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侦察兵-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只知道王方翼在千牛卫任职,却不知其家在何处。张允文便直接来到千牛卫衙门。

左右千牛卫是南衙十六卫中的两卫。南衙众卫之中,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这十二卫领府兵,在军事改制之后,领边军。而左右监门卫与左右千牛卫,前者负责卫戍禁宫,后者为李世民身边侍卫、仪卫,这四卫没卫人数千人,不领府兵,不掌边军。

在左千牛卫衙门,张允文很顺利的找到了王方翼。

“你便是王方翼?”张允文看着坐在自己对面的年轻人说道。

这王方翼年纪不过二十三四岁,身披黑色大氅,腰悬千牛刀,正一脸疑惑的望着张允文。听张允文问话,他赶紧点点头。

张允常常出入宫禁,这王方翼身为千牛卫,为皇宫卫士,当然认得张允文。

张允文笑道:“你是王妍的远房堂弟,我是王妍的夫婿,论起辈分来,你可得叫我一声姐夫!”

王方翼听了这话,满脸不自然的看着张允文。自己不过一个小小的千牛卫,面前这人可是辽国公,国公爷啊,他主动和自己攀亲,难道有什么图谋?刚刚想到这里,他又自嘲似的露出一个笑容来,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可供这为辽国公图谋的!

张允文对王方翼不自然的脸色视而不见,继续和王方翼扯着家常。说起王方翼任千牛卫一职时,张允文不由赞叹道:“方翼大才,临危之际,有冷静之心,这份镇定当真不易!”

原来这王方翼当初和母亲重返长安,却没有谋到什么差事。然而一次在走夜路的时候,路旁忽然跳出一个高达丈余的人影来。若是旁人于夜晚行路时,骤然见到这般情形,定会吓得肝胆欲裂,魂飞魄散。然而这王方翼却是临危不惧,搭箭弯弓,对着这丈余高的身影连发三箭。黑影顿时消失。王方翼上前视之,却见地上躺着一只半人高的木偶,上面插着三支箭。

李世民听到这事情之后,便将王方翼选进了千牛卫。

听得张允文赞誉,王方翼连忙谦虚的说道:“不敢当,不敢当!”

经过这一番对话,王方翼对张允文的印象要好上不少。张允文见机,向王方翼询问种种关于税收、农业等国家治理方面的话语。王方翼沉默片刻,看了张允文一眼,终是一一回答了。

这其中,有些回答让张允文十分满意,有些回答则是很一般。不过总体说来,这王方翼还算不错。

最后,张允文站起来,向王方翼道:“我即将赴任东都牧,属官之下,尚有长史、司马、录事参军各一名,录事两名,一共五名空位,不知方翼有没有兴趣担任司马一职?”

王方翼听了这话,脸上一惊。虽然他猜到了张允文问自己问题,多是考较自己才华。再联系最近张允文任东都牧之事,便可猜出这张允文定然会邀请自己前往洛阳。然而,他却没有想到,这张允文竟然委任自己以司马之职!

这时候,张允文笑道:“若是方翼愿意,那此事便就此定下!”

王方翼沉默片刻,站起身来,向张允文长长一揖,接收了张允文的邀请。

终于找到了一个人。可是,单单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继续找啊!

从找到王方翼到今,已经过去了三日,然而三日之中,张允文一个满意的人才都没有找到。

在朝会散去之后,张允文闷闷不乐的往回走,思忖着是不是现在就去走马上任了,到达洛阳之后,再来寻找?

就在他微微走神的时候,忽然听见后面有人在唤自己的名字:“允文留步!”

回头一瞧,只见却是秘书少监、太子右庶子令狐德棻。这令狐德棻在大唐史学界可以称得上是年高德劭的人物了。唐朝修撰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共八部正史,或饱含着令狐德棻的大量劳动,或受到他的具体指导,总之,均和他有直接、实际的联系。

所以,无论朝野,对于这位老大人,都是相当尊敬的。

“原来是令狐老大人!不知老大人唤住小子所谓何事?”张允文见到令狐德棻,十分客气的说道。

令狐德棻笑答道:“允文啊,老夫听说你在四处网罗人才同往洛阳赴任。虽然不知陛下与你所做之事,当依老夫猜测,定然不是小事吧!”

张允文点点头:“是啊,此事却是不小!”

令狐德棻又笑道:“老夫向你举荐一个人才,不知允文敢要不敢要?”

张允文笑道:“令狐老大人休要激小子!若是符合小子要求,管他是谁,小子都敢要!”

令狐德棻说道:“国子监律学助教张柬之,少补太学生,涉猎经史,尤精三礼。为人更是聪慧敏黠,长于机变,老夫深重之。今日便将这张柬之推荐于允文,不知允文你敢不敢要啊?”

按照唐律,这国子监律学助教乃是从九品官职。但是,张允文一听见张柬之三个字的时候,不由一愣。

这张柬之何许人,乃是武周末年光复李唐之关键人物。诛张昌宗、张易之,复唐社稷,柬之其谋,以功封汉阳郡王。那时候,此人已经八十有余了,可以称得上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如此人物,如今不过是在国子监内当一个从九品小官。张允文不由一声轻叹,说道:“好!既然是令狐大人举荐,那小子便去拜访一下这张柬之!”

当张允文从国子监出来的时候,脸上带着浓浓的微笑。在他身后,跟着一名二十一二岁的青年。此人正是张柬之。

原来这张柬之风闻张允文在长安城中寻找能吏之事,心中动了心思,便托令狐德棻在张允文面前举荐自己。他不想冒冒失失的到张允文面前,却落得个被拒绝的下场。而那令狐德棻原本就对这张柬之极为赏识,听他所托,轻叹一声,还是同意了。

这才有了令狐德棻在散朝之后举荐张柬之一事。

当张允文过来当面考察张柬之的时候,后者从容应答,才思敏捷,让张允文深感满意,当场便将长史一支给了张柬之。而那张柬之又向张允文举荐一人。这人确实国子学中的一名叫着魏真宰的太学生。

一听得张柬之提起这个名字,张允文不由轻笑一声,真宰,真宰,真正的宰相,看来这魏真宰的志向还听远大的嘛!

不过据张柬之说,这魏真宰精通兵法,看待时局变化的眼光十分敏锐。

于是张允文便与张柬之来到国子学去见见这位魏真宰。

和这魏真宰聊了几句,张允文便知道此人不凡。观他年纪不过二十二三岁,却是敏锐的将张允文此行洛阳的动机分析了个七七八八,让张允文惊叹不已。

于是张允文当场便将那录事参军之职,授予了这魏真宰。

如今,自己麾下属官已有三人,三人皆不是平常角色,有这三人帮忙,此行洛阳定会轻松不少!

***********

今天下午回家,赶了这一章!呃,这章之中,这个魏真宰,后来改名叫做魏元忠,是高宗、武周时期非常厉害的一个家伙。这家伙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在当太学生,一次与高宗会面,受到高宗重视,才慢慢步入仕途,两次担任宰相。也算是大器晚成!若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查!

正文 第四百六十章 城南茶摊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

带着丝丝暖意的春风吹拂着整个河南大地,带起了一片绿意。这暖和的春风,还有暖暖的太阳,让洛阳城附近官道上的行人商旅感觉到身上暖洋洋的,似乎整个骨头都酥了。

五辆马车再加上一支近十人的骑士,组成一支车队,慢慢的往洛阳行去。这支队伍便是前来洛阳上任的张允文和家眷属下。

在招揽到那王方翼、张柬之和魏真宰三人之后,张允文本来还想在长安城内寻觅一番,可是,这二月即将过去,三月马上就要来了。于是,李世民令张允文赶紧出发,同时许诺,那些先行派往洛阳城的官吏绝对是能吏。

所以,张允文只好前往洛阳赴任。

从长安道洛阳,既可以走漕渠入黄河,转道洛水,便可直达洛阳,又可以走官道,过潼关而到洛阳。考虑到江上风大,向李宇,身体本就虚弱,还是坐马车好些。

从二月二十六从长安出发,一直到三月初五,终于到达了都畿道,到达了洛阳郊外。

张允文和众亲兵,皆是身穿皮甲,全副武装,一路行来,那些行人商旅见到这支队伍,纷纷自觉的远离,不敢靠近。

“好了,先在这儿歇歇吧!”坐在马上,遥遥望见前方不远处的一座亭子,张允文便指着亭子说道。

张允文身边的马望山和杨石对望一眼,便先行一步,到那亭子附近查看那里的情况去了。

看到那二人骑着马,在亭子附近晃悠了一圈之后,张允文这才道:“好了,我们走吧!”

这亭子不大,由六根未经处理的立柱支撑着。甚至可以清晰的看见这立柱上的道道木痕和年轮。立在亭中,倒有一种别样的质朴之感。

在亭子旁边,搭着一间茅草凉棚,里面不过两三张大方桌和几条长凳。一对衣着朴素的年轻男女正站在茅草棚之中,满是畏惧的望着正缓缓过来的张允文等人。看样子这对年轻人便是这茶摊的老板。那男子脸上长满髭须,看起来颇为豪壮,不过眼神却是躲躲闪闪的。而那女子倒是眉清目秀,颇有几分姿色。尤其是胸前那高高的突起,让那些停在亭中的人不由向她行着注目礼。

此处是洛阳城南。当年李世民率兵包围洛阳之时,自己也是从这洛阳城南面夜缒而出,潜入唐军军营,向李世民投降。现在想起来,张允文忽然有种后怕,那时候自己不过十五六岁,年纪尚轻,而且那个身体运用得也是非常不熟练,能够潜入唐军军营而不被发现,实在是万分幸运。唐军白日里不停攻城,夜里疲惫,这警戒也松了下来。

先下了马,挨着将李宇等人扶下马车。此举有亏礼节,开始的时候还让王方翼等人惊诧不已,不过后来见多了,他们也见怪不惊了。

待李宇等三女出了马车,坐在亭中歇息的时候,那张彻忽然指着那茅草棚道:“爹爹,那,那是房子么?”

张允文轻轻一笑,揉着张彻的脑袋:“对这就是房子,不过这房子乃是给人歇脚喝茶用的!”

张彻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说道:“那……爹,我想喝水!”

张允文牵着张彻的手走到草棚里坐下,对着那年轻男女说道:“老板,上一壶茶来!”

那女子一推年轻男子,示意他去上茶。年轻男子赶紧从炉子上提了铜壶,将沸水缓缓注入一个土陶茶壶之中,小心的提到张允文面前,脸上尽是谄笑的说道:“这位,呃,大人,小人这儿,只有粗茶劣水,还望大人海涵!”

张允文将面前的陶碗翻过来,倒了一碗茶水,推到张彻面前,然后自己又倒了一碗。放下茶壶,向那年轻男女道:“呵呵,此处位置不错,就在这洛阳城南,边上还有个长亭,商旅往来,想必你们的生意也不错吧!”

那女子叹了一口气:“大人哪里话,虽说这里的位置不错,但是这茶摊不过薄利,一日下来,能赚上些米钱也就不差了!还有,那洛阳城南周家的周全,这人好生可恶,非说这里不能开茶摊,要赶我们夫妇离开此处!”说道这里,这女子蓦地跪在地上,还拉着旁边的男子一起跪下,“看大人器宇不凡,想必非常人,还请大人施以援手,不要让那周全夺取我们夫妇这个茶摊!”

张允文不想自己随便问上一句,这女子竟然精明如斯,逮住机会便来求自己,不过转念一想,自己身为东都牧,也兼管民生,处理此事,乃是分内之事。

当下问道:“你夫妇二人在此摆下这个茶摊,可有市令文书,可在衙门报备?”

此言一出,那青年男女面色一暗,皆是摇摇头:“我等皆是普通百姓,家中也无亲戚在衙门当差,又如何能在衙门报备?”

张允文听罢,面色一肃:“既然未在衙门报备,那你让我如何帮你?当时候那姓周的拿出一份市令文书出来,又当如何是好?”

那青年男女闻言,顿时泄气,瘫坐在地上。

张允文环视了一下这间茶摊,只见这茶摊除了头顶草棚,几根立柱,几副桌凳之外,便无长物。回过头来,却瞧见张彻正慢慢的喝着茶水,口中说道:“真好喝,比起家中的茶水好喝多了!”

张允文闻言,端起陶碗,轻轻的喝了一口,只觉一股清香从舌尖迸发出来,瞬间弥漫整个口腔,接着更是钻入到心田之中。

品味片刻,张允文冲着亭中之人招呼道:“你们都下来尝尝这茶水,当真不凡啦!”

在亭中众人来到茶摊之时,张允文转过头,对那年轻夫妇道:“你们既然有这等手艺,能沏出这般好的茶水来,何不在洛阳城中开上一间茶馆,却要困守此处?”

那女子苦笑道:“我夫妇二人不过如此贫贱,又何来的钱开设茶馆?”

张允文笑了一下,忽然说道:“要不这样吧,我请你们夫妇二人来我府上,专为我府上煮茶,每月工钱两贯,你们看怎么样?”

一听到两贯的工钱,这二人相视一眼,忙不迭的叩首道:“多谢大人!”

要知道,最近几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这米价也不过五六文一斗,这两贯钱,可以供一户三口之家用上半年了。

既然聘请了这二人,当然得问清楚他们的名字。一问之下,张允文才知道,这年轻人叫做徐卫,那女是他的妻子,旁人换作徐家娘子或是徐梁氏。他们夫妇二人还有一名不过一岁多点的女儿,如今正在茶摊后面安睡。

而当张允文报出自家名号之时,那夫妇二人不由嘴巴张得老大,满是不敢相信的望着张允文。

张允文淡淡一笑,低着头,喝起茶水来。旁边的蕊儿见状,为这夫妻二人一一介绍起众人来。

在茶摊上歇了片刻,张允文和众人正准备离开。而那徐家娘子也抱起了自家的女儿,一个正在酣睡,很可爱的小女孩,准备跟着张允文他们离开。徐卫已经收拾好了茶摊,背起了茶叶和茶具,站在徐家娘子旁边。

正在这时,只见数名骑士从北面疾驰而来。一看到那些骑士的身影,那徐家娘子不由掩嘴轻呼一声:“啊,那周全来了!”

张允文往那些骑士望去,只见那些骑士丝毫不减速,直往这长亭冲了过来。

见到这般情形,张允文不由一皱眉头,向身边的马望山递出眼神。马望山会意,连同杨石宋瀑等六人纵马而出向那些骑士迎了上去。

离对方还有十丈远的时候,马望山抽出腰间横刀,大吼道:“来者何人,国公大人在此,还不停步下马!”

其余几人也纷纷抽出横刀,刀尖直指那奔驰过来的七八名骑士。

那七八名骑兵见到六名全副武装的骑兵冲了上来,拔出横刀指着自己,正惊疑间,便听见那马望山的吼声,当下止住马步,翻身下马,看着马望山等人。

见对方已经被拦住了,张允文向马夫一挥手,马夫顿时知晓其意,赶着马车慢慢的往北行去。

那些骑士被马望山等人赶到了路边,看着张允文的车队缓缓行来。

在路过这些骑士身边的时候,为首的那名骑士一眼便望见跟在马车旁边的徐家夫妇。一见到那徐家娘子,那名骑士顿时热血上涌,喊了一声:“停下!”

刚刚一出口,这骑士便陡然觉得不对,连忙捂住嘴巴,退后一步。

正文 第四百六十一章 洛阳女儿行

 听到路旁有人喊停下,张允文却是立业没理,自顾往前走。那些马夫见到这种情形,也跟在张允文身后,没有丝毫停下来的意思。

这一声“停下”可以说是冒昧之极。想张允文乃是辽国公,如今又是从二品的东都牧,而这骑士竟然用一种命令的口气说话,若是张允文较真起来,完全可以治他一个大不敬之罪。

所以这名骑士在说出这话之后,便立刻后悔起来,掩住嘴,后退一步。不过看到张允文没有回头观望或是停下来的迹象,这名骑士顿时松了一口气。看来这位国公大人不会与自己这种小角色计较了。不过这国公到底是谁?怎么会来洛阳?

忽然间,这名骑士想起了一件事情来,赶紧向那正准备上马的杨石问道:“这位兄弟,你们家国公爷该不会是新晋的那位辽国公吧!”

杨石没好气的冷哼一声:“不是我家大人还会是谁!”

这名骑士当即目瞪口呆,心头只想着赶快告诉家主,那东都牧来了。

然而,不用这名叫做周全的仆人告知,那周家族长已经知道了张允文他们到达洛阳的消息。

洛阳多有世家,如这周氏,便是西周周公一脉传下来的,虽然几经起伏,但是,到贞观时,这周家也算得上一流士族。除却周家,还有褚家,褚遂良本家便是在晋末的时候,从这洛阳褚家迁出的;王家,这是北魏高句丽人拓王氏之后,北魏孝文帝之事,前往河南,改姓王。这个王家与太原王家不是一家的。除了这几个一流世家之外,还有毛氏、甘氏等一些较小的家族。

此外,偃师的刘家、程家、窦家、司马家,嵩县的陆家、涂家等也算是洛阳四近比较大的世家了。

此时,周家族长正和褚家、王家的族长在一起商量着如何迎接张允文的事情。

周家的族长是一个年纪约莫七十多岁的老者,须发皆白,面色红润,看起来精神奕奕的。而褚家族长比起周家族长的年纪还要大上一些,稍稍走两步,便是气喘如牛,最年轻的还是王家的族长,看样子也不过才六十多岁,头发黑白间杂,一双眼睛如同鹰一般敏锐,炯炯有神。

三人聚在洛阳城内一处茶坊之中,悠闲的喝茶聊天。

“唉,这张允文还是我们洛阳人氏,从一个寒族一下子升成了国公,还真是让人想不到啊!”那周家族长喝了一口茶水,轻轻的说道。

那王家族长也笑道:“当年陛下兵困洛阳,我等本欲暗助陛下,谁曾想到那窦建德竟然领兵来援,我等以为陛下将败,便打消了暗助陛下的念头。谁又曾想到,陛下英武,竟然能将窦建德一举击溃,甚至还生擒了窦建德。”

那褚家族长却是冷笑一声:“当年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我等还是好好想想如何应付这张允文吧!据长安那边的消息,此次张允文可是来者不善啊!”

周家族长顿时颇为头疼的拍拍脑袋:“这张允文身配陛下的佩剑,怀有鱼符,又掌河南军政,如此人物,说一不二,若是他真想干些什么出来,我等有如何能挡?”

那王家族长也冷笑一声:“周兄你太悲观了!我等手中可是掌握着洛阳命脉,外有其他世家为援,若是张允文不想将这洛阳搞得一团糟,那么他就得坐下来和我们慢慢谈!”

那褚家族长也是颇为赞同的点点头:“此言甚是!”说着,这褚家族长阴阴一笑,“况且老夫已经已经派出人去挫其锐气,让他知道知道这洛阳可不是长安那般好呆的!”

另外两人来了兴趣,齐齐问道:“褚兄如何办的?”

褚家族长一指那洛阳城门:“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洛阳城门边上,从洛阳府尹、少尹到各曹参军事,从东都御史大夫到国子监助教,除了各个部门留两人看家之外,其余官员几乎尽数到达南门外,迎接张允文车驾。

和这些官员一道的,还有士绅代表,那周、褚、王三家派出了家中年纪较长的人物前来,族长却没有亲自到场。而那毛家、甘家之类的小家族,则是族长亲至。

虽说这三月的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可是照在脸上太久了,难免不让人感到脸上火辣辣的疼。人群之中,一名穿着白色长袍,做儒生打扮的年轻人抬头看了天空一眼,愤愤说道:“辽国公是不是故意消遣我等,让我等在此处等候这般久,却还是不至!”

话语刚落,旁边一名穿青色长衫的年轻人便笑道:“毛兄,人家可是堂堂国公爷,你算个什么,来消遣你?你值得么?”

那白袍青年正欲反唇相讥,却听见一身低沉的声音道:“闭嘴,国公大人车驾到了!”

这训斥之人却是毛家的一位长辈。那白袍青年当即不敢再开口。远远南望,果然看见地平线上一支队伍正慢慢的走来。

不多时,这支队伍便来到了众人面前。为首的正是张允文。

“下官见过大人!”“草民见过大人!”

见张允文过来,在洛阳府尹的带领之下,洛阳城的官员齐齐弯腰一揖。那些士绅代表也跟着弯腰一揖。

张允文迅速下马,口中发出爽朗的笑声:“众位大人还有众位乡亲不要多礼!快快起身,快快起身啊!”

众官员和乡绅直起身来。接着,那洛阳府尹韩成厉站出来,说了一大通欢迎之类的话语。说的唾沫横飞,滔滔不绝,看那架势,大有一副排出两排儿童,手持鲜花,大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模样。

在和韩成厉说完之后,张允文又站出来,说着感谢洛阳人民,感谢陛下之类的话语。

就在这样的寒暄将要结束,那韩成厉将要引张允文入城的时候,一名穿着青衣的青年上前一步,恭敬的说道:“小人当年拜读国公大作《长安古意》,至今思来,余韵悠长,犹在耳边。如今国公重返洛阳,不若请国公大人赋诗一首,以赞洛阳!”

那位穿着白袍的毛姓青年惊讶的看着那青衣青年,口中不由发出一声惊诧的低呼:“甘兄?!”

这人正是刚才和他斗嘴的青年。

张允文看着这青衣青年,再看看青年身后那些士绅的眼睛,再往后看看那洛阳城墙,张允文脸上不动声色,心头却嘀咕道:“在这城门口来堵我,还真是给面子啊!也不知是哪个家伙竟然这样做!”

心头虽然嘀咕,但口中却仍旧笑道:“好吧!鄙人乃是武将,这文墨之事,所知甚少,若是做得不好,各位千万不要见怪啊!”

说完这么一句,张允文便开口吟诵道:“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这首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在张允文口中缓缓念出来,面前众人尽皆摇头晃脑做品鉴之态。然而待到最后一句出来的时候,众人不由同时停了下来,吃惊的望着张允文。

张允文却是面不改色的看着面前的青袍青年,轻声道:“现在我可以进去了么?”

正文 第四百六十二章 接风洗尘

 这首《洛阳女儿行》用了大半的篇幅描写了洛阳城内贵族少女的奢华生活,还有那骑乘骢马的良人的骄奢放荡。也提及到了这洛阳少女与夫婿相交之人尽是豪贵。若是如此,也倒罢了,可在最后一句,偏偏又提及到贫贱的越女颜如玉,却只能在江头浣纱。这嘲讽之意,再明显不过了。

也难怪这迎接他的众人尽皆诧异的望着他。

就在张允文轻声问出那句话之后,那青袍青年和众世家子弟,顿时面面相觑,问这话就好像在说是他们挡着了张允文进城的路。这个罪名他们不愿担待。当下,那毛氏族长和甘氏族长上前陪笑道:“国公大人这是哪儿的话,我等卑微草民,岂敢阻国公去路?”

这时候,那洛阳府尹韩成厉站出来道:“呃,大人,看看这天色,可是不早了,还是请大人先进洛阳城吧!”

那两个族长赶紧附和道:“对对,还是先进去再说!”

张允文也无意与这青袍青年计较,对着韩成厉和众人一笑:“好吧,我们进城吧!”

马车缓缓行驶,慢慢驶入了洛阳城。

洛阳城和长安城的布局相仿,市坊分设,大道笔直,不过这市分的是南市与北市,而不是长安的东市与西市。街道两边遍种花木,在春日里,嫩绿色成为这个城市的主要色调。行走在街道之上,满意嫩绿,赏心悦目。

一道洛水横贯整个洛阳,将洛阳分为城南和城北两个部分。洛水之上,共有三座桥梁供南北同行。其中,天津桥正对着皇城,通行时有时间限制,什么时候让人通过,什么时候又禁止通过,皆是规定得一清二楚。另外的中桥和浮桥则没有什么限制,随时可以同行。所以,后面两座桥梁才是沟通洛阳城南北的主要动脉。

除了洛水之外,通济渠有洛阳以西的隋帝宫殿“西苑”开始,引洛水、谷水达于河,流经了整个洛阳城南。不过这段通济渠乃是当初隋炀帝为游玩龙舟所造,实用性并不大,相对于绕经各处河道,距离短上不少而已。倒是通济渠的另一段,引河水入汴水,分汴水连淮水,沟通淮水与河水两大水系。

由于洛阳的皇宫在洛水北岸,所以,很多达官贵人和世家大族也聚在了洛阳北城。相对而言,这南城变成了庶民聚居之所。然而,这城北面积总是有限,再加上一些官署亦在北城,所以,这洛阳南城也是有着不少的达官贵人。当然,这些达官贵人和北城的那些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

张允文的官署设在北城立德坊,占据了三分之一个坊的大小,四进四出,占地也算是非常大了。前面是官署,后院供家眷居住。

看着这处宅邸,精致典雅,也倒不错。张允文不由微微点了点头。

一旁的韩成厉见状,笑道:“早先听闻大人要来这洛阳任东都牧,下官便带人清理出了这间宅子,在添置了一些日常用品,希望大人能喜欢!”说着,指着旁边一副画着侍女图的屏风说道,“据说此画乃是阎立本阎尚书所绘,在外面可是千金难求啊!”

张允文看了一眼,点点头,不置可否。

那韩成厉见到张允文的表情,却不知张允文到底做和想法,只得讪讪干笑两声,不再言语,跟在张允文后面。

在看了一遍这宅邸之后,张允文在前厅寻了张凳子坐了下来,一脸严肃的看着那韩成厉。

此时,陪在张允文身边的除了韩成厉这个洛阳府尹之外,还有一名叫做刘释之的河南府少尹和东都御史台等机构的官员。按照唐律,这少尹一职平时担任府尹的副手,若是府尹外出外出,则少尹为留守,处理府内大事。一般来说,当府尹离职之后,便是少尹担任府尹,而朝廷则另派少尹过来。

韩成厉看着张允文严肃的表情,心头不由揣测起自己是否在什么地方怠慢了张允文,才让他如此严肃的看着自己。

片刻之后,张允文却是忽地一笑:“韩府尹,本官奉圣命前来洛阳,虽说是总揽河南军政,然而民政诸事,有些还是要靠府尹大人处置的!”

韩成厉连忙拱手道:“此乃下官份内之事,就算是大人不吩咐下来,下官也会尽心尽力的去做的!”

“嗯,那就好!不过嘛……”张允文拖长声音道,“本官可是听说韩府尹和那些世家交往甚密啊!这样可不好啊!”

几颗冷汗从韩成厉额头上滑落,他强自笑道:“下官也是出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