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顺明-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山西上下真是盼着陈永福这支兵马去往大同,要不然对着一个完全空虚的北方防线,在山西不管是谁心里都不踏实。

管这支河南来的兵马到底是不是野蛮,是不是贪财粗鄙,先把大同的空虚防线堵上,那就一切都好说。

尽管是心中无奈,可既然来了,那就要在这里稳定下来,李孟派遣欧曼·加里斯率领着半数火器的步兵团跟着前来,可不仅仅是为了杀掉高盛和这一窝汉奸的。好在目前陈永福手中金银当真是不少。

通过这些钱还有真定府柳家的帮助,募集民夫丁壮,在几个重要的关口修筑堡垒,然后大军紧张戒备驻防。

不过西蒙古目前目前主要在西域活动,而东蒙古和女真正在休养生息,舔舐伤口,严格的按照皇太极先恢复自己,不贸然出击的政策,塞外倒是安静异常,这让陈永福这一队兵马可以相对从容的修建防御工事。

河间府和永平府之间有一段区域,是顺天府的管辖,不过这边没有什么州县城镇,只有一个千户所——梁城所。

顺天府这边倒也是光棍,知道顺天府濒海的这片区域山东兵马肯定要经过的,索性是把梁城千户所的几百军户都是撤到了宝坻县附近,这边来个三不管,任由你山东兵马出入。

此时的北直隶沿海,除却天津的大沽和顺天府的北塘之外,其余靠海的地方都是很难行动的滩涂。

结果河间府这边的人去往永平府,主要的运输力量是大车,这样的行动方式,一次可过不去太多的人,很是麻烦。

而且在七月底的时候,天津三卫和静海县之间才建成了第一个屯田田庄,而且这个田庄不过是草创,很多事情还不完备。

让河北总兵张江和副将王韬有些生气的是,在七月初,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突然传来许多的流言,说是在永平府因为兵力不足,结果靠近哈喇慎的几个隘口防御不严,放进来了不少鞑子的马匪强盗,这些马匪强盗杀人越货无所不为,主要的目标是行走在道路上的客商,路上不太平,极为危险。

这消息传回来,吓到了不少要去往永平府做买卖的小商贩,可张江和王韬却很有些哭笑不得的感觉。

所谓蒙古马匪、杀人越货的传闻,到底针对谁,胶州营当然能明白,永平府从前的确是有过蒙古匪徒横行,可即便是蓟镇官兵最弱的时候,也没有所谓的蒙古兵马从永平府北面的那些隘口过来。

有传说,这些马匪都是蓟镇的军将垂涎往来关内关外的客商富庶,想要抢掠却害怕触犯国法,索性是放进马匪,内外勾结,让这些马匪来抢掠。

自从女真鞑虏兴起之后,东蒙古的大部分力量都是被统合了过去,青壮牧民都是被按照八旗的编制划分,如果有入关,必然是鞑虏大军的正式军事行动,这种零星的马匪,这三四十年反倒是少见了。

马匪的传闻之所以如此巧合的出现,想必和山东的设立屯田田庄相关,在天津三卫和静海之间的那个屯田田庄尽管是初设,可大批的贫民百姓被整合到了一处,并且严格管理,统合训练,很快就已经成为了一支力量。

河间府本来已经没有官兵,这屯田田庄成立也就成立了,可这等的田庄如果在永平府也是建立起来,一支力量也会跟着建立起来,原本依仗地头蛇身份勉强具有的优势,马上是荡然无存。

这屯田田庄对贫民百姓或者是有好处,可对于那些军将、地主却没有什么收益,特别是在河间府建立田庄和山东不同,很多地方都是依靠强力来圈占土地,很多地主的土地都是被圈去,直接破产。

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不管是蓟镇的军将还是永平府的士绅们都是对胶州营畏之如虎狼,生怕山东兵马进驻之后,自己也会像河间府的那些地主一样的下场。

山东的实力在那里,而且又有朝廷的命令,他们能做的也就是尽可能的拖延,等待时机形势的变化。

这马匪横行的传闻,想必就是拖延的招数之一,可山东兵马又怎么会被这个事情吓到,河北总兵张江在八月初就派出了第一支队伍,差不多有五百人左右的先遣队,对外的名义也是冠冕堂皇,这些人是为了进驻永平府的大军作准备,选择扎营的地点和军需的筹备等等。

五百人,四十多辆大车,带队的是一名团副守备,姓张名坤,是河北总兵张江的远房堂弟。

目前在山东唯一能勉强称得上是将门的,也就是张江和他的一帮亲戚,在灵山卫所的老军户张林,他的子侄亲戚,在胶州营中服役的特别多,因为本来就有军事基础,又有相对不错的家境,特别适应胶州营的体系。

河北总兵张江这一族之中最为显贵的,其余大部分都是在把总和团副守备的位置上打晃,差不多有十几名的样子,在胶州营中对这个也有个小绰号,叫做“张家将”,不过张家人对这个名称很是忌讳。而且尽可能的不在一个军中,以免遭受到猜忌,不过这倒也不是有意为之。

这年代都是大家族,男丁兴旺的也平常,又是张林这种世代军户出身的,能有这样的局面倒也是平常。现如今山东兵马最亲贵的大将——两淮总兵马罡,本来和张江差不多的家境,可人丁比较稀少,至今也只有一个远方的兄弟在登州军中做把总,比不了张家的规模大。

尽管李孟对这个现象没有表态,可在孙传庭和袁文宏那边,对这个可是卡的很严,如果在同一团中,有两名张江的族人做军官,那肯定要调开,同一从属下,如果有擢升军功的事情,一般都是要打回复审,并且从严的考核。

公孙先生和袁先生几次和大帅谏言,说是山东之军队,乃是大帅一人之军队,切莫被外姓人把持,大帅对此笑着回应,山东之地,唯才是举,举贤不避亲,要是他们家人有本事,全部当军将又能如何。

这个事情细节如何不可知,甚至真假都不可知,但这个在极小范围内的传闻,却传到了河北总兵张江的耳中。

对于身在高位来说的张江,这个消息能传到他耳中,本身也就说明了些什么,张江所能做的也就是更加严格的要求,每一个经自己手提拔起来的同族军将都是完全靠得住,都是优秀的人。

这次领队的张坤是张江这一族中除却张江之外,地位最高的军将,自然也是表现的颇为优秀,有被提拔到这个地位的资格。

张坤今年二十八岁,他原来是兖州军中的一名把总,山东兵马在河南的历次大小战斗他都是参加过,一路积功提拔,在兖州军的时候已经是做到了营千总,这次组建河北军,需要一批骨干充实,他也是被选中北上。

山东的各级军官,甚至包括主帅李孟,都是在训练和演习中被晒得黝黑,偏偏这张坤却是白白净净的模样,人送外号“张秀才”。

虽然有个秀才的外号,可这位张坤肚子里的墨水实在是有限,倒是认识几个字,不过都是进入胶州营之后学会的。

此人平日的作风完全是标准的丘八老粗模样,而且在作战的时候极为的亡命,胶州营的战术体系要求的是严格的战场纪律和战术执行,但身为营千总的张坤在几次的战斗中都是打的发了性,和所率领的部队经常是脱节。按说这样的人应该是被严惩,不过张坤参加的战斗往往都是胜利了,而且这胜利的原因还和他的猛冲有一定的关系,按照马罡的话说,如果这张坤能守规矩的话,现如今也应该是一方大将。

可每次这过错和军功折抵,总是没有太多的奖赏升迁,所以在营改团的改编之中,以他的功劳,却只是得了个团副守备的职位。

但因为他的这种作风,倒也是带出来了一支敢冲敢打的营头,主帅选择攻坚冲锋的部队,往往会选择“张秀才”。

永平府的先期准备勘测,既然已经有了马匪的传闻,又有几万蓟镇的兵马屯驻其中,那里又有充满敌视的本地的豪强,可以说是充满了杀机和危险的地方,顺天府的东南部分横在其中,援军也不会短时间内到达。

河北军都是在组建之中,这次的行动不可能派出太多的人来,派谁去执行这种可能送命的任务,身为主将的河北总兵张江手中最佳的人选,就是自己的远房堂弟——张坤。

第443章 煎熬之路

从河间府到顺天府,又从顺天府到永平府的几条官道,都已经是残破不堪,要知道这可是北直隶京畿之地的要害地方,官道的好坏,直接的关系到大军调拨的速度,可依旧是没有人去管理。

这年头,能顾好自己已经万幸,谁还会理会这京畿要地的道路,偶有人问及,蓟镇和永平府的大员们都是振振有词。

这几年的鞑虏入寇都是从永平府北面的长城隘口过来,如果我们把官道修好,那岂不是给敌人顺畅的通路,岂不是资敌吗?一说出这样的大帽子,那就没有什么人敢于反驳质问了。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在好年景,这些官道也只能是在干燥的天气中使用,只要一下雨那就必然泥泞难行,不管是鞑虏的骑兵还是蓟镇的官兵都早就找到了法子,反正滦州以西到处是一马平川,官道不好走,走田地也是可以,稍微麻烦些罢了。

但步兵骑兵走农田可以,拉着辎重的大车却不能走农田,若是走非官道的地方,田地土壤松软,木轮陷进去,想要出来可就困难了,没准还要把拉车的牛马给拖累了,物资和牲畜都要受损。

好死不死的,团副守备张坤到了顺天府的芦台镇东边的时候,下了两天的雨,这秋雨尽管不大,可官道的路面却变得泥泞起来,算计着时间,八月初离开的河间府,要求是在九月之前进入永平府。

可现在拉着辎重的大车,一天在官道上也走不了多少路,目前这五百人不是借助大车能轻松一点,而是因为这装满物资的大车经常陷入到泥泞中,五百人比那牛马都要累很多,没完没了的抬和推。

因为行进速度的缓慢,往往无法在黑夜结束之前到达下一个中途的驿站或者是居民点,只能是在野地里扎营休息。

芦台这边靠近渤海,湿润富含盐分的海风本就侵蚀着用土作为地基的官道路面,现在下雨更是雪上加霜。

相比于带着辎重物资的车队来说,轻骑的状况就好了许多,给马蹄稍微做做处理的话,陷入泥地里并不是什么难题,而且马匹转向比较容易,相对来说,可以选择那些不那么难走的地面。

只是这些轻骑并不是山东的轻骑,自从张坤率领的这一支队伍过了北塘镇之后,在行军的半路上就有些骑马的人离着远远的游弋,开始颇为的小心翼翼,用缩头缩脑来形容更加的贴切。

如果发现胶州营的车队注意到他们,马上就是迅速打马撤离,消失在视野之中,可沿着官道越向永平府的方向走,周围这些游弋的轻骑就越发的嚣张,也不怕暴露行迹,往往是靠到很近来观察。

尽管嚣张,可行动却很有章法,比如说距离始终是保持在六磅炮的射程之外,偶尔跑进来也是如同受惊的兔子一般急忙撤出去,这个距离上,想要看清楚对方的身份都有些困难。

结果在行进之中,张坤和他率领的五百名士兵除却要搬运推动那些陷在泥中的大车之外,还要分出一部分人手来警戒。

在遭遇到骑兵的第三天,河北军团副守备张坤终于是用千里镜看到了这些骑兵的穿着打扮——是骑着蒙古马,穿着蒙古皮袍的骑兵,看来这些人就是传闻中的“蒙古马匪”了。

这支先遣队之中除却张坤抓总之外,还有四名把总,这四个把总在来之前都是被张江私下叮嘱过的,说是这张坤头脑容易发热,千万别因为一时冲动被敌人给设圈套坑了,毕竟这支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在永平府布下一个点,而不是消灭沿途的那些“匪徒”,张坤在军中也是小有名气的角色。

张秀才打仗的时候变成张疯子,大家都是多少知道点,看着那些骑兵在外围游弋,这些军官们都是担心这位张坤会亡命的冲出去,找那些匪徒死战,不过这个张坤尽管是疯,可却绝对不傻。

在从北塘经过芦台的这段路上,张坤反倒是比任何人表现得都要稳重,尽管路途难行,官道也很狭窄,可张坤还是命令大车分成两列前进,这是实验大队副统领欧曼·加里斯对胶州营的贡献之一。

因宗教原因引发的捷克农民起义——胡斯战争已经过去了百年,不过他的车阵战术用在大明还是有效果的,这个战术并没有得到演练,而只是作为一种建议提供给各级的指挥官,特别是辎重部队的指挥官。

排成两列前进的大车队伍,在遇袭的时候可以彼此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形的阵势,有效地防御敌人的冲锋。

也不知道是敌人看出了这种阵型的特点,还是谨慎小心,在芦台镇进入永平府之间的道路上,他们始终没有发动攻击。

这些“蒙古马匪”的围而不攻,还不算是让人头疼的地方,关键是离开芦台镇之后,还是断断续续的下着小雨,让地面更加的难走,这让张坤和手下的士兵们愈发的疲惫,张坤和四名把总在一开始就和普通士兵一起抬起推动那些陷入泥泞的马车,也和士兵们同样的疲惫。

尽管如此的疲惫,可每天天黑的时候,张坤和手下的士兵不顾身上的疲惫,依旧是中规中矩的修建营地和工事,并且排定守夜的士兵队伍,关于行军中营地的修建,是胶州营最严厉的规定之一。

一支部队,如果在行军路途中不自己修营驻扎,而是去民房的话,受到的惩罚仅仅比临阵脱逃轻一点而已。

在清朗的天气下,宿营时允许的,可这样的环境气候下,只有扎营这一个选择,或许因为这营地扎的完备,外围游弋观察的骑兵们,一直没有什么大的行动,只有在进入永平府的前一天晚上。

天阴无光,除却营地为了干燥和取暖生气的篝火之外,宿营地周围是一片黑暗,只有蛙鸣和虫子的叫声,负责守备值夜的士兵们所能看到的范围,也就是营地之中篝火照耀范围,并不太远。

白天的疲惫让他们也是昏昏欲睡,可职责所在却不能马虎,白天游弋在外面的那些骑兵肯定不会是来保护这个车队的,每个人都是盼着放哨一个时辰之后的轮班休息,从天色看不出什么,不过估计时间差不多要到深夜。

突然间,周围的蛙声和虫鸣却安静了下,而且变得有些散乱,胶州营值夜的士兵们有所察觉,可转到那个方向之后,却什么也看不到,并且声音又是恢复了正常,这种能见度,这样的天气,偶尔的异常更是让人心惊胆战。

负责值夜的这名把总盯着出现异常的方向看了半天,可这个情况下,谁知道那声音的变故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宁可听错,莫要放过,这是胶州营中的马匪出身的骑兵总结出来的经验,也被列为夜间扎营的规矩之一,这五百名先遣队的火铳配备比例也是五成,守夜的这些卫兵差不多一半都是拿着火铳。

火药、铅弹都是被装进了枪膛之中,前面用弹药包的纸团堵着,这天气尽管潮湿,可不会影响火铳的发射,十几名士兵自发的拿着火铳跑到了那个异常的方向,准备用火铳平射两轮。

但这时候值夜的把总却有些火大,低声呵斥说道:

“脑子都糊涂了是不是,看看篝火照射到那里,再算算你们手中的火铳到底能打到什么地方,拉出一门炮来,准备平射!”

士兵们答应了一声,在大车环绕的宿营地之中把几名熟睡的炮兵叫了起来,别看这边只有五百名士兵,四十多辆大车,却有大小十门炮,当然这些火炮都是一磅的佛郎机和专门为这种小部队设计的两磅炮,相对轻便易携,可炮兵们又要照应火炮,又要和普通士兵一样搬推大车,疲惫却更多了几分。

对他们来讲,夜晚的熟睡是难得的休息,可却被自己的战友叫起来,真是满心不情愿,两磅的火炮也是带着铁轮的,晚上宿营地时候,都是摆在大车环营的内侧,三个人抬起来炮架,几名步兵在身后帮忙推到了出现异常的那个方向上去。

三门两磅炮摆在大车大车之间的缺口上,几名炮兵无精打采的把弹药装填完比,咬着牙骂道:

“不知道哪里来的狗崽子,让老子连个囫囵觉都是睡不好,炸你娘的吧!!”

平射这东西只是保证两百步左右的射程甚至更近,不过已经打到了篝火光线照射之外的地方,“轰”“轰”“轰”三声闷响,炮弹带着尖啸飞了出去。

尽管是尽可能的避开地面,可大车队除却火药之外,一切都是很潮湿,从张坤到下面的普通一兵,睡的都不怎么好,这三声火炮响起更是惊醒了绝大部分人,疲惫的先遣队士兵们都是低声骂了几句,然后翻过身继续睡觉。

对他们来说,如果需要他们醒来投入战斗,那么会有相应的命令发出来,至于现在,显然不必当心。

炮弹呼啸飞出,在本来已经恢复正常的黑暗那边出现了明显的骚动和人马叫喊,然后几声惨叫。

值夜的那名把总已经是把铜哨放到了嘴边,因为在扎营地的周围,能听见大批人马后撤的声音,看来自己那三炮是打对了。

这天晚上的每一队起来值夜的士兵都是提高了警惕,有凶狠的敌人这个众人早就是知道,可这些敌人居然还敢在永平府之外,半夜偷袭,并且做的如此隐秘,真要是被外围的“蒙古马匪”抓到空挡,冲进来,还真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尽管知道或许打伤打死了敌人,但先遣队的士兵们也不敢贸然的出去查看,在这黑暗中的危险太多,还是不要冒险的好。

第二天早晨的时候,张坤派了一队士兵去了昨夜开炮的那个方向查看,结果除却一匹马尸之外,没有看到什么别的。

在这个季节的野外,如果有血腥味的话,很容易招来些小动物,而且昨夜那些人很小心的把痕迹都打扫了一遍,的确不会发现什么,这匹马尸上的马鞍马具同样是被人拿走了,马匹比较矮小,看起来的确是草原上的蒙古马,尽管蓟镇和辽镇距离蒙古草原很近,可所用的马却都是稍微高大些的。

对于懂得看马的人来说,蒙古马和辽马分别差不多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用的是“蒙古马”,是不是真是蒙古马匪。

“娘的,蒙古马匪要真有这个本事,蓟镇早就被鞑子占了,那还有高第的去处。”

听到下属的禀报,张坤恶狠狠地下了判断,晚上的炮击过后,第二天车队启程的时候,却没有看到那些远远吊着的骑士们,还以为被昨晚上的痛击吓住了,谁想到到了中午时分又是跟了上来。

天气很阴沉,眼看着就要下雨,地面上还那么难走,先遣队的士兵们依旧是疲惫异常,到了晚上,在张坤的吩咐下,几门小炮在临睡前都是被装填好弹药,做好随时发射的准备,然后才安排士兵们值夜睡下。

这天晚上,外面的骚扰却多了很多,而且明显把目的放在了惊扰上,而不是那种攻击为主的偷袭。

“蒙古马匪”距离车队很远,和白天一样小心翼翼地躲在了火炮的射程之外,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搞了些锣鼓响器,拼命的鼓噪叫嚣,连续的折腾,就是让山东先遣队根本睡不着觉。

白日里就是疲惫异常的胶州营士兵,晚上再有周围的这种惊扰,这休息就更差了,疲惫不断的在累加。

而且晚上的这种骚扰如果先遣队没有开枪开炮反击的话,这些马匪们还会小心翼翼的靠近,这次并不像是那晚上一样,始终在一个方向,而是发出声音之后就立刻转移到另外一个方向上去。

晚上先遣队的火铳火炮也是零零散散的开火,可这次却没有什么效果……

几乎是形成规律了,第二天上午马匪们却没有和从前一样没有出现,看起来这些“马匪”也是在不断的改进之中。

张坤心中明白,对方的法子准备就是想用这阴雨天造成的泥泞道路,还有夜晚的骚扰,让胶州营的先遣队疲惫到不能承受的时候,选择后退或者是在偷袭中崩溃。

不过这一天的官道却比从前好走了许多,因为这几天都只有小雨下,路边实际上在不断的阴干过程之中。

这天的路比平日走的都要慢许多,士兵们哈欠连天,的确是累的要命,而且今天推动搬运陷入泥泞中的马车的人数也是少了很多,因为也有专门的人手拿着武器准备警戒,今日的蒙古马匪比平时更大胆了一些,或许知道疲惫的人反映就会慢,有些大胆的马匪会叫嚣着跑到火铳的射程边缘,等到胶州营的士兵做出反应的时候,他们再拨转马头跑开。

目前在河间府的河北军还没有太多的余力提供支援,按照士兵们这等疲惫的状况,走回头路被那些“蒙古马匪”截杀的可能性也非常的大,先遣队的首领张坤终于是感觉到了为难,这样的情况下,前进和后退都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这一天是八月十二,从早晨到下午,先遣队团副守备张坤的脸色和天色一样的阴沉,临到天黑的时候,张坤却在营地之中放声大笑,起风了、天晴了……

八月十二的月亮已经是不小,清朗的夜空,月光可以照射到很多东西,这天晚上的扎营比平常要轻松许多。

在月光下,趁着夜色靠过来的蒙古马匪无所遁形,即便是在篝火火堆的照射范围之外,影影绰绰的马匪行迹也很容易被发现。

秋天的北直隶天气多变,从河间府启程之后碰到的连绵阴雨天,在八月十二这天终于是放晴了,而且开始起风。

光线良好的夜晚,让敌人根本无法偷袭,而日照和风却能让潮湿泥泞的地面快些风干,人算不如天算,想必就是说这个。

这天晚上,冒险靠近的马匪们被火炮打中了两次,然后就不敢发动另外一次的骚扰了,第二天早晨,在炮击的地方发现了四匹马的尸体,骑士的尸体都是被偷偷的带走了。

一晚上的风干,路面却比从前好走了许多,休息了一晚的先遣队士兵们精神也是比前面几天要好。

游弋在周围的马匪们这次出现的很晚,或许是因为昨天晚上的损失,或者是因为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山东过来的这一支车队肯定会越走越轻松,而谈不上什么疲惫和懈怠。

到了八月十四,连续几日的好天气,大车已经可以比较顺利的前进,士兵们基本上不用担心大车陷入到泥泞之中了。

或许是连这些蒙古马匪也要去过中秋节,八月十四的晚上他们没有出现,八月十五、八月十六这两天都是没有出现。

先遣队已经是进入了永平府的境内,在这条官道上,第一个到达的大城池是永平中屯卫,先遣队拿着朝廷和李孟的公文文书,到达了这个卫所,按照规矩就可以接管这个卫所一应防务。

永平中屯卫当然不会这么乖乖的接受命令,也会有许多的猫腻做法,但进入卫所之后,再有什么举动,和在卫所外有什么举动那是完全不同的。

进城之后,如果对这先遣队有什么不利的举动,那可就是赤裸裸的挑衅和对抗,而且永平府和蓟镇的上下人物也是知道,山东在蓟镇肯定是安插了探子,这消息不可能保密的住,到时候倒是给了李孟大兵攻来的理由。

如果在城外的官道上动手,那一干的毛病都能推到所谓的蒙古马匪身上去,或许这个法子也不能拖延太久,不过拖得一时就是一时,反正蒙古马匪不可能根绝,这样的事情还可以继续做几次。

先遣队的路程则是越走越轻松,士兵们白日间甚至可以轮流到大车上休息休息,享受下着秋日的阳光,在顺天府境内就一直是跟着不放松的马匪们,这几天都是完全消失不见了,这样的动向,甚至让张坤感觉他们真的是蒙古过来的马匪了。

到了其他的地方才知道山东的好处,这一路上,所走的也算是要道,可却看不到什么中继和驿站,也亏得是大车上拉着军需用的物资,并且在北塘和芦台这两个镇子上购买了不少,这才是支撑到现在。

按照下面的人禀报,说是物资还能支撑两三天左右,张坤也不以为意,反正还有一天的路程就能到永平中屯卫,到时候多补充补充就是了。

永平府是大明兵马出关的必经之路,大兵经过,沿途的百姓自然是叫苦不迭,更加上最近几次的满清大军入关都是在永平府的隘口进入,永平府除却大城之外,散居在野外的村落和聚居点都是遭受了灭顶之灾。

结果行走在官道上,沿途的环境就好像是在大草原上一样,根本看不见什么人烟,倒是经常有狼跑过。

而且名为官道,自芦台之后,张坤发现自己没有发现什么同行者,也没有什么迎面过来的客商。

真是和山东不同,在山东的水路陆路上,想要见到这样的情况,差不多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有可能,张坤心想,到底山东之外的地方遭受了什么样的灾难,才会有这样凋敝的景象。

但八月十七这天,刚刚整理完宿营地,在营地之内生火做饭的时候,张坤就没有时间来感慨。在官道的东边方向,有烟尘涌起,火坑上的汤锅水面开始有波纹荡漾,大股的骑兵冲过来了……

“憋了这么多天,还是忍不住动手了!!”

张坤把喝完碗内的咸肉汤,站起来冷笑着说道,不管从那个方面来说,在进入永平中屯卫之前,这些天好像是苍蝇一样的“蒙古马匪”,总归是要真正的动手一次,要是等先遣队去公事公办起来,那一切都不好办了。

第444章 大车和马匪

清晨起来,人还是懵懵懂懂的,尽管是白天,可却是这一天之中最放松的时刻,趁乱突袭成功的可能最大。

“把牲畜们都赶进来,竖起外面的挡板,把前后两个口封住,把火炮什么的架好,都警醒起来,给外面这些混账东西一个教训,这帮苍蝇,让咱们这些天都没有一觉睡好,这次让他们死吧!!”

站在营地中心的张坤在那里大声的吆喝着,先遣队的每个人都是快速的跑动了起来,目前大车的摆放仍然是按照宿营时候的布置,四十辆大车首尾相连,环绕在这片空地上,而拉车的牲畜们则都是被圈在营地里面。

先遣队的士兵们低声咒骂着爬上了大车,在把大车对着外侧的挡板处,又是竖起了半人高的厚木板。十门小口径的火炮,则是分别布置在几个关键的缺口处,这的确是一天最松懈的时刻。

可大车圈起来的营地还是完备的,胶州营先遣队的士兵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架起完备的防御来。

欧曼·加里斯关于欧洲胡斯战争的论述,被孙传庭知道之后,却有了另外一种的解释,戚继光当年也是搞过类似的体系,所谓的偏厢车就是差不多的格式,装着粮秣、装备,在遇到骑兵围攻的时候,则是用这些车连接成阵,用作工事,相对来说,用牲畜拉着的大车规模更大,效果也就更好。

如果骑兵攻击,实际上最好的机会是大车在行进的时候,如果在车队不能结成环形防御的情况下冲进去,大车就会成为移动的靶子了。

但这次的蒙古马匪赶到之后,所面对的却是已经缩成乌龟壳的车阵,外面竖起的木板是挡住了骑兵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