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风暴-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张溥心情复杂地看着这些库房,在一些敞开的大门里,他看到了煤和他说不出名字的矿石,另外一些则明显是粮袋。
这些库房里储存的货物,只怕就值百万两吧。在旁边偷听众人说话的田常咂了一下嘴,这些货物在源源不断地运进运出,那么……一年南海伯手中经过的流水,至少是一千万两,啧啧,好一位活财神!
“咦,那车轮……那车轮是怎么回事?”徐林虽然很熟悉新襄,但这也是时隔着半年没有回来,因此看到一样让他觉得有趣的事情,不禁问道。
“若不是仲渊看到,我还没有注意——竟然给他们制成了,张道长,此物名橡胶,这应该就是癸泉子道长的杰作之一了!”
“橡胶……”
对于橡胶的硫化应用,俞国振是投入不少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的,他很清楚橡胶对于百姓生活的重要作用,这其中首先就表现在车轮之上——有了橡胶车轮,板车、三轮车、马车甚至自行车,都会变得轻便,原先困扰城市道路建设的辙印问题,便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崇祯十年初春,路易斯?加西亚运来了第一船原胶,到现在已经过了一年半,这个西班牙人甚至又送了两船橡胶过来,因此除去试验消耗,新襄目前储备了一千二百吨的橡胶。
当然,这是俞国振北上之前的事情,看到那到处转的橡胶车轮的手推车,俞国振可以确定,自行车等东西也已经弄出来了。为了研究蒸汽机的应用,宋应星领导的工作小组对于齿轮、链条等的研究可谓至极,特别是滚珠轴承已经研究出来——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将小钢珠嵌入内外两环中间对新襄来说并不是什么太困难的技术。而在滚珠轴承出来之后,自行车的设计图便被俞国振扔了出来。
果然,他们很快就看到了骑着自行车的人。
“那是什么车,两个轮子竟然能奔驰如飞,不逊于骏马!”
“莫非是风火轮——只是既未看到风,也未见到火啊?”
“当真是……当真是……神乎其神啊!”
除了俞国振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看到自行车,对于他们来说,这样式古怪的车子,能保持平衡就已经是奇迹了,而且还能够快速奔跑,这就更是奇迹。
俞国振看得也是精神振奋,加上了橡胶轮胎的自行车,其速度可是要比马车快!从新襄城区到新港,约是十五里的路途,马拉的轨车需要一个小时,而自行车的话只怕只需要二十分钟,若是全力,甚至会更快!
众人的注意力都被那辆自行车吸引,俞国振却看着骑在自行车上的人,然后嘿然笑了笑。
竟然是蒋佑中。想想也是,这辆自行车没准就是第一辆,他骑出来一则是炫耀,二来么也是验证一下。
蒋佑中已经不再是八九岁的小孩,从崇祯五年到如今,已是六年过去了,他长成了十五岁的壮实少年,而且他在机械与数学上的天赋被完全发挥出来,即使是宋应星在他面前,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他原本得意洋洋地骑着车从码头这端飞驰到另一端,所到之处,那些码头的管事和工人都是纷纷笑骂,然后又是一脸艳羡。
在新襄,众人收入高是事实,但是……新襄永远有新的产品推出,将众人的银钱又收回去。当然,众人也可以考虑完全省吃俭用,但别人家都是玻璃窗,你总不能还用窗纸糊吧;别人家都点上了沼气灶,你总不能还去烧劈柴吧;别人家的冲水便池既干净又方便,你总不能还到外头随意找一地点蹲坑吧——在新襄随地大小便可是要重罚的!
所以,钱啊,总是不够用。
但很快众人的注意力就不在他和自行车上,众人的目光都转向了靠港的蓬莱号。
因为蓬莱号上升起了一面巨大的旗帜,那是生翼的虎旗,在新襄,唯一能用这旗号的,就是俞国振。
升这面旗帜,也就意味着俞国振随蓬莱号一起到了。
蒋佑中顿时欢喜起来,俞国振不在的这段时间里,他可又积累了不少问题想要请教,虽然他也有雷发达雷发宣兄弟可以切磋砥砺,可如今能在实学上再教授他的,唯有俞国振了!
第八卷四二六、人间亦有白玉京(二)
“好一座白玉京!”
看到处处刷得雪白如玉的墙面,盗泉子吸了口气,喃喃地说道。
刷一层石灰,倒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但是刷得这般雪白,那可是需要不少人工钱财。若是住处,那还好说,毕竟图个漂亮,可这些都只是仓库,那就太过奢侈了。
“不过……癸泉子师兄,倒不曾说南海伯性喜奢华,我见他一身衣裳,与身边护卫几乎毫无差别,便是金银珠玉,在他身上也绝对找不着。那么,他为何要用石灰粉墙,效那隋炀丝绸包树之举?”
心里浮起这个念头,不过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盗泉子的经历,早就让他脱离了一般的装神弄鬼境界了。身为天师张氏后人,又兼长三教,不轻易为外物所动,这是起码的要求。
船靠着岸,众人依次下来,头等舱的乘员是有优待的,但大伙都颇为矜持,等着一等舱和二等舱的乘客都离开后,他们才下了码头。
踏在水泥地面上,不少人都忍不住跳起来跺跺脚,看看这个地面“岩石”是真是假。盗泉子虽然未这样做,不过还是仔细打量着这地面,这应当就是癸泉子在信件中所说的“水泥地面”吧。
然后就看到原本在码头上四处逛着的穿着类似于虎卫制服的人纷纷跑了过来,用极短的速度集合,列队,紧接着,一个少了半只胳膊的人从其中走出,用仅存的手举上眉梢。向着俞国振行礼:“新港码头港务局人员集合完毕,请公子指示!”
这少了半只胳膊之人眼神锐利,举手投足干炼利落,盗泉子看得眼前一亮:若非有残疾,当真是好男儿!
不仅是他,那集合起来的十余人,几乎个个如此。多少有些残疾,但却没有一般残疾人的那种颓废消沉,反而个个斗志昂扬。只看到他们。便可以想像得到,这里是一座多么有激情与活力的城市。
“礼毕,诸位辛苦了。还请回到自己岗位去,解散!”俞国振也同样举手至眉梢,还了一礼,然后解散了这群人。
“这些都曾是南海伯大名鼎鼎的虎卫?”盗泉子问道。
“正是,都是勇士。”
盗泉子点了点头,没有再问,心中却是对俞国振更生几分敬意。自古以来,驱使勇士的名主不知有多少,但是在勇士成了残疾之后,仍然重视的。却是绝无仅有。
除了仁心之外,这也证明,俞国振是念旧情的人。
众人才走了几步,突然间听得身后响起了巨大的声音,他们不由得讶然回顾。俞国振笑道:“无妨,无妨,乃是锅炉声响,我们如今人力仍嫌不足,故此用了一些旁处没有的机械。”
俞国振所说的,就是蒸汽起重机。
原本蒸汽机最初的作用是给坑沿里抽水。用来抬起重物自然是轻易的事情,特别是新襄所有的船都采用标准化装箱模式,长约四米、宽约两米的箱子,根据其内载物不同重量也不同,原本码头上是用畜力加滑轮和龙门吊来将之吊起,现在则换上了蒸汽机。
这也是宋应星等弄出蒸汽机之后的第一实际运用方法,只是对煤的消耗大了些。
眼见在这隆隆轰响的机械带动下,一个长长的吊臂伸向蓬莱号后半部,然后将一个个大木箱子吊了出来,无论是张溥还是盗泉子,都是目瞪口呆,就是徐林,见了也眼睛发直:在他上回来新襄时,尚未见到这种情形!
不少随蓬莱号来此的商贾,这个时候都在码头等着,然后一个箱子吊出来,顿时会有商贾过去道:“这箱子是我的,是我的……”
“那是在做什么?”张溥见这些商贾纷纷拿着什么东西去与码头的管理人员核对,然后箱子便被拉上牛车,送到一个个仓库里去,而商贾本人也跟着过去,不由得问道。
“哦,那是在报关,凡入新襄的商品,和出新襄的商品,都需要报关税,自然,不同商品税率不一样,像酒之类的奢侈品,入新襄税率就要高些,但棉花、矿石、生丝之类的原料,入新襄的税率就要低些。”俞国振笑眯眯地道:“大体上来说,平均税率是在九到三十七之间,唯有部分物品的关税达百分之一百以上。”
“什么,国朝商税是三十税一……”
“这不是朝廷商税,是新襄商税。”俞国振淡淡地道:“国朝商税三十税一,故此两浙徽晋豪商富可倾城,而朝廷想要赈灾却只拿得出区区六千两银子。”
今年如同去年一样,仍是蝗旱连连,其中山西有二县已经惨到了易子而食、折骨为柴的地步,可是朝廷拿出的抚恤赈济银两,却只有区区的六千两,这在石米价格已腾贵到八两的情形下,只能买到八百石不到的粮食,再加上各级官吏层层伸手,百姓们一人还不知能不能分到一粒米!
张溥咳了一声,他决定不就具体问题与俞国振争执:“若是朝中尽皆正人君子,此事易耳……”
“天如这样说,好吧,假如天如为当朝首辅,复社诸君子充盈朝堂,国库就会有钱了么?天灾就会结束了么?百姓饿极了就会不从寇造反了么?关外建虏就不入长城了么?”
张溥越是想要回避,俞国振便越抓着具体事情不放,听他连着几个问题,张溥笑道:“济民还是性子太急,治大国如烹小鲜,正人盈朝,徐徐图之,自然水到渠成了。”
俞国振哈哈大笑,看着张溥的目光多少有些怜悯。
这种怜悯的目光,让张溥很不适应,他并不知道俞国振心中想什么,但即使俞国振封了南海伯,张溥仍然认为,自己这两榜进士出身,才真正有怜悯别人的资本。
张溥是个聪明而且意志坚定者,但是,他终究是跳不出自己的圈子,跳不出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固此,他和他维护的那些东西,攀附在大明肌体上吸血,最终和大明王朝一起走向绝路。
俞国振无意阻拦他们走向绝路,但是若他们想将华夏的前途和命运也绑架,那是绝无可能!
话不投机,便没有再说什么,倒是田常目光灼灼看着那个起重机,心里盘算着一台这样的玩意儿能值多少钱。
出了码头不久,就是围墙,众人只能从围墙围出的通道过去,在进入通道时,俞国振等人是直接拿出一样证件给予对方看,对方便登记放行,而张溥等人则被拦了下来。
“为何拦住我们?”田常带着十余个仆役,这个时候嚷了起来。
“每个人进入新襄都需要登计,另外还得接受卫生检疫,避免带来传染疾病和混入别有用心者。我看这位先生相貌不俗,想来也不希望有谁将疫病带来,传染给你吧?”
守关的倒是好脾气,笑眯眯地解释道,张溥看到不仅是他,就是俞国振也只是入了关,然后便带入了一间屋子,那屋子里坐着几个穿着白色道袍的人,为俞国振把脉,再将一根玻璃管子交与俞国振,俞国振将之夹在胳肢窝下,便与那些人谈笑起来。
众人便不再作声,田常眼睛不停地眨着,心里越发地谨慎,这位南海伯的规矩还真大,他可是奉着国亲之命来的,要不要摆出自己身份?
看了张溥一眼,田常觉得,张溥肯定将自己的身份透露给了俞国振,但俞国振没有来拜望他,也没有给他优待,这其中必有名堂。
从蓬莱号下船的,也不过是两百余人,十个通道,很快就登记好了自己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原来籍贯、来新襄的目的、拜访的友人姓名与“工作单位”。然后便领着一根玻璃棒儿,将有金属的一头夹在了腋下。
这便是体温计,测量来人有没有发烧者。几乎所有传染疾病都会引发炎症发烧,因此是否发烧便被充为是否需要隔离的第一个标准。近三百人当中,找出了十来个发烧的,这十来个人便被引到了另一条通道,在这边他们将接受正规医生的进一步检查。
他们倒也想拒绝,可见到荷枪而行的警卫,而且引导者很温和地将要做什么与他们说清楚了,他们便不得不跟去。
这样众人才穿过了通道,来到了围墙之后,放眼看到的,首先便是马拉的轨车。
“一车可拉七千斤的轨车啊。”张溥想到万时华信中所说。
“天如兄是去寻宾馆住下还是先寻万茂生?”俞国振向张溥笑道:“若都不愿意,我可以给你安排住处。”
“先……先进城看看吧,万茂生说过了码头还有半个时辰才能到新襄呢。”
“这还不是新襄?”旁边的人,特别是田常简直有些无语了。
因为码头后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居民聚居区,成排的屋子、整齐的道路,看上去甚为干净。自古以来,唯仓廪实而能知礼节,如果不富庶谁会在乎道路是否平整干净!
“那好,去新襄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乘轨车,只不过需要十枚铜元——哦,险些忘了,你们身上不可能有铜元的,可以去前方兑换,一两银子可兑一百铜元,此乃只在新襄可用的货币。”
“私钱?”有人惊道。
正是田常,他可是清楚,铸私钱是多大的罪,又能获多大的利。田国亲家里,便有暗中铸私钱的勾当!
“不算是私钱,只能在新襄用,不许流通于外。”俞国振解释了一句。
第八卷四二七、人间亦有白玉京(三)
乘座轨车的感觉,让盗泉子觉得很是玄妙。但这种新鲜感,很快就被两边的景色所带来的震惊取代了。
如何拐走发到新襄百姓手中的钱,一直是俞国振亲自带领的经济组动脑筋的重要问题,当然,俞国振美其名曰:不断研究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方法。
在轨车道左右两侧与之平行的道路,就是新襄子由路,这条道路两旁最初是广阔的水田,可以看到田中辛劳的农夫身影,还可以看到远处那一座座被围墙围起的小村。从崇祯九年开始,俞国振敏锐地发觉,农夫们的耕种积极性似乎达到了极限,粮食的亩产量也开始下滑。为此,他改变了农庄的分配制度,调整了奖勤罚懒的力度,这就使得农夫的收入直接与其所负责的田地产出挂钩,因此农业生产又稳定了起来。
在长达十余里的农田间穿过之后,便进入了新襄城的边缘,也就是子由路的起始部分,这里则是新建的高级别住宅区,一座座小院分割开来的类似于别墅的建筑,整齐地分布在道路的两侧。如今这些院子大多都有了主人,其中有少部分是因为工作出色而被奖励的,大多数则是动用自己积蓄购买当然,能出这笔钱的,也大半是虎卫中的各级将官。
“徐兄,你是在这下车还是怎么着?”
轨车在小区前的一个牌子处退下来,俞国振向徐林问道。
张溥瞄了一眼那牌子,上头写着“碧桂苑”三个字。
“先回,许久不曾回来了,总得看看家里情形。”徐林拱了拱手:“济民,你夜里回不回来?”
“自然回来,那夜里到我这来吃宵夜,把你家姑娘带来,给子仪搭把手。”
听着他们像是普通领居聊家常一样说话,张溥心中惊讶,他一向觉得俞国振不好相处,可和这个商人为何如此亲近?
“济民也在这里有宅院?”他忍不住问道。
“嗯,这里宽敞,离城中近,做事方便。”俞国振笑道。
不过他却没有邀请张溥去他住处,放在几年前,两人或者有这种交情。但到现在,完全没有了。
就在众人还为那个小区而惊羡之时,紧接着,他们便进入了真正的新襄城。
又经过一年的努力,新襄城中六层高的楼房已经不只两幢,以新襄的能力完全可以造出更高的大楼,可是在还没有升降梯的情形下,造更高的楼只能增添麻烦。不过,六层楼已经足以让来自金陵的张溥等人目瞪口呆了。
进城不久,轨车又一次停下,俞国振当先下了车:“这边便是终点了,若要再乘,得换乘城内的轨车。”
“济民,你这城。为何没有城墙?”
张溥忍不住又问了一个问题,这座城市,他还只是初略一见,但其繁华富庶,已经远超过他的想像了。
这么一座城,没有城墙保护,怎么让人觉得安全?
俞国振笑道:“民心即我城。”
说完这句话,他转向盗泉子道:“道长,我带你去老君观,这个时候已经下班了。癸泉子道长应该回到了老君观。”
“如此有劳南海伯了。”
盗泉子也是极潇洒的人物,并未与俞国振过多客气。便随着他而去张溥见俞国振不招待自己,反倒是带着一个道人就这样离开,再想到他开始与一个商人谈笑风生,仿佛多年挚友,心里一股怨气便翻腾出来。
若是早几年,他肯定要大叫,你俞济民为何重商贾道士而轻士子,可现在,他在俞国振身上吃的耳光已经够多,足以提醒他不要轻言妄语。
不过既然到了终点站,他也不得不停下来,然后转眼四顾,只觉得一片茫然。
俞国振是以十年甚至百年的眼光考虑问题,因此这轨车车站预留了相当大的广场,这一片广场上如今并没有多少人,毕竟到了日落时分,张溥站在其中左盼右顾,不知该如何是好。
便是与他一起来的人,如今都纷纷散去,各有各的去处,而他却孤零零站着,仿佛被遗弃的小狗一般。若是别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他并不怕,可在这里,他突然间觉得惴惴不安起来。
仿佛他到的并不是异乡,而是……另一个世界一般。
然后一个戴着红色袖套的人走过来,同他抱拳道:“先生在这徘徊许久,不知有什么是我们市管可以帮助的?”
“啊……这个……我是来寻人的。”张溥道。
“不知先生寻谁?”
“万……万时华万茂生,你可曾听说过?”
“万茂生……啊呀,原来是他,万先生住在太白路的麒麟小区,离这儿还有些距离。先生看到这条路么,这便是太白路,顺着这一直向前走,大约一里半吧,便可以看到一个牌坊,牌坊上有麒麟小区字样,你进去见着穿制服的人问一问,他们会带你去寻。”
听得这样的回话,张溥心中一动,立刻拿出一个信封来,那信封落款上确实写着新襄市太白路五十号麒麟小区的字样张溥向那人道谢,那人却是拱手微揖:“先生速去,举手之劳,应为之事,不必挂齿。”
看那人晒得黝黑涅,分明是一个执贱役者,但言谈之间,却是谦恭有礼张溥心中对新襄的感觉顿时又复杂起来,说俞国振厮文扫地,似乎也不太合适,他治下百姓都如此热情恭谨……
顺着太白路走去,两边高大的乔木散发出淡淡的植物香味,晚风还是很清新的。街道两边店铺林立,既有卖新襄各种物产的,也有卖南北奇珍的,甚至连鲜国的高丽参、倭国的折扇,在这里都能看得到张溥还见着了巨大的座钟,当他经过钟店时,恰恰是六时正,于是数十架钟一齐发出报时的当当声,甚至还有钟的报时声为悠扬的乐曲。份外悦耳。
然后街上的店铺纷纷挂出了灯笼,而行人的数量并未减少,看起来,新襄并不宵禁。路上行人,都衣着崭新鲜艳,神情也是欢喜洋溢,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实在让张溥心惊。
“都说钦州乃是蛮荒之地。我来时也查阅了些典籍书册,特别是方志,新襄这一块原本靠近峒人,没料想被俞济民建起这般涅。别的倒还好说,可这边的人心士气之高昂,实是天下罕见。无论是南北直隶,还是苏杭扬州,都未曾见到过!”
两边的店铺里有书店,张溥忍不住走进其中一间,就着通明的灯光看去,只见各式各样的书籍应有尽有。既有半墙的百家经史子集,又有各种各样的实学书目,单他能见到的,就有两三百种之多。绝大多数都是在外未曾见过的张溥随意拿出一本《诗经》,只见背后署的书价是十铜元。
以张溥对新襄人收入的认知,这十铜元应当不贵,不过是一分银子罢了。
在书店中徘徊了好一会儿,外头已经越发地暗了,张溥想到再晚的话,只怕要打扰万时华休息,便加紧脚步。不一会儿,看到路右侧便有一个牌坊。凑上去看牌坊上写着“春秋小区”四个字,却不是麒麟小区。
他便又前行了段路。果然第二处牌坊上确实是麒麟小区区里多是三层的整齐楼房,若是不曾见过碧桂苑的院落小楼,这边的房子也算不错了,环境较好,绿树成荫,还看得到假山、水塘张溥向里走了一步,便听得身边一屋子里传来声响:“谁,做什么的?”
“啊,学生是来访友的,不知万时华万茂生先生,是否在此?”
“万先生,请等一下。”
走出来一个穿着类似于虎卫衣裳的人,张溥注意到他原来坐在牌坊后的一间斗室里,那斗室的窗子镶嵌的竟然是钵张溥这时才猛然想起,自己一路上见到的窗户,十之八九都是钵窗。
想到自己的眼镜便是由钵制成,价格极为昂贵,弄得自己都不舍得使用,而这里却用这么昂贵的东西制窗纸,张溥就在心里哼了一声“穷奢极欲”。
那穿制服的拎着个灯出来,却不是那种灯笼,而是钵罩着的马灯。他拿着马灯照了照张溥,然后道:“先生莫怪,还请登记一番。”
“啊,好的,好的——你看得出我是我地来的?”
“那是,若先生是本地人,不待我说,就来找我登记了。”那人愉快而骄傲地道:“我们新襄人,都知道在新襄,第一要务便是守规矩,唯有守规矩,方能大自在。”
“此话怎么讲?”
“先生一路来,觉得街上是否干净?”
这是个好问题,张溥也是想到,新襄街道干净得实在不像是人走的,路上几乎没有看到垃圾,便是有,也很快有人清扫。
“干净。”
“街面干净,大伙便觉得自在,而想要街面干净,大伙就都得守规矩,勿乱扔垃圾。”那人道:“若是有人为了图方便自在,随处扔垃圾,他倒是自在了,可对旁人来说,就是大不自在!”
这话若是自道家高人口中说出,张溥不会觉得奇怪,可是从这个明显只是守门人的嘴中说出,张溥不禁心中一动:“此语可是阁下自己想出来的?”
“倒不是,是听万先生说的,万先生是我们小区的义务德育员,他可说过不少……”
“原来是他!”听得这话,张溥心中突然间有些不安。
他从万时华的来信中发觉,万时华似乎在变,到新襄的短短两年时间,给万时华的触动似乎非常大,大到两人原是挚友,虽然隐隐有分歧,可直到来新襄之前,张溥还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将万时华拉回来。
现在他突然没有那么强烈的信心了。
第八卷四二八、阉戚清流实一家(一)
“你是说,张天如想要见我?”
俞国振对万时华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不觉得惊讶,他惊讶的是为何会如此迅速。
张缚前日夜间到的,这才隔了一天,便要见他,只证明一件事情,他与万时华相处得并不愉快,甚至两人连吟诗作词赏烟霞的功夫都没有。
众叛亲离,俞国振心中暗想。
再没有比事实更具有说服力的了,万时华初来新襄时,只是想谋一条出路,顺便也作为复社的一枚棋子打入进来。可是,面对着生机勃勃的新襄,反省死气沉沉的大明,万时华性子原本就是激愤的,必然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不是整个大明都如同新襄一般。
唯一的结论,就是大明病了,病得不清。不仅仅是朝堂的公卿病了,就是一向以消流自诩的士林亦病了,支撑这个庞大帝国的百姓还是病了。
人间何有回春手,还我乾坤朗朗天!
毫无疑问,万时华最初时也是觉得,唯有他们禀承了东林气节的复社一脉,才是医国圣手。但在新襄的经历,却让他第一次对这种想法产生了怀疑。
俞国振对东林和复社的态度,万时华很清楚:与其中个人保持友谊,与其整体保持距离。初时万时华觉得这可能是不想卷入朝堂中的党争,但到后来,万时华发现,并非如此。
而是因为俞国振根本不屑东林、复社的这一套!
当俞国振的《从屁股到脑袋》一文出现之后,万时华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东林也好复社也好,始终没有超脱自己的阶层,他们拿豪伸的钱,或者本身就是豪伸,那么他们就理所当然地为豪伸说话,而当豪伸的利益与大明的利益有了矛盾时,他们毫不犹豫地站在豪伸这边,抛出与明争利等等大帽子。
这也是张缚引以为饮的苏州抗税五人墓碑的本质:一群豪伸,为了避免皇帝收税,指使可怜的工人打了锦衣卫,最后又推出五名一无所有的工人顶罪,然后假惺惺地在五人坟前立下了碑文。
他们苏的只是朝廷多征一些税,而付出生命代价的却是仿织工。
万时华自己就曾极度贫困,甚至用新襄第一医院里的话说,是极度营养不良。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四处奔波,即使是这样,也不希望放弃读书人的体面。但无论他如何文名远扬,如何努力,连温饱都不能解决,更何况体面!
因此比起家境殷实的张缚,他更能理解俞国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的态度。
他思想发生了转变,便从最初对俞国振这一套的不认可,发展到现在拼命引经据典,从儒家两千年的传承中为俞国振寻找理论依据一一如果单纯的孔孟之说里找不到,他甚至不惜去老庄墨韩等人的言论中去寻找。越是寻找,就越觉得俞国振才是得了上古圣贤一脉相传的道统,也越发地觉得,单纯靠着自己,是无法完成这一伟业的。
故此,他全力邀请张缚来新襄,希望借助张缚的学问与影响力,完成这项伟业。他可以肯定,若是能完成此,自己等人比起独尊儒术的董仲舒都要影响深远。
张涿前夜来时,他是极欢喜的,忍不住就将自己的想法与张缚说了,结果却被张缚批评“离经叛道。”甚至说他是要“破孔门、废周礼、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万时华就想不明白,就连张缚自己也承认,俞国振治理下的新襄拥有整个大明甚至整个天下都没有的“大同。”为何他还坚定地认为俞国振乃是儒家的死敌。
终究是多年挚友,政论不同归政论不同,万时华并不想为此反目,当下哈哈一笑各自安歇。万时华次日专门请假,带着张缚四处转,一边转一边将自己的想法和俞国振的理念解说给张缚听。
他希望事实能说服张缚,结果又是一连串的争执。论写文章,万时华或许不在张缚之下,可是论起口才雄辩,他就差得远了,给张缚一番抢白,弄得他也渐生真火。
分明是他有道理的,可为何到了张天如那儿,白的也能变黑的,黑的能变白?
一天逛完小半个新襄,万时华决定,第二天仍半带着张缚四处转,结果却不曾想,一大早张缚就提出要见俞国振。
张缚发现,自己凭借口才能让万时华闭嘴,却不能让他心服,因此他决定,直接把目标对准俞国振,因为鼻国振乃是万时华变化之源。
俞国振微微皱了一下眉,然后道:“我今日上午要与癸泉子和盗泉子两位道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