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4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锐先生,你对于今天的测试结果,有多少信心?”记者们发现不能从杨锐这里挖掘出猛料来,才恋恋不舍的回到正题。
  杨锐道:“我有百分百的信心。”
  “为什么?”记者总算抓住一个话题了,连忙追问。
  杨锐耸耸肩,道:“用DNA做比较,准确性是非常高的,通过PCR仪的扩增,测试失败的几率非常小。”
  停下来,杨锐觉得说的不尽清楚,又道:“我这样来描述一下,可能更容易理解。如果警察用DNA来判断凶手,全世界60亿人里面,都不会出现两个人的DNA相同,不仅如此,从几率来判断,人类最近几千年的历史中,诞生的所有人类的DNA,都不会全然相同的,所以,以这样的准确性来做判断依据,我有百分百的信心。”
  “不会出现人为操作的失误吗?”有专业的记者一针见血的道:“人为操作的失误,如何避免?”
  杨锐笑笑,看向记者,道:“我是科学家,在科学的范畴内,尽可能的达成目标,你的要求,也许可以请上帝去裁决。”
  众人发出轻轻的笑容。
  那记者只当没听到,且道:“您的意思,就是还会出现人为失误了?”
  若是以正常的问答形式,杨锐此时或许的应该回答一个“当然”,再细做解释。
  但是,身在异国他乡,杨锐变的更加敏感起来,他多想了一步,若是被记者断章取义的报道了PCR会怎样?
  首先遭遇的,就是法庭的质疑了。
  不像是后世,在86年的当下,还没有哪个国家承认DNA证据,换言之,以DNA定罪,本身就需要经过争执的。
  杨锐不能在公开场合留下这样一个把柄。
  至少,他不能以PCR的发明人,以知名基因学专家的身份,留下这样一个把柄。
  想到此处,杨锐毫不犹豫的摆摆手,道:“我们今天讨论的不是人为失误的问题,而是来看测试结果的,我们先完成此项工作如何?”
  他看似向下面的人询问,眼睛是看向局长舍伍德的。
  警察局长也是很政治化的人物了,他注意到了杨锐的闪躲回答,立即想到了相应的结果,转瞬道:“我们现在来看看测试结果,如果测试结果符合我们的期待,斯德哥尔摩警方就可能采取此项技术,用于马尔勒案的侦破,各位,请让一让。”
  办公室里的人让开了一条道,让杨锐和舍伍德走进了放置PCR的房间。
  “介绍一下吧。”杨锐向黄茂和涂宪点点头。
  “怎么介绍?”黄茂和涂宪都有些怯场。
  “就说说你们这两天做了什么。”杨锐说着转过身来,面对镜头微笑。
  涂宪和黄茂推让片刻,涂宪站了出来,用英语道:“昨天,我们采集了警官们的DNA,另外,得到了一束带有皮囊的头发,之后,我们的测试是判断头发的主人是谁。”
  参加了测试的警察们露出微笑,还有人举起手来。
  在媒体面前,瑞典人也变的活泼了一些。
  但也就仅此而已。
  “现在,请警官们将答案交给舍伍德局长,我们接着会揭晓我们的答案。”涂宪说完,按照杨锐提前布置的那样,一束头发的照片,以及多名参与测试的警官的照片,贴在了面前的白板上,就像是后世欧美的罪案剧那样。
  记者们很快发现这种方式极为直观,纷纷拍照。
  带队的警察也将写好了名字的信封交给了舍伍德。
  舍伍德并没有立即拆开看,先道:“杨锐先生,请放出你们比较图吧。”
  “涂宪。”杨锐喊了一声。
  涂宪咳嗽一声,从PCR仪下方,拿出两卷纸,道:“PCR仪的原理,其实是扩展DNA,我们现在做出了DNA的图像,大家可以看到,有两个DNA的图像是一致的……”
  他一边说,一边将两卷图纸打开来,挂在旁边的另一面白板上。
  特别打印出来的两张图纸,都是全彩的,色彩斑斓的区块,在一条线上凹凸凹凸,形成了一条奇特的图形。
  “这是A图纸。”涂宪指了一下,又展开另一个,道:“这是B图纸。大家可以看到,A图和B图是一致的……”
  “其他图呢?让我们看看不一致的。”记者中有人喊了出来。
  涂宪看了眼杨锐,得到受益,将其他几张图纸全部展了开来。
  不用他特别说明,大家都意识到其他图纸是不尽相同的。
  “做的还挺精美的。”有一名女记者给予了表扬。
  涂宪闷闷的,道:“这是机器自动生成的。”
  “涂宪,念一下你们确认的头发的主人。”杨锐提醒了一声。
  涂宪“哦”的一声,低头核对一下,道:“我们确认头发的主人是,阿克曼。”
  他说的平平无奇,少了一些激情。
  好在今天来的都是平面记者,也不在乎他的激情,纷纷再将目光转向舍伍德。
  舍伍德微微一笑,打开面前的信封,看了一眼,然后转向给众人。
  阿克曼的名字,打印成花体字,展现给了众人。
  办公区内,发出一阵阵惊讶的声音。
  “阿克曼警官,请站出来。”舍伍德局长又叫了一声。
  只见一名高大的瑞典人模样的瑞典人,憨笑着举起了手。
  “阿克曼警官,你们昨天留下的,是你的头发吗?”
  “是我的。”阿克曼呵呵的笑两声。
  记者们给予了轻轻的掌声,反而是在场的瑞典警官们,显的颇为木讷。
  杨锐撇撇嘴,心想,这要是在美国玩,早就闹翻天了。
  “舍伍德局长,这么说,你们将采用新技术在马尔勒案件上了,是吗?”有记者此时提出了重点。
  舍伍德微微点头,道:“不仅在马尔勒案件上,我们还将在多个案件中,采用PCR技术。”
  杨锐一愣,这可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不过,从杨锐的角度来说,这只是好事,他并不怕技术接受考验。
  转瞬,杨锐又兴奋起来,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开发的技术,用于连环杀人案的侦破,也是很难得帅气的事啊。
  ……
  
第1311章 证据之王
  
  马尔勒是一座平平无奇的北欧小镇。
  它有一条平缓而干净的河流,但是一年有六个月的时间是冰冻的,剩下的时间里也经常漂浮着碎冰。它有一条漂亮的健身步道,又宽又直,铺有减震漂亮的木板,但是有三个人死在了上面。
  马尔勒最著名的是石版画,最早可以追溯到维京时代,但是,没有人愿意来看这些石版画。它们也许是艺术品或者古董,然而,直到有人的鲜血浸润了土地,才有摄像机来到这座冰冷的城市。
  杨锐跳下车,脚下就是嘎吱嘎吱响积雪。
  杨锐四目远眺,能看到遥远的雪山和山脚下的房子。
  “好宽展的地方。”杨锐赞叹道:“一座房子和一座房子之间,能有100米的距离吧。”
  “瑞典人喜欢住的远一点。我们不喜欢听到邻居家的声音,不管是说话还是开枪。”阿克曼警官重重的关上车门,跟在了杨锐身后。
  杨锐的PCR技术辨认出了阿克曼的毛发,这让他瞬间成为了PCR技术的拥趸,不仅如此,他还自己找了资料来阅读瑞典人不是喜欢社交的民族,他们最爱做的事,就是蹲在世界的角落里,研究自己的小玩意。
  “马尔勒的常驻居民有874人。”阿克曼问:“你们想从何开始?”
  “我们首先得圈定小镇居民,如果不是外镇人做的话,我们直接采集居民的DNA就可以了。保险起见,请在我们的指导下进行。”杨锐说明的内容,其实之前已经沟通过了,只是重复说明而已。
  阿克曼正好需要这样的重复说明。
  PCR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新东西,所有人都得反复确认,以免弄错了步骤,影响了结果事实上,杨锐是着重强调了此点的。
  小镇居民得到了提前通知,很快就聚集了起来。
  这在美国或许是不可想象的,不能指望一个镇的美国人都规规矩矩的按时集合,但瑞典人可以,不管是提前一个月,还是提前一天通知,只要确定了时间,并且得到了确认,就会得到所有人。
  这些维京海盗的后代们沉默寡言,但就像是准备上船一样,按时出现在了集合地。
  “是不是想不到?”黄茂走到杨锐身后,道:“你看这些瑞典人,看起来都普普通通的,谁猜得到,里面能有一个杀人犯。”
  “也不能说是普通,好些人的身高都过一米九了吧。”杨锐耸耸肩。
  “和你也差不多。”黄茂羡慕的抬头看看杨锐,道:“你说你怎么长的和北欧人一样高。不对,比好多北欧人都高了。”
  “天赐的。”杨锐真心实意的道。
  黄茂笑了起来。
  “一会儿,我们的尽管,会用棉签,在你们的嘴里搅和一下,不会损伤你们的身体,这是最新的技术,用来做必要的检测……”一名高级警官拿着话筒,向居民们介绍情况,他的声音平淡无奇,就像是在说一件普通的小事儿。
  居民们也像是在听一件普通的小事儿似的。
  反而是杨锐,站在下方,拿起自己的红旗照相机,等到第一个居民开始采样,就拼命的按动了快门。
  在一卷照片只有30张不到的年代里,他的快门很快就按不动了。
  杨锐自顾自的笑两声,打开照相机的后盖,将胶卷小心的收起来,再对旁边的景语兰道:“以后,这些都是正规的史料了。”
  “史料?”景语兰挎着LV的包包,头戴宽檐的淑女帽,鼻梁上还挂着一只墨镜以防雪盲,远远的看上去,已是走在时尚前沿的漂亮女郎了。
  杨锐用手搭了一下她的腰,轻轻一抱又松开,笑道:“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PCR办案,当然是史料了,这个以后必然是进博物馆的。”
  “你觉得很重要,万一别人不觉得呢?”景语兰笑着开玩笑。
  杨锐想了一下,道:“那我就自己建一个博物馆。”杨锐回答的非常清楚,让景语兰有些发愣。
  咔咔。
  杨锐转瞬间又将一卷照片给压了出去。
  在整个取样的过程中,黄茂和涂宪等人,都是全程监督和协助的。
  采样是最重要的步骤,对于PCR本身来说,失误的地方很少,但是,一旦出现采样错误,那就全部完蛋了。
  杨锐看起来像是很轻松的样子,实际上心里也紧张的不行。
  如果凶手并不在居民中,如果采样失误,如果技术人员操作有问题……他想要的是一个大新闻,可不是大丑闻。
  但是,做事就是如此,你得接受可以接受的风险,如果不能接受,就提前结束,能够接受,就不能后悔。
  马尔勒的旅程很快就结束了。
  杨锐回到斯德哥尔摩,刚开始整理样品,就被舍伍德局长喊进了办公室,追问:“杨锐先生,多久能收到结果?我是说,多久能确定凶手。”
  “如果运气好,明天,如果运气不好的话,估计要两三天的时间。”杨锐道:“我们的PCR仪不够一次性做所有的样本。”
  “就是说,做完全部的样本,需要三天时间?每天只能做三百个?”舍伍德局长计算了一下,问:“能找到更多吗?”
  “实际上,我们每天只能做不到200个,也用不着做完全部的样本。我们可以排除一些。”
  “咦?可以排除,但是,不会因此漏掉人吗?杨锐先生,您要知道,我们想在法官那里通过PCR技术,是需要一些工作的,如果第一次就出错了,再通过就很困难了。”
  杨锐笑笑,道:“不会漏掉的,我们是在确定的情况下,才做排除,实际上,我们只是排除了女性。”
  “不是女性作案?”
  “恩,因为凶手的DNA是男性的。”杨锐给舍伍德简单的说了X和Y染色体的关系,又道:“如果基因组计划完成的话,我们可以排除更多东西,目前来看,最安全的做法是排除女性,然后从青壮年的居民开始测试。同时采取了女性的样本,是为了避免意外情况。”
  如果人体基因组计划完成,或者更进一步,能够了解更多的人体基因的信息的话,得到凶手的DNA,就可以绘制出相当详细的脸谱,例如种族肤色年龄等等,都很容易得到,是鹰钩鼻还是酒糟鼻,是卷发还是直发,都有迹可循。
  但是,86年的人体基因组计划还在襁褓当中,几乎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至少没有此时立即能用的东西,杨锐也就是说说而已。
  舍伍德不准备询问更多的科学细节,杨锐告诉他的信息,已经让舍伍德颇为满意了,笑道:“这样最好了,我已经和法官谈过了,他们会独立了解这项技术,但我相信没有问题……”
  尽管早在50年代,DNA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但是,DNA作为证据,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新鲜事,每个国家的司法体系都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杨锐早前就有想法,听舍伍德这么说,不禁道:“我有个提议。”
  “恩。”
  “你们也许可以用一些较为确定的小案件,作为PCR的应用范例。如果通过一次的话,是否就可以解决司法认定的问题?”杨锐用生僻的英语单词,艰难的与舍伍德交谈。
  他并不需要马尔勒案成为PCR仪的第一案,这样的第一对于新闻的支持很有限,他更需要的是一个稳固的案件。
  如果能完美的证明PCR仪的价值,然后再宣传PCR解决了复杂案件,对杨锐来说,或许更有意义。
  舍伍德则有些意外,道:“你是想用PCR仪,先破几个案件?”
  “对的。如果你们不好安排经费的话,我们可以提供试用服务。”
  “不用。如果只是小案件的话,费用不是问题。”舍伍德明显不在乎几万克朗的支出,只是沉吟道:“你对PCR仪很有自信。”
  “当然。”杨锐笑了起来,DNA鉴定可是号称物证之王的存在,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各国司法系统都是把DNA当做神一样祭拜的。
  舍伍德暂时没有拜神的冲动,还是同意了杨锐的建议,从他的角度来看,能选择更稳妥的方式,总归是不错的。
  
第1312章 试探
  
  “朗费罗认罪了。”
  “朗费罗是谁?”
  “前几天的地铁站伤人案,警察局找到的嫌犯。朗费罗是个大学生,本来是拒不认罪的,警察现在重新采集了证据,从凶器上找到了他的皮屑,从伤者的衣服上找到了他的血液,经过PCR仪鉴定,本来已经移交法庭审理了,结果朗费罗认罪了。”
  《瑞典日报》的办公室里,社会版的编辑银格索尔脱下大衣,一边说话一边跺脚。
  旁边的几名编辑都很感兴趣的看过来,就听人问道:“PCR仪是马尔勒案用的仪器是吗?马尔勒案呢?找到嫌犯没有?”
  “警方没有公布,而且也没有抓人。”银格索尔微微摇头,道:“他们应该是在用朗费罗案做试探。”
  “如果法官没有宣布DNA鉴定有效,试探就不算成功。”科技版的编辑转过身来,道:“认罪是不能算的,如果马尔勒案的嫌疑犯坚持不认罪,法官是否认可DNA鉴定的结果,依然是未知数。”
  银格索尔道:“但是造成了很好的舆论效果,至少说明,他们找对人了。”
  “一对一的鉴定,不能算,警察找到了一名嫌犯,然后一台机器突出一个结果,说你找的对,你们认为这样的科幻结果能得到认可吗?”
  “不是一对一的鉴定。”
  “恩?不是吗?”
  银格索尔将自己的笔记本掏出来,向中间翻了一下,道:“朗费罗案里面,警察总共抓到了3名嫌犯,都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学生,因为不确定刺伤人的是谁,案件始终没有进展。现在通过DNA鉴定,才确定了朗费罗是主犯,其他很有可能被判缓刑了。”
  “从三人中选中一个人?”科技版的编辑思考着,道:“这样看来,DNA鉴定是能发挥作用的。”
  银格索尔道:“PCR仪功不可没。”
  “PCR仪的核心是鉴定DNA吧。”科技版的编辑试图纠正他的说法。
  银格索尔哈哈一笑,道:“现在用PCR仪这个名称,可比DNA鉴定更受读者欢迎,对了,你们有没有看《视觉》最新一期的报道。”
  “有什么?”
  “杨锐的照片,在内页,《视觉》将之称作最值得关注的东方男人。”银格索尔笑的更欢了,道:“我真想看看科学院的家伙们,看到杨锐的照片的时候的模样。”
  “杨锐去拍了时尚照?”有编辑一惊,道:“这可不像是一名严肃的科学家的模样。”
  “严肃的科学家?科学家就得是严肃的吗?嘿,这是个好题材啊。”银格索尔一边记录下来,一边又道:“可惜视觉没有用杨锐的时尚照,应该是被拒绝了吧,他们用了杨锐在商场里逛街时的照片。”
  “这样还好。”后面的编辑道:“科学院的老头子们,是不会喜欢时尚照片的。”
  “读者们喜欢就行了,杨锐是中国人,他用不着在乎瑞典科学院的老头子们的想法。”
  科技版的编辑这时候笑了起来,道:“如果杨锐在乎诺贝尔奖的话,他就得在乎了。”
  “杨锐今年才二十多岁吧,哈哈哈哈……”银格索尔用社会版编辑特有的笑声嘲讽世界。
  科技版的编辑看着他,露出微微的笑容,嘴角也带一点点的嘲讽。
  银格索尔一愣,惊讶道:“不会吧,杨锐能得诺贝尔奖?”
  “PCR就是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科技版的编辑对此非常清楚。
  当然,瑞典人对诺贝尔奖都足够熟悉,银格索尔亦是一笑,说:“诺奖水平的成果不止PCR。”
  科技版编辑微微露笑,说:“杨锐做出的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也不止一个。”
  银格索尔这下子算是明白过来了,整个人也突然变的振奋起来,道:“这么说,杨锐是真的有可能冲着诺贝尔奖来的?他来瑞典是为了诺贝尔奖?”
  “你可以问问他啊。”
  银格索尔面现犹豫,过了片刻,缓缓道:“历史上,诺贝尔奖候选人都不会提前宣布角逐的,我如果问了杨锐,他怎么回答都不太好。”
  科技版的编辑奇怪的看向银格索尔,道:“你这么关心他做什么,请记者去问就好了嘛,你以前也不是没有问过。”
  “以中国人的身份,竞争诺贝尔奖原本就不容易,如果我再报道的话,对他不够公平。”银格索尔说过再道:“PCR的技术非常厉害,我相信将对犯罪行为进行沉重打击,唔……虽然我知道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都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以社会的角度来看,杨锐的发明将发挥相当积极的作用,我认为他应该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
  “你这家伙……”
  办公室里的编辑们并不奇怪银格索尔能说出这样的话,他原本就是一个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人,只不过,他的观点终究只是他的观点而已。
  “其他的报社,是不会放过这条新闻的。”有人轻声回应银格索尔。
  “我们是《瑞典日报》。”银格索尔说过,就埋头工作起来。
  第二天,银格索尔特意翻找了一圈其他十几家报纸的标题,没有找到与杨锐相关的消息。
  银格索尔松了一口气,当然,他并不认为那是其他十几家报纸更有节操。
  “大家都在等待马尔勒案的结果吧。”想到此处,银格索尔也坐不住了,出门喊了一名相熟的记者,就一起前往斯德哥尔摩警察局。
  他们到的很早,报了名字之后,就被领到了会客厅,不长时间,就开始有同行走了进来。
  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会客厅里竟然就有了三十多名记者,有超过20个报纸或杂志的工作人员出现。
  银格索尔略显吃惊,低下头看书都有些静不下心来。
  不过,虽然有三十多人坐在房间里,但并没有人会说话和聊天。
  闲谈或者寒暄之类的事情,瑞典人是很少做的,事实上,沉默是瑞典人与瑞典人之间最常见的状态。
  在某些瑞典居民的家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家老小围坐在餐桌前,各自用刀叉处理红肉,却只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发出来,就像是看僵尸片一样骇人。
  公共场所内的寂静更是瑞典的基本行为习惯,哪怕是记者们也不例外。
  这样的场景,或许会让某些外国人感觉尴尬,但在瑞典人看来,这种疏远的关系才是健康的关系,没事聊两句是令人无法忍受的行为。
  当然,谋杀更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寂静的小镇中连续发生三起谋杀案,更加令瑞典社会震动。
  这也是如此多的媒体关心马尔勒案的缘故。
  瑞典的新闻报道崇尚深入和严谨,尽管很难做到,但严肃媒体总是少不了对马尔勒案连篇累牍的分析,因此,大部分的瑞典人,其实都已经持有“案件可能无法侦破”,“或许要等凶手下一次作案才有机会”的心态,斯德哥尔摩警方愿意才用PCR做尝试,也是受到了重重压力后的选择。
  不过,几天前的PCR仪测试,以及警官们对马尔勒镇的样本采集,并没有吸引如此多的媒体,特别是高端媒体。
  也是有了朗费罗案等小案件的发酵,媒体们才渐渐的将注意力转向PCR仪的破案结果。
  “各位,请跟我们来。”一名警官推开了会议室的门,低声说了一句。
  “结果出来了吗?”
  “即将抓捕,你们可以来同步等待。”警官和颜悦色的回答。
  ……
  
第1313章 核心部件(第二更)
  
  银格索尔与众记者走进会议室,一眼就看到了杨锐。
  杨锐静静地坐在长条会议桌左侧的第一个拐角处,看不出有什么科学家的风范来。
  事实上,他身着暗色条纹西装,略显鲜艳的领带和亮晶晶的袖口,展示出一丝不同于政客的活跃性,整体来看,银格索尔宁愿相信杨锐是一名商业银行的高级经理,而非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天才。
  “各位请就坐。”舍伍德与许多记者都认识,并且与两名老资格的记者行了拥抱和贴面礼虽然内心冷漠外表冷酷,但瑞典人的见面礼却是表面热情无比的,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确实很有维京海盗的文化派。
  “舍伍德局长,已经确认马尔勒案的凶手了吗?”问话的记者坐在银格索尔的斜对面,他的胸牌上写着《纳克人报》的字样。
  与《瑞典日报》不同,《纳克人报》是区域性的大报,虽然在斯德哥尔摩也有出售,但销量很小,它们总体上是服务于所在地区的,银格索尔基本没有与之接触过,只知道他们是一周发行六次的晨报。与类似的周日停刊的报纸一样,《纳克人报》是依靠订户活着的报纸,换言之,它的当地属性很强,而全国属性很弱,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事,通常对纳克人报吸引力匮乏。
  但是,马尔勒案的影响力显然不止于斯德哥尔摩一地,或者说,它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是一件谋杀案了。
  瑞典的大多数城镇都是类似马尔勒一样的,安静、平淡又冷漠。邻居与邻居之间相隔几十上百米的距离,朋友与朋友之间隔着半米的距离,瑞典人喜欢这样的生活,希望维持这样的生活,并不觉得这样的环境,就应该出现不能侦破的连环凶杀案。
  马尔勒案表面上看起来是连环凶杀案,但瑞典人乃至于北欧人关心的重点,其实在于“我们的生活状态”。
  银格索尔想到此处,立即将“我们的生活状态”几个词记录了下来,并在后面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瑞典人的生活状态是否能够继续呢?
  银格索尔暗暗想,我们可不希望瑞典像是美国一样,变成一个警察国家,或者像是法国一样,变成一个低效率的国家。
  然而,瑞典人是否有能力维持这样的生活状态呢?
  银格索尔主持《瑞典日报》的社会版,他知道这样的问题并不新鲜,瑞典人时不时的就会自我怀疑似的讨论一下。
  但是,这个不新鲜的问题,其实正正说明了瑞典人所担心的东西。
  “通过杨锐先生提供的PCR仪,我们已经确定了马尔勒案的凶手。”舍伍德局长的话,打断了银格索尔的思绪。
  只见舍伍德局长两手轻压,阻止了有些混乱的询问现场,道:“我们暂时还不能告知大家,他的名字,我们正在向法官申请搜查令和逮捕令,在得到法官的批准之后,我们才能公布嫌疑人的身份。”
  “是一名凶手还是多名凶手?”纳克人报的记者再次发言。
  “我们暂时只确认了一名凶手,但并不否定多名凶手的可能。”舍伍德回答的很小心。
  “武器呢,你们找到了武器吗?”
  “还没有。”
  “凶手是男性吗?”
  “暂时还不能透露。”
  “你刚才说了他,是男性吧。”纳克人报的记者层层追问。地方报纸就是这样,他们不做那些人尽皆知的大新闻,更不会将名人的行踪变成资源,事实上,他们总是喜欢抠住当地新闻的细节,并用与众不同的细节来满足订户。否则,如果只是大而化之的大新闻,读者们很快就要流失去大报了。
  舍伍德局长被追问的有些狼狈,勉强的笑了一下,道:“我刚才说过了,有关嫌疑犯的身份,要等法官同意之后,才能告知大家。现在请大家进来,我只是希望一旦逮捕令和搜查令生效,能够让大家立即知道相关的细节。”
  他这段话说的大义凛然,实际上,却是在杨锐坚持下,做出的决定。
  舍伍德局长约莫能猜出杨锐的心思,但越是如此,他反而越是配合。
  就算诺贝尔奖是在瑞典颁布的,瑞典得到的诺贝尔奖也是凤毛麟角,舍伍德局长还是很愿意与杨锐这样的科学家打交道的,有能力竞争诺贝尔奖的学者,那就是真的有能力。
  另一方面,杨锐愿意注意到瑞典媒体,舍伍德局长也是心中暗爽,这是一种不能名言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绪,它们促使舍伍德局长下定决心。
  银格索尔注意到舍伍德局长两次谈到“逮捕令”和“搜查令”,微微皱眉道:“舍伍德局长,法官是否有可能否决你们的申请,我是说逮捕令和搜查令。如果否决的话,你们是否有备用方案?”
  舍伍德局长迟疑了一下,道:“我们期待情况向好的方面去。”
  杨锐听着他的外交辞令,稍稍抬眉。
  如果是在后世的话,警察拿到DNA证据,一个案子基本就算是妥了。辛普森杀妻案之所以检方败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辛普森的律师要求摒弃DNA证据,并得到了法庭的支持。
  不管怎么说,在后世的司法环境下,DAN证据是妥妥的证据之王,是通行法庭的证据。
  然而,86年的世界尚未形成这样的认识。
  如果瑞典法庭不信任PCR仪,斯德哥尔摩警察局的行动,很可能就会无功而返。
  当然,斯德哥尔摩警方是不吃亏的,他们现在已经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