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家栋梁-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让本愿寺実如感到很大的压力,其中被认定本福寺为首的近江寺院是不尊本愿寺教谕的罪魁祸首。
因为当时掌权的是本愿寺実如的外祖父莲淳,他一直致力于加强一向宗内部的中央集权化管理,把那些不听话的一向宗寺院逐步清理掉,所以就捏造了证据想把本福寺给革除教籍,这也是坚田本福寺第一次破门,这次破门没坚持多久就因为被揭穿了阴谋而允许复归。
但是本福寺不知悔改的继续参与到本愿寺的内部争斗之中,在“大小一揆”中再次站到山科本愿寺的对立面,事后随着本福寺所支持的小一揆失败而陷入沉寂,当时莲淳正忙着收拾加贺的一揆众,没功夫处理本福寺才让他们逃过一劫。
但本福寺明宗并没有就此把守,他又把“大坂一乱”败给本愿寺実如的弟弟実賢给迎接过来,随后実賢就按照一門寺院的格式给本福寺,并将本福寺改名为称徳寺,这让坚田门徒着实过上几年好日子,没过多久年仅三十四岁的実賢病死,其子只有五岁的実誓继承本福寺住持,又改名慈敬寺。
大永七年,腾出手来的莲淳再次出手,本愿寺再次将本福寺打成叛逆,不但将他们再度破门,还把寺内财产全部没收,拆毁本福寺伽蓝,并驱散威名一方的坚田门徒,当然这也被看作是莲淳对本福寺表里比兴行为的报复。
随后本福寺明宗就带着年幼的実誓以及一干僧人蛰居废弃的本福寺内,期望哪一天本愿寺能收回破门令,这种无家可归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几年后的天文元年,山科本愿寺因为法华一揆而被烧讨事件而被驱逐出京都心腹,有火没处发的莲淳又想起那个倒霉的本福寺。
石山本愿寺指责本福寺没有在烧讨事件中作出应有的救援而发出第三次破门令,革除坚田所有在籍僧人的教籍,同时再次严令取缔坚田门徒,但实际上当时本福寺已经因为两次破门令而实际废寺,根本就没有僧侣也没有门徒的废寺哪有什么人去救援呢。
而且发出第三次破门令的莲淳,是当时烧讨事件中最先逃跑的人,因此这事也被看作是莲淳颠倒是非,栽赃陷害的伎俩,也是他个人对本福寺的最后一次报复,这次报复的后果是很可怕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本就因为大永七年的第二次破门令而废寺的本福寺,早就没有什么僧侣、门徒,财产也被没收一空的本福寺进一步遭到打击,这次本愿寺来的僧众很干脆的捣毁所有梁柱,连一堵完整的墙都不留给他们,本福寺明宗也被关在垒砌的牢笼里进行迫害,最后致使这位本福寺明宗在天文九年被活活饿死,享年七十二岁。
第169章 大津的危机
现在坚田的一向宗信众失去了本福寺的庇护,又接连遭受来自本愿寺的残酷迫害,此时已经成为一盘散沙无力复起,而且延历寺一向很忌讳一向宗的信众,尤其是靠近比睿山的山门附近的一向宗信众更是憎恨无比,自从明宗老僧人饿死之后,比睿山的僧兵就时常下山打击一向宗信众的私下传教行动,甚至还打死过不少人。
对于坚田一向宗信众的上诉问题,石山本愿寺的现任法主证如选择了不闻不问,反正是一群站错队伍的人现在又彻底废寺,何必为了这群人和天台宗这种庞然大物去做对,因此本愿寺上下很默契的放弃了他们。
但坚田一向宗信众很顽强的生存下来,坚田门徒不允许他们就改头换面,融入坚田当地的农民、渔民、商人中,这一变化让这群人变的更加隐蔽和难对付,当然坚田众内部天台宗与一向宗的对立情绪也十分尖锐,相对来说一向宗信众的势力要强一些,但天台宗信众背后近在咫尺的比叡山,所以也不怕他们。
吉良义时在充分了解这一情形,觉得还是要在信仰上下文章,他立刻写信将美浓崇福寺的住持快川绍喜把他请过来,并命令蜷川亲长带着穴太众,在原本福寺的原址上重新建造一座新寺并命名为妙云寺,因为本福寺的原址虽然被拆毁许多,伽蓝也被破坏掉,但是那毕竟也是近江琵琶湖一代有名的大寺,前后经营了上百年的基础使得寺院非常宏大。
即使被拆毁了许多建筑,但是根基并没有受到损失,所以重建起来也省时省力,为此吉良义时还向坚田众发出普请役要求,这一次是重建佛寺所以普请参与的人非常多,仅仅是坚田一带就有六千多人主动参与普请劳动,因为近江不缺石头,木材,所以此次重建新寺预计只需要花费两千贯文,剩下的伽蓝建造只需要慢慢建造即可。
快川绍喜收到信件以后就立刻带着崇福寺的一批僧人前往近江,原来这位老禅僧早就对崇福寺内无休止的争权夺利产生厌倦,如果没有吉良义时写信,快川绍喜也会离开崇福寺去外修行,这次吉良义时写来的信件恰好符合他的新意,一座完全没有前任住持干扰的新寺,实在是再好不过。
所以他立刻带着自己在崇福寺内的教团赶到坚田,经过实地考察后对这座新寺的地理位置和规模都十分满意,在听说了坚田众里混乱的信仰结构后,便立刻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布教活动中,在重建新寺的三个月里,每日风餐露宿坚持依靠化缘在坚田传教,因为高僧的名望和博学的知识立刻就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在吉良义时正忙着软化坚田众抵抗意志的时候,一向安稳的滋贺郡也闹出事端,在滋贺郡内检地时受到外力阻挠,这股外力的来源就是六角家的重臣山冈景之,此君在此之前一直在做滋贺、栗太两郡郡代,但是自从吉良义时崛起夺走他掌管的滋贺郡之后,此君就很不满意。
山冈景之能一直安稳一年多没动弹也是想看吉良家的笑话,但随着吉良家在战场和上场接连创造奇迹,不但让他感到惊慌失措,就连他的主家六角义贤也对此束手无策。
不甘心就这么失去对滋贺郡影响力的此君,就借着吉良家检地的机会利用自己在滋贺的领地开始闹事,说吉良义时准备摊派更繁重的军役,还要涨税赋压榨领民,总之就把吉良义时塑造成一个周扒皮,他这一招虽然拙劣,但还真有些一些不明真相的农民被他煽动起来,滋贺似乎有闹一揆的迹象。
郡内一点风吹草动就被吉良义时立刻洞察道,凭借这一年多来布置的眼线监控,山冈景之的小动作立刻无所遁形,但吉良义时却拿这家伙没办法,一来他躲在栗太郡遥控抓不到现形,再者此人是六角家的重臣,吉良家也不宜翻脸抓人。
山冈景之似乎笃定吉良家不能拿他怎样,在郡内煽风点火散步谣言各种下作手段都使出来真是百无禁忌,他这么猖狂的行动立刻激起吉良家上下的愤怒,当然高岛郡有多少人看热闹谁也不好说,吉良家还在努力驯服顽固的坚田众,妙云寺刚动工没多久,此时如果闹出什么事端大乱他的计划可就麻烦。
山冈景之在滋贺郡有九个乡两万石土地,全部集中大津地方,也就是琵琶湖与宇治川相连的膏腴地带,吉良义时早就对这个部参加评定会,也对吉良义时的军役发布不闻不问的家伙感到厌恶,吉良义时容许他这么猖狂可不代表拿他毫无办法。
在他连续煽动闹事的第五天,吉良家派出奉行官赶往大去闹一揆的地方发布政令,告诉闹事的村民有人图谋不轨散步吉良家的谣言,是向让吉良家陷入内乱让大家的好日子过到头,吉良家从没有说过要加税赋,加派军役也不是针对农民,而是某些逃脱军役的领主,他们是担心吉良家危急他们的地位完全是出于私心。
事情一讲开再抓几个制造谣言的人当场讯问,问他们的消息从哪来的,吉良家什么时候发布命令要对农民、町民加税,什么时候要加担军役,把几个家伙问的哑口无言,谎言当场被戳破,农民们才知道自己被人愚弄。
接着就有人站出来说吉良殿下是个好人,大家承蒙吉良殿下的照顾这一年过的越来越好,吉良殿下怎么会害大家呢?大家不要听信谣言,先看吉良殿下怎么说再去闹一揆,要小心咱们之中有人使坏破坏大家的好日子。
于是刚才还要闹一揆的农民开始迟疑,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该信哪边的话,一边是自己的领主一边又是国主,但许多人都觉得吉良义时确实人不错,起码发赏钱特别爽快,而且战死的人都给了一笔赔偿,即使人死了有功的照样一文不缺,而且还允许兄终弟及,子承父业继承战死父兄的功绩,在战场上立功的人当年年供可以减免一部分,这个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在一揆军迟疑的时候,吉良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派来几批奉行进入各乡进行宣传教育,细川藤孝亲自来到大津对这里的农民和町民介绍:“首先要知道检地是做什么,不是摊派军费,吉良殿下虽然比不上京都里的公方殿下富有,但是也不缺他们这点税赋!”
第170章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因为农民固执的认为公方殿下是全天下最富有的人,很快就接受这种看起来很荒谬的理论,可还是有人迟疑道:“那为什么还要检地?检地才会误会坂本殿下,不检地我们也不会被煽动起来啊!”
“这么说不对!”细川藤孝语气坚决的否定道:“制定检地计划是为了统计各乡的土地肥力情况,肥力就是土地的地力,土地越种越贫瘠需要休耕一整年就是消耗了地力,吉良殿下怜悯大家种田不易,要缴纳年供,还要负担军役,普请役,所以决定每年进行一次检地,然后适当调整税赋。”
“坂本殿下有他的考虑,但他始终是站在大家的立场上,无情的压榨不是我等武家所为,这一点请诸位放心!”检地奉行三井虎高咳嗽两声,声音嘶哑着说道:“另外滋贺,高岛两郡的军役,普请役将改为考虑地力贫富,人口多寡和壮丁多少决定军役负担,以后绝对不会让大家白出阵,即使跟着吉良家出阵也是当兵吃粮拿赏钱,难道诸位还怕坂本殿下会骗大家么?”
这几日三井虎高的压力很大,身为检地奉行他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他家所在的三井乡也在大津附近,这里闹事的农民有许多都是居住几十年的乡里乡亲,这五天时间,在大津只闹事没起一揆也与他拼命做工作有关系,大津町的町民们相对克制,他们中还能多人都和坂本町有联系,自然知道这次的一揆煽动有问题,农民则相对盲目,让三井虎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按住。
农民们一想也是这个道理,于是很快放弃对抗,他们本就是听信谣言才从四处聚集起来,现在谣言被戳破就当然要回乡,闹这几天也不知道田里的庄稼如何,当聚集的农民逐渐散去之后,吉良义时开始第二波进攻。
在大津町内的舆论引导下,开始有人站出来揭发是谁传出的谣言,又是谁煽动大家闹一揆,结果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都是山冈家的家臣在指使,渐渐的矛头对准在栗太郡内的山冈景之,这片领地就是山冈景之的地盘,他的家臣又主导一揆煽动,说他没有指使谁会相信呢。
山冈景之还没决定怎么回应质疑的时候,在滋贺大津的山冈家家臣再也坐不住,明明大家都听招呼闹一揆,怎么这一眨眼又转过来敌视他们,接着又有一种说法,山冈家是六角家的家臣属于公方殿下的陪臣,一直眼红幕府直臣吉良殿下的土地,因为他家几代人当滋贺郡代都毫无建树,所以山冈家嫉妒,他们想借着大家的手推翻吉良殿下,然后再由他担任滋贺郡代。
在这滋贺郡到底谁的声音更大,是一群不受信任的山冈家家臣还是伸手爱戴的吉良家,再说这种说法有鼻子有眼,又有刚发生的一揆煽动做移居变的十分可靠,就算山冈景之也无法辩驳,他确实在嫉妒也确实想取代吉良义时,他作为滋贺郡领主曾经连续多次拒绝吉良义时的邀请和征召,不愿意和他谈滋贺郡的政务,摆出一副六角家重臣的模样招人厌。
这么一来煽动一揆的山冈家陷入被动,愤怒的平民找到山冈家的家臣要讨个说法,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山冈家的家臣或许是这一年多憋了太多火气,双方从语言冲突上升到肢体碰撞,山冈家的武士身强力壮个个武艺超群,当然这些平民也不是善类,其中还有一些人也是常年出阵的足轻出身,双方一群殴山冈家的武士立刻吃了人数劣势的亏。
他们那几十个人哪里几百个如狼似虎的平民的对手,山冈家的武士被迫撤退到城内的屋敷缠斗,想凭借狭小的地形限制平民一方的人数优势,但他们的小算盘很快失效,没多久就有不少武士被打倒在地,然后人群一乱起来硬是把人给活活踩死,山冈家的武士一下急眼了,抽出刀子一通乱砍,人头骨碌碌滚下来,硬生生把平民给砍杀的节节败退。
平民被砍死几十人后不得不撤离,后面的事情就越闹越大,原本只是群殴乱拳打死老师傅那得看自己命,你这一抽刀子岂不是把自己推上平民的对立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当天急眼的平民迅速结成一揆军蜂起,几乎在一下午的时间聚集两千一揆众扛着竹枪冲进山冈家的城砦。
寡不敌众的山冈家的武士,全部穿成葫芦挂在城外,一揆军还顺手把山冈家的城砦烧掉,看着熊熊烈火冲天而起,愤怒的一揆军怒骂和咆哮声,服部正清渐渐隐没在树林里。
事情闹到这地步虽然喜闻乐见,可身为领主吉良义时也不能总看戏,派人去安抚处理善后事宜,因为山冈家的武士杀人在先,但是杀人烧城是不对的,所以这些一揆军也要受到处罚,处罚的结果就是所有参与一揆的人被他编入吉良家的常备中,以后不许回去种田了。
然后山冈家的武士因为煽动一揆先,又砍杀平民在后而被罚没领地收归吉良家直领,这两千一揆军当天就被招赶来的三河武士稍稍编练拉到坂本进行整编,吉良家的水军也随即登陆大津建立城砦,完全掌握琵琶湖的出口,这一系列变化如迅雷不及掩耳,让山冈景之一点反应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明目张胆的偏袒山冈家也不敢怎么着,据说山冈景之当场气背过去,事后山冈家的现任家督山冈景隆来找他了,一上来就表示服从吉良殿的判决,然后表示大家都是公方殿下的家臣,应该同心协力不要发生误会云云。
吉良义时才明白这个山冈家的家督已经成了足利义藤的直臣,而且按照他的说法,他父亲那是年老昏聩,被罚没滋贺领地也是咎由自取,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山冈景隆这么上道的配合他,又是服从判罚又是道歉,还把价值两万石的九个乡土地就当赔礼送给吉良义时,这事就此揭过。
第171章 农业调查
随着滋贺的骚乱结束,吉良家的检地速度陡然提升一个档次,就连高岛郡的国人也立刻老实下来,谁还不长眼提郡司不入就是作死,这些国人可是看的很清楚,六角家的谱代家老山冈景之,这位可是追随六角氏纲、六角定赖、六角义贤三代家督的老臣。
在滋贺、栗太有大量直领的强大武家,就这么一眨眼被剥夺滋贺郡所有领地,他们高岛郡那点小身板扛得住凶残的吉良义时吗?答案的否定的,于是这群国人软的像根面条,别说检地你就是查户口我都让你查,只用不到一个月的功夫,这一切就飞快结束。
得出结果出来,让吉良义时大跌眼镜,两郡总石高竟然达到十二万八千五百石,这么高的石高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也就是说这些年两郡国人的隐田都被翻出来,现在他们的家底已经完全暴露在吉良义时的眼皮子底下。
另外一组数据是调查土地肥力情况,其中下田占两成,中田五成,上田三成,这比他预计的要好一些,这说明近江的土地肥沃事宜种植,这是一件好事,当然还可以做的更好,那就是农家肥料。
日本的农业真是相当落后,一穷二白没有像样的物产,与大明朝的勘合贸易里除了白银、纯铜之外,也就只有硫磺,武士刀,折扇这几样东西,其他的东西要么根本不入大明朝的眼,要么就是根本没有,比如日本在这个时代还只会烧陶器,真正学会烧瓷器还得等到几十年后。
如同日本的马政一塌糊涂相似,日本的农业也是烂的够可以,二毛作洒下良种田地旱了浇点水,雨水多了挖个沟渠排点水,田里草多了除下草,鸟来啄食稻穗就拿着竹竿驱赶,其他的没事干就是喝点粮食吃杂粮挨饿抗到秋收。
既不懂轮作也不懂施肥,哪怕有日本早就引进《齐民要术》这等农业书籍,也只是被文化人当作学术研究用意,至于怎么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这完全是开玩笑,文化人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贵族,谁去管泥腿子的死活。
于是吉良义时就想到肥料,就他所知的就有厩肥,绿肥,以及最好的用的高温堆肥法,这些肥料从现在开始堆积到秋天种植冬季作物就可以用到,现在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但是明年的春季播种前施一次基肥,播种后拔节肥,结穗时再施一遍结穗肥。
可以对改善地力有很大帮助,结合坂本乐市令里提倡的养殖牛马,集中在町内贩卖的政令,可以依靠大量牛马粪作为肥料,根本不用担心缺少肥料的问题。
根据调查坂本与坚田大片山地丘陵是下田集中地区,所谓下田就是粮食产量少,不方便建立水田也不能种植稻米,吉良义时及时调整这些乡的种植方式,所有山地丘陵的旱畑改种小麦、大豆两季作物。
同时发又发现近江特产茶叶也都集中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丘陵上,每年的近江山茶都会引来许多茶商来采购,于是吉良义时就让奉行众下到各乡听一下当地的地下人长者的意见,对于适合种茶的山地进行平整,并鼓励他们在春季开始栽种茶苗。
吉良义时还提出税赋改革令,凡是非产粮地农者课税以物产品相成色折算市价,也就是说奉行众在收税时带着商人一起下乡,在收来的物产由奉行众与当地的地下人长者、商人共同议定价格,由商人当即进行收购,农民也可以派出代表监管收购。
同时茶农的课税以后就定下完全用茶叶作为年供,同时他还要求茶农提供茶叶籽,提供的茶叶籽吉良家将按照普通菜籽的价格支付酬劳,茶农不太明白这是什么原理,反正茶叶籽也不值钱,每年结下的茶叶籽都是丢掉,能换点小钱也不错。
其实茶叶籽是可以榨油的,当然这和专门榨油的山茶不能比,无论口感还是经济价值都差山茶油一截,压榨出来的茶叶籽油很不好吃,因为茶叶籽油根据不同的茶叶种类口感不一样,有的味道发腻有的则发涩,但并不是说这种茶叶籽油就不好,相反茶叶籽油的营养成分甚至还比山茶油略好一些。
首先茶叶籽油是一种很高档的补品,对于气血亏损中气不足的人,可以在煲汤时加入茶叶籽油可以增强免疫、提高抗病力、调理身体,补充气血的作用,或许比起阿胶的效用略显不足,但是温补没有后遗症最适合孕妇与产妇搭配在膳食食补。
另外茶叶籽油还是一种非常好的天然化妆品,抗皱抗衰老,使皮肤润滑有光泽,还对气侯干躁体内上火,嘴唇干冽有很好的效果,外涂内服很快可以消除内火,当然抗动脉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防止骨质酥松之类的老年疾病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不会明白。
他打算收来茶叶籽压榨成茶叶籽油,再添加各种花瓣熬制的香露制成高级精油,无论是贩售堺町、京都的豪商,还是出售给尼德兰,葡萄牙、西班牙人想必都能获得巨大的利润,有这门生意打底,就不愁南蛮商人不来追着他寻求贸易。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茶叶籽压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茶籽饼,他是榨油过程中的茶渣,因为茶叶这种多年生的长寿树木的缘故,无论是茶叶籽油还是压榨出来的茶籽饼都是最好的东西,饼肥里没有比茶籽饼更好的存在。
因为茶树喜欢生长在海拔高的山上,这也恰好符合山上田地缺少活水而无法种植水稻的情况,近江国的水土很好毗邻琵琶湖基本都是中上等的田地,那些下田正好适合种茶树,只可惜新种茶树起码也要五六年以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他也只能未雨绸缪为当地农民找一份产业。
时间飞快的步入五月底,足利义藤发布御教书,向甲贺国人永原越前守重兴,下达近江国野洲郡内知行安堵令,接着六月初,又向内蔵头山科言继在山城国山科乡押领御料所,下达了只有天皇和上皇才能使用的女房御书安堵令,这标志着足利将军家的权力全面复兴,朝中公卿又逐渐偏向幕府。
第172章 翻铸永乐钱
在六月中旬苏我平兵卫终于传来利好消息,经过两个多月的雕刻还真被他做出合格的雕母,苏我平兵卫信雕刻雕母一共四枚被送到吉良义时的手里观赏,这些雕母确实要比普通的永乐钱大出好几圈,而且分量也重出许多,字迹清晰造型美观,文字细瘦高挺,字口深峻,笔画刚劲有力,地章光洁,全身无铸造痕迹,就连他都忍不住想要收藏一枚。
这四枚雕母分别是洪武通宝、永乐通宝这两种铜钱各两枚,这两种钱也是市场上流通最广泛也最受欢迎的钱,同时苏我平兵卫告诉他,洪武通宝除了小平钱之外以后还会铸折二、当三,当五,当十等大钱的雕母,永乐通宝只需准备折二钱的大钱雕母即可,每一枚面值的铜钱重量都相对应只有极小的误差。
洪武钱的品相成色各有不同,但因为是大明朝第二批制式铜钱,同时也是流入日本最早的一批铜钱而倍受喜爱,永乐钱的特遣是成色好,造型美观,分量也充足成为这两种钱这么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他现在送来的是小平钱的雕母,折二的大钱还在做最后的修饰,洪武钱折二以上的大钱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翻铸,这个速度已经让他很满意,于是高兴的说:“你做的很好!本家赏你永乐钱五百贯!以后好好干!赏赐还会更多!”
苏我平兵卫却没有丝毫欣喜的神色,似乎在做出什么艰难决断似的,突然大礼拜服下去道:“小人有一事相请,请坂本殿下允许小人出仕吉良家!”
“你不想做商人了吗?唔!做武士的诱惑确实不小啊!”吉良义时想想也不错,这种高级人才放出去他也部放心,点点头说道:“好吧!本家同意了!赏你三人扶持米,年俸两百贯做本家的匠作奉行吧!”
“可是……”苏我平兵卫迟疑道。
吉良义时有些不耐烦的说道:“没什么可是,难道你还想拿着太刀上阵砍脑袋立功?别傻了!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你就是工匠里的武士,武士里的工匠,以后你这身本领就教给你的子孙以此传家,明白了没有?”
苏我平兵卫俯身恭敬的说道:“臣下明白!谢馆主大人恩典!”
洪武通宝按照大明朝的铸钱规则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永乐通宝以同样格式,以他目前的规模来说,还无法大规模铸造增加火漆、镟边、金背等新防伪工艺的嘉靖通宝。
盗铸永乐钱其实是从应仁之乱前就开始出现,应仁之乱后开始大规模出现,只不过那些大名手里一没有翻砂铸钱的技术,二没有母钱,更不知道母钱是什么东西,所以盗铸出来的铜钱品相低劣,钱体上有许多坑坑洼洼的“砂眼”,而且钱体晦暗,并且非常轻,让人一眼就能识破。
吉良义时铸造的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就已经不能算盗铸,无论选用的翻砂铸钱法还是雕母的制作都严格按照大明朝的工艺,而且这种钱也只作为日本本土流通的货币,根本不用担心明国人发现,即便大明朝发现多出这么多洪武通宝、永乐通宝也不会追究。
大明朝早期洪武、永乐朝铸造铜钱作为外贸硬通货获得利润,大明朝内部则流行另一套货币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宝钞,这套方法在大明朝开国那几十年一直都还不错。
到后来因为大明朝廷不懂得回收旧钞保持信用的道理,不停疯狂的印钞导致宝钞的价值一路跳水似的走低,到最后连当厕纸都不稀罕,大明朝廷才不得不终止那套沿用一百多年的传统,开始大规模铸造铜钱作为主要货币。
但大明朝一直都很缺铜,更缺实用的铜钱,而民间有熔化铜钱制作铜器获利的传统,还有些地主豪商干脆熔出纯铜、纯银铸成大球埋在地窖里,这种恶俗的习惯让本来作为货币流通的功用被无限的转化为收藏作用,市场有多少纯铜、白银够他们这么熔铸的,当然是越缺铜,铜价就越贵,越贵的铜价就促使更多人熔铜储藏,成为一个恶性死循环。
因为缺铜而引发钱荒也抑制了江南手工业资本化发展的速度,压制了明朝的经济发展速度,而日本恰恰有很多铜,开采和通的出羽国尾去沢矿山到现在已经断断续续开采了八百年,以后还将持续开采四百年。
吉良义时铸造的新钱按照铜四铅六的标准翻铸,比起原版的杂色洪武通宝自然是好的多,但是比永乐通宝成色上略有些差别,当然这种差别并不明显也只有吉良家的钱屋能区分两者的细微差别。
吉良义时就通过回收永乐钱回炉熔铸出纯铜,再按照铜4铅6的标准,大量翻铸将成为他重要的收益,这个配比在一百多年后会被某鞑朝的明君用于铸造官方铜钱,新铸的铜钱一贯的重量恰好为七斤四两多一点。
这个标准正好契合日本通行的尺贯法,尺贯法规定一贯的重量等于七斤五两,已经逼近发型官钱标准,就算流到明朝市面上也不虞担心什么,最多商家诧异这种洪武通宝从没见过,但绝对不会怀疑是吉良家私铸的,他不担心被人戳穿因为采用新工艺的嘉靖通宝,每枚小平钱重一钱二分,一贯钱也不过七斤八两,后来增重到每枚小平钱重一钱二分五,一贯钱八斤重也已经是极限。
纯铅直接从鐚钱里获取,大批量收购精度略差的粗铜块也能熔出需要的纯铅,有铜有铅就能不停的翻铸铜钱,虽然知道这门生意很赚钱,但是为防泄露吉良义时还不敢招揽近江的人手,因此只能用苏我平兵卫的人速度也上不去。
吉良义时苦思冥想半天,才想到三河国不是盛产老实巴交的农民么,连忙紧急联络三河的大河内信贞,让他从三河国内遴选出一千名农民,不论年龄出身只要求忠厚老实嘴巴严,如果能居家搬迁更好不过。
第173章 三河的来人
大河内信贞接到信件后立刻联络吉良义安,两人一商量不就是老实的农民吗?这很好办的!直接到山沟沟里一说他们可以搬到近江国,路费有吉良家承担保证一拉就是一个村子的人,这些农民没见过世面甚至不知道近江在哪,只要给饭吃就是上阵切脑袋都没问题。
所以三河那边根本没费力气就把这事给摆平,随行而来的大河内基高还押解着吉良家的新盐来坂本,吉良义安在年初就来信希望他的领内也挖一些类似的盐池,并承诺绝不会把技术泄露出去。
他这么提吉良义时自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