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侦察兵-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他却利用这次机会,动用了自己的私人财产,买入了大量的中原特产,准备拉到西域贩卖。当然,这所得之利润得归他自己所有。
一路除了玉门关,经过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诸国,最后在于阗转个弯,又沿原路返回。这段路途之中,梅仁幸带着手下近两百人的商队,在茫茫大漠中跋涉,一趟下来,赚足了不下十万贯的财产,让这位没人性的梅大人顿时喜笑颜开,连说此趟路途划得来。
就在他的商队从焉耆到高昌的路上,遇到了王玄策领导的大唐使团。
由于当初乃是逃命,什么粮食清水尽皆没有。在逃离高昌两天之后,只好才用当初张允文追击伏允可汗时才用的方法,刺马饮血,生食马肉。
三十七人带着的三十七匹马一天天减少。终于到了两人一骑的地步。然而,他们却还没有到达焉耆。这一切却是归结于众人之中无一人识路。大漠茫茫,连抓一个旅人商客都抓不到!
眼看就要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们遇上了梅仁幸。
虽然没有见过这位梅大人,可是,王玄策却是知道那个属于调查院的,看起来极其隐蔽的记号,在验证了梅仁幸的身份之后,便让他将使团的消息送回长安。
梅仁幸不敢怠慢,当下便用暗码写下了密信,传到陇右道的调查院,接着传到长安。
而商队依旧前往高昌,而使团依旧前往焉耆。不过从商队那里,使团得到了足够的马匹和补给。
“混账!”李世民在看完张允文送来的情报之后,一巴掌拍在几案之上,顿时几案上的笔墨纸砚等东西齐齐一跳。
李世民站起身来,一脸忿忿的在屋内来回的踱着步子。转过头,对张允文道:“朕前些日子在合计,说这王玄策应该回来了吧,可是却传来这样一个消息!”
不待张允文回话,李世民接着道:“前几年,那高昌买了一批弩机回国,其军队战力大大提高,还和西突厥打过一仗,朕以为这高昌定然不会导向西域,却不料如今还是倒向了西域!这是朕的失策啊!”
张允文赶忙说道:“此事怪不得陛下,这麴文泰反复无常,实乃小人一个。今日倒向突厥,又有何奇怪!不过是王玄策他们恰逢其会罢了!”
“可是,可是朕派出的使团竟然被高昌袭击,损失了八人!这高昌视我大唐于何物,置我大唐于何地?”说道后面,李世民已是双目赤红,气息渐粗了。
张允文知道,这李世民是一个极爱面子的人,高昌此举,无疑是在他的脸上抽了一记,这让李世民如何能接受?先且不说棉花问题,往县城等人连麴文泰的面都没见着,还说什么棉花啊!
“朕欲讨伐高昌!”片刻之后,李世民说出这样一句话来《“朕要生擒麴文泰,彻底灭亡高昌!”
张允文听了,却是默默不语。
他这一沉默,李世民倒是开口问道:“允文啊,你说说这讨伐高昌,能否可行?”
张允文沉吟片刻,整理了一些思路,说道:“这讨伐高昌,有四点有利条件,两点不利条件!”
李世民知道张允文将要唱片大论,便又坐回书桌之后,慢慢的品了一杯茶,听张允文说起来。
“先说说有利条件。其一,高昌袭击我大唐使团,我大唐诏告天下,吊辞伐罪,出师有名。其二,大唐军改完成,其边军之战力,蒸蒸日上,攻取高昌,一来可以检验边军战力,二来也可以让那些对军改颇有微词之人闭口。其三,我大唐自贞观四年始,连灭突厥、吐谷浑两大强国,另与蛮夷小战无数,尽皆取胜。大唐兵威,已然深入人心,其势已成。所谓‘流水之疾可以漂石者,势也!’借势而为,战则必胜。第四,从地理位置上讲,这高昌城乃是我大唐收复伊吾之后的西域第一镇,且北通突厥,东连铁勒,南临大唐,实为战略要冲之地。若是大军攻取此处,则无论是突厥、铁勒,还是西域诸国,尽皆俯首!”
李世民点点头:“允文说得不错,若是攻取了高昌,就等于在整个西域、草原扎下了一颗钉子!”
“至于不利条件嘛,其一,高昌距长安万里,来回一趟便需两月,且其间多有碛漠,茫茫千里,不见人烟,没水源,没有草料。夏则酷热如火,冬则铁衣冻裂,条件之恶劣,比起当年之吐谷浑之战,亦是遑不多让。其二,如今驻守陇右之军乃是左卫阿史那社尔,此人曾与高昌有旧恨,若是由他为主帅,恐城破之日,片瓦不存,有损我大唐仁义之名。所以臣建议另派大军与之合兵一处,共讨高昌。”
此言一落,李世民更是面露赞同之色。
“听得允文这样一说,朕伐高昌之心,更是坚决了!明日朕便要在参谋院召开会议,讨论此事,也听听药师等人的意见!哼哼,区区高昌,竟敢袭我大唐使臣,此仇若是不报,朕有何面目面对天下子民!”
说道后面杀意凛然。
感受到这股强烈的杀意,张允文不由暗念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就在李世民下定了讨伐高昌的决心时,在西域的焉耆城里,焉耆国王正在接见王玄策。
王玄策带着使团到达焉耆已经有半个多月了。在这半个多月里,王玄策等人所遇甚礼,上至焉耆国王,下至平民百姓,对于这大唐使团还是挺欢迎的。
“天使大人,据往来的商人报告,说是高昌已经集结了超过五千士卒,准备了大量的粮草,兵锋恐怕是冲着我焉耆来的!大人啊,焉耆危急,还请大人向大唐请派援兵吧!“穿着一丝白色丝绸衣衫,带着宝石项链的焉耆国王向王玄策道。
王玄策却是摇摇头:“尊敬的国王陛下,大唐最近的边军离此处就有将近千里之遥,就算我派人求救,他们也不一定能赶得来,所以,陛下还是放弃这种想法吧!”
焉耆国王顿时大惊:“什么,天使大人,若是大唐不来援军,我焉耆该如何办啊?我焉耆举国之兵也不过七千,且经久未战,比起高昌兵来,还是差了许多啊!”
王玄策眼中顿时闪过一丝精光:“不知陛下是否信任我等?”
焉耆国王先是一愣,接着便点点头:“天使大人乃是天国上使,本王,本王自是相信了!”
王玄策站起身来:“若是陛下能将手中兵马交与在下,在下定当击退高昌兵马!”
此言一出,焉耆国王倒是犹豫起来,想想也是,这军权若是交与一个汉人手里,万一这大唐使者起了什么不该有的主意,那又该如何是好?
“唔,此事,此事恐怕不行,朝中大臣还有几位叔父定会反对的!”焉耆国王说道。
王玄策似乎早已知道会是这种情况,只见他不介意的笑了一笑:“陛下不肯,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在下有另一事相求,还望陛下同意!”
“何事?”
“还望陛下能借我向导数名,在下愿前往龟兹,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陛下借兵三千!”王玄策自信满满的说道
正文 第三百三十一章 千帆竞渡
烟波浩淼的海面上,层层波浪翻涌如山。夏季的狂暴的海风从海面上吹过,在掀起波澜的同时,也吹动着一张张大帆鼓胀。强劲的力道将这巨舟推得行进飞快。
这是一支庞大的舰队,艨艟斗舰,大小船只加起来,足足有五十多艘。这些船中,大者高达五丈。长近二十丈,小者仅仅能载百石。
这便是从登州出发,往东瀛进行贸易的大唐船队。这些大船尽是唐军水师,小舟却是那些,民间商人的船只。大船之上拍杆、撞角之类的武器还没有拆除,便在上司的催促之下,满载着货物,与那些民间船只一道,编成一支巨大的舰队,往东瀛而去。
当这支舰队劈波斩浪,在经验丰富的渔民的导航之下,历时三个月,到达东瀛的九州岛上的时候,那些东瀛人惊慌的表情,却是让唐军上下愣神片刻,然后便轰然大笑。
如今的大唐水师统领乃是张大亮这位大将军。而统领这只船队的也是一名老将,叫做徐成,如今意思五十多岁了,以前乃是水盗出生,对于这水上之事,那是了如指掌。李大亮任水军统领的时候,他不过是一个统领五艘船的小舰队的将军,如今混了许久,还是一个在那个位置之上。
到李世民下诏令行海贸之策时,这位老将军以出众的技术和对大海天气了如指掌,成为了这支官民混编舰队的统领。至于徐成的副手,却是一位刚刚从军事学院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叫做刘仁轨。
对于这位刘仁轨,徐成一见他时,便对这位刚从军事学院毕业的年轻人微微不屑。看看他那皮肤,比起自己来可是白多了,哪里是个能干事的主儿?
对于徐成的蔑视,刘仁轨是知道的,但是他知道,光凭一张嘴是不能让这位水盗出生的将军服气的,要靠手和脑子,只有做出能让徐成刮目相看的事迹出来,这位徐将军才会看得起自己。
于是,刘仁轨一直兢兢业业,上下打理着这支舰队,将这舰队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好将那学院之中学来的知识用于实践。比如说旗语。
在桅杆之上悬挂不同的旗帜表示不同的命令,在甲板上的水手挥动手中大旗,做出不同的姿势来,也是下命令。凭借这旗语还有平时的表现,刘仁轨终于得到了徐成的认可。
舰队除了九州,沿着海岸线航行,四国、本州也一一去了,甚至还见到了东瀛的天皇。
舰队听说东瀛将他们皇帝的名号称为“天皇”时,心头皆是愤怒无比。大唐皇帝称“”天子〃,而这弹丸之国的皇帝却称”天皇“。这置大唐于何地?
当下,一些愤怒的士卒便嚷嚷着要杀上东瀛皇宫去,将那所谓的“天皇”执于阶前。
最后刘仁轨和徐成压住了这些士卒,不让他们这般冲动,却吩咐他们,平时航行的时候,注意描绘海岸线图和收集关于东瀛的资料。众士卒闻言,欣喜若狂,要知道,每一次作战之前,都是要先收集对方的情报。刘仁轨这般吩咐,分明是存了攻打东瀛的想法。
收集情报是由士卒们在私底下秘密进行的,而刘仁轨他们却是在和日本的各个幕府以及天皇做着生意。
如张允文所料,这从中原运来方的或货物在运抵东瀛之后,身价至少翻了十倍,尤其是笔墨纸砚和书籍一类的东西,东瀛人更是愿意花上二十倍、三十倍的价钱购买。
当货物卖的七七八八的时候,刘仁轨粗粗估计了一下,次次海贸,竟然赚得了六十万贯的利润,实在是令他咋舌不已。
拿出一部分钱来,又在东瀛大肆购买了一番。尤其是黄金和白银,这些家伙足足装了两船回来。若是张允文在此,定会阻止这些士卒的举动,在大唐的通用货币为铜钱的时候,这些家伙大肆买进黄金,难道就不怕黄金多了,不值钱了么?
就这样,这支舰队乘着夏季狂暴的海风,横渡东海,返回了中原。
“陛下!”
朝会之上,掌天下度支的温彦博满是激动的说道:“此次舰队共计运回黄金五千斤,白银一万三千斤,东瀛特产无数,粗粗算下来,共计获利七十万贯!”
这个数字一出,众臣顿时哗然。当初李世民就说过海贸赚钱,然而没想到却是这般赚钱,简直就是一颗摇钱树啊!那些身后有家族的大臣不由纷纷嘀咕着等散了朝会,便让家中组织舰队,出海航贸。
就连李世民也是大吃一惊:“温爱卿,你刚才说是多少?”
“禀陛下,七十万贯!”
李世民顿时一呆,随即咳嗽一声,哈哈大笑道:“朕当初便是瞧见这海贸利润之巨大,这才下令海贸的,如今看来,朕所行之令,倒是无错啊!”
群臣顿时同时躬身道:“陛下圣明!”
李世民又是得意的大笑几声,目光却是看向张允文。要不是当初张允文竭力保证,恐怕就算是李世民,也会因自己的怀疑和群臣的质疑二放弃这道政令吧!
“好,既然这号,海贸利润如此巨大,那朕便下令扩大其规模,这次不仅要去东瀛,还要去高丽、新罗诸邦,凡是能同我大唐贸易之国,皆可纳入贸易对象范围!”
这海贸得巨利的消息传遍整个大唐的时候,那些曾经犹豫的世家也憋不住,开始营造大船,准备出海了。
一时间,从山东到江南,无数艘大船张帆以待。
而这时,李世民却是在和李靖等一干军方高级将领在参谋院里商量着高昌之事。
只听李世民道:“诸位爱卿,朕曾排除使团前往高昌,向高昌国王麴文泰提出购进棉花种子之事,然而我大唐使团在高昌却是遭到了袭击!来,具体之事,由张允文细细道来!”
张允文站起身,轻咳一声,清清嗓子,将王玄策等人从到达高昌胡的所遇之事细细到来,最后,慷慨的说道:“高昌本为我大唐属国,如今竟然袭击我大唐使团,幸亏我唐军士卒拼死突围,这才没有尽墨于此!高昌麴文泰之行为,实在让人愤怒不已,所以臣建议,出大军以灭高昌!”
张允文此言一落,众位将军顿时纷纷站起身来,出言说是愿意领兵出征,彻底灭亡高昌。
看着这些一个个肌肉发达的将军争着在李世民面前表现,张允文却是将目光移向了李靖。
而李世民的目光也正望着李靖。
头发花白的李靖沉吟片刻,终于说道:“臣以赞同出兵讨伐高昌!”
张允文心头大喜,正要说些什么的时候,忽然听见殿外传来一声尖利的声音:“老奴冒昧打扰,还望陛下恕罪!”
霎时间,殿内一下子安静起来。
李世民皱着眉头说道:“有什么话赶快说!”
张允文也是心头抱怨这内侍的不识趣,这么热烈的氛围,竟然被他给打断了!
只听那内侍说道:“禀陛下,外面来了一位调查院的官员,说是有极其重要的事情找张允文张大人,所以逼着老奴前来通报!呃,还望陛下见谅!”
听得这个消息,众人当下尽数将目光集中在张允文身上。
张允文心头却是暗怒,调查院哪个家伙竟然如此的不识趣,没看见老子正在开会么?
当下向殿内众人抱抱拳,决定先出去教训一顿那个家伙再说。
来到殿外,只见一个身影正在焦急的踱着步子。这人却是陈全康。
“大人!”一见张允文,陈全康迎了上去,“大人,西域有消息传过来了!”说着,还晃动了几下手中的纸张。
张允文接过纸张,粗粗一扫,顿时发出一声大笑来:“哈哈,实在是天助我大唐啊!这王玄策果然是一代纵横家!”
陈全康知道此事事关重大,在递上纸条之后,便自动的消失了。
张允文则是兴冲冲的拿着纸条冲入殿内:“陛下,大喜啊!”
李世民早就听见他在外面的狂笑声和大吼声,闻言当下笑道:“有什么喜事啊?”
张允文当即递上纸条,口中说道:“高昌王麴文泰在袭击我大唐使团之后,竟然又出兵攻打我大唐属国焉耆,谁料大唐使团便是逃亡于焉耆。使团正使王玄策听闻高昌来攻,单人入龟兹,借来龟兹兵三千,与五千焉耆士卒在大唐士卒的协助之下,夹击五千高昌士卒,大获全胜,斩敌八百,俘虏一千,余者溃逃!”
一听到这个消息,众人不由同时吸了一口气。这大唐使团他们是知道的,只剩下三十七人。而焉耆国长期处于高昌欺压之下,其军战力比起高昌士卒来说,实在是差了一截。想不到竟然击败了高昌来犯之敌。当然,明眼人一看便知,能击败高昌的关键却是在王玄策带来的三千龟兹兵身上。
“哈哈,这王玄策果真有苏秦张仪之才啊,合纵缔交,周旋诸国,真乃是人才啊!等他回来,朕定要好好赏他!”李世民看完纸上的消息,眉飞色舞的笑道。
“如此看来,这高昌之兵不足为虑啊!陛下若是给我五千兵马,老夫定能灭了高昌!”一名老将军拍着胸脯出言道。
“老臣只要三千!”
“老臣只要两千!”
……
殿内,气氛又开始热烈起来了!
正文 第三百三十二章 西域动荡
这时候,李靖却是出言道:“陛下啊,这王玄策这般一动,我等讨伐高昌之策,恐怕就得暂时搁浅了!”
李世略一思索,便相通此节,点点头,用微微低沉的声音说道:“药师说得对啊,高昌袭击我大唐使团,我等理当伐之。可如今王玄策竟然带着龟兹兵联合焉耆兵将高昌打败了,使团自己报了仇,我等若是兴兵而伐,定会遭到朝中某些大臣的反对的!”
虽然李世民没有说是哪些大臣,但是众人都知道,这“某些大臣”指的是以孔颖达、萧瑀为代表的老儒生,他们做学问是一流,做官却是二流,做决断更是三流,若是李世民将这种情况提出来,定会被他们以一堆孔子曰孟子云之类的话语阻拦吧。想想前几次大规模战争,貌似这些老头子都跳出来反对过。
“哼哼,哪些老家伙吃饱了撑着没事干,整天说什么‘王道’,依俺老程看,直接派兵打去,费什么口舌啊!”程咬金有些不满的嘟囔道。
李世民却是摇摇头,这不光是一个单独的是否征伐高昌的问题,说大了,是一个体制的问题,若是不遵规矩,不顾制度,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嗯,以臣看来,如今边军战斗,全仗朝廷粮草,而今秋收未到,不如这征讨高昌之事,暂且搁下,等秋收之后再做决断!”张允文以商量的口气说道。
此时,李世民已经萌生了暂停攻伐高昌之意,而张允文便适时的提出粮草问题来,让李世民找到台阶下来,正是符合李世民的心意。
果然,只见李世民轻轻的抚了两下唇上的髭须,笑道:“允文此言在理!还是等些日子,观察一下西域局势,再决定出兵与否?也趁着这段时间,筹措军粮,以征讨之用!”
众将领顿时同时拜道:“陛下圣明!”
于是,这讨伐高昌之事,就这样被搁置了下来。然而,此时的西域,却并不平静。
自从高昌对焉耆用兵失败之后,便再也没有过任何动兵的举动了。焉耆也渐渐的从紧张中舒缓过来。
当手下使团成员和士卒向王玄策问起如何劝服龟兹国王出兵时,王玄策笑而不答。
刚到龟兹国,王玄策没有急急跑到龟兹皇宫里向龟兹王求援,而是在一个客栈住了一夜,打听清楚了龟兹王的喜好,龟兹军队状况等消息,然后在第二日的时候,这才打扮的整整齐齐,拿出大唐使臣的威严,走进了龟兹王宫。
昨日,王玄策已经打听清楚了,这龟兹王虽然不善民政,然而却喜军事,常常与豪壮之士引弓狩猎,好武之风体现无疑。
所以,王玄策抓住龟兹王的这一点,来到皇宫之后,表明身份,威逼、激将诸法挨着用了个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终于让龟兹王点点头。然而龟兹王也提出了一个条件。
“本王听说当年高昌的麴文泰在大唐买了许多的弩机,不知本王能不能买些啊?”
此句虽说是询问语气,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感觉。你要不卖,本王就不借兵与你。恐怕龟兹王便是这样想的。
王玄策沉吟片刻,便一口答应下来。他知道,上次卖弩机与高昌,张允文从中出了不少力。回到长安之后,再请张允文帮忙,再卖一批弩机给龟兹,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他才敢这样应承下来。
听到王玄策承诺的龟兹王顿时大喜,当下借了两员将领,三千士卒给王玄策。
当王玄策带着龟兹兵回到焉耆城外时,只见五千高昌兵正不停的攻打焉耆城那并不算高的城墙。
王玄策当机立断,从后面杀出来,直攻向高昌兵后面。
那正指挥守城的焉耆王见援军到来,心头大喜,然而看看手下士卒,却是不愿带兵开城门出击,以免有所损伤。
看到焉耆王的这番举动,使团内的唐军士卒当下冲下城区,打开城门,杀了出去。
那焉耆王正要令人关闭城门,却见己方的士卒犹如潮水一般从四面杀出,直杀向那些高昌兵。
后来,焉耆王才知道,这些大唐士卒竟然假传命令,令焉耆兵全军出击,夹击高昌兵。
这场大战,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时辰,焉耆和龟兹联军终于将高昌兵打败。后者四散奔逃。
此战之后,高昌没有攻打焉耆的动静了,而是在从焉耆到大唐的必经之路上布下了游骑。当然对于这个,焉耆并不知道。
另外,那西突厥使者再次出现在麴文泰面前,对其许下了大量的承诺,只要高昌能将西域通往大唐的道路封锁住,那这些承诺会一一实现的。
西突厥终于按捺不住,决定自己亲自动手了。
就着这时,全然不知情的龟兹派出了一支前往大唐购买弩机的使团。五名大唐士卒怀揣着王玄策的信件,跟着使团,往长安而去。
就在焉耆以东,高昌以南的沙碛之中,他们遭遇了高昌的士卒,一场血战下来,这支使团仅有五人逃脱,四名大唐士卒护送着龟兹使者往东逃去。
当他们到达长安时,已是十一月末了。
来到长安,他们第一个找的人,便是张允文。
其实张允文也从调查院内了解了一些情况,然而却不够详细。听的士卒说了之后,张允文不顾礼仪,带着五人便来到皇宫,觐见李世民。
五人将西域那边的局势细细的说了一遍,李世民的脸色,也随着这些人的陈述渐渐铁青起来。
挥了挥手,示意侍卫带着这些人下去。
“好哇,这高昌当真是铁了心跟着西突厥与我大唐作对了!”李世民愤声说道。
张允文却是不知如何接口,只得默默不语。
李世民发泄一通之后,便又示意张允文下去,同时口中说道:“明日朕会在朝会上提起此事!”
张允文一怔,李世民的决心非常坚决啊!
朝会之上,李世民面色阴沉的说道:“众位爱卿,昨日朕收到一个情报,高昌麴文泰继袭击我大唐使团之后,又封锁了西域诸邦通往大唐的道路,更是阻截了龟兹派往我大唐的使团!另外,西突厥虎视西域,如今已经是蠢蠢欲动,而这高昌便是西突厥下面的一条狗!众卿家说说,这事情当如何是好?”
明显的听出了李世民言语中带着的杀伐之意,萧瑀和孔颖达等儒生却是没有做声。
“启奏陛下,臣以为西域之于大唐,如漠南,如吐谷浑,皆为缓冲之地。若是西域一失,尽入突厥之口,怎我大唐便会直接毗邻西突厥。此等情形,却是我等不愿见到的。所以臣以为,这西域绝对不能丢,不能落于西突厥之手!”
一大把白胡须,穿着绯红官袍的房玄龄出列奏道。
李世民听罢,点点头:“朕亦知这西域位置值重要,然当下之际,却是做出决断,采取措施,遏制西域糜烂之势!”
长孙无忌接着出列道:“若要一振西域之局势,臣以为,当下猛药,行重典,出大军讨伐高昌,灭亡之后,驻兵于此,那西突厥又有何胆色,敢窥测西域?再者,这高昌投效西突厥,若是灭亡之,则可打掉西突厥深入西域之触手,在以高昌为中心,收拢焉耆、龟兹诸国以为外屏,就算是西突厥大军来攻,又有何惧?”
这话正是李世民想听的。只见他抚摸着唇上髭须,露出满意的笑容来。
“如此看来,众爱卿之意,皆是出大军攻伐高昌,灭亡之?”
众大臣互相看了一眼,零零落落的声音响起:“臣等皆是此意!”
这零零落落的声音却是让李世民不由微微皱眉。
这时候,魏征出列道:“臣以为,讨伐高昌尚可,若是灭亡之,则是有亏仁德!再者,灭亡高昌之后,数千士卒驻扎高昌,所需军草粮秣,皆要由内地供给,路途遥远,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魏征此言一落,殿内顿时响起了不少的附和声。
张允文却是不由翻了个白眼,什么有亏仁德,这魏征倒还有股迂腐之气啊!不过李世民肯定不会采纳魏征的建议的。
如同张允文所料,李世民听完魏征的话,却是挥挥手:“此事朕有决断,高昌必灭,定派驻军!”此言说得不容置疑,连半点余地都没留下。
魏征不由微微摇摇头,退回队列之中。
李世民站起身来,用男中音缓声说道:“朕决定,明年出兵,定要一举灭亡高昌!中书令何在?”
中书令当即上前:“微臣在!”
“朕给你十日时间,写出一份檄文出来,朕要让全天下人知道,朕此次出兵,非是出师无名,乃是高昌犯我大唐威仪,朕方才兴正义之师讨之!”
中书令行了一礼:“喏!”接着退回队列之中。
说到这里,李世民不由沉吟了一下,目光在众武将身上挨着扫过。
“至于这出征大军及主帅之事,朕先思考一下,过些日子在宣布!”
此言一出,那些目光热切的盯着李世民的武将,目光顿时黯淡下来。
当然,张允文不在这些人之中。他盯着前面侯君集的身影,微微的叹了一口气。历史上讨伐高昌的便是这位侯君集吧,如果此时的历史仍旧按照原先的轨迹在运行,此次讨伐高昌,主帅依旧会是侯君集。
正文 第三百三十三章 谁人可为帅
从李渊晋阳起兵开始,整个唐军上下边极重功勋,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已经从军的士卒还是准备从军的少年,皆是带着一股豪迈的情怀,无一不想征战沙场,立下军功。所以才有边塞诗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才有“男儿本自重横行”,才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才有“男儿何不带吴钩”。
就是这种弥漫于大唐上下的豪迈的,渴望立功万世,扬名宇内的情怀,才使得唐军能保持住如此强大的战斗力。
眼见李世民已经定下了讨伐高昌的基调,众武将们心念急转,皆是想着要怎样才能上战场,立下汗马功劳。
于是,整个长安的武将们,为了能够上高昌战场,一个个每天跑到皇宫里,在李世民面前溜达,吹嘘着自己武艺是如何了得,谋略是如何高明,在哪些战争中打了什么仗。其目的只有一个,便是让李世民派他们上高昌战场。
对此,李世民是无可奈何的的拍拍脑袋,看着那些到来的武将们吵成一团。
当然,能进皇宫,在李世民面前大吹特吹的武将至少都是十六卫将军一级的,而那些中郎将、郎将,则是走那些大将军、将军的路子。
如今,大唐军中第一人的李靖闭门绝客,所以这些人不会去找李靖,再往下一数,十六卫大将军除了那些在外面驻守的,剩下的第一人便是左卫大将军侯君集。
于是,侯府的门外聚满了那些来请求上战场的郎将们。
然而此时侯君集却是拿出了大将军的威风来,只见他站在门口,对着面前的郎将厉声道:“你等乃是我大唐未来之将军,军中之栋梁。而军人要的是服从命令,能上战场最好,不能上就给我呆在长安!如今你们却学那些文官们的举动,真是堕了我唐军之威仪啊!”
听了侯君集的话,这些郎将们如同潮水一般退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再去那些大将军、将军的府上了。
眼看就到年末了,张允文游走于几个几个部门之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