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4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结束电话,满厅的人都盯着杨锐。
  “刘院长,梅花肉可能得等一下了,我得了诺贝尔奖。”杨锐说。
  ……
  
第1376章 农民的儿子
  
  电视里,章凡并未收到更新的消息,还在按照既定的节目来进行。
  他内心保持着紧张的状态,脸上丝毫不漏,看着前方的题词板,自己添加了一些词语,继续道:“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是被多次提名以后,才得到诺贝尔奖的,比如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加斯顿拉蒙,他就是在五年里,总计被提名了155次以后,才获得诺贝尔奖的。所以,一次提名的成功与否,并不影响最终是否获得诺贝尔奖这个事实……”
  章凡尽可能的控制着说话的节奏,既避免被人看出紧张来,又不能让自己无话可说。
  这一次的直播,虽然仅仅是演播室内的直播,也是是央视少有的一次尝试了。对此,他们也是做过慎重选择的。政治节目显然是不适合作为直播尝试的,万一主持人着急了说错话,倒霉的可不是一个两个人。
  体育节目虽然安全,却有些过于紧张了,而且,广播台做过太多次的体育节目直播了,也谈不上什么创新。
  原本,如果没有杨锐的出现的话,央视最终还是会选择安全而缺乏创意的体育节目来试水,但是,诺贝尔奖的颁奖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国人对于科学文化的尊重是客观存在的,尽管总有些文人变着法子控诉中国人不学习不读书,但那实际上不过是拾鲁迅之牙慧,没什么好骂的,敢骂的东西,就只好拿国人素质来做材料了。
  从央视的角度来看,直播一个科学奖,而且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奖的颁布,既能带来收视率,又非常安全,最重要的是,可讲的东西非常多,还不用担心得罪人。
  唯一考验的就是主持人章凡了。
  现在可没有电子显示屏的提词器,他只能看导播写的大白板,并且将上面的几个字扩展成一串字,除了中间插播的片段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得靠他自己来支撑。
  最重要的是,他还不能让外行看出破绽来,或者说,最最重要的是,他一旦被外行人都看出了破绽,这次直播就算是砸锅了,之前表现的再好都没用。
  章凡不知道在镜子面前练习了多少次,才有现在的台风。
  他心里也明白,出事背锅的肯定是自己,成功授奖的是大家,但若是不经此次,还能不能有下一次成功的机会,却是很难讲的。
  章凡脑海中不知多少次的划过这样的想法,也因此而无比的羡慕杨锐。
  诺贝尔奖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奖,杨锐的年纪比他还小,竟然一口气爬到了有机会授奖的程度,想想就令人难以置信,甚至让人都生不起嫉妒之心。
  章凡最近不知道看了多少诺贝尔奖相关的资料,太知道一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实力与其所代表的声望了,那真真是到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旌旗招展,锣鼓喧天的。
  无论是实力强大的美国,傲慢的英国,偏僻的斐济,面对诺贝尔奖得主,都会给予非同一般的礼遇与尊重,要说这种礼遇与尊重,他们经常也会给予著名的球星、演员或者企业家,但是,与著名的球星、演员或者企业家不同的是,诺奖得主在大部分时间,是谈不上著名的,普通人根本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也没有兴趣知道他们的名字,然而,当一个普通的名字挂上了诺贝尔奖得主的头衔之后,一切都不同了。
  球星、演员和企业家正好相反,当他们受到非同一般的礼遇与尊重的时候,他们的名字正是如日中天之时,而当他们的名字泯然大众之后,他们所能获得的礼遇与尊重也就悄然而去了。
  诺贝尔奖是对科学家的褒奖,球星、演员、主持人或企业家的名气,是普罗大众对自我意识的映射集合,前者并不以普通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后者则永远处于动荡与怀疑当中。
  身为一名即将成功的主持人,章凡突然涌起成为科学家的念头。如果当年坚持学好数理化的话,说不定会有这样的机会吧。
  “三十秒后进短片,《亚洲历史上的诺贝尔奖》。”
  导播并没有说话,而是将之完整的写在白板上,这是避免章凡出错。
  章凡暗地里松了一口气掐着时间将这三十秒用完,读出了名字,再看导播的手砍下来,整个人都瘫软了下来。
  插入节目中的短片,既是提供一个背景资料给观众,让节目变的丰富起来,也是为了让主持人轻松一些。
  亢奋而充满激情的直播30分钟是一件事,进行不间断的直播就变成考验了,章凡长长的打了个哈欠,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的起来,他得到了普通主持人可能一辈子都得不到的机会,也要负担普通主持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和疲惫。
  “章凡,30秒钟准备。”导播突然喊了起来。
  章凡猛的睁开眼睛,问:“怎么了。”
  短片还要几分钟才结束呢,导播这么紧张,明显是有突发事件。
  “最新消息,杨锐获得了诺贝尔奖。”导播没有解释消息来源,而是多说明了一句:“生物学的。”
  章凡瞪大眼睛,问:“真得了?”
  “是。”
  “刚才怎么没消息,电话没打吗?”
  “15秒准备。”导播紧盯着时间,再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到北京的电话,转接了很久才通,杨锐还不在实验室里……”
  他迅速的所知全部吐了出来,再用手指了指,人退到了后面,举起白板,上面是一些关键信息的词汇。
  章凡深吸了一口气,盯着导播“三二一”依次收回的手指,露出笑容,道:“紧急插播一条消息,本台刚刚得到了令人惊喜的消息……”
  他顿了一下,连说两个“消息”,实在是大失水准,也是消息确实太过于震惊了。
  本乡本土成长起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在改革开放,全社会倡导知识改变命运的气氛中,章凡简直难以想象这个消息的震惊度。
  “就在不久前。”章凡的声音继续被麦克风采集,通过广播信号,送入千家万户的电视中去:“我们获知,地处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基金会已经证实,杨锐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这是新中国获得的第一个诺贝尔奖,昭示着新中国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语言是章凡自己组织的,他的情绪也被自己给调动了起来,回想这些天看过的资料,章凡言语中更是饱含着感情,道:“诺贝尔奖是给予个人的奖项,但它同时也代表着国家荣誉和国家力量,汤川秀树在1949年获得了日本的第一个诺贝尔奖,由此掀起日本战后复兴的步伐。1965年的朝永振一郎,更是代表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而今,在日美等发达国家,诺贝尔奖兴许不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了,可是,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是无数中国科学家朝思暮想的梦。”
  章凡说着说着,眼睛竟然有了潮湿的欲望,他以播音员的本能提醒着自己,旋即又陷入了热血澎湃之中,语带真诚的道:“诺贝尔奖不能被看做全部,它既不能代表我们整体的科研水平,也不能代表偌大中国的全面发展,但是,杨锐获得了诺贝尔奖,代表的是诺大中国的进步。我之前说过,即使杨锐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依旧是中国顶尖,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他依然为全人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今,杨锐得到了诺贝尔奖,意味着世界主流社会,认可了杨锐对人类和世界的贡献,认可了中国对世界和人类的贡献!”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亲爱的同胞们,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中的时代,这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我们正在目睹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渐渐远去,不幸的是,我们尚未摆脱落后的经济、教育、社会和科学条件。幸运的是,我们正在为摆脱落后的经济、教育、社会和科学条件而努力,不幸的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章凡说到这里,觉得自己说的不够好了,果断停了下来,又回顾历史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家,其实有过几次冲击诺贝尔奖的机会,1965年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然而,这些机会都与我国学者失之交臂……”
  “我相信,杨锐的成功不仅仅是他本人的成功,也是中国人,中国,以及中国许许多多的科研人的成功,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颁布,亦是对许许多多的中国科学家,中国科研人的一次告慰……”
  章凡越说越是激动,直到眼前出现一个晃动的人影,拼命打着停止的手势,他才猛然惊醒,收敛了起来。
  身为主持人,他还没有为诺贝尔奖定性的资格。
  章凡微微低下头,掩饰了一下眼神的变化,再重新抬起头来,换上了标准的笑容,道:“现在请看本台此前对杨锐母亲和父亲的采访……”
  屏幕迅速切换,转眼间从干净整洁的演播室,到了黄土碧连天的“菜园”。
  锐妈站在别墅与花园的死角之中,侃侃而谈育儿经:“其实我平时不太管杨锐的,学习的事,都是靠他自己。”
  “那您在家里都做点什么?”记者问。
  “除了做饭洗碗洗衣服,主要就是种菜,以前种的比现在还多……”
  “种地的话,您觉得辛苦吗?”记者打断了锐妈的解释,继续采访。
  锐妈发出爽朗的笑容:“种菜有什么累的,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嘛,我小时候都是种惯了菜的……”
  她想表达的,自然是别墅区的菜园小意思。
  记者也不知道听懂没听懂,就是一句话打断:“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说的太好了,我代表全国的农民兄弟,我代表全国人民,向您说一声感谢,为我们培养了杨锐这么好的科学家……”
  
第1377章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电视机前,老方和葛兴邦肩膀并着肩膀,胯部挨着胯部,一副老树昏鸦之我是毕加索撕碎的油画的模样。
  老方的嘴长的小,也张的小,褶皱版的樱桃小口像是能吞进去一个鸡蛋似的,在空中浮动。葛兴邦的嘴长的大,也张的大,褶皱版的血盆大口像是能吞进去一坨牛粪似的,看的人腮帮子都疼。
  “本台记者发自斯德哥尔摩的消息称,杨锐此次获奖源自他两年前发明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英文简称是PCR,这是一项用于扩增脱氧核糖核酸的技术。通过这种方法,只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使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DNA扩增106倍。运用这种方式,临床医学、法医鉴定、古生物分析和生物工程等各个学科,都将大大的提高效率……”主持人的声音,就是饭厅内唯一的声音。
  有的人高兴,有的是失落,有的人迷惑,有的人庆幸,更多的人处在震惊与难以置信的边界,正在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老方和葛兴邦,还有他们的徒子徒孙是怎么想的,此时根本没有人关心了。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哪怕是敏感性最弱的学者,此时也体会到了此点。
  何况,会来这次生物促进会的学者,都是敏感性极强的家伙。
  众人现在分外的体会到了,杨锐提出三分之二的经费要求的时候的心情。三分之二的经费要求,只存在于未得诺奖的状态下,一旦杨锐得到诺奖,他想要更改经费分配,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吗?
  卫生部的经费委员会,教育部的经费委员会,863计划的经费委员会,甚至中科院的生物学部,难道真能顶得住杨锐、蔡教授和伍洪波组成的集团?
  蔡教授掌舵的北大生物系和伍洪波代表的中科院遗传生物所已经够强了,再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做箭头,何至于无往而不利。
  杨锐当初要三分之二的经费,也不是给自己要的,他实际上要的是三分之二的经费分配权,除了给自己所用的部分之外,他还要负责给身边人争取经费,最重要的是,他需要给自己看好的方向争取经费。
  这其实是很国际化的行为,就像是光的波动说和光的粒子说大战的时候,波动派掌握的经费显然只会给波动派的学者,让其用经费证明波动派的宇宙真理恒不变的,而不是相反。
  学术争端只存在于学术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因为学术并不仅存于学术,还连带着经费和科学家本身。对于一个小国来说,学术争端最终一定会演化成一个或者两个学术派别,并争执不休。大国的派别也不见得会多多少,往更大的方向说,在大部分问题上,全世界的科学家也只需要一两个方向就可以了。
  地球的资源有限,人类所能提供的资源有限,方向终究也是有限的。
  美国人的曼哈顿计划可以看做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在二战如此紧张的时期,曼哈顿计划投入的资金总量,比大部分国家上百年的科研经费都多,若以和平时期的开支论,千亿美元都不能说多,即使如此,曼哈顿计划的经费依旧紧张,学术争端依旧不可避免。
  最终炸在广岛的“小男孩”是枪式原子弹,炸在长崎的“胖子”是内爆式原子弹,两者的设计截然不同,等于是相对独立的研究出了两种不同的原子弹。这固然是美国人财大气粗,但也可以看出学术争端的必然性,战争期间都无法用理论和语言弥补的裂缝,又如何能在和平时期的不同机构间轻易的消除呢。
  中国的生物学远远称不上昌盛,最终的研究方向,就只能是一个或两个主力,尤其是在经费困难的年代里,更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否则的话,大家想要的方向都可以申请经费了,结果不过又是摊大饼而已。
  杨锐如果拿走三分之二的经费,代表他能决定国内起码一半的生物学科研方向,因为他就等于间接掌握了一大笔的国家经费,这笔钱他是不会全部用给自己的,但其他人要用,不可避免的要受他的影响,双方得有起码的共通点,你不能做我认为没前途的方向,甚至错误的方向至于这样做是不是有些霸道,当然是很霸道了,谁让你水平不够,资格不行呢。
  就等于说,未来的中国生物学界,若是要发生枪式还是内爆式之争,拿到三分之二的经费的杨锐是有相当的决定权的,不说排除异己,至少也能分庭抗礼。
  当然,这些都是在杨锐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的设想,如今杨锐获得了诺贝尔奖,再扯什么三分之二就显得无稽了。
  杨锐可不是那种在国外留学回来,在国内没什么根基的海归派。北大原本就是国内生物系最强高校和研究机构,唯一能够与之抗衡的就是中科院,杨锐现在有蔡教授和伍洪波的支持,隐约间还有朱院士的照拂,眼瞅着就是赢家通吃的架势。
  老方和葛兴邦等人此前也是看出了这种可能,所以才极力抗争。
  然而,自然科学的残酷就在与许多的不可控。
  你可以坚持自己认可的方向,但你并不能100%的确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
  PCR的实力,显然超出了老方和葛兴邦的预计。
  历史上,PCR要到93年才得奖,那是因为它的推广也延迟到了90年前后。
  现如今,杨锐提前做出了PCR,更是越过了初版,直接进阶到了一代PCR,其力量之强,可谓是席卷世界。
  诺贝尔奖委员会,甚至没有像是历史上那样,颁给杨锐化学奖,而是直接给了PCR以生物奖,可以说是充分的肯定了它在生物上的价值。
  事实上,曾经的穆里斯会得诺贝尔化学奖,也与他本人的专业有关。
  穆里斯就是一名化学家,而杨锐就是一名生物学家,不谈生物奖和化学奖的内部协调,给化学家以化学奖,给生物学家以生物学奖,也是理所当然的。
  “按照诺贝尔奖的惯例,诺贝尔奖最多授予三个人,近年来,由于诺贝尔奖的竞争激烈,三人或两人获奖的比例逐年增加。杨锐单独获得诺贝尔奖,是极其难得的。”电视里的主持人,凡是找到任何一个理由,都会将杨锐一阵好夸。
  偏偏这样的夸奖,还很被国人所看重。
  哪怕是饭厅内的学者,都不禁窃窃私语。
  “杨锐这是单独获得诺贝尔奖了。”
  “是考虑到G蛋白偶联受体的因素了吧。”
  “杨锐做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成果还没有应用开来呢,诺奖是不会这么快授的。”
  一时之间,所有的学者,仿佛都变成了诺奖专家。
  就连老谭,都兴高采烈的加入了讨论。
  他临阵倒戈,风险冒了一些,收获却是大的惊人,起义军或许是没有元老的资格厉害,总归也是很不错的。最起码,是比败军之将要强的多。
  老谭同情的看了一眼老方,后者面前,正是刘院长和蔡院士等人。
  “老方,你怎么说?”老蔡笑呵呵的。
  “我怎么说都没用,让杨锐说个章程吧。”老方也是光棍,愿赌服输的模样。
  刘院长立即就道:“我的看法……”
  “你的看法没用。”老方突然打断刘院长的话,表现出自己死鸭子嘴硬的本质来,道:“我是让杨锐说个章程,不是你说个章程。”
  “杨锐人呢?”大家这时候才发现,正主已经不见了。
  “大概是回去了。”蔡教授一乐,道:“他倒是看得清楚,确实,现在也没必要多谈了。”
  “别弄的好像你们就全国统一了似的。”老方不服气的道:“杨锐还是得出面,才有的谈。”
  蔡教授摇摇头,道:“你没资格谈了,等回去听通知吧。”
  说完,蔡教授就邀请伍洪波道:“老伍,咱们去北大看看?这时候估计热闹着呢。”
  “我也这么想的,正好。”伍洪波也露出了笑容。
  两个人的胳膊一搭,就出了饭厅,竟是真的不再与老方谈了。
  实际上,也确实不用谈了,大家已经不是对等的存在了。
  老方脸色铁青,往前走了两步,怀着最后一丝的希望,道:“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你们别以为我就束手待毙了。”
  “杨锐都得诺奖了,谁在乎你束手不束手了。”伍洪波见多识广,冲着老方轻轻一摇头就走了。
  老方身子摇晃了几下,勉强站住了,眼神却是一下子黯淡了下去。
  确实,就以国内目前的情况,他束手不束手又有什么区别。老方若是再年轻二十岁,兴许还能再想些其他主意,与杨锐掰掰手腕儿,可惜,重返青春这种事,比得诺奖还难。
  老方抬起头来,胡子微颤的道:“杨锐人呢?”
  他想和杨锐好好的说说,天底下没有解不开的结,总是有解决方案的。如今杨锐一家独大固然注定了,也不代表着其他人就没活路了,毕竟不是独尊儒术的年代了,争鸣总是要有的吧。
  刘院长刚才被老方呛了,这会儿乐得看着老方难受,笑道:“杨锐回去了,你找他也没用。”
  说过,刘院长也跟着蔡教授和伍洪波的脚步,出门去了。
  老方迟疑片刻,竟是跟了上去。
  葛兴邦忍不住拉了他一把,道:“这还跟着做什么?没到那地步呢。”
  学阀和军阀是类似的,大家都有各自的基本盘,敌军势大,就退回自家基本盘好了。
  老方却是摇摇头,道:“我是无所谓了,还有他们呢。”
  老方向后呶呶嘴,顿时令边虎等人又是感动,又是悲痛。
  在边虎的印象里,老方何曾如此过啊,别说是牺牲自己为学生们考虑了,偶尔牺牲个把学生,他连老泪轻弹都不见的。就像是之前,他才不会担心几年以后,杨锐会如何对付自己的学生呢。
  突然之间展现出的自我牺牲,给边虎的感觉,更像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双目不禁通红了。
  一群人自觉不自觉地出了门,再上了大轿子车,跟着蔡教授坐的车,一溜烟往北大开。
  
第1378章 体谅
  
  “单独获得诺贝尔奖,最近几年也是比较少见的呢。”
  “以前不是还讨论过杨振宁和李政道,要不要回来的话?这下子啊,情况就不一样了。”
  “情况最不一样的还是经费,杨锐要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得给了吧。”
  “不给也不行吧,说不过去,他是给手底下人要教授的名额吧。”
  “十个教授?”
  “算上他自己的,听说要十三个。”
  “简直开玩笑,到哪里给他们匀13个教授出来,北大的副教授们能行了?”
  “所有人家才要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编制全部得另算的。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他不是要什么给什么。杨锐这就是科学界的女排了。”
  大轿子车上,一群学者继续聊着未完的话题。
  对他们来说,这确实是最近些年,最重要的事了,或许是改变所有人的大事。
  未来几年的经费变化,编制的变化,甚至学科的变化,可能都要由此发生变动。
  葛兴邦等人坐在前面,耳朵听着,并不吭声。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情况也是如此的复杂多变,听听其他人的想法,不算是坏事。
  车队在黑夜中缓缓前行,渐行渐远。
  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怎么还没到?”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跟着问:“怎么走了这么久了?”
  “走错路了吧。”
  “咱们是往北大去的吧,早该到了。”
  一车的人闹哄哄的。大家都是惜时如金的人,不是有牵扯到经费的大事,谁愿意浪费时间在车上呀,走错路而浪费时间,更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司机不得不解释,道:“今天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前面压车压的厉害,不知道是不是出了车祸。”
  “实在不行就走过去了。”有教授站起来走到车头的位置,眉头皱的深重:“这些车都不走啊。”
  “还有一段呢,您走过去也得好久。”司机陪着笑。
  “再过不去,就不去算了。”在前面的教授再发了一句牢骚,也就罢了,这年头,拿着方向盘的,可比拿粉笔头的尊贵的多。
  车辆继续缓行,窗外却是渐渐的传来声音。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口号式的喊声,形成了声浪,一丛丛的传过来。
  “女排的口号?”有人疑惑的叫了一声。
  “给杨锐的口号。”坐在前排的某教授,却是冷冷的给纠正了一句。
  “杨锐……开玩笑的吧。多少人都不知道诺贝尔奖是什么呢。”边虎的小师弟首先不愿意了,连忙站了起来,似乎想着否定一句,就此消弭诺贝尔奖的影响。
  然而,这似乎并没有什么用。
  更多的口号从外边,涌入了车内。
  “杨锐”一词,也渐渐的飘散了进来。
  甚至,隐隐约约的听到,有人在胡乱的高喊着万岁。
  边虎的小师弟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
  边虎暗自叹口气,拉了一把他的衣角,将他给拉的坐了下来。
  小师弟不解的看向边虎。
  “他们不懂诺贝尔奖,但他们知道世界第一就行了。”边虎压低了声音,在小师弟耳边说了一句。
  比起年纪轻轻不谙世事的师弟,边虎太知道第一的威力了。
  第二无人问津,第一誉满全国,早就在体育界,军事届乃至于学术界弥散了,所谓的高考状元,战斗英雄,奥运冠军,皆是如此。
  虽然确实有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诺贝尔奖是什么,但是,有央视连篇累牍的轰炸,再艰难的词汇都能灌输入观众的脑子里。更重要的是,观众们并不需要确切的概念,他们更需要得到的,是那种胜利的情绪。
  让中国立于世界之林,这不止是一种说辞或者期待,更是现实的需求。
  乒乓球、女排,奥运许海峰等等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已不再是单纯的名字了,而是人民渴望的符号。
  而诺贝尔奖所蕴含的价值,经过央视等媒体的讲解之后,更是引爆了10月5日的黑夜、
  车,走的更慢了。
  快到北大校园的时候,更是水泄不通。
  “下车步行吧。”不知是谁号召了一句,学者们纷纷走下了车。
  宽阔的马路上,挤满了来自各校的学生,工厂的工人,以及本地的居民。
  大家有的在兴奋的聊天,有的在高喊口号,试图组织一支新的游行队伍,更多的人,只是敲响手里一切能够敲响的东西,脸盆、饭盆、铁锅、痰盂……
  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学者们互相看看,尽皆失色。
  他们在车上的时候,还感受不出来,此时下了车,才体会到了这种浓浓的胜利的气氛。
  “杨锐是世界第一!”
  “中国生物,世界第一!”
  “北大生物,世界第一!”
  旁边,猛的有人吼了一嗓子,附近就全乱了。
  那些组织了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的小队伍,齐心合力的喊出口号,然后就会得意洋洋的看向四周,有类似规模的队伍,就会喊出现编的其他口号,整个流程,就像是军训时的拉歌似的。
  群众玩的无比的开心,学者们挤的是满头大汗。
  终于进入到北大校园,却见周围是更多的人,更吵的声音,更乱的环境。
  边虎眼睁睁的看着一名学生,一只手举着麦克风,一只手抓着白酒瓶,骑到音响上,高声道:“各位同学,各位老师,社会各界的朋友,我今天真高兴,我做过知青,当过工人,刨过地,放过牛,当过木匠,做过车把式,我平生最高兴的两件事,一件是通过高考,上了大学,一件事是今天,看到我们北大的杨锐,得到诺贝尔奖,我觉得,我上大学,就是为了看杨锐得奖的!”
  “好。”下面的学生,就像是演唱会的观众似的,配合的完美无缺。
  “借着酒劲,同学们,让我再赋诗一首:冬雪未至奖先至……”
  不止边虎看的目瞪口呆,大部分学者都看傻眼,听傻耳了。
  “蔡教授,杨锐呢?”老谭使出浑身解数,才算是走到了前面。
  蔡教授使劲咳嗽一声,道:“好像不在实验室里。”
  “啊?不在?”
  “不在。”
  没等老谭说什么呢,葛兴邦先是质问道:“杨锐人都不在,也不通知一声,叫我们跑这么远冤枉路?他这就当自己是大腕了吗
  ?”
  蔡教授瞄了葛兴邦一眼,道:“我本来想要通知的,后来,科委和科院的几位领导提出要做个庆祝的计划,就请我们一起来了,就在我们北大的会议室谈,不算冤枉路。”
  葛兴邦一阵目眩,问:“庆祝什么?”
  “庆祝杨锐获得诺贝尔奖,我们科学界总得有所表示吧。”蔡教授呵呵笑两声,道:“咱们按部就班的做事就行了,其他学科也会派代表过来的,物理化学的,中文的外文的,各个院系一分,没有多少时间给我们单独做庆祝的。”
  蔡教授的话里带着体谅的感觉,却让葛兴邦的心里拔凉拔凉的。
  
第1379章 散发着金光的男人
  
  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