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4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更多的是担心杨锐,道:“你现在做出来的成绩已经非常好了,再继续做下去,压力会不会太大了?”
  “压力总是会有的。”
  “但是,连续做出了两个大项目,再做第三个大项目,这种压力,恐怕是不同寻常的,我也没有经历过,但是,就我经历过的项目来看……你得做好准备。”蔡教授说的非常实诚,他确实是从杨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否则,哪怕是为了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牌子,他也应该怂恿杨锐继续攻关的。
  杨锐认真的道:“我有想过,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但我也想试一下。”
  所谓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的三个阶段,只是学术上的三个阶段,并不是项目上的三个阶段。
  这里的任何一个阶段,作为一个项目,都是如此的庞大,以至于就算想要“三花聚顶”的实验室,也是以十年期为计划的。
  杨锐前两个阶段虽然做的快,但在蔡教授看来,仍然免不了有运气成分,继续第三个阶段,若是劳师无功,反而不美。
  普通的研究员或者实验室,若是有资格参与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本身就是资历了,若是能够申请下来几百万上千万美元的经费尝试登顶,即使登顶不成,也算是强大了实验室,锻炼了队伍。
  但是,对于两次登顶成功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再尝试第三阶段,固然会得到各方的支持,能够拿到多得多的经费,获得多得多的资源,可那同时也意味着更多更多的焦点和期待。
  一旦学者们不能满足关注者的幻想的时候,各方的压力同样也会爆棚。
  一些学者就此失去了实验室的都是有的。
  蔡教授望着年轻的杨锐,虽然觉得他自信满满,依旧不敢轻忽的道:“你能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有所建树,唔……你现在其实都走到世界最前端了,技术方面,的确是没有问题了,但是,你现在还没有试过……”
  他想说是太大的压力,可又觉得说出来不合适,不由得停下措辞。
  杨锐笑笑,道:“我知道您的意思,如果我申请做第三阶段的项目,肯定能拿到一大笔钱,但是,给钱的机构的要求就会一下子落下来。”
  “是这个意思。”蔡教授叹了口气,道:“外行人领导内行人是免不了的,你现在从863计划申请经费,从北大申请经费,甚至自己出了经费,这样做好做坏,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你要是涉及到了其他部委,甚至国家层面上,他们的要求就不是这样了,别说做不出项目,甚至做的慢,都会有人催促和要求,不是好应付的。”
  “该承担的压力,总归是要承担的,再说了,与争取诺贝尔奖要承受的压力比起来,这样的压力不算什么吧。”杨锐笑笑。
  “当然,诺奖的运作太微妙了。”蔡教授感慨到此处,突然惊醒过来,愣愣的看向杨锐。
  杨锐耸耸肩,笑道:“您不会说我不够格吧。”
  “够……谁敢说你不够格。”蔡教授之前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主要是杨锐太年轻,开始科研的时间太短了。
  除此以外,杨锐的学生身份也是一个障碍。
  虽然历史上,是有二十多岁得到诺奖的天才,可那是二战以前的事了,二战以后的诺奖,获得难度可要大的多,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以后,诺奖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它在普通民众中的知名度大大加强,使得诺奖的评判日益严格,多少有点终身成就奖的意思了。
  蔡教授等人平日里,对杨锐的成就都是很高看的,然而,说到诺贝尔奖,这个话题就变的有些诡异了。
  老实说,80年代的中国科研人,对于诺奖的评选机制都了解不清,再加上目前各种自我矮化的思潮,蔡教授还真没有去想。
  但是,现在仔细一想,杨锐研制出来的pcr,明显已是全世界各大实验室的标配,展现出的前景令人吃惊的广泛,堪称是改变了生物科研的方式。g蛋白偶联受体的两个项目,无论是100%的清晰构象,还是刚刚完成的晶体结构,也都是从无数科研人的血泪中捞出来,毫无疑问是诺奖级的成果。
  三个诺奖级的成果,够不够资格评诺奖?
  蔡教授苦笑连连:“没想到啊,没注意呢没注意呢,你就跑到全行业的尖尖上去了。”
  “蔡教授。”杨锐没有跟着蔡教授感慨,喊了一声,道:“您说,我能不能试一下,冲击一下诺奖。”
  “冲击?怎么冲击?”
  “您刚才都说了,诺奖的运作很微妙,我也想知道,我能不能享受这个微妙。”杨锐说的较为委婉,但说的还是相当清楚了。
  蔡教授眼睛都瞪大了,声音都自然变小了,说:“我没想到,你还存着这个心。”
  “我做出pcr的时候就想过了,只是当时,条件不太成熟。”杨锐毫不掩饰自己的渴望,道:“我知道国外有些国家,为了诺奖,都是由国家出面,帮助运作的。还有一些学者,为了诺奖会特意做许多交游。达尔贝科教授之前推荐过我一次,只是陪跑了,这一次,我就想,能不能获得一些更公平的待遇。”
  “你说的情况,我也知道。当年为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能得诺奖,周总理都出面了……”蔡教授说着思忖起来。
  杨锐获得的信息,却比此时的蔡教授还要多,早有了计划,道:“蔡教授,您看,我们能不能和朱院士谈一下这件事,再见见乔公。”
  “好小子,你在这里等着我呢。”蔡教授瞬间醒悟过来,气道:“你都要找老朱的,又来见我做什么。”
  杨锐笑两声,道:“再怎么说,我也是北大的人,万一要是成了,北大不是一样荣誉加身。”
  “恩,这句话我喜欢。”蔡教授一拍大腿,气势凌然,再开口的时候,又暴露了真实想法:“不管能不能成,试一下总没有错。”
  
第1243章 全力支持(求月票)
  
  “我先打电话。”蔡教授站在办公桌前,先是电话了朱院士,挂掉以后,又向市府请假,哩嗦的说了一串。
  出了门,杨锐有些不好意思的笑道:“耽搁您的事了,不去开会,市府那边不高兴吧。”
  “市府方面不高兴就不高兴,但我知道他们为啥邀请我。”蔡教授笑笑,道:“他们看中的就是北大和我这个系主任的名头,我要是为了开会而开会,不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杨锐被蔡教授说的笑了起来,道:“讲道理,您现在说话的口气像是在开会。”
  蔡教授无语的瞪了他一眼,出门坐上杨锐叫来的皇冠,啧啧两声,道:“你这个待遇已经是得诺奖的了。”
  “华锐实验室的车。”杨锐笑一笑,并不过多解释。
  蔡教授点点头,才叹道:“还是外国人的实验室条件好,我们中国人要是有几万美元的外汇,肯定都想着用来做投资了,谁会花这么多钱享受啊。”
  杨锐轻轻的咳嗽两声。
  这车其实就是他买的,虽然当日是为了拉小牛们进华锐实验室,但也是有自我炫耀的意思的,他现在坐的这辆,更是实验室后买的,专门给大家公用。
  杨锐装模作样的将脑袋转向车外,小声的辩解道:“也不是完全如此,海@南进口的汽车,多数也是为了享受吧。”
  “他们是胡闹而已。”提起此事,蔡教授顿时不高兴起来,道:“三亿美元竟然用来买小汽车了,简直荒谬,真是令人想象不到,新中国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两人说的是去年曝光的海@南进口和倒卖汽车案。国内的进出口是卡的非常严的,不管是进口汽车还是办公用具,只要是从国外来的,都要有批文,总数都要受到限制,唯独几个特区有所放松,但也只允许特区内使用。
  但是,为了积累资本,84年以后,海@南省出了一个土政策,允许岛内的进口商品出岛,尤其是放宽了汽车批文的发放。于是,海南省一时之间就成了中国汽车进口总经销商,各色人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弄到一张批文就赚几万元,短短的半年内,放出了近9万张批文,实际进口也超过了5万辆,用掉了3亿美元的外汇。
  以此时国内的外汇紧张情况,将这么多钱用来购买纯粹的享受品,国内的批评之声可想而知。
  此项政策虽然终结了,但在蔡教授眼里,此事本身就透着令人愤怒的因子,不等杨锐说话,他就厉声批评道:“小民趋利也就罢了,精挑细选出来的领导干部竟然也是昏聩之极,全国这么多单位,拼命得来的外汇,他们为了发展自己一个特区,就恨不得给你用得干干净净,再欠上几辈子换不清的钱。要是购买生产设备或者技术,勉强还说得过去,买来的全是小汽车,小汽车能做什么?全部用来当出租车吗?开一小段路就要普通人一周的工资,大家坐得起吗?结果就是,全国人省吃俭用出来的一点钱,全给先富起来的人买了玩具?”
  “估计是太着急了。”杨锐更想劝蔡教授不要着急。
  蔡教授哼哼两声,摇摇头道:“算了,不聊这个话题了,哎,如果咱们国家的年轻人,都像是你一样,我现在让车撞死都安心了。”
  杨锐笑了起来:“您可别,咱俩坐的是一辆车。”
  蔡教授哈哈的笑了起来,笑过,却是再次放的严肃起来,道:“杨锐,我是看着你成长起来的,虽然长的太快,令人惊讶,但是,我相信你,是能把离子通道实验室带好的,日后,你也有能力带好北大,甚至中国生物学的研究。”
  “您言重了。”
  “不重!如果连这份重量也没有,何谈诺贝尔奖,我也不会在你本科未毕业之前,就支持你建立自己的实验室。”
  “谢谢蔡教授。”
  “不用谢我,是你自己创造了好的条件。”蔡教授说着抬抬头,道:“人自助方有天助,是你做出了让人不可忽视的成绩,才得到了我,得到了朱院士,得到了乔公的支持,我们支持的是你的聪明和努力。”
  杨锐默默点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蔡教授似乎也没有让杨锐回答的意思,又道:“今年和去年不同,你的成绩更好了,pcr的价值也更多的展现了出来,我会全力帮你争取诺贝尔奖的,但我也有一句话,请你记住……不用这么认真,我是想说,你现在还年轻,不要被诺贝尔奖蒙住了眼,你肯定是能得诺奖的,不一定是今年,但肯定是能得的。所以呀,你不要为了诺奖而工作,更不要因为这一年两年没有得到诺奖而沮丧,平常心对待工作最重要。”
  “是,我明白。”
  杨锐知道蔡教授是在给自己打预防针呢。他今年连23岁都不到,要得诺奖,确实是有些积累不够。
  诺奖倒不是一定要看年龄,但它是看科学界的声望的,或者说,是看你的成果在科学界的声望的,而声望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
  历史上,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是25岁的劳伦斯布拉格,但那是在1915年,首先是诺贝尔奖的声望、积累与沿袭不深,其次劳伦斯是与自己的父亲共同分享了当年度的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想见,劳伦斯同志的老爹必然分享了自己在科学界的声望,至少令诺奖委员会的学者们,了解到了自己儿子工作的重要性。
  更明显的例子,还可以举德布罗意。德布罗意就是那个号称博士论文只有一页,且用博士论文得了诺奖的“年轻人”。当然,博士论文只有一页是胡扯的谣言,但是,能以37岁夺得诺贝尔奖本身,的确是非常厉害的。
  可是,要说德布罗意获得诺奖全凭天才的思想,那就太天真了。
  首先,刚刚博士毕业的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为何能够进入诺奖评选委员会的眼帘呢?20世纪初的博士生虽然少,但也没到论文能够得到瞩目的程度,事实上,大部分的自然科学类博士的论文,都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就像是后世的博士生的论文一样。
  但是,因为两件事,德布罗意得到了科学界异乎寻常的关注。
  第一,爱因斯坦给了德布罗意一个大推荐。
  号称20世纪科学主宰的爱因斯坦,在阅读了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之后,非常喜欢,于是,在自己的论文里,指名道姓的提到德布罗意,说“一个物质粒子或物质粒子系可以怎样用一个波场相对应,德布罗意先生已在一篇很值得注意的论文中指出了”。
  简单来说,成神之后的爱因斯坦之于科学界,就相当于cctv之于中国,他的论文,每一个有追求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或者任何学家,起码都会拿起来看的,你不看是混不下去的,因为晚上的沙龙肯定会有人问:您对今天发表的爱因斯坦先生的论文怎么看……
  那么,神化后的爱因斯坦为什么要给德布罗意一个大推荐呢?抛去有真材实料之外有真材实料的年轻人多了,爱因斯坦不可能都在论文里提名字还是德布罗意的论文挠到了爱因斯坦的痒处。
  德布罗意的工作用简单的词汇来表达,就是“物质波”的概念,而物质波是“波粒二象性”的派生,换言之,是对爱因斯坦的工作的进一步的推进,是对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的肯定。
  爱因斯坦看到自己的工作后继有人,自然很开心,也才会在写自己论文的时候,顺便给德布罗意写一段软文。
  但是,仅仅是爱因斯坦带来的曝光率,还不足以令德布罗意人尽皆知。
  于是,伟大的薛定谔出手了,这只神猫的主子在自己著名的波动力学论文下中发表了软文:“这些考虑的灵感,主要归因于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先生的独创性的论文”。
  至此,德布罗意名声大噪,当年就有几间实验室抢着给他做实验证明,第二年就获得了理论证明,翌年就拿到了诺奖。
  回溯整件事,德布罗意的运气似乎非常之好,可谓是完美的一朝得势风云起的典范。但是,若是深究一下,故事就不那么和谐了。
  比如说,爱因斯坦为何会阅读德布罗意的论文呢?科学主宰是很忙的,哪里有时间去读博士生的文章。
  起因是德布罗意的老师郎之万拜托了爱因斯坦。郎之万是居里夫人的大弟子,并因为师生恋而闻名于巴黎,以其声望为德布罗意背书,才争取到了爱因斯坦的时间。再深究一步,郎之万那么多学生,包括后来得了诺奖的居里夫人的女儿伊蕾娜居里,为什么独独因为德布罗意而拜托爱因斯坦呢,因为德布罗意是爵八代德布罗意公爵继承人,祖父当过法国总理和外交部长的那种。
  所以,真正了解历史人物的背景,就会发现他们做出的决定,往往并不仅仅是因为事件本身,还是基于人物关系的,老外除了手法糙一点之外,心情依旧是属于人的。
  杨锐也因此知道,自己要竞争诺奖的难度有多大,就他目前的资历和声望来说,若是不能获得国家级的资助,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倒不是说纯靠学术不能得诺奖,但那除了好运气之外,通常还需要相当时间的等待,德布罗意37岁都属于特例了,屠呦呦70年代做的工作,到80多岁的时候获奖,也不算太稀罕。
  蔡教授更明白,而且,他知道现在的关键首先在于说服朱院士。
  在车上,蔡教授就开始积累气势,到了朱院士的办公室,蔡教授更是器宇轩昂的道:“朱院士,我们北大已经决定,全力支持杨锐获得诺贝尔奖了。”
  他说的很有技巧性了,北大可不知道杨锐还存着这个心。
  朱院士刚关上门,准备询问两人的来意,就被蔡教授的声音给慑住了,不由的揉揉耳朵,道:“声音别那么大嘛,我还听得到。”
  “我是想表现我们坚定的决心。”蔡教授道:“朱院士,您就说吧,是否同意!我先声明,科学院那边,我之后就给上会了。”
  他是扯虎皮拉大旗,一口气就奔着中科院去了,不过,他是学部委员,是有资格提交提案的。
  朱院士笑笑,“恩恩”了两声,道:“好吧,我同意。”
  “您先不要忙着拒绝,您可能还不知道杨锐的最新成绩……咦?就同意了?”蔡教授比杨锐还要诧异。
  朱院士点头:“当然同意,我们早就该有自己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了,杨锐的水平高,成果够,为什么不支持。”
  ……
  
第1244章 腹黑
  
  “没想到你就这样同意了。”蔡教授有点准备成空的浪费感,道:“我们都没有操作诺贝尔奖的经验,在这方面,最好是能由国家出面。”
  “不能什么事都指望国家。”朱院士起了一个高调,又迅速的降回来,道:“不过,借用国内的一些机构,尤其是驻外机构,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真是由国家出面的话,那肯定是要有一个负责人的,主动权操于他人之手,但若是请一些国家单位配合,情况又有不同。
  蔡教授连连点头,道:“对对对,这样很好,我们北大方面,肯定会全力配合的。”
  杨锐找到机会插话,道:“朱院士,这次来,我还想再汇报一下成绩。”
  “哦?晶体研究有眉目了吗?”朱院士笑眯眯的,亲自给两人泡上茶,道:“慢慢说,我不是太懂生物学的东西,得你给我仔细讲解一番,咱们新中国第一位得到诺奖的学者的工作,我是应该好好了解。”
  朱院士说的意犹未尽,又点着杯子,道:“如果实在学不会,你们就给我一个报告,我背下来,以后好给人说,哈哈哈哈……”
  杨锐有些好笑,又有些无奈。
  就在他准备开口详细说明的时候,蔡教授突然坐直了,拦住杨锐,道:“老朱,咱们也是好些年的交情了,你这个人我知道,一诺千金,但是爱耍小花样,咱们可得说好了,你的支持力度,是要这个的。”
  他翘了翘大拇指。
  “这个不用你说,我也会全力支持杨锐的。”朱院士摆摆手,紧接着意识到什么,问道:“晶体研究出问题了吗?”
  “先不说这个。”蔡教授挡住杨锐,道:“你说说,全力支持是怎么一个话。”
  朱院士皱了一下眉,道:“你这个老蔡,你总得让我全面的了解情况之后,再做决定吧。”
  “你的意思是说,杨锐的研究要是有了变化,你的支持也会有变化?”
  朱院士沉吟了一下,再看看杨锐,笑道:“大的变化不会有,但小的调整要不要做,我总可以列入考虑吧,再说了,我一个人的决定是没有用的,得集体做决定,对不对?”
  “嘿,就知道你有话留着呢。”蔡教授道:“你说说,你现在能提供什么支持?你说的全力支持,是个什么样的支持?”
  杨锐眼见着蔡教授给朱院士挖坑,总算是明白,他为什么刚见面的时候,不说自己的工作了,估计也是准备用来做讨价还价的条件了。想想也是,有pcr的成绩在,本身就是有资格拿诺奖的,达尔贝科的提名就足够说明问题了。再加上g蛋白偶联受体的构象做出来了,这就已经是两个诺奖成果了,虽然其他方面薄弱一点,但就中国的条件,要找比杨锐的条件厚实的,也真是不多了。
  不过,杨锐也不能真的让蔡教授把朱院士给坑里面,他所需要的支持,也不用这样鼓捣。
  杨锐抢在朱院士之前,道:“还是让我先给您做汇报吧。”
  朱院士有所察觉的将要说的话给堵了回去。
  蔡教授瞅了杨锐一眼,气道:“帮你要好处呢,你怎么还拽起后腿来了。”
  “我信息朱院士是会全力支持我的。”杨锐憨厚的一笑。
  “知人知面不知心,老朱鬼着呢。”蔡教授提点杨锐道。
  杨锐自然知道“人头狗”朱院士的力量,不过,朱院士对他是诚心诚意的,杨锐也就道:“争取诺奖不一定是多长时间的事,朱院士已经答应了,我觉得就可以了。”
  “我们北大怎么尽出你这种傻孩子啊。”蔡教授叹口气,摆摆手。
  朱院士此时露出了笑容,道:“人家杨锐才不是傻呢,这是大智若愚,你以为都像你一样锱铢必较的才是正确的?恩,这么说来,不是晶体研究出了问题,是有好事发生了?”
  “是。”杨锐沉吟了一下,还是决定直接说出答案,道:“我们离子通道实验室,已经于10天前,完成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的图像。
  “完成了?”
  “是。”
  朱院士迟疑了一下,问:“原计划,需要多长时间完成晶体结构的项目?”
  他确实是不懂生物学,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的图像的难度,他也不能确认。但是,作为监督和审批了无数学术项目的人,朱院士有很清楚一点,原计划的时间和经费额度等等,是相当具有参考性的,尤其是正式申报的数字,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缩减还是扩增了,总归都有一个比例在里面,了解这个数字,他就能做出基本的判断。
  杨锐和蔡教授相视一笑,道:“原定计划是一年到两年的时间。”
  杨锐心目中的最快时间是半年,但这个数字当时是不能说出来的,现在也是不能说出来的,无论何时说,都会被挂上狂妄的评价。
  事实上,就是一年的计划时间,也是非常之嚣张的。历史上,做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的实验室,里面的单身狗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实验还没有彻底完成。
  朱院士立时了然,问:“看来是发生了意外情况?”
  “是。”
  “你们实际上做了,就几天?”
  “算半个月吧。”
  “不会是有人透漏了信息给你们吧?”朱院士说完立即道:“我得问一句,不能不知道。”
  杨锐点点头表示理解,又道:“没有人透漏信息,现在掌握晶体结构图的,只有我们华锐实验室了。”
  “也就是说,你们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做了别人要做一两年的东西?”
  “我觉得别的实验室做三年或者五年都不夸张。”杨锐耸耸肩,道:“说五年绝对不算吹牛。”
  朱院士笑了出来:“这时候你才像个年轻人,但是,你们怎么用半个月,做出别人五年的成果的。”
  “说出来您也许不信。”杨锐深吸一口气,然后一口气吐出来,道:“全凭运气。”
  “全凭运气?”
  “全凭运气!”
  “好吧。”朱院士点了点头。
  “您真信?”杨锐讶然。
  “要不然呢?你如果说你们技术先进,我才不信呢。”朱院士说着眨眨眼睛。
  杨锐突然觉得这个老头是有点腹黑……恩,以他写报告的水平来看,还不能用“有点”来形容。
  “这么说,杨锐手里已经有三个诺奖级成果了?”朱院士伸展了身躯,在沙发上靠的舒服了一些,对他来说,也会突然觉得轻松许多。
  杨锐腼腆起来,说:“是不是有诺贝尔奖的价值,并不能确定。”
  朱院士愣了一下,哈哈大笑起来,道:“说的对,说的对,有意诺奖的学者,是不应该太过于突出。”
  争取诺奖与争取选美小姐不一样。想做选美小姐的人,从一开始就要自信心饱满的参与竞争,诺奖需要的却是更加微妙的对待。
  朱院士很满意杨锐表现出的腹黑,颔首道:“总而言之,一切准备活动都完成了,我们想想看,应该从哪里开始。”
  
第1245章 贡献
  
  蔡教授和朱院士并没有贸然行动,既然时间还很充沛,他们宁愿搜集多一些的资料,准备的更充分一些,来应对接下来的询问。
  再者,要向更高一级进行汇报,也理应要得到更准确的消息,例如在满海等人的三重重复实验成功以后,才显得正式而礼貌。
  蔡教授、朱院士秘密的奔走于京城的各大研究所与大学,但是绝口不提杨锐、离子通道实验室,或者g蛋白偶联受体,更没有提到丝毫的诺奖。
  对他们来说,这是对诺奖游说的演习,也是一次真实的演练。
  中国曾经尝试游说一个诺贝尔奖回来,只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它开启了一扇小窗,使得包括蔡教授、朱院士以及更多的政治人物在内,都充分的了解到了诺贝尔奖。
  类似的国家级游说范例还有日本,为了让生物学家加藤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的日本驻瑞典大使积极的采取了步骤,以获得诺奖的提名。
  诺贝尔奖的游说,与政治游说截然不同,讲究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优雅与高贵。
  你不能直接用钱,诺奖委员会通常由五名或者六名成员构成,贿赂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够狙击某位候选者,但要想成功的推选某位候选者,只找一个人的成功率就太低了,而贿赂更多委员,一方面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也容易走漏风声,反而可能产生反效果。
  类似西方竞选似的媒体宣传也不是很恰当,在一些年份,诺奖有意识的将奖项给予谁都猜不到的候选人,如村上春树般的陪跑者,获得诺奖的概率是更低而不是更高的。
  所谓“微妙”一词,非常完美的体现了诺奖的游说。
  一个独属于科学界的秘密是,任何瑞典科学家在国外的访问,都能够得到更高规格的接待。
  因为诺奖的提名是属于全世界的,诺奖的获得是由瑞典科学家决定的。
  例如诺贝尔生物学奖,就是由瑞典卡洛琳医学院的多名教授所决定的,不用说,谁能够让自己的工作,在卡洛琳医学院深入人心,谁有具有最大的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
  但是,频繁的接待瑞典科学家,或者超高规格的接待瑞典科学家,并不总是好事。
  科学家们所处的是一个小圈子,某位科学家若是以过于殷勤的态度接待瑞典科学家,他所收获的鄙视,往往会让他在评选落败。
  很少有科学家能够适度的把握这一点,以至于一些实验室研究员拒绝接待瑞典科学家,他们当然也不会因为刚硬的态度就此获得诺奖,倒是与诺奖渐行渐远得到了保证。
  总而言之,尝试游说诺贝尔奖的失败经验很多,成功经验更像是一种玄学。
  蔡教授和朱院士不得不运用中国式的智慧,尝试思考。
  一周后。
  陶学林所在的实验组率先完成了第二组的重复实验,得到了一张与谷强类似的图像,紧接着,苏先凯与满海教授合作的小组,也完成了重复实验,得到了大差不离的图像。
  三重的重复实验,正式宣布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图完成。
  蔡教授和朱院士第一时间找上门来,查看所有的实验记录,当然,主要是蔡教授看,朱院士负责望。
  而他入目所见的,首先是衣衫褴褛的研究员们,以及一张张又青又黄的脸。
  “怎么都像是集中营里的一样?不是说早就把成果做出来了吗?”朱院士有些奇怪的问杨锐。
  杨锐有些不好意思的摸摸脑袋,道:“成果刚出来的时候,我封闭了实验室,要求所有人在打一个电话之后,禁止离开,禁止对外通讯,后来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