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顺明-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兵,李孟也会很放心。

火铳兵在胶州营的序列之中,不被当作单独的兵种对待,尽管作战的时候,火铳兵的作战步骤和如何使用都有严密的规定。

李孟是胶州营的守备,按规定来说,手中领兵不应超过两千,可眼下大大小小的人数加起来,将近六千人,目前却还是按照从前盐丁队伍的划分,马罡和赵能是队长,队副,小队,小队副等等的划分。

眼下的这个局面不管是如何,都有太多不完善的地方,最起码一个不守规条的罪名是跑不了的,而且下面的人跟着拼命,虽说军饷实在的发下,但大家拼命,不光是图个军饷,总要有个官衔在身,要不然人心不稳啊!

但这里李孟却也是有个担心,下面的人挂着盐丁队的衔,虽说名字难听,却是李孟的系统,若是挂上朝廷的官衔,那无形中变成了大明兵部统辖的兵马,大明此时已然是兵为将有,可名份大义还是极为重要,被朝廷的编制官衔套在头上,总归是会有不稳定的因素,总有些忠君爱国的角色。

对于李孟来说,他需要的属下是只听自己一个人命令,不能有异心的士兵和将领,只要是按照朝廷的法度办理,等于是主动把队伍送到朝廷手里,让上面掺沙子下来,真是让人不甘心。

李孟的担忧是一方面,不过在初七那天,快马从逢猛镇出发,给分驻各处的胶州营士兵送去了已经填上名字的告身文书还有印鉴。

和众人的预料差不多,马罡领九百人,赵能领九百人,都为千总,陈六和王海和其他从前的队副一样,都是把总,只不过陈六和王海上面只需要和李孟负责,他们各领三百人。汤二为骑兵把总,领二百骑兵。马,赵二人的部队都是一半老兵,一半新丁,其余的老兵则是都在李孟的手中直领。

上报给上峰的报告里面,马罡和赵能都是各领四百人,李孟则是领一千七百人,而多出来的那些人都是按照盐丁的编制来算。

盐政巡检不管招募多少盐丁,反正没有定编,这样做却也有个好处,队伍里面老兵为兵,新兵为盐丁,档次自然而然就分出来,也算是给新人一个上进的目标。训练上自然会加一把劲。

这次把官职封赏出去,李孟这边虽然想要低调些,尽量不扩大影响,可不管是亲信还是非亲信的军官,都是大喜若狂的模样,按照李孟的了解,许多人都是在感谢李大人之外,满口的称颂当今圣上。

千总把总都是大摆宴席,无论地方上还是绿林响马们都是纷纷的道贺送礼,尽管李孟表面上十分平静,可心中却并不高兴。

大明朝廷的名份和大义居然如此重要吗,自己把他们从一穷二白中拉到如今的地步,可不过是个千总,把总的封赏,而且还是从自己手里签发出去的命令,却让这些人如此的对朝廷感恩。

“你们是我李孟的兵,不是朝廷的兵,是我李孟出钱供养训练你们,不是朝廷出钱供养。”

李孟倒是想把这句话发到胶州营每个人的手中,不过眼下显然不是说这句话的时候,就连给朱云瑶说都不行。

对于其他人来说,打胜仗,升官发财,崇祯九年的正月真是让人喜悦高兴,但李孟心里却有些不愉快,谁想到到了正月十四那天,这种不愉快却是更加剧了。

元宵节是古代难得不宵禁的日子之一,不管是大城小镇,都是彻夜不眠,各种灯火竞艳,很重大的节日,朱云瑶显然是在开封城见识过灯会的繁华和美丽,兴奋的要李孟领着她正月十五那天去看。

胶州城虽说也有自己的气象,不过比起开封这等繁华大邑可就差得远了,李孟正在分说的时候,外面却气喘吁吁的跑进来一人。

外面的亲兵护卫没有阻拦,那肯定就是熟识的人,果然是吴同知的管家,平素两家礼尚往来的交道也是打的多了,下面的人都是认得了。这管家跑进院子之后,先是喘了几口气平静下,然后小步进步,在地上磕头见礼,然后急促地说道:

“李大人,京师那边送来急信,说是一刻不停,不能耽误要送到大人手中,信使就在外面,小的是带来通报的。”

大过年的,到底有什么事能着急成这个样子,京师那边自然是刘太监的急信,难道真是大事,李孟连声的让人快些进来。

那名信使看起来应该是某营的士兵,脸上被冻伤的片片疤痕,很是难看,显然是这一路上吃了不少的辛苦,见到李孟之后,这名信使非得要验过印鉴才交信,李孟也是跟着紧张起来,心想到底是何等大事,居然这么郑重。

接过信笺之后,那名信使自然被人领走安顿,好好休息,李孟慎重的屏退了身边的人,而且安排人护卫把守好各处,这才打开了信。

士兵们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都是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看守,每过多久,却听到李孟在屋中怒吼一声,有什么东西被摔得粉碎。

信是京师司礼监秉笔太监刘福来的密信,信上的内容却是罕见的带了训斥的口气,要知道,双方虽然对外称叔侄,可实际上的关系是李孟对其有恩,而且帮助颇多,别的不说,年前还是送出来五万两银子的巨款。

刘太监虽说身居高位,可对李孟一直很客气,双方努力的营造一种亲戚来往的气氛,但是今日这信笺话语就是说的很重了,完全没有什么客气和亲切可言。

但李孟的怒火却不是为了对方的语气,因为刘太监的信笺完全是为他好,信上的内容看起来非常的可笑,可却让人根本笑不出来。

比如说有一句“而今平贼督抚报中枢兵部称大捷之役,不过斩首几百级而已,如此大捷都是十几万军兵厮杀得来,你一小小守备,以步对骑,一战斩首过三百,几乎完胜,谁人信焉”。

按照报捷,报军功的程序,李孟的报捷文书在有地方官副署之后,派人送到了登莱参将和巡抚那边,杨嗣昌,洪承畴等督师,率领十几万大军在陕西,山西,河南和八大营的农民军大战,才不过是报功斩首几十,几百。

这边胶州守备剿灭地方贼寇,而且还是步卒打马队,居然有如此辉煌的战绩,巡抚和参将谁会相信。

第141章 八闽郑掌柜

若是那无权无势的将官,估计巡抚马上就要下文书来拿人问罪了,但是李孟不同,这人升任胶州守备虽说也是真功实绩,可背后却也有京师秉笔太监刘福来的关照,巡抚朱大典也是心里有数。

本来这报功文书在巡抚和参将议定之后,就要报到兵部,不过这次巡抚朱大典直接是压住了这文书,先是派人快马进京给刘太监送信沟通下,因为他们也摸不准,或许是刘太监授意他子侄这么做。

信笺一到京师,刘太监一看,自然是知道利害轻重,立刻是派人给登莱巡抚那边去信,一边给李孟这边来急信。

也难怪李孟发怒,明明自己打了个大胜仗,偏偏没有人相信,而且还有可能因为这大胜获罪,刘太监到最后还说,如此大胜的规条,即便是各处都核准相信了,也不会有什么便宜赚到。

最大的可能是向上升官一级之后,然后把你调到前线去打陕贼,为了和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他们打,大明死了多少总兵参将,多少巡抚镇守因为这件事情掉了脑袋,去送死干什么。

刘太监把利害分析之后,让李孟一定要把口径统一好,改为斩首十五,然后重新报功过去,再把应该孝敬的银两奉上,巡抚和参将那边自有人关说。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李孟处处小心,却没有想到在这里居然还有疏漏,而且这疏漏让人笑不出来,说白了,让人太过恶心了。刘太监也是一片好意,李孟发完火气之后,还是写了一封感谢的信笺。

本想在李家庄园多呆些时间,李孟看完信之后,直接带着朱云瑶回到了胶州城,倒是让女孩非常高兴,还以为李孟是因为她看灯才回去的。

回到胶州之后,李孟让宁师爷重新写了份报捷的文书,说是与丘家和彭家的贼人交战,斩首十五,贼人尽皆溃散云云,算是按照刘太监的要求写出。

这报功的文书写完之后,抄录十几份,安排骑兵快马送往胶州营驻守各处的人马,务必统一口径。

胶州营驻守各处人马接到这封文书之后,几场大胜所带来的欢欣鼓舞顿时是被冲淡了不少,人人都是纳闷,心想这大胜可是实实在在得来的,为什么要自己给自己降低战功呢?

莱州府的情况却也是奇怪非常,别处都是官兵平贼不力,明明失败却硬生生的夸成大胜,更有过份者甚至杀良冒功,结果是上面下达褒赏,地方上民众却都是不以为然甚至是痛恨,而莱州这边却是军队明明大胜,却突然改口说是战果不大,可民间却都是知道胶州营斩首几百,这种情况也算是罕见了。

这番忙碌一直到正月二十五才算是消停下来,本以为可以闲下来休息,没有想到却穿来消息,一是盐运使那边来了封信,说是请李孟见见八闽商行的郑掌柜,商量些福建土特产的生意,也算是卖盐运使个面子。

八闽商行,郑掌柜,福建的土特产,看起来很是莫名其妙的买卖,李孟却是明白,那些俘虏还真是联系到了自己的主家,这效率真是高,居然这么快就把话传递过来。

灵山卫所盐场和盐田还没有整修完毕,让这些俘虏多活些日子也不是问题,多干点活是好事。李孟客客气气给盐运使回了信,说是自己这边正好是想做点小买卖,多谢盐运使大人给联系路子,随时可以见面。

若是清闲,那就无事找上门来,若是有事,则是许多事一起找上门来,这边要和郑掌柜一起见面,胶州知州衙门那边却也来了封信,说是山东巡抚朱大典要派人给胶州营发饷。

胶州营成立将近大半年,一直是挂着个名头,无人关心过问,这次一报功报捷,终于是引起了上面的关注,李孟心中本就是担心手下愈发的心向朝廷,这次发饷更是让他忧心不已。

但既然要来,总不能托辞拦着,李孟安排宁师爷去各处打听下,这巡抚大人派来发饷的官员应该如何的招待,目前事事小心,总不能在这样的小事上失了礼数得罪人。

谁想到打听回来的消息倒是和李孟想象的有所不同,历来上面派人发饷,这发饷是次要的事情,关键的问题是点验人数,看看你是不是吃空额,贪墨军饷。

这点李孟倒是不但心,他这里只是超编将近一倍,缺额对他来说太不可思议了,所谓事情同时上门就是如此,李孟盘算了下时间,发饷点验的官员和这郑家掌柜居然在差不多的时间到达这边,接待上还真是麻烦。

既然是上峰的点验,李孟自然是要慎重的对待,在山东各地分驻的老兵都是回撤,在逢猛镇和胶州整训的新丁则是被填充上去,好在都是相邻府县,人数不算太多,地方上又是全力的配合,也不花费什么力气。

在胶州营系统里面,李孟有大才,世情也算是通达,但某些小事上却总是让人感觉很奇怪,比如说这次点验,谁都知道上面来人只不过是走个过场,只要是招待的好了,对方高兴,到时候你在校场上随便找些叫花子来站场就万事大吉。可李孟却如此的郑重谨慎,各地的盐丁老兵都是被调回了胶州,军兵这还不算,除去必要留守的军官之外,大部分的军官也是跟着回来。

也有人猜测是不是李孟借这个机会把胶州营的最强力量都是抓在手中,不过这想法根本站不住,从兵到官都是对李孟死心塌地,何必去耍弄心眼去抓。

所以只剩下了一种解释,那就是李孟确实是诚心诚意的要应对上面的这次发饷点验,这就太匪夷所思,这年头居然还有人按照朝廷的规条律法认真办事,确实是让人笑掉大牙。

末世之中总有许多古怪之事,比如说人人皆以规避朝廷律法,钻空子牟利为能,若是谁老老实实的照做,反倒是众人嗤笑的傻子。当然李孟在莱州府如此的威风,谁也不敢去笑话才是真的。

两千五百兵,有四百人有轻甲,二百杆火铳,每兵有十几尺长矛一根,佩刀一把,这些都是要整饬完备,士兵们的厚布军服都是要浆洗干净,这一来一往,李孟发现仅剩的几千两银子又是去了一半。

好在是快出正月,那些年前缴获的战利品索性是便宜发卖,倒也是有所补充,这才不至于太过紧张。

崇祯九年正月二十九那天,八闽商行的郑掌柜来到了胶州城,这位郑掌柜虽说身上穿着的是绫罗绸缎,可看那模样还是海上打拼的,黝黑很是精壮,这待人处事的态度很是谦恭。先是老老实实的把盐运使的引见书信派人送到巡检宅院那边,在巡检衙门那边得到了李孟的同意之后,这商定上门拜访的时间。

八闽商行郑掌柜如此的客气,李孟倒也不为难,在那帖子送过来当天,就派人传信给海边看守俘虏的士兵们,说是人不用杀了。

这边正要接待的时候,莱州府那边又是有消息传过来,说是发饷点验的人应该是在二月初三那天过来,双方相差的时间不过两天,真是麻烦的紧。

郑掌柜在福建那边,经历的气候都是温暖湿润,想必过了长江之后就感觉冷的受不了,浑身上下包裹的严严实实,生怕有一点漏风的地方。按理说,这等赎买俘虏的掌柜,在身份上要比李孟低许多。

可李孟还是在进门之后院子那里等候,难得见到一位历史名人,或者是和名人相关的人物,估计这郑掌柜和郑芝龙应该是有些亲戚关系,那郑掌柜被值守的士兵领进门,听到介绍之后,说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胶州营游击李大人,忙不迭的快走几步,准备跪在地上见礼问安。

看到这掌柜,李孟也是忍不住笑了,胶州营上下官兵最多也就是加个夹袄,可郑掌柜看着如此精壮的模样,居然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着,好似毛球一般的模样,这气氛倒是放松了几分。

李孟见到对方跪在地上,连忙上前扶起,笑着说道:

“山东天气寒冷,郑掌柜在这边想必很不习惯。”

听到李孟这么说,这位郑掌柜可能也是知道今天这事情也许不会那么艰难,自嘲的笑道:

“不瞒大人,来山东三年多,这气候还是受不了,少穿一件也会伤风感冒。”

双方又是随意的客气了几句,一同进了会客厅里面,一进屋子,那郑掌柜又是给李孟恭恭敬敬的道歉道:

“都是郑某没有约束好下面那些混账,冒犯了大人的虎威,今日来这里,就是给大人赔罪认错的,还望李大人有宽宏气度,让这些混账跟着小人回去。”

第142章 柳大人

李孟点点头,端起茶碗抿了口茶,话说到这个程度,反倒是不适合客套了,再说本身自己就是有理主动的一方,要是在假模假式的装下去,反倒是让人瞧不起,当即开口说道:

“人在我手中还有一百六十个,其余的不是战死都是跑进海里冻死,这段时间的衣食住行,还有毁坏我盐田的费用,差不多五千两银子,不说二话,拿出这五千两银子我就放人。”

本以为还有讨价还价的麻烦,谁想到那郑掌柜听到之后,只是稍微沉吟下,就点头答应了下来,郑重其事的站起来说道:

“李大人慈悲,这五千两银子,十日后就给大人送来,这些混账东西,领回去一定要严加的管教,再不会发生。”

如此的干脆利索谈完,接下来是不是不用说了,反倒是李孟有些发愣,看对方这模样,分明就是直接给自己送钱来的,莫非是自己真有所谓王霸之气,逛开封带回来个郡主,遇见这郑家赎买俘虏的人,却还主动给自己送钱。

看着李孟有些惊愕的模样,那郑掌柜脸上露出了笑容,笑着说道:

“听我们船队那些人说,大人在海边有不小的盐田和盐场?”

听到这里,李孟终于是恍然大悟,醉翁之意不在俘虏,而在私盐啊,当下笑着说道:

“不急,不急,我们慢慢谈就是。”

郑芝龙不管是在被招安之前还是被招安之后成为海防游击,郑家的船队都是亚洲海面上最大的一股力量,凡是在他们控制的海域经过的船只都必须要给郑家缴纳费用,形同抽税。郑家的商船队贯通中外南北,到处的做买卖,真是富可敌国。

有这么大的船队,在海边的各个港口和城市里面,都是有他们的商行和代表,这八闽商行就是在长江以北各个港口的代理。

郑家的船队往来做生意,但毕竟是海盗出身,闲来无事做作无本钱的买卖也是捞取外快的重要途径,这次在海州的时候,就有淮商指点,说是灵山卫所这两年富裕的很,可以去抢上一次过过肥年。

那几艘大船本是商船,主事的几个头目在山东和南直隶海面上人头熟悉,除去本身的二百多人,居然也拉起来四百多人的队伍,这就浩浩荡荡的开了过来。

谁也没有把卫所放在眼里,谁也没有想到大过年的对方居然就有了防备,自然是被杀的落花流水,人也被俘虏了不少。本来几个头目是想着,这种私活根本没有必要通知郑家这附近的主事之人。

大败之后,几艘船灰溜溜的回到了海州,为首的几个人还是想要隐瞒,毕竟大船还在,水手都在,招募些人没准还能蒙混过去,反正福建和广东想要下海赚钱的年轻人不知道有多少,谁想到李孟那边打的是赚赎金的主意,派人快马去通知相关的人。

南直隶北面和山东,代表郑家的商户就是在济宁州的八闽商行,就是这位郑掌柜,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被吓了一跳,这才派人快马去海州问讯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才了解到具体的情况。

这郑掌柜自然是对福建和广东那边的情况门清,心想你李孟就是把那些人都砍了,我这边也无所谓,船在就好,人没有了我再找就是。郑家是在海上,你李孟再猛再凶也不过是在陆上罢了,反正没有交集,而且你俘虏的那些人,我还不用给工钱了呢!

但这掌柜的还是来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过来报信的俘虏和船队的水手都说,在灵山卫所那边看到一片好大的盐田。

郑掌柜在济宁州也是南商的代表人物之一,门头很熟,花了银子去盐运司衙门一打听,还真都是知道胶州李孟这回事,又在外面打听消息,李孟山东最大盐枭的身份可就呼之欲出了。

福建虽说靠海,可天阴多雨,晒盐煮盐都是要花费比其他地方多许多的成本,海边虽有良港,可却没有太合适的盐场的,所以吃盐都是需要淮盐的输入,可这价钱也是腾贵,比如说李孟这边盐场卖出去是一两五分一担盐,算是整个山东私盐的批发价了,但是相同的情况在福建,就要一担盐五两银子,这还只是批发的价钱,卖到平民手中价钱更贵。

淮商势大,通往福建的盐路,不管陆路还是海路,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中,这价钱始终是降低不下来。

要说是郑芝龙也是一方豪强,怎么不和李孟一般动手开打呢,因为淮商的实力同样强悍,山东之所以如此,因为这市场本身不大,可福建的盐价这么高,利润如此的惊人,怎么会舍得放弃,郑芝龙这边也是财源滚滚,对这个也不算是太在乎。

但大头目不在乎,下面的人可都是盯上了这个差价,偏偏淮上盐商控制很严格,在海边轻易搞不到盐。李孟这个货源,真是天降甘霖一般。

中日贸易来回都有货物可拉,来往皆是暴利,可南货北运,把江南和福建的货物运送到南直隶和山东,通过漕运北上,南下,回程的时候没有什么货物可拉,或者是北方的特产货物没有什么利润,要是放空船那太不合算。

正好是用来运盐,关键是怎么在李孟这边拿下一个合适的价钱,郑家的海船,每一船运千担以上的货物都是不成问题,拉上盐货,若是李孟能给个一两五钱一担的价钱,一艘船赚到的,就把这五千两银子赎买的钱赚回来。

不过李孟对大明各地的盐价也是心里有数的很,自然不能平白让对方赚了这个便宜去,既然是生意,那就要慢慢的谈才是。

可这边点验发饷的人马上就要到了,两个讨价还价了半个时辰,也没有出结果,李孟心想那边还要去看看验兵的准备到底做的如何,当下开口说道:

“郑掌柜,那些俘虏你让下人去领回,若是济宁那边没有急事,就在这边盘桓几日,我这边二月初三要迎接莱州府验兵的官员,一同看看如何?”

那郑掌柜知道这是李孟留下他来详谈的表示,这私盐买卖是给他个人捞钱的大好途径,自然不能轻易放过,当即含笑答应,至于海边的那些俘虏,安排几个下人过去就是了,至于死活,谁去理会。

胶州营两千兵,在莱州府算是规模最大的一支部队了,点验兵马和发饷的人级别也不低,李孟这边也是得了知会,说是山东按察副使,分守登莱道柳清嵩柳大人过来点验,这可是从三品的大员。

不光是胶州营这边紧张繁忙的准备,就连胶州府也都是忙得不可开交,李孟这边专心的聚拢兵马,操持军务。下面那些办事的人却尽可能的把方方面面打听周全,宁乾贵这边派出专门的家丁仆役在吴同知在那边等待着,自己这边也是派人打听这位登莱道大人喜好如何。

这时代接待上官真是花样不少,李孟也算是开了眼界,颜知州算是很有名士风度的文人,此次居然安排人去济宁州这等繁华之地招来了几位美貌娼妓,还请来了大厨几名,据说这登莱道柳大人家中乃是河北豪门,喜欢美酒美食,若是伺候的好了,一切都是好说,这宁师爷手中可以调用的公款也是不少,也是照章办事。

李孟却有些回到当年的感觉,现代在部队里面的时候,上级领导和主官下基层视察,他作为班长和老兵领着下面的人一同忙碌,当时虽然觉得很累,现在想起来,却是非常的快乐和充实。

二月初三那天,李孟领着几名军官和一队亲兵,出城三十里,迎接上差,颜知州和吴同知一干人也是一同出城,双方只是含笑点头招呼,却也没有太多的话说,相对来说,李孟的态度客气些,毕竟他在追求对方的女儿。

差不多临近中午的时分,能看到官道上过来一行队伍,这队人都是乘车骑马,为首的十几名骑士,是李孟来到这个时代以来,难得看到的穿着新鸳鸯战袄的士兵,到底是副省级干部的队伍,有些气派。

那十几名骑士看到李孟他们停在路边,身后的大旗招展,又是官兵打扮,知道是这次点验的目标,有两名骑士催马朝这边跑了过来,远远大喊道:

“可是胶州营守备李孟?”

一听这话,在李孟身后的军官和亲兵们都是露出愤怒的神色,这些骑兵无品无级,对李孟居然直呼齐名。跟在一旁的宁乾贵连忙低声的劝解说道:

“这可是按察副使的亲兵,这也正常,大家莫要动气。”

“李孟在此,恭迎按察副使、登莱道柳大人。”

第143章 克扣规矩

李孟勉强在脸上挤出一个笑容,高声的说道,那两名登莱道的亲兵趾高气扬的来到跟前,也不行礼,上下打量了李孟几眼,傲慢地说道:

“点验兵马多大的事情,非要二月点,这年都过不安生。”

李孟也不回答,眯着眼睛看对方的打扮,这鸳鸯战袄崭新不假,领口袖口那边却看不到磨损,偏偏还有浆洗的痕迹,对面的两名亲兵虽说是挺胸迭肚,努力显出壮硕的模样,担看着却有些肥胖,绣春刀斜跨在身边,那位置根本不方便抽刀,这分明就是所谓的样子货,根本做不得数。

那边宁乾贵却是早有准备,小跑过去,递过去两个红包,笑着说道:

“路上风大,几位兵爷辛苦,拿去喝杯热茶暖暖身子。”

红包递上去之后,那两名亲兵的脸色马上客气了许多,一名士兵还抱拳说道:

“李大人快些去前面,提早跟柳大人打声招呼,这点验发饷的士兵也好办些。”

李孟和路对面的知州迎接队伍打了个招呼,一同朝着不远处的登莱道队伍跑去,马匹小跑,被冷风一吹。李孟身手扶了扶本就没有歪的头盔,他此时莫名的有些感慨,李孟终于是认识到,如今是崇祯九年,不是现代,他是一名地方上的小军头,不是现代热血奉献的解放军士官了。

到了队伍跟前,李孟连忙下马和颜知州一同朝着登莱道的马车走去,走到跟前,他们两个人和身后的一干官员都是同声问候道:

“下官(末将)某某,见过按察副使,登莱道柳大人……”

问候完之后,也就是留下了李孟和颜知州两个人,知州的师爷和宁乾贵则是给这队伍的随从们陪着笑脸给银子,毕竟这件事是大事,不敢不慎重对待啊!

那马车还是继续前行,两个人还不知道车厢里面的人长得什么模样,登莱道也颇有高官的气魄,压根不掀帘子,就那么端坐车内,有一句没一句的说话,李孟和颜知州就那么步行跟在车旁。

颜知州或许知道这就是官场上的常态,反正是满脸恭谨的笑容,李孟这边则是很不习惯,脸上表情僵硬无比。

“国家多事之秋,李守备慨然从军,平定匪乱,正是楷模,这次本官也是带来了朝廷核发的饷银,以振士气。”

话音倒是京师一带的口音,听起来很是有意思,不过这话语内容却是套话僵硬,可李孟也只能低声陪笑着说道:

“这都是末将的份内事,这次让大人前来,真是辛苦,末将心里过意不去,这边有些土特产,还望大人笑纳。”

颜知州毕竟是文人,跟着马车有些气喘吁吁,听到身后的李孟说话,心想这小子不是一向不知道规矩吗,怎么今日说话这么圆滑通透,禁不住看了李孟一眼,却发现李孟的脸色铁青僵硬,显然是违心之言。

“毕竟是年轻。”颜知州心里叹了口气,对李孟的印象倒是变好了些,可该做的功夫总是要做的,也是低声地说道:

“柳大人,本州特意从济宁那边请来的几位风雅美貌的姑娘,还有临风楼的大厨,已经是在城内准备好,给大人接风洗尘,也消消这一路上的疲劳。”

……

车内稍微一安静,传出来一阵轻笑声,那柳大人柔声说道:

“颜大人费心了,济宁风物本官早有耳闻,堪比江南,可惜分守登莱,没有机会前往,没想到在胶州城有机会,呵呵……”

听着这话,李孟真是有呕吐的感觉,从前在现代,根本接触不到太多官场上的应对,往往看着官场上迎来送往的,有吃有喝有玩,还威风无比,自己也非常的羡慕,谁想到来到明代亲身接触,却是如此的恶心。

好在这难受的场面倒没有持续多久,颜知州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主动的说了不少话,奉迎着这位登莱道柳大人,倒是减轻了不少李孟的压力。这么走了一段之后,礼节算是周道了,众人都是上马朝着城内赶去,二月初四才是校验阅兵,这天到了之后,总要给这位柳大人饮宴作乐的时间。

出于礼节尊重,李孟这些人要跟在后面,方才这按察副使和身边随从的表现让胶州营的士兵们都是感觉颇为的不痛快,看着按察副使的车队前行,一名李孟的亲卫骑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