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4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文鱼算是挪威的特产了,以距离关系来看,差不多也就等同于瑞典特产了,是少数大家能买得起的食物。由于技术突破,目前世界上只有挪威才能人工养殖三文鱼。比起野生的三文鱼,人工养殖的三文鱼更肥硕,更好吃,也没有了野生三文鱼带来的寄生虫等危害,属于又便宜又好的典范。至于宣传野生的更好的商家,暂时还没有想到这个点呢。
要是一天以前,王阔也许会沾这个便宜,但是,他现在的想法是完全变了,摇摇头道:“我再坐一会儿,你们去玩吧。”
一个三文鱼三明治算什么,王阔瞅瞅自己的本子,等小邓等人离开了,也招招手,要了一个三明治。
有公款报销,怕什么呢。
小邓也没有多想,告辞以后,就带着大家往里走,口中道:“这里是斯德哥尔摩最好的商场之一,大家都知道巴黎是时尚之都,实际上,斯德哥尔摩也是丝毫不逊色的,与意大利的米兰,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都是齐名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他导游似的问话,自然没有得到答案。
小邓笑笑道:“因为北欧的环境不一样。这里经济发达,但是天气寒冷,巴黎的衣服送到这里来,可就太冷了,所以说,斯德哥尔摩有自己的一套设计理念。这里一年有大半年是冬天,除了夏天最热的三四个月以外,其他时间都是要厚衣服的。我感觉,比咱们东北都冷。”
“瑞典离北极圈不远了,肯定比东北冷。”秦修成心疼自己的三张胶片,情绪不是特别好。
他今天装的可是彩色胶卷,平时都是舍不得用的,哪里想到小邓给拿去卖了人情。
小邓装没看到秦修成的表情,颔首道:“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斯德哥尔摩的物价,在我说的几个城市里都是贵的。据我所知,斯德哥尔摩的衣服的价格,比巴黎的都高,我们使馆里的员工,都是组织人员在国内做好寄过来的。”
“那这里还这么多人?”聂良平是外交部的职员,对物价什么的颇为敏感。
“这里是瑞典的高消费商场,卖的本来就是特别贵的衣服,倒是不一定比其他国家的贵。”小邓顿了一下,笑道:“我也是听说的,这里一件衣服都要上千克朗的,大衣随便就上万克朗,打死我也买不起的,大家可以看一看,了解一下。”
“电器呢?这里有电器吗?”又有学者问了一句。
“有,电器在四楼。”小邓显然不是第一次来了,领着众人到了一个空旷些的地方,再道:“咱们从这里自由活动吧,想看电器的去四楼,想看手表军刀的在一楼和五楼,瑞典的店大家都去过吧,可以随便看的,服务员的态度也都可以,你们只要不乱动乱摸,都是没人管的,有看中的东西,想买东西的再和我说,我给你们把个关。另外,这里的东西都是不讲价的,和咱们早几年一样,是多少就是多少,偶尔有打折……”
小邓详细的给解释了一番,又重点道:“咱们自由活动两个小时吧,还回这里集合。集合前,大家最好都上个厕所。瑞典的厕所都是收费公厕,只有商场和店铺里面的是免费的,一般的店铺,你不消费,也不好意思用人家的……”
在瑞典上一次厕所,贵的要5克朗,确实是普通中国人负担不起的价格,大家都很重视。
秦修成早就跟团跟的气闷了,快步过去撒了一泡尿,转身就往楼上走。
他还是有些积蓄的,这次出门也都带了过来,心里思忖着是买块手表还是小电器。
小电器的好处是价值比较稳定,但更适合家用,而不适合送人。手表的价值就比较全面了,若是送对地方的话,官升一级也说不定。但是,这个本钱就有些大了,让秦修成不能下定决心。
再者说,瑞典毕竟不是瑞士,手表的价格便宜归便宜,总没有低到谷底,可是,要说去瑞士的机会,秦修成也不知道再能不能抓住。
“您好,想看些什么?”店面的服务员用英语向秦修成询问。
秦修成这才发现,自己似乎是在一家店面的橱窗外徘徊太久。
“不用了,我只是看看。”秦修成用英语回答了一句,摇摇头,继续往前走。
“欢迎下次光临。”奢侈品店的服务员的态度都是极好的,说话也说的漂亮。
秦修成则在心里笑一笑,心道:哪里有什么下次光临啊,这里衣服的价格,就是国内牛气哄哄的个体户,也都是买不起的,动辄五位数的标价,还有六位数的标价,也不知道老外从哪里来的那么多钱。
他就像是看西洋镜似的四处打量着,计划着绕一圈商场,就去楼上看看小玩意,说不定能比手表之类的省一点。
西洋镜令人眼花缭乱,然而,一抹熟悉的身影,却是映入了秦修成的眼帘。
“景语兰?”秦修成惊讶的看着前方大玻璃处,正在试装的景语兰。
身材修长的景老师,原本就美的令人心醉,此时穿着精心裁剪的时装,特意凸出造型,更是靓丽的令秦修成不敢相认。
更令秦修成揪心的是,景语兰单手扶着杨锐的肩膀,满脸开心的样子。
噌的一股火苗,自秦修成心底冒上来。
他猛的转身,几个大步就冲进了挂着“LOUIS VUITTON”铭牌的店内,面对景语兰,痛心疾首道:“我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女人,你竟然……你对婚姻的要求,就是钱吗?就是买好衣服,吃好东西吗?是,我是没钱,我是买不起好衣服,但是,我没想到,我没想到啊!”
说这句话的时候,秦修成的脸都是涨红的,那是义愤填膺的怒火在喷射,那是文人对人心不古者的谴责……
景语兰还有些发愣,杨锐却是早看到他了,好笑的走到了秦修成身边。
“你要做什么!”秦修成双手握拳,随时准备反击。
他的身高有一米七,虽然比杨锐低了一个头,也没有他强壮,但并不是没有一拼之力。
杨锐摇摇头,道:“我不是要打你,我是让你看一个真相。”
“什么真相?”
杨锐与之并排而立,然后指指前方的穿衣镜,道:“你看看你,你再看看我,你觉得,咱俩的差距真的是钱和衣服吗?”
杨锐指指自己的脸,再指指秦修成的脸,道:“其实我也觉得,男人有没有钱不重要,有没有好衣服也不重要,你说对吧?”
秦修成望着穿衣镜中的自己,又看穿衣镜中的杨锐,愤怒的抬脚就跺。
好痛。
瓷砖地面,好硬。
瑞典店员的目光,好冷漠。
世界……好冷酷……
第1301章 燕雀
“麻烦,买单。”杨锐的声音将秦修成从幻想世界中惊醒。
景语兰则小声的道:“不要买了,太贵了。”
杨锐霸道的道:“你只要决定好不好看,我来决定买不买好了。”
景语兰撅撅嘴,道:“不好看。”
杨锐上上下下的打量着她,笑道:“你这不是睁着眼睛骗人嘛。”
这等于是变相的说她好看了,景语兰脸红了一下,道:“还是别买了,这么多钱用来买一套衣服太浪费了,回去可以买好多件的。”
“回去可是买不到奢侈品的。”杨锐道。
“那也不要。”景语兰坚定的摇头,自去换衣间将衣服换了下来。
杨锐摩挲着下巴,道:“这样吧,奢侈品的衣服太贵了,咱们看外面其他牌子的衣服,找几身合适的,你也好陪我一起参加各种会议什么的。”
“不买这家的就好了。”景语兰忙不迟疑的点头。一件衣服就要数千克朗,一身衣服要好几万元的驴牌,确实超出了80年代中国人的消费观。
另一方面,国内穿过来的衣服,也确实难堪重任。景语兰也是有买衣服的需求的,只是没有料想到如此之昂贵罢了。
事实上,与国内的普通人相比,景语兰的经济条件要好的多。她也知道杨锐的部分收入,并不会特别的节省,只是一时之间难以适应而已。
杨锐也没有强求,反而觉得有些好笑,道:“没想到,最后赖在驴店里不走的竟然是我。”
说过,杨锐冲着店员摆摆手,用英语道:“不好意思,我们想看看其他家的。”
“好的。”店员微笑着点头,乖乖的将衣服收拾了起来。
某些奢侈品牌子的门店,是以提成来计算收入的,某些则是无提成的,例如LV家就执行不提成的策略。另一方面,计算提成的奢侈品店,也并不都是以店员为单位来计算的,一些品牌如此,另外一些则选择将店内销售团队看做一个整体,或者区分为几个小组,各有不同。
因此,不同的品牌店的店员的态度也就不同了,并不总是冲着客人的荷包去,最起码,不会因为客人买得起买不起,就动辄白眼相向。
秦修成却有些眼晕。
他刚刚被杨锐骑脸狂秀,转眼间,杨锐竟然说不买就不买了?
秦修成默默的跟在杨锐和景语兰身后,也不说话,这只是他心灵受到冲击的下意识的动作。
杨锐也无所谓,就牵着景语兰的手,继续逛店。
他的银行账户里沉淀着数千万美元的资产,尽管大部分是以华锐公司的名义,但依旧,是好大的一笔钱,在80年代的瑞典,99%的人都赶不上杨锐的资产,所以,杨锐在斯德哥尔摩购物,是一点压力都没有的。
事实上,杨锐目前的收入,对于个人消费的开销,已经完全可以忽略了。他的选择大部分时间都是出于理想的,出于事业的,而根本不必要考虑个人生活乃至于生存问题。
这是一种很舒服的经济状态,也让杨锐的态度非常的轻松。
景语兰受其感染,亦是渐渐的轻松起来。
事实上,看过一件上万元的衣服之后,再看几百上千元的衣服,心态的确是不一样的。
景语兰的购物属性悄然萌发,很快就购买了一大堆的衣物。
“帮我送到酒店吧。”杨锐也没有做行李搬运工的意思,在两手提了六七个袋子之后,立即找了商场的服务人员,留下了希尔顿自制的记有地址的小卡片。
秦修成默默的数着袋子,情绪郁闷的点起了一支烟。
在这个飞机上都能抽烟的年代,商场内抽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杨锐趁着景语兰去换衣服,干脆就走了过来。
“给我一支。”杨锐在秦修成诧异的眼神下,抽出一根烟,点燃了,道:“心情平复了?”
秦修成叹一口气,懒得说话。
“你不要和我比,我是做科研的人。”杨锐吐了一口烟,又吸了一口,就熄灭了,拍拍秦修成的肩膀,回到了店里。
秦修成一脑门的官司,心想:你是做科研的没错,但做科研的,可不都是这个样子的。
然而,他现在既不想争辩,也不觉得有必要争辩,却是没有要继续跟着杨锐的意思了,自个儿低着头走了。
第二天,照例是全员出动的讲座活动。
阿斯特拉更换的会场距离市政厅不远,座位增加到了2000个,细问下来,却是当地酒店的附属设施,只是与主楼分隔开来了,方便承办各种项目。
杨锐依旧是提前半小时到场,进入闭目沉思状态。
他要讲的内容并不困难,但他希望以尽量好的状态,面对瑞典的科学界。
不过,今天到场的就不止是瑞典科学界了。
当杨锐站到了演讲台上,都不用分辨不同的口音,只看不同人的行为模式,就能有基础的判断了。
瑞典人都是集体主义的乖宝宝们,他们按时到场,悄悄的找到自己的位置,绝不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到别人与日本人类似,瑞典人最重要的社交礼仪,就是不要麻烦到别人。
相对应的外乡人,就要自由自在的多了。
他们随意的改变位置,一团团的聚拢起来聊天,大声的炫耀自己的公司和资本……
“在演讲开始以前,请允许我问一个问题。”杨锐好奇极了,站到讲台上,却是有些直接的道:“在场的不是瑞典人的听众,请举你们的手。”
他用的是英文,大家基本都听得懂。
几秒钟后,满场的爪子就伸了出来。
“你们来瑞典的目的是什么?”杨锐就点距离自己不远的一人问,语气像是问外星人似的。
“听您的讲座。”被点到的是个小胖子,说的一口德国英语,腼腆的笑着,说:“我是拜耳药业的技术员,我们对您描述的动态质量重置法很感兴趣,希望寻求合作。”
“我前天才开始讲这个动态质量重置法的。”杨锐颇为疑惑。
小胖子傲娇的一笑,道:“我们也是前天知道的。”
杨锐嘴角抽动两下,心道:所以,这就是学术中心的力量吗?
“杨锐先生,我们诺华制药,对动态质量重置法也很感兴趣。”
“我们卡麦研究所,也想与杨锐先生共同探讨相关课题。”
大家乱七八糟的都喊了起来。
听着这些腔调怪异的英文,杨锐却是心情大好。
不管斯德哥尔摩的学术传播能力有多强,能在几天的时间里,聚集这么多人过来,本身就说明杨锐的声望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
普通的世界第二阶的学者,是没有这样的号召力的。
历史上,那些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所谓众望所归型的学者,基本都会有类似的经历。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号召力,永远都是获得诺奖的关键因素。
“今天是科学讲座,我们不谈其他。”杨锐没有理会各家制药公司伸出的橄榄枝。
他来瑞典的目标,原本就是刷脸来着,只要刷脸顺利了,动态质量重置法根本就不在杨锐的考虑范畴之内。
这东西若是做的好了,兴许是能有一些利润,也许几百万,也许两三千万美元都有可能。但这笔钱不是那么好赚的,是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的精力的,尤其是核对数据,格外麻烦,坐享其成基本不太可能。
杨锐原本就没有做这个项目的想法,如今就更加没有了,只是在一群制药公司研究员看傻子的目光中,侃侃而谈。
对于这些钻进钱眼里的技术员,杨锐只有一个评价:燕雀。
第1302章 搅动池水
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是不指望诺贝尔奖的。
正常人思考诺贝尔奖,或者幻想诺贝尔奖的时间,都是在生命的前三十年,之后,他们见识到真正的科研的难度之后,就会丧失勇气,放弃希望了。
全世界一年只有一个的科学奖,在绝望性上,可以用百米跑来形容皇冠上的明珠,就放在你的面前,跑一次,你就知道差距了。
绝大多数的科研人,他们一生的奋斗目标,其实只要做出一项技术发明,就很满足了。
若是谁能做出一个完整的技术发明,已经足够令大部分学者和技术员羡慕了。
至于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一座摩天大楼,越是靠近它的人,就越需要仰望。
也是因为这样,凌志明才会对杨锐的到来不屑一顾。
也是因为这样,杨锐拿出来的动态质量重置法,才会受到无数制药公司的技术员们的追捧。
产业界的研究员,基本都放弃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了,但是,他们看到这种方便的能够检测活性物质的技术,却是激动的挪不动腿。
杨锐的讲座,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都维持了火爆的状态。
已经到了斯德哥尔摩的人,自然是要将杨锐的讲座听完的,而此前没有关注到最新消息的技术员,又在不断的涌向斯德哥尔摩。
杨锐之前做讲座的内容,早就被人整理成文本,散步了出去。
即使能够能够同步,仍然有许多制药公司,愿意将人手派过来,了解最新消息。
在制药公司里工作的技术员们,更是迫不及待的来到斯德哥尔摩。
大部分人,都是专程来听杨锐的讲座的。
之所以千里迢迢的专程而来,是因为当堂听课的效率更高动态质量重置法是一项技术,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你看一眼就能知道的文学材料,它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术。
而来到斯德哥尔摩的技术员,与其说是来体会杨锐的“技术发布会”,不如说,他们就是为了提高效率来学习的。
有人讲课,总比自学的效率高。
随着各家制药公司的技术员的到来,渐渐的也吸引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有的人,就此跑来了斯德哥尔摩,既是听杨锐的讲座,也是与同行交流,或者,干脆就是与各家制药公司交流。
对于生物学家们来说,最容易得到经费的地方,就是财大气粗的制药公司了。
只要项目的方向相关,制药公司们给起钱来也是非常大方的。
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制药公司,他们出于避税等方面的考虑,往往关联着资本雄厚的基金会,这些基金会的资金,虽然大部分是他们不能动用的钱,但是,投给科研单位的话,却是畅通无阻的。对于欧美学者来说,争取这种第三方资金,是比争取国家资金还要重要的事。
短短的几天时间,斯德哥尔摩就像是一座生物学的旋涡,将各方人等,都给拉扯了过来。
杨锐更显的如鱼得水。
他的肚子里有的是存货,又做了这么久的大项目,在各方面的积累都不逊色于其他的学者,对于这种不是学术会议的会议,自然是手到擒来。
斯德哥尔摩一向是欧洲科学的集散地,被杨锐强力一搅,更是吸引力倍增。
斯德哥尔摩的存在相对于学界来说,就像是瑞士的银行业相对于商界一样,总有一个理由让你出差来这里,尤其是对欧洲的学术界人士来说,出差去斯德哥尔摩实在是太平常的事了,而且,越是站在学界前沿的学者,就越是关注斯德哥尔摩的动向。
他们就像是杨锐一样,随时都在寻找到瑞典刷脸的机会。
瑞典能够维持一个学术集散地的状态,也是源于此。任何机构在瑞典召开学术会议,都更容易邀请到学科前沿的学者,这些想要刷脸的高端学者,或者会觉得去美国浪费时间,会觉得去巴黎浪费时间,但他们都不排斥来到波罗的海之滨。
如今,杨锐搅动的旋涡,更是给了他们充沛的理由。
有刷脸的机会,为什么不来。
甚至到了周末,正在美国为人体基因组计划忙的焦头烂额的达尔贝科,也飞抵了斯德哥尔摩。
“大家都在传说,你要卖身给阿斯特拉了。”达尔贝科下了飞机,见到来接机的杨锐,第一句话就说的他懵逼。
“怎么可能,这是谣言吧。”杨锐看着花白头发的达尔贝科,心道,您也到了传播谣言的年纪吗?
达尔贝科露出笑容,道:“我知道是谣言,但学术界就是这样,大家看到你和制药公司走的近了,就总要忍不住猜测两句。”
杨锐有些明白,抬头道:“您的意思是说,我不应该和阿斯特拉走的那么近。”
“只是一场讲座的话,没关系。”达尔贝科笑了笑,又道:“当然,你如果对诺贝尔奖没兴趣的话,靠近任何一家制药公司都没问题。”
杨锐汗颜,道:“我也只是请他们做了这一轮的讲座。”
达尔贝科点点头,道:“这样最好,未来你想加入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话,也需要保持与制药公司的距离。”
说着,达尔贝科挤挤眼睛,笑道:“不过,你最近可是又出名了,我是在亚利桑那州访问的时候,听到你的消息的。”
杨锐暗自吐槽,这是想说亚利桑那州是穷乡僻壤的意思吗?
他摇摇头,道:“我本来只是想介绍一下动态质量重置法。”
“以你的名气,现在想要推广一款新技术,大家都得注意听了。”达尔贝科笑了起来,然后低声在杨锐耳边道:“要我今年继续推荐你吗?”
“如果能这样的话,那就太好了。”杨锐毫不犹豫的回答。
这种时候,可不是矜持的时间。诺贝尔奖的推荐人,向来都是有惯性的,他们往往在推荐一名学者之后,会连续数年乃至十数年的继续推荐。这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眼光,或者就是基于本人对于科学价值的判断。
达尔贝科在去年推荐杨锐的时候,是基于PCR的价值,而到了今年,PCR的价值更加凸显,他自然也愿意继续推荐杨锐。
当然,他也更希望听到杨锐的认可。
得到杨锐的回答,达尔贝科满意的笑一笑,态度更加亲切了,道:“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经常都会提起你的工作,不过,仅仅我一个人推荐你还不够,你还需要得到多一点的推荐,最好是瑞典科学家的。”
“您的意思是?”
“你的工作如果能够被瑞典科学家,翻译成瑞典语的话,那就是最完美的状态了。”达尔贝科轻声提点道:“英语虽然是科学通用的语言,负责评选的卡洛琳医学院的学者们也都能够轻松的使用它,但是,在讨论期间,他们仍然是会使用瑞典语的。是否有人愿意将你的工作,以瑞典语的方式介绍给瑞典科学家,在诺贝尔奖评选中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生物学奖,更加如此。”
杨锐缓缓点头。
相比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学的语言阐述的部分,要更多一些,也就更加的需要语言的翻译了。就像是PCR的价值,它是很难用公式来涵盖的,还需要语言的说明。
当然,这也看做是生物学家的自怨自艾。物理学和化学其实同样需要语言说明,哪怕是量子力学这样的东西,如果没有相关学者的恰当翻译,就丢一篇论文出来,看得懂的有多少不说,能认识到其价值的更是少数。
“我会想想办法的。”杨锐这么说,不仅是想到了生物学家,还想到了化学奖。历史上,PCR得的可是诺贝尔化学奖,所以,不管是出于什么心理,他还需要有人推荐自己去争夺诺贝尔化学奖。
不能小看这样一张推荐票,全世界有资格投票的学者,分摊到不同的学科,每年也只有三位数而已,这些推荐票中的许多,都会重复的投给某几个人,所以,并不是有资格得到诺奖的学者,每年都能得到诺奖评选的推荐,是否有人因此而丧失了诺奖,就是说不清楚的事了。
“不用担心,你时不时的都会登上美国的报纸和期刊,国际上对你的关注度已经不弱了,对了,你可以请中国方面,也做一些工作。”达尔贝科得诺奖有十几年了,对此很有了解的向杨锐描述。
80年代的咨询并像是后世那样发达,许多关于诺奖的了解都是以讹传讹的,真正的内幕消息,反而隐藏在大众的视野之外。
杨锐边听边点头,脑海中想到的,却是寄送回国的资料,是否发挥了预期的效果。
他对凌大使已经是没有指望了,只能寄希望于国内的变化。
……
第1303章 调任
早晨9点,照例是查看信件的时间,周英耀端了一杯咖啡,慢悠悠的来到收发室。
他是使馆二秘,与一等秘书相比,除了级别较低之外,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内工作多,而对外工作少。而对内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阅读信件。
负责收发室的随员早已将信件分门别类的统计归类了,普通的信件已然拆阅记录了下来,剩下几份重要的信函,全都留在了桌子上。
“今天有啥特别的?”周英耀随口问着,并将记录本翻阅一二。
这也是他的工作。
随员知道周英耀问的其实是趣事,于是笑笑,道:“沈@阳防暴器械厂宣告破产了,这是咱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遭。”
“这事儿都要专门写了寄过来啊。”周英耀啧啧两声,又道:“上个月,咱们驻日内瓦的代表团,要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地位,这个月就闹了一宗破产的厂子出来,倒是有些意思。”
“可不是。哎,没想到咱们国内也有厂子倒闭了,我父母还是工人呢。”随员感叹了两声,他们在国外一段时间,就很清楚破产倒闭之类的事,回想国内的情况,却是觉得不可思议。
“改革嘛,就是这个样子的,不能只有好事,没有坏事。”周英耀很有觉悟的道:“再说了,倒闭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坏事。”
“你说的是。”
“就是不知道他们怎么安置工人了,编制问题怕是不好解决呀。”周英耀这么说着,将几封外交信函捡了出来,确认没有某人专启的字样,就一封封的给撕开了。
之所以是二秘拆阅这些信件,主要是因为外交信件都带有秘级,在驻瑞典使馆内,只有大使、三名参赞、一等和二等秘书有资格,其他三秘和随员,只能等待通知。
在场的这位,就很好奇的伸着脖子看。
“没什么有用的内容。都是些乱七八糟的要求。”周英耀顺手将之丢在桌面上,顺手拆开最后一封信函。
随员陪着笑,道:“你说国内的人也是,既不了解外面的情况,还不能将国内的情况好好的传过来,导致我们两眼一抹黑不说,办事沟通的时候也浪费时间,白白浪费了这么多的邮票……”
周英耀一声不吭,只是低头看着信函。
随员以为自己说错话了,不免有些紧张,又连忙找回,道:“其实我们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就挺不少了,国内给我们送的信函再有条理一点就更好……”
“你去把人集中起来。”周英耀脸色阴沉的阻止了随员的话,道:“就说是有紧急情况需要通知,黄参赞你不用去找了,我打电话给他。”
随员有些惊讶的点点头,说了声“好”,连忙去了。
周英耀看着他出门了,才拿起电话,拨了内线,待接通了以后,报名道:“黄参赞,我是周英耀,有事想向您汇报一下,我现在上去可以吗……恐怕不能等了,事情比较紧急……好的,我马上就来。”
周英耀放好电话,整理了整理衣领,再看了一眼文件袋里的文件,再关好传达室的门,才往黄参赞的办公室而去。
在大使馆,参赞是大使的副手,位置亦是非常重要。
不过,大使馆不同于地方,是一个人比较少的大单位,大使通常具有较高的职级,比参赞的地位高很多,以至于大使馆内的事情,通常都是大使一言而决的。
不仅如此,较大的大使馆内,参赞的数量也是较多的,有两三名的,也有五六名的。
斯德哥尔摩的中国使馆内,总共安排了三名参赞和一名武馆,配置的颇为齐全,只是这么多人分薄一个小小的大使馆内的权力,必然使得所有人的权力变小。
但是,对于使馆内的工作人员来说,权力无所谓大小,计较的是相对权力的大小。
周英耀向来与黄参赞关系密切,这一次,他也是首先带着消息,来到黄参赞的办公室。
“什么事这么着急?”黄参赞是胡建人,大清早的就泡开了功夫茶,又取了一块点心放桌子上,问:“吃饭了没有?没有就颠颠肚子,我正准备给凌大使打个电话呢,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