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天原因,所以李曦对于自己这一次视察长安太仓的事情格外重视,无论是事先的行程安排,还是提前计划好的一些讲话等等,都煞费苦心。
最终,在常风和李逸风的陪同下,这一次的视察,接近完美。
跟李曦想要的一样,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和煦、谦逊同时又精神饱满,而且在很多时候都显得非常睿智的新官。
当然,最关键的是,他还很善解人意。
再怎么管理严格的仓库里,出现几只老鼠,都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即便太仓也无法例外,但是如果这只老鼠正好被前来视察的上官看到了,那这件事情将十有八九会变得不太美妙。
李曦前去视察的时候,就正好遇到了这样一只胆大包天到让不少太仓官员们额头冒汗的硕大老鼠,不过幸好,李曦这位新任的知太府寺丞很善解人意,他虽然看见了,却是一掠而过,只是在视察结束之后,在只有寥寥几人在场的情况下才说了句“下不为例”。
如此一来,李曦非但给太仓的官员们留了面子,没有当场让他们下不来台,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的威严,顿时就让太仓的几位官员心中暗赞。
当然,这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么一件事,让这些管理太仓十几年的老官油子明白了:李曦虽然年轻,却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只会吟诗作赋的才子而已
视察完了太仓,李曦再次埋首案牍。
一直到九月二十一日,距离上次给杨慎馀布置任务已经过去了十几天,杨慎馀才终于在下午时候敲开了李曦办公那件公事房的门。
“大人,这是下官草拟的一些转运章程,请大人过目。”
厚厚一打的纸,飘逸的小楷,显然杨慎馀对于这份东西很是看重,没少下了功夫。
事实上他心里明白,即便在目前几个已经到任的督漕使中间,虽然自己年岁最大,但论起做官的资历,却是最薄的,甚至于,若是没有自己老爹在朝中多年的威望,自己骤然出任督漕使,怕还会惹人非议,而即便如此,其实在和魏岳、常风两人的接触之中,虽然他们表面上很是恭敬,但是那丝丝毫毫的细节处,有些东西杨慎馀仍然可以品味得出来。
所以对于李曦刚刚上任就抛给自己这么一个大难题,他非但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力争早日赢得上官的看重,和同僚的接纳。
甚至于为了写这样一份总揽全局式的漕运章程,他这些天里可没少生拉硬拽地拉着老爷子帮自己出主意陪自己讨论,一直到昨天,这文案他自己看过了无数遍,修订过了无数遍,也拿给老爹又看了一遍,确认已经做得非常完美了,这才正式拿了出来。
孰料,李曦结果文案之后只是瞄了两眼,便轻轻地丢在了书案上。
伸手拍打着文案,李曦笑着请杨慎馀坐了,然后才道:“本官听说,最近外边的街头巷尾关于本官出任这个江淮转运副使的议论,似乎很大呀”
乍一听这话,杨慎馀先是一愣,有些拧不过神儿来,然后才是眉毛跳了一跳,毕恭毕敬地道:“回禀大人,这个下官倒是没有听说,下官这些日子便只是一心草拟这份计划了,至于其他事,倒是不曾在意。”
李曦点点头,对于杨慎馀的谨慎,他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便也不再追问什么,只是摸起书案上的文案,开始认真地看了起来。
最近这些日子里,也不知是因何而起,反正是在李曦刚刚接到圣旨赴任的时候,朝野上下都没什么动静,反而在他上任了好几天之后,长安的街头巷尾,突然传出了许许多多的议论,而且还都是有关于李曦,有关于新成立的这个江淮转运使司的。
在这些议论当中,尤其是对于朝廷是否有必要成立什么江淮转运使司,似乎抱着很大的疑问,而同时,对于皇帝陛下居然任命一个年仅十八岁的年轻人出任江淮转运副使且负责所有事务,更是抱有极大的怀疑——显然,这对李曦是不利的。
当然,无风不起浪,要说这些议论是凭空而起,换了谁都不会相信。
之所以突然问杨慎馀这么一句,其实李曦只是想试探一下他对这些议论的态度罢了,或者说,他很想知道,躲在幕后操纵这些议论的人,是不是已经正式的向自己发起了攻击。
第四卷 转运天下指掌间 第六章议论纷纷(中)
第六章议论纷纷(中)
虽然李曦最近一些日子一直都埋首案牍,但是并不代表他的消息很闭塞。
事实上,就在长安的街头巷尾议论刚起的时候,他就已经很敏感的发现了,并且从那之后,他一直对这些议论保持着一定的关注。
当然,他没有那个时间跑出去听人家都是怎么说的,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狗腿子,那就是他在长安的管家庚新。而且,他还有一个很不起眼但是又眼光很独到的参谋,那就是剑南烧春长安店的掌柜,罗克敌。
从这起突然而来的事件中,从庚新每天的汇报和罗克敌的分析之中,李曦很敏感的嗅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意味。
他知道,不管是此前在蜀州的时候自己就曾经把那位赵风凌送进大牢,还是来到长安之后对方对自己悍然发动了卑鄙的刺杀,自己与太子李鸿的这段仇恨,已经是结下了。
而且,已经几乎没有化解的可能
既然如此,在自己拼命地向前奔跑的时候,对方自然也不会傻到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大踏步迈进而没有丝毫的举措,而且说实话,这种通过发动街头巷尾的议论来向朝廷施压的办法,相比起直接的刺杀来说,已经算是温和多了。
但是李曦相信,既然想要阻止自己的上升势头,那么对方的手段,就肯定不会只有这么一点而已,而有了此前的刺杀事件震惊长安,他们要想破坏自己的前程,是不可能公然出手的了,那样的话或许后果连他们自己都无法掌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