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顺明-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列阵。
有两辆大车停在路上,车上有五具木棺,胶州营上下都是肃立在前,李孟浑身披甲戎装,站在马车的边上,全场虽有近万人,却很是安静。
“胶州营出征,这五名兄弟奋勇作战,光荣战死,追赠小队,家人授田百亩,由胶州营供养一生,田地代代相传。”
一名亲兵把总在那里大声的喊道,每一句话在场的官兵都是听的清清楚楚,每个人情绪各有不同,已经被提拔为马队把总的魏力和当日亲历此战的骑兵都已经是泪流满面。
李孟上前一步,边上有一人端着个木盘跟上,木盘上放着三杯酒,李孟拿起酒杯,在大车的前面把酒洒在地上,缓缓地说道:
“胶州营中儿郎,本将都是待若子侄,每死一人,就如同在本将心中割肉,但与鞑虏力战牺牲,本将心痛却也为你们感觉到荣光,力战蛮夷,乃是我胶州营的英烈,他日要在英灵祠中配享万众香火供养,本将率大军与鞑虏死战,不能送你们回乡,这三杯酒,就算是为你们饯行了。”
这句话说完,李孟后退一步,双手抱拳,深深的揖首下去,营前已经是变得一片寂静,只有魏力几人放声嚎哭的声音。
突然间,整个胶州营爆发出山呼海啸的呐喊,不分官兵,不分大将小校,每个人都是在大喊:
“愿为大人效死,愿为将军效死!!”
每个人都是发自真心的在那里呐喊,每个人都是喊得声嘶力竭,虽然天寒地冻,但是每个人都觉得浑身上下的血液好像是要沸腾一般,士气高涨,如火如荼。
祭拜礼毕,李孟率先上马,全军开拔,朝着南宫县方向前进。
这授田的想法已经是计划了好久,本来是打算用来在湖广筹措田地,吸引山东兵丁前往,到最后因为湖广不宁,镇守太监刘福来暂时停止了活动官位。但这个计划却有些好处,那就是稳定士兵军心,增强士兵的凝聚力的好手段。
宣讲和思想灌输教育固然是个手段,但这个年代的人,特别是从农民和军户子弟中招募的兵卒,他们固然是有效死的心志,可要是用实际的利益来激励和圈住他们,那样的效果肯定会得到大大的加强。
田地不缺,李孟已然是在山东仅次于孔府的大地主,屯田田庄就是活生生摆在众人面前的例子,这些田地都是属于李孟的私产,所谓的授田就是把田地的使用权交给士兵的家属,只是收取一成或者是半成的收获,其余的都归这被授田的人所有。
这相当于,每个在李孟这边获得田地的士兵和军官都是二地主,他们的土地所有权是和李孟息息相关,只有李孟不倒,愈发的荣华富贵,他们的土地所有权才会愈发的有保障,才会一代代的丰衣足食下去,甚至可以会因为军功的积累变得富贵,但是李孟和胶州营这个集体若是倒掉,他们获得的土地和丰裕生活也都是烟消云散。
要知道,平民和军户子弟出身的兵卒对这一百亩地会有怎样的渴望,拼命一辈子不就是想要过得好些,从种地的成为有地的吗?这几名牺牲的将士拿到这赏赐,那就说明那个政策已经要开始实行了。
士兵们的心中都是有这个觉悟,为胶州营去拼死作战,换得自己和家人的富裕生活,拼死去作战,让自己的富裕生活变得更好,拼死作战,捍卫这个团体,捍卫李孟,让自己已经改善的生活长久的存在下去,而不是昙花一现。
李孟在营前的训词激励士气的效果大佳,不过也没有人注意到,李孟处处只提胶州营,只是说本将,却丝毫不提大明,不提朝廷。
不过离开了冀州之后,粮食补给这边就出了问题,在南宫县扎营,得到了探马的军报,说是清军在清河和威县之间有停驻的迹象,大概和李孟的判断差不多,李孟准备召集诸将商议下一步的行动,军需官却过来报告说道“粮食和草料只能是再坚持两天了。”
倒不是胶州营的后勤补给跟不上,而是要追击敌军,李孟有意的加快了行军的速度,从德州那边过来的后勤补给渐渐的追不上了。
李孟稍一琢磨,顿时是有些怒气,开口申斥道:
“糊涂,青州府走济南府运送给养这条路莫非要走到黑不成,山东和北直隶交界的地方又不是这一处,兖州府走东昌府临清那边过来,不也是一样。”
那军需官被李孟训斥得额头见汗,不过却也知道李孟对这种事只是就事论事,还是冷静回答说道:
“将军,这要换路径,沿途的仓库,粮食的调拨,车马的召集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咱们军需这边也是正在谋划,差不多三天后就能变换路线,还请大人多多担待。”
李孟叹了口气,开口缓缓地说道: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北直隶的州府没有钱粮调拨吗,在河间府的时候,不是出了不少?”
说到这个,那军需官也是跟着叹了口气,苦笑着说道:
“真定府靠这边的州县都是被鞑子打破,人都逃散一空,粮饷更无从谈起,去宁晋县那边筹措,地方官员要克扣七成,算计下来,还不够咱们自己车马来回的耗费。”
“这些混账,这般作为,岂不是间接的帮助鞑子!”
李孟出声怒喝,那军需官也是满脸的不平之色,不过这发脾气也是无用,李孟随即无力的叹了口气,开口说道:
“你先下去吧,粮道变换抓紧进行,大营这几天还够用。”
军需官躬身行礼,转身就要下去,刚走到军帐的门口,却听到身后的李孟失声惊呼道:
“从临清到北直隶,从北直隶到临清,鞑子的军队没准也是这个打算,他们不用非得从德州入山东,也可以在临清,卫兵!!卫兵!!召集各营将官来这里,块!!”
隐约听见外面有人朝着大帐跑来,声嘶力竭的喊道“将军,有急报……”
崇祯十二年一月,清军忽从北直隶广平府突入临清,杀入山东境内,直扑济南城,山东告急……
第256章 探子,追
胶州营的探马和北直隶的官民,所得来的情报都是清军大部在清河和威县之间的地方,但突然却有消息说是清军从临清处突入山东。
李孟这边惊怒异常,心想我率军出来追击,居然被对方追击到老家之中去了,这仗打得实在是糊涂,当下命令全军备战,派出大部分骑兵去原来所谓驻扎的地方去搜索,结果骑兵刚刚出门。
就有广平府的消息送了过来,说是在清河和威县之间的不过是清军掳掠的一万多人口牲畜,有一千多人穿着鞑子的衣服,每日在外面乱晃,似乎还有一千多名的真鞑子军看守,不过在前日也是消失不见。
由黄平负责的情报网,也是送来了消息,送信来的是一名当日李孟军中的一名小队,被黄平挑去做这些打探消息的事情,当然,也因为本人喜欢的做这个。
李孟已经是命令全军准备出发,在马上见的这名探子,他已经是怒极,这次被鞑子牵着鼻子耍弄,本就是自己的情报网太不争气,不过大军之前也不能失却了仪态稳重,只是冷冷的让对方把情报送上来。
“鞑虏自临清向东急去,卑职已率人跟去,消息随时有人送上。”
“怎么,黄平出了这么大的篓子,不敢来见我了吗?”
听到李孟在马上说出这话来,下面跪着的那名小队知道自家主将已然是动了火气,李孟确实是发怒,侯山那等商队在这战乱的时候,自然无法打探到什么消息,但这黄平招募的都是江湖人,这些江湖人不都是号称高来高去的武术高手吗,怎么连个消息都打探不出来。
那名探子本来已经站起来,听到李孟的这句话,又是跪了下去,磕了三个头,肃声说道:
“黄统领临走前说,要是将军不怒,让我火速赶回,若是将军发怒,黄统领就让我详细的说说前线的情况。”
李孟沉默着点点头,自己把马走向路边,亲兵营环卫左右,大军已经是开动,朝着临清方向而去,那名探子开始述说探子们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胶州营在德州驻扎的时候,侦骑的范围遍布河间府南部,清军的骑兵也是如此,活动范围甚至比胶州营还要大很多,骑马的清军骑兵都是老兵,在关外的黑山老林子里面狩猎活动的猎户出身。
鞑子骑兵战场遮断能力要远远超过胶州营的马队,而且这些蛮族骑兵有个优势,就是他们只要看见可疑的人,可以毫不迟疑的下手诛杀。
黄平率领的探子,很难靠近三十里之内,华北一地多是平原,那些清军游骑对何处能藏人何处容易隐蔽摸的清楚,在开始跟踪之后,就被这些武技精良,耳目聪敏的鞑子精骑射杀大半。
跟着黄平做这探子的大多是山东的江湖人和那些不愿意受到军营约束的响马贼匪,在山东各处潜行刺探,那是他们平日也要做的事情,倒不觉得如何,而且胶州营势大财雄,跟着胶州营有好处,身份也是体面。
可在北直隶跟着鞑子刺探,那真是纯粹的杀头买卖,这些才干了不到半年的江湖人如何能有这个心志。不管黄平如何的重金悬赏,晓以大义,这些人都是不愿意也不敢再继续跟下去了,甚至黄平都说出如果今时不去,日后你们在山东就没有存身之地的威胁话语,不过对方根本不害怕,甚至有人冷笑着回复说道“谁知道鞑子这一来,今后你们胶州李二郎在山东还有没有存身之地”。
黄平无奈之下只得是领着仅剩的人亲自上阵,本来这情报组织人员充足,各自负责相应的方向,现在剩下的人负责一个方向都有些吃力,说白了只有十几个人,都是当日间胶州营出身的官兵兵卒,忠心耿耿。
好在是清军临清渡过运河之后,全力的朝着东方急去,骑兵活动的范围变得小了不少,可即便是这样,黄平这十几个人也是死了六七个。不过黄平他们也是多少摸到了些路子,如此大军,即便是急行留下的痕迹也是明显,黄平索性是远远的在后面吊着,而且进入山东之后,很多关系也能动用起来。
基本上能做到当天的消息靠着快马当天传到李孟的手中,这名信使正是第一名回来的人。
听到这话的李孟叹了口气,翻身从马上下来,伸手把那名跪在那里的探子扶起,方才所说明明是很惨烈之事,但这名探子脸上却是镇定如常,好像说的是寻常家事一般,不知道为什么,李孟心中蹦出了烈火炼真金这句话。
搀扶起来的时候,李孟还是在对方的眼睛中看出了一丝激动的神情,李孟伸手拍拍这名探子的肩膀,缓声说道:
“方才错怪你们了,你叫江显绰是吧,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说,本将都给你筹办!”
方才被李孟呵斥的时候,这名探子神色如常,镇定的述说自己的情况,但被李孟一口叫出了名字,并且温言询问的时候,江显绰有些吃不住劲了,又想要跪下,却被李孟托住,眼泪止不住的流淌下来,声音有些哽咽地说道:
“将军大恩,这么对待属下,属下就算是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
这样忠勇的属下,李孟自然也是要厚待,笑了笑,轻松气氛说道:
“大好男儿,哭什么哭,快下去歇息吧,等下在王海那边报备一下,今后求见可以直入营帐,有什么消息加紧通传。”
江显绰七手八脚的擦去泪水,在地上跪下磕了几个头,开口说道:
“小人一定把消息传到黄统领那边去,兄弟们的性命早就是交给李大人,定当把鞑子的消息打听的清楚报给大人知道。”
那边自有人领着下去安置,李孟却让身边的人拿地图过来,这年头的地图极为的简陋,李孟的这张地图据说还是有西洋的传教士参与,但也和他在现代时候看见的旅游地图相差甚远,李孟还靠着自己的记忆做了些补充。
目前清军的大部队把在北直隶劫掠的人口和财物完全的放弃,直奔山东,而且是朝着济南的方向,但是李孟却不敢像是在德州那样判断清军的去向走势,一切的举动都可能是迷惑自己和大明军兵的花招。
这些鞑子兵马肯定不可能只是为了破坏进入山东,而是必须要收获,每次清军入关,都是为了劫掠人口牲畜和财物。
关内大灾,关外同样也不好过,关内各省大批的流民灾民涌现,李孟则是通过屯田田庄,把分散的人力集中起来自救,明显是效果不错。
大明朝廷的财政已经是濒临破产,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生产自救,而关外的满清则是依靠在大明掳掠来的人口、牲畜和财物,给自己增加免费的劳动力和农奴,这样来渡过难关。
那山东境内最值得劫掠的地方是那里?
最富庶的无非是三处,济南府、兖州府南部、莱州府南部,莱州府南部,莱州府南部是李孟这么些年经营起来的地方,不过富庶也只是自家人知道,鞑子就算是有密探,也不可能了解的太清楚。
而且对于满清的军队来说,莱州南部未免太深入了,有没有可以依托的官道水路,那么剩下的目标就是济宁州和济南府城,济宁州正好是在漕运沿线,大军行动必须要沿着水路行进,但向东急去的清军已经是不走水路。
这次清军的行动应该不是佯动,他的目标就是济南城,鞑子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空间去往其他的地方或者是耍花招了。
事实上,清军在北直隶打垮了大明朝廷动员起来的野战力量,最起码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已经没有人能威胁到清军的行动了。
目标济南,李孟只能是加紧自己的行军速度,赶往济南,心中只是想着:总兵丘磊的六七千人马就在济南城附近,就算是六七千头猪让对方来抓,最起码也可以耽误鞑子兵马的速度。
不过,天晓得……
第257章 尽人事,小战
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七,清军破济南。
屋漏偏逢连阴雨,胶州营在加速行进之后,第一天进入山东境内,第二天就是断了补给,李孟这边真是气得七窍生烟,按说这东昌府和内线作战也是差不多了,谁想到胶州营好死不死的居然在这境内断了粮饷。
所谓的断了,也就是士兵们会饿一顿的肚子,按照军需官的保证,只要再有十个时辰就能筹集到足够的军粮。
原因是从德州调整过来的粮道断绝了,清军朝着济南方向急进,原本安置在德州城附近的储运中心调拨粮草,怕是调拨不过来了,因为道路已经是断绝,新的粮草要从兖州府就地筹措补给。
说来真是自作自受,本来李孟要把这东昌府当作和济南府丘磊的缓冲地带,让自己的吃相不太难看,谁想到不是自己整饬过的地盘,用起来就是不顺手。
好在这东昌知府却是自家人,正是李孟的岳父,颜若然的父亲,颜知州,而今应当叫做颜知府在府城聊城之内惊魂未定。
听闻鞑子大军突然从临清州出现,东昌府的平山卫一夜奎散了将近一半的人马,大批的居民朝着南面兖州府逃去,结果还是高唐州守备张承业星夜来援助,率领几百人马进了府城稳定住人心。
当然,那张承业也没有太多忠勇之心,不过是从高唐州逃窜到这里,他打的算盘很精,如果东昌府城这边支撑不住,那就护卫着知府夫妇连夜的难逃,最起码参将李孟也要承他个大的人情。
但进入山东境内的清军行动迅速,根本没有理会附近的东昌府城,甚至连高唐州都不去理会,而是直扑济南城。
知道自家女婿的兵马进入东昌府,缺少粮饷补给,当即是动员起来还在运转的东昌府各级官吏,开始给胶州营筹措粮饷补给,胶州营在东昌府内有武装盐丁的驻扎,地头也是熟悉,很多事情操办起来要比在北直隶迅速许多。
粮饷很快就是补齐,粮道也是搭建了起来,李孟部队行动耽搁了十个时辰,因为李孟不想让自己的部队去饿着肚子作战,有时候光凭着坚强的意志和训练是并不能在和强敌作战中取得胜利,必须要有充足的补给,保证士兵们的体能和状态,有十二分的把握才能去碰这样的强敌。
兵贵神速的道理李孟也是明白,不过,在他进入临清州一带的时候,已经是得到了黄平那边快马传递来的最新消息,济南城在一天内被清军攻破,严格来说,济南城也就是耗费了清军几个时辰而已。大批的鞑子士兵出现在城头守卫的视野之中,能做的仅仅是关闭上城门,可城内一共才一千一百守军,几处城门都是没有办法顾及的过来,清军稍微加力,第一个士兵通过云梯爬上城头的时候,抵抗就宣告结束。
城内十几万居民,发生抵抗的地方不多,布政使和济南知府虽然是文官,可还是拿着刀剑在巷战中殉国,德王朱由枢、奉国将军朱恩赏城破被俘。
济南城既然已经被攻破,此时急赶难道要让对方依托坚城从容作战吗?倒不如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
不过胶州营从德州入北直隶之后,就彻底的判断错了清军的运动趋势,差不多落后了对方五天到六天的路程。李孟若是派骑兵急赶,也能在一天多些的时间赶到济南,可问题的关键是,两三千骑兵面对将近两万的鞑子军队,分明是飞蛾扑火。
至于胶州营的万人大军,行军速度一天四十里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快了,而今李孟所做也就是在保证自己安全的程度内,拼命的赶路。
山东总兵丘磊的六千兵马在李孟一走就是被巡抚颜继祖和太监刘元斌调回了德州城,清军攻击济南的消息他甚至是要比胶州营知道的还稍早一些,不过不管颜继祖和刘元斌如何的命令,山东总兵丘磊就是按兵不动,龟缩在城中。
不管清军的战场遮蔽,骑兵的防护多么完备,山东毕竟是李孟经营多年的地盘,济南府和东昌府这一路上除却黄平率领的探子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手段来侦知对方的消息。清军攻占了济南城之后,在肃清所有的抵抗之后,在城内开始挑拣人口,屠杀老弱,牲畜、金银都是被有序的搜刮一空。
李孟眼下只是盼着对方在济南城多搜刮一段时日,等自己赶到济南后进行决战,但最新送来的情报却让李孟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清军一万五千人,分出三股军队,一千人到两千人不等,朝着山东各处进发,在济南去往山东各处,这些“各处”除却这东昌府之外,剩下可都是李孟自己的地盘了。
济南清军动向虽然被李孟严密的封锁,但还是从外面传来了一些消息,士兵们虽然都有求战之心,但自家的地盘将要被袭击,军心立刻是有些浮动,就连将官们也不能平静下来,马罡、赵能几次来李孟的营帐里面商议。
登莱青几府那可是胶州营的腹心之地,若是被鞑子攻进去了,多年打下的基业怕是全部要烟消云散。
崇祯十二年正月十一,胶州营开始分兵,汤二率领马队,马罡率领三千兵共五千人走肥城一线,从济南府南部穿过,赶往青州府布防,李孟率领赵能部继续朝着济南府行进。
以往看大明官军和女真的战斗之中,几次大溃败都是因为分兵几路,然后被东虏女真各个击破,李孟阅读文献和那些老兵谈论的时候,也是深自警惕,提醒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误,把自己的力量集中起来。
谁想到到了自己临敌之时,却也不得不分兵,真是让李孟哭笑不得。
到眼下这个局面,李孟这一路最先要考虑的敌人不是在济南的鞑子大军,而是对方重新进入东昌府的这一队人马,眼下李孟在东昌府博平县设立了军需转运的所在,保住这个转运的中心,才能确保大军的补给和粮饷,才能保住继续作战的能力。
正月十四那天,黄平传来了最新的消息,清军开始把城内的居民驱赶到城外,派到各处做出深入山东其他府县态势部队都已经回到了济南城。
李孟有些懊丧的意识到,自己又被清军的佯动给耍了,过份的重视敌人导致被敌军牵着鼻子走,失却了自己的步骤。
鞑子军队或许知道身后有这么一支大明的军队,不过自从鞑子军队入塞以来,大明官兵除宣大总督卢象升领兵死战之外,其余的大明官军不是望风遁逃就是保持几十里的距离远远跟着,不敢上前作战。
所以只要清军自己做出一个动作,后面的大明官军就要做出很夸张的反应,好像是一个圆环,内环转一圈的距离,外环要多转更多的距离,这么说起来,李孟素来自负的胶州营和大明其他官军倒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李孟知道自己必须要加快动作了,要不然就要眼睁睁的看着清军从山东跑了,目前能做的法子,只能盯着对方俘虏了大量的人口行动缓慢这一点上,先迟滞住对方的行动,让半路上的马罡和汤二部队折回来,双方合兵之后和鞑子会战!
崇祯十二年正月十五,李孟亲率亲兵营八百人,与陈六、赵能部共一千三百人,由陈六率领,共两千一百人,在东昌府一带凑齐了骡马,轻装赶往禹城,准备在对方的北归之路上进行截击。
胶州营的参将亲卫人人有马,都是按照马步全能的目标进行训练,不过剩下那一千三百人先不说骑术,这马匹仓促凑齐都是个难题。
但眼下这个时代能提高速度的手段也就是骑马了,结果在本地乡绅和地方官府的帮忙下,骡子和驴子都是被拉了出来,好歹这也是个代步的工具。剩下的三千人由赵能率领,尽量的加快行军速度,争取在清军到达禹城前进驻,随军呆着的几门火炮都是在赵能率领的队伍之中。
实际上,按照目前的行进速度,已经不太可能提前进入禹城了,李孟之所以这么做,也有些尽人事的味道。
抱着一腔求战之心来到济南府,进入北直隶,到头来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做,眼睁睁的看着鞑子肆虐,却鞭长莫及,现在堵住鞑子的北归之路上,是自己做些什么的唯一机会,可是这般的动作,胶州营各支兵马分散在各处,等于是分兵去和敌人的大股部队去作战,这等添油的战术,和送死毫无区别。
李孟虽为大将,但这军略和局势判断,确实是有所欠缺。
马队急行,也并不是不休息,不然坐骑非要生生跑死不可,等这两千多人出东昌府境入济南府的时候,太阳已经是过了正午。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晚上应该是能赶到禹城。
附近正好有个小镇子,李孟安排手下去那小镇子上购买些草料和粮食,就地的补充一下,虽说清军在济南府和东昌府都有活动,不过这个小镇子却安然无恙,也算是运气好了。
李孟率领的这些人都是骑马,速度很快,这小镇子的人还没有来得及闪避就发现大军到了跟前,只得是战战兢兢的缩在镇子里面。
好在胶州营军纪森严,虽然要求草料和粮食,但都是按照规矩付钱,而且还比时价要高些,那镇子的人也渐渐的消去了戒心,开始主动出来帮忙作些事情,当然,这举动也是有讨好的意思,谁知道这些大兵会干些什么。
李孟简单的吃了块烤热的面饼,算是解决了午饭,按照亲兵打听来的消息,这镇子上的居民说是前几天见到过鞑子骑兵经过,但并没有对镇子做什么,甚至是连进都没进,让跑出这镇子的居民虚惊一场。
让人感觉到奇怪的是,鞑子骑兵就在前天折返回来,居然也是没对镇子做什么,镇上居民甚至都感觉自己有些大惊小怪了,李孟和王海、陈六听说这事情,也都是惊讶异常,禽兽哪有不嗜血吃肉的,怎么会转性。
在镇子边上简单的休整了下,李孟率领的大队又是踏上了征程,一路扑空的经历,让胶州营的士兵们的情绪都比较沉重低沉,尽管蹄声如雷,却没有什么人说话,大伙都是闷声赶路。
济南府之所以富庶,就是因为济南府平地面积在山东是仅次于兖州府的,可耕种的田地面积大,在这农业时代自然是比其他的府县要强出不少。济南府和东昌府交界的地方也有几座矮山,不过没有连接成片,丝毫不影响视线和行程。
离开那镇子不过十里,正好是要转过一个矮山包的时候,从对面急忙来了一名探马,看那探马的服饰打扮,却是黄平属下的暗探,前排的士兵急忙把人带到了李孟的跟前,那名暗探穿着一身灰布的棉袄,上面全是泥土和血渍,看着很是肮脏。这都不算什么,他肩膀上却插着一根箭,箭杆还露在外面。
这名探子的脸色已经是变得青黑,天气冷是一方面,有这箭伤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被带到李孟跟前的时候,想要下马,身体一动,控制不住平衡,直接朝着地面栽了下去,还好被李孟的亲兵扶住。
“大人,前面有一支鞑子的骑兵,差不多有千人左右,小的在附近窥伺,不小心被他们发现,绕了圈子才甩开后面的追兵,鞑子骑兵的正是朝着这边来,怕是快到了……”
这边话音刚落,就听到前队的士兵大喊:
“前方烟尘,有敌!”
平原之地都是望山跑死马,看着烟尘腾起自然知道对方的人马行军,看到了却还有距离,但还有段时间才能到,尽管这个时间很短。
至于为什么判断是敌人,即便是没有这名探子提前报信,也会知道前面那是敌人,因为在济南府这一带,除却胶州营之外的大明官军都是溃散无踪,那里会有什么这么大的声势。
“将军,怎么办!!?”
边上的军官扯着嗓子喊道,李孟看了几眼,回头喝道:
“还能怎么办,打他娘的!”
李孟这句粗话说完,下面的官兵轰然答应,李孟所带的这支部队,虽然大部分人都会骑马,但是马上作战并不是太精通,毕竟那个需要的训练和对要天赋的要求都是比较高,李孟一声令下之后。
大部分官兵都是下马,把坐骑上把兵器拿下来准备迎敌,还是马队的规矩,下马步战的时候,十人有一人牵马稳住。
但此时情况又有不同,把坐骑集中在矮山包的避风处,派了几十个人看守,所有的人都是站在了队伍之中。
本来李孟和身边的几十名贴身亲卫还是骑着马,这也是规矩,一来是居高临下,二来是有什么问题机动也是方便。
不过看着众人都开始准备之后,李孟也是翻身下马拿着一杆长矛走入了队伍当中,王海颇为紧张的低声劝道:
“大人,这战局凶险,还是在马上压阵指挥吧!”
李孟摇摇头也没有解释什么,自顾自的拿着长矛走到了前面几排,从马上下来的士兵们都有些忙乱,路上遇敌,又是凶名昭彰的鞑子骑兵,在这里的官兵差不多都是第一次遇见,而且这一路行军,凡是有鞑子大军经过的地方,都是在说清军如何的强悍,如何的不可战胜,闻名天下的宣大总督卢象升战死,同样给众人极大的震撼。
但队伍中的士兵看着自家的主将李孟拿着长矛走到了第二排的位置,李孟身上穿着板甲,手中的长矛也是专门用朱红色的漆涂过,在枪刺处有很显眼的白色。行走在队伍之中,后排的士兵或许看不到人,但却看得见这根长矛。
自家的主将走到前列,凡是看到这些的士兵都觉得精气神足实了许多。
那些骑兵走的不慢,大家都是在平原之上,鞑子骑兵自然也是看见胶州营的马队,行军打仗,经验丰富的人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