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燃情年代-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区长,天天花园项目,即便按照我刚才讲的那些,恐怕也不是特别好解决掉吧?”梁一飞问。
  刘副区长微微一愣,怎么又绕回这个话题来了?不是说买地嘛,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用询问的眼神看着他。
  梁一飞不急不慢的说:“刘区长,说到底,还是钱不够。如果这块地卖掉了,又是一笔钱,一事不烦二主,恰好我手头有这个钱,人也在这里,又愿意买,至于没有开发计划,可以尽快计划嘛。”
  “这钱不是这么算的。”刘副区长说:“卖了地,是财政收入,不可能用来填补天天花园的亏空漏洞。”
  “这笔钱当然不能直接填补,但是为了天天花园,区里的财政想必也是要进行各方面补贴的,那有了卖地的钱,区里财政可以轻松一些,而且……”
  梁一飞转头,冲袁欣然一笑,说:“而且,这块地不是建设住宅楼,将来我准备交给袁小姐负责。”
  “嗯?”刘副区长更加迷惑了,这思维怎么跳跃的?不建住宅楼建什么?交给袁欣然又怎么样?这些和解决天天花园的遗留问题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帮老板,脑子转得太快了,有时候还真跟不上。政府和企业不一样,前者按部就班,一切都有规矩,不可能像企业里这么‘跳跃’。
  不过梁一飞有句话没说错,即便有之前他给出的让步,天天花园问题依旧比较复杂,很棘手,只能说,有了一个谈的可能性,实际工作,依旧非常难做。
  毕竟涉及这么多人和企业。
  能多一份把握,多一张牌,委员会的工作就会好做一分,本着这个理念,她耐心的听梁一飞说下去。
  这次开口的却不是梁一飞了。
  袁欣然心里一亮,之前她还奇怪,按理说欣悦广场的大股东是梁一飞,能在沪市选择一块好地皮,建设一家欣悦广场,对梁一飞的好处是最大的,可值钱他似乎一点儿都不上心,原来在这里等着呢。
  “刘区长,之前忘了向您介绍,我帮梁总打工,不过从事的却是另外一项业务,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开发。”袁欣然道。
  “商业综合体?”刘副区长对于这个比较新鲜的名字显然不太理解。
  不理解好办,可以解释,这个名字也很形象,稍稍一说她就明白了。
  “哦,就是大型商场嘛。”刘副区长点头说。
  商业综合体自然不是大型商场,至少不完全是,不过她愿意这么理解也没问题,袁欣然指着远处那一片老旧住宅说:“这里的位置的确不错,我昨天看地图,未来要建设地铁线,加上周围的环境,非常适合。如果能拿下地皮,我们愿意投资,建设一个大型的商业……嗯,一个大型的商场。”
  沪市不缺大型商场,仅仅徐汇区,目前就有七八个大商场,但是这不是什么坏事,沪市本就是金融制度,商业自然是越繁荣越好。
  别看亚洲金融危机余波刚过,可是这些年国内经济发展实在太快,此时根本不存在什么过剩的问题,最大的矛盾,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相对缺乏的供应之间的矛盾。
  说白了,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要找地方花出去。
  “这……这又和天天花园有什么关系?”刘副区长问。
  好事归好事,可是她现在满脑门都是天天花园,说句比较自私的话,建不建商场,城市发展的怎么样,她还是副区长,未来还是有前途,可天天花园问题不解决,最后成了烂摊子,那会直接影响她个人前途。
  解决天天花园问题,是雪中送炭,当务之急,其他的,最多算是锦上添花。
  袁欣然心里已经猜到了一二,她经营滨海欣悦广场日久,对于欣悦广场的理解很深,这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项目。
  或者说,由于欣悦广场赚钱,它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比如讲,一楼的室外步行街两边的门面房,二楼小吃一条街门面房,都是租到就赚到的黄金铺面。滨海市很多关系户,都能在这里‘安排’下来,这是一个能长期赚钱的事情,即不犯忌讳,又能保持长期的往来联系,比塞给人家一张卡效果要好得多。
  看了眼梁一飞,梁一飞微微点头,对不解的刘副区长道:“按照目前徐汇区发展的势头,未来商场的客流肯定没问题,可以预见,将来的门面柜台必然是稀缺资源,一铺富三代绝对不是开玩笑的。建成之后,我可以拿出来一部分铺面,优先供应天天花园项目中,受损比较大的人。”
  顿了顿,笑道:“买得起天天花园的人,基本都是有钱人,租一个铺子,对他们而言绝对比买住宅吸引力更大。如果能搞定几十个比较刺头的,蛇无头不行,剩下的人,我想工作会好做很多。”
  这一点,无需梁一飞提醒,刘副区长太明白了。
  不要讲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仅仅这次,很多来闹事的人,话里话外就已经提了,钱拿不回来,要有其他方面的补偿,有人甚至直接要求给家里亲属安排进政府单位工作……
  如果真的有几十个黄金地段的铺面可以优先租给这些人,再加上之前的条件,刘副区长有很大把握,能顺利解决天天花园难题。
  “当然了,拆迁工作我同样不参与,最后只要拿到一块干干净净的地皮,地皮到手之后,我会立刻进行建设。”梁一飞道。


第549章 海外来电
  蛇无头不行,打仗的时候要先锋,开拓市场的时候需要闯将,讲得都是一个道理:想要一群羊变成狼,就得有几头狼带着。
  同样反过来,把领头的狼给安抚好了,剩下的,那比绵羊还要老实。
  解决群体问题,这是个核心思路。
  之前刘副区长手头是什么牌都没有,现在一张接着一张,顿时信心大涨,她又一次看了看时间,说:“梁总,你看这样行不行,我马上有个会,必须要参加,就是委员会讨论天天花园项目处理的,你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着急的事,和袁小姐……”
  说着,冲袁欣然微微点头,又看了眼邓志广,说:“和袁小姐、邓老板,一起在隔壁会客室稍微等一等,也许会议上,会请你去说两句,无论如何,开完会,我们再继续深入谈一谈。”
  “好的没问题。”梁一飞道,这次来就是办这事的,等一等自然没有任何问题。
  之前那位李科长又出现了,把梁一飞一行人引到隔壁的会客室里,泡好茶,客客气气的离开了,说有什么事就叫他。
  邓志广和他看起来颇为熟悉,送出了门,回来之后关上门,梁一飞冲他微微一笑,说:“邓老板,也连着你耽误时间了,下午没什么要紧事吧?”
  “梁总您这话让我无地自容的,哪里有比眼前这个更要紧的事。”邓志广此时的表情和之前在刘副区长面前判若两人,明显流露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激动。
  他不是个没见过钱的人,之前在香江的公司,事业做得不算小,要不然也不至于在业内被称为‘小天才’。
  但是来到大陆之后,一直不是很顺利,开公司至今,也正如他自己自嘲的一样,属于‘混口饭吃’,总是看不到什么起色。
  大陆市场是大,比香江要大的多,但并不代表这里赚钱,就一定比香江容易,水深鱼龙肥,大市场里,虽然有着更多的机会,但同样有着更多的竞争对手,有着更加负责的自然规律。
  邓志广缺乏的,并不是从业经验和专业能力,甚至不是人脉关系,他自己心里清楚,至今为止,缺的只有一项。
  缺一个贵人,能把他拉出低谷的贵人。
  梁一飞现在,似乎就充当了这个贵人的角色,他一开始压根没有想到,梁一飞会对天天花园有这样的决策。
  有了天天花园项目的管理权,从经济上来说,就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虽然不多,却足够让他打消各种后顾之忧,不至于因为某个月公司业绩不行,或者受到市场政策影响,忽然之间连下个月的房租都交不起;
  从长远发展来看,梁一飞已经递过来一把梯子,甚至直接说了‘我信任的公司’,那么可以预见,只要他能够经营管理好天天花园项目,之后这个项目未来的销售、楼下地皮的开发销售等等,他都有很大机会插手,甚至直接负责。
  而看梁一飞的势头,似乎也不准备就此停步在沪市:梁一飞最初联系他的原话,是说‘想在全国几个大城市,买下一批地产,涉足地产行业’。
  那么接下来,他这个‘代理人’自然能够一直做下去。
  邓志广缺少的,就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能把握住,他就可能因此翻身,现在机会送到了眼前,他自然激动。
  而他同时也很清楚,对于梁一飞来讲,这个机会,对方完全可以送给其他人,行业内想得到这个机会的人,绝对能抢破头。
  所以这份激动之中,又有着明显的感激。
  正想和梁一飞说点什么,梁一飞的电话忽然响了。
  梁一飞冲他点头一笑,拿着电话走到了窗口接通。
  电话是长途,海外长途,来电话的,是海调会的孙达威。
  海调会目前发展的很不错,按照梁一飞之前的想法,不要太高调,所以如果不熟悉的人从表面上看,这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亚洲留学生联谊会’,这种性质的协会,在美国十分常见,大学里各种各样的协会少则数十,多则能有上百,根本没有人会太关注。
  但是却做出了很不错的成绩,投资亚马逊就不用说了,之后,海调会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为飞科提供了一大批技术骨干,这些人有的是留学生毕业回国,有的则是在国外同业高端公司有着实习、乃至工作经验的。
  这其中甚至有拿到绿卡的人。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的难度,中国人出国不容易,一个人出国,往往寄托着一家人的心血和期望,很多留学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能拿到绿卡留在美国,大多数人即便再国外生活的很困难,也不愿意回国,能从国外找到这些人来为飞科效力,海调会在其中做了很多工作。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人,梁一飞招揽来的日本工程师、海调会招揽来的留学生、海外工程师等等,才使得飞科在创建之初,无论在设备还是技术上,都能够和国际一流水准对标,有能力在最短时间之内,达到国际水准。
  与此同时,海调会在国外,也和一批正在崛起的公司,保持了一定的联系,这在将来同样可以派得上大用场。
  “校长,您之前让我关注美国名校学生创业,如果是非亚裔学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投?”电话那头,孙达威问了个不算是很高级的问题。
  梁一飞稍稍一愣,就明白了孙达威为什么问这么低级的问题,笑了笑说:“达威,我又不是民族主义者,我再跟你强调一次,海调会的职责和目的,并不是什么扬我国威于海外之类的,它就是一个准商业机构、人才储备中心、对外交流平台,之所以和亚裔联系的多,是因为你我都是亚洲人,又有新时代,方便着手而已。任何有价值的投资,我们都可以考虑,不管对方是美国人欧洲人印度人还是日本人韩国人。”
  “校长是我多虑了。”电话那头孙达威嘿嘿一笑,接着说:“有两个斯坦福的美国学生创业需要资金,我考察了一下,觉得还不错,只是目前要的钱有点多。”
  “斯坦福?”梁一飞脑子里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说不好,不过斯坦福的学生创业,还是值得听一听的。
  这事说来话不长。
  孙达威最初是在雅虎打工的,和梁一飞的第一次正面接触,是为了帮助雅虎找钱,可最后杨之远拒绝了梁一飞,顺带还有些不阴不阳的刺了孙达威几句。
  但是在创办了海调会之后,孙达威反而很主动的,和杨之远之间修复关系,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双方继续以朋友身份相处。
  毕竟雅虎是新兴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代表,而杨之远也是杰出的华裔人士,海调会的任务之一,就是和这样的企业和个人搞好关系,业务之中,也会有一些往来。
  以前他就是个程序员,说的好听点叫做‘创业初期就一路走来的老工程师’,说白了,就是个始终打工的,和杨之远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是大家都是华裔,算不上亲近,可是有了海调会,知道他身后有一位国内的老板支持之后,杨之远反而和他亲近了不少。
  杨之远交出了一部分管理权之后,清闲了许多,经常在家里搞一些烧烤派对、出海钓鱼什么的,孙达威有时也会受到邀请,前几天去杨之远家里玩,刚进门,就看到两个年轻白人垂头丧气的从杨之远的书房里走出来。
  孙达威清楚,杨之远的书房,是用来谈生意的,朋友之间,乃至亲戚,都不会轻易的被邀请进书房。
  留了个心眼,从杨之远那里,旁敲侧击了一些信息,得知是两个斯坦福的大学生,创业没钱,想找杨之远投资,被杨之远拒绝了。
  杨之远拒绝他们两不是没有道理,这两年美国互联网特别热,这两人一来就狮子大开口,要一百万美金。
  这才哪到哪,张嘴就一百万?他们的项目目前即没有流量,也看不出来有多大的前途。
  做搜索引擎,杨之远觉得,这事吧,不能说一点前途都没有,但是前途不大。
  为什么呢,目前互联网虽然是热门产业,但是互联网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还不多,知名的网站直接就可以找到,哪里有那么多信息,需要通过搜索引擎去找?
  再者说,张口一百万美金,雅虎现在是有钱,可是依旧在烧钱状态;而杨之远目前并不是雅虎的CEO,如果雅虎投钱不是他一个人说的算,需要负责的流程,而这笔钱对于杨之远个人来说,不是一笔小钱,考虑之后,拒绝了这两个年轻人。
  美国嘛,创意和激情的天堂,在这里,每天不知道会有多少年轻人拿着自己的项目,到处去寻找投资人,像刚才那两个,杨之远遇到的太多了,并不以为意。
  然而听到‘搜索引擎’这个词之后,孙达威却留上了心。
  梁一飞和他说过,海调会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项目之中,就有搜索引擎这一项。


第550章 大综合体
  “喂,你没事吧?”
  电话这头,沪市徐汇区政府办公楼的接待室里,袁欣然见梁一飞接电话,说着说着,忽然脸色就变了,变得有些说不上来的古怪,于是关切的问。
  梁一飞一愣,冲她点点头,又摇摇手,示意没事。
  其实还是‘有点事’的,当听到孙达威说什么雅虎杨之远的不要的两个斯坦福大学生,就觉得好像想起来了,等在听到‘搜索引擎’,顿时就明白了一切。
  这个海调会成立的还是有意义的嘛,或者说,当初成立海调会,最大的目标,目前看来,已经一步步实现了。
  中国的市场再大,老美的便宜,也不能不捡。
  耐着性子,听孙达威把经过讲完,咳嗽了一声,压住心里那点的确有些难以压抑的喜悦,淡淡的说:“这两个人,是不是一个叫做拉里?佩奇,一个叫做谢尔盖什么的?”
  说完,等着孙达威惊为天人的赞美。
  哪知道,电话那头忽然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足足过了快有10秒钟,才听到孙达威的声音。
  “校长,您是怎么知道的?”虽然来得迟了十秒钟,但是孙达威带着无比惊诧的语气,还是让梁一飞虚荣心得到了一把小小的满足。
  怎么知道的?自然是上辈子知道的。
  很好,果然是这两个人,感谢上帝,感谢美国佬,感谢杨之远,自己好像有机会成为谷歌的天使投资人了。
  笑了笑,说:“我也是听说,新时代有不少斯坦福的校友,我比较关注搜索引擎这一块,所有有这方面的消息,有时候会传到我耳朵里。”
  这个话,即是对先知的遮掩,也是对孙达威的一种暗示和提点。
  海调会这一块,梁一飞目前的确没有太多精力在管,基本全部交给孙达威负责。
  老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话对也不对,如果让梁一飞来说,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人嘛,总是有人性和动物性两面,有本我自我自我和超我,合适的情况下,恶人可以有一颗温软的心,同样的,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圣人也可能展露出最卑劣的一面。
  人这种生物,不完全是靠信任,更多的时候,是约束和引导他走向好的一面。
  当然,方式方法很重要。
  讲这些话,就是隐隐约约的让孙达威意识到,在海外,自己是有各种各样的眼线的,海外发生的一切,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传回自己的耳朵里。
  现在海调会的总的来说也就算才勉强上轨道,规模还不算大,从这时候开始,就让孙达威养成一个良好的心态,习惯了有一定的监督,到将来,对自己,对他,对海调会,都是好事。
  “哦哦哦,那校长,我这里是不是动作慢了一些?”孙达威有些忐忑的问。
  “这倒没有,他们这个项目我也就是听了一耳朵,了解的不多。不过既然是搜索引擎,你可以去接触一下,把资料传回给我,我会尽快做决定。”
  顿了顿,补充说:“但是你可以先告诉他们,如果我看上了这个项目,一百万美金不是问题,还可以更多,前提是这一轮的投资,我不希望有其他人参与。”
  “钱可以给,股份要尽量多!”孙达威顿时理解了梁一飞的意图。
  “就是这个意思,而且要尽量快。达威,挂了电话,你立刻就去找这两个人,争取能在今天给我一个大致的答复。”梁一飞说。
  “好的校长,我已经有他们两的联系方式了,我这就联系他们。”
  “行,尽快。那我先挂了,保持联系。”
  挂了电话,梁一飞长长的嘘了口气,从窗口眺望远处的那一片地皮,忽然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你这个人真奇怪,又笑什么?”袁欣然问。
  知道海调会存在和目的的人有限,实际上,只有梁一飞和顾文明,连袁欣然都不清楚,梁一飞自然不会跟她说海调会的投资项目,只是指着楼下那片地,问:“这块地我也没想太多,倒是有一半是临时起意,你们觉得这怎么样?”
  你们的意思,就是袁欣然和邓志广,袁欣然点点头,说:“没什么怎么样的,徐汇区这个地方,哪块地都很好,关键是拆迁工作能不能顺利,还是要政府配合。邓总,你看呢?”
  邓志广站在两人身后半个身位的地方,笑道:“袁小姐说得有道理,沪市老百姓见过世面,这一片大多都是厂子里职工,沪市的这些老厂,也大多是老牌企业,资历深,历史久,别看有的一直在亏本,可脾气却不小,根本不买外来户的账,拆迁的确需要当地政府配合。”
  说着,看了眼梁一飞的表情,才继续说:“这块地本身也是绝对没问题,处于徐家汇中心地段,未来地铁出口就在东边,紧挨着,周围不是住宅就是商业区,建商场那是无论如何也会发财的宝地。只不过……”
  “只不过什么?”听他说了又欲言又止,梁一飞和袁欣然同时回头问。
  “倒也没什么。”邓志广说:“我就是觉得,这块地用来建商场,是不是……是不是太大了些?”
  说着,用手指冲下面一指,然后虚虚的画了一个圈。
  从楼上看,这块地尽收眼底,好像也就那么一块,但是窗口这三人,对于地产建筑都是有一定了解的,只大约一看,就能大约估算出,这块地绝对不会少于12公顷。
  一公顷15亩,就算按照12公顷来算,这块地也有180亩,足够建一个大型的住宅小区了,如果仅仅用来建一座商场,似乎有些大材小用。
  “当然不止一座商场。”梁一飞淡淡的说:“徐汇区这么好的位置,如果仅仅是一座商场,那真是大材小用了,欣然,如果能拿下这块地,我建议你立刻打电话回去,让你的会计仔仔细细的算一算,能拿出多少钱。”
  “你是说……”袁欣然对商业综合体的理解仅次于梁一飞,立刻意识到梁一飞的意图。
  这里将来,不仅有商场,也会有大型酒店、写字楼、高档公寓,甚至酒吧街等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成为一个真正的‘综合体’。


第551章 以退为进
  所谓的城市综合体概念,在梁一飞看起来,有大综合和小综合一说,小综合,其实很多的商场都可以勉强够得上,商场里不仅卖货,也有吃喝玩乐,只不过是卖的货,是不是名牌,档次如何?吃喝玩乐,是否成规模、成体系。
  说到底,小综合体之间的差别,不是本质上的,而是档次上的。
  滨海市的欣悦广场,就属于一个小综合体,前后两期项目,吃喝玩乐购物一条街,档次要超过全省,乃至全国绝大多数商场,有着一套相对先进的管理和建设经验。
  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综合体’,并不是大综合体。
  真正的综合体,并不是一栋楼两栋楼那么简单,从外表上来看,是一片建筑群,从功能上来说,满足城市生活中购物、休闲、住宿、办公、交际等等一系列需求。
  就像袁欣然讲的,不仅有商业楼,也有写字楼、酒店、商业界,甚至酒吧街这样比较前卫的存在。
  滨海市欣悦广场,之所以走小综合体的路线,倒不是因为没钱,很现实的原因是‘没人’,袁欣然毕竟年轻,再有天赋和背景,毕竟是才入行,而即便是梁一飞,其实也没有操盘城市综合体的经验,那点子有限的经验,也纯属纸上谈兵,从讲堂上学到的,所以也只能从小综合体练练手,一步步来。
  而且论城市发达程度,滨海是远不如沪市的,讲句到位的话,酒吧街、五星级大酒店,目前在滨海,是要亏本的。
  现在在沪市做大综合体,无论是大环境,还是人才储备,都已经满足了要求。
  至于这块地嘛,要是梁一飞没有记错的话,即便在寸土寸金的徐家汇地带,这也是一块地王,大约10年出头之后,新鸿基地产为了这块地,豪掷217。7,号称是‘沪市中心城区最后一块黄金地皮’,在此建立了‘浦西第一高楼’国际贸易中心,分别由一栋379米的主楼和220米的副楼组成。
  梁一飞不准备盖这么高的大楼,还是以购物中心的核心,铺开来做,把这一片打造成徐家汇的真正商业中心,乃至整个沪市的几大中心之一。
  和之前的天天花园项目也是有相互辅助的,一旦这里大综合体的摊子能铺开,附近的地价、房价,将会随着时间,升到一个恐怖的地步。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能拿下这块地。
  在会客室里等了快有一个小时左右,之前的那位科长又来了,态度比之前还要客气三分,邀请梁一飞去参加委员会的会议。
  进门发现会议室不大,但是刘副区长这个委员会主任却坐在右手第一的位置上,而不是主座,左手第一,坐着的是一个头发微白五十多岁的男性。
  刘副区长介绍了一番,这位老人是区里的一把手,专门来参加会议,原本准备只是讲一个大的精神就离会,刘副区长提到了梁一飞要一次性买楼的事,一把手领导特意留了下来。
  另外都是委员会的成员,还有两位,是银行的代表。
  梁一飞心里微微摇头,原本是不想亲自和银行有任何交道的,一切都交给委员会,看来还是逃不掉。
  也好,银行毕竟才是未来天天花园项目需要搞定的大头,各种证都在人家那里压着呢,当面锣对面鼓的讲清楚。
  接下来的会议,几乎一直都是在提问、讨论、争执,乃至争吵中渡过,连晚饭都没时间吃,从食堂送上来的工作餐。
  这个会直开到了晚上10点半,倒是也没达成什么具体的协议,只不过能看得出来,参会的人都是在累得受不了了,再讨论下去也是瞎扯淡,于是散会。
  第二天会议继续,依旧是一天的争吵,一个脑袋三个大。
  就这么吵啊吵的也就习惯了,在争执中,提出问题,然后在争执中解决问题,或者搁置问题,吵得越凶越久,被提出来和解决的问题就越多,也会冒出来新的难题。
  第二天晚上回去,又和孙达威打了半夜的电话,聊谷歌入股示意,那两个斯坦福小神童可能是由于年轻,思想开放,倒是一点儿没有觉得接受中国人的投资有什么不好,反而表示出了极大的合作兴趣,两个创始人之一的拉里佩奇想亲自和梁一飞通话。
  这位拉里佩奇出身犹太家庭,继承了犹太人的生意头脑,据说之前谈合作,几乎都是他和孙达威聊,另外一位创始人的话不多,大多都在旁听。
  今天是来不及了,睡了一觉,第三天一早又去区里开会,这次开会的阵容更加庞大,在会议桌的后面两排,坐着十几个旁听的。
  都不用介绍,一看衣着打扮和委员会的行事风格,梁一飞就大约能才出来是什么人。
  果然不错,少数几个企业家代表,多数几个是购房者代表。
  债多不愁,虱子多了不痒,既然银行来了,那集资受损企业和一房多卖的受骗者出现不足为奇,无非依旧是谈。
  这一次委员会和梁一飞算是一边的,银行在昨天,和委员会双方也大致摸清楚了对方的底线,于是在一旁旁敲侧击,隐隐约约的帮着委员会讲话。
  企业代表和老百姓虽然是弱势的一方,却也不是好对付的,企业态度软,姿态低,但就是‘你有千条计,我还老主意’,咬准一条,叫苦叫难不松口;
  老百姓就不这么客气了,在公开的场合,这群最没有力量,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反而是声音可以最大,态度可以最硬的。
  扯嗓门的,喊撞天屈的,叫苦的,抹眼泪的,什么招都有。
  对于这些人,梁一飞没有怎么开口,基本交给委员会去谈。
  他有一些感触。
  作为想从天天花园里得利的资本家立场,这些人是他的‘敌人’,讲一句丧良心的话,这些人要是都遭横祸死了,恐怕梁一飞和委员会是最开心的。
  但是平心气和的想一想,如果不是因为穿越,其实自己和这些人到底有什么大区别?可能上辈子最后的条件要比他们大部分好一些,但是在上辈子的前半段,前大半段,自己和这些人并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是可以被牺牲的群体。
  也许在另一个时空,另一个没有先知,也没有上辈子各种机遇的自己,和眼前这些人一样,正为了房子、工作而苦恼着,为了现在看来的一点儿小钱,去豁出脸面尊严挣扎着。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通过奋斗改变命运;但也可以说,一旦个人被裹挟到时代的潮流,或者根本不用所谓时代这么大的命题,仅仅是一桩事故之中,那么对自己的命运又是根本无能为力的。
  看看这些或是精明,或是可怜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