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人来了,实验室就来?”涂宪完全跟不上节奏了。
杨锐理所当然的道:“我人都来了,实验室不跟过来,不是荒废了?”
“没别人用了?”
“当然,我的实验室,肯定就我来用。”和赚钱的公司不一样,国内对私人建设实验室这种东西,是没什么想法的,实际上,能赚钱的实验室,本身也是凤毛麟角,而就80年代的行情来说,除非立刻能换钱的技术,否则,任何沉淀下来的技术都是不计算价值的。
杨锐读中学的时候,对时代了解不多,也不敢冒头,但到了北京以后,他的想法就有些变化了。
因为北京没有土皇帝老爹了,他就得把实验室的权属关系给掰扯清楚,虽然不至于张扬,隐瞒却是没必要的。
涂宪还是像在西堡中学的时候一样,搞不明白杨锐的实验室究竟是个性质。不过,杨锐的实验室里的仪器,他是记得一清二楚,忙问:“你选好地方了吗?谁给你布置实验室?”
“没选呢,我自己布置。”
“行了,我下午就去请假,我帮你。”涂宪拍着胸脯道:“我老涂别的本事没有,实验室我呆过四个,给你搭把手,绝对不出纰漏。”
涂宪读书的时候呆过一个实验室,分配到北京钢铁学院以后,钢铁学院就大肆建设起来,他原本所在的化工院,就新建了两个实验室,现在转而筹备生物系,也是陪着一个新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可以说是经验丰富。
因为北京政府有钱,所以,北京的省级实验室的规格也是颇高,涂宪参与过筹备生物系,这个经历是非常不容易的。
杨锐眼神亮了一下,问:“你会弄实验室?”
“会啊。”
“行,那行,你跟着我,你帮我。”
“没问题。”
“转头我给你再介绍两个人。”杨锐眼珠子转着,上上下下的瞅着涂宪,心里琢磨着念头。
266。第266章 中关村
80年代的中国是很缺乏人才的,但北京就不是那么缺乏了。
同样是大学生,找遍西堡镇也找不出一个。用筛子把溪县人过一遍,也就是西堡肉联厂里,有邵工等两三个五六十年代分配过来的大专生,而西堡肉联厂实际上还不是县属的厂子,他们的厂长,和溪县的县长是一个级别的。
南湖市的大学生理应要多几个,但就这屈指可数的老牌大学生,也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国营大厂里。至于平江市,虽然集中了河东全省的精华,但是,作为一个仅有一所重点大学,还不断外流毕业生的省份,平江市别说和北京市比了,它就是和北京的一个区比较,也是赢不过的。
在1983年,北京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所的本科生数量达到80%乃至90%,事实上,除了特殊时期入职的员工以外,北京各大研究所的门槛向来不低。
在人才集聚的效果下,北京到90年代中期,其实就进了大学生过剩的状态,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一度拒绝普通本科的毕业生。
80年代是个好时代,但是,轻松也是相对的。
像是涂宪这样,从重点大学毕业,懂英语,能发表SCI文章的讲师,如果落在河东省,铁定是骨干中的骨干,而在北京钢铁学院,趁着院系调整的春风,他也没有做成主力军,同样的条件,若是在钢铁学院的主力院系,怕是还在熬资历呢。
对杨锐来说,这个时候的涂宪也是挺有用的。
毕竟,他现在的首要工作是将实验室给建起来,涂宪能送上门来,那就再好不过了。
涂宪也挺乐意的,他在杨锐的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时候,感觉爽爆了。回到北京钢铁学院,他是适应了好长一阵子的,才适应了过来。
假如帮杨锐在北京设立了实验室,并能继续使用它,哪怕只是做实验助手,也会比现在方便。
于是,在出站的时间里,涂宪仔细的向杨锐叙述他所掌握的实验室建设知识,就像是做面试一样。
杨锐边听边记,同时和脑海中的东西做比较,他工作过两个实验室,见识的实验室倒是更多,但真正的参与实验室建设,是一次都没有,也需要有个人从侧面说明一番。
当然,等到建实验室的时候,肯定还是要请人来帮忙的,在80年代,只要出得起美元,国外基本没有什么政策上的限制,这比日后的实验室布置还简单。
两人一路出说话,很快到了站前广场,涂宪要扯着杨锐去公交站,被杨锐给拦住了,说:“东西多,打车好了。”
“打车?”涂宪脑袋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等见杨锐走向一辆伏尔加,且拉开车门的时候,连忙追了上去,小声喊:“哎,这个车贵的很。”
“上来吧。”杨锐笑着招招手,道:“师傅,北京饭店。”
出租车司机看了一眼杨锐,道:“我们十公里十块钱的。”
“人民币吗?”
“这不废话吗?”
杨锐笑了一下,把涂宪拽了上来,道:“走吧。”
他现在的身家比曾经更丰厚了,自然不在乎打车的10块钱。
涂宪有点受不了杨锐的大手大脚,说:“你现在赚钱了也不能乱花,省一点,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也好。”
“好好好,杨锐一个劲的点头。”
司机问:“走不走?”
“走。”杨锐示意了一下,靠在了座位上,摆出一个舒服的姿势。他拿几千块薪水的时候,也是放心大胆的打车,何况现在揣着上百万美元,每月光是银行利息就要不少了。
伏尔加号称是苏联大奔,早几年的时候,是妥妥的高级公务用车,在83年也是非常舒服的,尤其是车体宽敞,很有豪华轿车的风范。
司机也开的相当稳。现如今,出租车司机是排名前五的好职业,除了车辆本身需要较高的成本以外,既没有高昂的出租车管理费,也没有坑爹的高油价,收入很是丰厚,赚的还是干净稳定的钱。
涂宪在后座上拧来拧去的,很不自在,等到了北京饭店,赶紧的下车,站在路边摸脑袋,道:“以前坐学校里的车,没觉得这么怪啊,你说这车也怪,坐的人就是膈应。”
杨锐不禁一笑,自己进门去办手续去了。
涂宪在后面想了想,再没阻止,只在前台的小姑娘报出120块的高价以后,暗自伸了伸舌头。
杨锐交钱拿钥匙,自己上楼把行李放了,又出来要了一辆车,和涂宪道:“你中关村熟吗?我想把实验室弄那里去。”
“中关村?那里怎么建实验室?”涂宪顾不上杨锐再叫车的浪费了。
杨锐笑笑,道:“我不是听说中科院有研究员,在中关村开了公司?”
“哦,听说了,陈春先嘛,中科院物理所的四大金刚。不过,他那个公司也就是个土房子,没什么意思。”涂宪虽然年轻,却不看好陈春先在中关村的行风气之先,事实上,如今看好陈春先的人也不多,中关村能活下来,也很难说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涂宪的是搞化学的,现在是做生物的,与物理和计算机也都不搭界。
杨锐不在乎现在是什么样的,道:“土房子没关系,有地方就行。咱们可以自己盖个院子。”
“那也不一定弄中关村啊,放在城里多好?”
“城里以后连盖个高楼都不行。住城里的四合院过小日子挺好,在里面开研究所不行,再往后,咱们的大型仪器设备什么的,都不方便运输,另外,城里的地也紧张,咱们别和他们争了,就在中关村弄块大的。”杨锐还指着以后占科技园的光呢。
涂宪想想觉得有理,遂陪杨锐在中关村转了一天。
其实,现在的中关村也就是一条街的长度,转悠的重点就是看一块地,再想办法得到海淀区政府的同意。
这既难也简单。
找地很容易,未来高楼林立的地方,现在依旧是荒地和农田相杂的,只要给钱,想要多大的地方就有多大。
得到海淀区政府的同意就稍微有点难度了,主要是杨锐和涂宪人头不熟,在国内,没人帮忙就太难办事了,尤其是和政府打交道的时候。
除此以外,一些政策也是以后的人想不到的,比如说公司名带“科技”两个字,就需要科委的同意,而需要多盖章子的地方,对一家私人公司来说,远不止一处,每一处都会遇到单独的麻烦。
好在杨锐还有一家香港公司。现如今,这家香港公司已经由一家开曼的离岸公司所控股,在表面和里层都与中国境内的杨锐无关,可以用来做外资公司来投资。
不过,外资公司投资北京地方,仍然是挺复杂的流程,杨锐也只能安心等待。
接下来的几天,杨锐和涂宪做了些基本的准备工作,又检查了运到酒仓的仪器。
而在闲下来的时候,杨锐则绕着北京城,仔细的玩了一圈各种旅游点,足迹遍布卤煮店、爆肚店、烤鸭店、炒肝店……
吃的肚圆以后,杨锐才恋恋不舍的从北京饭店退房,拉着箱子前往北大。
只要有这些景点,对于未来的4年生活,杨锐就信心满满。
……
267。第267章 第一第二
报名日。
北大各门大开,无数的高年级学生奔走于校园之中,帮着迎接新生。
大部分的新生都是被火车站的大巴送来的,一车接着一车,而每到一车的学生,学长和学姐们就会忙碌起来。
80年代的学生是如此的热情,以至于新生们总能得到终于来到梁山泊的愉悦感与满足感。
北京本地的学生,或者提前到达的学生,也可以自己乘车或骑车到学校,间或也有一两辆小车,驶入校园。
每辆汽车到场,都会引来异样的目光。
北大的学生,有理由高傲而自信,将自己放在天之骄子的位置上。
不过,80年代的汽车,仍然稀罕到令人觉得不平。
现在的车牌还是纯数字的,由代表省份的数字和另外5个数字组成,如北京就是31…XXXXX,由于只有五位数字,所以最多只能容纳十万辆车,此外,车牌分红蓝两色,实际等于北京市一共可以容纳十万辆小车和十万辆大车。
当然,车牌能够容纳10万辆小车,意味着小车总数还远远达不到十万辆的数目,普通的司局级干部,也难做到人人配车。也就是在北大的报名日,一天里才能见到十几辆或者几十辆的小车,大部分还是家长从单位借的。
十点钟。
又是一辆上海牌的轿车,缓缓驶入燕园。
司机将车横置于报名台前不远处,小跑着打开后门。
胥岸青蹬着纯黑闪亮的正装皮鞋,白衬衫白西裤,一声纯白的跨出后座,用手捋捋精心梳洗的头发,帅气的走向的报名台。
胥母轻轻的走下车,拎着一个小包,站在车跟前,打量着传说中的北京大学。
对中国人来说,这里几乎蕴含着一个人所期望的全部情怀,也传承着不止是本校学生,还是全体中国人的热烈情感。
这里,是少数可以说“学子”而非“学生”的大学。北大学子,即是希望,也是目标。
胥母心里,是满满的快乐与满足。
“老师你好,我是今年生物系的新生。”胥岸青自报家门,递上自己的证件。
负责报名的老师早就注意到胥岸青了,他客气的点了一下头,翻开户口本,道:“广东籍,胥岸青。”
坐在他左边的女生快速翻开记录本,道:“找到了,广东广州一中毕业,胥岸青,考分627,是广东省第一名,全国第二名。”
“627分!”围着报名处的某位师姐小小的呼了一声。
几百人报名以后,大家对常人无法达到的五百多分早就麻木了,也就是600分才能引起小小的波动。
不过,看到胥岸青“白衣胜雪”的笔体装束,暗自撇嘴的学生也不在。
“胥同学考的不错啊。”报名老师见他是全国第二,愈发的和颜悦色。
胥岸青矜持的点点头,说:“谢谢老师。”
“来的挺早的,还有六人宿舍,赶紧过去挑个喜欢的铺位。”报名的老师说着在桌上的表格上划了划。
现在的学校,一年才招几千人,但教室和宿舍却更紧张,六人宿舍和八人宿舍已经是较好的配置了,某些学校甚至有十人和十二人宿舍。
胥岸青再次微笑道谢,然后将位置让了出来。
“这是俺的通知书,是来这里吧?”胥岸青的后面,另一名学生将肩扛的大包,重重的丢到了递上,溅起些许的灰尘。
“没错,这里是报名处。”报名的老师转了一个方向。
一名女生从桌子后面挪了出来,站到胥岸青面前,大方的道:“胥同学,我带你去宿舍吧。校园很大的,乱走要迷路的,对了,你的行李多吗?放到三轮车上好了,宿舍区就不让轿车走了。”
“好,多谢了。”胥岸青的微笑像是训练出来的,礼貌又有距离。
“三轮车在下面,可以再等几个同宿舍楼的,一会儿一起走,有学长骑,挺方便的。”大方的学姐相当和善。
胥岸青无可无不可的跟在后面。
刚走了两步路,又有学生到了报名处,说:“我是杨锐,生物系的学生。”
这次不用老师吩咐,负责名单的学姐“啊”的一声,喊道:“你是河东省的杨锐吧?今年的状元?”
“是我。”杨锐递出了录取通知书。
胥岸青“嗖”的扭头。
只见杨锐穿着一身松松垮垮的运动装,随意的站在桌子前面。
他依旧是一身的阿迪达斯,不过,学生们都不认识这牌子,认识的也没把目光放在衣服上。
这里的一半人,大部分是男生,都念叨着670分,另一半人,大部分是女生,都忍不住的打量着杨锐。
放在30年以后,小姑娘们还有韩剧和高清图片看帅哥,1983年连海报和电影都少,帅成杨锐这样的,见过的真没几个,也就是隔着远远的瞅瞅电影里的人物,不说看电影的次数少,电影的清晰程度首先是个问题。
“全国状元是我们生物系的。”桌子后面,一名留着小平头的男生哈哈笑了起来。
“全国第二也是我们生物系的。”旁边人提醒了一声。
留着小平头的男人笑声更大:“没错,全国第二也是我们生物系的。哈哈,翻身了!”
胥岸青的眼皮跳了又跳。
他去报名,同学就要查花名册,杨锐报名,人家就直接叫出了名字。
第一的名字人人知道,老二无人知晓,这样的事情,他其实不止一次的经历了。
但是,他以前都是第一名的,如今却毫无悬念的做了第二名。
627和670分相差43分,胥岸青还真发不出脾气来。
再看杨锐,他原本觉得,会遇到一个乡土气息浓厚,死命闷头学习的同学,谁能想到,人家比他还帅气,比他还有风度。
“杨锐同学,你来这边,一起去宿舍,行李也拿过来吧。”陪着胥岸青的学姐也高声叫了起来。
“来了。”杨锐大踏步的走了过来,好奇的瞄了胥岸青一眼,算是打了招呼。
学姐却是大方的介绍起来:“杨锐同学,这位是胥岸青同学,他时这次高考的全国第二,巧了,也报的是生物系。”
“徐同学好。”杨锐笑眯眯的。
胥岸青没好气的道:“是胥,吏胥的胥。”
“啊?”杨锐没听明白。
“就是皂隶的意思。”学姐在旁解释。
……
268。第268章 再见小白牙
胥岸青对皂隶的说法,有着无限的怨念。
但这么说的是位漂亮学姐,他却是不好意思反驳了。说到底,胥岸青也就是一名18岁的少年,在中学的时候万众瞩目,智商是冠绝校园的,情商却不一定了。
学姐则将注意力放在了杨锐身上,首先问了她一个大众问题:“你怎么能考670分?这670分是怎么考的?”
胥岸青也竖起耳朵听。
杨锐笑笑,说:“就学着学着,一下子开窍了。你们有没有那种感觉,就是一些东西怎么看都看不懂,强行看下去,突然之间就豁然开朗了?”
“有啊。”
当然会有了,人类大脑的机制就是这样运作的。
胥岸青也默默点头。
“你也有啊。”学姐看到了胥岸青的动作,激动的道:“我还以为像你们这样考第一第二名的学生,都是看书一看就懂呢。”
杨锐莞尔,道:“写书的也是聪明人啊,有些还是超级厉害的聪明人,像是高斯这样的家伙,都是智商爆表的,他研究几年十几年的东西,又认真的著书立传,怎么可能是瞅一眼就能看懂的。”
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看书一看就懂的人,如果这种事情发生了,只能说明他早就看懂了。
知识原本就是积累的结果,让中学生去看小学题目,自然有一看就懂的情况,让李白和白居易科举考微积分试试看,肯定是想死的心都有,说不定当场赋诗一首“积分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然后被判污浊污试卷。
师姐听着“高斯”的名字,眼神越来越亮:“不愧是全国状元呢,你有自学过高等数学吧,连高斯都知道。对了,爆表是什么意思?”
“就像是压力表一样,因为数值太高了,所以爆炸了。”杨锐笑着解释。
“好形象。”师姐配合的更好,眼神看的杨锐自信感上升,胥岸青不爽感更升。
被比下去的感觉实在糟糕,就和被人叫皂隶一样糟糕。
胥岸青的怨念始终未能消散,却见大方的师姐伸出手来,对杨锐说:“重新认识我一下,我叫王梅,王子的王,梅花的梅。”
“王师姐好,我是杨锐,杨树的杨,锐利的锐。”杨锐半开玩笑的伸出手。
王梅和他轻轻一触就收了回去,旋即笑道:“我是历史系的,也是咱们学校五四文学社的会员,今年大三了,你们刚到学校,有什么不明白的,都可以来找我。”
说着你们,可王梅看着的是杨锐,这让胥岸青更觉落差感。
第一和第二的差距,可是比数数难多了。
胥岸青也想像杨锐这样自我介绍一下,然后与学姐打成一片,但他嘴唇动了两下,还是没好意思。
杨锐语态平常的与王梅聊天,等到一辆三轮车集齐四名生物系的学生,就有一名人高马大的学长过来,跨坐于上,让大家将行李放在三轮车上,使劲蹬了起来。
杨锐和胥岸青等人快步追在三轮车的后面,王梅则推了一辆自行车出来,陪在他们身边。
到了宿舍楼,楼下也有帮忙运行李的同学,一扇窗户外面还竖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104欢迎你”,窗户外面,三名光着膀子的学生席地而坐,正在嘻嘻哈哈的打牌。
杨锐和胥岸青分在了不同的宿舍,但都在二楼。
杨锐向王梅道谢以后,自己扛着箱子就上楼去了。
他的身材甚好,又有锻炼了一年的成果,外型看起来健硕漂亮,再次引来无数的目光。
王梅笑呵呵的摆手道别,顺便向下面的学生宣传:“这是今年的全国状元杨锐,你们生物系的哦。”
一会的功夫,全国状元杨锐入读生物系的消息,就传遍了附近几栋宿舍楼。
胥岸青照例被华丽丽的遮掩了。
杨锐同样得到了一间六人宿舍。这里有三张高低床,还有一张饱受摧残的大桌子上堆满了杂物,宿舍的墙壁本应该是刷着白灰的,此刻也变成了灰黄色,一些变黄的报纸贴在半墙的高度,有80年代的,也有70年代的。
看着这些报纸,杨锐突然想,现在就是囤一批报纸,以后都能赚不少钱呢。
80年代出生的人,都很喜欢特色礼物,一张本人出生当日的报纸用来送人或收藏都再好不过了,品相好的,卖到几百元都不稀奇。而在83年的当下,囤一批报纸的成本,一公斤只要几分钱。超过一万倍的利润,只是出手的速度会有点慢。
“喂,想什么呢,你也是今年的新生吧?哪个系的?”靠窗的上铺,纱窗里探出一只脑袋,有点凹凸不平的样子。
杨锐的“哦”的一声,道:“我是生物系的,这里不是生物系的宿舍?”
“宿舍没按系来分吧,反正都是新生,分到哪里就住哪里吧。”上铺的学生说着跳了下来,光着脚,手里还拿着一个大馒头,中间夹着不知是辣子还是什么的不知名酱料。
杨锐低头看了看灰尘满地的地板,又看看人家的大馒头,佩服的道:“这么说,你也是新生了?你是哪个系的?”
“物理系的董志成,你叫我成子就行了。”
“橙子啊,好吧。我叫杨锐,生物系的,其他人还没来吗?”
“提前来了一个,出去溜达去了,是个湖南湘潭人,主席故乡的,可能去天安门了吧。”董志成说着摸摸自己凹凸不平的大脑门,道:“杨锐这个名字,有点熟悉呀,你去过山东没?”
“没有。”
“哦,那可能认错了。”董志成没有认出杨锐的状元身份,用没拿大馒头的手扫开半张桌子,道:“你东西先放这里吧,行李塞床底下就行了,一会等人到全了,咱们再大扫除。”
这是个不吃亏的主,不算太热心,也不算太冷淡,还有点行事自我,比杨锐当年的大学同学,似乎还要有个性一些。
不过,80年代原本就是个热情奔放的年代,社会中人总是被现实所压垮,大学却有着近乎无限的自由与空间,这也是中国大学最具人文性格与理想的时代,早几年或者晚几年,情况都会变的不同。
杨锐也不爱做打扫卫生的活计,靠窗的两个上铺都被占了,他就选了一张靠窗的下铺,先把自己的地盘收拾干净。当然,他选的不是董志成的下铺,他担心以后被馒头渣给淹没了。
董志成帮忙将垃圾倒了,又爬回自己的床位,继续一手馒头一手书的看了起来。
在高低床与高低床,高低床与大桌子中间,有几个深而小的柜子,正好能放下一床行军被,杨锐数了一下,高低总共是12个,于是整理了一个出来,放自己的东西。
不多长时间,另外三人都陆续进门。
最早来的侯兵是数学系的,长的就像是个1,瘦的能看到背后似的。接着进来的邱夏和蔡桂农都是北京人,一个读土建,一个读能源动力,皆有家里人跟着,顺便帮忙将宿舍给打扫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湘潭来的毛启明风尘仆仆的返回来,笑嘻嘻的与众人打招呼。
“终于凑齐了六人。”蔡桂农立刻组织道:“咱们一起去食堂吃饭,边吃边聊。”
“好好好。”六人都跑了一天,饿的厉害,纷纷点头。
杨锐也整好东西,准备出去好好的看一圈北大。
浩浩荡荡出门的,不止203寝室一组人,大部分的新生,现在都在组织各种聚餐。
一群人乱纷纷的出了门口,就见前方交通堵塞严重,且有响亮的女声传来:“杨锐是不是在这栋楼里?哪个宿舍的知道吗?”
杨锐隔着人缝去看,就见一名瓜子脸、小鼻子的女生,单手叉着细细的柳腰,拦在楼门处。
“小白牙!”杨锐瞬间想起了这个名字。
……
269。第269章 未名湖畔
“认识杨锐吗?”三男五女穿着马靴儿,围成一个半圆,拦住一个宿舍的男生问话。
在三男五女的身侧,小白牙静静地站着,小瓜子脸、小鼻子和小尖下巴表现的无比的文雅。
然而,再往下看,那昂首挺胸的气质,笔直笔直的长裤筒和笔直笔直的小细腰儿,还有好些个马靴儿们的衬托,却让小白牙的气势陡增。
被拦住的一宿舍男生哪见过这种帅气无比的组合,小声道:“我们是新生,谁都不认识,学姐,你找错人了吧。”
“谁是你学姐。杨锐是今年的全国状元,你怎么能不认识,小样,你除了看书,就不干别的啊?”问话的女生张牙舞爪,像只五彩斑斓的大猫似的。
被揪住领子的男生刚到北大,脑袋里还想着什么绅士风度,既不好反抗,又反抗不得,就那么被吊着,委屈的道:“我今天才来报名的,刚到宿舍里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这不是准备吃了午饭才窜门吗?来不及认识人。杨锐我听说过,没见过,学姐……”
“都说了别叫学姐,我们是清华的。”大猫儿将这可怜的小男生给推开了。
“清华的学姐来拔份啊。”有男生起哄的鼓噪。
“闭嘴!”大猫威势十足,紧接着又抱怨道:“姐,好无聊啊,找不到就别找了呗,状元有啥好玩的。”
“你们不懂。”小白牙一甩头发,姿势潇洒。
董志成一拍凹凸不平的脑门子,道:“我说我觉得杨锐这个名字熟呢,兄弟你是全国第一,你也不吱一声。”
杨锐无奈看看他,“吱”的叫了一声。
同宿舍的其他五人愣了片刻,哄然大笑。
提前一二十年的笑话,用在现在,确实能起到捧腹大笑的作用。
蔡桂农笑的打跌,好半天才望着前方拥堵的交通和守门的小白牙团伙,说:“姑娘真漂亮,盘亮条顺,比我都高了,厉害!没想到清华有这么漂亮的姑娘,肯定是听说全国第一到咱们学校来了,人家又喜欢学习好的。”
话毕,蔡桂农又唏嘘了一声:“我读中学的时候,也是学习好的那种。”
几个人都嘿嘿的笑了出来,他们读中学的时候,都是学习好的,可进了北大,就不好意思这么说了。
读土建的邱夏笑了两声,道:“听她们声音,像是北京的,跟前几个女孩子也都是北京的,杨锐你小心点,这种大院的女孩子,不好随便招惹的。”
“大院的是什么意思?”数学系的瘦子侯兵问。
“就是政府家属院里,什么海军大院,空军大院,组织部大院,总之,你别看人家一群小孩子在门口玩,动不动就是司长的儿子,部长的女儿。”邱夏是北京的,顺便给同寝的同学普及有关北京的知识。
说话间,203寝室诸人也被人流推到了门口。
“杨锐!”小白牙一眼看到杨锐,欣喜之情跃然而出,转瞬,又变的羞涩起来。
杨锐记忆中的小白牙,那个梳着羊角辫,爱笑害羞,鼓起勇气向他表白的小姑娘,此刻,便与眼前的笔筒军裤马靴,披肩长发的女生形象艰难的重叠了。
尽管小白牙随后就跟着父母迁居北京,以至于双方只有少数几封书信往来,但杨锐对小白牙的印象,却是极为的深刻。
“你考上北大了,祝贺你!”小白牙适才面对几十上百人,也淡定如水,如今面对杨锐,却变的羞怯,简直换了一个人似的。
“多谢。”杨锐反而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
“喔”周围人自发的起哄了。
小白牙目光锐利的向周围一扫,反手抓住杨锐的袖子,说:“跟我来。”
转身,小白牙就飞奔起来,如同一只快乐的小鹿。
杨锐不由自主的被她牵着跑,在无数的目光下,奔出了宿舍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