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风暴-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次张可望就没有那么幸运,一枚弹子插过他的胳膊,他虽然着甲,可那枚弹子还是在他的肩膀上撕扯出血淋淋的口子。
“上啊!”
他环视四周,既是悲愤,又是绝望,对方这一轮炮,便又将他的部下轰杀近百,而且他们再不想出应对办法,对方还会继续用火炮与火枪进行收割!
“跟我冲啊!”
这一次,他再也没有留在后头,而是当先冲在最前,他看到齐牛的身影,便径直往这边冲来。
“嘘!”
齐牛将脖子上的哨子含入口中,然后用力吹出三长两短的声音,在他身后,数十名教导队的家卫立刻结阵,挡在了火炮与火枪队列之前。
十余丈的距离,张可望转眼冲到,在他背后,流寇也意识到是拼命的时候了,因此纷纷冲来。眼见他们就要逼近,突然间,在火炮之后,又响起了尖锐的锁呐之声。
“哒嘀哒,哒嘀哒,哒嘀哒哒哒!”
“杀啊!”
家卫们条件反射一般,向着贼人进行反冲锋,在锁呐声中,他们的反冲锋显得极为犀利,齐牛一人当先,只不过在巷子里步战,他没有使用马槊,而是长刀,几乎半扇门大小的长刀,原先是用来给马铡草料的,在他手中,却成了掠夺人命的利器。
一刀扫出,张可望也是悍勇,竖刃格挡,然后整个人都被击飞出去,齐牛这一刀刀势未衰,将他身边的一贼拦腰断成两截,自腹腔里流出的肠子也飞了出来,恰恰砸了另一贼人一脸。
齐牛狞笑着追向张可望,而贼人也冲了上来,将张可望护住,但那柄大刀在齐牛手中像是包拯的狗头铡,所到之处贼人都是短了半截,眨眼之间,便是十余名流寇被他砍翻在地。
贼人想绕到侧后来袭击齐牛,可齐牛身侧的教导队,以严密的阵型,将他两翼牢牢护住,任贼人如何突击,都没有丝毫动摇。以齐牛为箭头,教导队组成了一个锥阵,向着贼人最多处狠狠突了进去。
狭窄的街道,再次限制了贼人的人数众多的优势,而且在他们之南,石敬岩已经上了马,手中的马槊在火光中泛着冷芒。
“常熟石电在此,授死吧!”
石敬岩一声怒喝,纵马前突,在他背后,同样是数十名家卫跟着开始突击!
对于已经到了崩溃边缘的贼人来说,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遇到的是一枝懂得密集使用火器的精锐,并且这支精锐还拥有近战格斗突击的勇气与能力。这样的一枝部队,在这个时代里几乎就是最先近的,只靠着个人武勇与人多势众的贼人,哪里能够与之抗衡!
崩溃中的流贼,有的发出绝望的最后呐喊,有的目如死鱼束手待毙,也有的扔了武器抱头下跪。其中跪下者显然居多,反正这些惯贼,下跪受降的次数没有七八次也有三五次,在他们看来,暂时受降,然后再反就像家常便饭一样。
“大柱,武崖,带着火枪队上城头去支援。”俞国振看着身边跃跃欲试的高大柱下令道。
叶武崖在对面指挥战斗,因此要用锁呐向他传递命令,高大柱倒是立刻上了城墙。城头原本有部分家卫,正在与城外试图攀城的贼人激战,火枪队的到来,使得他们得到了强援,一排火枪之后,城外的贼人暂时退下,他们原本是要从城门进城的,如今手中并无乘手的工具攀爬城垣,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被城楼上落下的巨石隔绝了与张可望的联系,因此只能回去休整以待组织再战。
俞国振啧了一声,心中有些惋惜,他这个陷阱,原本是准备给张献忠的。流寇之中,张献忠与李自成二人,为祸最重。虽然俞国振完全不相信所谓张献忠屠川之说——在张献忠死后他的部下还依赖川境与满清激战十载,若是真被张献忠屠尽了哪有这种可能。但是张献忠所到之处都是残民害境,几乎没有什么建设,这种流寇习性是不容否认的。
不过能抓着张可望也不错,此人就应该是后来留下大名的孙可望。俞国振想到张献忠将十岁出头的孩童收为义子带着转战南北,突然觉得在这一点上他与自己倒是有几分相似,只不过他收的是义子,而且只教其破坏之策,自己收的是学生,并且在教他们破坏之外,还授之建设之术。
“俞国振,俞国振,谁是俞国振,出来与我一战!”
张可望带着人被齐牛步步紧逼,很快就退回到城门口处,这个时候,他才看清楚,堵住城门口的是一个巨大的吊笼,吊笼里装着数万斤的巨石,被绞盘绞着挂在了城门内侧之上。他们入城之后,虽然也派人去抢城头,但上城头的人并不多,而且紧接着发觉了木栅栏,故此忽视了这个大吊笼。
看到这个,他便知道,自己选择西门突入是个多大的错误。此时他已至绝境,也还不思投降,而是想着要与俞国振做最后的决斗。
俞国振听到他的呼喝,微微笑了一下。
“你们喊,原想捉真獐,误捕一猢狲。”他向旁边的护卫道。
“原想捉真獐,误捕一猢狲!原想捉真獐,误捕一猢狲!”
周围的家卫一时不明此言之意,但俞国振有令,自然大喊了起来。张可望听得此言,一愣之后便明白了意思,“真獐”指的是张献忠,“猢狲”指的就是原名孙可望的他!
暴怒之中,他向着这边冲来,可这个时候,城头又是一阵排枪声响起,那是上了城头的火枪队居高临下,对着贼人最密集处开始射击,原本已经失去了战意的贼人,这个时候连负隅顽抗的意图都没有了,几乎所有人都扔了兵器跪了下来。
只有张可望,还一个人站着,他环视周围,心中凄凉,不曾料想自己初次独当一面,便是兵败丧命之时。
“俞国振,我就是变鬼,也不会放过你!”
他横刀于颈,猛然一拉,血从刀口狂涌出来,然后尸体仆倒在地。
“这厮倒是性烈,原本还想生俘……不过也是,若换了献贼这般积年老寇,只怕见势不妙立刻投降了。”俞国振随口说道:“好吧,剩余的人,全捆起来,派人去给史参议他们报平安……唔,顺便跟他们说,若是想要更大功劳,可以出城击敌了。”
俞国振无意把一切事情都包下来,此次守城到现在,他想达到的目地几乎都实现了,练了兵,立了功,还获得到了足够的声望。
而且,此战只是消灭了张可望,尚未抓住张献忠。就算是俞国振,对于张献忠接下来的反应,也是猜测不出。他心中隐约有个想法,张献忠可能根本没有将无为县当成一回事,他的真正目标并不在无为县。
对于张献忠来说,一城一地的得失,他从来不放在心上。
“是。俘虏如何处置?”
“先押入营中,等待甄别,该杀的杀,该徒的徒。”俞国振嘴角微微弯了弯:“至于张可望的尸体……一起送给史可法,让他看看如何分润功劳吧。”
俞国振一点都不怕史可法贪占功劳,史可法能力可能不太行,但这点人品还是有的。他到时候肯定是来寻自己,两人商议如何决定功勋分配之事。
高大柱应了一声,然后吩咐一个家卫前往衙门传信。
这个时候在衙门当中,史可法倒还是保持了镇定,西城处传来的炮声、铳声和厮杀声里,他正襟危坐,开始写遗表。
遗表中他回顾自己与流寇交战的经历,总结出数条教训,然后言辞恳切地提出一大堆建议,第一条还是老一套,一定要任用正人君子,至于谁是正人君子,当然就是东林一脉。为了加强自己建议的说服力,史可法还特意回忆了一下当初与阉党争斗时他老师左光斗等人的“功绩”,却全然不提,只是在当今皇帝继位之后,才一举擒杀魏忠贤之事。
遗表写了一半,却还没有等到流贼上门,史可法觉得这是老天给他机会。而罗之梅与严觉,则坐不稳,已经几次出门去看,又回到史可法身边,将挂在屋梁上的白绫拉了又拉,犹豫着是否现在就将自己吊上去。
就在这时,门口终于传来喧哗之声,罗之海与严觉以为最后时刻来临,一个个眼含双泪,然后互揖告别,将那白绫套在了脖子之上。
然后,他们听到外头传来的大叫声:“胜了,胜了,俞公子伏击贼渠张可望得手,我们大胜!”
两人一激动,不小心便将脚下凳子踢翻,顿时挂在梁上手舞足蹈起来。
第四卷二一一、妙算激风雷(一)
罗之梅梗着脖子,背着手走在城墙之上。
他脖子下的红印子,过了大半夜,仍然还存在,原本这是个勋章,他身为无为州知州,与城共存亡,敢于以身殉城。但是,因为这是在得到大胜消息之后过于兴奋,踢翻了垫脚的椅子结果挂上了……这可就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了。
罗之梅知道,自己衙门里的那些差役们可不是什么嘴巴能牢的家伙,自己的糗事,已经传遍了全城——那些差役们的大多数,如今都是听捕头贾太基的,反倒不怎么将他这个知州老爷放在心上。
这也是他以前觉得很无奈的事情,不过现在,罗之梅倒觉得无所谓了——昨夜贾太基领着一般衙役和民壮,跟在官兵之后,狂追了三十里,不仅缴获无数,还逮着了一条半大不小的鱼,便是那个扫地王的心腹爱将牙白水。这可是一个大功劳,贾太基名义上总还是他任命的捕头,他也少不得一个用人得当指挥有方的功劳。
迎面,无为知县严觉打着呵欠,很没有形像地走了过来,与罗之梅一般,他的脖子上也有同样的红印,不过严觉没有丝毫要掩饰的模样,他的神情也比前些时日轻松多了。
“罗知州,这几日承蒙款待,罪员实在是感激不尽。”他向着罗之梅便行礼。
“严知县神清气爽,再无前两日的晦气,当真是可洗可贺。”
“唉,完全是靠史参议与俞公子,如今下官总算是可以缓一口气……”
严觉并不避讳罗之梅,他们二人都是当事人,自然知道,俞国振在这次大战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而且两人如今对俞国振,当真都是感激涕零。
“俞公子,真是古之虬髯客一般的人物!”既然提到了俞国振,罗之梅低声赞道:“这天大的功劳,他竟然说不取就不取!”
“史参议走运了,咱们二人也跟着沾光。”
他二人讨论的是昨夜的事情,史可法在得知大胜之后,再无此前的镇定,直接让人备酒,然后亲自去请俞国振来,结果人未请到,倒是带着这两位县令在俞国振那儿呆了足足一个时辰,直到俞国振有些失礼地赶他们走,他们才乐呵呵地离去。
原因很简单,俞国振不要这次破寇的功劳,而是将功劳都让给了他们!
这可不是一星半点的功劳,在守城战中击杀贼渠,破敌数万,杀死和俘虏的总数便接近一万——若是关宁军或者西军精锐立下这般功劳倒还罢了,他们靠的可是吴地的地方卫所官兵!
大明虽是以文御武,可并不意味着军功不重要,恰恰相反,王阳明被封为新建伯,靠的可不是他创立了心学,而是军功!
这次大捷之后,史可法飞黄腾达是可以想见的,文官,又知兵事,没准就是下一位督师。而罗之梅襄助有功,少不得也要因此升上一升,至于严觉,虽然失了巢县之罪未消,但也少不得一个将功补过,至少性命是无忧了。
俞国振自己,只是有“献计”之功,而运筹帷幄之功,交给了有些惭愧的史可法,另外,也在无为城中居中调度的俞宜轩,也得了一个“临阵指挥应对得当”的功劳。这一次是破流寇,就算朝中看俞国振不顺眼的人再强,也无法再压住俞宜轩的这份功劳。
而且,在俞国振与史可法达成的协议之中,史可法将在奏折中亲自为俞宜轩请功,同时自承此前鞭笞为错。
便是远在南京中的方孔炤、方以智,也分到了事先定计之类的功劳,而跟着俞国振的孙临,更是“三矢破敌箭无虚发身先士卒”,临战之功,绝对不小。
总之,这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罗知州,你久在无为,与那俞国振打过不少交道……那位俞公子当真是如此云淡风轻,毫不在意功勋?”严觉经过这连番反复,无论是行事风格还是思虑角度,都与之前有了些不同,他压低了声音问道。
罗之梅身体猛地抖动了一下,他看了严觉一眼,脸上露出古怪的神情。
两人之间,以前虽然打过交道,但交情并不是太深,而现在整座无为城几乎都在俞国振的控制之下,就是史可法也要仰其鼻息,严觉说出这番话来,如果不是别有用意,那就是找死!
“罪员是交浅言深了,但这几日得了罗知州照顾,不敢不替老先生谋划一二……榻畔有虎,安能高卧?”
“以严令之见,当如何处之?”罗之梅不动声色地问道。
他是见识过俞国振手段的,也知道俞国振其实对他并无恶意,只要他不与俞国振为敌,那么俞国振就会当他不存在。若是他能向俞国振行以方便,那么有什么好处,俞国振也不会忘记他一份。固此,他对俞国振虽是不喜,却也不至于容不得,况且就算他容不得,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重,若是自己对俞国振有什么二念,只怕用不了多久,自己就要“因公殒职”了。
故此,若是严觉胆敢挑拨他与俞国振的关系,那么罗之梅说不得就要与俞国振通一通气了。
“虎饥则食人,虎饱则安卧。”严觉声音压得最低:“况且虎通人性,方老先生有先见之明,故此与虎联姻,罗老先生为无为父母,更有近水楼台之便啊。”
罗之梅心中一动,还不等他有所回应,严觉就笑着拱手,然后快步离去了。
“这个严觉,经过这番事情,果然有所长进了。”罗之梅看着他的背影,淡淡地笑了起来。
这点事情,他难道还想不明白?若真想不明白,他这么多年的官场打滚,可就全都白费了。
“嘿,王保宗,你在做什么,还没登记完么?”他正想着,便听到有人在远处喊,紧接着,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一颠一颠地向声音传来处跑去,经过他身边时,这汉子还趴下胡乱磕了个头,然后就跑得没影了。
罗之梅认得这个叫王保宗的汉子,原本也是流寇的,但后来为俞国振一番话说动,带头反正,如今被编入了民壮营中,还是个头目。昨夜激战中,颇立了功劳,罗之梅隐约记得在史可法的功劳簿上还记了这个人的名字。
“俞国振招揽这些亡命,也不知究竟是做何打算……”罗之梅心里有些好奇,便跟着王保宗后面过去。
只见数百名流寇正蹲在地上,王保宗跑过去后嘟哝着埋怨道:“如何又是一批,这等死贼,捉之不尽也!”
“王保宗,你快算人头,这里共是三百一十七人,点完之后带去你那边安置,每人都要再搜过身,休叫他们夹带什么进去了。稀饭一人一碗,莫令他们饿死就可以……这些可都是苦役,我们正缺着呢!”
罗之梅听到一个家卫如此说话,他心中又有些奇怪,俞国振是在哪儿还别有产业,否则为何要这么多苦力?
昨日俞国振可是向史可法讨情,在如何处置这些流寇俘虏上,建议将他们尽数流徒南海。罗之梅可不是史可法,他对俞国振极为了解,知道他绝对不是因为慈悲心发作而为这些流寇求情,这些流寇若是真的到了俞国振手中,他们的遭遇,未必比被朝廷处死好到哪儿去。
罗之梅记得当时史可法对此极为犹豫,特别顾及有二,其一是流寇人多,数千人如何迁移,沿途若是接应不周,会不会又起事端;其二是朝廷如今缺兵少将,根本无法拨更多的人押送他们迁移,所以史可法更倾向于将之就地安置。
当时罗之梅还替俞国振说了两句话,坚决表示反对就地安置,甚至还问了史可法一句,若是贼心不安,再度起事,巢湖附近乃是朝廷腹心之地,可有几位俞公子能力挽狂澜。
这一句话把史可法吓住了,这才同意将这些人全部流放南方,至于押解的人手,俞国振也为他找好了,便是那群反正过来的民壮。
这些民壮虽然有功,但毕竟也有从乱之罪,况且其家园已经残破,不堪回住,倒不如迁往南方。另外,他们与流寇之仇怨,甚至还胜过了官兵与流寇,所以这沿途之中,必然会严防死守,不教流寇有逃脱的机会。
以史可法的身份,尚无权如此处置俘虏,但他会说服张国维,二人联名上奏的话,朝廷通过此事的可能性极大。
“俞国振当真有翻云覆雨的手段,只是这些贼人,若为他所用……”罗之梅心里闪过这念头,然后立刻将这念头驱走,自嘲地笑了一笑。
俞国振屡坏流寇大计,流寇如何会听他的,若是俞国振真有不轨之心,这些流寇只怕立刻就要告举,甚至反戈一击吧。
他正想着俞国振,便看到俞国振步行送着两人出来,这两人正是张溥与石敬岩,看他们模样,竟然是要离开?
罗之梅站得并不远,因此还可以听到他们的对话,俞国振向着二人拱了拱手:“此事干系重大,二位千万记得,时机难得,但口风必须紧。”
“济民,你只管放心,我必然会将史参议与你的功劳,带回应天府。”张溥慨然道。
“他们莫非是去为史可法送信?”罗之梅心道:“史可法要向朝廷上奏,总得与张国维先通声气,故此让张天如去,如今道路不靖,再加上个石敬岩……”
他却不曾想到,自己是猜错了,石敬岩与张溥离开,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甚至可以说,是要替俞国振办一件更大的事情。
第四卷二一二、妙算激风雷(二)
“无为州大捷!”“卖报卖报,《民生速报》最新一刊,无为州大捷始末!”
“老英雄石电马踏敌营,少好汉齐牛生擒寇渠!”
李广堰侧耳听着楼下报童的呼喊声,原本满是忧虑的双眼,这个时候不由自主稍稍松开,嘴角也弯了弯,露出一丝笑意。
流寇围庐州的消息早就传来了,然后传来巢……县之战的消息,再然后音讯便已断绝,只知道流寇围住了无为县,并且一把火烧掉了县城之外的襄安镇,好在镇中之人事先转移,因此除了少数遇难者外,大多数人还是逃过一劫。
想到这,李广堰眼前就浮起了一个身影。
虽然连《民生速报》中都没有详细介绍那个人在无为之战中的作用,但以李广堰之了解,那人定然才是巢……县之战、无为之战最大的功臣,李广堰原本就佩服他佩服得极深,如今这佩服就干脆变成了仰慕。
不过她立刻收敛住心神,目光转向缩在椅子上的小猫。
这只黄色小猫是她捡来的,孤苦伶仃,就像曾经的她一样。但她遇着了俞国振,而这只小猫,也遇见了她。
“招财,过来。”李广堰低声呼了一句。
小黄猫抬头看了她一眼,慢慢地眺了过来,然后跳上了她的膝盖。
“今天我们可要去见一位贵客你可要乖乖的,那位贵客,可是全天下最了不得的英雄的家人啊。”李广堰喃喃地说着,在小黄猫的额头上轻轻挠着。
老仆李茂的声音传了进来:“小姐,马车备好了。”
李广堰下了楼,李茂与墨竹正在楼下等着,他们看着自己家小姐的眼神,让李广堰觉得有些好笑。
那可是不加掩饰的崇拜!
这也难怪,从去年六月到现在,不过八个月的时间,李广堰经营的“云想衣裳”足足赚取了数万两银子的利润!
此时的金陵与江南其余商业城市,正带着一股狂躁的迷惘。或许是所有人都在潜意识中知道,这已经是大明朝最后的醉狂,因此那些中等以上人家对奢侈的追逐可谓无度。而这就使得“云想衣裳”这个品牌,大行其道,凡中人以上之家,几乎都可以在她这里购买到自己想要的衣裳。
如今她的缝纫机已经多达二百台,每日成衣数量高成四千件。也有嫉妒她的,但一来她背后是俞国振介绍的南京镇守司太监,她甚至还与范闲范公公义结金兰,认其为兄,并赠送了一成干股给范闲:二来她自己也游走于贵妇小姐之间,也颇结下了些人脉。因此,等闲之间,倒没有人敢对她如何。
至于想与她进行竞争,那就更不可能了,目前缝纫机唯有细柳别院能造,而细柳别院又仅向云想衣裳提供缝纫机,那些手工与云想衣裳竞争者,哪里能争得过机器!
李广堰今天要拜访的,是方子仪。
她的马车缓缓在街道上穿过,耳畔传来的,都是对无为之战的讨论。贼寇自入中都以来,从未受过如此大的挫折,因此下一步贼寇的反应,也是众人讨论的重点。
整个金陵城的人,似乎都舒了口气,此前他们还担心,贼人连攻连破,会不会打到金陵来,现在则不然了,众人都变得空前乐观,觉得贼人受此大挫,必然要被剿灭了。
他们口中经常提到的名字里,就有俞国振,无为幼虎与秦淮河上第一风流人,这两个反差极大的称号,却在同一人身上,让俞国振即使想要低调也不能。
每次听到的时候,李广堰就会觉得神思飘荡,情怀难禁。但随着她离目的地越来越近,这种情怀,就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她要见的,是她心仪男子的未婚妻。
方子仪听说李广堰已经来了,抿着嘴微微一笑,向着旁边的一女子道:“我是久闻她的名字了,却没有见过她,妹妹你可曾见过?”那女子明眸盼顾,显得极是聪慧,不过在方子仪面前,她却有些小心:“在襄安与广堰见过一面。”
“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人儿,竟然得了他的指点,做出这么大的事业。”方子仪微微叹了口气。
她确实是有些着恼,并且她很聪明,在身边这女子面前不掩饰自己的烦恼。俞国振太出众了,初相识时,她就知道这一点,双方订下婚约之后,她便开始担忧,像这样出众的一个男子,是不可能无人青睐的。
但她最担忧的不是这个,而是自己能在他身边有多重要的地位。
柳如是弯着嘴笑了笑,没有说什么,她当然知道方子仪的担忧。柳如是为俞国振整理庶务,几乎就是一个内管家,李广堰善于经营理财,可以说是活财神,就是一个小莲。也善于教授功课,在俞国振离开钦州时替他主持新襄的学校。
而这位未来的主母,却陷入迷茫之中,她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难道仅仅是在卧室之中生儿育女?
柳如是偷偷笑了一下,换了一天之前,她绝对没有这个闲心逸兴想这些事情,那个时候大伙还都在为俞国振他们担心呢。可自昨夜快马传来消息,整个金陵城便沸腾起来,而她们这些日日担心的女眷,也终于有时间去想些别的事情了。
“小姐,李姑娘到了。”就在这时,方子仪听到外头一个小使女进来道。
方子仪抿着嘴,对着镜子整了一下衣冠发角,她再达观,也不会愿意在与自己未婚夫有关的女子面前失了体面。这不是别的事情,而是一场战争,一场为了争夺自己所爱之人的战争!
“这位就是方小姐,早闻大名,未能来葬见,广堰实是有罪。”李广堰见到方子仪时恍惚了一下,然后上前行礼:“总在想着,怎么样的人物,才是俞公子良配,今日总算见到了!”她间接恭维,方子仪明知她心意,却仍然有些欢喜。
“今日请妹妹来,是有一件事情要烦劳妹妹。”寒喧完毕之后,方子仪抿着嘴微微一笑:“无为获胜的消息,妹妹应该也听到了吧?”[WWW。WrsHU。COM]
方子仪单论年纪,比起李广堰其实要小些,但她不容分说地呼李广堰妹妹,李广堰也默认了这个称呼。
“是。”
“前线大胜,我们这些后方闺阁弱质,也该为前线做些什么”
方子仪又向柳如是望了一眼:“所以,今日我将二位妹妹请来,便是商议一下。”
说到这,她微微一笑:“我与金陵城中不少官宦家的女儿有往来,可以请她们一起,二位妹妹觉得,咱们能做什么?”
她这话说出之后,柳如是一直的偷笑顿时敛住,而李广堰也立刻坐正了身躯。
大胜之后,能想到这一点,那么方子仪便已经是细柳别院合格的女主人了。她并没有让她的未婚夫孤军奋战,而是在自己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尽可能相助。
“小妹有一个计较如今苦寒,前方正需征衣。”
“这个倒不必,别院的家卫们不缺寒衣。”柳如是摇了摇头:“但冬日鞋袜,倒是一个好主意。”
“那便如此,咱们便联络金陵城中诸女子,为前线将士做鞋袜鞋垫,不拘何物,只尽寸心。如是妹妹,你是不是在《民生速报》之中也呼吁几句……”她们正在商议的时候,方以智与方孔烟正刚刚令管家送走石敬岩。
方以智看到了偏门处停的马车,问了一句得知是方子仪的客人,便没有往心里去。他却不知,自家堂妹,正在谋划一件同样会惊天动地的大事。
他一脸喜色地回到父亲的书房之中:“老大人,济民果然做得极出色,这正是机会!”
方孔烟却眯着眼,良久没有说话。
和年轻气盛的儿子不同,方孔悟在仕途中呆久了,许多事情,他想得都要深远复杂得多。
“老大人似觉不妥?”
“济民做事,比你要稳妥得多,还有克咸,当真该在济民身边多呆呆多学学,为了一介娼优,弄得神魂颠倒,偏偏那还是你替他招引来的!”方孔烟哼了一声,借着这机会教训了方以智一句。
方以智涎着笑脸,没有说什么,他知道文亲心里其实也是极为欢喜,特别是对他的眼光,能发现俞国振这样的英雄人物,他父亲是极为赞赏的。
“前几日留都惶惶不安,文武百官都是一筹莫展,如今却个个扑了出来,想要在这大功劳里分上一块济民借着这个机会安排此事,又是由此战中立了大功的史可法出面没准真可以一举将那人扳倒。”
“那不是很好么,奸邪不去,正人难立!”
“有什么好,换了你在朝廷上当首辅,如今这局势,你如何处置?”方孔烟哼了一声。
他并不赞成俞国振这个时候在与流寇的战场之外再掀起什么风暴来,但偏偏俞国振却做了,而且风暴的目标,竟然直指当朝首辅温体仁!
那个小子,这样做,必定有他的目的,他让石敬岩带来信件,想来是需要自己配合,可自己这个区区尚宝卿,能做什么?
第四卷二一三、妙算激风雷(三)
张献忠舔了舔唇角,泛黄的麻脸上,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他看了看四周,然后下令道:“进城!”在他面前,是庐州城,这座城已经没有任何可以阻拦他的力量了,不仅是没有了阻拦他的力量,这座曾经给他造成极大麻烦的庐州府城,如今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庐州府知府吴大朴的首绩,便在他的马脖子上挂着。这位曾经给他制造了很大麻烦,原本历史中让他吃了大苦头的知府,现在却死不瞑目。
“老张,还是你棋高一招,围点打援,果然将吴大朴引了出来。”老回回在他旁边嘿嘿笑道:“吴大朴这厮倒是胆壮,竟然会相信你假冒使者之言!”张献忠……哼了一声,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