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顺明-第2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多时候,人的选择很随性,对深处内陆的湖广人士来说,去往江北的扬州,那叫“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去往苏松常、杭嘉湖、南京城,那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各有各的道理,说不上谁对谁错。

至于那些去往山东济宁城和胶州城的,则是有些不稳,过于追求新鲜猎奇,未免就有些不妥了。

不过多少年后,很多的投资机会和优待,都是对齐国公李孟的根据地山东的商人们才开放,而次一等的机会则是对齐国公镇守的两淮四府一州和河南归德府开放,那是个爆炸一般的时代。

各种发财的机会纷纷涌现,民间的资本只要能抓住一个机会,就可以一步登天,豪富几代,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尽管是湖广失地,流民军队建立政权,这种种要紧的事情,可因为这些区域混乱无比,消息根本无法传到京师。

这还是平贼将军左良玉在溃逃到九江后,好歹稳定下来的局势,这才是派人去给中枢送信,但沿途的道路差不多都是断绝,唯一能走的地方就是南直隶、山东、北直隶这一线而已。

那从南向北来到京师的几百里加急的信使,就是来送这些消息的,大明的主要产粮区已经被流贼占据了,流贼不再是无地农民聚集在一起的乌合之众,而是和大明并称的大顺,这种种,足以惊醒朝堂上那些糊涂蛋。

大明三百年的江山,已经是被崇祯皇帝和东林百官们经营成了一个乱七八糟,内外皆敌的破烂。

承天府陷落,湖广失却,岷王、楚王被杀,刚刚轻松下来的崇祯皇帝终于是又被震动了一次。朝廷最为倚重的部队,还准备用来制衡李孟的平贼将军左良玉一路溃逃,狼狈之极。

兵部尚书张国维把急报带到朝廷的时候,君臣相顾无言,实在是无计可施,到最后崇祯皇帝只是瘫在椅子上,虚弱地说道:

“朕如此勤勉,到底是做错了什么……莫非……莫非只能是寄希望于慈烺……”

听到这话,张国维不敢接口,只能是离开座位,跪在地上碰碰的磕头,内书房的气氛压抑之极。

崇祯十六年一月到五月,大明有许多大事,满清也有许多大事,流贼也有许多的大事,山东的军将们眼下最关心的却不是这些,现在不管是在河间府的王韬,还是在凤阳府的陈六,甚至在归德府的袁时中、贾大山都是等待着齐国公府那边的消息。

李孟身居齐国公高位,原有的总兵衔头自然没有必要再用,而山东兵马近十五万,以参将、游击、都司分领未免很是不妥。

这么大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既然要升官,有人升迁,必然有位置空下来,下面的自然也是有希望,当兵卖命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这富贵荣华,高官显爵吗。

那几个人会得到好的位置,这个倒是没有太多悬念,但有些传闻,说是这次会放出两个将军职衔。

这可就太让人眼馋了,也不知道是谁有这样的好运气……

第433章 军改,收纳,天下太平

大明有爵三等,公、侯、伯,除却开国靖难这两个获取功勋的时代,爵位都是在加在握有大兵的武将身上,在接下来的十几名皇帝传承中,给武将贵族爵位,就是为了让他们交出兵权,安享富贵。

能获得爵位的武将必然是功高无比,手中一般都有一支堪称强军的队伍,如果升迁他的武职,将来肯定会有尾大不掉的情形出现,给他一个代表着荣誉的爵位,然后把军队交给别人,自己去大城市去荣养,这也算是种交换的手段。

可李孟这边的规矩完全都已经是坏掉了,国公这个爵位,这些年已经轻易不敢许人,立有相当大功之后,也要按照要求离开军队才能获得,而给李孟这个位置,则是几乎是求着他收下的。

还要以近乎割地的名义,送出去几块地盘,这才让李孟没有继续在齐王这个封号上坚持,交出军队所控制的地盘,这种从前默许常规的事情更是不敢提了。

相比于唐宋的将军号泛滥,有明一代对将军名号控制的极严,天下间也只有驻守在五个地方的总兵才能有将军这个名号,但到了万历年左右,总兵这个名号开始渐渐的泛滥起来,等到了崇祯年,天下间征战连连,无论真假,军功也是很容易获得,军将积功升迁到总兵这个职位也是容易。

而且国家不能保证足额的粮饷供给,可还要趋势军将士兵们去作战,唯一拿得出的东西也就是这武将官职了。

比如说左良玉,他并不属于九边总兵的一位,按照规矩他也不可能被加上将军这个衔头,可左良玉手下二十几万兵马,堪称是大明关内规模最大的部队,这样的实权军将,已经不是朝廷可以轻易触碰的了,索性是给了平贼将军的职衔。

以示他高于同级的总兵大将,而且二十几万的部队,如果只有一名总兵,那的确是有些寒酸。

所以现在的平贼将军左良玉手下有十几名总兵,这些总兵有朝廷任命的,也有左良玉自己任命,朝廷捏着鼻子承认的。

有这个例子在前,山东的齐国公、镇东将军李孟,手中十几万兵马,作这些事情也是就是顺理成章了。

不过,这平贼将军委任总兵尽管不合规矩,却还能说的过去,你一个齐国公就要委派将军,这可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了,朝廷根本就不会承认,但目前的山东跟朝廷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维持着表面上的体统,那里会管朝廷如何反应。

而且军制改变,委任军官,对那些动不动就大义凛然,动不动就激昂慷慨的无知书生们来说,这些所谓的文人士子对此一窍不通,胶州营自行建立军制,自行委任总兵、将军,这就是表示从大明的体统之中单划出来,这可是比提督四省军务还要逾越大逆的事情,只是,外人根本看不懂,觉察不到其中的意义。

基础编制,从原来的千人一营,变成两千人的团,在每个团之中,四百名火铳兵被单独的划分出来,分成两个火器队,其余的长矛兵分成八个队,每队二百人。

因为兵器制造局的产能和产量大幅度提高,所以按照要求,每个团中会有两个队的士兵是披着半身甲的,这种甲不是皮甲或者是棉甲之类的货色,而是那种西方的板甲,并且配备着带着棱角的头盔,这种头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抵御敌人的尽距离劈砍,当然穿上这种制式板甲之后,弓箭已经是很难对这种带甲的士兵造成伤害了。

合并为团之后,会有一名团守备,一名副守备,每个团的旗手、鼓手,还有三门炮的炮兵,以及传令兵和护卫,都是单列出来,一般来说这些人加起来会有百人左右,直属于团守备。

所以说,实际上,每个团的准确人数一般在两千一百人左右。

五个团为一军,设置参将或者是游击一名统领,不过这一军并不是常设,而只是在有副将的情况下才单独划出。

这是常规步兵部队的设置,胶州营的骑兵依旧是按照千人一团,共八团为一军,其中一团为辎重团,设置马军统领。

炮兵则有五个队,其中一个队为辎重队,五队为一军,设置炮兵统领,水军设置两营,为登州水营和莱州水营,两营互不统属,各设水营统领一名。

亲兵营下辖两个大队,其中一营为卫戍大队,共有十个队,胶州营系统的精英士兵和军官,按照一定的流程标准被选拔到这个亲兵营之中,除却担任护卫和突击队的任务之外,还学习各种指挥技巧,这边是军官的预备队。

另一个大队分为二十个队,这个队则是从前的实验营改编而来,用作胶州营系统各种新战法新武器的实验改进。亲兵营设置统领一名,相当于一军。

除却骑兵和炮兵之外,胶州营的常规步兵团之中,每一军设置一辎重团,辎重团在战士可以征发指挥民夫,用于运送粮秣给养。

在抽调兵马北上支援后,青州军马罡手中共有两万人十个团,将会征兵补齐到三万十五个团,淮杨军陈六手中有兵一万五千,将会征兵补齐到两万十个团。登州军赵能手中共有兵一万,将会补齐到两万十个团,兖州军一共九千人,将会扩充到一万六千八个团。

老营兵马三万,原本是算上了马军和亲兵营,炮兵的数目,而这次的三万,则是不包括那些特殊兵种的数量。

新设的河北军两万,共有十个团,正在补充中……

各个方向上的军队改编,移防扩军,这些千头万绪,不过对各级将领的升迁调拨任命却已经是发出来了。

镇守两淮的马罡为两淮总兵、在徐州凤阳一代的陈六则为徐州总兵,兼管河南归德府三个团,平素归德游击袁时中管理,副将高科为参将衔,在寿州一带镇守。赵能为登莱总兵,镇守登州、莱州、青州三府。

原兖州军游击张江被任命为河北总兵,王韬为副将,驻守在河间府一带,保护山东和北直隶的通路。

亲兵营的王海和骑兵的统领汤二,这次都是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参将,而炮兵统领郭栋,也是跟着成为了游击。

五月下旬,原来在胶州营系统中传播的沸沸扬扬的消息终于是有了结果,齐国公府行文各军各地,说明镇东将军号今后将不在使用,而统一以齐国公下令。

这去掉镇东将军的称号并不是自弱声势,而是要给新任的两名总兵加将军衔,以示他们的地位比其他的总兵稍高。这次所加上的将军称号更是逾越,不合礼制。

两淮总兵马罡加平南将军号,徐州总兵陈六则被加征西将军号。

不管是有意无意,众人都能注意到齐国公李孟直辖的部队接近五万,兖州军一万八千目前也在齐国公的管理之下,算上几乎是就近控制的登莱总兵赵能所辖的两万,本部兵马已经近十万,可以预防出现一切问题。

征西、平南,两淮的南边是何处,正是江南诸省,凤阳徐州的西边是那里,正是河南,山东兵马的心思赤裸裸的不加掩饰,可这次却没有人敢出声了,纷纷攘攘,见到个风吹草动就是雷霆大动的文人士子们,这次全都是噤若寒蝉,偶尔有一名所谓“仗义执言”的,他的言论和文章也不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还有人莫名其妙的解释,说是齐国公乃是大明人臣爵位最尊者,委任几个总兵,加几个将军号,也未尝不可。

相比于开始时候不为人注意,后来却让天下人侧目噤声的军制改革,另一项在山东内部的举措,则是很少有人注意到。

因为屯田田庄和灵山商行算是李孟自己的私产,李孟私人和济南府同知周扬还有盐政巡检司的宁乾贵下了命令。

屯田田庄和灵山商行从前一直是人员精简,但要求在崇祯十六年的五月开始,面对地方上大力的招募各级办事人员,不用担心人员超编,因为超编出现的费用超支,都会有齐国公府这边补充。

对这些办事人员的招募标准就是聪颖识字,其余不论,而进入田庄系统和商行系统之后,必须要尽快的学习屯田田庄和商行的各项经验和办事规矩,熟悉经验,能尽快的学习适应这个系统的,则是留用高升,而不能适应的,则要尽快的踢掉,重新甄选。

同时,山东巡抚颜继祖、济南同知周扬,还有右参政柳清扬都是接到了李孟的暗示,让他们把聚集在身边的士子,凡是亲近山东,认可胶州营体系的,一定要尽快的派到山东各地的官府衙门中去担任实职锻炼。

山东盐帮的黄平和江显绰,灵山商行的侯山也是接到了任务,发动山东盐帮和灵山商行的所有力量,对各处田庄和衙门进行监视记录,尽可能的别让一些企图捞取便宜投机分子混进来。

这么大规模的招募人手,下派人员,投机和浑水摸鱼的情况肯定会出现,监视肯定是监视不过来的,不过是尽可能的减少这个可能罢了。

屯田田庄、灵山商行还有从幕僚班子下派到地方官府的官吏们,这些都是为了胶州营匮乏的民政官员进行大规模培养,孙传庭对这个颇为的赞成,但山东盐帮和灵山商行对各处的监视,实在是让人对效果不怎么放心。

山东盐帮和灵山商行完全是两条线上的情报系统,工作方式和组织架构都是完全不同的部门,而且向上汇报的层级都是完全不一样。让他们共同去监视那些被培养的文官官吏,把对敌人的工作转到对自己人身上,这又是个大难题。

如果让这两个机构就这么硬生生的上去查,非得闹出乱子不可,李孟下达了命令,那么下面的人就必须执行。

如何完善有效率的执行,这是一名有能力有水平的下属必备的素质,五月底,在孙传庭的建议下,原本一直是定位很模糊的“内帐房”,开始作为一个机构出现在胶州营的系统之中。

这个机构的名称看起来倒像是宁乾贵属下的部门,唤作“山东收支财赋清查司”,名义上是由原来的胶州营主簿,现在的齐国公长史袁文宏领衔,实际上则是由李孟内宅的女眷统领,并由刘福来、孙传庭参谋。

清查司是在李孟许可下成立的机构,他的职权是清查山东各处产业收支账务,避免有贪污挪用等舞弊行为。

实际上这个部门的职权要远远大于他名义上的那些,山东盐帮和灵山商行从前有意无意安插在内部的眼线和密探,盐帮和商行对内的这一部分都有专人来负责,而对内的这一部分则是统合在清查司的属下。

再有,平日间内帐房就有查阅各处档案,抽调人员询问的权力,在清查司正式成立之后,这个权力被正式化了。清查司的人员,有权在某地要求某人对调查某事或者某人做出配合,而被制定的这名人员有义务完全的配合工作。

清查司成立之后,孙传庭和柳清扬、周扬短暂的交谈后,周扬就开始从济南府各州县衙门抽调有经验的衙役和老吏加入清查司,其余胶州营能完全控制的州府也是如此,大批经验丰富的刑名老手纷纷加入,让这个机构愈发的有效率和庞大。

不过,如果有人能看见孙传庭的笔记,就会发现这位胶州营文官第一大才对成立清查司一事颇为的矛盾。

说是随着山东地盘的扩大,文武各个部门的扩充,对人才人员的吸纳都是势在必行的,可军队这种集团还好,通过训练和种种方式,始终能保持官兵们对李孟的忠心,但是民政官吏的培养则没有这个效果,聪颖识字的人,基本上都是读书人,这类人对于大明的忠心最重,也最不能判明他们的态度。

田庄和商行的招募,肯定会泥沙俱下,为了保证对胶州营的归属感和最基本的水准,必须有人甄别监视。

甄别自然有成熟的田庄和商行系统,而监视这件却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有效率的密探机构来做。

身为明朝高官出身的士大夫,孙传庭对锦衣卫和东厂这些密探机构极为的反感,可身在胶州,却发现为了实现目的,自己亲手做出来了一个类似的密探机构,搞不好这个机构的能力和效率要比东厂和锦衣卫还要高。

这件事,的确是让人心中矛盾,更是有些哭笑不得。

五月间的山东,按照莱党和兖党的文人描述,那是气象一新,事事都是走上正轨,也开始所谓的海纳百川,一直被排斥在外面的那些文人士子开始被接纳进这个体系之中,这部分人更是谀词如潮,全无平日里清高自诩,要和胶州营划分界线的意思。

与之相对的,是圣人传承的孔府和皇族血裔的鲁王府,孔府的田产还有鲁王府的王庄绝大部分被剥夺,只给他们留下能支撑府内运转的田产生意,其余的一概被用丈量清理田产界限的名义剥夺。

这些肥沃的土地加上从前土地上那些熟练农民,全部被按照屯田田庄的规程重新整饬之后,归入了胶州营的产业之中。

平素里孔府有个大事小情,士林文人总会有大批的人跟着大惊小怪,感慨抨击,但这些举动,却没有什么人站出来跳脚。

现在大家可都是齐国公系统的人,不能为了外人伤了和气啊,如果有心人去关注下,前后十年间,山东各处文章,就会发现很多同一个人写的同一件事,看法和评价完全是相反的,的确是可笑。

所谓文人无行,大概说的就是此种现象了。

对下面军队的改变,李孟和一干智囊已经是尽量的采用变动较小的方式,各地的骨干部队基本不动,在扩充的同时实行改变,提升官职,实际上原有的指挥权没有变化,包括两营合一团,实际上团守备和副守备就是原来的两名营千总,按照功劳大小和年资分为正副。

可将近二十万部队的合并改编,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太多,保守的估计也要到七月底才能初步完成。这还只是现有部队的改编,并不包括新近招收的新兵。

而且这次的扩军五万,几乎是把各个屯田田庄和武装盐丁之中适合从军的人员一扫而空,护庄队有维护田庄安定的职责,武装盐丁有负责地方上安定的职责,抽调到军中,地方上的安定这也是个大问题。

几经斟酌之后,还是有各军负责招兵的军官带着助手直接下到地方,在招兵所在地训练新兵,并且同时从屯田田庄的庄丁之中招募新的护庄队,还有在地方上那些亲胶州营家族之中招募武装盐丁,这样就算是有什么乱子,也可以就地的应变。

这个过程又要花费不少的时间,不过如今的胶州营的招兵却不是从前可比的,从前是要用足饷足粮保证,而且还要威逼利诱。

现如今的屯田田庄的屯田户们都知道,眼下外面的,特别是山东的年景渐渐的变好了,外面的那些平民百姓过得都是颇为快活,可自己是半农奴的身份,却不能享受到这样的福利,目前想要脱离这样的身份,唯一可行的手段,就是自家有子弟去当兵,只要去当兵,在去年颁布的“屯田军属改籍令”规定下,士兵家属立刻可以去除屯田户的身份,并且在几年之后又和外面军属同样的优惠待遇。

而要想要当士兵,就必须先加入屯田田庄的护庄队,这层层级级的利益牵动,自然是让屯田户们无比踊跃的参军,无比踊跃的参加护庄队,这甚至都有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青壮不愿意生产而愿意操持武力,又是让屯田田庄的管理者焦头烂额,好歹是稳定了下去,保证了生产。

至于武装盐丁,那可是中上人家以及更上层的山东大族,表示自己和胶州营系统亲密的重要象征。

谁家的孩子和子弟在武装盐丁之中服役,那就说明这家人是和胶州营站在一条阵线上的,如果谁家在武装盐丁中服役的人多,或者是担任一定的职务,那就更了不得了,那说明这家人和胶州营的关系非同凡响。

兖州府豪门众多,其中有几家是将近两百年的传承,都是鲁王当年获封山东就成家立业的大族,豪富无比,但地位却比不上其余几家新起的豪族,原因就是他们是最后才加入李孟的体系之中。

这几家这么大的家族,每家也只有一两个在登莱之地担任盐丁,相比于其余几家都有担任队长、中队长的,自然说话的声音也要小很多,山东平民良家子,都是对胶州营那些三十岁左右,就已经是总兵、参将,镇守一方的大将极为的羡慕,对参军报名都是非常的踊跃,可胶州营有了武装盐丁和田庄的护庄队两个预备役系统之后,已经很少在平民百姓之中招收新兵了。

此次武装盐丁招募,贫富人家,贵贱族裔,都是纷纷踊跃报名,一时间也是热火朝天,要知道,大明把百姓分为几等,有些人即便是参军也不会得到正常的待遇,而在胶州营这边,则是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招兵工作除却工作量繁重之外,其余都是进展顺利,山东上下对这个结果颇为的满意,目前一些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所需要的无非是个时间。

在这个时代,除却近乎亡命的流民大军之外,几乎不会有什么军队会在春夏初秋进行大规模的战斗,如果在这个时间段作战,肯定会有动员农民,毁坏农田,这样的战阵打完了之后,第二年就没有吃的东西,凡是有些理智的部队,就不会这么做。

所以这段时间,关外的满清和塞外的蒙古,甚至是大明的部队都非常的安静,这时候的局势对山东来说,安全的很。

对于李孟文武两方面的改革,山东上下都是颇为的满意,不过,这却是大量的谋划和文牍工作,还有事后的跟进等等。

军队之中还好,各路大将差不多都能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没有什么好争的东西,可田庄、商行、地方上的官衙,这三个地方吸收大批聪颖识字的人员,这举动就算是瞎子就能看出来这是为什么准备。

在胶州营的发展之中,已经有很多人后悔下注太晚,要是当初就能大胆跟进去,现在富贵荣华不在话下,将来的富贵荣华则是不可限量,好不容易放开找招收各色人才,那还不尽快的跟上。

军事方面只有武装盐丁因为招兵,会有一些队长、中队长之类的职位空出来,为这些职位,有很多的大族豪门过来为自家的子弟关说。

其余的,则全是屯田田庄、商行、州县衙门中的那些职位,彼此拜托,山东凡是有关系有门路的,都是到处求告,动用关系网,以求能够进入。

让山东结合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对这个李孟并没有反感,反倒还是乐见其成,可不断的有豪门大族的代表,甚至是胶州营自己内部的文武官员过来求情,这就让他有些厌烦了,分明是些芝麻谷子的小事,还是培训文官的预备役,一帮人居然这般的热衷。

木云瑶这段时间的反应很剧烈,算计时间,产期也就是这十几天了,目前整个齐国公府都是在忙着这个,李孟真是懒得理会下面的这些人情往来,他只想多抽出功夫来陪陪木云瑶。

五月二十五,齐国公府开始闭门不见外客,总算把从山东各地赶过来的宾客们拦在了外面。

这些来的宾客都是山东的富贵之人,当然也知道齐国公二夫人就要生了,既然来到济南城,见不到齐国公,那等着齐国公的孩子降生,送上一笔厚礼恭贺一下,这也不是一件坏事。

结果五月下旬开始,济南城内的市面突然就繁荣了起来,让济南城那些惨淡经营的各路店铺发了笔小财。

四月、五月,大明朝廷忙着舔舐伤口,千方百计的准备恢复些元气,能把如今凋敝之极的局面扳回来些。关外的满清则是去老林子抓取野人,补充自己的人口兵丁。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则依旧是那个东蒙古如猪羊,西蒙古内斗求生的老样子。

六月初三,襄阳威德大将军府,也就是曹操罗汝才的府邸,平日里丝竹喧天,饮宴不断,今日间却是安静异常。

这将军府的里里外外,都是闯王李自成老营的劲卒,各个全副武装,紧张戒备。

在正堂,桌椅被稀里哗啦的撞倒,捂着左肩的罗汝才从倒伏的桌椅中站起,捂着左肩的手已经渗出了血,他身上还穿着长袍,望着堂前瞋目嘶声大喝道:

“闯瞎子,为什么要杀我!!!”

第434章 大火并,又得子

自成善攻,汝才善战,两人合一,则天下无敌。

这是时人对李自成和罗汝才的评价,闯王李自成善于攻城,而曹操罗汝才精通野战,两人的优点结合起来,的确是纵横无敌。

当然,在没有李孟参与的历史上,的确是如此的,就算是这个时空,李自成和罗汝才合兵一处之后,也仅仅在涡水那边输给了李孟的山东兵马而已。

这样的组合的确是无敌的,但李自成为闯王,罗汝才为曹操,在当年的河南八大营之中,两人就是相提并论,而没有什么从属高低,当初荥阳大会,曹操可就是响当当的十三家之一,和老闯王高迎祥平起平坐,李自成可只是一个闯将而已。军队之中最忌讳的就是军令不由一处出,而在流民联军之中,大的方向战略,都要双方的商议才能决定,总让人感觉颇为的别扭。

闯军到如今已经是八十余万的庞然大物,而曹操军现在才不过是十几万,但这十几万兵马质量却非常的高。

曹操罗汝才的部队善于野战,就是因为在他的部队中有大量的山陕边兵,最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打败了之后被收拢在军中,后来则是因为罗汝才的部队之中山陕边兵的成分较高,后来的大明边兵也是纷纷投靠。

李自成的骨干兵马几次被打散,后来是十八骑重新扯起的队伍,他的主力部队对大明的那些老兵依赖很大,那些流民想要训练成进退有据,勇猛敢战的士兵可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现在根本没有时间去训练,大家都是把击溃的明军降兵招入自己的部下,稍加整训之后就投入使用。

说起来也是个笑话,大明的官兵不管是跟鞑虏作战还是跟流民作战,基本上没有什么胜利,一触及溃的战斗极多。

但被闯营招纳之后,立刻变得勇猛敢战,恢复了许多当年边兵时候风范,至于投降满清的那些汉奸,更是了得,原本稀松无用的兵马,居然是纵横大明,所向无敌,也不知道那根猪尾巴是不是有力量加成、提升狂暴的神奇作用。

不过实际的情况是,大明军队有如盗匪,全无规矩,士兵们打仗的时候没有什么指挥,乱哄哄的前突后退,一看当官的先跑,自家也没有什么勇气战意了。

而流民军队对这些士兵的管理还是有规矩的,完全是按照军法条例,而且尽可能的让他们吃饱肚子,不会饿着作战。至于满清鞑虏,在这个时代,满清鞑虏有最完备的军功升迁系统,还有最残酷的军法,自然是激起战意。

现在的问题,谁吸收的边兵数量多,谁就的战斗力也就越强,但大部分投入流民大军的边兵都是被罗汝才收纳,导致罗汝才兵少,却越来越强,而李自成兵多,却始终没有什么实力的增长。

罗汝才和李自成又是并列,双方一个大元帅,一个大将军,互相不能命令统属,这矛盾自然也就冒出来了。

仅仅这些还不算,眼见着流民大军的声势一天天的涨上去,地盘越来越多,原本势不两立的大明高官也是纷纷的投靠,还真是有天下之份!有天下份,可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谁来当皇帝,那这个人的下属也就跟着水涨船高,鸡犬升天,要是别人当了皇帝,那这好处可就小太多了。

李自成手下有牛金星、宋献策等谋士文官,刘宗敏、田见秀、刘芳亮等大将,罗汝才手下也有玄珪作为谋士,十三太保作为武将,更有杨承祖号称是联军武勇之冠,双方都有自己的文武班子,这些文武也不愿意另一方得了好处,平素里也是暗自谋划,劝说自家的主公不要相信对方。

这是权力膨胀到某种程度之后,联合体必然会产生的矛盾,解决的手段或者是联合体分裂,或者是一方吞并另外一方。

双方彼此敌视提防,各种各样的旧怨自然就产生了……

朱仙镇大战之后,流民联军去围攻开封,当日间河南巡抚李仙风派死士带着书信去往流民大营,本来是写给罗汝才的,却故意让李自成的部下抓到,调拨双方的关系,事实上这个离间很成功。

当夜,李自成的部队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