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顺明-第2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藕蜕蕉淼南乱怀〈笳健
而牛金星自从得到了牛佺生死不知的消息之后,人也是衰老了许多许多,每日里闭门不出,他就牛佺这么一个独苗,如此的哀伤悲戚,众人也都是理解,可李自成和刘宗敏等人对此不理不睬,或者是根本没有注意到,也只有是制将军李过和制将军高一功派人慰问致意,算是礼节周到。
但也仅此而已了,顺军在襄阳和周围各府乱成一团,谁也顾不得一家的悲欢离合了,所以没有人注意到,牛金星府上在五月偶尔有客拜见,五月之后,牛金星府上的家人在襄阳城内外的走动频繁了许多。
第532章 那是在武昌这是在襄阳
山东那边卖地卖的如火如荼,这件事和李闯没什么关系,不过要在天津三卫那边组建征北军大营,这个消息却让李自成松了一口气。
齐王李孟不率军亲征襄阳,说明胶州营下一步的主攻方向不会投放到襄阳这边,这倒是实实在在对顺军的轻视,不把顺军当成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对手,这种轻视倒是顺军的众将颇为别扭。
但这总归是好事,陈六的中原军尽管也是兵强马壮,可比起胶州营的核心部队想必也有差距,总归开打轻松些。
陈六已经是在准备船只渡过汉水,大军已经开始肃清襄阳北边的一些顺军残余据点,山东兵马的战力在河南的时候,顺军已经是领教过了,陈六有一万五千兵马用作全河南的地方治安和肃清。
可剩下的两万五千余兵马,顺军的十几万兵丝毫不敢小觑,严密布防,闯王李自成则是亲自主持防务战斗的布置。
身为统帅,闯王每日里都是在附近观察地形,勘测战场,襄阳周围的地盘,都是被顺军严密控制的,李自成对安全也是放心。
华元年六月二十九那天,李自成率领三百名亲卫去襄阳城南的鹿门山勘察,如果中原军陈六那边率领部队绕远从枣阳那边打过来,也会是不大不小的麻烦。
襄阳城去鹿门山,沿途都是顺军的军营,现在刘宗敏等几路大将都是在各处调集部队,一边是安全没有问题,一边是抽调不出人来,闯王李自成也就是和李双喜一同率军前往鹿门山那边查探地形。
定湖广取河南,得天下腹心进而取天下,以大势压迫李孟臣服,这都是牛金星一干文臣给李自成的天下之策,开始的时候的确是很顺利,顺军不断一步步的占据地盘,看着距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然后全部崩盘。
如此大好的局面,却突然间烟消云散,闯王李自成尽管知道这是不可逆转的势头,但要说心里面对那些文官谋士没有怨言,那是不可能的。
而且经过这一败,顺军那种屡败屡战,坚忍不拔的精神气质也是被彻底的打散了,和明军交战,即便是一开始受挫,可到最后,顺军总是会压倒对方取得胜利,可对于胶州营这种如此明显优势,就算是坚韧又能如何,还不是一次次的失败。
李自成心中怨气渐生,宋献策当时的谶纬之词“十八孩儿当主神器”,他几乎是忘记自己听到时候的狂喜和得意,而只是想,这谶纬明明是说那齐王李孟,与我何干,自己误会了那么久,真是自寻没趣。
谋士宋献策自河南大败之后,就悄无声息,牛佺没于乱军之中,也是不知死活,牛金星则是闭门不出,李自成却也是懒得理会,如今这样的局面,无用的文人还理会他干什么。
牛金星闭门不出,只有些亲信家人在外面活动,闯王李自成是这片势力范围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有迹可循。
闯王李自成要去往鹿门山勘察地形的消息,很多人在三天前就知道了,这自然也瞒不过牛金星这边,牛金星在自己屋中沉思了一夜之后,第二天,有一名牛府的家人,家在郧阳府的说是家中有事,想要回家探亲。
尽管顺军已经在这附近开始了戒严,可牛金星的下人家仆,那自然有特权在,城外的人稍一盘查就放过去了。
李自成率领轻骑从襄阳城出发之后,一路上没怎么停留,就到了鹿门山一带,这边算是另一处关口,如果在对面的枣阳组织人马渡江,顺军就要在鹿门山一带组织防御了,必须要提前看看地形。
白云寨就是在宜城附近,刘洪起在李自成还没有离开城池的时候,就知道了消息,他点起了能动员的三千多嫡系的骨干精壮,一起下山。
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官方记载的史料和地方志上,以及文人记载的那些野史笔记,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大家都承认的一点是,闯王李自成在从鹿门山上下来的时候,遭到了白云寨刘洪起率领地主民团的埋伏。
手下的三百精骑竭力拼杀,可架不住对方同样是精壮的家兵家将,没有一骑逃了出去,等到附近的驻军赶到,现场已经没有活人,过来埋伏的地主民团把自家的伤亡尸体临走的时候一并带走。
卫兵并不重要,关键是闯王的生死如何,翻遍了这里,也只是发现一具穿着闯王袍服的无头尸体,身上的饰物和武器全都是找不到了。
实际上有见过闯王本人的,已经能从这身形和一些特征辨认出来了,可兹事体大,不敢擅自的做出判断。
只得是快马加急报到襄阳去,让那边的人再派人过来查验确定,七月的襄阳已经是很湿热,那具“疑似”闯王的尸体已经是腐烂了不少,只能紧急用石灰处理。
这件事实在是太突然了,在襄阳的制将军高一功亲自率队前来,当然不会有什么意外,这就是闯王的尸身,谁是凶手并不清楚,可在这附近能动员起来这样规模部队的实力也就是那几个大山寨。
不过前面那些对闯王尸身的不确定,导致了今后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中都提到闯王实际上没有死,而是在湖广一带的寺庙出家为僧,官方对这个也是懒得追查,结果有无数的文艺作品以这个为题材。
白云寨的寨丁在混战中用弓箭射中了闯王的脸颊,闯王摔在地上以后,被跟上来的人砍掉了脑袋。
闯王的首级被装进木盒中,里面放上石灰和药物,派人走小路,快马加急的送到河南将军陈六手中。
满心复仇心思的高一功现在却没有机会报复了,当地的驻军听到消息来到鹿门山下,到通知高一功过来验看,这之间差不多花掉了十天的时间,就在消息流传环节的第四天的时候,中原军发动了攻击。
汉水并不是天险,樊城也不过是纸糊的,真正难啃的是襄阳城,顺军还在汉水和襄阳之间布置了重重的防御。
但开战之后,胶州营的火器部队还是很快的上岸,布置好了阵地,中原军在汉水中,在岸上都有伤亡,而且比起胶州营正常的战斗来说,伤亡不小,原因很简单,因为襄阳城的守御顺军用上了大炮。
尽管这些火炮很落后,可用在城防上和城外的工事上,却用处不小,看见舟船过江,也是炮火齐发。
这样困难的局面在中原军登岸后,把火炮架起就开始逆转,灵活准确的山东兵马火炮,开始一个个的拔除对方的炮阵。
等到大批的步卒上岸之后,顺军的炮火就不再造成什么威胁了,按照常理来说,趁着对方立足未稳,马上就是派出部队迎头痛击,肯定会有效果,可中原军一上岸,顺军的阵地立刻就崩盘了。
很多顺军的士卒直接是从阵地上溃逃,军官们不管怎么弹压都是制止不了,在鹿门山附近的驻军发现闯王尸身,消息正在回报的时候,襄阳城内,就开始有零零碎碎的消息流传,说是闯王已经被杀了。
高一功率兵去看,无疑更是加强了这个传言的真实性,襄阳城中的衙役和兵马司,都是用从前大明剩下来的衙役差人,维持治安也就是个勉勉强强,想去查这流言的源头肯定不成,大家心里都是明白,搞不好这流言就是从那些人之中流出来的。
可等到对岸的中原军突然开始进攻,可城内还是没有闯王的行迹消息的时候,大家心中有些明白了,搞不好这件事情就是真的,闯王是顺军的领袖,刘宗敏、李过都不能服众,何况闯王李自成也是一个象征,他一死,顺军士卒对大顺的最后一丝忠诚和希望也是烟消云散。
在没有李孟的历史上,一片石惨败之后,到武昌李自成被武装民团偷袭身死,这一系列的惨败都没有影响顺军士卒的斗志,他们一直和满清鞑虏进行着最坚决的斗争,可现在不同,胶州营不是异族蛮夷,齐王治下的百姓能吃饱饭,过上比从前更好的生活,顺军的奋斗目标这都实现,闯王李自成身死,顺军作战和效忠的目标和对象都是突然间消失不见,那就不要谈什么斗志了。
襄阳城的外围迅速被扫荡一空,上岸的区域被清理出来,大批的士兵和辎重在船运下开始登陆。
刘宗敏和李过都是在襄阳城内,他们已经是意识到城中关于闯王的传闻搞不好是真的,城内还有他们能抓得住的骨干部队,依靠这些部队和坚固的城防工事或许还能支撑一段时间。
不过看见城外胶州营中原军架起的大炮后,他们都对自己这个判断怀疑起来……
中原军这次动用了四十门十磅以上的大炮,其中十六磅火炮十二门,据说十八磅的重炮正在路上。
第533章 天下人心所向
七月下旬的时候,中原军主将陈六给在济南的李孟送来了两样东西,一是李自成的首级,二是襄阳城破的消息。
已经是秘书监书办的牛佺和亲兵营把总郝摇旗来辨认了首级,尽管面目全非,很是狰狞,可还是确认这就是闯王的脑袋。
被称为天性凉薄的郝摇旗再看完首级之后,回到自己住处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双眼深陷,全是血丝,清查司的探子一直是在盯着他的动向,牛佺则是表现的魂不守舍,懵懵懂懂,差不多三天后才恢复正常。
闯王李自成是何等的人物,那是有资格逐鹿天下的英杰,不世出的枭雄,可如此的突然,就是这么突然的,脑袋被送到了山东来,具体发生了什么他们没有资格知道,可这个死亡未免太简单了。
襄阳城破的消息很快就被公示山东天下,这过程也是很简单,先是肃清了襄阳城外的工事和防御,然后集中重炮轰击城墙的一角,在十六磅和十八磅的重炮轰打下,这所谓的天下雄城也没有支撑住。
关键的问题是,城墙垮塌后,顺军的士卒无法把缺口补上,胶州营的火铳兵清扫一切敢于露头的敌人,然后披甲的士官带头,拿着斧枪和身后的长矛兵冲了进去,一个缺口被打开,整个城的防御就崩溃了。
中原军的攻击仅仅是针对襄阳一点,但打开了这个点,整个襄阳的防御就无法维持,胶州营的步卒是天下强军,在他们面前没有可以形成抵抗的敌人。
何况在襄阳城之中,闯王的死讯已经是让居民人心惶惶,突然严厉起来不必明朝逊色的政策,让人心也是有些溃散了。
没有了居民的支持,顺军士兵也无法固守,如果困在城中不动,那只能使被胶州营瓮中捉鳖,彻底的歼灭。
顺军的武将之首刘宗敏在火炮轰击的时候,不慎被碎片集中,当场身亡,袁宗第不知所踪,李过和高一功带着几千嫡系的亲卫从南门出城,去汇合在宜城的张鼐,他那里还有近三万的部队。
不过张鼐的部队是新起,估计能有三千到五千的骨干已经是幸运了,襄阳城破的消息传播的如此之快,在湖广一带的地主豪强,纷纷听到了消息,他们就好像是闻到了血腥味的野兽,蜂拥而至。
从前的顺军也是巨兽,没有人敢触碰锋芒,现在则是块肥肉,谁都要上去啃一口赚赚便宜。
前面有胶州营大军的压迫,后面有地方上武装民团的骚扰,顺军湖广的力量迅速的土崩瓦解,很多顺军士卒都是脱掉号服,变成百姓混入乡间。
那边张鼐本来是打的顺风顺水,可大局势变化,他这边也是顶不住了,白云寨的刘洪起纠集了所谓四十八寨的联军差不多有七万多人猛攻宜城,他也只能是率领精兵突围,和李过、高一功等汇合。
从襄阳城中带出来近万人,张鼐这边有三千多人,可一行人一路边打边退的到长沙府投奔了大西军张献忠的时候,手中仅仅是剩下七千多人,剩下的人都是在沿途消耗掉了。
其兴也勃矣,其亡也乎矣,形容大顺这个政治武装集团再合适不过,几起几落,好不容易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准备进取的时候,被胶州营迎头痛击,也就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大顺实际上已经是覆灭了。
如此大的势力这么迅速的被消灭,让天下人彻底见识了胶州营凌驾于各个势力之上的绝对优势。
顺比大西强,大西和明互有胜负,但占据上风,大体上就是这个区分,现在顺的覆灭,山东从北向南的扫平天下,号称是天下雄关的襄阳城轻而易举的就被拿下,这更是加深了众人的这种印象。
到了八月间,天下间变得很安静,大西军张献忠本来整合了手中的各支力量,已经对明军占据上风,李过、高一功等顺军骨干的加入更让大西军的实力上了一个台阶,可他现在已经不敢奢望南直隶和江南处,只是调整部队的动向,开始琢磨着去广东之地。
平贼将军、宁南公左良玉那是被胶州营的血腥手段吓怕了,何况左将军当年在河北和辽镇同鞑虏交过手,自然明白歼灭鞑虏几万兵马的山东部队到底是强到了什么程度,明明现在他周围的顺军和大西军都在收缩,可他不敢有什么扩张地盘的举动。
反倒是把自己搜刮来的金银财宝都是放在船上,一有不好就准备沿水路南下,溜之大吉。
南明小朝廷的愁云惨淡自然不必说,内阁首辅刘宗周实际上还是小皇帝朱慈烺的老师,每日间进宫讲课的。
弘光小皇帝现在已经是惊慌之极,生怕有人开城把他献出去,刘宗周毕竟是学问大家,这做官的本事不免差了点,他开口劝慰的话很有意思,居然说你一个小孩子,对李孟那等枭雄没什么干碍,做个太平富家翁还是可以的。
刘宗周此人算是这南明小朝廷最忠心耿耿的臣子,居然都说出这等话语,显见是对局势没有一点的信心了。
更有荒诞者,在朝廷的内阁朝会上,护送着朱慈烺一起来到这边的伴当太监,现在已经是司礼监秉笔的某人,哭着在朝会上下跪,求各位阁老若是有什么打算,皇帝不想管,也明白大家的难处,只是皇帝还小,请大家给小皇帝留条生路。
如今这内阁之会,可和京师的概念不太一样,提督太监卢九德也是参加的,南京守备魏国公也是参加的,兵部尚书马士英也是参加的,而剩下的几名尚书大臣也都下面的几名总兵军将有这样那样的关系,这内阁之会,实际上是个军阀的会议。
基本上是手中有兵权的人,或者是手中兵权那些人的代表在这里,这些人各有心思,听到这太监泪流满面的跪下,彼此之间也是很尴尬,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刘宗周在那里木然无语。
南京城破,江南归于齐王之手,这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了,也就是早晚的事情,按说从前,城内肯定是混乱无比,许多人趁火打劫,可如今却不同,几路兵马都是专门布置人手在城内严查,若有作奸犯科的人,肯定是先宰了再说。
明白人多得很,大家心中有数,这是为了给齐国公一个完整的南京城,免得到时候大家难做。
现在就是大家猜猜,到底是谁主动的把南京城给开城,谁得了这个头彩,倒是新任应天巡抚阮大铖干的热火朝天,整顿地方,清理税赋,维持治安,东林诸人那是看得心中有气,这混账难道在北面得了什么好处,怎么被他拔了头筹。
南北漕运的交通并没有断绝,从北面来的人带来了消息,带来他们从北面的所见所闻,几处大的河港都有大量的船只停泊,胶州营的部队已经是做好了渡河作战的准备。
东林党主要来自苏松常之地,而浙党又是杭嘉湖三府,这些人就是所谓天下士子的精英核心。
自从山东兴起,江南士子就是谩骂不休,朝中也是一面倒的攻讦,一来这李孟是大太监刘福来的亲戚,又是武夫,这等人就是最为人不齿的阉党,自然要势不两立,而且李孟根本不把文人们放在眼里,文贵武贱的传统关乎文人地位,也是不能退让的,一定要见个高下。
更关键的是,山东的私盐销售,山东的外洋贸易,还有山东的商业网络,还有设在漕运枢纽上的厘金关卡,这些都是对江南的大族豪商造成了冲击,有利益的损害,这可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情了。
江南素有资助贫寒士子读书的传统,而富豪大族又多是书香门第,而江南优秀的文化传统则决定了江南人士在官场上占有很大的数量,这些和江南豪商大族有千丝万缕利益关系的官员自然要捍卫江南豪商的利益。
那山东的李孟自然就是他们不共戴天的仇人,暗中下绊子,明里抹黑,给山东掺沙子,各种各样的手段都是用尽,谁想到今日这李孟已然要一统天下了,江南的豪商大族也是觉得跟着这位齐王,没准有更多的好处可拿,纷纷转变了立场。
一段时间的失声之后,舆论也要观察形势,等看到南京城和江南各处都是这番模样,舆论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原本还是偷偷摸摸,现在的诗会文社之中,已经有人公然的宣称北地乃王气所在,还拿出当年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的段子来当论据,大有你南京城内的文武如果不开城投降,那就是违背天意民心,必将被历史唾弃的意思。
这边民意沸腾,都是为了能在齐王面前表现表现,可齐王府那边却顾不上这个,李孟手中拿着一杆比火绳滑膛枪稍微小一点的火铳观看,身边的孙和斗笑着解释道:
“王爷,先前咱们走了个误区,这激发的装置不必用弹簧,改用簧片就可以,现在已经是批量生产了。”
第534章 大势所趋
在齐王府附属的射击场上,和很多时候一样,三十名拿着胶州营制式滑膛枪的士兵站成一队,而三十名手持新式燧发枪的士兵站成一列。
这次和战场上的状态不同,每个士兵们的身边都有个水桶,水桶的边缘搭着湿布,校场上硝烟的味道极重,士兵们现在都在拿着手中的湿布擦拭枪管,湿布擦过枪管,滋滋作响,有白色的蒸汽冒起。
亲兵大队的亲兵把总领着人拦在那火铳兵和李孟一干人之间,一步步的发布命令,让士兵们擦拭完火铳后,空手到一旁待命。
又有一些工匠小步的跑上前,小心翼翼的把地上的火铳捡起来,仔细的检查,一边检查一边报出数据,边上还有人在那里快速的记录。
一百余步外的放有各种草木靶子,也有人在那里检查记录,这些人有汉人,也有少部分的白人,这都是兵器制造局的工匠。
齐王相孙传庭手中拿着一杆燧发枪,不断的拿起放下,做出射击的姿势,脸上喜色颇浓,孙传庭当年可是披重甲,骑烈马,领着精兵冲锋陷阵的人,虽然是文臣,可也是身材健壮,懂得武艺。
他初来山东的时候,看见山东的火铳就是惊叹异常,这可比明军那鸟铳要强出太多,真是军国利器,没想到今日间又看到更强的,这燧发枪相对轻便,而且装填弹药,激发射击,都要比火绳枪迅速。
因为是燧石激发的装置,所以气密性做的也是很出色,射程远了不少,这样的武器如果装备在军中,肯定是会让胶州营的战力更加的增强。
兵器制造局的主办和副主办孙和斗和郭栋站在李孟和孙传庭的身边,随侍在一旁的只有亲兵统领黄平,其他人都是自动自觉的离开远些,看那些制造局的工匠忙碌。
“王爷,这个火铳已经是制造了六千杆,都是完全合格的产品,每杆火铳的都能追查到制造人,质量请放心。”
郭栋是李孟府中的仆人出身,关系亲密,说话也是随便些,边上的主办孙和斗就有几分矜持了,躬身微笑着说道:
“王爷,几位大匠专门督造了水力的机械,这些机械专门为燧发枪设置,也配备了专门的熟练工匠,和足够的人手,生产速度不会比滑膛枪慢。”
这燧发枪的生产和大规模生产对李孟自然不是秘密,李孟本以为滑膛枪这个是欧洲军队的标准配置,谁想到在郑芝龙定期送过来的传教士和洋商那边,知道了欧洲军队那边已经开始配备这种燧发枪。
尽管这件事对胶州营没什么影响,可李孟还是惊出了一身冷汗,维持着中国军队不被西方拉开,这可是他的责任,天赋的职责。
听孙和斗和郭栋介绍完,李孟琢磨了下沉声问道:
“保密工作如何?”
边上的孙和斗连忙解释说道:
“本地的武装盐丁在外围,大营第七团就近看防,距离工场三里划定禁区,妄入者重罚!”
这工作做的没什么问题,李孟点点头,开口又是吩咐说道:
“尽快给部队列装,就按照各团的序列进行,弹药包的生产也要配套,不要落后。”
孙和斗和郭栋两人连忙的躬身答应,李孟冲着这些人摆摆手,举步向外走去,这些庶务自然有相应的官吏来做,不用太过关心,做好做错,都有相关的考核和赏罚,有规矩有自觉,这是个快要完善的体系了。
李孟向外走,齐王相也有不少的政务要做,孙传庭走出校场之后,和李孟告辞回官署办公,秘书监的主办袁文宏则是快步的跟了上来,自从李孟从齐国公自称齐王之后,负责安全这一块的亲兵统领黄平建议李孟不要骑马,尽可能的乘坐马车。
当时李孟还发了脾气,怒斥说是名目上换了变化,莫非就要享受富贵,骑不得马匹了吗?结果黄平颇为尴尬的坚持说道,如今火绳枪和燧发枪渐渐的生产推广,难保没有一两只流落民间,万一有人拿着不利王爷。
说到这里,李孟也是无奈,身在高位总有许多不得以的事情,兵器制造局为这件事专门抽调了人手制造了一辆四匹马拉的马车,是那种带着座位的马车,有车厢,行动方便灵活些。
李孟上车,袁文宏则是坐在了斜对面,御手抖动马缰吆喝一声,马匹小步的跑动起来,在马车周围骑兵护卫也都是跟着启动,这些骑兵都是精锐亲兵,如果有事,可以在最快的时候形成护卫,作出反应。
马车离开校场一段距离,李孟一直是靠在座位上闭眼假寐,马车轻微颠簸了下,李孟突然开口说道:
“李自成的首级现在在那里?”
“现在在亲兵大队军营的仓库中。”
袁文宏等于是李孟的秘书长,千头万绪都要理清,在李孟的建议下,他用纸做了个本子随身携带,这种笔记本迅速的山东文官之中推行开来,并且很多人开始使用硬笔,因为记录起来要便捷迅速许多。
李孟问的这件事情,倒是不用翻阅本子,随口就可以回答出来,李孟沉思了下,叹了口气,开口说道:
“在历山上找个地方好生安葬了吧,等湖广那边的事情了结,把李闯的尸体焚了,骨灰送到陕西米脂去。”
袁文宏在本子上快速的记录下来,他没有接话,不过心中却颇为的钦佩,他跟了这么久,发现齐王在政治和军略上最多只能说是中上之才,可心胸却是极大,颇能容人,即便是再针锋相对的对手,也会给予正确的看待和尊重,大明和顺军已之间彼此仇杀之极,李自成陕西米脂老家的祖坟被挖,族人被杀了干净。
按照袁文宏的想法,如果明廷抓到李自成,肯定会把他挫骨扬灰彻底的毁掉才算是罢休,可李孟却说好生的安葬并且送还祖籍,这等气度,实在是非凡。
尽管马车能通风,可却稍嫌闷热,李孟却是穿着长袍,额头上微微见汗,他拿手扇了几下,边上的袁文宏连忙的跟着说道:
“大军入城之后,陈将军按照大帅的吩咐,把牛金星先生的府邸保护周全,牛先生已经是准备全家搬到山东来,和牛佺一起。”
李孟点点头,顿了下,询问道:
“牛佺这边如何,秘书监的文士就他这一个河南人士吧!”
“王爷,牛佺做的很是不错,毕竟曾经在闯营参与机要,做过具体的政务,上手很快,为人也是低调。”
李孟点点头,不再说话,牛佺对他来说,不过是有关系的故人而已,又在湖广的顺军攻略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要给予照顾,但照顾到什么程度,当然要看他自己的表现。
不过牛佺如果能做,将来可能是前途无量了,他的父亲牛金星就算是天纵之才,也不会用他了,毕竟牛金星曾经是顺军的首席文臣,如果用他,肯定会背负滔天的骂名,牛金星的确是颇有才华。
李孟要是想用,也只会是给他参议和顾问之类的角色,不会让他占到台面上来。
北直隶的土地差不多完全安排完成,三成的土地被柳家和其旁支买走,其余的则是被京师中的大明前高官和勋贵们买走,已经是开始安置处理,这个并不复杂,农具佃户调集容易,连土地都是熟田。
因为是这样,所以天津大营的组建颇为迅速,通过漕运大批的物资已经是开始调配过去,山东大本营的部队也开始逐渐的调拨。
河北总兵张江给李孟的军报上说,目前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已经是准备投降,可仍然希望在胶州营之中做个军将,保存自己的实力。
目前这样的情况,山东不会答应他的条件,这一直的犹豫不决已经是让齐王上上下下颇为恼火,那点实力,打也就是打下来了,不过吴三桂手上的兵丁和佃户也是纷纷逃亡,也是看到大势所趋。
辽西草原上,陈永福、张坤、欧曼等人指挥的蒙古骑兵和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的部队打了几次,草原上的牧民骑兵没有胶州营步卒的协助,根本不是八旗的对手,几次都是被打的溃败。
可架不住土默特部轮番车轮大战,不怕损耗的拼杀,辽西这边始终是纠缠不休,一锅粥一样的局面,蒙古死伤惨重、女真也是伤亡不少,吴三桂的部将附庸也就是因为这个大势所趋,才逐渐的逃亡。
齐王的车队已经是快要出城,几名亲卫从王府的方向骑马赶来加入车队。
有人敲击窗户递进了几封信来,袁文宏接过,直接是展开第一封,低声读道:
“王爷,河北张将军急报,吴三桂请降,愿为一平民,请在齐王治下做一富家翁。”
李孟点点头,这种不知道好歹的人,原本是要杀了的,好在他见机的快,做出了决定,袁文宏展开第二封信,脸上却露出了喜色,先是开口说道:
“恭喜齐王!”
第535章 南京城开
马士英的家小妻儿在六天前到了淮安府城山阳,按照事先的约定,这就是进攻发起的信号。
现在兵部尚书马士英的队伍正好是放在江边,用来抵御平南将军马罡的渡江攻略,既然是带着兵来,那肯定不能不让进城,马士英的队伍也进城了一部分,并且按照规矩,看守两座城门。
城门在手上,那就是进退从容,也算是一个权限,基本上,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南京守备魏国公徐家,也都是如此。
现在的南京兵部尚书马士英是南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