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举之家有考生-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圣旨宣读后,三百多考生依次入座,执事官开始发放策题。
  殿试开始!


第176章 
  到了这最后一关; 也就只有一道考题,那就是策问。
  这策问可以是阁老出题,亦可以是皇帝亲自出题。
  当谢越彦正襟危坐在位子上,看到发到他手里的试卷上的策问时; 他就明白这题肯定是明德帝亲出无疑了。
  《问沛县之水何治?!》
  材料为:明德二十三年夏末; 黄河在铜山县韩家堂决口六十余丈,黄水由陵子、孟山等湖注入洪泽湖; 沿途居民田庐被淹;沛县等十余州县遭水灾,冲塌房屋众多;浙江台州、黄宕、太平海潮; 淹毙三千余口,灾民七万余人。
  大水所到之处浮木撞桥; 遂攻铁索尽断; 而河流泛滥; 并淹两岸房屋; 房屋尽被冲压,已成石滩。
  沛县受灾最为严重; 署衙、仓廒、监狱均被冲毀,八十八名犯人只剩四十四名,因案卷冲失,书办淹死; 其犯人姓名、罪名无凭可稽考。漫溃堤畻二三十丈; 县城厢内外水高一丈七八尺不等; 大水冲塌城垣; 城与大水相通; 大水将近一月不消。被水之初,一万余人赴四散逃荒。
  简直触目惊心!
  看得出来上次郢王萧临渊带来的那幅《千里饿殍图》当真把明德帝气得不轻,但同时也让这位贫苦出身的皇帝心中暗自警醒了。
  自从来到京城后,谢越彦就命小海暗中收集了许多关于朝堂动向的情报,其中就有这一条。
  他曾与李伯父和宋松安讨论过此次会试是否会成为策问考题,却没想到会试时并不见其踪影,却原来出在了这殿试之上。
  只是谢越彦收得的情报也只有一个大概模糊的情况,却并没有这样准确的数字展现眼前,让人胆战心惊。
  一向淡然的谢越彦眉头微蹙。
  难怪郢王萧临渊会背了那样一幅图回来,若是不及时赈灾怕是会动摇国本啊。
  答策题一般要联系古今对问题进行全方面的剖析和展开,要提出当下治国方针中的不足和你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这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要太过放飞自我,随意指责朝政。
  那是在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
  因为这些人都会在读卷官这关前便败下阵来,皇帝根本不会听见。
  防的就是一些想要靠谏言博出位的。
  对于沛县大水一事,谢越彦心中早有计较,在心中又打了一遍腹稿后,才从容不迫的拿笔,凝神将心中主张和见解一一写下。
  他谢越彦心中有怨不假,可他心中亦有民。
  能以自身之力为天下百姓做些实事,才是他真正想要做的。
  策文不限长短,但一般是在一千字左右。
  明德帝坐在上位看似随意的一瞥,却已将前三排的考生样貌都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这前三排都是此次会试的佼佼者,日后也将会是他大肃的良臣能吏。
  此次策问试题,是他亲自定下的。
  这水灾简直就是他的心腹大患。
  明德元年。
  黄河将江南砀邑毛城铺闸口冲开,漫及下游萧县等数县。
  明德二年
  陕西朝邑黄河伏汛陡发,冲塌民房四百余间;永定河水涨至二丈有余,南北岸漫口四十余处。
  明德七年
  黄河于丰县石林、黄村漫溢,淹浸滕县等六县卫;苏、皖、赣、湘、鄂、豫、鲁均遭水灾,损失之大,范围之广,为多年所罕见。
  明德十年
  黄河在阜宁陈家浦入海处漫溢。
  明德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大肃多地均有大水。
  明德十八年
  黄河于铜山县张家马路漫溢,滨河州县淹及甚重。
  明德十九年
  永定河上游发水,漫开东西老堤一百六十余丈,夺溜南行,十里内旧积新淤顿高八尺;福建泉州、漳浦被水,淹死一百一七人,淹塌房屋一万余间;山西、天津各数县村被水成灾。
  明德二十一年
  黄河在铜山县孙家集漫口,严重影响运河航道,苏北农田被淹甚广。
  明德二十二年
  河南夏雨过多,水灾六十一州县,灾民不下六万,山东馆陶等十四州县水灾。
  这水灾年年泛,如同附骨之蚁一般,搅得他不得安宁。
  既然朝上这帮老东西都想不出新的办法防范和治理,那他就听听这些新人怎么说。若是真有那真材实干的,他就大刀阔斧的去用他。可以说,这三百多名火热新出炉的贡士明德帝是寄予了很重的期望的。
  所以,在观察众考生时,明德帝就专往那看起来正值壮年的士子的脸上瞧。
  在他看来治水那么让他头痛的事情,得需要个能干富有能力的大臣去办。
  三、四十岁正好。
  那些五十往上的,还是找个类似礼部这样养老的地方呆上几年,回家得了。
  十七八岁的,就扔到翰林院里磨磨锐气,若是磨炼出来了,自有内阁的位置在等着他。
  这么比较下来,李爹就脱颖而出的入了明德帝的眼。
  首先李爹这外表就不错,儒雅睿智、沉稳带着淡淡的文人气息,其次,李爹神态从容,双目有神,似是胸有成竹的模样……
  让明德帝心有所动。
  招过贴身的大太监三喜,问道:“那是何人?!”
  “回皇上的话,那是本次会试的五经魁排第三的丹嘉城贡士李修竹。”
  三喜太监在明德帝身边小声的说道。
  “嗯?!才第三吗?!”
  “那何人是第一?!”
  明德帝问的时候,目光就已经落在了第一排第一座的谢越彦的身上。
  他当然猜得到那个温润俊美风采无双少年郎,应该就是本届会元,只是,他还不知道他的名字罢了。
  “回皇上的话,本次会试会元亦出自丹嘉城,乃是一个叫谢越彦的少年郎,年方十六。”,三喜道。
  “谢越彦?!”
  “不知他有何能力竟是会元?!”
  明德帝来了兴趣。
  起身走下了台阶,最先来到李爹的书案前,三喜紧跟其后,首辅大学士张仕维眼神一闪,却仍像是没有发现一般,站在原位注视着殿内正埋头苦答的众考生。其它执事官也同样看到了,可同样也只是用眼神悄悄关注,人仍立于大殿两侧监考。
  明德帝最先来到了李爹的身边,李爹答得太过全神贯注竟没有发现明德帝已来到身前。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明德帝看的很认真,频频点头,脸上的神情是若有所思。
  可惜,李爹也只是刚写了一个开头,明德帝虽然很想看下面的,却也只得耐着性子走到了第二个桌案前。
  但第二个桌案前却只是粗粗的看了一眼,眉间隐有烦躁之意,就直接转到谢越彦的书案前。
  谢越彦在明德帝起身走下台阶时,就已经注意到了。
  包括他在每个书案前停留的时间,当明德帝转到自己这里时,谢越彦依旧下笔沉稳,只做不知。
  好字!
  明德帝心中赞叹。
  秀润华美,正雅圆融。
  这一笔好字若无个十年之功是断断不成的。
  因这一手的好字,明德帝对谢越彦已是偏心几分,再加上谢越彦容颜俊美,貌比潘安,明德帝暗搓搓的动了些心思……
  宁妃的十公主、徐妃的十一公主岁数可都不小了……
  酷爱当月老的明德帝看谢越彦越发满意起来,压下分给哪个公主好这种乐淘淘的小心思,这才静下心来看谢越彦的试卷。
  “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景陈其利害,帝善之。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无复溃漏之患。景虽俭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明德帝的眉目由最开始的松驰到渐渐端凝,再到最后的舒展雀跃激动……
  围在谢越彦身边来来回回的走,竟然多一步也不肯往下走了。
  明德帝的异常哪里能瞒得过监考的这些大臣的眼睛。
  一时间,众人的目光就都落到了这个年仅才十六岁的会元郎身上。
  究竟是何等好文,才会让皇帝宁肯在旁边干站着也要等他写完?!
  连首辅大学士张仕维的目光也频频的落在谢越彦的身上。
  他和明德帝君臣多年,自然是知道这是明德帝心情愉悦的模样,看样这个少年写的文章是真真写到明德帝心里了。
  张仕维不禁也在心中好奇,这少年郎究竟写了什么竟让皇帝如此高兴?!
  要知道治水的银子年年发下去,可是收效却甚微,水患还是年年有。
  无论多精妙的治水之法都摆脱不了一个‘钱’字。
  可发下去的银子经过层层盘剥,能用到河工上的已经很少。
  这一块,大家都心知肚明,却无人敢动。
  也就是上一次,郢王捅一下明德帝的肺管子,逼得明德帝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
  这个少年人是不是会成为明德帝手上的一把屠人刀?!
  这……
  谁也不知道?!


第177章 
  殿试只考一天; 辰时开始,日暮结束。
  但实际上到正午时,就会有考生交卷离开……
  谢越彦仍是第一个交卷的。
  他最后一笔落下时,明德帝已经站在他身后看完了他全部的策论; 脸上的神情时而端凝、时而激动; 似是想要说什么,可是又想到这时殿试; 不方便讨论,只能强压住满腹想要询问的问题; 脚步轻移,自以为无人发现的离开谢越彦的书案。
  谢越彦将笔放下; 眼角见明黄的衣摆已经离开了; 嘴角微微一勾; 只作不知的; 正常交了试卷。
  离开太极殿,谢越彦便在小太监的引领下来到承天门金水桥处等待。
  殿试结事后; 若想从宫中离开,需要贡士们结伴才可,且不能在宫中乱走……而且,谢越彦也放心不下李爹和宋松安……
  他相信以他们应该也会很快就出来的。
  这个问题毕竟他们曾经做过讨论; 心里是有底的。
  殿试是不提供水和食物的; 也不允许上厕所; 那被认为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所以; 几乎没有考生真的会拖到日暮之时……
  渐渐的; 出来的人越来越多……
  等李爹出来时,就看到谢越彦身边已经围了一圈的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恰到好处的矜持的笑意。
  殿试几乎是不会黩落的,从殿试走出来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他们这三百多人的科举之路已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了,他们是同年同场的进士,这层关系可比什么都亲近。
  在场的三百多人又哪里能没有什么人精,明德帝在这个会元这里站了那么长的时间,脸上的喜爱之情喻于言表,他们若是看不出来这名少年郎已蒙圣上青眼,就不用混这官场了……
  就是那真用心答题,没有留意的,在旁人的低语介绍下,自然也就知了……
  这样好的机会不结交一番,岂不可惜?!
  若说之前还有人对谢越彦以区区十八的年纪就荣登会元不满的,在看到明德帝的表态之后,就将嫉妒的心思深埋于心底了。
  这少年人的文章竟然能引得皇帝驻足直至他答完卷,已经充份说明了他的实力。
  在他走后,明德帝又走了几个人的桌案,可是,都是草草的看了一眼就离开的,也就是在那么一、二人能引得明德帝停留,但也只是停留片刻就离开了,像那会元停留这么久的,满场也就他一人有这殊荣。
  李爹看到身处于众士子之中的谢越彦不焦不燥,与每一个人似乎都能说得上话,谈笑自诺的样子,心中暗暗赞叹,越彦果然有一代权臣的风采……
  “越彦……”
  李爹叫着谢越彦的名字融入了这个未来官场大圈子里。
  “李伯父……”
  谢越彦连忙拱手向李爹行礼。
  众人自然也认得李爹的,明德帝下了御座第一个去的可就是这人的书案啊……
  于是,李爹再次享受到了与谢越彦同一待遇的热情恭维。
  他们这些人里,或许有人会去翰林院继续深造,或许有人会被派到各处去当官,但无论怎么说,他们是同期同科进士,天生就是一个联盟,关系比他人更加的亲厚。
  李爹早已不是最初新柳村那个一进考场就发晕的迂腐读书人,因为对官场并无太大追求,因此,李爹神色从容,安之若素的与大家寒喧着。因为,李爹的外表太加分,再加上气质沉稳,倒是刷了好一波儿好感。
  众人寒喧过后,便结伴从大明门离开,那里有他们仆从在等待。
  ……
  四月十五日晚,文华殿灯光通明。
  受卷官将收上来的三百多份试卷交给弥封官弥封盖印,再交给掌卷官,掌卷官送至东暖阁读卷官处。
  四月十六日卯时,十七位读卷官进东暖阁评卷。
  按以前惯例将会试前十名试卷挑出来,呈给阁老。
  在首辅周四维为首的读卷官们很自然的将谢越彦的试卷放在了第一的位置上,这卷子已经进了明德帝的眼,若不放在显眼处,明德帝怕是会找的。
  剩下的卷子,如果有特别惊艳的试卷也会放到要呈御上过目的试卷里,如果不是特别惊艳的,他们就要为剩下的这些卷子排名次,能进到殿试这一级,大家的学问都是有的,文人相轻,也说不好谁比谁强一些,因此,这名次就不是那么好排的……
  可是,时间紧,任务重,只得加班加点。
  首辅周四维等十七位读卷官忙得不可开交之。
  而此时的椒香殿,错金螭兽香炉燃着花浸沉香,淡淡的紫烟,散发着沁人心脾浓烈的幽香,似百花齐放一般。
  椒香殿奢华糜贵,雕花精美,确实衬得上这“椒香”二字。
  徐妃容貌极盛,艳光逼人,是一种具有侵略性的美,美得鲜研又浓烈。
  “绣滟,皇上怎么还没来?!”,精心打扮过的徐妃娇喝道。
  傍晚的时候,她叫人递了话的,请皇上上她这椒香殿,她亲手熬了一碗滋补银杏鸽子汤,想请皇上喝喝看……皇上明明答应了说会来的,怎么还没来?!
  “回娘娘,皇上本是要来的,可是……”
  绣滟急急的从外面进来小心的禀报道,“敬武公主来了,所以,皇上就又回去了……”
  见到徐妃脸色变了,绣滟忙说:“等敬武公主离开后,皇上一定就会来了……”
  “又是这个嫁不出去的……”
  徐妃手里一张上好的红牡丹帕子都快给扯碎了。
  每次只要她一请皇上,这敬武公主准到,这是算准了的吧?!皇上的寿诞都已经过去了,她怎么还不走?!还不回她的东北喝风去?!
  “娘娘,慎言!”
  绣滟吓得脸色都变了。
  这敬武公主可是连明德帝都敢打的人,若是,让她听到了娘娘在背后这么编排她,怕是她又要挨鞭子了。
  当初,听说明德帝将她纳入宫子,敬武公主无召回京,闯进皇宫,就要打杀了她。
  直言她是佞臣的女儿,以色媚上,徐家居心不良……
  当时她正值妙龄,鲜花一般的稚嫩芬芳,明德帝得到她极为欢喜,自然不肯让敬武公主打杀了她,而是替她受了敬武公主三鞭子,敬武公主怒气冲冲的离开了皇城,之后,就很少回来。
  所以,徐妃提到敬武公主总是又气又怕。
  比她还大上几岁,却到现在也没人要,哪有脸面活在这世界上?!
  徐妃气虽气,可也知道敬武公主的厉害,只得压下气苦等明德帝的到来。
  ……
  可此时的明德帝早已经将美艳动人,风韵犹存的徐妃给忘到脑后了。
  “敬武,你说的可是真的?!”
  “那面真的可以在北方存数旬之久且对水少依赖?!”
  明德帝喜不自胜的从龙椅上站起道。
  “那是自然!”
  “皇帝,你要不要尝一下?!”
  萧北叫明德帝“皇帝”就像叫哥一样自然。
  她的脾气上来连明德帝都敢打,话语间自然不会带有多少诚惶诚恐的敬意。
  对明德帝动不动就是“你”,“皇帝”这样的称呼,太监宫女们都听麻木了。
  明德帝喜欢,有什么办法呢?!
  他就觉得敬武这样对他,才是把他当哥哥,而不是一个皇帝。
  “尝!肯定要尝!”
  明德帝连连点头。
  他也是行军打仗带兵多年的人,又怎么会不知道军粮的重要性。可军中之粮真的是一言难尽。不是他不想让他们吃些好的,只是没有办法。
  穷当兵的,穷当兵的,若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谁会去当兵?!
  明德帝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他希望能打造出一只无敌的铁军。
  让当兵成为每个青年男子的热血和梦想,而不再是为了一口吃的而不得不当兵。
  他要将一切战乱都摈弃在大肃国土之外。
  可是……
  这个愿望却任重而道远……
  他都不知道在他活的时候,能不能有这一天?!
  所以,敬武公主拿出来的这个速食面,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包面,却能引得明德帝如此重视。
  敬武公主吩咐下去。
  一样是粗糙的大瓷碗,红漆木筷子,一大壶热水,就像变魔术一样,片刻过后,明德帝也吃上了热气腾腾的伊面。
  明德帝吃得很香,几乎是“稀里哗啦”的几口就吃净了,连汤都喝干了,这个时候的明德帝哪里还有半点帝王的样子?!
  可敬武公主萧北的眼中却隐有泪光,这才是他那个顶天立地的二哥萧南。
  “真痛快!”
  明德帝一抹嘴,一碗鲜香爽滑的面下肚,身上热乎乎的,脚底心都在冒汗。
  “若是再加上点辣子,冬天行军时来上一碗,真是给个神仙都不换……”
  明德帝想起那些年打江山的不易。
  心中越发坚定了要治水的决心。
  绝不能让天下百姓过上和他一样吃不上饱饭的日子。
  “这面是谁做出来的?!朕要重重赏他!”
  明德帝喜笑颜开。
  前朝刚得良将,后朝又有喜讯。
  军粮有所改善,定是天佑大肃!
  “皇帝,这可是你说的,君无戏言!”
  敬武公主笑眯眯的接话道。
  “那是自然!”
  明德帝不知敬武何意,却仍是十分爽利的一口答应下来。


第178章 
  “皇帝; 这面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敬武公主便把李雁回是如何在上元节机智的救了小糖宝,又是如何做出这伊面的事儿说了一遍。
  明德帝年青时杀伐果断,可人到老时,这心就柔软起来。
  尤其是其欢小孩子; 听到李雁回是如何害怕却也要救小糖宝的; 心中欣慰……听到李雁回因听到军中将士吃得不好,便在公主府住了七天; 献了这面,不禁赞道:“这小姑娘宅心仁厚; 又心怀国家,小小年纪; 真是难得……不知道是何家庭能培养出这样出色的小姑娘……”
  敬武公主也赞同点了点头; “确实!听说她爹是今科会元第三名; 也是读书识礼的人家……”
  会试第三名?!
  明德皇帝心中一下就有印象了。
  这不就是治水文章写的不错的那个中年文士吗?!他的文章虽不如那个少年会元立意新颖; 但却非常的实用,堪比赈灾、救灾工具书一般的存在……
  原来这个仁厚又热血的小姑娘是他的女儿啊; 果然是良臣出孝女。
  明德帝心里对李爹瞬间好感再度加一。
  觉得这个李修竹是他的福将也说不定……
  在心里将李爹这次殿试的名次又往上抬了抬。
  对了……
  他记得这李修竹今年好像是三十多岁,妻子已经去世十几年了……至今没有另娶……倒是个痴心重情的人……
  三十多岁……模样也是斯文儒雅……女儿又是宅心仁厚……
  听那意思似是和敬武相处和谐,敬武似乎也挺喜欢那个小姑娘的……
  这可真不错啊……
  爱做月老拉红线的明德帝又动了心思。
  “咳咳……”
  “原来是他啊……”
  “我在殿试时见过他。李修竹,三十三岁; 丹嘉城新柳村人; 仪表不凡; 斯文儒雅; 所做文章也是言之有物; 非常实用……真没想到他竟然如此会教导女儿……”
  明德帝假模假样的捋着胡子。
  “皇帝,这你可说错了……”
  “子不教父之过……可从没有人说过,女不教父之过的。这女儿可都是当娘的一点点的教起的……”
  “若论有功,那也得是那小姑娘的娘亲有功才是……与那个李什么竹的有什么关系?!”
  敬武公主不乐意听了。
  这天下男子什么功劳都要抢,还要不要脸了?!
  明德帝正在这里等着她呢,连忙接上道:“敬武,这你可就有所不知了……这李修竹的妻子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李修竹并未曾再娶妻生子……”
  多余的话明德帝也不多说。
  多说多错!
  敬武精明着呢,若是让她听出些端倪,他这心思可就白费了。
  十多年都未曾娶妻?!
  敬武公主一愣。
  这世间男子竟然还有愿意为妻子守孝这许多年的?!
  “倒是个痴心重情的……”
  “可不是嘛!”
  明德帝一拍大腿。
  “就是这句话……”
  “敬武啊,你觉得……那小姑娘……如此义举……封她一个县主,如何!?”
  明德帝试探着说。
  县主?!
  敬武公主想了想,这回皇帝倒是挺大方,居然要给县主,李雁回那小姑娘她喜欢,而且,她做出的速食面却实是大功一件,封个县主也无不可!
  “好!就县主!”
  敬武公挺满意。
  明德帝也挺满意。
  ……
  四月十七日辰时,明德帝就准时来到了文华殿。
  今天是要由明德帝亲自定出三甲的日子,没有人敢不重视。
  读卷官在御前跪读。
  第一份果然是谢越彦的卷子、第二份是京凌府许冒的卷子、第三份是李修竹的卷子……第十份是宋松安的卷子……
  监礼官将每读完一份的试卷放至御案前……
  明德帝端坐上首,虎目微阖,一言不发。
  等下的司礼官众人,不知所措,又不敢出言询问,只得耐心的等候。
  好在,明德帝也没有让他们等太久,就直接定了三甲,至于后面的卷子,明德帝就没有再一一听下去了。
  阁老立刻赶回东暖阁,他要赶在傍晚前填好皇榜。
  尚宝司用宝印印于皇榜之上、制敕房官开传胪贴子、皇榜授给礼部尚书徐东……
  徐东看到榜上谢越彦的排名,瞳孔猛缩。
  白礼易,老匹夫!
  “尚书大人!?”
  “尚书大人!?”
  送皇榜的人小心翼翼的叫着。
  这尚书大人发什么愣啊?!
  礼部还得筹备明天一大早的传胪大典呢,这时间可没有多长了?!还有他们礼部官员得差人将进士服送到各位进士手中啊,若是不合身,还得回礼部换,这忙着呢……
  徐东被惊醒,脸色阴沉的将皇榜交给底下的人,“你们忙去吧……”
  皇榜虽然已下,可是,谢越彦究竟能不能中了这进士可还要看看……他怎么能让这个谢越彦就这么顺利的步入朝庭呢?!
  他可是罪臣之子呢……
  徐东阴沉的低哼一声。
  ……
  李雁回可不知道礼部尚书徐东正打算对谢越彦出手呢,她此时整个人都是懵的。
  所有人都知道四月十八是传胪大典,家里三个要参加的人都在翘首以盼呢,通知参加传胪大典的消息没等来,却在四月十七这天先等来的一份圣旨。
  “今有李氏女,宅心仁厚,深明大义,聪敏颖慧,以速食伊面之方改善军粮,惠泽三军,利在天下百姓。嘉此义举,封为宜华县主。钦此!”
  宫中的太监托着长长的嗓音宣读完了圣旨。
  李雁回仍是有些回不过神。
  敬武公主是说要向皇上给她讨封赏,可没说是这么大的一个封赏啊,怪吓人的。
  她原先的梦想就是当个秀才的女儿,现在,居然变成了一位县主。
  太刺激了。
  李爹最先反应过来,忙笑着往那宣读圣旨的太监手里塞了一张银票。
  这是他这几天准备的。
  原本是为了金榜提名时用的,现在,却率先用在了女儿的身上。
  县主啊……
  看他女儿多厉害!
  这满身的荣光甚至不需要他来挣。
  现在,看还有哪个敢欺负他女儿?!
  他女儿是县主了!
  圣上亲封的!
  哈哈……
  李爹乐得嘴一直都合不拢,如不是有外人在,李爹真想仰天长笑两声。
  那太监一边说着不敢,一边悄悄的将银票收了,满脸笑意的说:“封册和授印都已经带来了。宜华县主可不一般,那是有俸禄的。年禄三百石,县主的府邸靠近敬武公主府……”
  李爹说着感谢的话将宣旨的太监送出门。
  小姑捂着高高隆起的肚子,看着李雁回目光复杂。
  当初娘说雁回是贵人,注定会入高门,她还不屑一顾,却没想到今日竟然成真了……
  后院的郑大家闻讯也赶来了。
  看着傻傻仍不知所措的李雁回,觉得自己的功课都白教了,明天得抓着李雁回训练宫廷礼仪了,怎么的也要当个合格县主啊。
  屋里热闹非凡,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
  只有谢越彦静静的站在人群之外,望着李雁回秀美的眼中满是自豪。
  “宜”……
  可是,皇家公主用的封号……
  这个字,可有意思了……
  ……
  在李家上下都要乐疯了,所有礼部官员却忙成了狗,恨不得自己找八只手……
  礼部官员总算在黎明之前忙完了一切,心中长出一口气……
  四月十八的传胪大典正式开始。
  这一天可以说是朝庭最重要的一天。
  除了特殊情况,文武百官必须得出席这三年一度的传胪大典。
  己时,文武百官已经全部进宫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进士们才开始在承天门外进宫。
  传胪大典依然是在皇极殿。
  谢越彦与李爹他们进入皇极殿广场时,发现文武百官早已立于丹墀之内两侧,他们则也分两侧站在百官之后。
  刚刚站定,礼乐响起。
  内阁大学士白易礼手捧皇榜置于皇榜案上,等明德帝到来落座后,众人行五拜三叩礼。
  礼毕。
  鸿胪寺官开始宣读制诰:
  “明德二十五年丙辰科四月十八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