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如果高考招生出现了什么问题,对记者们来说,那就太有话题性了。
早几年,高考作弊之类的案子,就让写文章的记者火了一把。
现在,他们期待的也是相似的东西。
李主任焦头烂额的应付着他们,实在应付不下去的时候,才说:“等等,我问一下,他们核查好了没。”
记者们让开地方,看着李主任拿起电话,咬牙切齿的问阅卷情况。
不多时,一个密封的信函,被送了过来。
“李主任,稍等,我先照个像。”一位记者不由分说,将李主任和他手里的信封照到了一起。
“好了好了,拍几张照就行了。”李主任被闪光灯闪的够呛,迅速的撕开了信封。
“里面是文理科状元的分数吗?”
“哦……是,是分数。”李主任打了个绊,快速的扫了一遍信纸。
“多少分?”
“稍等。”李主任打开抽屉,翻了翻,记了个数字,道:“今年的文科第一是562分。理科第一……是670分。”
“文科562,理科670……”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平江日报的记者边说边记,然后突然住口。
平江广播电台的记者挤了上来,大声问:“李主任,理科第一670分,是690分的670分?”
其他记者也全都站了起来,乱糟糟的挤上前来。
李主任被挤到了墙角,还得露出微笑,说:“满分690分,理科第一是670分,我们已经核查了试卷。”
分数线的公布是有时间限制的,他们看到670分的分数,却不得不将其试卷全部找出来,然后重新检查一遍,就此耽搁了功夫,以至于不能按时公布状元分数。
这个分数,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
看看其他人的试卷和分数就知道了,有许多学生,连续复读了四五年,也考不到一半的分数,而在各个大学,每年也都会组织专家教授们做当年的高考试卷,能够将本专业的试卷考出满分的教授是不少,但要是来一次全面考试,能够考出高分的根本没有。
670分等于得到了690分的97。1%的分数,在小学阶段,门门功课97分很简单,而在高中,在河东省,这是第一次。
“考生的名字叫什么?”
“现在还不能说,要等录取工作整体结束才可以。”李主任此时严守纪律。
“第二名呢,第二名考多少?”记者们忙碌的问问题,他们已经彻底忘了文科状元的事了。
80年代是理科的时代,所谓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本来也没什么人理会文科。
李主任低头看了眼纸,说:“557分。”
“相差113分?”
“现在看是这样。”李主任将纸放回抽屉,有点轻松了。
“各科分数呢?各科都是多少分?”
李主任不得不将纸再次拿出来,读道:“语文是114分,数学满分,物理满分,化学满分,生物满分,英语96分,政治90分。”
“数理化生物全满分?”
“是。”
“你说核查了,是怎么核查的?”记者们开始寻根问底。
李主任对此挺乐意的,说明道:“该生的每份试卷都被找了出来,重新检查,重新评卷,证实分数有效……”
“名字呢?”记者们再次问了出来。
“名字不能说。”李主任摇摇头,笑说。
“是杨锐吧。”薛达城忍不住了,站在门口,轻轻的说了一句。
站他一旁的记者听到了,犹豫了一下,问:“杨锐这个名字,好像有点耳熟,你认识?”
“预考第一。当时超过第二名七十分。”薛达城记得很清楚,杨锐当时的政治分数很低。如今是正式的考试,杨锐如果将一部分时间放在政治上面,出现一个离奇的分数,似乎也不那么离奇。
旁边的记者也一下子想起来了,点头道:“我同事好像写了一个简讯,他当时的分数相当高啊。”
“那也没有现在高。”
“他是哪个学校的来着?”
“西堡中学吧。”薛达城叹了口气,他试过将杨锐拉到平江一中来,当时如果成功了,现在的回答就应该带着骄傲吧。
……
251。第251章 他报哪个学校
胥岸青坐在家里,稍微有点心神不宁。
他担心的不是自己能否考上大学,他在意的是自己的名次,能不能拿下省状元,能不能拿下全国状元,是胥岸青目前最在乎的。
在考试以前,胥岸青的信心十足,他在自己做测试的时候,鲜少遇到有疑问的题目,但是,真实的高考与测试最大的不同,在于高考的答案是不能当场订正的。
做测试题的时候,偶尔的粗心和大意不是问题,既不受重视,也重视不起来。测试题考察的是题目是否会做,步骤是否清晰,答案是否正确。
而在高考期间,阅卷老师可不管你是粗心大意了,还是题目不会做。
他们就按照标准答案,一路批阅下去。
不会做的自然扣分,做错的自然扣分,大意的依旧扣分,粗心的依旧扣分。
胥岸青估分结束,竟而发现自己多了好几处莫名其妙的失分项,尤其是物理一科,有两道大题的中间部分出现了失误,以至于后面的答案接连出错。
这样的成绩,是否还能得到高考状元,胥岸青也说不清楚。
如果竞争对手也失误了,那自己的失误就被弥补了。
否则,全国性的排名,自己肯定要落后了。
站在书房里,胥岸青多少有些后悔,假如高考的时候,自己每次都考满时间,不说没有失误,失误必然要少不少。
那时候,哪怕自己是出于无聊,也会多检查两遍吧。
是谁说过,竞争到最终,双方比较的就是谁的失误更少了。
胥岸青想了半天,想不到答案,又将目光放在面前,继续动手撰写数字。
他将自己各科的分数,做出了最高和最低等几种可能,然后列出各种组合。
就表上来看,胥岸青能够得到的最高分是“635分”,主要失分在于化学生物和语文,还有意料之外的物理。
这个分数,比他预考时的分数提高了不少,但也有极大的可能,超出他的实际分数。
胥岸青越看越觉得懊恼,心想:再多十几分,状元就稳了。
“青仔,分数好像出来了。”胥母从外面进来,大声喊了一声。
“出来了?”胥岸青连忙跑出书房,就见客厅茶几上,堆了好些报纸。
“我把写了高考分数的报纸都买了回来,你的名字在上面啊。”胥母心情好的很,蹲在茶几跟前,将报纸一份份的展开来,找出有儿子名字的地方。
《广东省高考分数线公布》,里面自然要提到全省状元的名字和分数。
《广东省理科状元627分,刷新记录》,毫无疑问将状元的名号大书特书。
《高考阅卷结束,文理科双状元介绍》,又是将状元当了主角。
有关高考的文章,总体篇幅并不大,但数量却是不少,稍微大点的报纸,都会给出一个新闻来,而在讲究严肃性的同时,勾引读者的工作,就全部丢给状元了。
否则,枯燥的分数和分数线,置身事外的先生们可不感兴趣。
“青仔是状元了!”胥母一边乐滋滋的翻报纸,一边说。
胥岸青心思不定的看着报道,道:“我预考不就是第一,现在是状元,很正常嘛。”
“怎么能正常呢。分数不落地呀,什么都说不清的。现在好了,你现在是状元,到学校,大学老师也要高考你一年,以后去工作了,你也可以说,自己的83年的省状元,对不对?这个和预考是两回事的,预考得第一,高考完蛋,没人记得你。预考完蛋,高考第一,人人都翘大拇指的。”
“老妈你真会说。”胥岸青不由笑了出来。
“不是我会说,社会就是这样,只以成败论英雄。”胥母少见的做起来了教育家,说道:“咱们自家人都觉得你是状元的材料,可没有这个分数和成绩,别人不承认的。”
胥岸青无奈笑笑,换一个话题说:“比我想的分数低。”
“是状元就行了,你看这里,第二名和你差二十多分呢。”胥母指着茶几上的一篇文章。
“全省状元是拿到了,全国的就不知道行不行了。”胥岸青还是存着一丝期望的。广东、湖南山东等省,历来都是高考大省,分数线超过其他省一大截,在这些省做了省状元,就很有可能做到全国状元。
83年的高考,是最后一次全国一张卷,也是有全国状元诞生的最后一届高考了,在此之后,各省纷纷做了自己的高考试卷,而此类消息,也令胥岸青的渴望加大了。
“我给你看看,有的报纸,是有说别的省的分数线的。”胥母最少买了三十份报纸,一张一张的慢慢翻,有见到说其他省的文章,就给抽出来。
胥岸青坐在旁边细看,不是特别的专心。
这时候,胥母的动作停了一下,就在胥岸青以为她要抽报纸出来的时候,胥母将之迅速的翻了过去。
“不是?”胥岸青奇怪的问了一句。
胥母闷闷的“恩”了一声。
胥岸青觉得好奇,抢着将那张报纸给抽了出来。
第二版正中的黑体字,映入胥岸青眼帘:全省理科第一名无缘全国状元。
胥岸青眼都不眨的读了下去,并且很快锁定文中的数字与其前后文,只见这家报社的记者,以平实的语言表现着夸张:全国高考已确定最高分,为河东省第一名杨锐,670分!
语言确实平实,内容确实夸张。
胥岸青大脑,瞬间就“嗡”的一声,闷了。
不是全国高考第一名,他能接受,在高考估分阶段,他就发现了自己的失误。
在一场全国性考试中,发生了10分左右的失误,你不能指望对手会放过自己。
但是,670分却让胥岸青的大脑过热了。
书房的写字台上,还放着他对自己分数的预测,即使按照最高分来计算,即使他没有失误,化学生物和语文的失误,也会将他的分数打到650分以下,事实上,640分都是一个难以达到的高峰。
越是接近满分的成绩,就越难以加分。
这就好像是金属的纯度一样,什么都不准备的人,也有可能考到五六十分,就像是自然界会有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六十的金属存在一样,但是,当金属的纯度达到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九十九的时候,再要提高它的纯度,就会异常的困难,以至于不可能做到。
胥岸青将自己的大部分学习时间用在了化学和生物方面,但是,他不擅长这个,就总是会丢分。
胥岸青自己,一直以来是将目标放在650分的,他从来没有给人说过,因为只丢40分的高考考卷,还没有人见过,他不想别人贴狂妄的标签在自己胸前尽管他背后已经贴满了狂妄的标签。
然而,再狂妄的胥岸青,也没有设想过670分。
可是现在,他就看到了670分的考分。
“也许是弄错了。”知子莫若母,胥母想办法安慰胥岸青。
胥岸青将报纸的眉角翻了翻,摇头道:“广州日报,不会错的。”
“广州日报怎么就不会出错了,说不定印错了都有可能,等等,再看看别的报纸怎么说。”胥母买的报纸,有的是晚报,有的是早报,消息自然有先后。
而在广州日报下面,同样收到消息的官媒,接二连三的蹦了出来。
“670分,这人是怎么考的!”胥岸青瞅着杨锐的名字,心里是各种的纠结,其中滋味,也只有他自己,才能品咂一二。
忽然,胥岸青推开报纸,站了起来,道:“妈,帮我问一下这个学生考哪个学校,考什么专业的。”
……
252。第252章 我们的状元
“状元啊,这可是状元,唉,你没见过状元吧,哪天我给带过来,让你沾点文气。”杨山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拿着报纸,站在南湖干休所的食堂们前,见人就打招呼,时不时的还给相熟的人发一张报纸。
干休所的勤务兵就站他身后,按照杨山的要求,不时的运送不同品种的报纸过来。
这些报纸,无一例外的在宣传1983年的全国状元:杨锐同学。
只不过,有的报纸主要宣扬670分的史上第一高分,有的报纸主要宣扬杨锐来自乡镇中学的奋斗史,有的报纸主要宣传杨锐的学习方法……
杨山看到有文化的退休干部,比如老政委老干事什么的,就发宣扬高分之类的报纸,看到大老粗型的退休干部,比如老团长老营长什么,就发宣扬杨锐本事的报纸。
当然,不管发哪一个报纸,末了,杨山同志都要来一句:“这就是我老杨家的种,看到没有?”
平时爱和杨山置气的几个老头儿,今天都没了脾气,拿了报纸,瞅上一眼,连说话的劲儿都没了。
住在南山干休所的老干部,级别什么的都差不多,条件也都差不多,到了他们这个年纪,能比较的也就是家里的子侄了。
杨山的儿子杨峰做了老长时间的乡党委书记,在一众老干部子弟中,算是中等水平,不好不坏,杨山从来没有因此而收获过羡慕。
其实,杨峰就是做到********,干休所的老干部也不羡慕。
但高考状元,却由不得大家不羡慕了。
而且还是全国的高考状元。
那就相当于是同龄人的第一了。
现如今,所有年轻人的上升渠道就是一条,读书工作再升职,放在30年后,读书不好的可以玩体育搞艺术做生意,进不去体系的可以进外企私企混社会,谁都不比谁差。
可在1983年的,读书不好几乎是无路可走,而读书好,简直是畅通无阻。
老干部们越是大老粗的,越是把文凭看的无比重要。
杨山更是得意洋洋,转着壮硕的身体,到处找人说话:“想当年,高小毕业就能做干部了,我孙儿如今是大学生了,还是排第一的大学生,嘿嘿,老张,我的种怎么样?”
“就让你先得意几天。”和他一起下棋的老张头看不得杨山的得意样,瘪嘴道:“学校考第一的,工作了不见得行。”
“学校考最后的,工作也不见得行。”杨山嘿嘿的笑,说:“老张,你家孙子,不是和杨锐一般年纪?他工作了吧,行不行啊?啊?”
老张头没好气的道:“工作的好的很,最多一年就能提副科了,等你孙子毕业了,要是配到我孙子手下,记得提我老张的名字。”
老张头的孙子连高中都没读,靠父荫进了单位,如今也有五六年的工龄了,算算时间,差不多是到了提职的时间。
只要单位进的好,这种安排也是不错的,依靠函授一步步拿文凭的80年代人很多,函授大专,成人本科,党校硕士的干部,稍稍用点心,就能省去许多的麻烦。
当然,成人教育充其量是让人不吃亏,想占便宜是做不到的。
杨山虽然退休了,体系内的猫腻却是一清二楚,微微一笑,说:“现在的本科生,一年就能评副科,我孙子去的学校,出来就副科也正常,你说是不是。”
老张脸色变了一变,转瞬叹口气,说:“我们家的那个,当年打死都不上学了,说也没用,哎,等他吃了亏,才知道好坏。”
杨山同志意志坚定,不受老张的影响,继续攻击道:“他继续读下去,也读不到大学,不如早点工作,你说是不是。”
老张气的扬手,骂道:“杨山你个棒槌!”
杨山笑的无比畅快,说:“棒槌怎么了?我孙子是状元!”
“行行行,算你孙子厉害。”老张说着停了一下,又道:“前两年怎么没看出来啊。”
“男孩子淘气,这不是懂事了,懂事了就会好好学了。”杨山哪里有什么教育经,一通胡说,反而吸引了不少老干部围观。
第二天一早,杨峰派人将老爷子接回西寨子乡。
杨锐披红挂彩的坐着借来的吉普车,在乡界将爷爷接到,直返乡里。
杨山的心情甚好,看着杨锐就笑,和颜悦色的问:“你爸摆酒了?摆了多少桌,都请了哪些人?”
“叔伯兄弟都请了过来,再就是各个单位的人,还有他的老战友,老朋友,再就是您这边列的表……外公那边的人是他们请的,说是过两天到平江再办一次……”杨锐浑身不自在的道:“你不如给他说说,弄的太排场不好。”
“怎么不好?”这一次,杨山不像杨锐想象的那样,端起老革命的自我要求了。
杨锐诧异之余,堆砌理由道:“搞宴会铺张浪费不是,就是考了一个第一名,而且名次还没公布……”
“考了状元还不请客,人家要说你小气,你不是赚了钱?就拿出来,都做了状元了,要钱有什么用,你这以后啊,国家就都给你负责了,你就好好努力就行了。名次不用等公布,我问了人,你的分数没问题,等学校提档就行。”杨山迎着风,手抓着吉普车的门,又道:“你外公要办酒也是大办,你准备一下,这两天别喝太醉了,到了平江,好好给你外公撑场面,咱们两家出个状元不容易……”
“怎么还要喝醉。”
“不喝醉能行?那么多嫉妒的人,得让人家发泄发泄,这可是状元!”杨山说着,又顿了一下,道:“你也别翘尾巴,现在的状元和以前的状元不是一回事了,你到了学校,还得好好学习,明白吗?”
杨锐被爷爷的混乱话语彻底搞糊涂了,只是感觉到杨山同志很开心。
开心也就行了,杨锐傻笑两声。
对于这个全国状元,他也是有虚荣心的。
尽管少不了来自后世的经验和知识,但这些也是他的经验和知识。
他读过三年高中,做了七年的补习老师,再加上这一年时间,等于复习了十一年的高中。不过,要是觉得比别人多复习十一年就能拿到状元,那就太天真了。
这可是每年有700万人参与的游戏!
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就有老三届的学生,复习了十年以上,尤其是那些参与教学和教育任务的老三届学生,很多人虽然同样劳动,可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少,这些人参加高考的成绩固然不错,可要得状元,那也只能有一个人。
从77年到83年,不断复读不断参加高考,却始终考不上的学生,依旧大有人在。
若是将时间线再推的长一点,复习七年八年十一年的中国学生,大有人在,80年代所谓的老红军,指的就是要多年复读才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仅仅是考上大学,离状元还远着呢。
杨锐其实不在乎自己读了多少年的书,他在乎的是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还能不能发挥作用。
在他更向往的科研领域,可是没有年龄限制的。
在某一个领域领先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不慎输给青年人的故事,不断的重复,几乎是科研工作者最畏惧的悲剧。
更丰富的经验,更高深的知识,更年轻的身体,带给杨锐强烈的信心。
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说,高考带给学生最重要的,似乎就是信心了。
在一个公平的考场上,战胜700万人;在一个公平的考场上,从700万人中脱颖而出;在一个公平的考场上,为自己而奋斗且成功。
这种信心会伴随考生的一声。
也许,学生时代的成功者无法成为世俗的成功者,甚而成为了满口酸气内心酸楚的老书生,但那骨子里的酸,也得肚子里有货才能酿出来。
吉普车接近西寨子乡,远方的小山坡上,彩旗招展,既有漂亮的五星红旗,也有一个个民兵部队的旗帜。
欢迎的照理是一排炮声,间中能够听到各种叫嚷呼喊声。
炮是依次打响的,与礼炮的性质相同,不同的是声音各异。
杨山听着炮声,站了起来,像是检阅部队的领导似的,一边听一边大声判断:“山炮,好东西呀,75口径的。”
“迫击炮啊,有点凑数了吧。”
“这个也是山炮,像是54式,以前听炮兵们练过,122毫米的,一般的步兵师都没有,现在也退役了啊……”
“这个怎么听不出来?”杨山突然疑惑了。
正在此时,吉普车也接近了开炮的小山。
所有的大炮小炮,此时都是放平了冲着一处山崖轰的,正中最显眼的一门,冒着袅袅的青烟,一副刚刚发过威的样子,却是门如假包换的青铜炮。
“怪不得认不出来。”杨山摸着脑袋,乐呵呵的笑。
小山坡上,各个民兵组织的呼喊声,却是从混乱开始趋同。
“杨锐……状元!”
“杨锐!状元!”
“状元!杨锐!”
“状元!杨锐!”
成百上千人,整齐划一的呼声,令人震撼而感动。
而在整齐的喊声中间,还夹杂着不知哪位妇女的高亢调子:“全国状元,是我们乡的”
“全国状元,是我们县的!”
杨锐湿润着眼睛,望着碧蓝的天与厚重的黄土地:“这么多人来吃酒,入不敷出呀。”
……
253。第253章 酒席
80年代是一个淳朴的年代。
酒席不用去酒店,从东家借个桌子,西家借个凳子,朋友拎条鱼,同事送瓶醋,宴席就算是搭起来了。
杨家的宴席更大排场,更大规模,性质却是一样的。
杨峰让人从乡政府开始摆桌子,一路顺着马路摆下去,圆桌方桌照样来自各家各户,不够用了,就借跟前的学校和单位的桌子。
来宾也是提着东西来的,送肉送鱼的都记在礼单上,活鸡活鸭即是大礼,葱姜蒜也不嫌丢人。
搭礼的单位是5分钱。没有提东西来的客人,最少会出5分,一两毛的也属于正常,达到五角钱的就算多的了,鲜少有人会给到一块钱。
不过,无论是一个人五分还是五毛,都不够支撑酒席的花销,因为现在的食物的价格很贵,烟酒更贵,一道席的成本接近十元,所以,80年代办酒是纯亏的,只是亏多亏少的区别。
锐妈是因为杨锐交给家用几千块钱,这才有胆量操办这样一个大席。
大席的首菜是鲤鱼,之后摆上桌的是两道肉,红烧肉和扣肉,接着是荤素炒菜,豆腐、蘑菇等中等菜,最后才是炒土豆丝、凉拌菜以及一些汤,给大肚汉吃。
一席是十道菜,除了炒菜是现炒的以外,其他都是过去两天,锐妈带着十几名亲戚家的女人努力做出来的,到了开席的时间,全部上笼屉,和馒头一起蒸出来即可。
杨山上桌没多久,杨峰就宣布开席。
各种肉菜流水价似的端上来,让西寨子乡的正街两边,飘满了香味。
这一天,杨家总共开了两百多席。
除了亲戚朋友以外,整个西寨子乡的工作人员,以及来捧场的民兵们,也都坐在了席上。
杨峰请来的民兵们,其实都是附近各个单位的职工,与亲戚朋友的概念基本重合,等于是亲戚朋友的同事,因为都在一个地方的关系,互相之间至少是脸熟的。
不过,对杨锐来说,这些人就完全不熟了。
偏偏今天的杨山和杨峰还很兴奋,不停的拉着杨锐见人。
然后,就是不停的喝酒了。
刚开始,杨锐还想着尝试一些逃酒的技巧,却是前来帮忙的王国华看不过眼,拽着他的胳膊,指指前方长蛇阵似的宴席桌子,问:“逃得了初一,逃不了十五。”
杨锐泪眼朦胧,仰头就将杯子里的酒给喝了。
今天以前,杨锐还是不被允许喝酒的。
高考分数出笼,却好像一下子改变了他的社会位置。
源源不断的敬酒、赞扬和问好,让杨锐没有走完三分之一的路,就睡了过去。
王国华和曹宝明两个人,交替着将他背了回去。自己也松了一口气。
“总算结束了。”王国华揉揉肩膀。
曹宝明也活动着肩膀,笑道:“让你不锻炼,杨锐这身肌肉,可是锻炼出来的。”
“怎么越锻炼越重了?”
“肌肉当然重了,他吃了那么多牛肉,不都存在胳膊腿上了?”曹宝明鼓起肱二头肌,表现了一下。
“然后喝醉了还要我们背。不过,今天来的人是够多了。”
“大家都高兴。”
“是呀,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凑到一块这么高兴了。”王国华有点感慨的道。
曹宝明抬眉问:“你报的不是北京?”
“当然是了。”
“你改了志愿?”
“没有。”
“杨锐帮你选的?”
“废话,我自己就知道北大清华在北京,那我能报吗?”
“既然是杨锐帮你报的,你担心什么,用得着悲春伤秋吗?”
“哎呀,这个词你用作文里了没?”王国华啧啧有声道:“用的真好……”
曹宝明忍不住给了他一巴掌,才道:“别唧唧歪歪的,去弄条鱼过来吃,我都没吃饱呢。”
“我到哪里找鱼去,我不如钓一只给你吃好不好。”
“去后厨找啊,肯定有,快点去,我块头大,显眼,让人看到了不好意思。”
“我也不好意思啊。”王国华说归说,却是动身去了,在同学之间,王国华一向是位比较愿意付出的好同学。
杨锐醉倒了,酒席却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
男人们难得有喝酒的机会,吃饱了以后就开始四处找人拼酒,女人们也凑着热闹,聊天说话。
对大家来说,社交活动就是主要的娱乐活动了,能够一个人宅在家里开开心心的故事,是此时的人们未曾想象过的。
赵丹年是少数没有多喝酒的男人。
他的年纪足够大到想喝酒酒喝酒,不想喝酒就不喝酒。
不过,赵丹年今天没有矫情,相反,他是把自己的酒量省下来,端着杯子找那些主管教育的官员们。
此前,赵丹年仗着自己的资历,从来没将省市一级的教育机关放在眼里,隔的太远了,放在眼里也没用,西堡中学一个区区乡镇中学,又有什么资格联络省市一级的教育机关。
赵丹年是个讲实际的人,他固然是赤卫队出生的老少先队员,但在省市一级政府,八路军出身的共青团员多的是,他想摆谱也摆不出来,也不会有人看着他的面子,就给西堡中学更多的拨款,既然如此,赵丹年也就懒得拉关系,陪喝酒了。
今时不同往日,一个全国状元,不仅将杨锐推上了风头浪尖,也将西堡中学推到了高峰。
赵丹年没转两圈,就遇到一个面熟的上来打招呼。
他还没想起对方的名字,对方先叫了“赵校长”,主动举杯道:“敬老赵一杯,山窝窝里面飞出来的金凤凰啊,全国状元呐,撞在你老赵手里,得喝一杯。”
“是我运气好,也是咱们溪县和南湖运气好。”赵丹年笑着端了端杯子。
“说的好。”坐跟前的都是教育系统的,知道了赵丹年是谁,都围了上来,一个接一个的碰杯。
一会儿,赵丹年就拿到了改造校园的许诺。不仅如此,还有人喝爽了给他支招,说:“你得把西堡中学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