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顺明-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帅赎罪,卑职有些迷糊了。”
李孟却没有计较这个小节,反正也是每天都发生的事情,连声的招呼说道:
“袁先生,你来看,白日间你曾经说过的这个,河南荒地众多,而沿海各省豪富却有银钱无地,正好互通有无,我越想越是觉得有理,来来来,咱们商议一下……”
这一天是崇祯十七年的十月初一,这一天在后世上有重重一笔,尽管就在九月底,顺军的主力部队被歼灭大半,胶州营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关内的决定性优势,但这一天晚上却被更多人认为意义更加重大。
“襄城策”这是每一名研究胶州营历史的人都不得不提的一个名词,袁文宏凭借着这个政策,也为他和他的家人后代挣得了非同一般的荣华富贵。
襄城策的核心没什么复杂的,就是让地方士绅也仿照屯田田庄的架构,购买田地开办田庄,当然,这样的架构是没有护庄队的。
自从胶州营创立到名扬天下,他的经济政策就是从商和屯田,这两项上捞取了大笔的金银粮草,支撑了胶州营这一支天下强军,这其中主要依靠从商,设卡收取厘金,贩运私盐还有外洋的贸易,而屯田仅仅是从这上面积攒军粮和稳定人口,提供兵源。
李孟是朝廷封的国公,是标准大明体系内的军将,不是那种看见地主士绅就恨不得抽筋扒皮的流民大军,而且是整个大明,甚至是整个天下最强最大的军阀,这样的人物,自然是比顺军要受欢迎的多。
但地主士绅们,始终是对山东抱有一份警惕,因为山东重商,而且屯田田庄在法理上是归李孟一家所有的土地,很多地主乡绅的土地都被胶州营巧取豪夺而去,土地是地主们的命根子,而支撑这个天下的骨干阶级就是地主。
除却山东有很少一部分人是因为胶州营变得豪富,可满天下的豪商大贾,又有哪个不是大地主,有钱还是要置办良田才最为保险。
如果自己的田产土地又被李孟夺去的可能,那这是比要命还要严重的事情,这也是胶州营在河南畅通无阻,可在其他地方,尽管胶州营军纪严明,大明的军兵好似匪盗,可地方上的地主乡绅支持大明的当真不少,总是会给山东设置重重的阻力。
河南究竟战乱灾荒,人口只有原来的三成不到,大批的田地被荒废,也不知道有多少的无主之地,而中原地方,在太平时节种地可是个好营生,现在山东要把这大批的土地卖给天下间的富豪。
这无疑是释放出来一个信号,山东并不想要侵占你们的土地,给你们购置田地兼并的机会。
既然是荒地,地价肯定不会太高,有胶州营稳定住的局面,这边的田地肯定是个稳赚不赔的生意,那就是和这些大族豪门表现出胶州营的善意了。
做出这个姿态之后,想必天下间还在观望风色的人们,肯定会做出抉择,天下熙熙,皆为利往,有这么大的利益当前,大家都不是傻子,要是有那脑筋不灵光真是不开眼的,那灭了也就灭了,也是个无所谓的事情。
在没有李孟的历史上,闯王李自成节节胜利,真是有所谓夺得天下的气运,天下间的豪门大族,那些有实力的士绅,地方上的地主都知道在朝代更替的时候要看风向,下准注,要不然就是粉身碎骨的局面,下对了注就是荣华富贵。
但李自成在天下观望的时候,颁布了“永昌诏书”,这个诏书的宣布等于向期待李自成转向的士绅阶层发去了一个明显的信号,也等于宣布了大顺政权的性质,也是从这份诏书中,士大夫看到李自成不可能和他们合作,双方除却毁灭彼此之外,不可能有什么调和的余地。
这就让顺政权极为的不稳,遭遇了一片石的失败之后,看着欣欣向荣的大顺政权很快就土崩瓦解,无法维持,在北方几省,甚至有地主士绅杀害顺军地方文武官员而迎接满清军队的情况。
这是反面的例子,相对于这个反面,明太祖朱元璋则是做的完全不同,朱元璋在东南坐大之后,很快就露布以闻,称红巾军为“妖”,把自己化身为地主士绅在元末时代的总代表,借以取得士绅阶层的响应,最后定鼎天下。
一好一坏的例子摆在这边,李孟自然知道要争取这些大族豪门的支持,说起来有些讽刺,北直隶、山东、江南这几个地方,若没有李孟胶州营武力的庇护,和山东经济的大爆炸对周围的带动,现在这些人又怎么会有这样的规模,会有这样的太平日子。
抛售河南的土地田产是末节,允许其余地方的地主豪绅来购买,设置属于他们自己的屯田田庄才是大事。
原本所有人都以为,屯田田庄只能山东自己来设置,所有的土地都是归属大帅一人,现在他将这份利益让了出来,这就是一个表态,说的好听点是不与民争利,说的难听点这就是有财大家发。
当然,对于胶州营,对于山东来说,这买卖不亏,河南地方比山东大太多,人口又损失的太多太多,这么多的荒地,这么多的流民,山东现在四处用兵,花钱好像是流水一般,要调集大批的财力和物力过来赈灾圈地,还真是有些吃力。
与其这样,那还不如把这些土地卖给各处想要买地,却没什么太平富贵地方的地可买的豪商们。
大家谁都知道江南那是良田,湖广是鱼米之乡,可江南那有什么无主的田地,湖广那边不是顺军就是左良玉,买不着也没得买,现在河南这边放出消息来,自然是正好双方各取所需。
这晚上大概定下了策略之后,所谓“河南无主荒田发卖告示文书”,这等大事自然不能轻动,还有无数的后续和辅助的工作要做,各个衙门都要安排人手参与,商议完之后,马上是派人快马送往山东,还有各个有资格参与的人手中。
河南仅仅是打了个大胜仗而已,严格来说,在胶州营手中控制的地盘也只有黄河北的几个府加上开封和归德两府以及汝州而已,还有很多的后续工作要做,这个计划只是具有前瞻性的提了出来,还要各方讨论而已。
《“文》征西将军陈六很想来见李孟一面,不过军务要紧,在李孟的催促下,他率军在叶县停驻的时间不长,就开始向着南阳府进军。
《“人》不过这局面的顺利还真是出乎每个人的预料,按照预先的计划,汤二的马军先不和陈六的部队汇合,而是去往河南府,沿途扫荡。
《“书》洛阳、新安、渑池、宜阳、永宁、卢氏、嵩县,这些河南府内的州县城池纷纷变幻旗号,成为大明的忠心臣子。
《“屋》顺军先前集中大部分的力量去围歼明军,各地驻守的骨干力量都是被抽调出来,现在地方上驻守的都是些所谓的义军,也就是地方部队。
顺军的义军那真是龙蛇混杂,很多都是本地的明军阵前反水,甚至还有地方上的豪族武装参与。这些人都是墙头草,本身对顺军就未必有什么忠心,无非是看着势大不得不低头臣服,现在风向变了,哪有不跟着反水的道理。
不过是半个月的时间,顺军在河南看似牢不可破的基业就开始崩解了,说来很是可笑,对于胶州营来说,特别是对于汤二的马军和陈六的徐州军来说,这崩解的速度太快了,突然之间出现了大批的城池地盘等着山东兵马去接管。
一共两万出头的部队,怎么能压住这么多的地盘,还有很多看不明白风向的地方豪强,在山上立寨久了,自以为有一支武装,可以在这乱世搞风搞雨的,自己占据一块地盘做个土皇帝。
这样的人,胶州营的部队自然不会手软,直接是发兵攻打,打过去自然是轻松剿除,可这个也是烦不胜烦。
李孟率领的本军在十月初四这一天就踏上了回程的路,留下了四个团用来协助俘虏的善后和改编。
临走的时候,李孟下达了一道命令,还在徐州和凤阳府镇守的徐州军副将高科,率领剩余的徐州军部队进入河南和征西将军陈六汇合,南直隶江北之地,完全交给平南将军马罡镇守。
成立中原军,征西将军陈六为主将,除却本军之外,下辖汤二的马军、豫北游击袁时中三个团、归德都司贾大山的一个团,新任的彰德守备郝摇旗下面的两个团也会归他指挥,但不得随军出征。
这一次之后,征西将军陈六的部队扩充到将近四万,差不多是各军中人数最多的部队,他现在真是配的起将军这个称号了,这次地位有变化的是汤二,马军统领的参将衔,升职成了总兵衔头。
汤二是中原军的副将,专管马军,得到了这升迁的汤二喜悦非常,不过也有烦心事,顺军马队俘虏的训练不能耽误,可出去清扫剿匪也是大事,往往只能是留下一半俘虏一半胶州营老兵训练,他带着另外一半一半出去作战。
尽管胶州营的部队对闯王的残部没有进行彻底的追击,可李自成却在逃回的路上,没有纠集起一支人马,甚至也没有收拢住部队。
顺军主力战败的消息,比李自成逃跑的速度还要快,沿途都已经是大乱,闯王李自成走过的个别地方,甚至还有人敢纠集武装民团趁火打劫。
按说李自成率领的几千骑兵,在沿途也没什么力量能够碰他们,可这么溃逃,不断的有骑兵沿途散去,李自成又不敢冒险托大,生怕对方在后面追过来,这么不停的逃,不停的散,等到了新野的时候,身边只有千余骑兵了。
不过李自成到新野的时候,南召县已经被胶州营的骑兵攻破,这也都是后话了,李孟在河南做出这些安排之后,已经命令自己本军的八个团先行回程,他在河南还有些琐事要做。
李孟经常是征战在外,这还是第一次有些想家,现在已经是十月,如果到家差不多就要进腊月了,想到这个李孟也是有些感慨,自己的年纪是不是大了,但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十月十三那天,李孟就在尉氏县城边上的军帐中见人。
天气很是寒冷,军帐之中也搬进了炭盆,但这炭盆主要是给袁文宏用的,怕他在这样的天气下经受不住。
地上则是按照规矩铺的毛毡,毛毡上现在跪着一个人,这个人也是一进军帐就急忙的跪下。
看他身上的服色,门外的亲兵心里有数,这肯定又是降将了,最近明军、顺军各色降将可是不少,不过能让大帅接见的也就是延绥总兵高杰一个,不过这高杰被李孟直接剥夺了军权,现在已经等同于平民百姓,正在协助开封赶来的屯田头分配人员进行屯田,也不知道今天这位到底是谁。
这个人身材高大,脸色阴沉,这和那满脸谄笑的高杰不太一样,在守门的胶州营卫士眼中,这些人都被已经被打败投降了,低声下气不也是理所应当吗,一通报的时候才吓了一跳,这就是顺军的制将军郝摇旗。
郝摇旗心情不好,折腾了这么多年,这么大的局面一朝间灰飞烟灭,自己还成了阶下之囚,身份地位瞬间反转,心情怎么好受的起来。
不过进了军帐,郝摇旗却毫不拖泥带水的跪了下去,口中称道:
“齐国公大人,罪臣郝摇旗参见,多谢大人不杀慈悲之恩!”
跪下去的时候,他已经是看见了李孟的长相,尽管是心如死灰,可还是被震撼了下,做到这样大事业的齐国公,居然这样的年轻,他这边刚刚跪下,就听到上首的李孟笑着说道:
“不用那么多礼,起来吧!”
这可不是对待降将的态度,郝摇旗甚至是做好了被折辱的准备,却没有想到李孟居然这般笑脸相待,这是什么事,贸然这般和蔼,真是让人胆寒,难道接下来就是要推出去杀头了吗,这样的事情,在顺军可是见得多了。
左右都是这般地步,死也就死了,郝摇旗倒也是想的光棍,谢了句,大大方方的站了起来,才站起来,就看到李孟指着他笑着说道:
“袁先生,郝摇旗也不是一般人,跟咱们胶州营打了几次,居然都是本队不散,只是退而已,这样的对手除了鞑子,还真是没见过,实在是人才啊!”
听到李孟的这句夸赞,的确是夸赞,可刚才害心有芥蒂的郝摇旗却觉得惭愧无地,每次和山东兵马对阵,都没有什么胜利,自己只是不想队伍损失太大才果断的退却,没想到这成了自己用兵的成绩,还被人称赞为人才,真真是有些哭笑不得。
或许是看到了郝摇旗的表情,李孟笑着解释说道:
“老郝,不要觉得如何丢人,我山东兵马纵横天下,能打到你那个样子,已经算是不错了,这次你识得大体,少流了不少血,少费了我不少力气,老郝你有功!”
这话是夸还是骂,若不是当事人还真不清楚,郝摇旗却听得脸上火辣辣,心里面却有些活动,听这个意思,事情好像是要向好的一面发展?
果然,李孟开口笑着说道:
“原本让你去彰德那边呆着,不用去了,跟我回山东!!”
第513章 风向转 人情变 李仙风
现在天气寒冷,不过黄河还没有封冻,大军去往开封,然后沿着黄河水路回到山东,这是最便捷省力的路程。
开封城作为河南的中心,在流民大军肆虐的时候,开封城和黄河以北的几个府仅存,差不多全河南二分之一的豪富大族和各地官员躲进了这座大城之中,李孟在襄城歼敌俘敌近三十万,李自成带着不足三千的骑兵撤退,这个消息很快的传入开封城之中,消息传入,整个城池都开始狂欢沸腾。
在这之前,尽管山东兵马出兵保护开封城和周围,可在开封城的边缘,还有不断变强大的流民大军,而且越发的兴盛,除却顺军之外,大明的气数未尽,那督师侯恂还纠集了四总兵近二十万兵马和顺军决战。
流民大军、大明朝廷和山东李孟,这三方这时候还在河南纠缠,众人尽管知道开封城已经成了安全的地方,却不知道将来谁会成为主导,而且大明、流民的主要力量都是在河南,这一战的胜利者都会明确一切,是大明苟延残喘,还是流民顺军定鼎乾坤,大家就都知道该如何取舍。
大家对山东没什么指望,因为李孟的行事太过谨慎低调,这次的明顺相争,想必他会在一边观战,希望取得渔翁之利,只是等到真出了结果之后,恐怕一切都晚了。
结果谁也没有想到,齐国公李孟竟然亲领大军入河南,在明顺激战正酣的时候,打在了顺军的七寸上。
对于顺军来说,主力尽出的胶州营也是个极大的诱惑,看起来这是顺军在北方最后的敌人,既然自家军容鼎盛,人数又远远多于对方,趁着这个机会吃掉对方,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岂不是大好。
胶州营实力的强大远远超过了顺军的想像,结果大家都已经是知道了,胶州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对于开封城内的人来说,知道李孟和山东的大军出现在河南的时候,几乎是李自成的顺军差不多,对一个半封闭的城池来说,封锁消息要容易很多。
这时候,开封城内的人才知道就在开封府和汝州的交界处,明、顺、鲁三方正在进行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
人人心中忐忑,明军近二十万,流民大军近三十万,而山东各方加起来不过六万,这样的合战,就算山东强到了天上去,也是危险。
此战过后,不管从前怎么迟疑观望的人,这次也要决定下注了,不然被动的等待,那或者是幸运,或者是滔天的祸事,而且后者可能性更大些,而且这样的投机下注,一定要早动手,提早表态,得到的效果更大。
现在这战斗已经要开打,再不下注就要晚了,有意思的是,知道些情况的河南高官,比如说是巡抚李仙风等人,自然是站在山东这边不能回头,除却他们之外,大部分的人,甚至包括致仕官员和躲进城内的豪绅大族,都是写信向李闯输诚示好,明军得到了很少一部分人的支持。
事情变化的令人咋舌,城内这些人派到外面去输诚示好的使者走在半路,就得到了襄城大战,山东兵马已经完胜的消息。
消息传到开封城内的时候,除却那些事先支持山东的人欣喜若狂之外,城内一片安静,局势终于是明朗的不能再明朗了。
现在的长江以北之地,唯一的军事实力就是胶州营了,要说各地还有些卫军,在陕西、山西还有些边军,京师周围还有二十万京营,可这都是什么货色,能和齐国公手下灭闯贼、杀鞑子的百战精兵相比,那不是笑话吗?
楚赣一带还有左良玉的十几万兵,江南还有卢九德的十万兵,在湘赣一带还有张献忠的六七万部队,看起来还很复杂,可没有人觉得复杂了,南兵羸弱,北兵强悍,这不必说,齐国公四万灭掉几十万,在淮安府和扬州府的平南将军马罡手下的两万兵能打败多少,简单的换算一下,那些力量都不够看。
难道齐国公李孟这就是天下之主了?
如此明显的局势,很多人都是要拐了个弯才能想到这一点,有明三百年江山,就这么完了,也不对,那位崇祯万岁爷不是还在京师里面呆着吗?咱们大家不还是大明封的官员吗,就这山东的齐国公不也是朝廷封的吗?
可掰着手指算算天下间,李孟这般的实力,这般的作风,难道还想做忠臣义子不成,想要忠心耿耿,这就是笑话了。
延绥总兵高杰那样的武官大将,直接让他剥夺了官职,把手下的兵马全数按照流民的俘虏对待。
再说这李孟出现的时机,就是在明军进入绝境,被顺军围歼之后,要真是忠臣,那何不火速救援,非要等到朝廷最后的一点骨血烟消云散再出现,看山东兵马在和顺军战斗中表现的那么轻松,更是印证了众人的判断,这是从一开始就打定了借刀杀人,渔翁得利的念头啊。
又想想,山东这些年功劳大到天上去,朝廷却总是用手段掺沙子上眼药,山东一直没有什么过激的反应。
所作所为都是枭雄的举动,可却对朝廷这般容忍客气,这是为什么,难道这位齐国公想走的是禅让的路子,那到了这步,该到九锡这步了吧……
很多人都是在胡思乱想,不过那距离自己太远,充其量一帮人闲聊的时候扯扯,关键是自己将来该怎么办,能操这个心的,大都是在流民大军打进河南来,逃难进开封城的官员士绅。
现在胶州营进展顺利,据说被流贼兵马占领的各个地方一处处的被收复,自己可是那边的地方官,不敢说有过什么德政,可毕竟对地面熟悉,算是半个地头蛇吧,加上流民大军席卷河南的时候,知县、知州甚至是知府在城破的时候多有殉国战死的,同知、通判等有品级的官吏也是死伤累累。
逃进开封城的这些官吏除却琢磨着回去复任之外,还想着上面死了这么多,自己是不是可以向上走走,在河南这兵荒马乱的地方苦熬了这么多年,是不是也该过几天好日子,舒坦舒坦了。
想是想的不错,可结果一切都说不定,毕竟现在要作主的是齐国公李孟,他老人家不发话,一切都是休提。
尽管李孟还没有到开封城,可各人都要表现出来自己对这场胜利的态度,这也是表态啊,听说河南巡抚李仙风和布政使一干人早就是投诚了,啧啧,身在高位就是不同,就算是磕头投降也要快点,将来不知道怎么大用呢!
齐国公李孟进不进开封还不一定,可开封城在上次被解围后的狂欢后,又是陷入了一种节日状态。
凡是那做官的,都要写一篇洋洋洒洒的赞颂文章,赞颂齐国公李孟的盖世功勋,那些寓居在开封城内的豪强富家,主动的到巡抚官署和布政使司衙门,说是自己薄有家资,愿意劳军出力。
这可是把开封城内的官员们吓了一跳,官员们的写赞颂文章,通过各种行动表达自己的忠心,这个倒是见惯了的,可这些豪强富户,平素里想在他们手里扣出来钱难似登天,太平时节,从来收不起赋税,怎么突然间转性了,居然主动出钱,这真真是太阳从西面出来了,稀罕啊!
齐国公李孟在十月十五的时候,大军已经是到达了新城,这边距离开封城也就是骑马半天的时间。
再有半个月时间黄河就要封冻了,时间很紧,他所带的本军没有停留在新城,直接是赶往黄河边上船回山东,对于李孟来说却不能跟着走,毕竟这河南现在也是他自己的地盘,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
不过在开封城这边,很多事情简单了很多,附近的屯田田庄护庄队正在冬训期间,被直接调来做新城的外围防御,顺便齐国公要检阅下开封附近屯田田庄护庄队的演练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护庄队的演练,齐国公未必会到场,不过却有一位身材高大,穿着千总服饰的中年汉子跟着看。
这人自然是郝摇旗,李孟决定把带回山东之后,他就放下心来,尽管不知道为什么入了齐国公的法眼,可今后的前途是不用担心了。
本来许他的是彰德府的守备或者是都司,可在李孟的身边,李孟只给郝摇旗安排了一个营千总的位置,而且还不是亲兵大队的,是普通的步兵团,郝摇旗知道这其中的门道,这是大帅身边的直属军官,那就和明军顺军中的亲兵家将差不多,这种亲信程度自然要比在彰德府当个灰溜溜的武官强太多了。
李孟对他的安排也很简单,先不用管什么,去多看多学,山东的东西和顺军和明军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郝摇旗在顺军也是统领过十数万的大将,但那套东西,却未必适合山东兵马。
这的确不是狂妄,火器作为主要的杀伤手段,近现代步兵的训练手段,阵型布置,又有一个近代的后勤系统支持。
胶州营的确是这个时代最巅峰的军队,郝摇旗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一开始的时候,郝摇旗对李孟的安排颇有些不以为然,而且对山东了解多了之后,他也知道屯田田庄的护庄队是胶州营最基础的军事组织。
实际上就是给适龄的青壮进行军事训练,方便在适合的时候补入军队的这么一个预备役的系统。
自己领兵十年,见过多少场面,居然被安排学这些壮丁民壮的把式,这不是瞧不起人吗,郝摇旗还真是心中有几分火气的,一切的不满在到护庄队的民壮训练后都是烟消云散,这时候郝摇旗才真正了解顺军和山东兵马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这次的确是败的不冤。
尽管是民壮之流,可在头目的组织下,进退有度,有组织有纪律,战技训练尽管简单却实用。
郝摇旗心中无奈,可却不得不承认,这护庄队的训练战力,恐怕要赶上顺军的主力部队,从令行禁止上,恐怕胜出不止一筹。
顺军就算是最精锐的部队,也不过是五天一校阅罢了,精锐士卒那是因为经历过历次的厮杀不怕死,听号令,练习倒是未必,闲暇时候还要种地呢,这护庄队也是在农闲的时候训练,这有什么区别。
看对方这阵型,还有选用的兵器,原来都是有这样那样的道理,这样可以让战士们更有勇气,可以彼此帮助,可以把杀伤力发挥到最大,这些东西看着浅显,可都是自己闻所未闻的新鲜事。
跟着大军行进了几天,郝摇旗心中的傲气全无,倒是知道沉下心来学习了,这样的表现倒是让李孟颇为高兴,郝摇旗是个人才,又是懂得强弱风向的聪明人,能沉下心来学习山东的战术,这是下决心融入这个体系的证明。
不过,究竟会如何,还要看这郝摇旗将来的表现,目前对于李孟来说,郝摇旗只是一个可培养的,有前途的将领而已,并不值得花费太多的关心。
新城距离开封城不远,在这里也得不了什么清净,何况李孟本来就是来这里办理公务,在这个地界,能来拜见,并且够资格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人,河南巡抚李仙风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
大明的高位文官,已经是明确在李孟系统中的不多,李仙风是地位最高的一个,李孟对李仙风也是颇为的赏识。
和山东巡抚颜继祖的迟迟疑疑不同,李仙风可是颇有决断的实干角色,河南四处火起,河南巡抚李仙风和总兵陈永福领兵四处救火,更关键的是,确定了山东的优势之后,巡抚李仙风毫不犹豫的投了过来,没有什么拖泥带水。
能这么勤勉干事,又在关键时候如此决断,这样的人物肯定要得李孟的赏识,而且又是文臣这么缺少的状态下。
不过话说回来,河南巡抚李仙风在决定投靠李孟之前,也是不得不为,当日间亲藩失陷,要是不做乱臣贼子,落在崇祯皇帝手中,不是斩立决就是弃市的罪过,那三边巡抚郑崇俭还打了几个胜仗呢,自己这边连战连败怎么说。
自从投了山东之后,李仙风尽管震惊于山东的实力,可却对山东的战略琢磨不清,模模糊糊的,天下间局势就在这几年之间变来变去,很多机会把握不住可能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可李孟却木木的放过了一个个机会。
河南巡抚李仙风对这样的局面暗暗着急,可却没什么改变的能力,心说,齐国公你不慎重无所谓,可一招行错,下面我们这些人很可能就要粉身碎骨啊!
前段时期,开封本地的局面也有些问题,这流民大军在城外围城的时候,河南和开封上下的官员还能团结一心,共同抵御灭顶之灾。
可胶州营过来解救之后,开封城内的局面渐渐的缓和,所谓的团结也没有了,人心也就有变化了。
他河南巡抚李仙风不投胶州营就是个死罪,其他人却未必,还有人琢磨着李巡抚这边要是下了,我是不是能上一上。
而且这巡抚的官职本就是代天巡守,现在你投奔李孟去了,代表崇祯皇帝才有的法律性和权威瞬间消失。
如果不是巡抚李仙风和河南布政使的意见比较统一,那真是寸步难行,特别是河南的右参政和开封知府,这两个人那真是整日里摆出一副忠臣义子的模样,和李仙风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巡抚官署和布政司衙门的命令每次出去,总是会有人刁难推脱,至于拖延办理那更是家常便饭,好在平素里办事的效率就是如此,山东用来管理开封城又是另外一套班子,这才没有出什么纰漏。
督师侯恂领着四总兵出关之后,节节胜利,一时间这开封城内倾向朝廷的势力又是风头大涨,更有一些“忠心”文人,每日间痛斥逆贼,颂扬大明,让他们指名道姓的骂山东,那是没那个胆量,不过指桑骂槐,大家心里有数而已。
李仙风想要自己在李孟面前表现表现都是不行,本来想要开封城内做些劳军或者是整饬的事情,可却都被人不硬不软的顶了回来。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仙风也是火大,可也是惴惴,那边督师侯恂的表现还真是一扫颓废之风,节节胜利,将来局势真未必如何,得罪人得罪太狠也是不明智,所以他也是忍气吞声。
等到侯恂的兵马被顺军包围,情势危急的时候,这些人也就破罐子破摔,大明要完,山东那国贼也未必能挡得住闯瞎子的大军,何必给你们这些山东的狗奴才好脸,大家僵着吧,都不要好受。
他这样的情况,清查司安插在各处的探子也是把相应的消息告诉了山东那边,所以大军来到河南,开封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