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顺明-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如今这路却变得非常危险,就在正月期间,自己的几名手下在东昌府押运盐货的时候,被“马匪”袭击,盐货就不要说了,几个人都被砍了脑袋,好死不死的是,这几个人的脑袋被装在石灰袋子里送到了济宁州他们掌柜的门前。

自从那件事情之后,自家的盐货凡是出门都要配上百人左右的护卫队,白天夜里在船上都不敢稍微离开,有些风吹草动就要紧张半天。

押运头目从前走这条路,船上有酒有菜不说,一般还在沿途叫个女人陪着,前后一对比,真是让人心中愤怒。

可愤怒归愤怒,小心还是要小心,押运头目趴在船舷边捞了几把河水洗洗脸,三四月的运河水还是非常寒冷,在脸上好像是针扎一般,押运头目总算是清醒了些。听到前面那艘船的手下高声的吆喝:

“有船,漕运平船,南船南下。”

这就是说,前面有船队,是运漕粮去南方的船队,已经是装上了其他的货物,此时正顺着漕运南下,漕运上的船只繁多,自然不会只是一家船队,可这盐商押运盐货的船只也不能每过一艘船都是小心翼翼,前面专门有经常在河上跑的老油子负责。

听到是南下的漕运回程粮船,这押运头目松了一口气,把抽出的刀重新塞回盐包的缝隙之中。

河道虽宽,可两列船交错而行的时候,速度还是放得很慢,每艘船的船头船尾都各挂着风灯标示,在每艘盐船上的护卫们都是来到了两列船交错的地方,此时虽然确定了对方是安全的,可还是要小心为上。

看不出什么不对的,对方的船上货物都是用油布盖着,粮船南下的时候,都是捎带些北方的特产货物,一次漕运,这利润主要是出在北上南下来回捎带的货物上面。

除却风灯的光芒外,河面上黑黝黝的看不清楚什么东西,这名押运头目逐渐的放松下去,心想看来自己太过紧张了,一会在船上找个避风的地方眯缝一会,补补精神。

可双船交错而行,一艘艘船在他眼前过去,都没有什么异常,不过却总是听到有吹气的声音,好像是每艘船上都有这样的声音,似有似无,也看不见究竟,却让这位押运头目的心情总是放松不下来。

说来也是巧合,对方的船队居然和自己的船队差不多的长度,两方的船队到最后直接拉齐,在河面上平行。

在粮船上突然有人开始大声的吆喝,所喊的口令是“预备”“上”“平”之类听不明白的话语,可这些突然大声的吆喝却让两淮盐商的这只船队骤然紧张起来,所有的押运人员都是拿着刀枪兵器站在了和那几艘船相对的船舷上,紧张的盯着,几名头目纷纷的喝骂,骂的是对方为什么鼓噪吓人。

站在第二艘船上的押运头目却觉得有些不对劲,可对面的船上除却蒙布和风灯之外,也看不到什么异常的。

“射击!”

这句口令他终于是听明白了,可刚反应过来,就看到对面的苫布已经是被拽开,每个苫布下面不是货物,而是影影绰绰的人影,都是站立着半跪着的姿势,拿着什么看不清楚,只是能看到星星点点的火星。

“轰轰轰~~~”一阵的连续的响声,周围被惊起了不少的水鸟和小兽,两艘船队之间依然是烟雾弥漫,到处是硝烟的味道。

惨叫声音响成了一片,很多站在船边的押运人员都是掉在了水中,再也爬不起来,那押运头目见机的倒是很快运气也是不错,那声射击响起,他朝着船上的甲板就趴了下去,甚至能听到铅弹从头上呼啸而过的声音。

“火铳,火铳!!”

这押运头目到底是在大明军队里面当过小军官,知道些东西,可喊了有什么用,因为对方的大声喊,把自己的手下差不多全都是吸引到了面对面的这一侧,都是被对方准备好的火铳打了个正着。

两艘船队平行,彼此的船只相隔的距离不会超过三十步,水面又是平稳的很,火铳的威力可是发挥到最大。

尽管这种黑火药做弹药的火铳初速并不快,但冲量却是足够把人的内脏和骨头打碎,穿透力却差了些,不过方才这么近距离的射击之中,两淮盐商的押运队伍里面,很多人都是被火铳打了一个对穿。

血肉喷溅在身后的盐包上,有那么十几个押运的人侥幸逃过了这次射击,不过他们也就是在刚才比较幸运罢了,对方的船队已经是朝着这边靠近了过来,不需要全部贴过来,只要是有一艘船挂上,剩下的人都是可以上来。

装运盐货的船上的船老大和水手们已经是吓破了胆子,凡是活下来的不是趴在穿上不敢动弹,就是跳下河去没命的朝着另外一边游去。

那名押运头目从船上站起来的时候,却看到对方的头船已经是挂上了这边的盐船,能看到对方的人正在朝着这边的船上跑。这押运头目被还没有消散的硝烟呛了几口,禁不住在哪里咳嗽起来。

要是跳水跑,这么多盐船失却,已经是天大的责任,就算是毁掉海州,怕也要被自己的主家砍了脑袋,不如这么拼了,还能给自己的家小赚些烧埋的银子,前面传来的厮杀声很快就消散了。

十几个人并没有形成什么抵抗,只听得惨叫和扑通的落水声音,对方已然是到了自己跟前,这押运头目反倒是不急了,趴到船边捞了点水,在脸上抹了一把,低声的嘟囔说道:

“到现在老子还不知道什么人来打,死也是糊涂鬼,真是别扭……”

不过随即就是举起手中的大刀高喊说道:

“老子我吃过喝过嫖过,不白活了,操你娘的!”

这人大喊一声,举着刀就冲了上去,跑过两艘船,就被几根长矛在身上开了血窟窿,直接就是掉到了河中。

崇祯十年的四月份,两淮盐商在兖州府和济宁州的四处盐库,和两伙在运河上行进的盐船,都是被人毁掉,盐或者被直接散去,或者是被倾倒进了水中,这对于两淮盐商们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更加糟糕的是,在济宁州的两户盐商派驻在山东的代表,家中半夜被盗贼冲入,砍掉了脑袋,金银财宝都被掳掠一空,算是仁慈的是,这代表的家小没有人去碰,还好不算是灭门。

在曹州,那边是总兵刘泽清镇守的地方,所以这等恶性的案件没有发生,不过住在曹州的那名盐商管家,半夜却被人在院子里面丢了死狗,早晨起来狗血流了满地,一片腥臭之气,吓得全家鸡飞狗跳。

在青州府靠近兖州府,一名和刘泽清素有勾结的地方士绅被扣上了交通白莲邪教的罪名,还没有等这士绅为自己申辩或者是逃跑,就被大批的胶州营兵马包围,三下五除二的打开了庄子,灭了满门。

结果到了五月份,两淮无一粒盐到山东,山东无一人不用鲁盐,有文人在自己的笔记中记录下了这些事情,起了个名号曰“血盐四月”。

木云瑶自从担负了解读邸报塘报的任务之后,女孩就有一个权力,那就是委托胶州营的商人们去搜寻一些她要求的消息。

五月二十一,她要的消息从南直隶送过来了……

第192章 有所改变 说合

这一年山东大旱,河南,山西都是大灾连连,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部队在这一年屡屡被官军击败,可却无法动摇他们的根本,失败之后马上又重新聚拢更多的部队和朝廷对抗,就是因为大灾造成的民不聊生。

不过相对的,在莱州府南部却情况稍微好些,首先种田虽然仍是主业,但赚钱的大头却在私盐和胶州营周边的那些劳役工务,李孟这边有个好处,就是征发劳役都是付款报酬,而且绝不拖欠。

私盐,劳役,给此处的居民带来了收入,即便是田地无所出,他们却可以通过购买粮食渡过难关,粮价的上涨,吸引了南直隶和浙江的粮商,通过海运把粮食运送到胶州这边来,让地方上很是平静。

很少有人能看明白这是李孟的功劳,不过莱州知府和下面各个州县的牧民官员都是赚到了好名声,所谓齐鲁唯有莱州一府太平地,各级官员体恤民情,抗灾有功,都是在吏部的考绩上有不错的评价。

其中胶州颜知州名声尤为响亮,京师官员有几位胶州的人,与家人通信来往,都是知晓,山东虽然大旱可家中却还太平,所以当真是给这位颜知州美言了几句。

而今天下处处皆是灾荒,只有官逼民反的,颜知州这等治理地方如此。真是显眼之极,内阁和司礼监都是注意到了他,隐隐有风声传来,这知州任上结束,就要超拔到某地做知府了。

李孟总觉得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随波逐流,跟着时代长河的变化浮沉,实际上,莱州府此时历史上已经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因为他的到来,事情多少是有了改观。

木云瑶拿着从南直隶带来的文书兴冲冲的过来找李孟,这时候的李孟正在接待一名济宁州的老员外,这名老员外在南直隶曾经是做过两任知府的,致仕之后,回到了家乡济宁州做个富家翁,也算是德高望重的角色。

不过在李孟这边却是客客气气的坐在下首,在李孟的书房之中只有王海和两名亲卫带刀侍立在一旁,听到那名老员外态度很是恭谨地说道:

“南边的那些人托老朽带个话给李大人,前些年不知道大人的虎威,多有冒犯,眼下不敢要求什么别的,只求在山东这些人丁都能安全返回海州,回去之后,两淮再也不涉足山东盐市一步。”

南直隶的知府一般都是五品和从四品的品级,这样级别的文官已然算是高品,平日和参将见面的时候,都是要参将执下官礼,客客气气的拜见,文贵武贱就在此处体现的格外明显。

即便是致仕了,这知府也在官场有许多亲朋故旧,本地武官轻易不敢得罪,但这位老员外在李孟这边却完全是按照平民见官礼,郑重恭敬到了极处。

“赵翁那里说话,本官是分守莱州府的参将,那里顾及的到兖州府那边的事,再说,我这个盐政查缉的职位也只是青,登,莱三府,和那边何干。”

李孟四平八稳的坐在那里,不阴不阳的打着官腔,听到李孟这般说,那位致仕的赵知府禁不住心里苦笑,可脸上却不敢表露出来,只能是继续的陪笑道:

“大人说那里话,整个山东盐路都要仰仗大人的虎威,两淮那边也是委托老朽来说项说项,毕竟现在在山东的都是他们淮上子弟,家中都有妻儿父母,还望大人开恩慈悲才是!”

李孟端起茶碗抿了一口,笑着说道:

“南直隶那边是南京脚下,两淮的父老自然瞧不起我这乡下地方,怎么当得起赵翁这么客气的说话。”

这位老员外的脸色变得有些尴尬,不过李孟那边却继续地说道:

“几次三番,李某这边只不过做些小生意,让山东人吃山东盐罢了,生意就是生意,不想带上什么沾染血腥的事情,可有人总是找上门来,本官总是要做些一了百了的。”

这位赵员外听到李孟这番话,却听到了些转机,连忙站起来,作揖恭敬地说道:

“两淮的几家人已经是下了死保,决不再冒犯大人的虎威,这边由海州的盐运使大人和几家族长联合写了保文和契约,在济宁盐仓那边存放的六千担的淮盐都转给大人,另有四千担淮盐用水路送到济宁州,请大人一并的接受。”

淮上盐商让出山东的地盘,并且奉送淮盐万担作为赔偿,还有一些所谓身份高贵的人做的担保,这件事情看起来李孟已经是大获全胜,两淮盐商行销天下,从未在什么地方遭遇到这么大的抵抗。

或者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一个把私盐当作主业来经营,而且有这么强大的武力的将官,在半个月前的那场冲突,两淮盐商差不多在山东丢掉了几百条人命,山东本来不是淮盐的主要市场,而且为了求得庇护,已经是给刘泽清让出了不小的利润,这番惨烈的争夺,所得利润不大,却如此血腥,太平富贵久了的盐商们都已经是有心放弃。

派这个致仕的知府前来分说,这态度已经是磕头了,听到对方说的那些条件,李孟倒也满意,只是这赵翁却不光是两淮盐商的说客那么简单。

这位老员外看到李孟的态度,以为自己说和的任务已经是完成,心中也变得轻松无比,坐回椅子上,正要说几句闲话,却听到李孟在座位上开口笑着说道:

“赵翁在巨野的盐仓也有个三千担吧,据说这盐还有一半就是刘总兵的私产?”

几句轻描淡写的话语,在这位赵员外的耳中听起来好像是晴天霹雳一般,他在哪里再也不敢表现什么高品文官的雍容气度,好像是屁股下面有刀子扎一样跳起来,急忙的走到当中,直接的恭敬跪了下去,口中连声分辨道:

“李大人明辨啊,在下身处那刘泽清驻地之中,很多事情也不得不从,在下心中也经常是惭愧异常,觉得有负朝廷的恩德,圣人的教诲。”

李孟心中冷笑,胶州营的盐贩去找这位致仕的官员商议私盐买卖的事情,谁想到被这人拒之门外不说,还告诉了刘泽清的人马,让自己的人手折损了四五个,要不是这人还有朝廷官员的身份,今天就在这里砍了他的脑袋,不过对方可是一个致仕的知府,要是动手杀了,恐怕朝廷对付女真和闯军的人马,就要来对付自己了。

不过李孟而今也是有些涵养气度,只是淡淡地说道:

“本官还挂着盐政巡检的职司,看在赵翁这次说合的份上,也就不为难了,赵翁回巨野后,十日内把这盐运到济宁去,这事情也就算了吧!”

这些私盐加上运送的费用,一来一去,这赵翁差不多亏掉了上万两银子,何况还有得罪刘泽清的风险,不过看着坐在上手满面笑容的李孟,还有站在四周满面森然,呆到肃立的亲卫们,这位也算是看过市面的赵翁咽了口吐沫,干笑着回答道:

“既然如此,那就多谢李大人的好意了,这件事情赵某回去之后就办。”

“本官也不愿意山东境内多有刀兵杀伐之事,请赵翁回复淮上的诸位,自此之后,天下太平,不必担心。”

李孟这番话说完,那就是同意了这位官员讲和的提议,此时的赵翁背后已然是被冷汗湿透了,他身在巨野,和曹州的刘泽清来往颇为亲密,刘泽清一向是自诩勇猛无双,人前人后都是作出一副凶恶模样。

不过那模样更多的是故作凶恶,在美色金银面前,刘泽清向来都是笑脸相待,可这李孟脸上倒是一直挂着和煦笑容,却什么事情都瞒不过他,语气淡然,可却杀意森森,这种杀意不是故意作出,倒好像是天生带有。

这位赵翁已经不愿意再在这边耽搁工夫,心想走的越快越好,而且想起来前和刘泽清见面所说那些,背后的冷汗禁不住越来越盛,身体都禁不住颤抖,这老头禁不住想起自己做知府时候,军将见他那个不是客客气气,可眼下各处都是如此的嚣张跋扈,这天下真真是不一样了。

看着那赵翁近乎是狼狈的走出了屋子,端坐在那里的李孟摇摇头,本以为有了曹州总兵刘泽清的参与,自己驱逐两淮盐商出山东的行动会遇到很多的阻碍,谁想到居然是如此的容易,发动之后,对方这么快就是竖起了白旗认输。

但这个结果也就是去掉个心事罢了,多这两府的地盘,私盐的收入最多也就是增加一万多两,目前八千兵饷银粮秣,还有装备衣甲,这一万两左右的银子也就是小小助益。

正琢磨间,王海和几名亲卫退了出去,有一人兴冲冲的跑进来,在李孟的府邸中,能这么做的也只有木云瑶而已,就看见女孩拿着一叠纸,脸上带着笑容,开口道:

“李大哥,有些东西给你看。”

第193章 闲事

看到木云瑶进来,李孟心情却是放松了不少,开口笑着问道:

“你一个人在我这里肯定是很孤单,新来那两个女孩正好做你的玩伴,可要多亲近亲近。”

听到李孟这番话,木云瑶顿时感觉到一阵泄气,自己这般紧张,李孟压根就没有把那两个女子放在心上,不过李孟虽然不在意,木云瑶却颇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总归是要把这些事情扼杀在萌芽之中。

当下巧笑盎然的回答说道:

“我是北人,和那两个南直隶过来的总归是不太合拍,这几天让人在南边搜集塘报之类的,却看到些和那位女子相关的东西。”

说话间,就拿着那些纸张放在了李孟身边的茶几上,这么多年下来,李孟阅读古代文字的能力可是提高不少,他自己觉得没什么,这要是放在外面,已然可以被人叫做能文能武了。

文告里面却不是什么官府的塘报和文书,而是些闲人笔记,明朝文人的八卦之风颇为炽烈,许多历史上的真相都是被这些八卦文人涂改的面目全非,不过却也能通过这些文告看到些真东西。

这次就是某南人笔记,说柳如是曾于陈子龙短暂的同居过一段时日,后来因为彼此性格不合分手。至于另外一笔记中说,顾横波曾和某人私定终身,但却背弃此生死之盟,那名书生因为此事跳江而死。

若是李孟多留心些,就能看到这几份“八卦小报”笔迹娟秀,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正是郡主大人的手笔。

李孟看完之后却是哑然失笑,开口问边上一脸期盼的木云瑶说道:

“那两个女孩子多大年纪?”

万万没有想到,李孟居然问出这个问题来,木云瑶瞠目结舌了一会,才猜测着回答说道:

“应该都是十五六岁吧,比我小点或许大点。”

“就是啊,这才多大的孩子,她们能知道些什么,就算是做过错事,也可以原谅。”

说话间还用手摸了下木云瑶的头发,完全是一副宠溺孩子的表情,看到李孟这样子,木云瑶的心气一下子泄掉了,想要开口说什么,却什么觉得无话可说,嘟着嘴说了声就要离开。

这时候,李孟却在几份来自南方的塘报,实际上是被木云瑶拿来充数的看到了些东西,禁不住皱眉问道:

“这几日看各地的文书之中,都说当朝首辅温体仁贪墨,结党,这攻讦突然这么厉害,莫非朝中有什么变化?”

若是李孟还是守备都司,朝中首辅更替和他自然没有什么关系,可如今是一方的参将,天下间这个衔头的武官也不过百人,朝中政局的变更,总是要及时的跟上,比如说上次加了参将衔头之后,按照老太监的指点。

京师的兵部,司礼监,内阁还有各个相关的衙门都是送了银子过去,也算是见面礼一类,山东的巡抚,巡按,按察各个衙门也是如此办理。

木云瑶听到李孟如此说,连忙快走几步来到跟前,拿着那文告仔细的观看,李孟等着女孩给出解答,却注意到木云瑶的脸上有些红晕,看起来煞是娇俏可爱,李孟倒是有些看得入神。

他不知道,女孩最近一门心思都是搜集顾横波和柳如是两女的负面消息,与这朝政分析上,却是差了不少功夫,此时被李孟问起,心中有些惭愧,形诸于色,这才是双颊通红,不知所措。

不过反应倒也迅速,因为温体仁在首辅之位已经是六年有余,很多矛盾都是天下人皆知,看着到底是谁人撰文发声攻击,很快就能琢磨出脉络,木云瑶清清嗓子开口说道:

“温体仁在当今圣上的印象中就是不结党,当今圣上在潜邸时候,看着朝中阉党,浙党,楚党,东林党彼此争的已然是怕了,温体仁就是号称不结党,这才是大获信用,不过温体仁是浙人,自然对东林有些偏见。东林党为了朝中官位,年年想尽办法来扳倒温体仁。”

木云瑶在那一叠文书里面翻检了几页,却抽出一张纸来,上面也是一名南京人士攻讦的文章,这人士号称是天下名望,有名的大才子钱谦益,木云瑶把这个拣出来倒是有她自己的用意,钱谦益据说一直对柳如是有意,公然追求,这可是江南文坛士林公认的韵事。

这件事,在木云瑶方才兴冲冲过来递给李孟的一叠文章就有,李孟根本没有在意,这次再提出来,显然还要勾起印象,不过效果依旧是没有,李孟看这文章只是点点头“哦”了一声,笑着说道:

“钱谦益我都听说过啊,说是大才子。”

看到没有效果,木云瑶继续垂头丧气,不过还是解释说道:

“当年钱谦益就是被温体仁和周延儒合伙赶出了朝廷,双方的积怨极深,这两年周延儒和温体仁渐渐有了矛盾,钱谦益想必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参与到东林倒温的活动之中。”

“党争祸国”这件事,真真切切的体现在李孟的眼前,外有东虏女真虎视眈眈,内有闯军乱民纵横中原,可作为统治阶级,统治基础的众人,每时每刻都是互相攻击私德小事,为这权位争斗不休,上面如此的混乱不堪,下面如何能同心一力,大明亡国于蛮族之手,虽说是可怜,但也未必没有可恨之处。

听女孩说完,李孟很是有些头昏脑涨的感觉,不过还是抓到了个重点,在那里一琢磨,还是开口说道:

“着人去京师给周延儒和温体仁都送上些银子,不过不要说是咱们送的,事后能能显出好来就是了。”

送礼,这礼单往往也是判断派系和株连的证据,京师给贵官送礼,特别是在这等争斗的时候,既是下注的好机会,也是风险最大的时候,保不齐得势的那一方会借着这送礼的事情来找麻烦。所以京师之中也有稳妥的法子,就是找一家店铺,这店铺在下注准确之后,会主动和收礼的那方证明送礼之人。

李孟从前哪里知道这么多的花花道道,自从当上参将后,立刻是有明白人传授此种法门。

木云瑶也是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却被胶州营系统的众人如此的看重,认为是院子里面说话算数的角色,就是因为她也参赞机要,这等送礼沟通关系的事情,很多也需要她来拿主意。

此时,听完李孟的安排,木云瑶果然开口发问道:

“江南那些文人呢?”

李孟笑着摇摇头,心想江南那些人,刘太监已经是几万两白银给下去了,自己就顺路拿个人情。

说到此时,反倒是无话可说,木云瑶本就因为今天的事情有些尴尬,也不愿意在这里多呆,急忙的告辞离开。

刚要出门,却有名婆子走进来说道:

“大小姐从侧门走吧,外面陈六爷已经是等了小半个时辰了。”

木云瑶虽说大大咧咧的,不太在乎男女之别,可她已经是被看作李孟的女眷了,下面这些将官可都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逾越。

陈六眼下已经是一方的守备,而且还是胶州营的守备,尽管系统内各位都知道真正的精锐,都是在李孟、马罡、赵能的手下,陈六这边的兵丁主要是看守为主,铁匠铺子,盐场和各处仓库。

但是在外人眼中,这陈六子可就是统领老营兵马,亲信中的亲信,当然,陈六子自己是知道底细的,可从李孟身边做亲卫派出去做一方守备,这份失而复得的权位,还有这起起落落的过程,让陈六子可是深深感恩。

从前虽然阴狠,却有些浮躁的性子而今已然是沉稳了许多,这也算是在李孟身边磨练出来了。

“李大人,郑家派人传口信过来,说是咱们要买的火炮都已经是买来了,说是五天后差不多就能送来,那边还说,他们老掌柜还给大人预备了份大礼,可具体是什么没讲。”

“哦?”

如今的李孟已经很少为什么事情感觉到激动了,可这火炮是其中一个,在他的构想里面,有了火炮之后,自己的军队战斗力才真正可以说是提高了层次,称得上是强军,想必在这个时代,对火器的重视,除了自己这个来自现代的异类之外,同时代的古人应该是不会有这般的见地。

听这郑家现宝的意思,不知道除却大炮之外的大礼到底是什么,但李孟根本不抱什么希望,郑家人能想到的无非是金银美色之类,根本不是自己所图。

不过这个消息让李孟压抑不住心中的兴奋,起身对陈六说道:

“走,一同去城外军营走走,轮换多日,儿郎们想必有不同的精气神了。”

身后有人牵着马,在这种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李孟喜欢这种走路的感觉,转过一条街道,李孟看这街角,觉得有些不对,回头问亲卫说道:

“这里什么时候多了个卖果子的摊子?”

话音未落,街边有人暴起,冲了过来……

第194章 小事 大事

李孟出行虽有卫士相随,不过这些人更多的只是战士,而不是护卫,胶州营在胶州城和逢猛镇之间自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外人想要进城来真是千难万难,妙诀无他,把路引制度真正执行起来而已。

而这些护卫们并不是专职,只是各个部队中抽调的精选之士,在李孟身边算是进修,回去之后,就有相应的提拔,他们每日勤练武艺和战阵指挥之法,以及李孟让他们了解的各种知识。

所以护卫们练习的是堂堂正正的杀伐之道,若是迎面有一支军队冲来,李孟的护卫们结成阵势,还真是不惧。

可这等街边突然有人暴起,手持利刃冲上来,李孟身边的护卫们未免就有些反应不过来了,谁也没有想到一名相貌普通,呆坐在街边卖果子的小贩子,突然会有这样的举动。

李孟是首领,一般都是走在前面,在他身前只有两名开道的士兵,那名刺客发力冲来,一时间居然无人能遮挡。

此时的贵官出行,仪仗护卫都是长长的队伍,而贵官则是在中间被环绕,李孟对此深恶痛绝,心想我亲力亲为,威严自生,何必搞那些华而不实的勾当,此时此刻却是想到,这扈从如云也是有他的道理,最起码可以把外人和主官隔开。

刺客明显不是扑通的武人,从暴起到冲刺,速度已然是极快,刺客几乎可以判定自己和李孟接触前,没人能拦在自己的面前。

他手中拿着的是把精钢的短刺,上面淬着剧毒,身居高位之人都习惯在内衬中穿着锁子甲防备刺杀,可这短刺正是对付这等甲胄的利器,若是那些江湖人士还对这个短刺有个说法,叫做破甲锥。

在李孟头上的悬红将近四万两银子,两淮盐商、鲁地豪强还有某军头都是参与其中,敢领取这花红的人也只有自己,杀了李孟之后,虽说自己也是必死,可这笔花红,足够保证家人几代富贵了。

仓促之间,以李孟每日打熬自己的身体,勤练不坠,也仅仅只能是后退一步而已,身后的那些护卫一阵惊呼,有些脑筋转得快的,已经是觉得胶州营这偌大的基业恐怕就要随着李孟的死去而烟消云散了。

“吱~~~~”

极为刺耳的摩擦声音,李孟后退了一步再也没有继续退,微微侧身,腰刀已经是抽了出来,扬起劈下,刀在半途的时候,李孟还是倒转刀身,把刀刃变成了刀背,敲在了那名刺客的脖子上,立刻敲晕了过去。

“呼呼”,李孟也是深深呼吸了几口气,这才是平静下来,身上已经有冷汗渗出,自己已经不是那个小班长,而是镇守一方的大将,有些事情,即便是反感也要去做了,要不然就会有性命之忧。

看着李孟无事,身后的亲兵们这才是轰然一声围了上来,李孟的穿着的锦袍上已经是被划了个大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