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4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中国第一次执行的药品生产标准,第一版的GMP主要就是淘汰小破老,正常人能看的过眼的工厂,不是恶心到厂内生蛆的工厂,基本都有可能活下来。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一家市属药厂,若是能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自然会很安全,就是保留性的支持,互相兼并一下,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至于县属、镇属、街道办属、乡属还有私人小作坊式的企业,就比较困难了,不是付出极大的代价,通常只有被兼并的命了。
  不过,这在杨锐或者胡池看来,都没有什么问题。
  提前让他们倒闭,已经是社会主义善良了,放在资本主义国家,做药都舍不得净化水,而用井水充数的企业,已经是属于犯罪了。
  当然,在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把人体基因组计划,也是看做犯罪的。
  “我们的身体,神圣不可侵犯!”
  “克隆羊之父是犯罪之父。”
  “人类密码无需解锁!”
  抗议人群有秩序的喊声,令轿车的隔音荡然无存。
  达尔贝科带着一丝尴尬,向坐在旁边的杨锐道:“虽然有很多人反对,但也有很多人是赞成的。不要被他们的声音所影响,我们是在做改变世界的好事。”
  “不用向我解释,做克隆羊的时候,我就见识过抗议者的模样了。”杨锐笑笑。
  “美国和中国不同,大众抗议的渠道大概更多吧,抗议的威胁也不同。”达尔贝科顿了一下,没有继续说下去,转而笑道:“没想到你真的能敦促中国方面加入人体基因组计划,经费能保证吗?这笔钱是要冻结在银行的。”
  “没问题,华锐也会出钱的。”
  吃过西地那非的,都对华锐记忆深刻,达尔贝科缓缓点头:“这样也好,他们现在的现金比较充裕,应该能解决一定的资金。恩……你真的要宣读鸟枪法的论文。”
  “我来就是做这个事的嘛。”杨锐说着笑笑,道:“绿石角连设备都做起来了,容不得退缩了。”
  “好吧,就当是给大家开拓视野了。”达尔贝科并不看好杨锐开发的新技术,在他眼里,堂堂正正的一个基因一个基因的测过去才是王道。
  哪怕鸟枪法有十倍的速度,也不能忍受它的种种缺点。
  不过,杨锐早就是成名学者了,就算是达尔贝科,也只能选择信任与不信任。
  眼下,大家选择抱团取暖才是最佳策略。
  
第1538章 粗暴安良
  
  从论文到实物,再从设备到应用,然后再出论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鸟枪法一次一片的高效率,与它不够精准的缺陷,始终是一对矛盾。
  然而,历史证明,鸟枪法才是最终的胜利者,只是其中需要攻克一些关键点而已。
  学界目前使用的,也是人体基因组计划准备使用的,是逐个克隆法,英文也很好记,就叫克隆by克隆,一个克隆一个克隆的下去。
  鸟枪法或者散弹枪法,则是一枪打出去一片,再把尸体拉回来拼装的模式。
  如果做个比喻的话,学界目前使用的是步枪,一枪一个,打准了效果是很好的。
  鸟枪法更像是机枪,一扫一大片,时不时的会有漏网之鱼,但是没关系,扫的多了,覆盖率还是要令人满意的。
  事实上,面对密密麻麻的敌人,还就是机枪好用。
  只是在此之前,机枪面临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如何连续供单?如果解决发热问题?如何解决后勤问题?如何解决枪体的重量问题?
  杨锐今天的论文,就是一篇解决问题的论文。
  要以格调来论,这样的文章的格调其实并不高,充其量就是一篇战术性文章,别说和高屋建瓴的战略性文章相提并论了,就是与战术讲解类的文章,例如《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这种比,都有些弱鸡。
  但是,格调这种东西,更像是鄙视链,只是一个普遍性的概念。
  真正判断一篇文章的价值的,还是要看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论文终究是要解决问题的,战略文章解决战略问题,战术文章,有时候解决的问题却展示了未来的突破口,例如蒸汽机,例如内燃机,例如电动机,例如飞机、导弹、卫星,例如机枪、路由器和PCR。
  “通过大量的采用计算机,我们就能解决鸟枪法的最后一个瓶颈,如果完成拼图的问题。当然,现在的计算机的速度和成本都比较成问题,但在这方面,我相信计算机产业本身的发展,会给我们大量的帮助……”杨锐就是单纯的朗读论文,并没有太多的声情并茂,更不需要有感情的朗诵。
  用情感共鸣来引起科学家的注意,那不是科学家的做法。
  对杨锐来说,这不过是又一次例行公事的项目攻关,对于领域内的学者来说,却是又一次翻天覆地的改变。
  杨锐的思路是非常有逻辑性的,这是从赞美的角度来评价的。
  真实来说,杨锐的思路其实是非常粗暴的。
  他就是有一个思路:我觉得从中路拆家最近。
  然后就一个塔一个塔的拆过去,中间不管是有小兵也好,有敌人的英雄也好,反正就是干死算。
  别的学者是遇到了难拆的塔就饶走了,遇到敌人来袭就让一让。
  杨锐根本不考虑这些,直接硬解:就是干!
  当然,菜鸟也有猛的,最厉害的是,杨锐一路路的硬解过去,竟然解到了答案。
  一篇论文读完,全场都是寂静的。
  实在是结论太出人意料了。
  或者说,是经过论证的结论太出乎意料了。
  当大家还在嘲讽鸟枪法的弱智的时候,杨锐已经用无可辩驳的数字,证明了鸟枪法在人体基因组计划中的优越性。
  那么,诺奖获得者杨锐同志的论文,是否属实呢?
  大部分人现在根本都不会怀疑杨锐了。
  怀疑才是最没道理的。
  只是如此一来,变化又大的令人难以接受。
  若是论文属实,许多生物学实验室,此前构建的基因检测模式,都要改变了。
  “杨教授,您该早点发表论文的。”
  “其实,这样的文章是不用攒的,您早点发了,也不用吓的大家废了自己的研究。”
  “是啊,我的方向得换了,太难受了。”
  学者们议论纷纷,站起来提问的,与其说是质疑者,不如说是不接受现实者。
  粗暴的解题思路有一点好,它的答案实在啊,也没有那么多的弯子可绕。
  如果将人体比作一个广场,人体基因组计划,就是想知道广场上每个人的位置和身份。
  逐个克隆法是怎么做的呢:它一个一个的问这些人。
  杨锐的鸟枪法呢?他就是突突突的打过去,射出一广场的碎肉,然后派小弟去拼碎肉,再认脸识人。
  对这种解题思路,你有什么好质疑的?
  尸体都在原位上摆着呢,不相信就去核实嘛。
  杨锐一一回答,娴熟的像是老屠夫,三言两语间,就将一头猪拆的看不出形状了。
  学者们自寻熟悉的部位认证,确认无疑之后,屠夫的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大家各自买肉回家,该炖汤的炖汤,该红烧的红烧,该糖醋的糖醋,世界和谐,一片大同。
  至于隔壁屠夫卖的瘦猪无人问津,就怪不得别人了。
  谁让你选的猪不好。
  有杨锐加入的,人体基因组计划的例行会议,在一片安静中闭幕。
  杨锐带回的,不仅是具体的工作安排,还有学界的一片赞颂与……怨念。
  当然,对于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华锐实验室,或者北大本身来说,赞颂与怨念,都是极好的东西。
  在这样的气氛中,连媒体都变的乖巧许多,只是循例报道了一些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进度。
  杨锐也难得清静了两天。
  到了坐机回转的时间,才有几家媒体又来采访。
  或许是有了几天的时间做缓冲,媒体的问题都更有指向性一些。
  例行的个人八卦和行业八卦之外,一名记者才突然袭击似的道:“杨教授,你在演讲中说采用鸟枪法需要部属大量的计算机,您在中国的研究,也会如此吗?”
  “当然。”杨锐点头。
  记者暗戳戳的掏出小刀刀:“中国政府能够提供如此规模的经费和设备吗?”
  “恩,我准备自己投入一些钱做启动资金。”杨锐说着解释一句:“诺奖的奖金,特别是西地那非的收益,我都准备投进去。”
  实际上自然不可能这么多,但在这种时候,就不用收着说了。
  记者点点头,满脸的兴奋。
  诺奖的奖金之多,大家都是知道的,西地那非的收益估计更是少不了。
  一瞬间,几名记者已经在脑海中做出了多篇文章标题了:
  《中国科学家为做科研而自筹资金》
  《中国政府削减科研经费之恶果显现》
  《中国杨变卖家产》
  《克隆羊之父陷入资金困境》
  杨锐并无所谓。
  一方面,他投入的经费总额其实不高,从人体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到现在,也就是不到500万美元的投入,后期预算的500万美元,想必是花不完的。
  另一方面,人体基因组计划也不是真的全无利益,只看他想不想从中套取了,若有必要的话,杨锐也不是后期补充。
  当然,最主要的是,杨锐现在有钱。
  不算西地那非的后期收益,他手里的美元现金都破10亿美元了。算身家的话,去铁酮等药品的估值也是以10亿美元计的,西地那非就更不用说了。华锐等公司的价值更高。
  再要是眼光再放的长远一点,杨锐京城几百套的四合院,以及四合院里的藏品,以及几十栋的单元楼,再以及沪深两地的药谷和百万套房子,都让杨锐对钱的理解大为改观了。
  有钱难买我开心,就是这样子。
  杨锐甚至懒得去找部委扯皮。
  但是,对大众媒体来说,这个故事就太有料了。
  自掏腰包搞基础研究,究竟是神经病还是哗众取宠?究竟是故弄玄虚还是确有其事?究竟是社会的退步还是国家的不作为……
  杨锐飞机落地,休息一天再去学校的时候,北大三角地的议论都已经贴满了。
  更有学生,自发的组织起来,找到杨锐,信誓旦旦的道:“杨教授,如果大家都用自己的钱来做研究,中国的科研就真的完了,我们要为您去向校领导请愿。”
  “不用了,没必要。”杨锐回答的很心虚。他很想说,校领导和我是一条心来着,只是如今的北大也没有几千万美元的闲钱罢了。
  学生们只当杨锐面儿薄,一个个义愤填膺的道:“您不说,我们去说。没道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因为钱,做不了研究,偌大的中国,还缺这么点钱吗?”
  不等杨锐再张嘴,打头的学生已经转头奔着行政楼去了。
  杨锐目送着学生们的背影,只觉得有点小搞笑,又觉得有点小感动。
  向校领导反应几千万美元的事儿,自然不可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但是,这是他们冒着风险去争取的。
  “给蔡教授打个电话说一声。”杨锐给许正平说了一声,又拉过簿耿鑫叮嘱了两句。他没自己打电话,免得被人问东问西的。
  相反,杨锐干脆进了实验室,关起门来做实验,想着自己不出面的话,外面的讨论也会渐渐平息。
  
第1539章 桃李
  
  杨锐还是太小看此时社会舆论的力量了。
  80年代前后的社会大讨论,讨论的都是些什么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姓资还是姓社”;“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如果将发帖量和点击量看做是主要的关注指标的话,80年代的重点事件,其关注指标将是极恐怖的,几十上百种的发行量上百万的报纸,成千上万种发行量过十万的报纸,连篇累牍的集中讨论一个事件,时间跨度持续数月而不衰,点击量应该有多少?全国上百万的记者,全国上千万的读者来信,持续的在早报、晚报、日报、周报投稿数月,以至于各地都有自发的印制小册子,贴大字报的,发帖量该有多少?
  当然,大事以外的讨论,规模是没有这么大的。
  或许是因为大家都在讨论大事了,就没空去讨论小事了,很多讨论,确实会令人失望的消失。
  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是小事吗?
  中国建国以来,参与的最大的国际间科研项目,是小事吗?
  外交无小事。
  因为穷就要被人看不起,因为穷就要节衣缩食,因为穷就要看别人耀武扬威正因为国内穷,此时的中国人,才分外的不希望被外国人看不起。
  全中国的文人都在竭尽全力的寻找能够令我们骄傲的东西。美国人的载人航天飞机上天了,他们在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人造建筑是长城;英语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首选语言,以至于中国人也不得不改弦易辙,但中文依旧是最难学的语言,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日本成为了亚洲第一,黄种人的代表国家,但他们依旧是弹丸之国,是中国曾经的藩属国……
  相比之下,杨锐获得的诺贝尔奖,却是更加的现代,更加的令人理解,更加的令人振奋。
  年轻的杨锐与中兴的老大帝国,相得益彰,又互为促进,原本就是国人茶余饭后的小骄傲。
  许多老大妈都把杨锐当邻居孩子一样看了向杨叔叔学习什么的,早就成了在校生的噩梦,家长们的口头禅。
  可是,就算是在校生,也不愿意听到杨锐“倾家荡产”、“抛家舍业””献身科学的故事。
  就像是杨振宇、屠呦呦、莫言,国内的讨论是国人间的讨论,没人愿意接受外国人的冷嘲热讽,甚至是热情建议。
  只是不到一周的时间,从北大三角地扩展开去的讨论,就溢满全国了。
  蔡教授等人原本以为杨锐有自己的计划,也没有太过于操心。
  可是,眼见着外面的讨论日趋激烈,学生乃至于记者都分成了集团,从三角地吵上了报纸,又从报纸炒上了电视,杨锐依旧没有露面,蔡教授终究是忍不住找上门来。
  不管怎么说,杨锐都是自家的教授。
  到了离子通道实验室,蔡教授还没进门,就感受到一阵紧张的气氛。
  只见实验室旁边的警务亭,荷枪实弹的站着一排的武警,怕有一个满员班。武警后面的亭子里,原本只有一名警察常驻,而今却是换成了三个,还都是认真做事的模样。
  “这是怎么了?”蔡教授心里不由的发急。
  “前几天有学生来请愿,还有自发来捐款的,杨教授就让我们把实验室给封起来了。”警务室里的人认识蔡教授,拨开了武警说话。
  “杨锐呢?他出来了吗?”
  “就前几天出来了,给学生们说了说,然后说自己要闭关做实验,不见人不听电话。”再说话的却是许正平了。这些天来实验室的人太多了,他时不时的要出来见人,还不如就呆在外面的休息室里。
  蔡教授一阵头痛,怀着最后的希望,问:“他总回家了吧?有没有看报纸?”
  这次,许正平点了点,道:“有回家,但都是晚上坐车去,第二天坐车回,报纸倒是有看。”
  蔡教授总算是松了一口气,道:“总算不离谱。”
  许正平一脸无奈:“我给杨主任说一声,您先稍等。”
  蔡教授点点头。离子通道实验室几经改造,现在已经有明显的分隔和门禁了,尤其是是主实验室的部分,都带着门锁,是谢绝参观的。
  蔡教授此时也懒得看他们的实验状况,就在外面焦躁的等着,一会儿,才见杨锐擦着手从里面出来了。
  “你还挺悠闲的。”蔡教授对许正平的无奈是感同身受,叹口气,将手提包里的一堆报纸拿出来,道:“外面为你可讨论疯了。”
  “我知道,我也没办法啊。”杨锐耸耸肩,他是搞实验的,又不是玩舆论的。
  蔡教授也知道这个道理,叹口气,抽出最上面的报纸,道:“你先看看这个。”
  “《光明日报》啊。”杨锐展了开来。
  蔡教授沉声道:“评论员文章:《花自己的钱,做科研,值得吗?》。内容讲的很细了,我看了一遍,汗流浃背呐。你都快成科研界的雷锋了。”
  “不好吗?”杨锐轻笑,然后展开来看。
  “木秀于林。而且,还不知道后续情况向哪边发展呢。”蔡教授又取出第二份《工人日报》,递给杨锐。
  同样是评论员文章,这次列出了中国的科研开支和国内收入情况,提出:人体基因组计划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力有未逮,杨教授拿出自己的奖金和收入做研究,是无奈之举,国家不能提供足额的经费,也是无奈之举。
  “大报持中肯立场很常见,小一点的报纸就没那么多的顾忌了。”蔡教授见杨锐还没有太大的反应,又丢了几张报纸出来,道:“他们都把你架在火上烤了,你还不着急。”
  杨锐再看,这一次,就没有那么多中立的论点论据了。
  为了吸引销量,传统媒体并不比网络媒体更有节操。
  《杨锐有奖金,其他科学家呢?》
  《没有科研经费的中国,就没有希望》
  《诺贝尔奖的奖金,应该由杨锐一人独享吗》
  《科学家自费科研,就如战士自购弹药》
  杨锐大略的看了一遍标题,又抽看了几篇文章,就笑着放下了。
  对于读过“不转不是中国人”类文章的他来说,这样的报纸也就是一般般了。
  “你现在不同以往了。”蔡教授觉得杨锐还是没有将此事重视起来,语重心长的道:“以前的话,你虽然也得罪人,那都是一个两个的,而且都是些争取经费之类的事。如今可不一样了,你在GMP审核委员会里大权独揽,多少药厂恨你恨的要死,就是不花钱买文章,他们自己写文章骂你,你也招架不住。”
  “我招架的住。”杨锐淡定的道:“您忘了,律博定的是时候,多少人骂我呢。这些报纸可是还在赞我呢。”
  “赞到极处就只能骂了。”蔡教授也不指望彻底说服杨锐了,停下来,道:“我帮你联系了央视,你去参加一个谈话节目。”
  “现在就有谈话节目?”
  “就是采访,然后在节目里说话……”蔡教授还在解释模式。
  “他们要是不断章取义的话,我就去。”杨锐一句话结束对话。
  “那怎么可能。”蔡教授哈哈的笑了起来:“这可是全国性的节目……”
  杨锐望着蔡教授,带着玩味的笑容。
  蔡教授意识到了问题,低声问:“真的有可能?”
  “当然。”
  “行,这样啊……”蔡教授想了想,道:“正好我有个学生,在央视做的挺不错的,我问问他。”
  “咱们北大的校友,在央视的多吗?”杨锐突然问了一句。
  “当然多了。”蔡教授笑了起来。
  论桃李满天下,北大清华种出来的起码都是蟠桃来着,就算掉到下界,也是牛鬼蛇神们争抢的目标,最起码,宰杀几万头猪妖没问题。农民企业家,哪怕是为了说一句“北大清华有什么了不起,给我打工的也有北大清华的”,一个月也愿意多付万把块的炫耀费。
  而在90年的媒体界,北大更是金字招牌。央视作为媒体届的金字招牌,聚集的北大生也是不少,从主持人到幕后再到领导,多有校友。
  杨锐灵机一动,道:“我要采访我的主持人,还有剪辑的人,还有负责人都是北大的校友,可以吗?”
  “这……”蔡教授听懂了杨锐的意思,虽有为难,还是答应了下来。
  
第1540章 上节目
  
  当天晚上,一队人马,就浩浩荡荡的杀入了北大校园,汇集在了……中文系的刘教授家中。
  “谢谢师母。”
  “师母,我自己来。”
  “您别忙了,我来我来。”
  一群北大毕业生,即使工作长的有十几年了,回到北大的校园里,坐在师长家中,回忆还是忍不住浮现。
  大学、母校,这样的词语,本身就带着浓浓的情绪,曾经的青春、梦想和热血,最是能泛起自以为失落的感情。
  “教授的客厅布置,和十年前一模一样。”背着照相机的摄像师,不知什么时候,悄然的戴上了墨镜,坐在弹簧沙发上,摸着盖在扶手上的白布,道:“连盖布都是原来的,绣的鸟还是那么好看。”
  “新买了冰箱呢,放在厨房里了。”师母端着一盘子水果上来,笑道:“我俩都忙,就周末有时间买东西,有了冰箱以后,东西可以存着。你说的那块盖布,可是我年轻的时候绣的,现在眼神不行了,绣不了喽。”
  “是,师母年轻的时候可漂亮了。”
  “嘿,你这孩子。”师母指着三十几岁的摄像师笑骂了一句。
  “我记得特清楚,师母那时候还用胭脂。吃完饭都记得要补一下。”摄像师说着顿了下,声音有些断续的道:“我那时候肚子饿了,就写一纸的问题来问教授,教授看问题多,课后的时间不够,就会给我说,到家里来,然后他就请我吃饭……”
  说到后面,摄像师的声音已经哽噎起来:“师母每次见我来了,就从橱柜里拿最大的碗出来……”
  刘教授瘦瘦小小的,笑着摆摆手,道:“我的饭量小,粮食定量又多,请你吃一碗饭算什么。”
  “你可不止请他一个人吃饭了,您也请我吃过饭,您忘了。”坐着小板凳的主持人笑道:“那年学校运来一批带鱼,家属院炸的香飘万里,我们几个就天天来请教问题,您每次都给发个带鱼块,一个星期不到,带鱼都被我们给吃了。”
  “一脉相承,我们上学的时候也一样。”坐在沙发另一头的编导轻声道:“不过,我们那时候是分苹果。师父是一级教授,粮食的定量是一样的,但每周能多买两个苹果,我们有同学饿的生病了,刘教授就在兜里揣一个苹果,让人悄悄的给送过去……苹果特别大,特别甜……”
  刘教授只是笑着听,并不说话。
  回忆,并不需要当事人的印证,尤其是当一切痛苦逝去,现实开始变的美好的时候。
  对于80年代乃至于更早期的北大毕业生来说,人生中最困难最无助的阶段早已远去,而师长们的纠结与青春,也已远去了。
  “喝点茶,晚点才有吃的。咱们人多,我让儿媳和女儿回来帮忙准备。”师母微笑。
  “唉,不用的,师母,您别忙了。”学生们连忙谦让。
  师母摆摆手,道:“现在不同以往了,吃一顿饭,就是费些功夫的事,你们都好好的呆着,吃了饭再走。”
  几个学生互相看看,都没有再推辞,倒是有人起身主动帮忙的。
  一番忙乱之后,众人重新落座,刘教授又重新介绍了蔡教授出来,道:“你们当年打牙祭的兔子,可都是老蔡做实验剩下的。”
  众人不禁莞尔,主持人打趣道:“读书的时候吃的兔子,感觉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现在想来,是不是打了药的兔子更香……”
  刘教授亦道:“生物系的福利,我们搞文字的,真是羡慕不来,不过,多亏了老蔡主持公道,我们中文系才能分到一点肉,就是从来都没分到过羊肉。”
  “羊肉多稀罕呐,我自己都没吃过两次,都给得病的同志了。”蔡教授其实不太用同志这个词了,大家现在更喜欢职称之类的称谓,但在此时,就自然而然的用出来了。
  刘教授则是继续打趣:“羊肉是发物,本来是不该给患病的同志的,偏偏你们读生物的不信这个。”
  “得病的同志也不信,吃羊肉吃的可香了。”蔡教授说着笑出了声。
  众人也听的一阵莞尔,将适才的回忆气氛冲散了不少。
  ……
  翌日。
  杨锐做客演播室,讲起了故事来。
  论讲故事,他已经是有相当的经验了,尤其是讲研究故事,杨锐更是有太多的经典段子。
  主持人也是准备充分,极好的调动了杨锐的情绪,调整了谈话的气氛,让杨锐在更好的状态下讲故事。
  他轻松的靠在椅子上,声音舒缓的道:“谈不上抛家舍业,我只是做好了孤注一掷的准备。”
  “就是万一失败的话,之前所有的一切都会是丢掉。”主持人轻声道。
  “不能算是都丢掉吧,我至少还是北大的教授嘛。”杨锐呵呵的笑着,又道:“我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在能力范围内,做些什么,推动此事。”
  “所以,您用自己的全部财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主持人说到此处,又道:“电视机前的观众,可能并不是都很了解抵押贷款的意思。抵押贷款呢,就是将你的东西交给银行,让银行放出贷款,并且承诺按时还款,之后如果还不上的话,抵押的这些东西,就变成银行的了。”
  杨锐笑笑:“就是以前典当行的活当。”
  主持人咳咳两声,他可不能在电视里这样形容银行业,转而道:“杨教授是有自信,能够做出成果来,然后赎回自己的财产吗?”
  “那倒没有,人体基因组计划是很少收益的,应该说,单纯的做科研,是赚不到钱的,只会赔钱。不过,我之前做西地那非的收益有不少,我现在手里的钱不够,但是预计日后的收益,能够填上这部分的贷款。”杨锐停顿了一下,再道:“就是钱不凑手,所以贷款了。”
  “就是说,您将未来多年的收益都给花掉了。”
  “是的。”
  “为什么不等几年,等钱凑手了再做研究。”
  “时不我待啊。”杨锐很满意主持人的节奏,舒服的接话,道:“我们可以等几年做研究,但是外国人不会等我们的,他们最不缺的就是钱了,只会更快的进行研究。”
  主持人点点头,道:“这也是一场科研竞赛。”
  “更可以说是一场科研战争。”
  “咦?人体基因组计划不是一个面向全人类的科研计划吗?它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吧,怎么就变成战争了呢。”主持人明知故问,很容易就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杨锐握了握拳,道:“美国人的阿波罗计划,也是一个面向全人类的科研计划,从科学和人类的角度来说,它的价值非凡,确实为全人类跨出了一大步。但是,如今天上的数千颗卫星,大部分也是属于美国人的,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卫星,肆意的看到地面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的情况。高运载量的火箭,就是高运载量的导弹……人体基因组计划也是一样,它是有益于全人类的计划,但必须是在全人类的参与下。如果我们放弃主动加入,而将权力交在美国人手里,那它一定会损害我们的利益。”
  “所以,我们应该参与到人体基因组计划中去。”
  “没错。”杨锐说着深吸了一口气,道:“我们不用和其他国家去比较,谁在人体基因组计划中,做的工作,谁做的少。重点是参与进去,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这样,我们才能分享人体基因组计划的一切成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