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风暴-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破监利渡江。
原本以为这座只有几万人的小县城可以一鼓而下,却不曾想在沈云英激励之下,这座看似虚弱的小城,竟然硬生生扛住了他们的攻击!
张献忠如今虽然有数十万人,但大多数都是跟着他混吃混喝的,真正打起硬仗派不上任何用场,这些人也只是新附,不少人甚至从未上过战场。故此,他能依靠的主力,还是他老营的三万余人——这还是他将数十万人中悍勇不畏死者全都弄进来后拼凑出来的数量。
这又是俞国振在《流寇论》中所说的流寇的大弱点之一:不练兵。流寇的精兵,都是打出来的,个人悍勇上,确实是百里挑一,即使是受过训的虎卫,一对一情况下也未必能占到便宜。但打出一个精兵,要死掉数十成百个普通青壮,这种折损率之高,注定了流寇的精兵一但被摧毁,就很难得到补充。相反,虎卫则不同,练成十个虎卫,也不过淘汰两三人,而且淘汰下去的人还可以作为普通劳动力存在,继续创造物资与财富。这样一来,若是战事持久,流寇像蝗虫,吃尽了能吃的东西,必然走向灭亡,而新襄则始终拥有自己造血的能力,就不虞此节。
今日又是一日未能攻下,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流寇可没有挑灯续战的意志,故此在利监周围燃起无数堆火,一边吃嚼一边嬉闹。贼人连营足有十余里,因此从城头望去,到处都是一片星星点点的火光。
正值月中,一轮明月光空,照得地面上银灰银一片,就算隔着稍远一点,也能看得出人的影子。俞国振摇了摇头,叹气道:“这帮子流贼,打了这么多年,仍是毫无长进!”
“这不正合济民心意么?”旁边一人手摇羽扇,飘然欲仙。
宋献策看了这人一眼,在心里微微苦笑,却不曾想这位竟然会跟来,简直是要抢自己饭碗。
“正之先生说得不错,流寇越是弱,咱们取胜得便越是轻松,代价就越小。”宋献策当然不会坐视自己的饭碗被人抢走,他大声说道。
“说实话,我还是觉得,正之兄去研究所比较合适,你造的那齿轮和擒纵器,当真很重要!”俞国振无奈地看着那位正之先生。
这位正之先生正是王浩然,当初与俞国振初遇时,便说了他的志向是在沙场建功立业,而且自诩精通兵书。后来因为家中变故不得不挟妻小去投王传胪,王传胪又将之推荐给了俞国振。他原本为了研究兵法而研究过天文机械,原本是为了观星与改进军械所用,人又是聪明,在俞国振这儿自学了一年,将原先所学与俞国振的实学相应证、贯通,再被俞国振点拨了一下,竟然颇有建树。什么钟摆原理、擒纵器等等之类的问题,被他一一攻克。
可这人没有定性,眼见大功告成,他又觉得缺乏挑战,将一大堆的资料扔给俞国振,转而要求加入虎卫——他口气倒大,直接就要求在虎卫里弄个旅正干干,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俞国振被他缠不过,也想让他知难而退,便给了他个临时的“录事”职务,带着他一起北上。
没想到这厮倒是做军师做出兴头来了,还换了身羽扇纶巾的行头,俞国振每次看了都要笑上半晌:现在流寇中这般打扮的,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研究所太无趣,我既学了孙吴兵法,自然要一试身手。”王浩然气宇轩昂:“我观流寇这般散乱,必无防备,只需要一部精锐衔枚夜袭,必可一击破之!”
宋献策歪了他一眼,这还用说,无论谁都看得明白这一点吧。
这种道理谁都懂,关键在于有没有能夜战的兵。虽然此时的夜盲症不像是后世小说家所言那么严重,但在这月光下仍然能完全发挥出战斗力的部队,并不多见。
对于新襄虎卫来说,这当然不是什么问题。
俞国振从来不认为,凭借虎卫武器上的优势就能够横扫天下,即使虎卫丙型火枪已经开始列装,但是冷兵器的训练他也从未放弃过。对于虎卫的要求,是除了使用自己的武器能取胜外,使用缴获的武器也要能取胜。
这也是这个时代落后的后勤补给造成的,同这个时代其余军队相比,虎卫的火器对于补给上的依赖可以说更为严重,而有的时候补给跟不上,火器无法派上用场,那么就必须用所缴获的武器去战斗。
所以冷兵器、夜战,虎卫也极拿手。他们是职业兵,与除了操演还得充当仆役的明官兵不同,与除了抢掠之外几乎不操演的流寇就更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像是建虏的八旗,以战争为职业,每日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训练各种和战斗有关的技能。
“我去!”齐牛在俞国振身后突然道。
俞国振看了看他,笑道:“自然可以……先以火力击溃,然后掩杀。”
俞国振没有用什么奇计,从流寇的情形来看,他觉得也没有必要使用奇计。所有的奇计都意味着有比较苛刻的条件,若是条件出现什么意外,反倒更容易出现意外。
便是孙子,在谈到“以奇胜”的前提,是“以正合”。
他这边下令,那边王浩然急了,也顾不得摆出诸葛之亮的模样,扯住他道:“这么急做什么,且让我好生谋划一番……”
俞国振笑着点头,实际上却是给齐牛做了个手势,王浩然正口若悬河地说着该如何排兵布阵时,齐牛却早就引人去了。
激烈的火枪声没有多久,就从监利城的东北角响起,这样的枪声,让终于换下去休息的沈云英霍然起身:“流寇又攻城了!”
她扔下碗筷,立刻就要上城,但旋即听到东北方向传来山崩海啸般的欢呼声。沈云英快步要上城头,就见着一个家丁飞跑下城,一见着她便大叫道:“小姑奶奶,小姑奶奶,援军来了!”
援军!
沈云英身体微微晃了一下,好在她体质好,立刻又站稳了,然后一声不吭跑上城。只见皎洁的月光之下,一队不知从何而来的士兵,排着长长的队列,以整齐的线阵一层层向前推进,每推进十步左右,便止住,然后举起火枪,进行射击。
这样滚滚向前的火枪阵,让沈云英瞧得目瞪口呆:什么样的部队能在这种连绵的攻击下而不崩溃?
至少流寇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被俞国振称为“排队枪毙”战术的这种战法,说实话在壮宽之余,其实很没有美感。但是凭借新襄强大的武器装备,他们就是可以用这种战术去碾压敌人——特别是在与敌人兵力差距不是太大的情形之下。敌人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派出精锐部队,从虎卫战阵的两翼迂回包抄,避开正面强劲的火力,而去攻击侧面。
但是对着新襄虎卫,这一招可不容易施展,齐牛带着六百骑兵,护住了虎卫的两翼,零散敢于前来的流寇,都被他们杀散。
虎卫丙型燧发式火枪,除了精确程度仍然不理想之外,其余方面已经能形成这个时代最强大的阵前步兵杀伤了。高达百分之八十五的击发率,保证了它的有效性,每一轮射击,都是阎王向一排流寇招手,能够约束其在战场上杀伤力的,唯有虎卫们的射击速度。
熟练的虎卫,平均射击速度,约是二十秒,也就是说,一分钟,他们能射出三枚子弹。即使因为步行推进,射击的速度受到影响,他们也基本能做到每分钟两发子弹。
这种射击频率,让不能承受重大伤亡的流寇根本找寻不到应对方法!
白文选又是第一批逃走的,这个时候,他心里满是恐惧。
他很清楚,全天下能用这么霸道而蛮不讲理战术的,唯有俞国振的新襄虎卫。这一次他看到的可不是虚张声势的旗帜,而是那头幼虎真的又出现在了战场之上!
虎啸于野,必欲噬人!
仅仅是三轮射击,可能被射杀的流寇还只有一两百人,整个流寇大军就彻底崩溃了。他们四散奔逃,除了虎卫杀过来的东北角外,别的方向都有人逃跑,甚至有人逃到监利城下,跪着就磕头求降。
看到这一幕,沈云英眼中泪水突涌,若是这支军队出现得再早些……那该多好!
第七卷四一二、皎皎明月耀荆楚(四)
王浩然手仍然高高举起,那原本是他向着俞国振笔划他想像中的阵势的,但现在,显然不需要了。
他有些惊讶,有些困惑,还有些不愤。
“这样……就结束了?”他喃喃地道。
“对,这样就结束了。”俞国振愉快地笑了起来。
与王浩然交谈过不少次,两人也算很有些交情,而且此人颇为自负,别人都称俞国振为南海伯,不愿以大明爵位称呼的也唤俞国振为俞公子,可整个新襄,只怕就是此人还称俞国振俞济民。
倒不是他轻视俞国振,只是有着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同时也并不觉得俞国振身份的不同会让两人的关系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为什么就这样结束了呢?”王浩然有些失魂落魄,这不合理啊!
他翻烂了孙吴兵法,也背熟了纪效新书,不唯如此,甚至连一些当今的兵书他都熟记。他的目光不由自主转向旁边一人,那人的神情也有些恍惚,和他一般,失魂落魄。
“安民先生……这个,这个……”
若说是谁激得王浩然又起念头参与军机,这个人起了极大的作用。只不过与被公开任命为录事的宋献策和临时差遣录事的王浩然不同,此人因为身份缘故,并未有任何职衔,他来到这里,可谓就是一介客卿。
“为何……会如此,南海伯,在京畿与建虏交战。亦是如此?”
“差不多吧,只不过在京畿时我兵力微少,无法如此与敌战。”俞国振微笑道:“时移事易,兵法自当有所变化。火器发展至今,自然要取代刀剑成为战场利器,那么如何使用火器、如何用好火器,才是今后兵法应专注之处。安民先生,你觉得如何?”
那位安民先生神情惨淡,向着俞国振便是一揖,转身就要离开。王浩然慌忙一把拉住他:“安民先生何必如此?”
“原以为我一生所学,能对南海伯有所用处。进而报效国家,如今看来,是我坐井观天了。南海伯麾下一将亦胜过我十倍,我何必还在此自取其辱?”
这位安民先生原是一脸傲气。这个时候,那傲气就全变成了愤愤,说到这,他又长叹一声:“此非我之时也!”
俞国振看了他一眼,没有开口挽留。他知道这种读书人的脾气,此人才华是有的,甚至还很足,但也沾染了一身此时读书人喜欢装的习性。
自然会有人拉住他。
果然。王浩然抓住他不放:“安民先生何出此言,先生当今兵法大家。济民当初闻说先生来,也是倒屣相迎的。只不过如今,如今……”
说到这,王浩然有些说不出话来了。
这位安民先生和他其实有半师之仪,两人关系甚佳,所以当王浩然在新襄立稳之后,觉得可以将安民先生举荐给俞国振,而俞国振也确实对此人极感兴趣。此人初来时,俞国振甚是看重,许多军事上的问题同向之请教,但随后却渐渐疏远了。
虽然安民先生才子心性较为狂傲,但俞国振并不是容不下别人狂傲的人。
“安民先生何必急着走,以鄙人之见,南海伯非是不重视安民先生,只是觉得安民先生所言军阵之法,与虎卫如今的情形略有不合罢了。”
宋献策也开口劝道,只不过这劝说与其说是劝,倒不如说是在赶此人离开。这位安民先生看了他一眼,目光中多少有些不屑,不过还是驻足转向俞国振:“南海伯一言不发,可是觉得与茅某说话辱没了南海伯?”
俞国振微微笑道:“安民先生此言大谬,先生早年在辽东所立功勋,俞某也是极为钦佩的。但是……我知道先生心意,料想朝廷有起复使用先生之日,到我这里,不过是来看看新奇,故此我不敢用先生。”
他这话说出来,便是王浩然都哑口了。
“南海伯意欲不忠于朝廷,不忠于大明?”那位安民先生目光顿时凌厉起来。
“若不忠于华夏,我岂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领兵来此?”俞国振轻声道:“以安民先生之博雅,当知我来此会冒何等之险。朝中刀笔剑舌,可是远胜阵上箭锋矢雨。”
那位安民先生又道:“那为何不敢用我?”
“怕误了先生,我虎卫用兵,与先生所学不合,先生若无变化,用于他兵,必受其累。”
不等安民先生回应,王浩然便嚷道:“这倒是实话,我自诩读过不少兵书,以往看济民对敌方略,自觉也能揣摩出其间的一二道理,但今日亲自上了战阵,就觉得……所学恨少,恨少!”
他这番话说得恰到好处,俞国振看着他嘿然笑了笑,点头道:“正是如此……若是安民先生不弃,可以在我这先看一段时是吧,我这有不少调研员。”
俞国振这话让这位安民先生心生犹豫。
若是俞国振大礼相邀,他会毫无疑问地留下来参赞,可是现在很明显,俞国振对他并不是十分待见,而且一个区区调研员,那不过是俞国振养些闲人蔑片的位置,他如何愿意来坐!
他是谁,茅元仪,科举出身,弃文从武,曾参赞于孙承宗、袁崇焕帐下,与魏阉一党为死敌,任过辽东副总兵,献过兵书《武备志》,得罪过兵部尚书王在晋,惹妒过兵部尚书梁廷栋,与鹿继善为友,纳王修微为妾,若不是仕途多桀,早就该是一方大员,哪里轮得到俞国振来教训!
他却不知,他让俞国振前恭而后倨的原因,就在于他的那部兵书《武备志》,当俞国振看到其中占卜天气变化来判断即将发生什么事情的内容时,虽然其余部分颇有些见识,但仅这一点,俞国振就判断,此人极为自以为是。
正是读书人的共性,看了两本古书,便自觉能指挥百万雄兵,可以书写兵书战策,能够对所有事情指手画脚。就如后世某些自诩学者公知的人一般,从不到最底层去接触民生,却只因看了两本洋书就自觉能总理一泱泱大国。这种人的傲性若不迎头痛击,他们就不会对自己实际上能担任的职司满意,一心会想着要更多的权力,而且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力,他们肯定会不惜杀人立威。
俞国振几乎可以肯定,自己若是以茅元仪为军师,第二天他就会逮着虎卫中的某一个重将杀了立威——这种事情,正是这些纸上谈兵的秀才们爱做的。
倒不是说这些秀才不行,可必须下到基层去磨练,去真正懂得什么是战争,才能可去负责具体的战术指挥,否则就老老实实跟在他身边做些战略赞划的事情吧。
见茅元仪在犹豫,王浩然顿时急了。
他知道新襄的规矩,自己想从所谓的实学研究方面转移到军事方面来,临时录事一职已经是俞国振给足了面子,但这只是临时差遣,此战结束之后就要取消,而且根本没有任何实权。
他可是想着横刀立马独领一军,在举荐茅元仪并写信将之从贬戌的福建请来后,这个念就缠绕着他,特别是新襄随着虎卫不断胜利而形成的拥军氛围,让他更觉得,在实学研究院实在是没有在虎卫中做事来得光荣!
原本他想来,以茅元仪的资历,俞国振肯定是立刻登台拜将授予大权,他也就可以跟着沾光。可现在看来,俞国振似乎不准备重要茅元仪!
因此,他灵机一动:“安民先生,去年京畿建虏入寇,鹿少卿虽是知兵善用,却终于城破不屈而死,是俞济民带兵杀扬古利,为鹿少卿复仇。安民先生向来与鹿少卿为友,当知此事!”
茅元仪神情微变,他当然对这件事情记忆极深,他与鹿继善的友谊极为深厚,而且当初孙承宗对他也非常看重,屡屡向朝廷举荐他来主持辽东兵务,鹿继善在这其中也为他拼命鼓吹,但是结果却是如此!
“我欠鹿公的。”他在心中如此想,然后看着俞国振:“既然如此,我愿在南海伯帐下为调研,只是朝廷那边……”
“朝廷那边,自有我来打点。”俞国振这才掩不住脸上的喜色:“既然如此,安民先生的第一项事务,便是研究火枪兵实际战法运用。”
“好……”
茅元仪勉强答应下来,旁边的宋献策无声冷笑了一下,他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茅元仪是挟着一腔傲意过来的,也觉得自己有资格指点南海伯,却不想南海伯之功业可谓当世无双,谁有资格在军略上来指点他!
就是自己,原先也想装神弄鬼唬一番,结果还不是被南海伯降伏,乖乖地从头学起么!
俞国振收拾茅元仪的同时,齐牛抬头望着城上,原本流寇崩溃之时,城上大声鼓噪,紧接着他便看到城上一个倩影,可现在再看,那身影却不见了。他眼见战局已定,也没有急着追敌,而是来到北城门前,便看到城门大开,一队队跪伏着的俘虏被绑起押送入内。他拉过一个官兵问道:“城头方才那位小娘子呢?”
“可是沈小姑奶奶?”那官兵一脸崇敬:“小姑奶奶方才领人出去,说是追击流寇,寻回她父亲了,小人也想跟她去,却是被令留下收拾俘虏迎接援军……”
“胡闹!”听得这话,齐牛顿时喝了一声,然后又道:“向哪边去了?”
第七卷四一三、骄至横处藏凶芒(一)
沈云英身边跟着的便是那日她父亲兵败时逃回城里的官兵,在他们指点之下,顺着官道奔了大半夜,到天色转亮,这望见前方的一处林“当日老爷且战且退,便是退至此处,战马受伤,不得不弃了战马,然后步行入林,再那之后,小人便不知道了。”
沈云英哭了数日,又在城头守了两天,泪水早就流干了。闻言之后只是点了点头,然后抬眼向那林间望去。
林不密,显然平时有人樵采,而且有明显的林间道路。她催马向着小道过去,一入内,就听得弓弦声响,她毫不犹豫偏身,一枝箭穿过她头上的发髻,钉在了身后的树上。
“狗贼!”
沈云英咤了一声,一踩马镫,战马长嘶入林。虽然知道她身手不逊于成年男,可是家丁们还是纷纷跟上,片刻之后,便将藏入林中的十余个流寇尽数杀了。
“这些狗贼……”沈云英又骂了一声,突然注意到,林间一根树枝上挂着一块布,她心一动,将那布摘了下来。
她认得这块布,原是方仪送她的襄棉布,染成的色鲜艳异常,故此她将之为父亲制成了一件战袄。紧紧攥着布片,沈云英捂着嘴,浑身颤抖起来。
无泪的哭泣,为伤人。
顺着这林间采樵人开出的小道,她慢慢前行,细心地打量着周围,希望还能找到一些她父亲的线索。穿过林之后。她眼前豁然开朗,却看到一处村落,从那模样来看,村落竟然还是完整的。
“随我来!”
若是村完整。或许还能从中问到点消息,因此她上马步向前。
村入口处,一群满脸惊惶的村民,看着她驱马而来,纷纷就要走避,她扬声道:“休怕,休怕,我们是官兵……”
可一听得是官兵。村民逃走得了。
还是一个家丁手,一把揪着个跑得慢的老头:“老东西,我家小姑奶奶问话,你们跑什么跑!”
那老头转过脸来。露出比哭还难看的笑容:“不敢,不敢,老儿目盲耳聋,实在是什么都不知道……”
“什么都不知道,还留你作甚?”那家丁知道如何对付这种老头。当即抓着刀柄道。
老头顿时跪下:“小姑奶奶有话请问,请问!”
“大约……四日前,有没有一个朝廷将官经过此处?”沈云英颤声问道:“国字脸,红面庞。使一杆大枪……”
那老头愣了愣,目光中闪过一丝犹豫。沈云英顿时生出了一丝希望,她父亲死讯是逃回的官兵带回的。但却没有谁能说清楚她父亲具体死在何处,故此,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我是他女儿,我是来寻父的!”沈云英说到这,猛地想到什么,摘下头上的发钗,将之交到那老头手中:“若能指明寻处,愿以此为谢!”
这发钗亦是方仪送她的礼物,甚是珍贵,那老头虽不识货,却也知道这玩意非同小可,因此一面死死攥着,一边喃喃说“这怎么可以”。
沈云英又催促了一句,那老头指着正东方向:“确实有员大将受伤退入村,后来倒在那里,村里人见他英勇,便将他搬到了东面那座破寺庙里。”
沈云英闻言,立刻催马向着一里许的那庙奔去。那破寺庙也不知遗弃了多久,都塌了大半,原先的院里长满了杂草灌木,神龛佛像也都不见了。在一块还算完好的屋顶下,放着块烂木板,一具身着战甲的尸体,便躺在那儿。
“爹爹!”
沈云英悲呼了一声,冲了过去。
沈至绪身上可以看得到的伤口便有十几处,既有弓箭枪,也有刀剑矛槊,看得出他是在何等不利的情形下辗转苦战,终于鲜血流尽而阵亡的。村民待他倒是还算好,不仅没有剥去他的衣裳,还用清水为他洗了脸,拾掇得还算干净,只是身上的血迹却是怎么也洗不掉的。沈云英伏尸大哭,旁边的家丁士兵,也不禁为此泣下。
正当沈云英大哭时,有一队人却北面进了那座村。那队人一进来便是踹门踢屋,劫掠放火,而漂亮些的姑娘媳妇,也被他们驱赶到一处,村里的男人稍有反抗,便是被乱刀砍死。村里的哭嚎声与火光传到破庙这边,庙里的沈云英毫无知觉,但庙外随她来的官兵却知道了,立刻闯进来,也顾不得沈云英在悲泣:“小姑奶奶,出事了,有贼人!”
“贼人?”沈云英抹了抹眼睛,站起身来:“杀贼去!你们几个,在这里守着我父亲!”
那几名被点到的家丁应了一声,沈云英就杀气腾腾地出了庙。随她出城的有三百余人,她领兵回头,不一会儿便又到了那小村前。
小村里的人将她父亲安置好,这份情她必须要承。
“是官兵?”有人见着那些正在烧杀劫掠之辈后惊呼道。
沈云英目光一凝,还不待她说什么,就见旁边的屋里冲出一老头,那老头满脸是血,看着她时尽是恨意。
“还你!”那老头将一枚带血的发钗掷了过来,沈云英让了让,那发钗撞在她身后的墙上,碎成数片落下。
老头恨恨地看着她:“狗官之女……枉我们……”
说到这,沈云英已经明白,老头以为这后来的官兵也是她带的!
“住手,住手!”沈云英凝眉道:“你们是何人所部,竟然在此滥杀无辜!”
“啊,这有个小娘儿们,好生端丽……还对着爷们吼呢!”一个官兵笑嘻嘻地拧着一个女出来,那女正回头哭喊。那官兵挥刀便将之杀了,然后兴致冲冲奔向沈云英:“这有好的!”
他也是昏了头,将沈云英身后的家丁和监利兵都当成了自己的同伴,以了沈云英面前觉不对。刚要说什么,沈云英梨花枪已经刺了过来,直接贯入他喉中,他咕咕发出诡异的声音,然后跪倒在地。
“胆敢劫掠奸淫者,杀无赦!”沈云英恨恨地道:“国家大事,就是毁在尔等之手!”
“你是什么人,敢杀官兵。是想造反?”对面的官兵中闯出一军官,这军官身上缚着几个包裹,满脸都是骄横模样。
“故荆州守备沈之女在此,你们将官是谁。为何敢滥杀无辜?”
“荆州守备?屁大的官儿,也敢在老爷面前叫嚷,还是故的……便是活着的荆州守备,敢杀左总兵之人,今日也少不得拿命来抵!”那军官嚷道:“弟兄们。将这娘儿们擒了献与少总兵!”
他一嚷,身后便上来了几十人,沈云英气急:“左总兵……左良玉的兵……无怪乎百姓都说你们比流寇还狠……”
话尚未说完,这几十人便向她冲来。左良玉、刘泽清可谓大明中原总兵中拥兵自重者之典范。两人养寇自重、军纪败坏如出一辙,而且都是东林党倚为长城的角色。沈云英怒极。加之她父亲之死,原本就与左良玉拥兵不前却迫她父亲出援有关。因此挺枪便向那嚷嚷着的军官刺去。
这一动手,双方顿时火并起来,沈云英带来的兵多,三下两下将左良玉兵压到一处,但紧接着她背后一乱,却是多的左营官兵冲了来。
“这娘儿们乃是流寇,擒了她,擒了她千人骑万人跨!”
沈云英连杀了几名左营官兵,因此对方对她恨之入骨,纷纷叫嚷,还给她扣了一顶流寇帽。沈云英见情形不对,想要杀出村,可周围聚起的左营兵马越来越多,渐渐竟然有千余人。她手中的又是疲兵,冲了两次便冲不动了,只得退到村中一隅。
此时她意识到,自己恐怕很难脱身了。
“今日是我误诸君……”她下了马,向周围官兵行礼:“我连累诸位,唯有一死谢罪,只是若诸君能脱身,还请安葬家父!”
说完之后,她横剑在脖,仰天长叹了一声。
就在她准备抽剑时,突然间听到一声既熟悉又陌生的喝声。她垂眼去看,便见一片大乌稚黑马,如分浪踏波般从左营军士中突来,凡敢挡路者,尽数崩溃!
这个身影,她绝对不陌生,一年前,在京城时,她亲眼见着这个庞大的身影像是一堵城墙般守在她身前。
齐牛手中长槊左右突刺,转眼间便杀到了沈云英面前。
在得知沈云英出城之后,他立刻去向俞国振请示,请求前来支援,俞国振不但准了,而且还亲领大军过来,将指挥权交给了高大柱。
“小官人,我们是不是也上?”远处田伯光向俞国振问道。
“蠢,难得老牛这般,我们去凑什么热闹?”俞国振哈哈一笑:“你还没有看出来么?”
田伯光托着下巴,琢磨了好一会儿,恍然大悟:“老牛看上那个小娘儿们了?”
“怕是如此,仪也曾对我提过此事,我只道她看差了眼,没曾料想,竟然是真的……仪心细,有大智慧啊。”俞国振赞了方仪两句。
旁边的宋献策神情却不大对:“公,左良玉那边……怕是不大好办。”
茅元仪与王浩然同时看着俞国振,左良玉骄兵悍将,为一镇总兵,就是总理熊文灿也奈何不了他,原因在于左良玉背后是东林党的大力支持。
他们都想知道,俞国振会如何应对这个背景深厚的大将。
田伯光却完全不将左良玉放在心上,刘泽清不是和他一般嚣张过么,如今呢,尸骨都烂得不知成了什么样!
“我倒要看看,左良玉能怎么样。”俞国振弯了一下嘴。
第七卷四一四、骄至横处藏凶芒(二)
左良玉一脚将身前的兵器架子踢翻,然后转身咆哮道:“老子纵横天下多年,从未吃过这种羞辱……你们也是丢人现眼,竟然给一个小娘儿们给杀了回来!”
“老爷,那娘儿们说是荆州守备沈至绪的女儿……”
“我管是什么鸟人的女儿,我只晓得你们这些兔崽子让老子丢了面子!”
左梦庚在旁轻声劝道:“父亲何必发怒,不就是一群残兵么,如今兵荒马乱到处都是流寇,谁知道会不会被流寇杀死呢?”
他此话一出,左良玉回头望了望:“你小子心比老子更狠……也罢,便由你去处置!”
那跪着的士兵大惊,慌忙又道:“旁边尚有湖广巡抚方孔炤之兵!”
“方孔炤之兵?”
这话让左良玉眉头皱了起来,示意左梦庚暂时停留。
左良玉很清楚自己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