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风暴-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多的则是陷入了深思之中。
夜色渐渐降临,黄文鼎觉得心中的不安更甚了,他眯着眼看着前方,眉头锁成了一个“川”字。
这个时候,他心中多少有些懊恼:毕竟未曾有真正领兵出战的经验。料敌料己都出现了失误。
最大的失误便是高估了自己这群乌合之众的行军速度,本来按他的计划,他在昨日就应该抵达襄安的,可直到现在,却还距襄安有十余里!
按捺住内心的焦躁,黄文鼎伸手招呼来一个亲信:“老梁,你带两个人跑到前头去。看看左右村子有无异动,记着,休要带武器,无论打探到什么消息,都立刻回来报我。”
“是……不过文鼎哥哥,你也太小心谨慎了。”那亲信应了声,然后嘿嘿笑了起来。
“去,速去!”黄文鼎现在杀人立威的心都有了。
“文鼎哥哥,咱们真没有必要这般小心谨慎,咱们现在足有一千八九百人,那个俞幼虎却只有三百来人,咱们是有心算无心,他却是毫无准备。”又一个亲信在旁道:“况且,文鼎哥哥足智多谋,如今在这等天色再晚些乘夜相攻,咱们必胜,定要将俞幼虎杀成俞病猫!”
“对对,原本就是一只病猫,一直未遇着文鼎哥哥这般英雄,才成了名。我从开始便觉得,这厮没有什么本事,手中也只有三百人,文鼎哥哥原用不着如此重视。”
听得周围一片宽慰声,黄文鼎苦笑起来。
他担心的确实不是俞国振手下的那三百人,而是俞国振展示出来的组织和指挥能力。桐城举事的消息传出去后,左近的乡镇民壮最初时必惶惶不安,此时俞国振只要稍有头脑,登高一呼,打出“保境安民”的旗号,便会有无数民壮家丁听从他,毕竟他有大义的名份,有官府的支持!
莫看他们在桐城一日一夜间便拉起了四千余人的队伍,可是俞国振只要愿意,在南京以西拉出数万人来还不是轻而易举!
至于这数万人可能只是乌合之众,黄文鼎对此根本无法笑出来:他的手下,可不也是乌合之众么?
靠着劫掠了两个庄子,他们才士气高昂地到了这儿,而且才攻破两个无险无墙的庄子,他们就一个个骄纵轻狂起来!
这样的部下,他一个人,便是有通天的本领,又能做到什么地步?
“先这样吧,只要击破俞国振,周围便无人敢聚旗与我为敌,那是我再下狠心整治一番,拉出一支能打能拼的老营……”他心中暗想。
当夜幕终于完全降临时,他们的队伍离襄安也不足十里,而这个时候,他派出去的老梁终于奔了回来。
第二卷九九、雷鸣一声破贼胆
“如何,襄安左近村子,可有什么异样?”黄文鼎迫不及待地问道。
“咳,哪有什么异样,哥哥说了不要惹事,兄弟也没有进去,只是远远瞧着,村子里鸡犬之声相闻,没什么异样!”
那老梁终究不是受过专门侦察训练的,只看表像,自然没有看到任何异样,比如说,各村之中,老幼妇孺没有一人在外走动,青壮就是在外也始终保持警惕。这至少证明,他们这伙贼人接近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这里。
黄文鼎再狡黠,也不能不被老梁带回来的消息误导,得知没有什么异样,他精神一振,原本的担忧也减轻了许多。
“甚好,甚好!”他抚手道:“诸位,传令,加速,襄安镇子不小,若是能破之,咱们在此好生乐乐,子女金帛,你能抢多少便算多少!”
这一路上来,他们劫掠毁灭了两个村子,对于被各种破坏勾当激起野蛮欲望的乱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听闻能在襄安去放手抢掠,顿时让他们士气高昂起来:“兄弟们,抢金抢银抢娘儿们!”
有了这股士气,不到十里的路途当真算不得什么了,一个时辰左右,他们便来到了西河之畔,开始寻船渡河。
黄文鼎算是聪明的,并未直接在襄安渡河,而是选择了离襄安数里的梅家渡。当他们攻入梅家渡时,却发现这个临河的村子里竟然一人都没有,看离开的情形是极为匆忙,显然他们的行踪还是被发现了。
“灶堂里的火都是燃着的,走了没有多久!”一人向黄文鼎禀报道。
“找船。找船。乘着他们还不知我们目的,立刻渡河!”
到了这一步,黄文鼎知道就算俞幼虎得到消息有了准备,他也只能强攻,否则此时撤退,他手下的人只怕会逃走大半。
梅家渡船倒不少,两艘较大的渡船,再加上一些渔船。可同时运百余人过河。黄文鼎让老梁带着数十人先过河,见对岸没有任何反应,这才正式分派人手。西河并不宽,水势也平稳,来回一趟连半刻钟都不要,真正耽搁时间的还是上下船。大约到了亥时二刻,他们已经渡过三分之二左右,这个时候,黄文鼎也踏上了对岸的地面。
见他过来了,老梁笑着道:“文鼎大哥。咱们先过去吧?”
“急什么,早一步晚一步都是……”
话说到这,突然间,黄文鼎心悸跳了一下。猛然抬头向东望去。
东南方向就是襄安镇,借着星光,隐约可以看到镇子的轮廓。黄文鼎向那个方向望了好一会儿,心中的不安更胜。
太静了,整个镇子连一点火光都没有!
“不对,不对……”
此时黄文鼎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落入了陷阱之中,但要他就此退去,放弃这个以多打少的机会,他又心有不甘。在他心中,总怀着侥幸心理,觉得凭着自己近两千人,攻打不过三百出头的俞国振。应当没有什么问题。
最多是裹挟来的乱民死伤重些,反正击败了俞国振,自己可以召来更多这样的乱民。
一念至此,他下定了最后决心。
“让后面的快些渡河,别磨磨蹭蹭,再耽搁,我们可就自己去襄安城抢金银玩女人,不等他们了。”他下令道。
那些船全部向回行去,就在对岸又开始向船上装人的时候,突然间,在南面沿着河,几个火堆冲天而起!
那火势瞬间大了起来,照得夜空透亮,在火势之中,影影绰绰的有无数人影。这些人一声不吭,肃然而立,看上去极为诡异。
“有埋伏!”有被裹挟来的乱民大叫起来。
“怕什么,不过是装神弄鬼,我们人多,便是真有鬼神,今天也要将之屠了!”黄文鼎见敌人出现,心中反而安定下来,他厉声道:“大伙准备……”
正待喊冲杀,突然间,那边火堆中走出一个大汉,他手中拎着一根竿子,竿子上挂着两颗圆圆的东西。
“黄文鼎,这是我家小官人赠你的礼物,派个人来拿去!”
黄文鼎一愣,对方竟然知道他的名字!
他们近两千人到了无为界内,行踪是隐瞒不到的,但对方连他这个首领的姓名都知道,证明对方了解他的底细!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停在那挂在竿头的两个圆圆的东西上:“那是……首绩?”
他手下尽是乌合之众,自然没有什么阵列不动如山之说,见那大汉将杆子插在地上然后退了回去,便有人向前挤,想看清楚那礼物是什么。
见这一幕,黄文鼎心知不妙,无论那礼物是谁的首绩,都可能给他的部下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因此他当机立刻,大喝道:“冲,冲!”
“杀啊,杀啊!”
他身边的亲信都大喊起来,鼓动着叛贼乱民一起向对方冲去,虽然影影绰绰间看不到对方究竟有多少人,但想来不会超过三百,他们如今过了河的已经有一千二百余人,对付三百人,应该不成问题。
不过这几天的抢掠,黄文鼎的亲信都已经抢饱了,不再是当初身无分文的穷汉。人一有钱,便会惜命,他们此时自己亲自前冲的少,多是在后头催促那些急着立功刻掠夺的乱民向前。
在他们催促之下,乱民开始前冲,可就在这时,那汉子将一个火把扔了过来,他方才树起的竹竿下的一个草堆顿时也被点着,随着火光,那两个人头被照得清清楚楚。
“啊!”
有认识这两个人头的,顿时惨叫起来。
就是黄文鼎,也忍不住惊呼出声,他方才没有看清楚,现在则一眼认出。这两颗人头。正是张儒与汪国华!
“桐城乱贼头目张儒与汪国华首绩在此,黄文鼎,只缺你的了!”那大汉冷笑着道:“你们不是结拜为义兄弟么,现在正是同死之时!”
“假的,假的,不要信他们,那一定是假的,张汪二位将军在桐城。怎么会死在他们手中?”黄文鼎声嘶力竭大叫道。
“我家小官人一日一夜奔袭二百里,你离开桐城的当夜便攻入城中,击杀张、汪二贼。”对面的大汉又是冷笑:“我家小官人说了,首恶必诛,胁从免死!”
“首恶必诛,胁从免死!”
在那大汉身后的众人,突然齐声暴喝,声音震得群贼脚下都似乎颤抖起来!
“不要听他们的,攻下襄安……”黄文鼎还在试图稳住局面,可这个时候。除了那些路上被挟迫加入的几百人,凡是见过张儒与汪国华的,都已经认出了这两颗首绩。
原本群贼如此猖狂,原因就是他们轻易攻下了桐城。而且在桐城还有数量更多的同伙。可现在知道桐城已失同伙已死,哪里还有勇气,甚至连分辨局势的冷静都没有了。
大多数贼人都是乱民,人多在一起壮胆罢了,当胆气全无之后,他们除了像没头苍蝇一般乱逃。就只能跪在地上瑟瑟发抖。仅仅是两颗头颅,贼人勉强维持的军阵便完全散了,不少人都盲目乱跑起来。
黄文鼎知道,这个时候若真乱掉,那么他就彻底完了,他厉声道:“跟我冲,跟我冲!”
一边喊。他一边带头向前冲,他的亲卫也跟着冲上来,百余人发动攻击,倒是带着一些反应不过来的乱民跟着也冲向对方。
可就在这时,在他们侧后,猛的又是杀声响了起来。
“黄文鼎,俞国振在此,拿命来吧!”
俞国振绰枪大喝,这一喝声在黑夜中回荡,倒让他觉得自己很有些《三国演义》里张飞喝断当阳桥的威猛。
随着这声喝,四周黑暗中铜锣声响成一片,一个个火把被点燃,放眼望去,不仅是河这边,就连河那边都是火把组成的川流。这么多的火把,谁也不知道那有多少人!
黄文鼎亲自冲锋带起来的一点士气,也顿时宣告瓦解,就连他的亲卫也出现动摇,不少人也想逃走,他在马上连接斩杀了两人,却丝毫也没有用处。
“俞国振,我必杀你!”
眼见局势不可收拾,黄文鼎愤然道。
“文鼎哥哥,今日中了这贼子奸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老梁此时满肚子懊恼,他分明在附近的村子里侦察过了,可是却没有看出对方有埋伏,今日陷入此局,倒有一大半是他的责任!
想到这,他拉住黄文鼎的缰绳,指着南方道:“我替哥哥杀出一条血路,哥哥记得给我报仇就是!”
说到这,他双手各持一刀,催马就向南面冲去。如今贼人都已经慌成一团,他一带头,便有几骑随着而去,而其余贼人也看到,南方似乎没有什么火把,想来埋伏要少些,因此便有数百人随着他向南突去。
黄文鼎见到这一幕,正想阻止,但心中一个念头转起,他咬着牙,让自己到嘴的话又退了回去。
此战至今,他知道自己处处被俞国振压制住了,他心中虽然仍然不服气,但也不得不承认,俞国振远比他原先想的还要狡猾。因此,他料想那看似埋伏较少的南面,只怕又是一个陷阱,倒是东北角,莫看火把密集,可更有可能是虚张声势“俞国振只有三百余人,这是肯定的,他必然是在虚张声势,只可惜这些乱民小挫即溃,否则真交起手来,胜负还未定!”他心中暗想:“我今日受挫,回桐城重整人马卷土重来就是,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第二卷一百、电光飞闪断贼头
老梁向南走之后,黄文鼎便向东北角冲去。但才走了不足五十丈,他就听到前方喊声大作,甚至还有鸟铳声响起和火光闪动,他心中一冷:这东北角火把密集并非作假,而是真的埋伏有这么多人!
“俞国振哪来如此多人?”他心中当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可是如今既然选了这条路,他也回不了头了。
他看着还有三百余人人与自己在一起,而且共中有数十人都骑着马,便一指前面方向:“随我一起杀出去,杀透重围,便是活路!”
“杀!”
几十骑同时向他所指的那边冲了过去,但襄安虽是江北,可同样河网纵横水田密布,如今又是在河边上交战,几十骑哪里展得开?
可拦着他们的,也不过是附近的乡勇民壮,被他们一冲,顿时倒卷浪一般散开,见到这一幕,黄文鼎大喜,心中总算明白,原来这些人虽然不是虚张声势,可与虚张声势也相差无几!
乡勇民壮,打胜仗之后收拾溃败残寇还行,与拼命求生的穷寇相抗则用处有限。黄文鼎一个突击便击溃了拦截的民壮,回头再望,跟着他而来的步卒虽然大多给拦住了,可是那几十骑倒都冲了过来。
俞国振皱了皱眉,他一直盯着黄文鼎,对方突围的时机掌握得非常好,先是派出一队人向南分散注意,然后再带着骑兵向东北。虽然俞国振将这一幕看得清清楚楚,可战场情形瞬息变化,他便是想下令追击这边的贼人也晚了。
黄文鼎既是贼人之胆,也是贼人智囊。虽然俞国振不怕他。可让此人逃脱了的话,后面只怕还会有些麻烦。
贼人骑马,也唯有骑马者才能追上,俞国振这个时候有些懊恼,自己竟然未骑马来,这算是一个小小失误。
他身后突然一声笑:“俞公子稍安,且看老朽替你杀贼。”
紧接着,一道身影从乱战中杀出。直接扑向一个骑马的贼人,那贼人抡刀乱剁,那身影也不闪避,挺枪在贼人砍中之前将之刺落。紧接着他抓住缰绳纵身一跃,直接跳上了马,那马长嘶着几乎人立起来,却被他轻轻一笼缰绳,便安抚住了。马蹄声响,他一人单骑而出,在马上的身体随着马的腾跃而起伏。手中绰枪,“泼辣”一声,便将一个贼人挑落马下。
贼人的马都是在桐城中抢来的,不过几十匹罢了。能骑马的,都是死心塌地的骨干。但他们的骑术,实在不咋样,虽然已经突破了民壮的拦截,可是马速却慢了下来。那人骑术却是极高明,转眼便越过民壮。突入其中,左挑右刺,如入无人之境,转眼之间,便是十余名贼人落马!
“你是什么人!”黄文鼎没有想到,俞国振身边还有这样的人物,借着火光。他看到对方花白的胡须与冷电般的目光,忍不住想起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人物,大叫道:“黄忠?”
“取你性命者,石电石敬岩!”那人一吼,马猛然加速,将隔在他与黄文鼎之间的两名贼人又刺倒,转眼间,便到了黄文鼎面前!
黄文鼎挥刀想要反击,可是一股大力袭来,让他手中的刀飞了出去!
“痛快,痛快!”
石敬岩摘下腰间的皮囊,饮了口酒,放眼四望,诸贼竟然不敢上前来抢黄文鼎。他回拨马头,回到俞国振面前,然后将肋下夹着的黄文鼎向俞国振面前一扔。
他只是一个照面,便将黄文鼎擒了下来,若是步战,或许还没有这么顺利,可是在马上作战,黄文鼎一身实力连一半都发挥不出来。
黄文鼎未死,被摔了一下狠的,却还想爬起来,结果两边的家卫少年立刻下去,直接将他架住。
他也是枭雄本色,一见情形不对,立刻大声道:“俞公子,俞小爷,小人服了,小人愿降,小人愿将功赎罪,只求俞公子留小人一条性命,小人愿为公子效力!”
一边拼命叩首,他的眼中却闪着阴鸷的寒光。
此次战败,他仍然觉得,不是他的错误,他在战术上并无任何失误,完全是败在跟随他的乱民吃俞国振之计,瞬间崩溃的结果。
“我不能死在此处,只要我还能活着,终有复仇之时……这个俞幼虎,年轻多智,必然是气盛的,我若对他低头,他想着招揽四方英雄,或许就收容了我,在他这里混个三年两载,到时将他这套练兵之法学到,我便可以脱身而去,重整旗鼓,终有一日,再来寻他报仇!”
黄文鼎心里打着的算盘,当然谁都不知道,为了让俞国振更信任,他又大叫道:“小人颇通军略,交游广阔,必然对俞公子有用!”
他觉得自己看俞国振是极准的,此人绝非池中之物,越是如此,便越想招揽四方人才,想来他会惜自己之才,收下自己。
俞国振笑了笑,向着齐牛眨了一下眼,齐牛抡刀便剁,黄文鼎的首绩便滚落一旁。
即使到死,黄文鼎都是满脸愕然,就算俞国振不要他效力,也该交与官府处置,怎么连审都未审,就直接将他处死了?
他却不知,张儒与汪国华卖代皇免火旗卖了十二万两银子,这么一大笔钱财,若是他活着,那么必然有人会追究,可若是他与汪国华、张儒一样死了,那么这就成了无头公案,谁也追究不得了。
即使不是为了这十二万两银子,俞国振也不会留他。像他这般人物,在俞国振眼中,不过是只懂破坏不懂建设的蠢才,离人才还差十万八千里。就算是人才,俞国振自己培养出来的高家兄弟、罗、叶、齐等诸人,难道就不堪用了么,实在不济,像石敬岩这样的老人。也可以招揽。唯独他黄文鼎这样反复之辈,是绝对不能招揽的。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选择俞国振并不反对,但对于那假借造官府反之名,行屠戮百姓之实者,俞国振半点好感欠奉!
俞国振没有再看他一眼,这一战绝对全胜。剩余就算还有些贼人负隅顽抗,也很难造成大的伤害了。他径直走到石敬岩马前,替这老武师牵着缰绳,见他这动作,石敬岩哪里敢受,慌忙从马上翻下,拜倒在地上。
“俞公子,你莫折杀老儿了……”
“石翁请起,此贼祸乱两府之地,手中沾满无辜者之血。石翁擒杀此贼,替庐州、安庆二府除一大害,此功非同小可,晚辈替石翁牵马。不过是聊表敬意罢了。”
“石电是粗人,却也知晓,一将之勇无济于事,若不是公子布置周全,又来回五百里奔杀,哪能平定这两府之乱!”石敬岩诚恳地道:“老朽老矣。若是俞公子不嫌弃,还能供俞公子驱驰!”
他早年有心于行武,但仕途极不得意,到了晚年才被钱谦益赏识,可是这时的钱谦益也已经退隐田园。因此,石敬岩原本以为自己这一身的本领再也没有了用武之地的,却不曾想被钱谦益荐给俞国振后。先是擒闻香教主王好贤,后又是捕桐城巨寇黄文鼎,这连接的功劳,已经让他觉得不虚此生,有足够向儿孙夸赞的功绩了。
俞国振也明白他的意思,将他一把扶起:“石翁何出此言,天生我才必有用,石翁如今还没有到冯唐的年纪,终有用武之地!”
石敬岩起身站起,他看着周围,黑暗中火光点点,四处都是喊杀之声,但兵刃格斗的声音已经听不见了。他感慨地叹了声,那些四方来的乡勇民壮,只怕连贼人都没有看到,此战就获胜了。
以三百破敌近两千,这等战绩,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
打扫战场的事情,这一次交给了留守的高大柱,俞国振他们短短的五天时间里来回奔波五百里,打了两场仗,也该到了歇息的时候。就是俞国振自己,回到别院之后,稍事洗漱倒下便睡。
跟随他进了卧室的柳如是、小莲对望了一眼,悄悄将门给他关上,两人睡在外间,听着里头传来的轻微的鼾声,这几天来空落落的心,突然间安稳了。
“如是姐姐,今年过年,可全都给那群贼人坏了,但愿明年过年,能平平安安。”
“嗯,但愿。”柳如是叹息着道。
但她心中却知道,天下风云激荡,太平年……只怕是越来越少了。
这一夜俞国振睡得极香,次日早晨的晨跑,这个坚持了多年的习惯都暂时放弃了。当他醒来时,外头天光大亮,难得的晴日透过窗纸照在他的床上,他微了一下眼睛,觉得四肢仍然有些发酸。
他没有急着爬起来,而是静静想着这几天的收获,然后微笑了。
从初一夜紧急出动,到初五夜回到襄安,四天的时间内,他的收获可谓巨大。
首先是练了兵,此前都是以多打少欺负一下零散的水贼湖匪,而这一次却是以少打多,而且是长途奔袭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对于家卫少年来说,经历过这一次战斗,他们都可以算是这个时代中的精锐士兵了。
其次是扬了名,想来在皖江一带,自己的名声会更响,登高一呼,愿意追随者的数量会更多。可惜的是,皖江这一带朝廷的控制力还是相当强的,他若不想立刻造反,就无法将这地方作为自己基业的根本。
再次则是那十余万两银子,俞国振的计划是永远不嫌钱多的,有了这笔银子,他可以加大投入,可以在中原一带多招募流民,可以在技术积累上投入更多的资本!
“国振,国振!”
外头却传来了呼喊他的声音,紧接着,他听到一家卫少年与小莲的谈话:“三位老爷来了,小官人醒来没有?”
俞国振振作了一下精神,这场大战,三位叔伯定然想知道详情,而且,这次闹得动静太大,有些事情,也必须与三位叔伯通通气,特别是五叔俞宜轩,或许又有用得到他的地方呢。
第二卷一零一、臣非臣师非师
俞家三兄弟静静坐着,没有一个人说话。
若是换了两年之前,莫说俞宜勤,就是年纪最长的俞宜简,这个时候也一定背着手没有仪态地在屋子里转悠。
不过,在俞国振崛起的这两年里,各种大事,他们都算见惯了,养气的功夫也随之见长。
客厅里的西洋座钟敲响,那是九点了。俞宜轩咳了一声:“大哥,南京那边的准备如何了?”
“只等着咱们这边发货过去,除了咱们自家的铺子外,徐家也有意分一杯羹,国雄那边寄来的信,说是年后徐东主会来咱们这拜望。”
徐东主便是徐林徐仲渊,俞家将棉布交与他经营,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而俞家所需的棉花、铁料、纸张,也都是通过他来收购的。在有俞国振支持而缓过气来之后,徐家的生意渐渐恢复旧观,俞家与他的生意,只占他家整个经营额的一成左右,但他与俞家的关系却未因此冷淡下来。
“国振对这些书寄予厚望,无论如何也得经营好来。”俞宜轩身为读书人,自然知道书的威力。
“嗯。”
正说话间,俞国振走了出来,三位叔伯都站起身,俞国振长揖行礼:“各位叔伯,请坐,请坐。”
“昨日你累了,我们便未来打扰,桐城之事,情形如何?”
俞国振笑了:“不过是一群土鸡瓦狗,手到擒来。”
他倒不是自我吹嘘,一来这是事实,二来他也想坚定一下几位族中长辈的信心。俞国振知道自己的短板。手中的少年家卫用来战斗是不成问题,可管理庶务,他们就嫩得多,必须借助族中的力量。
不过现在已经好些了,那些在战斗中伤残不能继续的少年,被俞国振有意安排到族中的店铺、田庄之中,他们在家卫中所学的东西,渐渐与如今新的职司相结合。
他将桐城之战的情形说了一遍。自然没有提那十余万两银子之事,听他说完之后,俞家三位长辈都是大感振奋。
“如今我们俞家的声名便是安庆府也知晓了!”
“只怕安庆知府现在在头痛,该如何向天子上奏折。”俞宜轩考虑问题角度与宜简宜勤都不相同,他笑着道:“东南腹心之地。却发生如此逆反之举,他一个失察之罪是脱不了的,那位被杀了的桐城县令倒好,一死百了。”
就如俞宜轩所言,安庆知府皮应举确实焦头烂额,当他的奏折递到了北京崇祯手中时,崇祯几乎愤怒地掀翻了御几。
“这便是朕仰赖的子民!这便是大明的缙绅!”
放在他面前的,除了安庆知府皮应举的奏折。还有南京提督操江马鸣世的奏折,两份奏折之中,都将桐城民乱的责任,归结于劣绅的恶行。
“陛下息怒,这等劣绅,自当严惩,东南局势,几乎为之所坏!”温体仁奏道:“好在贼乱已平。如今当善加安抚,以免再生事端。”
“卿既如此说,有何良策?”
“应天巡抚,当追其罪,另委贤达,替陛下分忧。”
温体仁此时仍未被任命为首辅,事实上。他只是以次辅代行首辅之权。崇祯皇帝在赶走周延儒之后,似乎对任命首辅一事起了戒心,温体仁虽然大权在握,却还是有诸多掣肘。在内有文震孟等东林遗老,在外各地抚臣之中。亦多是温体仁政敌,因此,他曾经想着在朝堂之上安插心腹,甚至不惜提拔当初魏忠贤一党,可这些都受到了抵制。
崇祯连连颔首,出这般事情,时任的应天巡抚难辞其绺。
所谓应天巡抚,又称苏松巡抚、江南巡抚,实际上是巡抚十府之地。崇祯想了一想:“卿觉得何人足任此职?”
“臣以为……唐世济素有廉名,可当此职。”
“唐世济?他如何能当得!”崇祯闻言不悦:“卿为何会荐他!”
温体仁心中一跳,没有想到皇帝对唐世济竟然如此不喜,不过他自有理由:“唐世济十六岁便为县令,向有清廉之名,善断案理财。陛下欲稳东南,所忧者不过是劣绅豪奴不法之事,世济擅处置,臣故荐之。”
“臣以为不然!”
这虽非大朝会,但在场的却也不只是温体仁一个,立刻有人起来反对道:“鹿世济欲引阉党入朝,已然被劾,如何能巡抚江南。论及抚乡安民,臣荐张国维!”
温体仁闻得此言,心再度一跳,不过,他并未再说什么。
崇祯看了温体仁一眼,心中有些不豫。
自温体仁将周延儒赶出朝堂之后,京城之中便流言四起,将这一年多来的天灾人祸,尽数归于温体仁身上。民间甚至有“崇皇帝,温阁老,崇祯皇帝遭瘟了”的童谣,这消息,自然也被厂卫传给了崇祯。
崇祯相信,温体仁是孤臣,不结党营私,所以才会被人如此攻讦,可国事如此败坏,总得有一个有才能的人出来收拾。温体仁有些才能,可比不上周延儒,而且此人声望不足,士林中反对之声极大,或许……该再往内阁中补充人手了。
江苏宜兴,张溥满脸喜色地看着周延儒,而周延儒则捻须良久不语。
“这是老师起复的机会,这个机会,不可放过!”见周延儒犹豫不决,张溥不快地道:“天赐不取,必得其绺,老师何必多思?”
“天如,你性子太急切……”
“老师,非我性子急切,国家大事,不急如何能行?”张溥道。
他的态度有些咄咄逼人,不过面对自己这个弟子,周延儒却硬气不起来。当初他为内阁首辅之时,与东林交恶,在士林之中声名实在不好,他想起复。没有士林支持绝无可能。
“如今内阁之中,有钱抑之在,我起复是否,无干大局……”
“如何无干大局,钱抑之虽是东林宿老,却不是温体仁对手,欲对温体仁,非老师不可!”张溥再次打断了他。
周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