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举官途-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七章 人参
“林清,你快跟上啊!慢吞吞的等爬上去都要天黑啦!”张立学比林清要高一个头,长得也是长手长脚的,一溜烟就跑远了,回头一看,林清还满吞吞得坠在后面,不由有些着急。
林清擦了擦脸上的汗,这身体确实是太虚了,加上最近两个月家里吃的比以往更差一些,读了一天的书了,肚子早已饿的咕咕直叫,现在跟在张立学后面一阵猛跑,顿时感觉眼冒金星。
幸好上后山的路不远,勉强跑了半刻钟也就到了张立学说的山楂树下面。
眼前这颗山楂树已是红透,大片的绿叶也挡不住一颗颗火红的小果子争相冒头,三两个一簇直压得树枝往下坠。
张立学口中吹了一声唿哨,将书袋往地上一扔,几步起跳就够上一个树枝,摘了几个山楂在自己身上擦了几下就丢在自己嘴里,一边叫着好吃,一边将手头剩下的几个山楂扔给林清招:“快尝尝,有点酸,但是味还不错。”
林清有些迟疑地捏了捏手中的山楂,无奈肚子此时也不争气得响了一声,只好丢掉包袱,学着张立学的样子将山楂丢入口中。
野生山楂酸味很重,只有微微的甜,林清吃着整张小脸简直皱到了一起,口腔中分泌了大量唾液,使得林清不得不一直吸溜着嘴。
张立学看到了林清的囧样,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叫你天天学夫子端了一张脸,哈哈哈!笑死我了!”
林清心道难怪刚刚他表现的一副很好吃的样子,原来是想看看他吃到这么酸的山楂时的囧样……也真是够用心良苦的。
张立学笑完之后就让林清过来跟他一起摘山楂,野生的山楂树不高,才一米五左右,张立学踮个脚就能摘到,林清却是不行。只能乖乖听张立学的话,撑起他的书袋给他装山楂。
等张立学摘累了,才停了下来,扯过林清的书袋然后将一半的山楂给他倒了进去。
“这,太多了吧。我要一小半就行了。”林清看着刚刚还鼓鼓的书袋马上扁了下去,有些不好意思道。
“嗨,这有啥。想吃了再来摘就是,咱村里人不来这,没人想起来吃这个。”张立学满不在乎得说道。
其实对农家来讲,任何可以吃的东西都是珍贵的,尤其是食物匮乏的家庭,将山楂晒干了泡水喝,有滋有味的,来了客人端上一碗山楂水,都是不错的了。
只不过大人们平时都忙着耕作,后山叫是叫后山,其实也不过一个略大的小山丘,只有一些稀稀落落的灌木,并没有什么动物出没,也没有太多野菜可挖。所以张家村的大人很少上来,这里便成了小孩子们的乐园。
林清前世从小到大都在城市生活,在这里六年时间因为身体差,也很少出去玩,这还是第一次和一个小伙伴在山上摘山楂玩,颇有些野趣。况且张立学为人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林清在他面前也难得地放松了下来,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嗯,那谢谢你了!”
张立学被林清的笑容有些晃了眼,平时这人总是学着荀夫子不苟言笑的,原来还是会笑的啊。虽然头发有些稀稀拉拉的,脸色也有些发黄,但是林清的五官却是集中了父母的优点,长眉大眼,鼻梁高挺,仔细看到也是一个长得不错的小孩。
因为正好在换牙的时候,一大笑露出了缺了一个门牙的牙齿,让张立学细看之后,然后顿时爆发出一长串的笑声,笑的上气不接下气:“我,我说呢!你,你咋不爱笑!原来不是学夫子,是你掉了一颗门牙!啊哈哈哈哈!”
这一笑,一下子将之前张立学对林清的一些隔阂给笑没了。
其实张立学对林清的感觉有点微妙。在林清没有入学之前,张立学一直觉得上私塾也就那么回事。大家都是一样的,过来学个两年,以后能识文断字即可。就算其中有些学习非常刻苦认真的学生,也不过是希望能早点结业,给家里省下一部分银钱。
但是林清不一样。
他学什么都是一点就透,他们花了近两年才学会的东西,林清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能将“三百千”背的滚瓜烂熟,还能认识上面所有的字!
这是什么概念啊?!当时他们学习的时候,荀夫子可是每天只教四句话,还让他们反复抄写,习字认字。林清则是荀夫子念了几遍之后,他就能跟着念,还能指出念得是哪一个字。
这让一向在张家村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张立学心中有羡慕也有嫉妒,也隐隐觉得林清年纪虽小,但是却比他聪明的多。
所以他今天到后山,鬼使神差的谁都没有叫就叫了林清。
这种感觉很奇怪,又想靠近林清多了解他,又对他心中怀有一些卑劣的嫉妒之感。
但是此时张立学觉得,林清也就是个小屁孩,除了聪明一些,和他家里的弟弟也没什么区别。
顿时那种古怪的感觉烟消云散了,对林清也不由得亲近起来。
林清有些恼怒得闭上了嘴巴,其实这也是他入学之后不爱笑的原因。自从发现自己掉了一颗门牙,林清就格外别扭,平时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学堂里除了荀夫子知道外,其他人也不知道。
此时张立学一笑,让林清顿时有些羞恼,狠狠地朝他瞪了一眼,准备转身就走。
“诶,走什么!不吃白萝卜了?快,哥带你过去。”张立学已经熟练地自称为“哥”了。
林清心中一动,想到了来后山的目的,立马回头乖乖跟着张立学走。
张立学心中微有得意,领着林清在灌木从中左拐右拐,然后在一处地方蹲下,直接用双手将旁边的杂草拨到一边,然后用手在地上刨了起来。一边刨一边说:“这个萝卜长得不好,须子多肉少,到时候哥让你多吃点。上次我看到了后没有挖出来,又养了几天,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大一点。”
林清听他的描述,越来越像他心中所想的人参,等张立学把上面的土扫干净后,林清心中一阵激动——果然是人参!
人参分为很多种,林清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品种,但是看着好像已经长了不少年份了,个头也不小,立即阻止了张立学接下来的举动:“让我来,让我来!”
张立学以为林清想自己挖,还乐的休息,便起开身看林清小心翼翼得挖“萝卜”。
“你这也太小心了吧,不过一个萝卜须子,拔掉就是了。”张立学看不惯林清这磨磨蹭蹭的样子,正要上手却被林清喝住了。
“不许动!”张立学被林清一喊,也没动林清的“萝卜”,撇撇嘴朝另一边走去:不就一根萝卜么,真是没见过好东西,这边还有两根呢。嗯,等下我一会儿就给挖出来,一根萝卜肯定是不够吃的。
林清将人参全须全尾地挖了出来,心脏跳得砰砰响——这可是人参啊!可以换银子的人参啊!
之前林清有听刘氏说过,镇上一个员外的小妾生病了,每日需喝一碗人参汤补身体,当时刘氏可是啧啧称道了好久,说明这个人参即使在这里也是稀罕物,绝不是贫民百姓可以吃的起的。
物以稀为贵,这个人参林清预估肯定可以值几两银子。
忽而,林清的目光落在了张立学的背影上:要告诉他吗?张立学根本不知道这是人参,只以为是干瘦的萝卜,如果他要回去,张立学也不知道的吧。
几两银子可是够他读一年书的了!
“张立学,我挖出来了。这个是人参,不是萝卜,所以我要小心一点挖,不能碰到须子”林清闭了闭眼,还是将心中的这一丝贪婪压了下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纵是家贫,也不是贪婪的理由。
“砰”一声,张立学手里的两根人参应声落地——只剩下光秃秃的两个杆子,须子全被他扯掉了。
林清扫眼过去,也是有些傻愣住了,居然还有两只人参!还比他手中的要大一些,不过须子都被他拔掉了。
最终林清和张立学将附近的地方都扫荡了一遍,果然又发现了一只人参,不过比之前的三只都小一些。
张立学自己拿了两根,剩下的两根都给了林清。林清本只想拿一根,但是张立学却一瞪眼:“是兄弟不?是兄弟就别唧唧歪歪的!”
林清从来没有和这个年纪的男生称兄道弟过,明明自己也不过十岁,却强撑出一股江湖气。
林清心中觉得自己不如他,张立学的爽快更让他为自己刚刚的犹豫感到羞愧,捏了捏放在书袋中的人参,朝着张立学做了一揖道:“谢张兄之慷慨,小弟铭记于心!”
张立学也装模作样得回礼道:“林弟客气了,你我兄弟二人何须言谢?”
说完两人都不由地相视一笑。
第八章 凭什么
虽然一路小跑,但是林清到家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林家村家家户户都是炊烟袅袅,一看就已经到了饭点。
林清进门时,正好看到林三妮提着一小篮子的菜过来,立即冲着林三妮招手:“姐,你快来!这是我学堂里的同窗给我的山楂,到时候我们可以晒干了泡水喝!”
林三妮听了心下也是一喜,但是看到林清从书袋里掏出山楂,连忙将他拉到一边,小声道:“怎么用书袋装山楂呢?到时候书袋要是被撑坏了怎么办?”
林三妮有些心疼书袋,让林清把山楂全都放在了她的菜篮子里,因为天黑,也没看到林清书袋里还有两根山参。
“娘呢?在灶房?”林清按捺住心中的激动,急冲冲地问林三妮。
“今天是二婶做饭,娘还在整菜园子,你别乱跑了,马上就要吃饭了。”林三妮叮嘱了一声,自去厨房给李氏送菜。
林清冲着林三妮抿嘴一笑,提着书袋就去找张氏。
“娘,我回来了!”林清看到张氏正在地里施肥,只能站在稍远的地方冲张氏喊道。
这个时候施肥都是用的粪肥,一般都是人体排泄物加上一些草木灰发酵而成,味道非常的酸爽,稍微走近一点,就将人熏得昏昏作呕。
张氏收起粪桶,放到扁担上挑起来,听到林清的话,连忙赶他:“二狗你到这里来干什么?快走快走。”
林清也实在闻不惯这个味道,听话得离菜园子远了一些。
“今日怎么回来的这么晚?”张氏挑着粪桶,始终和林清保持了一段距离,生怕自己身上的味道熏着林清。
林清去私塾已经两月有余,也知道荀夫子对林清看重,经常会留他一会儿开小灶,但从没像今天这般晚过——这太阳都落山了才回来,路上也黑,万一有个好歹可怎么办?
张氏正琢磨着哪天叫孩子他爹去一趟私塾给荀夫子讲一下,别留堂留的太晚,却听林青道:“今天夫子并没有留我讲课,是我和同窗一起去了后山。我们采了山楂,还发现……”
林清正准备侃侃而谈今天的收获,却听张氏这边“咚”得一声,将扁担扔在了地上,扭头看向林清,声音有些发紧:“今天你是去后山玩了?”
张氏怎么不知道后山是什么地方,小时候她也是在张家村长大的,那时候后山就是男孩子野的地方。
“你知不知道,知不知道?!你爹他,你爹他每日……”张氏的声音有些哽咽,又有些发急,让林清一下子愣在当场,不知道自己哪句话说错了,让张氏这么大的反应。
此时天有些昏暗,九月的天还有些微热,张氏头发有几根黏在出汗的额头上,身上也是臭烘烘的,略显狼狈。这几日张氏明显看着又比之前清减了一些,使得眼角的细纹更加突出,一身带着补丁的麻衣也显得更加宽松。
此刻她欲言又止,她只是一介农妇,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林清又是她最疼爱的儿子,苛责的话到了嘴边还是咽了回去,也不忍心说出口——他也只是一个才六岁的孩子啊!
林清毕竟不是真正的六岁,他瞬时间懂了张氏的未尽之意——他们整日操劳,就为了供他上学,他怎么可以还去后山玩耍?
张氏那个眼神瞬间让林清觉得心里沉甸甸的,肩上的压力又一次向他袭来,手指捏紧了书袋中的人参,终是没有拿出来。
他心里有些委屈也有些沉重,回去的路上母子两个一路无言。
进堂屋的时候,林清发现许久没回家的林二娃居然回来了,马上上前叫了一声“二哥。”
但是这次林二娃就像没听到一样,都没有理会林清。
林二娃今年刚刚十二岁,十岁的时候被林二牛夫妇送到李家村的李木匠那边学做木匠活。做学徒在出师之前是没有银子拿的,并且不仅仅是跟着学手艺,李木匠是他师傅,一些生活上的琐事也需要弟子服其劳。所以很多时候林二娃待在李木匠那边的时间更多。
之前林二娃回来还都会给林清带一些自己做的手工活,小玩意,堂兄弟两人也算是兄友弟恭。但是这次回来,林清明显感到了火药味。
等一家人都坐上桌吃饭的时候,这个火药味就更浓了。
今天的晚饭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玉米粥,一大碗咸菜和一盆糠菜窝窝头,就是一些稻子脱去壳的碎屑加着一些玉米面和青菜做成的窝窝头,比之前的更加难以下咽,质地非常粗糙。
林二娃还没吃几口就叫了起来:“爷,奶,为啥咱家现在吃的这么差了!以前不说偶尔还能吃上几回白面,至少这窝窝头还是玉米面做的,现在怎么都是糠菜窝窝头了?难怪我今天看我爹娘都瘦了一大圈!”
刘氏作为家里的大家长,也是这堂屋餐桌上唯一的女性,闻言也品出了林二娃话里的味道,四两拨千斤得答道:“咱家是不富裕,这不等着你们哥几个出息了,到时候来孝敬爷奶吗?”
林二娃毕竟也就是个十二岁的少年,心里哪藏得住事情:“奶别给他打马虎眼了!要不是为了供四弟上学,家里至于穷的都快揭不开锅了吗?大哥三弟和我,都没有读过书,凭什么四弟就要去读书?”
林二娃此言一出,整个堂屋落针可闻。
这段时间若说家里所有人一点意见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那天若不是张氏那一跪,论真心,王氏和李氏都不想花这个银子给林清去读书。只是两人说到底还是心善的,答应下来后才日渐后悔——家里实在不宽裕,林清读书一下子抽掉了公中四两多银子,林老汉和刘氏的手立马紧了起来,以前每月吃一次肉,现在每月连个肉渣都没看到。
他们自己也就算了,关键是看着自家子女也跟着受苦,这哪家当爹娘的心里舒服?只是当时既然答应了,自然也不能出尔反尔,只能暂且忍下。
现在林二娃直接喊了出来,林大牛和林二牛心里也是有些说不出的滋味。虽然林家兄弟三人都有些憨傻耿直,但是事情扯到自己家孩子身上,难免也会多些计较。
林清更是如坐针毡。
最近一段时间林清的全幅心神都扑在了读书上,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繁体字,适应那些拗口的文言文,适应每日的早起奔波,很是费了一番苦工,所以对家中众人的情绪也有些忽略。谁知道因为他读书一事,大家已经矛盾渐生,先是刚刚在路上时他娘的欲言又止,现在又是林三娃的一句“凭什么”。让他此刻有些张口结舌,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林清从小就不爱和人争辩什么,为人低调内敛。可能理科学多了,很多时候思考东西也是更加从理性这个层面出发,发生问题后理科生直接的思维就是如何解决问题。
说到底,这个家还是太穷了!家里没有一个人是真的坏心肠的,但是在生存面前的挣扎让人无力去维持更多的无私。
想到这里,林清脑海中闪过今天挖到的两株山参——如果能卖个好价格,倒是可以解决一下眼前的燃眉之急。
正想开口说些什么,却见林老汉将筷子重重地往桌上一放:“为啥只让二狗去读书?那是二狗聪明!才读了两个多月,就比人家读了两年的都强!让你们哥三个去,你们成吗?”林老汉的双眼一一看过几个儿子,孙子,看的他们都低下了头。
“我知道家里不宽裕,但凡有一点点办法,我能让你们小小年纪就下田吗?咱家二狗是个有出息的,现在不把他供出来,难道将来咱老林家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都在这泥地里打滚吗?咱村里也有百来户人家,谁家娃有咱家二狗聪明?这就是人家读书人讲的百里挑一!这百里挑一的机会落在咱家头上了,还不抓着让二狗使劲往上爬?就看着眼前这一亩三分地,别怪将来一辈子做苦力!”
林老汉年纪轻的时候也出去闯过,虽然没闯出什么名堂,但是见识还是有的。一席话说的大家都沉思起来。
是缓解眼前的困境,还是寄希望于家中最小的二狗,摆脱一辈子的宿命?
这是一个问题。
第九章 赶集
整个林家都被林老汉的一席话给镇住了,在这个讲究“三纲五常”的世界,林老汉作为一家之主,说话是最有分量的,他一般下定了决心,其他人也不敢忤逆。
于是家中的微词被压下,林三娃也不敢再在林清面前说什么。
只是林清非但没有觉得松了一口气,反而觉得命运之手愈发用力地扼紧了他的喉咙,让他有一种惶恐之感。
原本只是想要靠读书摆脱穷困的命运,但是林老汉的期许,张氏的欲言又止,林三娃的火药味,都让林清产生了怀疑——自己究竟为了什么而读书?
上一世的林清读书上学如吃饭饮水一般自然而然,读书是自己的兴趣,是为了将来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或许其他家庭是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心态,但是林父给他教育却是摆脱了功利性,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为了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人格更加健全的人,能独立思考,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要面对的是全家人的希望,自己的命运似乎已经和整个家族捆绑在了一起,并非不愿,而是这种半强迫似的希翼让他觉得有些窒息。
此时的林清还没意识到,在这个讲究宗族,讲究礼法的世界里,自己想要存活于世,是永远无法脱离这些束缚的。
这既是束缚又是团结,很难用一句话去讲这件事是好是坏。
林清的困惑无法阻挡这个世界的日升月落,很快就到了第二天早上。
今天是休沐日,林清不必去上学,本来已经和林三妮讲好一早去挖些野菜储存起来过冬,却听到了院子外的喊声。
“三牛,在家吗?”
林三牛还没来得及出门,听到这个声音探头看向院门外,一看是林家村里正的儿子林宝成,立即走了出来:“宝成哥,咋这么早?”
林宝成和林三牛年纪相当,只略大了一岁,小时候也是林三牛的玩伴,一直到各自成亲后才渐渐有些疏远,话少了一些。
“这不今天镇上有个集会,我家里准备卖掉一些花生再买些针头线脑的给家里娘们用。知道你家儿子不是脑子灵光吗,想叫上你们一起,正好你家有啥要买东西一起买了。”林宝成个子比林三牛矮小一点,因为下地少,所以皮肤也相对而言比较白皙,微微有些富态,显示着家里条件还是不错的。
一般农家很少去镇上赶集,虽然集会上的东西要便宜一些,但是这一来一回步行得几个时辰,耽误了一天的活不讲,也买不了几个东西。若是坐驴车倒是能快上一些,但是来回一人也得四个铜板,很多人家是不舍得的。
也亏得小农经济一般都是自给自足,最多有时候和这家那家的换一下东西,倒也没有很大的不便。
林里正家有林家村唯一的一辆牛车,现在乐意喊上林三牛和林清一起去赶集,也算是及体面的一件事了。
林清本来在院子里准备挖野菜的工具,此时听到林宝成说要带他一起去同和镇赶集,眼睛立马亮了起来。
林三牛本来还有些犹豫,注意到儿子眼中的期待,想了一下还是点头应道:“行,咱村头集合吧?我去问问我爹娘和我哥嫂要带些什么回来。”
林宝成听了也是笑眯眯地点头——这次要卖的东西有点多,林家小儿子脑子好使,到时候让他帮着算算,可不能再被短了银钱。
‘“二狗,快去准备准备,一会儿和爹一起去镇上。”林清闻言心中有些激动,来这个世界这么久了,总算能去镇上看看是什么情况的了。
林三牛看到林清脸上激动的神情,忍不住揉了揉他的头发笑道:“快去吧。”
半个时辰后,林三牛扛着一个大麻袋和林清一起等在了村口,还没站上一会儿,林宝成就赶着驴车过来了:“三牛,上来吧。也带了东西准备去镇上卖?”
“是啊,菜园子里新摘出来的一些菜,准备到时候看看集市上能不能卖出去。”林三牛将林清抱上了驴车,将麻袋也放进了车厢里。
撩起车厢帘子一看,哟呵,可是装的满满当当的,就留了一小块地方给他和林清坐。
索性林三牛也不坐了,把麻袋往那空地一放,也坐在了车辕上,跟着林宝成有一句没一句得聊着。
林清一个人坐在里面也是无聊,透出一个脑袋津津有味地听他们两人讲话,不时看看周围的景色。可惜走了大半天,四周的景色还是一点都没变。
就在林清昏昏欲睡,小鸡啄米般地点着头的时候,被林三牛给唤醒:“二狗子,别睡了,咱到了。”
林清一下子精神过来,睁开有些惺忪的眼,举目望去,便看到一排排青砖绿瓦的房屋,青石板的路上人来人往,骑马的,抬轿的,推车的,步行的;穿绸缎的,麻布的,儒衫的应有尽有。繁华程度要比林清想象中的要好的多。
“今日可是个大集,听说有个叫慧能的大师过来讲佛经,不少外地人都慕名前来呢!我们把驴车赶到这里,再往前就走不动了。”同和镇不远处有一座叫佛光寺的寺庙,因为香火灵验,经常会有一些庙会。这次的大集也是赶上了庙会,所以人才格外的多。
林宝成说话间,熟练地找到一个看车人,给了两个铜板后,就招呼着林三牛卸货。
林宝成的货都是一些地里的庄稼东西,花生,玉米,蔬菜,还有杀好的半扇猪肉,他们家女人织的布,绣的荷包一一摆在地摊上。
“三牛,你帮我看一下,我去付个租摊费。”集市上的每个摊位都有衙门的人派衙役管理,画好了一个个格子,将东西摆在这个格子里,然后前往管理处交五个铜板一天的租摊费即可。
林清趣味盎然得看着这一切——没想到古代的人已经这么先进了,城管哪哪儿都有啊!
林三牛借了林宝成的光,也将自家种的菜摆在了摊位上,带着一起卖。
镇上食物的价格要比乡下贵上一成,林宝成相比其他城里杂货店摆出来同样东西的摊位要便宜一些,蔬菜又新鲜,很快吸引了一批人过来。
林清尽职尽责地充当着计算器的职能,飞快地帮林宝成算钱,找零。
“这位大伯买了一斤猪肉,四斤红豆,一匹布,一共是三百三十五文钱。收您四钱银子,找您六十五文。”
“大娘这是三十个鸡蛋,一个荷包,两捆青菜,一共是三十六文。”
“大姐这边三斤猪肉,十斤花生,两条绣帕,一共六十七文。收您一钱银子,找您三十三文。”
林清总是算的又快又好,让过来买东西的人啧啧称叹,这摊子上人一多,别人也跟风凑过来看是什么情况,不到一个时辰摊子上的东西连带着林三牛带来的一麻袋蔬菜全都卖的干干净净。
林宝成又带着林清去别人的摊位上逛了一圈,充当人形计算器的林清很是让林宝成嘚瑟了一回,人家摊主还没算出来,林清就给他算好了,还回回让人家给他抹了零头。
林宝成带着林清回来找林三牛的时候,林清手里还拿着一袋蜜饯,是林宝成特意买给他的。
“三牛啊,你家儿子不得了!这脑子真的好使,怪不得你们家要送他去入学,这样的好苗子不入学,可真是可惜了!”
林宝成小时候也上过几年私塾,还跟着去考过一回县试,可惜名落孙山,在读书上无甚天分,后来就跟着他爹管理田地,偶尔上集做些小买卖,日子也是过的悠哉悠哉的。
林三牛每次被夸自己的儿子聪明,胸膛就忍不住挺起了一分,对送林清上学的决定也坚定了一分。虽然听到林宝成的话也只是“嘿嘿”直笑,但是脸上不由露出几分骄傲的神色。
“宝成哥,一会儿我要带二狗去笔墨铺看看,你啥时候走?”林三牛想到了张氏叮嘱他的事,朝着林宝成问道。
林宝成每次来镇上,都要去茶馆听一会儿说书,今天事情办得快,日头也还早,肚子里听书的馋虫又被勾起来了:“你们快去吧。两个时辰后我在这儿等你们一道回去。”
待林宝成走后,林清悄悄地拉了拉林三牛的袖子,把书袋张开了让林三牛往里看。
林三牛本来还奇怪这娃怎么出个门还带着书袋,只以为小孩子喜欢书袋走哪儿都要带着,谁知道竟在里面看到了不得了的东西!
“这是人参?”林三牛刚想惊呼出声,却立即一手捂住自己的嘴,一手将书袋口子紧紧捏住。
第十章 第一桶金
“这是哪来的?”林三牛压低声音,很小声地问林清。
林清不知道这个朝代的地理版图是否和自己所认知的一样,只是通过他对气候、农作物、人们生活习性的观察,大概估计自己投生的地方是靠北方的。所以第一次看到人参的时候,也没有非常的惊讶,因为在现代天朝,这人参也是东北三省那边能成长起来的植物。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人参在这个时代是根本无法人工批量养殖的,它对温度、湿度、土壤都有要求,在技术无法达成的情况下,一般的人参都是天生地养,能找到一株全凭人品运气。
不管世事怎么变化,这精贵的东西是永远进不了百姓家的,所以很多人可能听过人参,但是却没有亲眼见过。林三牛还是因为林清少时体弱,在游方郎中那里询问的时候,才知道有人参这东西可以用来入药,滋补身体。当时那游方郎中心情好,还细细画了人参的样子给林三牛看,林三牛虽然没钱,却狠狠记住了。
“这是我和同窗张立学在张家村后山发现的,一共有两株,只不过另一株张立学拔的时候把须子给弄坏了。”林清尽量将表情显得无辜一些,推说给张立学的原因也是不希望林三牛追究他怎么知道人参这个事情。
其实这倒是林清乱担忧了,林三牛一点都没怀疑林清为何知道人参,毕竟他儿子可是读书一日千里的小神童,兴许荀夫子讲课时候提到过,这娃就记住了。
这就是读书给林清带来的第一个好处——不会因为年幼,说的话都被无视,就算有心帮一把家里,也不会有人听从他的意见。然而读了书就不同了,乡人一向对读书人的敬仰会让他们不知不觉间对读过书的人讲的话更加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