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顺明-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被这个人点破之后,那边先是一片安静,接下来惊叹和倒吸凉气的声音就连李孟这边都听得清清楚楚,过了会才有人迟疑着问道:

“周兄,这巡检如此做意欲何为?”

“我也看不透,李二郎起家之事坊间多有传闻,我看其一举一动,平日言行,绝不是小小盐政巡检的做派。”

“诸位也不必担心了,而今圣明天子在位,民间虽有宵小也是无上大碍,自然有人料理,我等何苦操这个心。”

听到这句话,说商鞅典故的那位周兄冷笑了声,冷冷说道:

“圣明天子吗?”

场面瞬时冷了下来,李孟这边听得倒是全神贯注,来到明代之后,他所接触的人阶层都比较特殊,也比较草根,遇到的读书人很少,宁乾贵是个秀才算是一个,侯山居然还是个童生出身,也算一个,其余的都是在济宁遇到的那些掌柜,说起来有些好笑,这年头要是从商不读书也不行,多少都有个秀才之类的身份,不由得让李孟想起现代那些商务公司对学历的要求。

不过这些人说是读书人,也就是挂着个衔头,读过几本书,识得文字罢了,满口谈的都是钱财往来,货物买卖。要不就是宁乾贵和侯山这等满脸谄笑,看起来没有什么风骨的人,在酒楼二楼雅座高谈阔论评点时事,这倒是符合李孟对这个时代读书人的印象了。

接下来谈论的事情,明显是把话题转换了下,不再去讨论什么圣明天子之类的,有人带着讨好的语气说道:

“周兄才学高绝,见识广博,乡试中举不在话下,将来进京会试,殿试都是有的。”

众人轰然称是,那周兄半晌没有说话,半天才用萧索的语气说道:

“百官出东林,这官苏松常三地的人就满了,次一等的也要杭嘉湖来补,哪有我们北人的事情,若是中举,带着功名回乡也就是知足。”

李孟已经是喝完了壶中的酒,菜也吃的差不多,那边的读书人的话题渐渐的转向风花雪月之中,他也没有兴趣继续听,直接下楼结账,开口问那林掌柜说道:

“楼上的这周某,掌柜的可知道是哪里人?”

少海楼的掌柜的觉得不妙,但也不敢和李孟隐瞒,老老实实的开口回答说道:

“是城内周员外家的二儿子,姓周名扬,字跃云的,是咱们胶州城的大才子,为人很是热心仁义……”

第70章 招人 庇佑 正义

胶州城和灵山卫所搬运木桩给二两银子的活动持续了三天,差不多发下了八百两银子下去,这件事在胶州四里八乡的成了今年最热的谈资,所有人都是觉得李孟疯了,这不是有银子乱显摆吗?

在二月初一的时候,那些凡是搬动了木桩的人都是齐聚逢猛镇,在李孟的庄园外面,这些年轻人各个兴奋的满脸通红,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头脑一热去搬运个木桩,赚了二两银子不说,居然还被招到李家庄园来做家丁。

尽管事先已经是讲好,做家丁的待遇是那些盐丁的一半,可这也有五两银子五担米面,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报酬。

而且招收的那人还看在所谓“本乡本土”份上,告诉个“小道消息”,说是家丁如果干得好,那是准备去做盐丁的。

好家伙,这么一说出来就更吸引人了,眼下在胶州城甚至是莱州府,盐丁怕是青年人最向往的职业,年轻人都是喜欢舞枪弄棒,可要去做衙门的衙役,那要有背景和社会关系才行,要去当兵,各地驻扎的那些官兵的表现都是被平民百姓们看在眼里,散漫无比,军纪极差,比起土匪响马来还要混账。

只有盐丁,那些和自己同龄的人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肃杀的气质,尽管他们是盐丁,可让人看着,都觉得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军兵,偶有身边有人当盐丁的,父母说起这个都是很自豪的模样,加上那实打实的待遇,都比上将官的亲兵家丁,年景这么差,有这么一个安身立命的处所岂不是好事。

青州的几个盐枭知道此事之后,都是目瞪口呆,谁都是知道李孟的势力又是庞大了几分,可却没有一丝的把柄落下,我家大业大,多雇佣些家丁,谁也说不出来问题吧!

李孟把原来自己手中的盐丁队和驻守在盐场盐田的盐丁队全部抽调出来,派到各处去扩张设卡,而招来的这四百名“家丁”,则是放在自己和驻守在盐田盐场的两个人手中死命的训练。

手里的钱充足,又有青州府和登州府本土的地头蛇帮忙,销售灵山盐的莱州私盐贩子们迅速的占领了这两块市场,地盘大,盐自然卖的也就多,当然,银钱的收入也是立竿见影一般。

李孟在二月下旬开始,每月差不多可以有将近六千两的收入,这还是扣除所有费用之后的数目,灵山盐场和薛家岛的私盐田都是全力的开工。

手下能用的人多了,钱也多了,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经过这一件事之后,胶州城和灵山卫所渐渐的都知道了李二郎说话从来不开玩笑,加上从前的几次战斗,大家对李孟隐约的有了种服从感。这些感觉和认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威信。

现在的灵山卫所五千多军户,差不多都在三种出路上,一是子弟给李孟当盐丁,二是在李孟的盐田做工,三则是老老实实的给卫所种军田,要是仔细的盘算下来,听李孟命令的军户怕是比听卫所指挥使的要多许多。

在薛家岛的银滩这里,专门有一片盐田被开辟出来,是由原来盐场有经验的灶户来主持,这里出的盐都是经过许多道加工手续出来的精盐,这些精盐用大缸和木箱封存之后,送往逢猛镇的李家庄园。

李家庄园在正月底就开设了作坊,作坊里面的工人都是那些辽东军户的家眷,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精盐封存在小瓷罐里面,然后通过水路运往济宁城。

正月刚过,济宁城就出现了一家香盐货栈,这家商铺所卖的都是精盐,这是这里卖的盐都是以斤或者更小的计量单位计算,这时候,青盐的风潮差不多已经是过去,陕西的青盐断断续续的通过水路运过来一批。

不过因为年前那次风潮,青盐需求量一下子变大,但是供应量实际上是减少了,京师和南直隶浙江一带的有钱人都是要用正牌的青盐,青盐的价格居然比年前还要高,这豪门权贵用好的。

次一等的有钱人也要刷牙漱口,可去杂货铺子去称量那些散装的精盐,实在是太跌份丢面子了一些。

不知道是谁先散布的消息,发现了这家铺子,消息流传的也快,很快济宁府的富人们都是知道了这家店铺,这店铺名为香盐,卖的东西还就是名副其实的,那盐都是有各种香味,什么花香,什么清香。

而且都是用精美的瓷罐包装,一看就是好东西,走出铺子捧在手上,旁人看着也光彩,只是价格高了些,一两银子一罐盐。

贵就贵些,比起那正牌青盐来,可是便宜了许多,这瓷罐看着可比那旧货要光鲜,而且盐里还有香味,这漱口之后,除了清洁牙齿口腔之外,还能有香味,这就不用专门买那些贵的要死的药材了。

这香盐铺子倒是和从年前的青盐风潮中汲取了些经验,比如说要想辨别真伪,在这家的罐子帝也有个鬼画符一样的东西,每天就贴在店外,真货假货一对照就知道。

不过济宁城的这些商人们终于是琢磨出来这鬼画符的图形是什么了,这东西还真就是道士们画的符录,这符录一般都是图形繁复,不摸到规律还真是难以模仿。

等到济宁的商人们大概把这一套东西学全之后,这家香盐货栈已经是开始向来往运河之中的货船开始卖货了。

这香盐铺子自然也是李孟的生意,就这么一项每月也有一千两的净入。

货物的来往靠着山东境内的水路,说起来有些可笑,李孟在现代从事金融押运的时候,跟着运钞车跑过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在山东境内看过什么太大的河流,所谓东营市的黄河也是一条长满了植物的河沟。

可在几百年前的明代,山东居然可以靠着水路的运输到达各地,古今不同真是处处都有。

李孟现在自己也有几条船,从逢猛镇出发朝着济宁运送,回程的时候也是带着些济宁的货物,有些是给胶州和即墨县的商户捎带的东西,有些就是盐场和铁匠铺子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这才三月初,盐的产销还不在旺季,虽说王家和孔家盐栈不知道因为什么,可以在灵山盐场以九钱一担的价格拿货,但是需要盐丁押送到目的地才能发卖,不能卖给青,登,莱三府的地盘。但是这价格便宜并不代表着需求量增加,所以这么小小的河运码头还是冷冷清清。

今天却有两辆马车在这里等候着,看着河面上挂着“李”字大旗的船只缓缓开来,马车上的小伙子匆忙的跳了下来,一名小头目严肃地说道:

“这是李大人交办下来的差事,都给我打起精神来。”

几个人都是连声的答应,船一靠岸,放下踏板,四五个人小心翼翼的从船上搬下一个木箱,岸上等候的人用同样小心的态度接下来,在马车的车板上用早就预备好的棉絮稻草垫好,然后用手轻拍了下拉车的马,朝着胶州城行去。

胶州城的颜知州日子过得很清闲,上任一年以来,所辖的州城和周围虽不能说是风调雨顺,可也是安宁无比。

平民百姓有饭吃,有活干,总归没有闹事的心思,登州遭兵灾就不说了,青州和兖州一直有乱贼作乱,就连莱州府北部的昌邑和平度州也是不安稳,相比他们,胶州城可以说是百业繁荣了。

因为半个山东的盐商盐贩都是去逢猛镇贩卖盐货,相应的也带动了地方上的繁荣,店铺和摊贩的比起一年前可是增加了不少,需要上缴的税赋也可以足额的完成,今年户部的考核得个“卓异”的上评问题不大。

四十岁年纪中个同进士,外放到不穷不富的山东做个知州,这颜知州倒也是知足,每日间去衙门处理半日公务,剩下的时间,就是在自己的府第里面写写字,看看书,日子过得清闲自在。

他这里舒服,衙门里面的其他人却是十分的不舒服,知州衙门按理说是这个胶州最大,说话最管用的衙门,可现在胶州城说话最管用的人是盐政巡检李孟,横行乡里倒也罢了,可在城中也是这般的嚣张。

李孟该送的银子一分不少送,但是多了一分也不给,想起这个,众人就是气不打一处来,从前牟阎王才赚几个钱,你李孟多赚多少,为什么就给这么点,盐政巡检毕竟是个九品官,勉强入流,可知州衙门这些有品级的一想起李孟进城赴任那日,城外的几十具尸体,和竹竿上那些血迹,各个后背生寒,顿时是念头全无。

问题是,李孟按照常例交钱就罢了,为什么还拦着衙役们跟其他人多要钱,比如说差役们再也不能去少海楼吃白食了,还有几家杂货铺再也不能去敲诈钱了。

第71章 羞涩 愤怒

也有人埋怨知州老爷不管事,让一个盐政巡检把权力都拿了过去,四月初,同知和州尉来到知州府,也拐弯抹角的和知州说过这个事情,希望知州能出头管管。

颜知州虽说是科班出身的读书人,可也不是不通世情的木头,自然知道手下这些人想要让他去当出头鸟,索性是慢悠悠地说道:

“颜某来胶州之前,这地方号称是遍地盗匪,虽无民乱,却地方不靖,可颜某到任之后,却发现地方上太平的很啊,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的功劳!”

这句话说完,有意见的知州衙门的官吏顿时是闭口不言,谁都知道眼下胶州生意兴隆,地面太平的原因什么,没有巡检衙门的同意,就连在大街上偷东西都不可能发生,在李孟入城赴任的第二个月。

有乡下进城买药的人被偷去了银钱,到衙门里告官,这些衙役因为没有孝敬的银子,所以压根懒得管,也有人交待了实话,就算是给了银子,我们也抓不到这偷儿,得罪不起啊,锁拿回来,偷儿都是惫懒不认罪,打一顿丢进大牢里面,几天就出来了,衙役官吏们本乡本土的还要担心被人半夜丢东西砸进来。

那买药的是买药给爹妈看病,救命的急事,一时间惶急无着,坐在街上大哭,赶巧是被路过的陈六子看到,陈六对这药钱可是感同身受,当即是答应寻找,他那法子也是干脆利索,直接掏钱先给对方垫付上。

回到巡检衙门和李孟一说,李孟派人去附近的金州货栈找李掌柜,又让李掌柜找了个相熟的衙役,这些衙役管不管抓不抓是一回事,不过对于小偷是谁,都在什么地方呆着,可都是清楚的很。

接下来的事情简单的很,陈六领着四十个盐丁由那衙役带路,在胶州城的市面上走了一圈,小小的胶州城也就是十五六个偷儿,也就是一个时辰就全被抓起来,李孟也不送到衙门去审问。

派人押着这些小偷出城,直接丢给盐场,让他们去做苦力,说是两年之后放出来,不饿死就行。

这件事发生之后的第二天,胶州城顿时是海晏河清,太平无比的景象,人人都是和和气气,不敢作奸犯科。按理说,太平了下来,对衙门里的人是好事,可胶州城的人都知道谁说话管用了,有什么事情都去找盐政巡检,反倒是让李孟那边不厌其烦,最后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统统推给衙门。

但是盐丁愈发的壮大,这么一尊神摆在那里,谁也不敢贸然的越过去,胶州的事情,都是要先问问李巡检的意思才能办。

从前的牟巡检虽然是嚣张横行,可毕竟只是做个地方上的恶霸而已,这李孟则是抓钱抓权,实在是让这知州衙门的大小官员愤怒不已。

当然,愤怒归愤怒,这些人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在知州那边抱怨一下,这次的谈话,颜知州看着下面的人还是怨气不平的模样,又是开口问道:

“各位,咱们胶州的城门的守兵和衙役捕快一共多少人?”

州尉和同知对视一眼,很快就算出了这个数字,开口说道:

“足额八十六人。”

颜知州又是慢悠悠地说道:

“本官听说李巡检下面的盐丁可近千人啊,再问各位,盐务那边的常例银子可曾短少过吗?”

话说到这里,已经是无需多说,你人还不如对方的零头,对方该给的银子都已经是给过来了,面子已经是给足,还要怎么着,难道要撕破脸吗,虽然距离李孟上任已经是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

可这几位官吏一想官道上的几十具尸体,都是无话可说,当下默默的抱拳告辞,想必今后很长时间也是不会因为这个事情抱怨了。

颜知州在说话期间,一直是慢悠悠的练习着书法,颜知州是浙江人,家中也是有些产业,对于钱财的事情反倒是看得不重,这边李孟把常例银子都交足了,也算是双方面子给到,知州也不愿意多管。

毕竟,有李孟的存在,他的地方上是百业繁荣,一片太平,吏部的考绩上肯定有不错的评语,三年一过,朝上升迁显然不是问题,对颜知州来说,这就足够。

边想边写,放下毛笔,颜知州感觉很是满意,算算也到吃午饭的时候,后堂的夫人应该是派人来喊吃饭了。

门外有人恭恭敬敬地喊道:

“老爷,夫人请您去后堂。”

听这个口气,好像是还有些别的事情,而且这还距离午饭有段时间,颜知州有些诧异的走出书房,却看到管家站在门旁,笑嘻嘻地说道:

“老爷,李巡检刚刚派人给咱们府里送了些礼物,夫人请您过去看呢?”

“李巡检?”颜知州摇头苦笑,心想上午属下同僚找自己也是为这盐政巡检,正说他,这边居然送礼过来,这日子也不是什么年节,唯一最近的也就是端午,若说是求人,实在是看不出来李孟还有什么事情要求自己。

在颜知州的印象里面,这李孟是个很不讲官场规矩的人,送礼办事都过于直接,连个过程面子都不讲,他当然不知道,李孟不是不讲,而是压根不会,那宁乾贵只是教他打通门路,对这些细节那里顾得上。

来到后堂客厅处,颜知州看到自家夫人和一名后堂管事的婆子在客厅那喜滋滋的看礼物,颜夫人看到颜知州在门外,连声笑着招呼道:

“夫君,快来看,想不到胶州城这小小地方,居然也有这么多精美的瓷器,你看看这纹路,这花色。”

有钱人家对这类东西都是有些见识,颜知州不愿意驳自家人的兴致,也是走进客厅之中,东西还真是不少,从日用的碗碟,到瓷枕,笔架,玩物等都是一应俱全,颜知州仔细的看了几件。笑着说道:

“应该都是江西那边的上等货色,不过也都是大窑里面烧出来的,在山东这里也算是好东西。”

接下来扭头冲着身边的婆子说道:

“去请小姐过来,若然喜欢这些东西,可惜那些咱们家好些精品都是放在嘉兴……”

颜知州看起来倒是很愿意享受这家庭时光,在那里不紧不慢的陪着夫人把玩瓷器,边说上两句,过了一会,颜知州指着一尊瓷器笑了起来,摇头对自己的夫人说道:

“这李孟做事真是没有一点的规矩,哪有送礼送菩萨的,这都是自己去请回来才是。”

颜夫人听到这话也是看过去,也跟着笑了起来,不过随即走近几步,摸着那尊观音菩萨的佛像说道:

“哎呀,这尊观音可是上好的青瓷呢,肯定是专人做胎烧制的。”

这边一扭头,颜知州才注意到自己的女儿已经是站在门边了,应该是站在那一会了,正在盯着那些瓷器看,知州知道自己的女儿喜欢瓷器,心想莫不是看得入神了,仔细一看却有些不对,当下开口问道:

“若然,你这脸怎么红的如此厉害,夫人你来看看,咱们孩儿莫不是发烧了!?”

……

崇祯七年五月,山东干旱少雨,虽说不至于绝收,可收成也是不必指望了,青州和兖州交界处本已经是平息的民乱,又开始热闹起来,兖州和青州都是调集本地的驻军进剿,山东又是陷于紧张的气氛。

不过李孟苦恼的却不是这些,而是给知州衙门送了礼物之后,却没有对方的回音,当然,要是他说那些瓷器是送给颜小姐的,颜知州再怎么云淡风轻,也非要和他拼命不可,问也不方便问,也不知道对方的心意,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心意对方知道不知道,李孟还真是糊涂。

在现代,李孟压根没有谈过恋爱,所有相关的知识都是在书籍和影视上了解到的,李孟的印象里面,追求对方就应该是捧着花去大声的表白,不过在这个朝代肯定是不行。

五月份中旬的时候,衙门本月的邸报到了,除贴在城门口之外的那些朝政消息,还有一则是在全州有品级官身的人传阅,李孟也是收到了一份,所有的官员看过之后,都是没有放在心上。

倒是李家庄园那些伺候李孟的人说,李孟这一天的心情很差,有几个军户因为小事被他怒骂了一顿。

邸报上的消息不复杂,说是崇祯六年乘舟出海的登州叛将孔有德已经有了消息,他投奔了东虏鞑子,手下的万余兵将单独被划分为一旗,被称为乌真超哈,孔有德被皇太极封为都元师、仲明总兵官,相当于八旗的和硕贝勒,地位尊崇。

第72章 急躁急切

在现代,李孟受过的完整小学中学的历史教育,还有当兵,以及工作之后所接触到的那些历史知识,他对孔有德了解不多,小学中学时候,一般都说孔有德是引领满清入关屠杀汉人的刽子手。到工作的时候,所看的影视剧风向一变,说孔有德是促进民族融合和团结的大功臣,是汉族和满族共同的英雄。

李孟倒没有受什么迷惑,在现代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人是汉奸,而且是毫无廉耻的汉奸,和抗日战争时候的那些伪军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孔有德这名汉奸到底有什么危害,李孟不清楚,收到这封邸报之后的第二天,那些“家丁”的训练都被交给陈六代为进行,李孟自己则是把收为奴仆的那些辽东军户一个个叫入房中询问。

这些过了半年多吃饱睡暖日子的辽东军户这一天都是战战兢兢,每进去一个人,李孟的脸色就阴沉一分,隐约是辽民首领的郭栋更是心惊胆战,找了几个亲信的人到处询问,谁最近是不是犯了错误,或者贪墨了钱财。

结果大家纷纷的否认,李孟治家行使军法,不怒自威,人人都是心存敬畏,加上辽民都是知道眼前这日子是李孟的慈悲恩赐,敬畏之外又有感激,也没有人做什么坏事,郭栋也是糊涂,火铳一直是在不断的试验制作,不过李孟总是不满意,难道是因为这个大怒发货吗,可前天还是笑着跟他说,不要怕花钱,尽管试验,做出最好的就行。

李孟不高兴的原因和他身边的人无关,而是孔有德投奔满清皇太极,听那些辽民说,孔有德手下的这支辽兵战斗力不去说他,火器配备却是明军之中最强的一个,大小火炮将近四十多门,还有红衣大炮那种利器,万余人的队伍里面有近四成的士兵装备着火器。

东虏后金自起兵以来,野战攻城对明军来说都是有绝对的优势,唯一还能克制他们的,也就是明军装备的火器。

可现在这个优势因为孔有德和手下军兵的加入就要发生变化了,孔有德的这支部队,有火器专家孙元化的指导训练,对火器的操作和制作都是掌握很熟练,有了这些人,后金鞑子也有了火器部队。

而且皇太极也具有了训练和扩大火器部队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邸报上所说的,皇太极给孔有德如此之高的待遇,一名投降过来的明将,就能获得和八旗和硕贝勒相同,说白了,已经和多尔衮、多铎这些满鞑亲贵的地位相同。

李孟心中确实是愤怒和郁闷,在现代上网的时候,也曾看到金手指这类的说法,说是某人穿越到古代,结果又是借着海肠制成味精,又是开设酒楼,王霸之气四射,还挖到了八虎的宝藏,一举推翻嘉靖皇帝,统一天下。

看看自己,辛辛苦苦贩运私盐赚钱,每月到手的银子转手就花到手下的这些人身上,从前在部队有后勤部,在押运公司有行政部,来到明代就要事事操心,李孟自己绞尽脑汁赚钱,可手下的人也没有扩大到太大的规模,至今不过是两千人左右,两百匹马,弓箭三十副,盔甲十几套。

但是这皇太极什么也没有做,凭空有了一万多精于火器的部队,实力瞬间提升了巨大一截,这不是作弊是什么。

偏偏在李孟模糊的历史知识里面,他还知道这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自己来到明朝,而引起的蝴蝶反应,这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历史事件。说起来,这是老天在作弊了。

诚然,历史上满清得到了孔有德这支汉人部队之后,攻坚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很多要耗费大量伤亡才能打下来城市,都可以用大炮轰开,甚至可以这么说,明朝因为孔有德的投降加速了灭亡。

过了一天之后,李孟的情绪才算是恢复过来,接着就雷厉风行的开始安排,以往李孟做事小心翼翼,生怕招惹到官府和朝廷的注意,不过他现在的动作却是什么也不顾了,直接就是安排人手去各处招收盐丁。

即墨县那边的鳌山卫,除了地理位置和灵山卫所有差别外,其余的情况简直是一个模子里面出来的,李孟从前觉得灵山卫所毕竟是熟人子弟多,便于控制,鳌山那里一切都很陌生,又是大明军镇,不好去触碰。

这一年半以来,卫所军镇到底是什么情况,李孟也是摸清了,根本就是卫所指挥使和千户们率领几百个武装士兵管理的农庄,有大批的富余人口没有出路,因为卫所五千军户,只有长子或者是充丁的那个人才能继承田地。

鳌山卫那边的看着灵山卫这些成为盐竿子和盐丁的年轻人都是羡慕的流口水,走路都是挺着腰板,家人不用累死累活的种地却吃饱传暖,名声也好,谁家的小伙子当了盐丁,附近的人家都是主动上门来提亲。

种种传闻,早就是传到了鳌山卫那边,平日里这些人总是感叹为什么咱们这地方风水这么好,怎么不出李二郎这样的豪杰好汉呢?

现下有人来这里招盐丁,大家岂不是情绪高涨,人人报名,唯恐招收的人数有限,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李孟还是想尽可能的控制这次招收盐丁的行动的影响,可消息不是那么容易控制得住,登州府和莱州府就近的年轻人都是赶了过来,希望能在其中谋一个位置。

所以这次的考核的体能指标比起上几次要严格了许多,比如说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和长跑的各项指标都是上调,身体不够壮健的小伙子还真是很难通过,不过这次也有些特选的项目。

比如说,如果你会骑马,那么考核的指标就有相应的降低,如果你自己带着马匹,那考核的指标还会下降,会射箭,会打火器,会制造火器都是放宽要求进入,有这么几项放宽的要求,许多散落在登州的辽民也都是过来报名,这些辽民相对来说军事技能比较登莱一带的军兵要强出些,掌握的技能也要多些。

但是标准有种种特选和放宽,这么多报名的人,但是选到最后的结果却让李孟有些瞠目结舌。

四月以后,李孟来胶州城那个宅院的时间比起从前多了不少,而且定时去瓷器铺子和河边溜达一圈,总是希望能遇到知州家的小姐,所以办公和处理一干事宜都是在巡检衙门中进行。

现在进入了六月初,可天气还很是清凉,李孟靠在椅背上,仔细听着面前宁乾贵的汇报,两边做着赵能和王海,自从实行轮换派出驻守关卡路口之后,李孟的身边一般也就是有一名队长跟着,此时却有两名。

不过赵能和王海的脸上都很尴尬,宁乾贵手中拿着几张纸,朗声地说道:

“鳌山卫以及莱州登州各处壮丁,共招人五百三十人,另特选擅长骑术四十人,皆带马,擅长弓箭三十人,擅长火器四十六人,现都以安置在灵山盐场左近庄子,等候大人安排。”

说完,宁乾贵冲着坐在那里的三个人弯腰为礼,然后准备退出屋子,李孟这时开口说道:

“老宁你去侯山那边商议一下,定下这些新人需要的衣食住行各项花费,还有兵器衣甲,一并报到我这里来,派人给马罡传信,让他和小海换防。”

那边的宁乾贵一一答应,立刻除了屋子,李孟脸色阴沉的转向赵能和王海,开口冷声说道:

“怪不得,孔有德能在登州闹腾三年,半个山东找不齐全一千壮丁,那些擅长骑术的我去看了,那都是什么人,都是山寨的响马土匪,想当良民了来投靠我,那些会弓箭和火器的都是辽东的溃兵。”

赵能和王海对视一眼,都是很尴尬,赵能毕竟和李孟亲近些,咳嗽了声开口说道:

“李大人,这次咱们订的标杆有点高,咱们招来的盐丁都是练了半年左右才到这个水平,要是放宽些……”

赵能说话,李孟也不好发脾气,他觉得有些焦躁,拿手揉了揉额头,叹了口气,半晌才出声说道:

“放宽标准,这次最少要招来三千人,动静还是太大,也是我心急了,小海,你去找咱们的老弟兄,去跟在那些擅长骑术的人身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