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顺明-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写这些战例的人都是建议官军也应加强骑兵,而且凡是有亲身经历的人写文章,对火器都不是太看重,反倒是认为应该注重肉搏和弓箭。
不过这个算是通常大众的判断,在济南军议的讨论之中却是被推翻了,胶州营的步卒数量远远的大于骑兵,就算是马队,也有相当部分的下马步兵,只不过借着马匹的机动力提高速度罢了。
按说这样的部队,面对鞑虏的骑兵应该是吃亏很大,但胶州营和普通的官军却有很大的不同,胶州营的火器并不是普通官军那种制造粗劣,而且在射程之外就乱放一气的焰火,胶州营的火器是工匠们精心打造,有严格训练的杀人利器。
在弓箭达不到的射程之中,火铳和火炮已经可以攻击到敌人,而且凡是被击中的敌人,按照这个时代的治疗手段,最起码也是丧失战斗力的伤害。只要胶州营从容布阵,弹药充足,那么以骑兵为主的敌人根本不会占到一点的便宜。
李孟和各级军官从济南回到胶州的路程中对这个感触颇深,只要是在自己控制的地盘上,补给、情报各种后勤的问题都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或者是近似于此的环境中,胶州营的军队从容布阵,弹药充足的情况可能性越高,也就是说,保证了上面几个条件,胶州营的胜算极大。
这也就是告诉各级军将,在战斗的时候,要做到什么,要避免什么。
回师的这一路上,也算是给胶州营的普通士兵的福利,让他们接受沿途平民百姓的欢呼和犒劳,在官府的宣传之中,胶州营取得了极为辉煌的胜利,自己检讨归自己检讨,但对外还是要保持着胜利回师的状态。
他们所经过的府县城池,都是胶州营保护的地盘,地方上的士绅大族,平民百姓也只有看到一支胜利之师,才会感觉到自己安全,才会对自己供养的这支军队有信心,才会对这样的军队感觉到敬畏。
因为要宣传自己的胜利,展示军威,所以行走的速度并不快,差不多五月中旬的时候才到了平度州一带。
已经恢复了传递的朝廷邸报,山东的塘报,兵部的紧急军报被朝廷和山东的信使送到了李孟的手中。
在这些洋洋洒洒,官话满篇的报告中,李孟看见了颇有意思的消息,官道的端点和节点虽然都是州府县城,但胶州营除却在那种要塞城市之外,绝不进城,都是在城外选择地形自行扎营,这一来保持了警觉,二来在地方上获得了仁义之师的高度赞誉。
所以李孟的军帐附近的一处平地上,王海、汤二还有跟着李孟返回胶州的几个营千总,每日都要来这个军帐中点卯议事,正好是赶到这文告送来,看着李孟在上首带着笑容一页页的翻阅文告,下面这些人都感觉到有些好奇。
李孟把手中的这些纸片放在身边,开口悠然说道:
“张献忠、罗汝才又反了,熊文灿这次也少不得获罪掉脑袋,倒不知道这次杨阁部如何去和皇上解释?”
李孟的言语中颇多的讽刺之意,下面的几名军将也都是幸灾乐祸的在那里笑起来,兵部尚书杨嗣昌主张议和,派人去内地招抚李自成和张献忠,派人去关外边境和满清女真接触的事情,虽然没有传播,但却也尽人皆知。
而且就是这段时间,北直隶一带文武官员开始被杨嗣昌定罪,不少人都被抓起来处斩,山东的官员军将们触景生情,也都是觉得自己脖子发凉,心想若不是胶州营李孟在齐河县那边打了一仗,今日掉脑袋的人恐怕也有自己。
可当日鞑子入寇,定下决策的偏偏就是这位内阁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很多被处斩的人的所获的罪名,往往就是因为执行杨嗣昌的命令和计划,才招致惨败,被定下死罪。至于杨嗣昌扣押粮饷,高起潜拥兵不救,让卢象升孤军战死沙场的罪孽,也足够被杀头的罪过了,可却被他巧言掩饰,反倒成了有功之臣。
凡是相关的官员都是对其愤恨之极,只不过因为杨嗣昌深得崇祯皇帝的宠信,对他无可奈何而已。
各种各样关于杨嗣昌的传言和讥刺笑话漫天飞舞,就连胶州营的军将们也因为杨嗣昌的随意调遣,差点让胶州营遭受大败颇为的愤恨。眼下,张献忠和罗汝才在被招抚之后重新造反,众人不觉得惊慌,凡觉得幸灾乐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去招抚张献忠、罗汝才的五省总理熊文灿是杨嗣昌门下,执行的也就是招抚的政策,结果张献忠和罗汝才当时被官军围追堵截,已经是支持不下去的局势,借着招安的由头,占据一两处城池休养生息,终于是恢复过来。
在谷城和房县两处的知县,眼见着张献忠和罗汝才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造反做准备,几次上报,可他们一个低品的地方官员,所说的消息甚至连五省总理熊文灿那边都到不了,更不要说朝廷中枢了。
何况杨嗣昌连总督、巡抚的呈报,只要是不合自己心思的都会压住不报,这县令的更是直接的驳斥回去。
到了此时,终于是一个不可收拾的局面了,可天下人都是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思,可见杨嗣昌身为国家重臣,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但就是这样的国家重臣,崇祯皇帝仍然是毫无条件的全心信任,足见荒唐。
对这样的朝廷,对这样的大臣,李孟却是越来越失望,在现代的时候,影视媒体之中提到崇祯皇帝的次数颇为不少,评价都是虽然勤勉清廉,但大局势却是无法扳回的,人还是不能胜天,可看这个局面,压根就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这次满清大军大军入寇,北直隶、山东两地固然是死伤惨重,给大明帝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满清出境之后,朝廷居然还要再杀一次,把罪不至死,甚至是无罪的地方上的文武大员杀了一遍。
这么下去,谁还会忠心任事,若是下次清军入寇,还会有人死战不休吗?
那些和官兵厮杀多年的张献忠罗汝才部,一旦说是招安,立刻命令官兵和他们脱离接触,答应他们的大部分要求,百般讨好,养虎为患,等到恢复过来,然后又是骑兵造反,被命令脱离接触的官兵甚至都来不及赶到。
这样的腐坏局面,哪能说是天灾,明明就是人祸。
朝廷的局面既然是改变不了,大局是日复一日的糜烂下去,李孟愈发的坚定了一个信念,自己要变强,只有自己变强了,胶州营变强了,才能去改变什么。
第268章 归乡悲喜剧
李孟回到胶州之后,所受到的欢迎远远的超过其他地方,李孟荣升山东总兵,每个胶州人都是感觉到荣耀,每个依附在胶州营身上生活的人都是感觉到高兴,这完全是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
胶州知州吴文颂,胶州同知周扬,见到李孟按照官场的礼节已经是需要跪拜了,当然李孟和他们也不需要这个讲究。
南京镇守太监刘福来派来道贺的使者,倒是比胶州营早到胶州了一段时间,这次派来的人却是管家刘迁,这也算是老太监的心腹亲信,和李孟见面之后,双方都是客气亲热。除了书信之外,刘福来还让刘迁给带来口信,大体是恭喜的意思,老太监对这位“侄儿”这么快就成为了镇守一省的总兵大将也是感觉到颇为的惊讶,但这个惊讶是其次的,刘福来在信上却是催促李孟抓紧要个孩子。
那封信上完全是以一名长辈的语气教育告诫,刘福来说自己也有不小的身家,李孟这边偌大的基业,但李孟这边至今也没有个子嗣,连个传承的人都是没有,如此欣欣向荣的局面之中未免有些隐忧。
信上还劝诫李孟,而今也是朝廷的一等武将,身份地位都是足够,夫妻恩爱是一回事,但身边置办姬妾伺候也是一个官风体面的问题,刘福来还提到,记得当日离开南京的时候,不是有两名绝色女子随行返回吗,怎么至今听说李孟只有一名正妻,并没有纳妾。
看到这些,李孟还是有些尴尬,按说对方是个太监,对这类事情应该不关心才对,怎么会在信上说的如此详细。
实际上,南京镇守太监刘福来所说的这些并不是闺房私密,而是所谓男女伦常,后代传承的大礼之事,而且说的的确是现实,李孟眼下在山东的独立王国,没有继承人的话,胶州营系统内的人都是担心,万一李孟有什么不测,这一切就会立刻烟消云散。
不过李孟是现代人的思想,压力又大,对这方面考虑的不多,下面的人又多是没有成家的年轻人,也很少想到,能想到这一点的大多是文官,地位比较低是一方面,二来是接触的机会也是太少。
这次就是镇守太监刘福来不说这个,下面的周扬和宁乾贵也要主动来提这个建议了,李孟看到这封信之后,开始觉得尴尬,接着觉得有些好笑,不过仔细想,却真是身以为然,在什么时代就要做什么时代的事情,看来自己也该抓紧要个孩子。
实际上李孟不知道,在东昌府的颜知府夫妇,也给自己的女儿来了一封私信,这封信上一是说明自己夫妻两人平安无事,二来是委婉的提出了批评,说是双方成婚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没有子嗣的消息,作为正妻主妇,这也是颜若然的失责。
如今的李孟可算是荣华富贵了,一省的正印总兵已然是数得着的大将,即便是朝廷中枢有人不太待见,将来做为总兵夫人的颜若然得到朝廷的封赏诰命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劝告自己的女儿要大度些,不要干涉李孟和其余几个女子的亲近,主动的给李孟置办姬妾侍女。
颜知府开始对李孟这武人深恶痛绝,可后来女儿还是被李孟软硬兼施的娶了过去,可借着这个女婿的帮衬,毫无背景的他一路高升,从知州坐上了知府,这个知府即便是各兵备道和省里的布政使司也要客客气气的对待,心态已经是些许的变化了。
等到这次鞑子大军从临清州突入山东,最近距离聊城也就是百余里,在城头甚至都能看大队人马扬起的尘土,那时候颜知府也是觉得自己大限将至,恐怕也要与城共亡了。
好在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总算是让人松了一口气,不过这些却让这颜知府想起当日李孟在他面前说得话:
“如今这乱世,若没有武人的刀枪,哪里有太平安宁……”
至此对自己这女婿的印象完全的改观,而且也是想明白了,自己就这一个女儿,李孟又是个孤儿,将来夫妇二人到底是靠谁来赡养,还不是靠李孟和颜若然小两口孝敬养老,再怎么厌恶都是一家人啊,从这开始颜知府开始替李孟来操心。
在和胶州营亲近的人之中,胶州知州吴文颂心中却不那么高兴,他倒不是因为李孟如何而生气,而是懊悔自责。
吴文颂来胶州做同知,到胶州知州这个位置,很大部分是因为刘福来在京师做司礼监秉笔太监,在南京城做南京镇守太监的照顾和面子,吴文颂开始的时候也是觉得自己和李孟之间理应是平辈论交,自己没必要太过接近。
像是举人周扬那种开始平辈论交,到最后完全的以下属自居的心态,胶州知州吴文颂甚至还有些瞧不起,因为这样的心态,吴文颂一直是和胶州营这个团体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结果到了今天,却突然发现李孟一下子做到了这般富贵,身边的人都是跟着发达了起来,有传闻东昌府的颜知府有可能升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而胶州同知周扬可能是成为莱州知府同知。
这样的官位擢升,对于颜、周两人来说都属于是超拔,极为的难得,而吴文颂却只能是原地踏步了,而且凡事都有先来后到,吴文颂心里知道,就算是自己再去投靠,身份地位也是不如前面那些人了。
凡是这类的事情,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也是难免,只是人要眼红嫉妒,心态总会有些问题。
处理完各处的礼尚往来,李孟回到了逢猛镇的李家庄园,尽管这边也是当作个军事基地来经营,但李孟回到这里还是有种回家的感觉,浑身上下都是感觉到轻松。
在这家中倒也是有些悲喜剧,颜若然和木云瑶、顾横波、柳如是过来迎接的时候,颜若然和木云瑶开始还是笑,笑着笑着却是哭了起来,这自家的宅园里面,内厅却是没有什么外人,连下人都是被遣散开,女眷们也就放开来。
李孟颇有些手足无措的,心想自己回家明明是喜事,为什么突然就哭起来呢,别看外面在战场上,就算是生死厮杀李孟都能镇静应对,但这时候却没辙了。
哭还不算什么,哭了会,颜若然居然是紧紧的搂住了李孟,木云瑶也是扯住了一条胳膊,哭的更加厉害,一副生怕李孟离开的模样。
好不容易安抚下来,李孟才知道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倒有些趣味,济南军议之后,为了保密的需要,虽然使用的是亲信的文书来记录,但还是用不同的人记录分别的场次,尽量打乱。一些总结性的东西都是由李孟随军的帐房完成,言辞字句上有不少的谬误之处。
这些零散杂乱的文字必须要有人整理才行,如此核心的机密册子,能放心整理,还有要有相应的能力,还要尽快的整理出来,下发给各个军将。
符合这个标准要求的机构,想来想去,也就只有胶州营这个级别最高,又是最隐秘的李孟内宅的这些女人了。
因为事情重要而且紧急,所以一向是操持家务不管这文牍之事的颜若然也参与了进来,这“济南军议纪要册子”详细记载了军议上的各种讨论,大的方针战法,甚至还有战场上肉搏需要注意的事项。
这战场上的肉搏注意的事项,最直接的范例就是李孟亲身经历的那场战斗,步兵如何和骑兵进行冷兵器的格斗。
李孟的这几个女人看到这么活灵活现的文字记录,当即是被惊吓到了,李孟的这些女人们虽然是身处内宅,可耳目及其的灵通,要知道灵山商行和黄平的探子也要和她们通报情况,但外面的人生生死死,再怎么血淋淋的事件不过是些文字记录而已,感觉和自己无关,很遥远。
但这次,却发现自己最亲近的人原来每天也是在这样的杀伐血腥之中,随时也有声明危险,原来颜若然、木云瑶在李孟远行的时候,不过是舍不得走和思念带来的愁绪,可现在就变成为李孟安全的担惊受怕。
等到李孟一回来,女人们几个月的担惊受怕的紧张情绪骤然的放松,出现这般的失态也就难免了。
不过顾横波和柳如是在边上却颇为的尴尬,她们和李孟的感情没有颜若然和木云瑶那么深厚,顾柳两女也是骄傲之人,虽然心知今后这辈子就要依靠李孟,可却无法假作深情。实际上李孟对她们这样的表现,心中却是颇为的欣赏,自然总比矫揉做作要好。
在随即的家宴上,木云瑶有些惊喜的发现,李孟对她的态度亲近许多,而且这种亲近和平日间的不同,顾柳二女也感觉李孟放开了些。
李孟态度的变化,有那几封信的功劳,再者,血战归来,生死边缘转悠一圈,心态的确不同……
第269章 海边青壮,全家出游
回到了逢猛镇之后,小别胜新婚,李孟和颜若然的夫妇亲密自然是少不了的,但也并不是就在这里安享家庭生活,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忙碌。
在出征之前,李孟就吩咐管家罗西登州府、莱州府还有青州府三地的沿海之地招聘水手和海员,眼下山东凡是不安份的年轻人都以能在胶州营李孟的属下效力为荣,不过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是路上的那些人,而且是偏重于军户子弟。
大明几次海禁又重新开放,原本想要达到的效果没什么作用,可却极大的促进了海盗这个行业的发展。
郑芝龙和郑家正是这种政策的产物,山东地界上因为朝廷一直是驻扎有大军,而且地理位置并不算太好,一直没有形成太大股的海盗,在海边的都是些小打小闹的活计,在胶州营整顿这三府治安的时候,很多人都是被扫到了台风尾,不敢再继续做这些没本钱的买卖。
山东海边这样的年轻人很多,自称是良民子弟,实际上从前都是做没本钱买卖的小海盗,此时赋闲在家罢了。
胶州营的兵源光是山东的那些大族子弟,军户卫所的子弟已经是足够用,现在还有了个屯田的田庄庄丁,更是不缺青壮,胶州营招兵为了兵源的精良,所以对兵丁来自何处,家中如何还是要做最基本的调查。
并没有什么背景,而且并不是良善之辈的这些海边年轻人自然被排斥在外,这些人都是疯惯了的角色,在海边打渔种田实在是安不下心来,何况这年景委实是太差,但胶州营陆地上看管的严,海上却有郑家这种庞然大物把持着,真是憋得这些人够呛。
此次李孟委托罗西在海边招募有航海经验的青壮,本来也就是准备招收六百多人,谁想到有几千人过来应募,本来就是灾年,活着很不容易,眼看着有条出路,还是期盼已久的出路,大家岂不是蜂拥而来。
五艘商船,三艘战船,这些船上根本用不了这几千人,管家罗西开出的条件是,能把家迁到胶州一带的优先录取,在莱州府和青州府有担保,有亲戚的优先录取。
即便是这样,也足足有一千一百多人留下来,罗西和胶州营上下办事的人员对李孟的作风还是颇为的了解,既然人数超过限额,那索性就都留下来,青壮总归是有用的地方,那些没有录取的人也都是简单的登记造册之后,发给少许的补偿让他们回去。
果然,李孟不嫌人多,郑家的五艘商船和两艘战船,虽然说送给李孟,可每艘船上大部分水手都是郑家的人,这一千一百多人每次都只有两百人左右能够上船,战舰上李孟只能是派上去几十人。
这也是郑家的一种防范手段,李孟这样的买战舰,不管怎么说也让人感觉到是在打海上的主意,需要提防着些。
李孟也是干脆,跟郑家的提了新的要求,说是要继续买船,只要是能上这类战舰学习,哪怕战舰两年一次来胶州都无所谓,只要是把人都安排下来,李孟只求在万一的时候用上这批人,其余的时候,使用权全部在郑家的手上。
眼下在胶州城八闽商行的负责人已经是郑芝龙近支的堂兄弟,说话也有些份量,李孟这条件实在是太过优惠了,那些入选的山东青壮他也是见过,那都是相当不错的水手和军兵,李孟出钱买船,而且平日里不要求这些战舰和青壮的使用权,甚至可以两年见一次,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凭空替郑家造了战舰,而且还配备上战士,这样的好事如何不应承下来,当即就答应了。
按说这战舰的事情,郑家虽然说是送给胶州营三艘,但要是增加另外的战舰,也是有深深的提防,只是李孟最近成为山东总兵,总镇山东兵马,也是数得着的大将,这郑家才放宽了限制,用心的接纳交好。
五月下旬的时候,山东总兵官李孟开始招募兵马,扩编胶州军,尽管地主豪族的子弟,海边那些海盗青壮,甚至还有些在外系军将手下的兵丁都来应募,不过在很高的标准下面都是纷纷的被淘汰下来。
以上这三种人,一共才招收了不过五百人,而且海盗青壮一个也不收,这让海边的人们颇多的怨言。
扩军的兵源正是在屯田田庄中的庄丁,半军事化训练的护庄队庄丁,直接按照平时的表现,编入胶州军。这些兵丁和李孟如今手中的万余兵马不同,他们不按照朝廷的粮饷来领取报酬。
这些兵丁只是被胶州营供给饮食和军服兵器,这些兵丁得到的报酬是,在屯田田庄中耕种土地的收成,除却他们自己留下养家糊口的那部分之外,还可以留下一成。在胶州军中服役多少年限之后,这些土地就可以无限期的归他们使用,并且只是收取两成到三成的田租。
政策一出,各个屯田田庄的庄头宣讲通知之后,大部分的屯田户开始犹豫,后来却踊跃的报名参军,这是千载难逢的好事,本来是濒临饿死的流民,被屯田田庄收留之后,虽然全家勉强温饱,可却没有了自由之身。
眼前这个机会,不光是可以通过参军给自己和自家人赚回这自由身,甚至还能拼回来一份家业,就算是拼命也值得了。
尽管是无数的屯田户踊跃参加,但却只有那些能参加过护庄队的庄丁才有机会,那些在崇祯十二年加入屯田田庄的流民饥民则不在此列,这些新加入的人还要为那些离开当兵的屯田户耕种土地,正好是补上这个劳力的缺口。
李孟做出这个决断之后,粗略的估算,应该会扩军两万,分驻各个州府的军将都是得到了通告,马罡、陈六、赵能三人的兵马都要分出四成或者五成,抽调基层的军官和士兵们的骨干,去教导训练新军。李孟的本部则抽调两成人马出去充实新军部队。
逢猛镇附近的兵器制造局,郭栋已经是忙的焦头烂额,这一扩军,库存的兵器差不多就是空了,还要打造大批的兵器补充。
灵山商行的侯山亲率商队拿着大批银子去往南京城武库,和武库总管徐笑楚讨价还价,购买兵器衣甲。
虽然军队的规模骤然的翻了三倍,不过财政压力却不是太大,因为大部分的需求都是在屯田田庄的现有资源中实行调配,衣甲和兵器储备也足够的大,相对来说还是轻松不少的。
这些工作可不都是能一蹴而就的,事件缓慢在进行中,李孟这边的生活也要继续,到六月初的时候,虽然说天旱无雨,不过胶州一带还算是支撑的过去。
六月初七这天,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李孟带着全家人和亲信军官以及家眷来到海边,颜若然和家中其他的女眷在家留守了大半年的时间,也是闷坏了。富贵人家的女眷在这个时代规矩也是很大,李孟不在家中,她们也出不得门。李孟带着她们出来也算是透透气,散散心。
孙和斗、孙和京、孙和鼎三兄弟也是带着家眷来到这里,虽然是有人看管,可孙家的女眷和小孩还是极为的高兴,这也是孙和斗的请求,说是自家兄弟在砦堡里面呆得久了,想要出来走动,正好是借这个机会一同出来。
邓洋人邓格拉斯和费德勒神甫以及苏安琪也是跟着出来,总归这一行人是热闹无比,气氛欢快。
这天气出来游玩,就近的风景也就是看看大海,颜若然虽然在胶州呆了好几年,可一次也没有见到过海,顾横波和柳如是也是如此,正好是出来开开眼界。
至于游览的地方,却是当年胶州营初建还是盐竿子,和海盗作战时候李孟指挥观战的所在,稍微高出来一块,下面海边和远处可以一览无遗,这里下面其实就是灵山盐田最开始的所在。
此处因为地方适合已经被改造成了港口,而原来在这里做工的薛家岛千户所的军户们则都是到灵山盐场那边去做了。
一帮人在这高处,早有下人拿着帆布支架把几个地方和周围隔起来,铺上毛毡,摆上家具,酒水和食品都是灵山卫所的人做好送来,看着下面码头上的帆船和忙碌的人员,看着远处碧蓝无际的大海,真是愉快非常。
赵能的母亲,马罡的父母,王海的父母,还有张林这样的老军户也都被请出来,单独开辟一个区域,赵能的老母在李孟的婚宴上是作为男方长辈出面,颜若然也是要把这儿媳妇的本分做好,领着其余几个女孩过去陪着老太太说笑,大家笑声不停。
众人休闲,李孟却闲不下来,亲卫们单独在下面给他打了个行军帐篷,需要求见的人,办理各种公务的属下,鱼贯而入。
第270章 各色人等
在这个私港附近,说是这一带最安全的地方也不为过,居民是胶州营战士的军属,附近驻扎着军队,海上也有胶州营同盟的力量。
因为周围是这样的情况,所以亲卫的首领王海也颇为的轻松,他现在也才是二十出头的年纪,对于和父母在一起观赏海景休闲是没有太大兴趣的,何况这海景从小到大看了许多年,早就厌烦了。
王海和汤二两个人距离这些人聚会的地方稍微有点距离,两个人都是带兵的武将,没有太多的讲究,在这个向阳避风的地方直接就或坐或趟,惬意的休息起来。
这边能看到山下李孟军帐那边进进出出的人群,王海打了个哈欠,低声抱怨了句:
“难得咱们大人有个空闲,这满山东的人就都找过来了,真是麻烦!”
汤二和李孟的关系毕竟不如王海那么亲近,在边上只是嘿嘿笑了两声,却没有接口,这句话说完之后,王海却来了精神,翻身从地上坐起,兴冲冲的开口问道:
“最近周同知和宁师爷那边的招兵筹划已经是做出来了,屯田田庄那边已经是发动,老汤,你这有消息吗?”
说到这个,少言寡语的汤二也是来了兴致,打趣地说道:
“大海,你是整天跟着大人在一起的,还来问我,别卖关子了。”
王海嘿嘿笑着却故意端起来架子,闭嘴不说,汤二可有些哭笑不得,按理说两人眼下也算是李孟的亲信将领,一人负责马队,虽然职衔只是千总,可实际上的地位却等同于马罡、赵能等人,王海的情况也是如此,甚至在不明胶州营架构的人看来,王海的地位甚至还要高过其他的将领,这可是亲卫大将,最核心的人物。
两人的年纪都不算大,当然,就算是年纪最大的赵能眼下也不过快到四十岁而已,胶州营的军将年纪普遍是年轻,王海和汤二平日里在下属面前也都是保持着个上司的威严气度,绷着脸,此时两人在一起闲扯可就是随便多了。
王海始终不说,到最后却笑着让汤二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自己来给补充,汤二仔细想了想,开口说道:
“这件事在济南回程的时候,大家就已经是议论过,胶州营现在是一万三千左右的战兵,此次征兵是增加两万人,编成四个军,登州军八千人负责登州和莱州北部,青州军一万人,负责青州和本部这边,兖州军六千人镇守兖州,老营九千人,负责济南和东昌府。”
仔细的把这些都说完,汤二捡起块小石子丢出去,笑着说道:
“咱们兄弟两个还要跟着大人走,这几天我已经是命令手下开始把一些粗重的物品开始整理了,不过去济南和东昌府那边也好,靠着河南北直隶近面,要买马容易些,现在的坐骑,驮着披甲的骑兵来回冲锋不了几次,大海,我把我知道的都说了,你呢!”
相比于汤二高兴,王海这边的情绪却不太高,有些悻悻地说道:
“还能知道什么,你猜也能猜的到,马罡和赵大哥那边分守的参将,陈六哥提了镇兖游击,都是号令一方的将军,咱们两个从千总到都司,一个亲兵都司,一个马队都司。”
汤二看着王海这样的情绪,知道这个原因,开口笑着安慰说道:
“在大人身边没有什么不好的,也不是没有打仗立功的机会,将来的日子还长,这才算是到那里啊!”
听到汤二的这些话,王海点点头,没有再出声,看着下面的帐篷,却看到郭栋从下面的帐篷那里出来,想起来一件事情,开口说道:
“兵器制造局那边应该也要搬到济南和兖州交界的地方去,说是那边靠着莱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