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3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杨锐最终能从清华拉了两名副教授过来,却不能从北大找到合适的人员。
不过,自从杨锐立起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旗帜之后,北大教授和副教授们的想法,又多多少少的发生了变化。
“G蛋白偶联受体”在生物学界,是王之领域。
立起G蛋白偶联受体的旗帜,就是竖起了王旗。
王旗之下,名声大义都有了。
光是为了中国开拓“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这么一句话,就足够在生物学大会上,引来阵阵掌声了。
王旗不是谁都可以竖的。
PCR是杨锐有资格竖起王旗的最大依仗,如果说两年前,PCR还是令人惊叹的新技术,到了86年的当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PCR是诺奖级的成果。
尽管诺奖级的成果不见得就能得诺奖,但是,放眼中国,多久能有一个诺奖级的成果?
当然,也不是有诺奖级的成果,就有开片“G蛋白偶联受体”的资格了。
开片也得有资本的,要别人卖命,你就得出得起卖命钱。
而在这一点上,杨锐自掏腰包600万美元的故事,早就传遍了。
这件事还有另一个后遗症,就是令所有人都知道,原来做科研也是有可能赚到钱的,想要学杨锐姿势的学者,现在也是大把的。
坐在会议室里的一杆教授,此时有了坐如针垫的感觉。
做实验室和开公司是一样的,首先都得有手下来干活才行,越是优秀的手下,能够带来越高的收益,也就能剥出越多的资源。
有资格列席学术委员会的,都是北大的教授级人物,而且都得是有自己实验室的教授。他们每个人手底下,即使没有副教授,也有个把讲师做助手,实在不行,还会吸收专职的研究人员……
但不管是谁,没人愿意把自己手底下的人,让给杨锐。
就像杨锐也不会将手底下的人,让给其他实验室一样。
会议室的气氛一阵紧过一阵。
大家都在考虑如何拒绝杨锐的要求,或者说,拿出什么样的条件来收拢手下。
老实说,没人能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600万美元的经费,本身就是个巨大的BUG,除了极少数的有影响力的院士之外,这样的经费规模是完全超过国内科研界水平的。
在座的教授,为什么对杨锐深感顾忌,无非就是不愿意北大配套资金给杨锐。
配套的资金不过是百分之二三十的样子,还有在场许多人来分,由此可见,原始状态下的600万美元是多大的一笔钱。
杨锐看着众人的表情,知道众人在想什么,偏偏就是不说。
蔡教授看不下去了,咳咳的两声,道:“杨锐,今天是学术委员会的会议,你是列席成员,就把想说的建议说出来,我们再行讨论也就是了,不要卖关子了。”
“是。”杨锐向来都是很给蔡教授面子的。
他坐着低低头,手放在大腿上,再规矩不过的道:“我的想法其实说起来是比较简单的,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是个很大的范围,做起来是需要较多人手的,我现在重新组成的科研小组,只有4名主要的研究员,加上我也只有5个人,我想要增加一些人手。”
“离子通道实验室目前的编制是有七个还是八个吧。”蔡教授问了一句。
杨锐点点头,道:“但还是不够用的。”
“你想要几个?”
杨锐笑一笑,说:“我的考虑,主要还不在研究员的数量。”
“哦?”
“您知道,离子通道实验室因为建立较晚的原因,一直比较少辅助科研人员,如果单纯论研究员的数量,倒不用急的扩张,但辅助研究员,我觉得是越早得到越好。”杨锐说的比较委婉,但在座的众人一听就明白,杨锐是想要更多的科研狗。
蔡教授几乎是一下子就被杨锐给说服了。
在实验室里,科研狗是一类不受重视又必不可少的人。
科研实验室里,其实有着太多太多的重复性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有太多太多的脏活苦活需要干了。
科研实验室里的科研狗,就像是律所里的初级律师,或者工地上的小工,他们是最忙碌的一群人,流最多的汗,花费最多的时间,回报则与付出完全不成比例。
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这些工作的职业前景都有着远超现职的好处,就像是工地小工,一旦变成大工就能薪水翻倍,再厉害一点,就能赚到小工三四倍的薪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工作的替代性很强。
比如科研狗,既然连人都算不得,训练起来的成本自然是不高的,通常来说,经过系统的本科教育的学生,稍微练习个一两年,就能相对熟练的工作了,若是有天赋的话,那就更好了,从本质上来说,和大学生士兵之类的差不多,训练时间也差不多。大学生士兵用几年就能退役了,科研狗也能如此。
但是,科研狗固然是不受重视,完全没有,或者数量不足又不行。
从宏观上来说,科研狗有的是,尤其是在北大这样的地方,实验室敞开了收人,几天就能攒一箩筐。
可单就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环境来说,却又不能真的敞开。
首要问题,是离子通道实验室没有硕导博导,所以只能招一些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要么就是临时工性质的单纯科研狗,这样的效果,自然比不上有系统练习的研究生好了。
研究生的水平高低且不说,服役年限就比本科生要长的多,除了杨锐这样的妖孽,正常本科生要到大三末尾才能用得上,大三年头能用上的,都属于极高端的人才了。相比之下,随便拉一个研究生就能用满三年,若是考博的话,差不多又是三年。六年的士官就是笨如猪,也比普通两年义务兵的专业要强一些了,更不要说专心挑选的情况。
杨锐说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建立较晚”,只是会议上提出的理由而已,实际上是因为他本人没有招募研究生的资格,而在国内,一流实验室的主任不是硕导的是极少的,再过几年,更是绝无仅有的。
而就目前的环境来说,杨锐还是没有招募研究生的资格,许正平等人还是副教授,也没有招研究生的资格,解决方案就只剩下一个了:给离子通道实验室加一名到两名硕导。
在座的都是讲逻辑的人,顺着杨锐说话的思路想下来,一个个都震惊了!
在北大生物系,有资格做硕导或博导的,就是在座这些人了。
也就是说,杨锐根本就不是想挖他们手底下的人,他就是想挖在座的人。
再看杨锐审视众人的目光,在场一群中老年学者,全是遍体生寒,感觉自己被挂在屠宰场上似的。
最重要的是,离子通道实验室还真有收编一两名硕导博导的资格。
有资格竖起王旗的实验室,照几只博导算什么事?
“杨锐,你具体是想要几名辅助研究人员?”蔡教授决定问的清楚一点。
杨锐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我觉得要10人以上比较好……”
10个人,那就不是用本科生能填的上的了,杨锐的要求也就委婉而清晰。
蔡教授再次重重的咳嗽一声,竟然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
“我现在还有330万美元的经费。300万美元不能动,剩下的经费是可以机动一些的,另外,我申请的863的项目等等,应该还有一些空闲的经费,我觉得用来填补给新增加的人员,是没有问题的。”杨锐继续委婉的说话,却是将条件都给开出来了。
在正教授的圈子里,30万美元属于一个不上不下的数字。要说高的话,高端教授是不屑于这个数字的,要说低的话,弱一点的正教授是一点都够不到这个数字的。
王旗之下,是高耸的城垛与冒尖的粮草。
金黄的谷粒流出来,泛着诱人的光。
……
最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更新有点不及时,不好意思。
……
第1210章 卖脸
蔡教授将列席参加的杨锐送出了会议室,再回来的时候,会议室里却没有想象中的激烈讨论。
相反,实验室内俱是一片安静。
蔡教授坐到了自己的位置,看看四周,也觉得没什么好说的。
杨锐如果是要挖某个实验室的研究员,那自然有人站出来激烈反抗,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杨锐要挖某正教授。
这就好像军阀对手下被策反是深恶痛绝的,但对自己被招安的情感就复杂了。
蔡教授安心的等待了几分钟,道:“那咱们进行下一项议题……”
好啊好啊……
大家纷纷点头,谁都不想讨论这个令人有些尴尬又有些诱惑力的议题了。
会议很快结束。
包括蔡教授在内,大家今天都失去了讨价还价的兴趣。
满海教授亦是如此,他将桌上的资料随便塞到公文包里,就起身离开了,他没有像是往常那样,在食堂吃饭,而是自然而然的出了校门,找了家新开不久的炒肝店坐了下来。
炒肝店是个苍蝇馆子,总共就两张桌子,连着里面的厨房,伸伸头就能瞅到里面的大锅。
老板在厨房里忙活着,见人进来就吆喝一声,客客气气的问:“您要点什么?”
“蛋白就行。”满海教授脱口而出。
“蛋白?”炒肝店老板的表情有点怪,问:“您是想吃茶叶蛋?”
“不是……就炒肝,随便放吧。有小包子吗?”
“有,炒肝怎么能没小包子。”老板呵呵的笑着,道:“您稍等,马上就到了。”
老板回头忙活去了,也没有太在意满海,他在北大跟前开店,神经病见的比天才多多了。
满海自失的一笑,心想:吃炒肝固然是吃蛋白,但蛋白与蛋白可是不同。炒肝里的蛋白,与茶叶蛋里的蛋白似同似不同,而离子通道实验室的G蛋白偶联受体,与自己做的G蛋白偶联受体,想来是截然不同吧。
事实上,满海心里非常清楚,就是北大内部,都不会有人承认自己是研究G蛋白的人。因为他也只是发表了几篇有关G蛋白和G蛋白偶联受体的综述而已,甚至都不一定有人注意到。
综述归根结底,是看论文看的多了,就能写出来的,也只有论文看的多了,才能写的出来。所以,综述与其说是某种研究,不如说是某种高端读后感。
这样的高端读后感,在北大校园里面,不说随便拉个人出来就能写,可要说不会写的,也是不多。
当然,其他人是不会也不可能想到,只是写了几篇G蛋白和G蛋白偶联受体的综述的满海教授,竟然真的有心去研究这个方向。
大家平时提起满海教授,说的最多的,永远是他在分析化学和生物分析学方面的研究。如今能做跨学科研究的学者,都是行业焦点,也是大家最喜欢合作的对象。
换言之,像是满海教授这样的学者,本该是项目多的做不完,合作项目可挑拣的状态,谁能想到他还有研究方面的业余爱好。
满海自己都不敢说出来。
这就像是在甲B踢球的球员,稍微有点阅历之后,都不会再高喊:“我要去英超”了。
然而,当面不喊出来,并不代表他就没有梦想了。
相反,少年郎可以轻松的畅聊梦想,可是,真到了为梦想付出的时候,一名初中生为此而做出的努力,是不能与一名有阅历的甲B球员相提并论的。
早前,满海甚至有心当场答应杨锐的。
归顺于王旗之下,聚拢部属以行前锋之锐利,又是何等的豪迈逍遥。
然而……
然而的然而……
满海终究不是一位豪迈之士。他幻想的人生,与其说是如霍去病般征战四野,不如说是如诸葛亮般摇曳着羽毛扇……
他的脸皮太薄,实在是挂不住面子。
加入离子通道实验室,就可以做G蛋白偶联受体,那固然是他心仪的领域,但是,值得吗?
现在又不是没有项目可以做。
虽然比档次比G蛋白偶联受体低一点,受重视程度比G蛋白偶联受体少一点,科学价值比G蛋白偶联受体弱一点,经费比离子通道实验室低一点……
可是,总归不用在学生手底下工作呀。
这时候,满海甚至不免会想,杨锐要是外校的学生就好了,尽管给外校学生打下手也够难听的,本校内总不至于被人嘲笑到死。
“味道怎么样,您还喜欢吗?”老板用脏兮兮的围裙擦着手,过来问候满海。
满海直愣愣的回答:“挺不错的。”
老板再笑:“还要来点吗?”
“不用,吃饱了。”
“吃好了就好。”老板呵呵的笑着重复:“吃好了就好,吃好了就好……”
满海左右看看,突然醒悟过来,连忙站起来,道:“得了,算帐吧。”
老板立即给结了账,又将桌子收拾了收拾,就让新来的客人坐下了。总共两张桌子的小店,不紧着翻台,那是赚不到钱的。
满海看在心里,不禁感慨:小吃店的老板在争分夺秒的赚钱,我是在做什么呢?天底下最不值钱的,或许就是面子了,如果放下面子,就能得到实惠,为什么不呢?
想是这么想,到了要下决心的时候,满海又犹豫起来。
这也不仅仅是面子的事,从拥有自己独立实验室的学者,变成另一个实验室的附庸,就是另一个复杂的命题了。
即使从离子通道实验室离开的学者,很容易就能拥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可鸡头凤尾的选择,永远都有无数种解法。
“回家和老婆商量商量吧。”满海教授默默的想着。
接下来几日,满海教授都没有做出决断。
他原本就是有些优柔寡断的人,越是面对复杂的问题,越是如此。
最近几天,都没有人再提起杨锐和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事,满海教授就想再好好的思量思量。
思量来思量去,一个星期就过去了。
周会。
满海教授来的稍迟一点,进门就看到了杨锐。
因为脑海中想了好几天杨锐的事,满海见到杨锐,立即叫出了名字:“杨主任怎么来了。”
蔡教授不禁看了他一眼,再道:“杨锐列席今天的会议。”
满海“哦”了一声,坐到对面,再看杨锐,心里又是矛盾丛生。
“我们今天的第一个议题改一下啊。”蔡教授等人齐了,道:“咱们今天先讨论上次遗留的问题,关于离子通道实验室要求补充多名辅助研究人员的要求啊……大家有什么想法的,现在可以讲出来,我们再行讨论。”
满海的目光一凝,大腿都微微颤了起来。
那是兴奋的颤抖。
看起来,现在就到了要决定的时候了。
满海心想,自己的科研人生,将就此改变吗?
“蔡教授。”沙哑的嗓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我觉得,单纯给杨锐,恩,离子通道实验室补充辅助研究人员的效果不会好。我们毕竟是学校,需要兼顾教学任务,恩,我毛遂自荐一下,我愿意加入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如果学校和杨锐同意的话,我愿意将我的生化实验室并入离子通道实验室。”
说话的是北大生物化学实验室的教授陶学林,他和满海的年龄相当,都是60年代毕业的北大留校生,属于国内培养出来的最好的一批人了。
比起蔡教授或者安教授之流的高端教授,陶学林的资历浅一些,成绩差许多,但是,自从教改以后,他也是第一批拿到硕士点的教授,手底下也积攒了六七名研究生了。
换言之,陶学林的条件是完全满足杨锐需求的。
满海的面容瞬间扭曲。
这是搞什么?
如今卖脸的事,都会被人截胡吗?
这是什么社会啊!
……
第1211章 稳定性
陶学林并不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超级粉丝不用怀疑,地球上是有人会为了某个科学领域而疯狂的。就像是有人迷恋超级计算机迷恋的疯狂,有人痴迷黑洞痴迷的疯狂,有人耽溺微生物耽溺的疯狂一样。在G蛋白偶联受体的王旗之下,天生就是有跪拜者的。
但是,陶学林并不是见到王旗就走不动路的那种男人,他看见粉红色的发廊也硬的起来。
陶学林愿意放弃自己的实验室,放弃努力得来的“老板”身份,而加入杨锐麾下,看中的更多是PCR的潜力。
PCR的能量,实在是太过于恐怖了。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PCR仪已是遍布全球实验室的存在了。
上一个风靡全球的仪器,还得追溯到X光仪,再往前,就是显微镜了。
而不管是哪一种,那都是能得诺贝尔奖的存在。
身为北大生物化学实验室的负责人,陶学林比其他人看的更远更清楚:
PCR最强悍的时刻还没有来到!
不久之前,老外才用PCR证明了“人类走出非洲”,算是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面放了一颗大卫星,可那才是哪到哪呢,不说别的,就是再进一步,在生物分类学方面,PCR就能有大作为。
以前的时候,生物分类都是根据性状来分类的,比如花蕊长的和花蕊短的就可以是两类,三叶草和四叶草就可以是两类,然而,那都是不确定的,通过PCR仪,轻松的检测DNA,才是生物分类的最佳方式,说不定就能证明,花蕊长的也许就是花蕊短的浪@荡版,三叶草也许就是四叶草的欠草版。
陶学林是没有机会再加入PCR的团队了,但是,通过PCR仪,他看到了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前景。
那恐怖的前景……
有朝一日,或许用不了几天,当PCR成为华锐实验室席卷天下的利器的时候,杨锐将成就何等的伟业?
到了那一天,杨锐举起的王旗之下,又将是何等的赫赫威严?
陶学林是60年代末的中国大学生,可他也是出过国的,他知道国外的实验室是如何看待中国实验室的,他也知道中国实验室和国外的实验室之间,是怎样的差距。
早些年,陶学林去东欧考察,就已经明白,中国水平和世界水平之间,还是有着巨大的鸿沟的,准确一点的说,他当时就发现,中国实验室的水平是比不上东欧实验室的水平的,而东欧实验室的水平,据说是比不上苏联实验室的水平的,而苏联实验室的水平,据说是比不上西方实验室的水平的……
简单的推论,让陶学林做出了决断。既然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目标是世界级的实验室,那放弃一个北大生化实验室,却能加入到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中去,不仅不吃亏,还可以说是赚翻了。
至于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是否能成为世界级的实验室,陶学林觉得,只要PCR能够扬名立万,杨锐举起的王旗就不会衰败。
第三世界国家也是可以有世界级的实验室的,看看埃及、TNS之流的国家就知道了,因着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或者学者资源的不同,第三世界国家偶尔也会放卫星的,只不过,越是第三世界国家,资源的竞争就越激烈。
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若是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实验室,集聚效应之下,陶学林不觉得生物化学实验室的老板身份,还有什么吸引力。
这一串的推论的基础,都是建立在PCR的强大和G蛋白偶联受体的发展顺利之上的,要说单薄是有些单薄的,陶学林却觉得可能性很大。
与之相比,杨锐的年龄和学历,反而不是什么大问题。
北大的天才多了,杨锐是天才,又有什么奇怪的?
第二天一早,陶学林拾掇拾掇,连生化实验室都没有先去,就到离子通道实验室报道了。
他不是那种特别在乎脸面的人,沙哑的嗓音曾经令他在读书期间备受嘲笑,然而,读书时期最重要的终究是成绩,当他考上县一中的时候,同乡的同学就很少再提这个茬了,当他考上北大的时候,县一中的同学已经对他顶礼膜拜了……
陶学林很早就知道,成绩才是决定自己是否受嘲笑的关键,面子,自然也是成绩带来的。
就像是现在,又有哪个同事会因为嗓音而嘲笑自己吗?
陶学林望着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招牌,就像是望着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似的,凝视许久,才走了进来。
“陶教授,你来了,你好你好。”杨锐做出求贤若渴的模样,站在实验桌前。
陶学林露出微笑,用手提了下裤袋,笑道:“您叫我老陶就行了,学林也成。”
“我叫你学林吧。”杨锐不客气的选了个方便的,对方加入离子通道实验室,不是为了客气来的,他也不是找人来争权夺利的。
“挺好的。”陶学林回答了一句,向四周打量了一圈,问:“我应该做什么?”
虽然不是特在乎面子的人,陶学林还是希望迅速的进入工作状态,而不是与杨锐的聊天。
许正平此时走了过来,笑道:“陶教授来了,你要不先给我搭把手,熟悉一下情况,再决定怎么参与?”
这是许正平和杨锐商量好的内容。陶学林看看杨锐,就点头,道:“那没问题,我上手应该挺快的,对了,我能自己选课题吗?”
“只要不与其他人重复就行了。”杨锐对陶学林本人的兴趣一般,转头就问道:“你的学生们呢?”
“我让他们下午来报道。”陶学林总不好让学生们看到他投奔杨锐的模样,虽然的确是这么一件事。
杨锐点点头,看了一下手里的单子,道:“那我就把你交给许教授了……”
“没问题,您做您的事吧。”陶学林带一点儿京城腔,动作利落的跟上了许正平。
许正平身子微侧,就向陶学林介绍了起来:“我们现在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牛视紫红质蛋白……”
两人说着话,就从杨锐眼前消失了。
相比杨锐,焦阳平和田兵就更加振奋了。
两人用眼神略作商量,焦阳平主动向杨锐道谢。
杨锐不等他说两句,就摆摆手,道:“不用给学生代课,又不是减少了工作量,只是将工作时间花在了实验室而已,对了,我要你们俩验证一个想法。”
杨锐说着,在纸上写了两句话,递给二人。
之所以写在纸上,是为了避免口述的不完整性和记忆错误,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名词,就是科研人员也不一定总能记述正确。
另一方面,创意和想法在科研中也是很重要的,正规实验室也是倾向于留档的。
焦阳平和田兵凑在一起看,就见纸面上写道:在受体中插入可溶性蛋白片段,验证是否能够提高受体的稳定性。
G蛋白偶联受体的观测,最主要的阻碍就是稳定性。
采用牛视紫红质蛋白,是因为它稳定且便宜。
至于其他的方式,也有无数人尝试,不过,确实的办法,目前是一个都没有。
焦阳平和田兵略有怀疑,但也并不奇怪,反正,实验室老大提出构想了,手底下人验证就行了,成功就证明成功,失败就证明失败,如此而已。
杨锐看着两人接受,反而略有些忐忑。
天才般的想法,在初期并不总是锋芒毕露的,也许要到很久以后,才被人发现其中的智慧光芒。
杨锐看了一眼参观中的陶学林,心道,这估计就是你今年最后一个轻松日了。
……
第1212章 一锅搅
“结晶这一步是最重要的啊,绝对要注意注意再注意,牢记流程,在心里默念步骤……”
“溶解这一步是最重要的啊,绝对要注意注意再注意,看看有没有析出?不要浪费原料,另外,永远记住,一次溶解之后,不允许再加入溶剂了,所以一定要计算好使用量。”
“你不要给我在这里算来算去的,实验实验,你要做出来才算数的!”
陶学林在离子通道实验室里转着圈儿的下命令。
这是他非常擅长的工作了,在成为正教授以前,陶学林的主要工作就是带领教授手底下的人干活。当然,在80年代以前,最多的工作其实是各单位的合作,上级领导但凡是有什么想法了,不管是北大的领导,教育部的领导,文化部的领导,科学院的领导,甚至京城的领导,凡是有些关联的,都可以组成一个攻关团队。
早十年的时候,攻关团队的项目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对生物系的老师们来说,更是如此,简单一点,怎么提高粪肥的效力,复杂一点的,怎么设计一款全新的粪肥,难度大一点的,吃点什么能产出更好的粪肥……
那时候做项目,也不是哪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研究所独立工作,虽然很多项目只要一两个人就能做得,但在领导眼里,一两个人做的项目,又怎么能显得出重视来,好不容易想出来的项目,又怎么能替换呢。
北大的招牌更是不容忽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陶学林做的都是“大项目”。
有一段时间,陶学林是沮丧的,事实上,有一段时间,很多学术精英都是沮丧的,总觉得自己浪费了光阴,浪费了天赋……
然而,经验永远都是不会浪费的。
陶学林尽管做了许多没用的大项目,可是,大项目的经验,终究是保存了下来。
在离子通道实验室,他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是管理牛视紫红质蛋白的生产。
如何生产是苏先凯的工作,在初期的时候,他是一边尝试各种方式一边进行生产的。
随着实验进度的提升,苏先凯的工作性质其实就慢慢的发生了变化。
就像是杨锐当年做辅酶Q10的生产方式一样,苏先凯要做的研究,其实也是慢慢的偏向了生产方式的研究,而且,当他研究的面越来越广的时候,牛视紫红质蛋白其实也就变的和辅酶Q10一样,可以分工协作,进入专业化的生产状态了。
生物制药在80年代其实都是实验室生产的模式,包括杨锐建立的西捷工厂也是如此,总共一二十个人,二三十个人,就能组建工厂的生产部了,大家操作的仪器,也就类似于实验室的放大版,有些甚至都不用放大,就用实验室进行生产。
从牛心中提取辅酶Q10,从牛胰腺中提取胰岛素,以及从牛眼中提取牛视紫红质蛋白,都是一类的模式。
杨锐和苏先凯稍稍帮帮手,就将目前掌握的技术,全部传给了陶学林。
而陶学林只用了几天的功夫,就是牛视紫红质蛋白的产能,提高了数倍。
这可不是初期的数倍提高,而是在苏先凯已经深耕许久之后的再提高。
陶学林的加入,也让牛视紫红质蛋白的产量,不仅超过了杨锐要求的百倍提高,且犹有过之。
这就是陶学林的管理能力的体现了。
同样是分配得到了6只科研狗,谷强组的提高就没有如此明显。
谷强的实验能力虽强,管理方面却不是强项,与之相反,由于谷强的个性太强,陶学林带来的这些研究生,还都不太喜欢与谷强的合作。
但是,陶学林的命令,就没有人敢不听了。除非有谁不想毕业了,否则,对研究生们来说,导师就是天,导师就是地,导师就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