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4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许正平有点迟疑的答应了下来。
往自己的实验台走的时候,许正平还是有些踌躇的。
大家现在都知道杨锐是冲着诺贝尔奖去的,但是,就离子通道实验室目前的状态,真的能评上诺贝尔奖吗?咱们能比国外的实验室强吗?
许正平也没有见过国外的实验室,就是见过,他也不会心情平静的,因为他没有见过所有的国外实验室。
能得诺贝尔奖的实验室,该得是什么程度的呢?
许正平望着旁边的白墙蓝漆,心中忐忑而疑惑。以往看起来觉得很漂亮的墙面,现在看起来,又怕它俗,又怕它不够稳重。
杨锐看着许正平的背影,无奈的笑了笑,又拿起一本期刊,默默的看了起来。
瑞典的代表团即将访华,杨锐自然是需要关注。
但是,杨锐这一次并不准备积极的参与进去了。
在瑞典作名士状,将杨锐累的够呛,用禅精竭虑来形容都不为过。
若是要有一个比较的话,杨锐自觉做一个月的实验,都没有在瑞典的走动令人疲惫。
不说旁的,光是第一天抵达的时候,住宿一事,就令杨锐精疲力尽,若非早前有可口可乐的关系留下来,说栽就栽了。
如此耗费精神的工作,若是做点改变世界的实验,杨锐也就勉强认了,用在人情往来上面,多少有些令人烦心。
当然,世上事原本如此,有时候想要走捷径,反而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或坠下崖去的也有。
杨锐没有按部就班的熬资历,就免不了要将自己推销出去。
瑞典之行也是宣传之行,是杨锐对自己的自我宣传。
得让瑞典的学者们知道自己是谁,才有投票的可能,所以,瑞典之行必不可少如果不去瑞典的话,杨锐也得找些其他的法子来刷声望,总而言之,刷声望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回到国内之后,杨锐就用不着这样子事必躬亲了。
杨锐在国内的盟友不少,事实上,他这几年多盟友而少树敌,在学术界的声望也刷到了一定的高度,用不着自己出面,自会有人帮忙的。
要说起来,这里面有不少是得益于他北大的身份。
80年代恢复高考,各家大学重建,学校之间的战斗尚未打响,北大清华都互通有无,并没有后世动辄派系的做法。
不仅如此,地方高校势弱,对京城的高校完全不能产生威胁,杨锐背靠北大,再丢出去一堆堆的SCI级以上的论文,普通学者自知不敌,也就不会冲上来树敌了。
而在北大校内,杨锐的资源丰富也是数一数二的。
离子通道实验室是战胜加州理工伯克利分校的理查德教授而得到的,资金筹备是他自己弄来的,这种土生土长出来的高等实验室,别人听都没听过,自然也要高看杨锐一眼。
当然,庞校长的失势也是给大家提了一个醒,让杨锐减少了许多麻烦。
如果再能拿到一枚诺贝尔奖的奖章的话,杨锐觉得自己在国内学术界都不会有什么麻烦了。
横趟说起来有点太嚣张了,但实际上就是这么嚣张。
不过,要拿到这份诺贝尔奖,杨锐是需要国内配合的。换言之,杨锐差不多得要在国内先横趟一轮,才有可能拿到诺奖。
不是所有诺奖学者都得如此。
总有些诺奖学者是没有获得国内的支持,但是得到诺奖的,尤其是第三世界的文学家,经常如此。
然而,杨锐并不是所谓的文学家,他是自然科学家,他的年龄和经历,也不允许他这样得奖。
所以,接下来就是看杨锐的盟友的了。
看杨锐这几年在国内的刷脸,是否成功了。
换言之,回到国内,杨锐是终于可以真的做一把子魏晋名士了。
翌日。
瑞典代表团如期抵达。
秦修成和聂良平作为才去了瑞典的外交人士,也被拉进了欢迎队伍,站在第二队列里,等着召唤并摆排场。
第一序列里是外交部等多个部门的高级干部,站在最前的正是乔办和863的负责人朱院士。
这样的阵容,用于接待学术团体,已是相当超标了。
秦修成看着就觉眼热,不禁低声道:“外交对等也不管了。”
聂良平去了一趟瑞典回来,人变的更内敛了,淡然道:“对方全是科学家,又如何算对等呢?”
“里面不是有许多学校的行政人员吗?”秦修成也知道自己说的不对,迅速改口道:“我知道瑞典的学校没有行政级别,不过,这摆明是在给杨锐助阵吧。”
“此去原本不就是为了杨锐?此团原本不就是为了杨锐?”
“我……凭什么啊。”秦修成恨不得爆粗口了,声音也不禁提了起来。
咳咳。
队列里的领队轻咳两声,目光扫了过来。
秦修成立即低头,目视前方行注目礼。
近百名的瑞典代表团成员,依次走下飞机,领衔诸人却是围在了朱院士等人身边,他们之前都是见过的,自然有话可聊。
瑞典派来这么些人,中方竟有七八人与之认识,秦修成的眼皮子跳了跳,轻声道:“活儿做的真细。”
聂良平瞥了他一眼,并未发一言。
回到国内,两人就不是一个团队的了,聂良平也懒得理会秦修成的小心思。
第1331章 捧(求月票)
“各位,这里就是中国科学院了,这位是我们中科院的薛健康院士……伍洪波院士……”
安顿妥当以后,朱院士就带着瑞典学术代表团的成员,做起了参观访问之事。
这其实是有点不太合规范的,正常的流程,接到了外国代表团,首先要做的自然是开会,由大领导,中层领导和小领导欢迎他们的到来,再由各级干部向他们说明中国的情况,如果是学术界的话,就说明学术界的情况,谈一些大家共同的认知和看法,提出我们的不足,对未来做一些设想和展望。
开会之后,自然就是很重要的吃饭流程了,由各级政府出面,宴请代表团,体现出我方的重视,让他们体会到我大中国的饮食文化,并且在谈天说地中加深共同了解。
吃饭之后,自然又是开会流程了,毕竟,有些领导是不好一起出现的,有些领导还没来得及出现。
开会之后,自然就是更重要的吃饭流程了各级政府和领导是一个复数词,那是真的各级领导……
所以,正常的代表团的迎接程序,起码要在开会吃饭的循环中遁入一个星期以上,有时候,来宾比较少或者规格比较高的时候,这个循环可以增加到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程度。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呢,一个代表团到中国来,如果不加防备的话,他们可能会以为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空,这个时空是循环往复的,每天清晨睁开眼睛就会循环前一天做过的事……
这样的工作方式,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慢慢的变的少了,原因是各级领导基本都吃吐了,而且,领导们渐渐都胖了,比较容易得富贵病,就不能这样日复一日的吃下去了。
但在86年的当下,领导们的体重普遍在标准范围内浮动,大家还有很强的好吃好喝的需求,普通的代表团来了,不帮他们占个位置,顺便海吃一通是不能过关的。
朱院士纯粹是为了节省时间,加上背景深厚,才能将这个阶段给跳过。
这就像是电视台跳过了片头广告一样,对官场众人来说,是挺过分的事,正常情况下是不能做的。
好在朱院士有乔办撑腰,轻松的挡住了。
瑞典代表团的人还不知道自己才从酒精肝、糖尿病和痛风中逃了出来,握住伍洪波院士的手的时候,还没有丝毫的感恩戴德,犹然挂着审视的笑容。
“兰瑟罗特先生。”
“马乔利先生。”
伍洪波一一与之握手,然后介绍自己。
虽然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了,但来宾也多有瑞典科学院的院士,或者斯德哥尔摩大学之类的终身教授,伍洪波还真没有多少心理优势。
朱院士居中介绍道:“伍洪波院士是我们中国最好的生物学专家之一,各位可以看看墙上的图文,都是伍洪波研究员的成果。”
他指了一下墙面上准备好的介绍文字,中英双字加配图,一下子就把瑞典人给吸引过去了。
“伍洪波研究员在遗传学方面是有所成绩的。”
“这样看来,我与伍洪波先生是有过来往的,我的一篇文章,是引用过您的。”
这边有人看着伍洪波的名字,终于是有了印象。
伍洪波的脸上一下子乐开了花,道:“能够互相印鉴,实在是缘分。”
翻译恨的咬牙切齿,才把这句话给翻译出去。
伍洪波是能说英文的,但在今天的场合下,他却选择了说中文。
“我们到里面去看吧。”伍洪波又说了两句话,才将众人给引入遗传所,这也是今天的重点参观项目。
在场的瑞典代表团成员多是生物学的学者,也有一些跨专业的或行政方面的学者跟随。
实际上,整个瑞典代表团泰半是生物学方面的学者,却是在邀请之初就考虑到了。
“洪波,接下来看你的了。”朱院士落后一步,在伍洪波耳边叮嘱。
伍洪波无奈的看朱院士一眼,道:“你们至于这样子捧人吗?让我们遗传所露个脸不好吗?”
“你们遗传所露脸了能干什么。”朱院士不以为意的道:“咱们这是给全国科研系统争脸呢。”
“哎……我们遗传所也有些好东西的。”伍洪波和杨锐的关系亦是很不错,只是有点些微的不甘心罢了,朱院士对他的要求,是等于让遗传所全体奉献了,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了。
朱院士拍拍伍洪波的肩膀,道:“我知道有点强人所难,但是再难也得做下去,没有一个撑伞的,咱们衣服穿的再漂亮又能怎么样。”
“此间事了,我非得好好的宰杨锐一通。”伍洪波说的的恶狠狠的,却只是表面做样子而已
朱院士淡定的笑一笑,道:“杨锐一向是个大方人,到时候,让他补贴补贴好了。”
“必须得补贴。”伍洪波说着,也是下定了决心,重新走到了队列前排。
“各位,这里就是我们的主力实验室了。”伍洪**开公共实验室的大门,咳嗽两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之后,道:“自从PCR发明以后,我们遗传所就引进了多台PCR仪,并在PCR的基础上,开展了多个大项目,既有所内独立完成的项目,也有合作完成的项目,总的来说,我们的项目开展情况还是非常乐观的,并且在PCR的应用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伍洪波用的是中文,但“PCR”一词不停的从他口中跳出来,却是非常明显的。
翻译再说一轮,pcr给人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伍洪波继续介绍遗传所的项目,顺带将PCR捧到了核心地位,仿佛各项研究都是围绕着PCR来进行的。
围绕一个发明成果,或者围绕一种仪器来进行实验是非常常见的行为。
比如列文虎克为什么能在生物学史上留下大名,就是因为他做出了显微镜,然后围绕显微镜,做出了一系列的成果。
相似的还有X光,依托X光进行的研究持续了很多年,像是结晶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可以说是“我们用X光照一下会看到什么”的学说,DNA双螺旋的发现,起码有一半的功劳是属于X光的。
PCR是有着不逊色于X光的价值的。
要是让杨锐去评价的话,直到30年后,每年依旧有无数的成果是围绕着PCR做出来的,其潜力远远没有被发觉出来。
但是,让伍洪波在介绍期间凸出PCR,却是朱院士处心积虑的计划了。
伍洪波一边说,一边在心里苦笑。
遗传所的学者们也是瞪大了眼睛,看着伍洪波,有的心里怒骂,有的莫名其妙。
反而是瑞典代表团觉得理所当然,且有人赞道:“现在各国围绕PCR的研究很多,你们能够同步研究,怪不得做出了许多成果。”
“PCR毕竟是中国人发明的嘛,我们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伍洪波继续用中文说话,无视了翻译想死的表情。
(本章完)
第1332章 放卫星一级准备
“我们研究所在PCR相关领域颇有心得,最近几年成果斐然。”
“G蛋白偶联受体是我们研究比较多的项目……”
“我们主攻方向,在离子通道这边……”
瑞典代表团在北@京城转了几天时间,收获最多的就是关于杨锐的信息了。
但是,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怀疑。
某些国家总是会出现一些天才人物,以至于科学发展的方向与之密切相关。
比较典型的有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总结而言,就是每个国家都有这么一段历史,不确定是某个时候,但是,总是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当某位领袖人物出现的时候,某个国家的某个研究机构,就会突然变成该领域的中心。
瑞典人自己最熟悉的波尔他是丹麦人,创立的哥本哈根学派基本垄断了量子物理的话语权。在那段时间里,波尔就是物理世界的王,而任何学者想要在量子物理方面有所成就,或者说,想要在量子物理方面得到承认的话,他就得去丹麦见波尔,最好是在哥本哈根读一段时间书。
哥本哈根学派的时代,也就是世界物理的中心在丹麦的时代。而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世界物理的中心都不会在丹麦逗留。
这是世界中心式的范例,相较来说要困难一些,但如果简单的评述一个国家的科研中心的话,范例就数不胜数了。
大部分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专注于某个领域的。这并不是说一个国家就不发展其他项目了,只是其他项目无所成就,发展或者不发展,都不会得到世界学术界的关注的。
就好像后世的瑞士给自然科学届的印象,首当其冲的就是核子物理,因为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在日内瓦,全世界的核子物理学家自然是争先恐后的往日内瓦跑。
中国给瑞典人的概念并不深刻,杨锐是他们最近一段时间听到最多的中国科学家了,听到的多一点,也不会有人表达奇怪。
至于此次访问,瑞典代表团所见到的,是杨锐超乎寻常的学术地位,虽然并不实际,但在瑞典代表团看来却再自然不过了。
中国是一个人科学资源贫瘠的国度,有资格获得诺奖的杨锐,显的特殊乃至于成为了一个国家的生物学中心,也并不奇怪。
事实上,中国的生物学中心,原本就分属于北大和中科院清华的生物学系才刚刚建立,还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资源。
当朱院士说服中科院的部分同僚,在这段时间让出一些名气的时候,杨锐自然就凸显了出来。
旗帜性的人物,总是更容易受到关注。
就好像大熊猫对于动物保护的意义一样。野驴的保护需求理论上比大熊猫大多了,但是,做不成旗帜就享受不到保姆服务,简单纯粹。
不过,杨锐并没有出现在瑞典代表团的视线中。
瑞典代表团的访问进行一周多以后,终于有学者提出了要求:“请问,我们能见到杨锐先生吗?杨锐先生在瑞典的讲座,我都是有听的,很想看看他在中国的实验室。”
负责陪同的是朱院士研究院的庞建成,早就得到了朱院士的嘱托,此刻内心是泪流满面,心想,总算让我等到了。
庞建成换做一副认真的面孔,道:“杨锐先生比较繁忙,现在正在做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的研究,他原本是说要专程招待大家的,但是实验正在紧张状态,对了,大家最近有看到杨锐先生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论文吗?”
众人纷纷点头。
虽然站在一块贫瘠的科学土壤上,瑞典还是不得不承认道:“杨锐先生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研究,超出了我们很多……当然,如果不方便的话,我们也就不打扰他了。”
“这样吧,我联系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问一下,看看能不能约一个合适的时间。”庞建成笑呵呵的说话,告了个罪就去打电话了。
午后。
瑞典代表团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
比起日前访问北大的阵营,这一次的瑞典代表团的规模更显的庞大。
与中国代表团喜欢集体活动不同,瑞典的学术代表团却是采取分散行动的,除了分学科的进行参观,有些肩负了任务的学者,还会专门考察某个或某几个学校和研究所。
不管是瑞典的大学,或者诺贝尔奖事务方面的组织,对于各国大学和研究所都有了解的需求。
瑞典的大学是习惯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各种合作的,诺奖事务更是如此,他们每年都要在多个国家指定一些大学来做诺贝尔奖提名人,如果不日以继夜的进行考察和了解,这项工作就没办法推进下去。
诺奖相关机构每年用去的几千万美元,不是白白花掉的。
此前访问北大的瑞典代表团成员,主要是集中在生物学和行政方面的,这一次,却基本是全员到齐了。
就是物理学、化学或者文学奖的相关学者们,对杨锐和他的实验室,也是有一定好奇的。
毕竟,一个月前,杨锐还是瑞典的话题人物呢。
“就是这里了。”庞建成从大巴车上跳下来,一边向周围人介绍,一边敲门。
不一会儿,杨锐就从实验室里钻了出来。
庞建成放眼看过去,就见杨锐穿着白大褂,头发和衣领有一点乱,精神却很饱满,穿过草坪的时候,动作矫健,看上去有风神俊逸之感。
庞建成想到此处,回首看了一眼,果然见几位瑞典女学者正在行注目礼,另外还有两名瑞典男学者也露出迷醉的表情庞建成并不太理解为什么,暂时将之归结为自己对瑞典人的表情不够了解所致。
“杨主任。”庞建成打了声招呼。
“来了啊,我都让人准备好了。”杨锐说着用英语打招呼道:“各位,好久不见啊。”
杨锐亲切的握着手,然后将众人领进实验室,口中道:“我们实验室最近比较忙,我一直想见见大家的,始终没有抽出时间来。”
“杨锐先生不用照顾我们,别耽搁了您的研究,我们可以在……庞先生带我们看就可以了。”一位瑞典女学者笑盈盈的走了上来,又问道:“您的实验顺利吗?”
“最近比较顺利,我们在N端配体结构域与配体结合的复合体方面,有了极好的成果。”杨锐说的就是第二阶段的晶体结构。虽然这部分内容,他们其实已经全部完成了,但毕竟没有公布,他也就说的颇为模糊。
不过,完成了是极好的成果,有大的进展也是极好的成果,杨锐有意如此,也是各国实验室里的惯例了。
没有人会给参观者掏心窝子的。
女学者却是吃了一惊,马上提出想要了解一番。
G蛋白偶联受体的大旗地位,向来都是高高早上的。
杨锐早有准备,就带着众人进到实验室里,边参观边介绍。
实验室里的东西,具体而微,说起来很容易就没有时间感,杨锐说了半个多小时,就见许多人开始东张西望,于是笑道:“我听说有许多朋友并不是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者,正好我准备了一些特别的美食,大家可以选择先参观或者先就餐。”
庞建成有些诧异道:“杨主任,您弄了吃的?”
“恩,搞了些火锅。”杨锐说着将一群人就给带出了实验室,指着面前的七八个红汤锅,介绍了起来。
不像是后世火锅店的火锅,杨锐这一次搬来的火锅全都是特制的大铜锅,下面用炭火,上面滚着无数的调料,最特别的地方是,每口火锅旁边,都站着两名厨师。
“大家可以选择吃什么菜,然后让厨师帮你涮,选料的话,可以说自己的忌口,服务员会帮你们调好,一份料一份菜,喜欢吃多少吃多少。”杨锐提出了超豪华的吃火锅模式,不仅看愣了瑞典人,还看愣了庞建成。
“杨主任,这是做什么?”
“给他们加深记忆,恩,你帮忙拖一下时间。”杨锐拍拍庞建成,道:“今天是拜托你了,最少要拖4个小时。”
庞建成看看天色,苦笑道:“4个小时后,天都黑了。”
“就是为了天黑。”
“啊,为什么?”
“为了给他们加深记忆。”杨锐说着顿了一下,道:“我们今天放个大卫星,拜托你了。”
第1333章 卫星变成空间站了吗
“您要放个啥卫星?”庞建成不明所以,而且很是心虚。
这可是外国代表团,而且不是阿尔及利亚这种弱鸡团,若是闹出什么奇怪的新闻的话,影响到的可不止是他,朱院士的面子也会不好看的。
杨锐却是没有揭谜底的意思,只道:“总不是坏事了。再说,拖4个小时也不算难吧,我还准备了火锅呢,这个吃起来最慢了。”
庞建成无奈的道:“吃饭都是有计划的,今天晚上本来是要请他们吃饺子的,人家那边大师傅都准备好了,你说人不去了,咱不好交代啊。”
“老庞。我就这么称呼了啊。”杨锐语气郑重了一些,道:“你说,咱们费尽心思的请瑞典人来,是为了吃饺子吗?”
庞建成突然醒悟了过来,费这么大事,请人家来是为了给杨锐捧场撑旗的啊。
庞建成猛一拍脑门,道:“杨主任,我错了,我这是没有分清主次,没有搞明白重点。”
“没事儿,替我向包饺子的师傅们倒个歉,但是现在还不能说,要等卫星放出来。”杨锐特意叮嘱。
庞建成是朱院士的人,自然是一切听从杨锐的,认真的答应了,又小心翼翼的问:“您想放个卫星啥的,还要我怎么配合吗?”
“不用,你就拖着时间就成了。”杨锐看看表,道:“四个小时,最少的。”
“那就是晚上9点。”庞建成也对了一下表。
杨锐颔首,郑重的道:“晚上9点以前,一定要他们留在实验室里。”
庞建成也不多问了,应声道:“您放心吧,我用拽的也把他们留下来。”
“还是要从容一点的,最好不要被看出来,但是,被看出来也不能承认。”杨锐说着放低声音,道:“实在不行,弄坏交通工具的方法都可以用,有事我兜着。”
庞建成心领神会,道:“好,这我就有数了。”
要说弄坏大巴车,其实也不是简单的事,现在一辆大巴车可得不少钱呢,接待瑞典代表团的还是国外进口的好车,就是一只轮胎的价格,都比普通人的工资多多了,谁要给弄坏了,赔钱不说,指不定就得挨处分。
但是,杨锐这样要求了,庞建成就敢答应下来了。
反正,出事了有高个子顶着,他人微言轻的弄坏车要挨罚,杨锐却是能轻松兜得住。
就国内的学术地位来说,杨锐已经刷出了相当的名堂的。
若不是有刷出来的名望,就是朱院士愿意给他跑腿,如中科院这样的机构,也是不会同意捧杨锐的。
杨锐等庞建成融入了人群中,就回头进了实验室,抓过谷强,道:“我都安排好了,就照计划来吧,剩下4个小时,够不够做出来?”
谷强一口气喝了一杯茶,道:“说够也够了,不过,必须要今天做出重复实验才行吗?咱们就说之前做出来的不就成了?以前的实验结果都在呢。”
杨锐毫不犹豫的摇头,道:“除非今天完成第二阶段的重复实验,否则我不会公布这项成果的。”
他要放的卫星,也正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第二阶段的成果。
作为王旗之下的项目,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等等内容,向来是各大期刊关注的焦点,自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现在就将第二阶段的成果公布出来,固然比杨锐计划的要早一点,但是,早一点也有好处。
一方面,提前公布能抓稳这个成果,锁定胜局,另一方面,就是展示给瑞典代表团看了。
我说我做出一项成果,那是比较苍白的。
但是,如果正在考察期间,做出了成果了,当场验看,那就不一样了。
大家对于亲眼看到的东西,总是会给予一定的加成的,若是算奇迹指数的话,加成就更高了。
不过,揭秘也有基本法,要是突然喊一声我们有个成果出来了,那依旧只是展示。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场验看。
杨锐要庞建成拖四个小时,就是因为重复实验做一套最简单的出来,就得到晚上九点了。
而且,这还是杨锐从昨天早上就开始准备的时间。
换言之,如果庞建成不拖到晚上九点,聪明人一算就知道了你们难道是凌晨开始做重复实验的?神经病吗?
一整支学术代表团里面,肯定是有聪明人的,尤其是非生物学的学者,他们不看你做出了什么,就在那里算数字,几分钟就能玩出一个笑柄来。
杨锐放出G蛋白偶联受体的第二阶段成果,可不是为了当笑柄的。
为此,谷强的重复实验也得做的棒棒哒才行。
虽然有几项关键限制,杨锐倒是不以为意。
要完成这几项要求还是比较容易的,何况,本次完不成,再过几天还能玩一茬。
杨锐这么想着,就轻轻松松的迈着步子,来到了火锅群中。
此时的后院,一群西装革履的老外,正瞪着眼睛,望着红油汤锅傻眼中……
“各位,火锅是中国的名菜,你们就当是在家里吃烤肉一样。恩,余大厨,能吃了吗?”杨锐打着招呼,再问旁边的余先尧。
余先尧肯定的道:“都好了,下菜就能吃。”
“这样,每人一份牛肉片先。”杨锐高喊了一声,就见守在八口汤锅前的大厨,唰的将一碟子牛肉涮进了火锅里。
大厨都是余先尧徒弟辈的,平日里在饭店都是做主厨的水平,煮个火锅自然再轻松不过,只见几个人像是商量好似的,唰唰的用筷子在红汤里拨弄两下,待牛肉片散开,就喊了句“起锅子”。
站在大厨身边是徒孙辈的,他们看着大厨下肉的时候就开始调料碗,两尺多长的长勺像是宝剑似的,在排成队的调料槽里一点,就干净利落的打出了足够分量的麻酱,再在空中一高一低的用力,每个人面前的十个小碗,立即都点入了些许的麻酱。
这个时间,再见大厨下手飞快的捞出十片牛肉,快捷无论的放入面前的十只小碗里,再做一个请用的动作。
在旁的翻译连忙道:“各位,可以吃了。”
一群瑞典人就像是分BBQ的烤肉似的,一人端起一个碗,品尝起来。
这种做法,自然是比一群人围坐桌前麻烦多了,成本更高,但是,却是很符合老外分餐制的习惯。
一人一片肉下肚,不用吩咐,各位大厨就开始下命令换调料。
不过,不同的大厨命令换的调料也是不同,这就属于各自的习惯了。
瑞典地处寒带,对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