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顺明-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段时间身体一直不利索,就让他多睡会。
可这算算时间,睡了一天一夜,看看牢门前的馒头和水,竟然是没有动,心里面觉得有些不对劲,当下喊来一名同伴,有人做个见证,一起打开了牢门,走到孙传庭跟前小心翼翼的招呼道:
“督公……”
诏狱的罗头大模大样的在门房里面喝着酒,吃着酱肉,那周番子要犒劳自然不会少了他这个头目,大口大口的正高兴,只看见两名狱卒急匆匆的跑过来,满脸的惶急神色,他刚要开口训斥。
一名狱卒趴在他耳边小声的说了几句,罗头手中的酒壶没有拿住,一下子掉在了地上,人腾地站了起来,刚要大声的喝问,却看见身边几个方才凑趣的惊愕的看着这边,把到嘴边的话又是吞了回去。
“领我去看看。”
罗头闷声的说了一句,领着那两名狱卒大步的走进诏狱。
三个人急匆匆的走到孙传庭那处牢房,先是让狱卒看出来路,然后罗头和另外一个走进去。
每有大员进来,这狱卒的头目总要亲自去见见面,显示自己的殷勤照顾,这孙传庭他也是见过其人,走近敞开的牢房,那“孙传庭”已经是仰倒在木床上,看那死灰的脸色,那肯定不是孙传庭。
可这人却已经是死一天了,身体已经是僵硬,边上那狱卒脸都已经是煞白,颤抖着声音问道:
“罗……罗头,这……这……孙传庭逃狱了……”
压低着声音,结结巴巴的话都说不利索,罗头死盯着那尸体,身体也渐渐的发抖,听到手下的这句话,猛然一颤,厉声开口呵斥道:
“什么逃狱,是病死,这身体不好了几个月,现下顶不住,撑不住,病死了。”
他身边那名狱卒还没有反应过来,傻乎乎的张着嘴,那胖大的罗头猛然间愤怒起来,一把把这狱卒揪起来,压低了声音怒喝道:
“别发痴了,孙传庭病死了,得病不治,死在咱们诏狱,你明白了吗!!!?”
那狱卒被罗头喝骂,浑身激灵,立刻是反应过来,急忙地说道:
“病死,对,这孙传庭病死了!!”
京师城外去往山西的方向,按照老掌柜的指点,成海和周番子两个人带着的大车就是来到这边的一个客栈,这个客栈里面早就有过来接应的人马,木木的孙传庭被塞进了马车之中。
等到离开京师百里之后,周番子总算了松了口气,看着车外那些骑马带刀的骑士,笑着对成海说道:
“成大哥,倒想不到,山东居然安排这么多人过来接应。”
成海也是极为放松的靠在车厢壁上,淡淡的回答道:
“若是这事情不成,这么多人就是用来杀我们灭口的。”
……
第302章 弃剿用抚 暗渡陈仓
成海和周番子在京师离开的最初几天,连歇息都不敢歇息,急忙忙的赶路,护送这队伍的人则是紧张的警戒放哨。
不过五天以后,这一行人终于是确定了后面没有追兵派出来,松了口气,再走不远差不多就能进入山东的境内,在山东地面上,这支队伍可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事实上,他们进入山东之后,才知道京师内传出来的消息是孙传庭在诏狱内偶感风寒,加上身体虚弱,救治不力,重病身亡。
对这个立有大功的罪臣,崇祯皇帝没有什么关切的心思,只有蓟辽总督洪承畴感怀当日的同事的情谊,暗地里面派出了几名手下准备到京师来收尸和帮忙孙家置办后事。
不过来到之后,却被诏狱告知,天气炎热,这孙传庭又是病了多日,生怕尸体停留过久造成疫情,加上孙传庭的家人也已经是消失不见,索性是抓紧焚烧,到最后只是捧着骨灰回到滦州。
诏狱里面的那些狱卒,罗头又干了一个月,说是家中有事,辞掉了诏狱的职位,离开了京师。
劫诏狱,救钦犯,天大的案子,可孙传庭不过是个罪臣,上下根本没有人关心,而狱卒们为了不担这个责任,却齐心合力的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
但话说回来,在诏狱之中的孙传庭对任何人来说,都没有什么价值了,或者说不管是朝廷还是狱卒们,都不觉得把这名无权无职的罪臣救出去,有任何的作用。
只要你在大明这套官场体系之中,你救孙传庭毫无意义,他没有实力,只不过是个待罪的文臣,或许他的经验和见识能力或许能做个不错的幕僚和师爷,但把朝廷的罪人费尽千辛万苦救出来,就做这么个小事,花费的风险和收益未免不成正比。
而且要找幕僚师爷,全天下的读书人有多少,何必去冒这么大的风险。
需要孙传庭的,就是完全不同于大明的这个体系,有异心的势力。
孙传庭这几个月在监狱之中被周番子的泻药折腾的够呛,不过离开监狱之后,解决这个问题却也简单,开始一两天用清淡的粥菜调养,接下来几天开始用鸡汤和肉汤调理,人的身体也就慢慢的恢复了过来。
按说逃脱诏狱,等于是从死地出来,可这孙传庭的表现颇为的奇怪,不管是怎么想,也没有什么人会冒这么大的风险来救他出来,但孙传庭也没有出声询问。彼时文人都讲究个忠心风骨。
天子下旨拿人下狱,所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被人救出来,虽说是逃得性命,可算起来已经算是不忠,名节已经是大损,若是所谓的“耿直之臣”,现在恐怕就要怒斥这些救他们的人了。
不过孙传庭却是坐在马车上,不声不响,护送他的那些人不管怎么安排伺候,他都是默默的接受,在路上的要求就是把车厢帘子掀开半边,孙传庭只是呆呆的看着路边的风景,一言不发。
成海发现一件事,就是招呼孙传庭的时候,在右边的能听见,左边却反应很迟钝,问周番子才知道,在下狱之前,几次上奏陈述都没有得到回音,反倒是被问罪下狱,心火上攻,左耳已经是聋了。
从德州城那边进入山东,济南府是李孟最后控制的山东府县,屯田田庄之类的民政也都是刚刚开始。
现在的济南府虽然是山东中枢之地,比起其他府县却还破烂了一些,但行走在济南府境内的时候,孙传庭脸上还是露出了些惊讶的神色。
陈六率领的九千兖州军,有五千军队在河南开封刚刚的和流寇“宋江”战斗过,修整的时间不过五天,直接就是全军顺着运河南下淮北。
淮安府乱成了一锅粥的模样,大队小队的流民在地方上到处的作乱为祸,即便是南直隶调集的兵马进驻,也是照应不过来,河南和湖广的乱局渐显,凤阳、庐州、安庆这几个地方的官军不能妄动,要在那里驻守。
唯一机动的兵马,在淮安府和扬州府一带,只能是守住那几个城池,接到地方上求救的战报,然后出兵援救。
可部队赶过去的时候,那些流民早就散去,这么多小股的流寇到处骚扰抢掠,淮安府处处烽火,那些来援的南直隶兵马已经是折腾的疲惫不堪。
但这样的救援能有什么用处,淮北的乡间有许多盐商和南京勋贵富户的产业和庄园,还有靠着海边的那些盐田盐场,这些可都是在城池之外。
太平的地方也有,就是张江镇守的海州一带,胶州营淮北军镇守的这一区域,压根没有什么流寇乱贼的过来,凡是出现在附近的,都是被毫不留情的打垮。但这支部队,就是不愿意去其他地方救援,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职责所在。
南直隶自己的兵马不好用,淮北军不来救援,那只能是指望陈六率领的兖州军了,这九千兵马的调动,辎重和给养,还有驻扎在当地的营房,可都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九千军队沿着运河一路的南下,在宿迁开始沿陆路的行进,让两淮士绅感觉到惊喜的是,山东兵马一出现,闹得无法无天的流寇们声势立刻是小了许多,淮北军渐渐的在海州一带扎根。
想来这支山东兵马也要在淮安府常驻了,跟他们搞好关系,肯定对将来大有好处,凡是有这个身份地位的士绅富商,纷纷的主动和兖州军表示善意和支持。
在九月初的时候,陈六率领的兖州军暂时是驻扎在沭阳附近的刘家庄一带,暂时的休整,准备在九月中旬展开平贼的作战。
大笔的粮草和给养顺着运河,源源不断的运送过来,文如商行做了笔很不错的买卖,囤积多年的粮草总算是找到了买家,孔三德在孔府之中也是被大力的称赞,并不是什么可笑的事情,山东灾荒遍地,可孔家这个大地主却积存着大量的粮秣。
兖州军还没有开始作战,但地方上的治安已经是好转了许多许多,或许是贼人们害怕胶州营的军威。
在沭阳的陈六放出风声来,说是淮安府的平贼方略,是以招抚为主,剿灭为辅,不给地方上造成太大的杀伤。
山东兵马的表态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不过只要地方上能够太平,也没有人在乎具体用的什么方法。
在这个风声放出来之后,马上就有仁义士绅主动出资,收购那些被破坏的田地庄园,连接成片,准备招揽无地的流民,在南直隶耕种。
两淮一带,工商繁盛,盐业发达,这两样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耕种所需要的人力,一贯是有冲突,在这土地肥沃,繁华富庶的南直隶之地,居然有些人少地多的趋势,很多地主也觉得工商和盐业比耕田更加的核算,农业更是相对的萧条。
“仁义士绅”收购田地,招募流民耕种,承诺既往不咎,这不管怎么看都是慈悲稳妥之举,只是这些仁义士绅虽说都是两淮各地的人士,但花钱买地的银子,和经营这些田庄的具体人员,全部是来自山东。
跟随兖州军一起的,还有山东各个屯田田庄抽调的人员,这些人对如何管理流民,更有效率的耕种田地,并且进行半军事化的训练,都有足够的心得。
胶州营兖州军的政策几乎是立竿见影,来前看似不可收拾的局面,迅速的平静下去,大队大队的流民主动的来到屯田田庄,放下武器,拿起农具。
淮北这边局面迅速的平定了下来,但许多股流民却都是跑到淮安府城和山阳和盐城一带。
胶州营兖州军的任务就是平定地方,尽管南直隶的剿匪兵马一再表示,对淮安府淮南一带的流民,他们自行剿灭即可,兖州军依然是大举南下,在沭阳留下两千人驻守,其余大队返回宿迁,在宿迁乘船南下,进入淮南。
这些流民作乱,是胶州营有意引导的结果,不过几乎每一股之中,都有胶州营布置的人手,而且这人手往往是整个队伍的领导者。
等到兖州军进剿的时候,绝大部分的流民都是在引导下,进入了屯田田庄种田吃粮,虽说丧失了自由民的身份,但比起濒临饿死的时候可要强太多了。
但也是有些人已经是在抢掠上尝到了甜头,已经不愿意去坐那辛苦的农夫,这样已经蜕变成盗匪的流民。
这样的盗伙不敢在淮河北部去和兖州军和淮北军对抗,只能是不断的向南,但这些强盗团伙除了给兖州军南下的借口之外,不能给兖州军造成任何的阻碍。
而且原本躲藏官兵的那些手段全然无用,不管他们怎么躲避,总是能被兖州军找到巢穴,并且聚歼击溃。
客军的行动往往都要受到不熟悉当地情况的制约,而且地方上的势力,对待这些外来的兵马都是颇为的敌视,战斗力要减弱许多,不过胶州营却没有遇见这样的问题,盐商方家是南直隶江北一带的地头蛇和首屈一指的大族,处处有他们协助,自然是顺利无比。
方家上下也都是喜笑颜开,自从淮北出乱子一来,他们家的盐货生意收入已经是增加了两成,这还是扣掉了所有给山东的那部分。
生意做到方家这样的规模,想要再向上一步已经是很难,今年这等于是凭空的飞跃,全家上下愈发的觉得当日间和山东总兵主动的示好,这个行动是多么的正确。
但淮北的这次变乱,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场浩劫,原本那些中小地主活的还算非常滋润,地方上也有不少依靠盐业做些小私盐生意的富户,在这一次的流民之乱中,几乎全部是破家破产。
甚至有五家有官方身份的盐商,也是扬州府盐商同业公会的商人,都在这次的流民之乱中,因为盐场的盐货运送不出来,赔掉了大部分的银子,反倒是被方家趁势收购了许多的份额,动乱过后,他们剩下的也就是个场面而已。
南直隶为了平息流民之乱仓促凑起来的将近一万兵马,在和流寇的游击战中疲于奔命,在兖州军过来之后,从军将和士卒都是松了一口气,也没有想什么,只是退回了淮安府城附近的大河卫驻扎。
但十月的时候,这些南直隶的兵马发现,山东兵马的驻扎的地方就在距离他们三十里左右的清沟。
看着山东兵马的态势,针对的好像不是流民,而是同为官军的自己。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兖州军驻扎的地方是方家在清沟的大庄园,给养和粮草,一部分是本地的士绅供给,还一部分是从运河上运来。
有这么多的兵马驻扎在境内,淮安府和毗邻的扬州府,怎么也自在不起来,虽然明面上感谢其保境安民,可暗地里面不断朝着各方面说,眼下江北两淮之地已经是太平,再也不需要外地军队的救助。
这做法按理说,本地的士绅大族都是支持,谁想到扬州府的盐商和淮安府的士绅们,都是异口同声的请求山东兵马常驻,说是若非如此,地方上不得安宁,偏生扬州府和淮安府也有些官员和这些士绅一个鼻孔出气。
方老太爷和方家在两淮之地的影响很大,盐商之中也有几家和方家是牢固的同盟,他们的外围又有许多拿过好处的官吏,对这些官吏来说,两淮之地驻扎着哪里的兵马其实没什么干碍。
反正都是大明的官兵,有什么区别,这胶州营兖州军军纪森严,又能保地方太平,留下来比从前要好,那还何必去干涉什么。
民间的呼声如此高,南京兵部那边也有人不闲着,南京兵部右侍郎吴嘉卫又是发挥了他敢言的优点。
在九月中旬就上奏京师朝廷,奏折里面写到,南直隶兵马护卫南京和凤阳中都两个重地,还要在和湖广以及河南沿线布防,兵力已经是有些不足,说是捉襟见肘也不夸张,此时河南大乱,流寇随时都有可能窜入南直隶,而且这次的两淮流民之乱,说明两淮之地也有隐忧。
天下兵马,主要的战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集中在湖广四川一带剿灭张献忠、罗汝才部,还有一部分在北直隶和关外,抵挡女真的攻势。
仅剩的那些兵马还要驻守各个重地大城,江北之地乃是南京的屏藩,必须要得力的军将才能驻守保卫,山东总兵李孟素来谨慎小心,兵马调度有方,山东一地,在其镇守以来都是平安。
而且山东兵马进入南直隶之后,南直隶兵马一筹莫展的流民之乱迅速被平定,地方上的士绅地主也都希望这支军队常驻。
南京兵部右侍郎吴嘉卫在奏折中看似处处的为百姓黎民着想,不过接下来却也有些诛心的言语,说山东总兵李孟镇守山东一地,经营太久。军队和地方上产生勾结,毕竟不是什么好事。
山东大军毗邻北直隶京师,若有异动就是滔天之祸,虽然现在山东总兵李孟忠心耿耿,但是做防范也是必要的。
目前来说,山东兵马有三分之一在两淮之地,不如就把这三分之一的兵马留在两淮,分散他李孟的力量,这才是完全稳妥的策略。
当然,军将们肯定不愿意自己的兵马被划分到别处,想必这山东总兵李孟心中也会有不少的怨气,不若给他个镇守两淮的衔头。
兵马分置两省,南直隶的江北之地又是富庶地方,久而久之,李孟的兵马肯定是产生分化,这样也好控制。
单纯看这个奏折,上面充满了对武将的不信任和提防,几乎是从最坏的角度来揣测一心剿贼平乱的山东总兵李孟,并且想出了种种算计和限制他的手段,对待有功勤谨之臣,却用这样的手段,真是让人心凉。
民间多有武将在前线奋勇厮杀,可文官奸臣却在背后为了私利和龌龊的考虑,相处种种限制的桥段,这奏折若是流传出去,这吴嘉卫恐怕也要带上奸臣这顶帽子了。
但吴嘉卫的想法是东林党和浙党的共识,山东文人在崇祯十年之前,也就偶尔出两个能发出声音的人物,成不了气候。可这些年,兖党和莱党也是成形,虽然大部分是民间的文士,可和江南士人格格不入。
究其原因,也就是山东的高官大将们在给他们撑腰,而且也不知道这些山东文士如何想,东林党和浙党、甚至是阉党都是讲“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可兖党和莱党却整日间讲什么圣君独裁,文臣辅佐。
涉及到党争,那可就要不管民生社稷,豁出一切来斗了,这可是东林诸公多少年的优良传统。
南京兵部侍郎吴嘉卫的奏折可以说正是符合当下的局面,这几年攻讦山东的奏折已然不少,可总是牵扯到山东总兵李孟这个统兵大将,朝廷处理有实力的军将,一贯都是谨慎小心。
那些江南出身的官员提出的奏折,大多只是内容空洞的攻击而没有什么具体的手段,而这次南京兵部右侍郎的奏折,却实实在在的提供了方法。
南京兵部右侍郎吴嘉卫的奏折送抵京城之后,不管是内阁六部,还是司礼监权阉,都认为吴嘉卫所说的乃是老成持重之言,虽说朝廷在剿灭贼寇和对关外的女真方向都在大动干戈,但其他各处的安宁也要保证。
山东这些年平安无事,那山东总兵李孟却一直是打胜仗,下面的兵马也该分散调动,不能让他掌控的太久,这也是统驭武将的帝王之道。
虽说朝廷对这些带兵的大将现在没什么办法,可吴嘉卫所说的留兖州军在淮的计划却极为的合适,顺势而为,并不会让李孟有太多的反感和愤怒,一个虚衔,让山东总兵李孟的实力分散,这很划算。
客军在当地,军饷粮秣都是当地官府供给,给养在谁手中,军队自然会对谁表示亲密,即便是亲自带出来的也不行,这兖州军和淮北军只要在江北之地呆下去,肯定会和山东越来越疏远。
当然,朝中诸公不会理解,胶州营的军队是依靠什么来维系,也不知道李孟是如何控制他手下的将领,他们甚至不知道几名大将和李孟是同乡的事实,至于,吴嘉卫的这封奏折本就是李孟授意,他们就更不知道了。
崇祯十三年十月十二,崇祯皇帝下旨,左都督、镇守山东总兵官李孟,加授援剿两淮军务职司,游击陈六、守备张江率鲁军常驻两淮,护卫一方。
第303章 波澜渐起 炫言求贤
李自成和手下的一千余士卒被困在鱼腹山区,不得出山,虽说山外的张献忠和罗汝才的联军声势恢复,越闹越大,可他这边却是窘迫异常。
即便是他这种屡次被官军打的溃散,屡次又号召部队重起的坚韧性格,也有些绝望了,传闻他准备跳崖自杀,但是被他的义子李双喜制止住。
在闯军隐藏的地区,有一座废弃的神祠,李自成走进这神祠,哀叹说:
“人都说我有得天下的气运,怎么今日却落得这样的局面。”
拿着神祠里面的卜卦牌子抛掷了三次,三次都是大吉的卦象,难道冥冥之中真有所谓的天意不成,这倒是给李自成增添了几分信心。
不过他自杀这个事情传出去之后,跟随他的一千多亲信官兵却用了个让他想不到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忠心。
武将之首的刘宗敏杀掉了自己的妻子,意思是不在乎什么家眷平安,决意与闯王生死与共,其他的将领士卒,也都是照着刘宗敏的方式,杀了自己的家眷,表示已经是毫无牵挂。
这方式的确是残酷了些,但在绝望之中,下一步不知道生死,要去做最后一搏的时候,给家属亲眷一个痛快,倒是比起让他们失败的时候落在官兵的手里,那种惨不堪言的境遇要强很多。
总督剿贼兵马、五省军务的杨嗣昌没有卢象升、孙传庭以及洪承畴这些人的魄力,对于武将只能是温言抚慰,那些败战和围堵不力的责任都是落在领军的文臣身上,至于武将,只敢杀那些手下无兵的。
偏偏他调动武将的方法只是封官许愿,而这封官许愿却都是空头支票,比如对贺人龙说,如果你立下大功,左良玉的位置就是你的。但这根本就不可能,对于左良玉这种实质上的军阀,部队就是他的命根子,保存和扩张实力是他的宗旨。
部队还在手中,朝廷当然不敢把他怎么样,杨嗣昌对贺人龙的许愿自然也是空口大言而已,偏偏的,在张献忠派人陈述利害之时,提到了功高震主,鸟尽弓藏的忌讳,而这贺人龙因为杨嗣昌没有实现对他的承诺,派遣亲信来把这个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左良玉。
这些军将,平日里勉强还能听从号令,进退作战,一旦和你主帅有了矛盾,那就是阳奉阴违,拖延不前了。
对督师杨嗣昌的号令,左良玉和贺人龙两人接受命令,却用尽一切理由拖延,而这五省兵马之中,左良玉和贺人龙率领的兵马,是实力最强的。
从前四川总兵张令也是率领强兵,但在和张献忠、罗汝才的激战中,兵败身亡。左、贺二人的不听号令,让漫长的战线上出现了偌大的缺口,杨嗣昌所谓的十面围堵,瓮中捉鳖的剿灭计划,实际上已经是半破产了。
崇祯十三年的十一月,杨嗣昌命令左良玉去川东和川北一带防止张献忠和罗汝才的联军逃窜。
左良玉虚应故事,应付起见,向着陕西方向稍微移动,但就是这个移动,却给李自成的部队露出了小缺口,李自成在夜间率领轻骑朝着湖广方向疾走,趁势突出了四川,接下来一路不停,突破郧阳府直入河南,后队随即跟上。
对这件事,杨嗣昌气得跳脚,问责左良玉,但左良玉却满不在乎地答道:千余人,山寨流寇,何足挂齿,由他去,河南兵马剿之易如反掌。
只是李闯入河南,天下明眼人都有个比喻,叫做困龙入海,马上就要一飞冲天了。
山东总兵李孟在加上援剿两淮军务的职司之后,胶州营上下一片欢腾,虽说那旨意里面还有个陈六与张江常驻两淮地镇守的补充,但在胶州营这些军官将士的眼中,这就是说大帅的镇守之地,已经是扩展到南直隶的淮安府。
那常驻二字,陈六和张江为将多年,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二人都是在第一时间派快马给济南送信,说是跟随自己的亲兵护卫已经历练的差不多,请求调回山东重新任命,并请李孟再派亲兵护卫下来。
这意思明白的很,表明自己没有异心,请大帅派人过来监视,不过他们两人的这文书却被李孟发还,并且训斥了一番,说是不要考虑这等无用的琐事,做好自己的本分才对。
驻扎在两淮的两支部队,家属亲眷都是在山东,粮秣给养。兵器衣甲都要从山东的匠坊调拨,然后顺着漕运送来。
而且这两个人还有他们统领的部队和胶州营已经是血肉相连的关系,毫不犹豫的做过多少阴私之事,背叛胶州营岂不是自寻死路。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是他们想要做什么,那些出身老营的千总、把总肯定不会答应,李孟都丝毫不关心,陈六和张江倒是操心不少。
李孟也发现一个问题,自己手下的军将考虑的事情比起从前来要复杂很多,军将就是应该全心全意在练兵打仗上面,考虑这么别的,未免有些不务正业,但眼下胶州营的摊子已经是越铺越大,肯定不如刚刚创建的时候那么单纯。
有援剿两淮军务这个名头在,淮安府和扬州府的军务之事,李孟就有了过问的权利,尽管陈六和张江常驻江北是分化的手段,可这二人完全是按照规条来办事,每有大事,必向济南李孟请示,其余的事情也都是留底报备。
他二人这般的表现,倒是让那些支持南京兵部右侍郎吴嘉卫的人们目瞪口呆,心想如此这般,非但没有起到限制,反倒是让这山东总兵李孟的势力在淮安府的存在有了法理的承认,真是奇哉。
当然,大部分的人都是想,或许这两名军将不过是一时间转不过弯来,常驻地方,实际上给他们两人新开了天地,慢慢的就会尝到自己做主的甜头,那时候,山东总兵李孟想要控制就难了。
游击陈六的军队一直是尝试着朝扬州府进入,他整个大军的动向就是把驻扎地尽量的想着南边挪动。
近万人的大军即便是朝廷下旨的驻军,但毕竟是一把杀人的利器,靠的越近,就对人越有威慑力,陈六的兖州军,在胶州营内的序列已经是变成了淮南军,他的这支力量越靠近南直隶的枢纽之地,就越能发挥李孟希望的作用。
济南城的城内现在只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是民居,剩下的都是军营或者是山东总兵以及胶州营各个衙门的办事机构。
鞑子在济南城掳掠人口,几乎把这个大城内的平民百姓掳掠一空,按照常规,在官兵重新占领这座城市之后,就要从周围重新向着济南填充人口,维持这个山东首府的规模,不过李孟却没有这么做。
这样大的一个城池,并且近乎是空城的地方,用作军营和基地是再好不过了,眼下城内的平民百姓,除却灵山卫和鳌山卫两个卫所的军户家眷之外,就是山东省各个衙门的官吏以及他们的家属,还有他们的仆从下人,以及为了服务这些人必备的商户摊贩,其他的则都是胶州营的人员。
二分之一甚至更大的城池都是军事禁区,李孟和身边军将的住所,就是在这禁区之中,当然为了避讳,这军事禁区并没有把德王府划在其中。
巡抚衙门、布政使司,大大小小的省内衙门里面的文官们看着这局面当然是心里气不过,鞑子入寇,巡抚衙门的属员跟着去了德州,而布政使司和其他衙门的官员差不多都是死在鞑虏侵入济南城的战斗中。
后来的这些人大都是外省和下面重新调进来的,下面调上来的官员还好,但是这些外省过来的文官们,看着这济南城处处是军事禁区,委实是心中有气。
济南城变成无人空城,固然是人间惨剧,可这些新来的官员却盯上了城内那些并没有怎么被破坏的房屋产业,这些可都是无主的财产,大家把这些财产分掉,岂不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当然,巡抚、布政使、总兵拿大头,下面的官员多少也要分得一些,可你胶州营一下子占掉了半座城池,这算是怎么回事。
因为这个原因,济南府这边,尽管济南知府,山东巡抚这些有分量的官员对李孟客客气气,可下面的官员未免不太知道底细,怨气颇重。
不过军营设置在城中,这些心有怨气的文官每天都是看着全副武装操练的士兵,还有那些巡视城中的马队,看到这威风凛凛的模样,那怨气也只能是压在了心中。
李孟划出这半城的区域,除却城内的军营驻扎需要较大的空间之外,也是因为李孟的私宅之中,确实是有些隐秘的东西不方便给外人看到,木云瑶身份虽然是敏感,但毕竟是身在自己的内宅,有人重重的护卫,寻常人也根本看不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