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80当大佬-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言以蔽之,80年的人看李根有多不靠谱,就跟16年的美国人看唐纳德有多不靠谱一个道理,因为两人都没有从政经验。
  脱口秀主持人?那跟“戏子总统”有什么区别?想想看网民们讨论严肃问题时一口一个“戏子如何如何”的狂喷,就不难理解了。
  大家都是口头狂喷,然后潜意识里可能暗地不满卡特,最终就瞎几巴乱投泄愤。
  不过,顾骜却有一大把的东西可以借鉴。
  正如后世的媒体人,哪个不是提前写好两份文章,等投票日揭晓后,谁赢了就发某一篇,反正正反都有理。(要是16年希拉里赢了,各大公众号也会秒发分析她为什么赢的,都是两种可能性都提前写好的。)
  顾骜看过的天花乱坠太多了。
  他知道怎么解释“戏子/脱口秀主持人都能当总统”这个问题。
  ……
  30分钟的狂喷。
  最后是鞭笞有力的结语:
  “……所以,我觉得李根是非常有希望的。而且他一旦上位,可以取得一个非常微妙的对外效果,那就是吓住美国的对手,解决美国如今对苏守势的弱相。
  刘校长,不知您观察过没有,美国每过20年左右,都会有一代遇到刺杀的总统,当然,这里面包括了动手后未遂的。
  1840年代的安德鲁杰克逊总统,参加某葬礼活动时被枪击两枪,但未命中。
  60年代的林肯直接被杀了。
  81年7月的加菲尔德总统在花生顿火车站被枪杀。
  1901年的麦金莱被枪杀。
  1920年……好吧,柯立芝繁荣掩盖了矛盾,让总统逃过一劫。
  不过后来的罗瑟福可是刚上任就在迈阿密被开了5枪未命中。
  62年的肯尼迪死得不能再死了,今年的李根么……”
  以上这些,都不是顾骜要说的重点,却加深了顾骜后面要说的话的历史宿命感。
  刘校长还真没研究过,如今一串联,虽然看不出这些“大数据”背后的关联,却也被先入为主植入了“美国人貌似真的每过20年,都有个奇葩不靠谱或者犯众怒步子太大的总统”。
  相信等明年李根一上任就被枪击后,刘校长会更加对顾骜的神秘力量五体投地的吧。
  “等等!今天这番话,我可以当成是跟你闲聊。但你应该知道,答辩需要的是更深入的分析,而不是现象!你刚才提的那些简单归纳宿命数据,只能用来吓吓外行人。”
  刘校长显然知道,在严肃课题上提这些神秘力量不太好,所以听到这儿,他就连忙制止了顾骜的发挥。
  然后他转向了叶纨:“小叶,这部分内容顾同学和你讨论过么?你是按照驻美三秘来培养的,对美国问题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造诣。”
  刘校长也是求个稳妥。他希望听到叶纨的角度来具体分析。
  不过他并不知道,叶纨早就被顾骜折服了。
  在准备的时候,顾骜就是负责找结论、找现象,然后让叶纨帮他解释。
  相当于报了一道数学题的答案后,简单粗暴地要求搭档写出证明过程。
  而对于专业人士,这种不负责任的证明过程,是很容易写的。
  正如2016年那些时政分析的公众号,哪家不是信口雌黄、同时写好“希拉里为什么能赢得选举”和“唐纳德为什么能赢得选举”两篇备用文章。
  然后等新闻结果公布的一瞬间,就挑一篇秒发,好显得本公众号远见卓识如何牛逼,提前预测了结果一样。
  刘校长还以为叶纨是独立、公允的,却没想到她已经被顾骜洗脑了。
  “这些都是顾同学的成果,我一开始不太懂。”叶纨不想再欠人情,剽窃对方的成果,所以开门第一句话先定了基调。
  “不过我深入分析之后,没有发现可以用于反驳的事实,而且还能分析出不少理由。”
  刘校长表情微微严肃了一些:“说说看你的理由!以后你们的学术工作,同一个课题组,一定要充分讨论过后,才拿来找导师汇报,不要再各自为战了!”
  叶纨松了口气,假装公允地分析:
  “刚才顾同学提到的那些被刺杀的美国总统,共同点是什么?不知校长您总结过么,那就是他们都不是常年的职业政客,而是从别的领域跨圈过来当总统的。
  正如我们一贯所说,所谓的美式民猪,只是一种虚伪的民猪!美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所谓的可以选总统,不过是可以在几个同样保护大资本家阶极利益的候选人当中,挑一个不那么烂的。他们选的,无非是“用这种具体方式保护资本家,还是用那种具体方式保护资本家”而已。
  所以美国人民渐渐就意识到了精英政客圈子的狭隘僵化,每隔20年左右,也就是一代人,当人民发现自己被愚弄、怎么选都被奴役后,都会弄出一次‘就算这个总统不靠谱,我们也宁可让不靠谱的人上来,至少他们会砸碎现有的圈子’的事儿。
  然后自暴自弃选出一个外行总统!这是人民对整个职业政客圈子整体都不信任的总爆发!所以,肯尼迪,李根这些人上去不是没有道理的。”
  平心而论,叶纨这番话说得确实很精彩,比顾骜设想的最精彩的表述还要精彩。
  这是时代特征所致。
  顾骜后世虽然见多了外交分析,但他毕竟生活在一个已经不提“美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时代。
  那时的精英公知都是“言必称美国”的,即使像高大松这种自称“不吹不黑、同时被人骂美分和美元”,也对美国的圈外政客很有偏见。
  然而,叶纨却是接受特殊年代教育成长起来的人。
  她从小接受的就是“美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洗礼。
  所以顾骜把这个证明题交给她之后,她毫不犹豫地与自己的知识结构媾合了一下,形成了一个非常接地气又有时代特色、也让刘校长听得顺耳的证明过程。
  这一切对叶纨来说,是毫无心理障碍的。人家真心这么想,说话时的语气表情也就更加自然、痛切,肢体语言感染力丰富。
  “原来是因为美国人民被剥削得恨死了职业政客,所以宁可砸烂一切找个什么都不会的人来当总统啊……不错,小叶这个说法貌似还真有几分道理。”刘校长陷入了深思。


第203章 先写答案的证明题
  趁叶纨动摇了刘校长的判断后,顾骜顺势接过话头,把后续的分析论证说完:
  “我们还进一步总结了:这些跨圈来的总统,其行为往往有强烈的不可预期性,因为他们没有常年当政客的人设可以卖,外国人和利益集团就会被他们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吓住。
  比如罗瑟福是个快死的残疾人、所以他的强硬可以吓住二战中的对手;肯尼迪是个花花公子,原先没从政,而且有各种精神疾病、每天要吃40多片各种药物、所以他是个行为不可预期、今朝有酒今朝醉、敢随时跟人同归于尽的家伙。
  所以62年的时候在古巴,赫鲁晓夫被他吓住了——不是赫鲁晓夫软弱,而是赫鲁晓夫从政年数太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人设早就被人研究透了。就算他那一刻敢摁核弹按钮,他的敌人也不相信。
  而肯尼迪是身患各种痛不欲生疾病的花花公子、厌世找死求刺激的疯子,他说他敢按赫鲁晓夫是信的。
  只不过,这种疯子、残疾人、外行莽汉、演员、数学家、脱口秀主持人、不收黑钱的另类律师、纯理想主义的大学教授……我们统称他们为“非职业型政客”,也就是不是从州长、部长、参议员这些经典的‘总统前岗位’一步步上来的。
  他们最后触动的东西总是太多,所以虽然能干成一些突破性的事情,但除了大学教授威尔逊靠掩盖一切矛盾的繁荣逃过一劫之外,其他人总要挨几枪。
  而循规蹈矩的职业政客当总统,是不会遇到这种激进的破事儿的。因为他们可以被政治范围内的常规斡旋手段lobby说服,他们天生就是姓promise的,没必要吃相那么难看、逼得人动刀动枪嘛。
  如今的情况也是这样,美国任何人设成熟的政客,都是比苏联人怕死的,吓不住苏联人。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外行莽汉、莽到不认识核按钮会好奇摁摁看的家伙,来吓住苏联人。
  而这样的人一旦上来,偷偷卖武器给伊朗也好,强势到阿富汗玩火也好,都不是问题了。决策其实也不是他做的,而是他的智库在做,智库只是需要一个‘总统情绪不稳定’的人设,好恐吓假想敌国家。”
  历史上,李根1981年1月21日上位,2月份伊朗就反攻伊拉克了,再过一个月阿富汗的抵抗者也生龙活虎起来了。
  谁信这里面没有如何如何不可描述的事情?
  而刘院长也被顾骜天马行空的国际形势分析,说得目瞪狗带。
  疯子最大的好处不是他自己有什么本事,而是疯子这个人设本身就能吓唬住其他优雅的人,像冲进瓷器店砸烂一切的公牛。
  反正美国穷人都是复读机,他们习惯了20年复读一次,或者说一代人复读一次。
  刘校长越听越觉得顾骜屈才浪费了啊。
  这么鞭辟入里的见解,居然只是拿来作为两伊和阿富汗披壳掩饰计划的佐证……
  应该单独拿出来,都是一个巨大的课题了!
  虽然每一个论据,国内都有人想到过,但还真没这样串联起来解读。
  这绝对是国际关系分析领域的重磅级成果了。
  “有点儿意思,我觉得这个假设,单独拿出来都大有可为了!”刘校长眼珠子一转,颇为欣慰地建议。
  “不如这样吧,你们到时候如果有空,就做两个毕业设计,这个课题的分析是可以见光的,就拿来明面上遮掩。巴桶那个课题是绝密的,你们就偷偷的做,别声张。反正课题做得多,学术地位和前途总是不会亏的。前一个课题还可以作为巴桶课题对策的先决条件。”
  “谢谢校长指点。”顾骜和叶纨异口同声答应。
  “回去好好干,尽快拿出更具体的东西来。”刘校长最后勉励。
  ……
  今天的这番,刘校长当然不会马上信了。
  因为太粗糙了,不学术。
  但是他也知道,这番话是有用的。
  正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大家都是这个圈子里混出来的,知道在跟外交官和国际问题专家聊的时候,要怎么说话。而跟不那么专业的人说话时,又要怎么说。
  所以今天这些话,是教给刘校长、将来用于说服某些非本领域的大领导时用的。
  你跟大领导聊严密学术,人家是不听的,反而你给点神秘历史宿命的总结,反而能坚定人的信心。
  更何况,在斡旋的过程中,顾骜话里话外暗示了某些合作的具体形式:
  他们这个“绕过巴桶灰区监管”的课题,不是本来就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来搞开题报告和答辩么?
  到时候,6月份之前,先来个“立帖为证”,把怎么做、为什么能做统统搞定。
  然后顾骜开始继续论证后面的具体操作办法。
  而后面这一步,同样需要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
  搞完至少也要10月份了。
  顾骜跟刘校长言之凿凿,说他分析伊拉克会在何时做好战争准备。
  到时候美国新总统到底是不是李根,侯赛因将军是否对伊朗发动战争,都可以被历史验证了。
  如果顾骜连续两步堵上学术名誉的“立帖为证”都分毫不差,那他后面的具体动手方案可信度就直接爆炸了。
  在美国,多少担任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人,都是原先在某个比较低的智库成员位置上,叽叽喳喳炒炒,然后预言分析准了几次,就名声大噪身居高位。
  国际关系分析专家们,本来就是吃这碗饭的。
  比如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未来李根当权的八年内,这家伙被作为“导致70年代末美国对外失败的主要原因”,批得臭名昭著。
  但只是因为布热津斯基是沙俄犹大人后裔、他天生出于个人情感极度仇苏,所以无脑鼓吹苏联必亡。结果没想到熬了11年,苏联真的亡了。
  然后他在学界、国际关系研究和外交圈子里,顿时重新名声大噪,被好多人奉为世外高人。
  其实他当初预言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苏联真的会亡,他只是出于疯狂扎小人诅咒的心态。
  谁知特么撞上狗屎运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穿越者去当外交官和国际关系分析专家,真是再容易没有了。
  因为你甚至什么都不用懂,只要知道历史上各国关系之间的大势走向,然后捞到了第一桶公信力,然后就可以找枪手外包了——
  这世上还缺两片嘴皮子反复说的落魄文人么?不缺,随便某个公众号写手找一个,都有瞎扯任何一方赢的本事。你要分析希拉里为什么胜选他就给你分析,你要分析唐纳德胜选也一样。
  然后你报答案,赌赢几次,就名声大噪,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问题权威专家、美国国务卿心腹智囊……
  一个穿越客,可能记不清自己省里市里过去20年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
  但国际上谁当了总统、谁发动了战争这种超级大事,谁会记不清?所以对于穿越者来说,在有人帮你写证明题过程的前提下,其实课题越大反而越容易。
  当然,在赚到第一桶先知先觉名声之前,你还有一个更先决的条件。
  那就是高考成绩在省内考进前10名,考进外交学院,让你好有个开口的机会。
  否则你连说出第一句话的资格都没有。
  顾骜的水平,当然比那些只记结论、把证明过程外包的西贝货要强得多。
  他是在外交学院真正用心了三年的。
  所以他的成就和论证翔实程度,也不是那些家伙可比。
  更何况他还折服了叶纨,让叶纨专门负责帮他写证明过程。
  对外别人以为叶纨是中立的、正反两面都翔实论证过了。而其实叶纨是盲信了顾骜的结论,这样欺骗力就更大了。
  一份扎实到四平八稳的开题报告,逐步成型。
  ……
  距离与刘校长的那次会谈,又过去了三个星期。
  从顾骜回校上课算起,他已经扎扎实实连续奋战了七周。
  因为他是比其他同学晚回校的,所以已经到了期中考试的时候。
  顾骜和叶纨,也都还差30几个学分、9门课才能毕业呢。这方面学校是不会给作弊机会的。
  他们唯一的优待,是不再有任何必修,而是允许他们根据研究生课题的需要,选择任何有帮助的课程。
  把课程与论文接合起来,多少可以节约掉一些精力。
  顾骜轻松通过了期中考试,还直接在期中就顺利拿到了两门学分,让他整个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只剩7门文化课了。
  翔实补足后的开题报告,也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完成。
  刘校长了解进度后,通知他们准备在期中考试结束后三天、51劳动节假期,接受答辩。
  (不是“巴桶”课题的开题答辩,而是“预测美国下一任总统是谁、其对中东政策会如何变化”这个课题的答辩。不过答辩过程中,也可以回答领导一些前一个课题的问题。)
  “你们小心准备,这次我特地挑了五一,就是希望领导们也有空。答辩的最后,你们可以见到主任和部长,他们可能会亲自提问。”


第204章 顺势
  “……所以说,刘校长同志,你的结论是什么?”
  五一节明朗的阳光,宽阔的办公室。
  顾骜的对面,一排坐着五个位高权重的存在。
  位置居中者,在顾骜说完最后陈述后,微微侧过脸去,垂询刘校长的意见。
  对面这五人,从左往右依次是刘校长、处长、主任、社科院调来的某专家、副主任。
  顾骜的基本陈述,也无需再废话一遍,因为大多数是跟那天与刘校长聊时差不多的内容。
  无非是成为正式开题报告后,添补了很多对美国政治史的总结观察细节,以及最近四年来美国各项民意调查机构的结论、以及对此的针对性剖析解读。
  看上去非常完备,已经没什么神秘力量的武断揣测了。
  反正顾骜有枪手,帮他写证明题的过程。
  “就学术层面来说,应该存疑留待观察。只能说目前已知的揭示分析角度,都非常严密。但我们无法保证,还有没有大家都未能看到的盲点。”面对领导的垂询,刘校长屏息敛神,每一个字眼都回答得非常谨慎。
  主任只好换了个态度,与处长交谈:“黄同志,你觉得呢?”
  处长毕竟级别又高一些,也敢说话:“外交部的惯例,是只与对方国家的现政府打交道。即使再有把握,也不该有任何偏私——常凯申殷鉴不远呐。当然,如果是外交以外的领域,就看投入和成本了。”
  此言可谓老成持重。
  部里的国际关系研究司,得出的各种预测结论,往往并不是指导本部门工作的,而是被兄弟单位拿去用。
  因为经贸上的小举动,或者文体团体啦、民间社团啦之类的交流,影响没那么大,往往可以先行一步,并且由圜转的余地。
  而外交层面亲自上阵、押注外国派系走向,那就断无小事了。
  历史上最智障的反面教材,就是常某申的自取灭亡:48年时居然觉得杜威很有希望,就一边拿着杜鲁门的援助,一边公然给杜威示好——结果偏偏杜鲁门连任成功了。
  刚好史泰林同志一招封锁西柏林、逼着西方二选一。
  杜鲁门顺水推舟“弃亚保欧”,撤回全部对亚援助,集中224亿美金、30万架次运输机的倾国之力,救下了欧洲。
  柏林被围后俩月,三大爆发;百万渡江灭凯申后,柏林才撤围。
  目睹教训,后人自然不会再赌。
  主任凝重地叹息了一声,背负着手站起身来,看着窗外,金光洒在身上,十分伟岸。
  “政治层面,确实看看就行了,千万不可妄动。不过经济和技术方面,以假想结果为依托,做些没什么成本的准备工作,还是应该的。”
  “主任……那怎么算‘没有成本的准备工作’呢?”副主任虚心地问。
  “这个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报告里不是写了这么多可能的措施么。比如提前做一些伪装业务,还有别的什么。”主任和蔼地一笑,拍了拍副主任的肩膀,然后转向顾骜。
  “小顾同志。”
  “在。”顾骜连忙立正。
  主任和蔼地问:“报告里那些提前铺垫的伪装业务,需要亏钱么?是赔本赚吆喝的,还是能盈亏自负?”
  顾骜审慎地说:“这个……不一定,还要看执行人。当然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我的那个样板案例中,以与香江传媒企业家邵爵士合拍影视作品、分摊设备采购和前期掩护的成本。目前并没有亏损,邵爵士已经以设备租赁款形势折抵了一部分拍摄出资,后期还会有租赁合同。”
  主任微微点头,似乎陷入了回忆。
  ……
  “我今天也是这个意思:有利于前期铺垫的工作,只要你们自负盈亏,不用花国家的预算,也可以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嘛。注意好控制知情人规模、做好保密工作就好。再说了,这项工作,也不该全是我们外资委的——里面民用技术才多少?更多的是军用,该总参总后管的,后续自然会找相应单位;该其他有关部门管的,黄同志,你应该自己跟你老上司说嘛。我们只是负责搭台子,把工作流程总结出来。”
  部长连忙表示:“应该的。”
  始终表演小透明角色的刘校长,也终于松了口气。
  部长和主任达成共识就好。
  看样子,顾骜这个课题,学术上还会摆一摆,等结论被时间验证。
  但后续的无成本准备工作,已经被默许继续试验了。
  至于要国家出成本的,当然还是得等历史板上钉钉,分步走了。
  而且听领导的口气,到时候跟顾骜就没关系了。
  他只是立出谋划策的功劳,不是亲自执行层的。外交系统的国际关系研究人员,历来也没有亲自下场的传统。
  ……
  恭送领导们离去后,刘校长过了许久才回来。
  他一把逮住顾骜,开始追问:“小顾,其他各个工业部、总后那边的具体铺垫工作,你就不要管了,把初步的指导意见先出一下就行。不过主任和黄部长刚才临走也表示了,假借伊拉克、阿富汗这些外国名义购买技术设备的事儿,还是要我们外交口多担点责任。这一块谁都没有经验,也没有业务基础呐,你算是最了解情况的了。你觉得,目前我们有没有什么资源可以挖潜?”
  刘校长这句话里,顾骜立刻就抓住了两个敏感的点:那些“伪装成其他技术用途”的活儿,后续他给个笼统的指导意见,形成文件就行。
  但是“伪装成其他采购国家、不伪装使用用途”的这部分,依然是要外交和外资委有关的部门秘密负责。
  当然,这是应该的。
  因为这是商务活儿,不是技术活儿。
  各个工业部和总装绝对没有相关人才,外事部门必须当仁不让。
  刘校长也只是随便一问,因为顾骜更了解情况。不过如果顾骜没什么想法,他也不会抱太多指望。
  “您是想知道目前系统内,有哪些人力资源和关系、班底可以动用么?”顾骜不敢确定,所以多实锤了一句。
  “自己人还有什么遮遮掩掩的,我就是这个意思。”刘校长也干脆了起来,显然是都已经见过大领导了,他也知道顾骜前途不错,不拿他见外。
  既然如此,顾骜也就当仁不让地内举不避亲了:
  “我觉得,我去年在伊拉克时,合作过的几个同志,都是这方面的优选——有一位从海军装备规划所、调到兵器工业部,最后又去了伊拉克中建公司的章忠同志,屡立奇功。
  他是北大阿语系毕业的,在部队时政治上也非常可靠。在国外历练了一年业务后,应该大有可为,不过我们管不着他们。
  还有去年给我当过翻译的伊丝米娜雅同学,她也见过伊拉克不少高层。虽然不如我这样与他们结交交情,但也能唬住不少中低层。另外,她对那些地区的人文、政治非常了解,是我们院专业研究那个方向的。
  她本人的种族、血统既有中亚民族的成分,也有俄族的成分。这一点进一步方便了她在那块地缘范围内的活动和结交。而且阿富汗成为泥潭后,苏联政府必然会加大对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的管控,这是计划经济的必然反映。
  而这位伊丝米娜雅同学的家里,恰好是开设了西北地区最著名的白酒品牌企业,而且该企业距离哈萨克及阿富汗边境非常近。我听说苏联人因为哈萨克前线的军队部署增加、部队走私增多,伏特加配给减少,有向我国西北地区暗中拿货的可能性。所以她甚至不用演,只要在混熟关系后,在经营本行之余夹带一些东西……”
  苏联人在80年代陷入泥潭后,一边喊吃不上饭,但另一方面最短缺的东西其实并不是面包和圆白菜,而是伏特加。
  到了戈乔夫时代,明明是为了人民好、怕酿造白酒花掉太多粮食,才在85年正式宣布全面禁酒(禁止生产伏特加,不是禁止喝)
  谁知那些不知好歹的老毛子根本不领戈乔夫的情,疯狂走私进口东欧和华夏的白酒,疯狂开地下酒厂,最后戈乔夫只撑了3年,到87年就不得不放弃禁酒令了。
  这是一帮宁可黑列巴都没得吃、在饿肚子状态下都要喝酒的家伙,烂泥糊不上墙呐。
  难怪每年直接酒精中毒死都能有二三十万人。(注意这里是指医学上严格的醉死,不是因醉出别的意外而死。喝醉后冻死、撞死、摔死要多很多倍,无法统计)
  要在老毛子横行的土地上通行无阻,一个卖生命之水的豪爽商人人设,是最好的了。
  “很好,这些同志都可以重用。”刘校长点点头,随后又有些担心。
  “不过,要从事这些工作,就不能再以外交官身份示人了……顾同学,你对那位伊丝米娜雅同学了解么?虽然是国家需要,我们还是要尊重本人的意愿。你帮我问问她,愿不愿意将来无法以外交官身份获得官职,而是用别的方式为国家效力。毕竟是女同志嘛,我们不能逼着女同志去从事危险的工作。”
  如果是个男人,刘校长肯定就没有这一问了。
  但女生还是要照顾她本人意愿的。
  “我去问问她本人意见吧。”


第205章 舍己为国的好同志
  刘校长和更上面人的深意,顾骜很快就明白了。
  这是要保护他,并且多留一条将来使用顾骜的新方法新后路,所以不希望顾骜再用自己的名义亲自干那些容易在西方留下污点的事情。
  至今为止,在搞样板工程时稍微美化一下、帮助拉日本财团的信托债;还是跟邵爵士打着合拍的名义,实际如何如何;这两件事儿都是绝对安全的。
  如果顾骜就此停手在只出谋划策的层面,不再亲自下场,他将来还可以到美日各个市场混得开。
  这里面的核心尺度,就是顾骜永远不能亲自碰“对外走私”。
  一旦碰了,他在西方被挂号的程度,将来就等于霍爷了。
  霍爷这种人,是做不出对外输出生意的,只能在中国人自己的势力范围地盘上来钱。
  而在1980年代,拥有让华夏品牌走出去潜力的人,可是凤毛麟角。
  上面既然注意到了这个存在,就会让顾骜爱惜羽毛,万一将来有其他私货需要他夹带呢,犯不着断了这种可能性。
  而亲自执行灰色任务的人,则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章忠可以不爱惜羽毛,伊丝米娜雅也可以不爱惜羽毛,那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学阿语的,一辈子注定了在中亚、中东,最多巴铁这一亩三分地上混个风生水起。
  美国、日本、欧洲怎么看待他们,不重要。
  刘校长最后那几句话里的潜台词,就是让顾骜确认伊丝米娜雅本人的态度后,如果可行,就把未来顾骜在中东的任何脏事儿,都挂到米娜家的厂子名义下。
  当然,考虑到国家也不会让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亲自操盘,可能会派些辅助人员接手具体的某些工作,顾骜也不好多问,反正是借她家的牌子掩护,或许将来等她业务上更成熟一点,才能亲自抓这一块。
  ……
  在这样的考量下,顾骜重新充实了他的课题团队,觉得有必要从2个人增加到4个知情人——除了他自己和叶纨之外,第三第四个同伙,就是伊丝米娜雅,以及日语班的杨信。
  因为80年代早期,国内吸纳巴桶灰区技术的来源,主要就是从美国和日本。而当时的欧洲,对我们的投资和输出还是比较少的。
  叶纨是按照驻美使馆的三秘来培养的。而如今杨信则是按驻日使馆的三秘培养。他在整个78级里,成绩都是居于翘楚,在日语班里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