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3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部分的实验室,再次迈入了同一个起跑线。
绞肉机似的科研竞争的残酷,无过于此了。不论你之前的努力有多深,只要有一个人早你发表了成果,所有人都得重头再来。
不过,苏先凯等人,显然尚未感受到科研竞争的残酷,特别是世界顶级的科研竞争的残酷。
他们几个人说说笑笑的看着文献,顺便丢给杨锐两个小马屁算作鼓励。
包括年龄最大的许正平,亦是用乐观的笑容看着三人,他不准备参与此项目,但是,并不妨碍他对该项目的期许。
只有离子通道实验室发展的好了,实验室内的小组才能活的好,这是早就证明了的事情。
杨锐更不会打击他们,先让他们开心一会,就道:“现在目标已经明确了,我们就顺着前人已经开拓好的方向来进行,第一步,提取牛视紫红质蛋白。谁来做?”
三人互相看看,苏先凯道:“我来做前锋好了。”
“那就交给你了,我要大量的牛视紫红质蛋白,而且必须纯化的干净利落。”
“交给我吧。”苏先凯虽然有些压力,但还是应诺了下来。这东西也没法百分百的保证,只能说尽力去做。
杨锐也就此确认了项目的开局。
身为项目负责人,他的指示到这一步就可以了,之后怎么提取牛视紫红质蛋白,就需要苏先凯自己考虑了。
这就好像是一场攻城战,杨锐要攻下前沿阵地的一个堡垒,他不需要详细描述攻杀堡垒的战术,那是前线指挥官的责任。
苏先凯就是目前的前线指挥官,而且,他也不用独立冲杀,精选出来的一房间的科研狗,都是用来给他冲锋的。只有到了困难点,关键点,或者前面实在攻不下来的时候,才要苏先凯本人出面。
对于范振龙和王思胜两人的工作,杨锐略作思考,道:“你们现在陪我看文献,然后做几组重复实验,自己选几种G蛋白纯化吧,Gt,Gs,Gi之类的都可以。”
范振龙和王思胜张张嘴,最终只能无奈点头,将一腔雄心壮志放在心里,先从练基本功刚开始。
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仍然不是世界一流的实验室,不仅是资金和设备的不充裕,积累的科研猿底蕴不足也是问题所在。
范振龙和王思胜之前并没有做过G蛋白纯化之类的工作,那他们在这个战场上,就相当于没有进行过攻城战的前线指挥官,花费宝贵的经费和时间,也是无奈之选。
实际上,杨锐本人也是没有做过G蛋白纯化的,这项工作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过了硕士生或者普通博士生所能掌握的范畴,不过,杨锐现在已经超脱了前线指挥官的角色,而在战役指挥官的位置上,杨锐却已经是经验丰富了。
即使是绞肉战,杨锐也丝毫不虚。
600万美元经费,三条有大牛潜质的现役小牛,另外还有三条小牛做预备役尚未动用,就是纯拼资源,杨锐自觉也有机会打一场台儿庄出来。
一切血战,打到最后,比拼的都是毅力和意志力,想来,能够看见曙光的队伍,总是要占些便宜的。
第1197章 添个农民
杨锐一连几天都睡在离子通道实验室里。
并不是他想从一开始就透支体力来战斗,奈何苏先凯、范振龙和王思胜同志斗志昂扬,他也不得不勉为其难,跟着加班。
实际上,要是进入到实验中段,三人加班还真不一定能影响到他,科研猿累死累活而饲养员周游全球做演讲的太多了。但是,实验前期是不一样的,需要杨锐确认的事情太多了,以至于三人的问题多到杨锐没法躲闲。
项目负责人的工作就是如此,若是手底下的大牛小牛科研狗都没有问题,都在按部就班的工作,那他也就可以按部就班的工作,甚至可以按部就班的休假,就好像牧场主在风调雨顺,牛仔给力,周遭无事的状况下,可以尽享空气之清新,牛排之美味,女牛仔或男牛仔或绵羊之丰腴一样。
然而,风调雨顺,牛仔给力,周遭无事的情况,实在是太少了。
尤其是一所新建牧场,简直是蜂拥而来的事务,光是确定购买试剂一项,就忙了杨锐一个下午的时间。
要是G蛋白偶联受体组磨合顺畅的话,像是购买试剂什么的,杨锐完全可以不去过问,那只不过是常规的实验室生活罢了,就像是购买什么牌子的手套,哪种类型的抽纸一样轻松。
但在开始阶段,杨锐还真不能将这些小问题等闲视之。
最简单的试剂购买也是讲究配伍的,例如购买国产试剂,还是进口试剂,说起来似乎满容易的,有钱你就买进口的,没钱你就买国产的啊。
对于两三年就毕业的科研狗来说,也许答案真是如此,可是从项目负责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就截然不同了。
杨锐开始阶段要确定的,实际上是整个实验周期所需要的试剂。否则,前期你用进口试剂做,后期用国产试剂做,再将两者比较,那结果曲线肯定是乱七八糟的。在这种高标准的国际科研竞赛中,文章都是冲着CNS去的,那里面的图都是要被人反复阅读甚至重复实验的,乱七八糟是会毁掉一个好数据的。
再者,购买试剂也不是仅仅局限于进口国产的区别,杨锐最终落在纸面上的答案,不仅要决定是哪个国家的,还要决定是哪个公司的哪个工厂,乃至于某一个批次的。
试剂的纯度有优级纯、分析纯、化学纯、色谱纯等等选择,分别对应杂质的多少,但是,对于某些试剂来说,再高的标准,仍然不可能完全杜绝杂质,对于做实验的人来说,这是很讨厌的事,你条件都不具备,让我怎么做实验?
可惜,并不是说现实条件不具备就可以嘴炮科研了,正确的做法,就是确保杂质的一致,同一个工厂同一个批次的试剂的杂质,通常是能保证一致的,如此,再通过比较和计算,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排除杂质的影响。
同样的办法延伸一下,又能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就算是高纯度的实验试剂,也是买一个批次的好,因为你不知道对方工厂会不会脑抽抽的生产出一批不合格试剂,就让你遇到了。将自己的数年时间,数百万美元的经费置于别人的谨慎与专业,那是对自己的不谨慎与不专业。
更不要说,科研本来就是在做小概率的事。
第二个结论,则是可以用较低纯度的试剂,做相对要求较高的研究,只要后期处理一下数据这是完全符合规则的处理,结果就与中高纯度的试剂做出来的实验差不多。中国实验室一向都是如此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当然是因为穷了。
除此以外,试剂也不是买的越纯越好。
首先面对的问题自然是荷包能不能受得了,如果荷包受得了极端情况下,其实也有不买高纯度试剂的例子,比如做材料的,往往就喜欢买国产试剂,因为国产试剂往往有莫名其妙的杂质,偶尔就能给人带来惊喜。
所谓杂质立功的范例,在科学史上是非常多的,16年末17年初就火了一把。
其次,荷包鼓鼓也不是买试剂就瞅着贵的去。
用来处理废液的浓硫酸,你总不能买分析纯的吧,就算你富的流油,拆分析纯的小包装瓶子灌废液桶里,也有些太辛苦了吧。
完全是吃力不讨好。
再说,在地球上做科研的,就没有真富的,就以86年的生物实验室为例,一克5000万美元的干扰素,您就说想要几吨吧。
G蛋白偶联受体本来就是个烧钱的项目,600万美元的开局,够用是够用的,但肯定是不能随意浪费的,尤其是初期阶段,确立标准更要仔细。
不能因为战争迷雾打开了,你立即就来个双基地。
前期用的试剂,很多都要一路用到项目结束的,如果项目要做三年五年,乃至五年八年,不可能说到了第四年第七年的时候,突然换用便宜的试剂,那前面的实验数据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所以,与其到时候咬牙切齿,前期就要确立己方的标准。
这对杨锐来说,其实也是个挑战。
开局应该怎么计划,这可是没有人教的,也没有个定数,世界变化的太快,某些程度上,是要有一些预测的,这种预测,不仅要预测自己做项目的时间,预期的经费,还要预测对手的状态,科研界的潮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经验。
要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杨锐还可以尝试着请教请教其他顶级实验室的学者,可惜,国内并没有相应的条件。
就是蔡教授等人,虽然做出过国际级的成果,但他们并没有组建起国际级的实验室,在开展国际级项目的状况下,获取过国际级的成果。
算起来,中国自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之后,就没有这样有的放矢的大规模生物学研发了。最近二三十年,生物学方面的科研,摆明车马,做好战争准备,再参加正面的国际水平的科研竞争的,基本没有。要论起来,差不多都是伏击战特种战或者敌后特工队。
遥想当年,中科院生化研究所,北大化学系和中科院有机化学所集结重兵,组织下发冲锋衣,领导做战前动员,人手一把解剖刀,开片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时候,《science》和《nature》可是一篇接着一篇的发,虽然以举国之力对战的只是一家美国实验室和一家德国实验室,但在特定的科研领域,这也确实是最高水平的对抗了,要说震惊世界或许是没有的,震惊中国是确实做到了。
然而,那也是30年前的往事了。
所以,杨锐也没地方去请教。
不过,从好的方面来看,这也让杨锐没有了竞争对手,更少了指手画脚的专家指导。
“反正花的是我自己的钱,我给自己交学费……”杨锐咬着牙,在各种文件和项目上签字。
存在人民银行的美元账户,也是刷刷的下滑,心疼的分行业务经理都打电话来询问。
10万美元。
20万美元。
50万美元。
100万美元。
200万美元。
等到准备工作完成,前期要用的仪器和耗材订购完成的时候,270万美元已经出去了。
看着实验室内部公布的数字,苏先凯当时头就一闷,转瞬就是一脊背的冷汗。
“还好您当时没听我的。”苏先凯是从头跟到尾的,知道杨锐并没有选特别贵的产品,基本是在中等偏下的范围内寻找,属于比较节俭的开片模式了,倒不是说不能再节俭了,但是,再节俭下去,那就只能做跟踪实验,没资格参与科研竞争了。
但是,就以这样的标准一通选,竟然就到了270万美元,差不多三倍于苏先凯要的数字,苏先凯也是一阵阵的后怕。
开工没有回头箭,100万美元花出去了,要是没见到响动,你也把它捞不回来了。
杨锐却也没有庆幸的感觉,只道:“一次成功就不用说了,剩下的经费能把人乐死,说不定能剩一两个七位数出来……”
“杨主任,您就别激我们了,我们连门都没找着呢。”范振龙笑都笑不出来了,最近光是一个纯化G蛋白,就让他和王思胜练的********,别说整套实验了。
已经纯化出一组G蛋白的熟练工苏先凯也没有一点信心,道:“要是就做到视紫红质蛋白,那还有一次成功的话说,我这边已经有点感觉了,不过,您要求肯定不能这么低吧。”
杨锐翻翻眼皮,道:“牛视紫红质蛋白是实验材料,还没进到实验步骤内呢,老范,你们这边呢?去污剂好不好用?”
用去污剂能增加对G蛋白的可溶性,是目前纯化G蛋白的最佳手段,还属于高端实验室里的秘籍,并没有很广泛的散播出去。
但范振龙还是摇摇头,道:“好用是好用一些了,可要把受体从细胞膜里抽出来,我们还没找到窍门。老苏也搞不明白。”
杨锐自然看向苏先凯。
苏先凯赧然,道:“老范他们选择纯化的是Gt,我也没接触过,重头再来,各种剂量都把握不准了。我实际上也没啥窍门,就是做的多,这是做了一年,才纯化出来。”
G蛋白和G蛋白偶联受体的种类是非常多的,必须有一定的量,才能做出系统的比较,所以,纯化虽然是给范振龙等人练手用的,也是实验前期必备的条件之一。
可要说再等个一年半载,才多出一个纯化的蛋白,实验室也是等不起的。
杨锐不禁低头沉思。
用去污剂纯化G蛋白,这个秘笈也是他从书上看来的,并没有实地操作过,而且,就他的渣实验水平,也谈不上具体的实验指导。
不管怎么说,范振龙等小牛的实验水平也是比他强的,不过,他们未来能成大牛,反而不是靠的实验水平,单论实验水平的话,三人怕还没有谷强玩的溜。
想到此处,杨锐不由的拍拍脑门,道:“这样子,我再给你们添一个农民……不是,添一个实验助手,是遗传工程实验室的谷强,动手能力很强,你们互相配合一下。”
学习也是需要帮扶带的,既然闲挖矿的速度慢,那就加一个农民好了。
反正遗传工程实验室也在他的名下,又都是公立实验室,借调一下什么的,还是很方便的。
……
第1198章 刺眼的阳光(求月票)
谷强换了一套雪白雪白的衬衫,来到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的门口,低下头整理了整理衣服,才来到门岗处,报上自己的名字,进得门去。
实验室内,异常的安静,只有“噗噗”的声响,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
谷强好奇的打量着四周。
虽然曾经在山大任教,但是,山大可没有离子通道实验室这种水准的研究机构。
尤其是知道了杨锐现在决定做的是G蛋白偶联受体之后,谷强行走在离子通道实验室里,就更觉得脚步凝重了。
他现在的感觉,就好像河内缉私队的士兵,第一次登上战列舰,参加远洋海战一样。曾经的桀骜不驯,似乎也受到冰冷的空气的震慑,而变的硬滑起来。
“谷强。”杨锐看到了他,大喊了一声,就像是矿主看到了一辆新的挖矿车一样高兴。
“杨主任……”谷强喊了一声。
杨锐点点头,直接道:“从今天开始,你就借调到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了,有没有问题?”
“这个……为什么借调我过来?”谷强已经藏着这个疑惑很久了。
而在内心,谷强在默默的念叨:快赞扬我吧,说需要我啊!
杨锐只是抬了抬眉头,道:“我需要加快我们的实验速度。”
说完,杨锐不等谷强继续询问,再道:“我给你来介绍,许正平,是我们实验室的副主任,一应事务,你都可以先询问他,如果找不到我的话,实验室就是由许教授管理。接着,苏先凯、范振龙和王思胜……”
杨锐把谷强拉到对方面前,一个个的指了一遍,道:“现在苏先凯做牛视紫红质蛋白,范振龙和王思胜做各种G蛋白的纯化……老范,你给说明一下。”
谷强无奈转头过去,绷紧的脸颊动了动,有些兴致滑落,他想要的是杨锐的认可与赞赏,不是年龄相仿的范振龙的说明。
至于杨锐的年龄更小之类的事,谷强已经不太关心了。
或许基础生物学方面,他还不是特别了解,但是,经过了牛胚胎移植的项目,他面对杨锐的心态已是截然不同了。
范振龙无从猜测谷强丰富的内心生活,他停下手里的活计,看看谷强,道:“我们基本上就是做国外的几个纯化蛋白实验的重复试验,一方面是练手,一方面是为之后做准备。这方面你了解吗?”
“纯化蛋白的话,我做过。”谷强瞄了杨锐一眼。
范振龙打量了一番谷强,道:“不是任何蛋白,是G蛋白和G蛋白偶联受体。”
或许是觉得自己有点不够委婉,范振龙强调了一句,又道:“其实我们也是开始学习,共同提高吧。”
“好……”谷强的好胜心渐渐升了起来,忍不住稍稍冒出些刺头,道:“如果我完成了工作的话,我是不是能拿到第一作者?”
“完全不可能。”王思胜瞅了谷强一眼,道:“在这个项目上,我们是第三梯队的,名字都不一定在上面。”
谷强的眼神一闪,道:“我知道第一梯队是杨锐在做的,第二梯队是什么?”
“给各种G蛋白测序。”杨锐回答。
谷强一乐:“我知道怎么给蛋白质测序。”
杨锐呵呵的笑了起来,道:“几位数的分子量?”
虽然只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人类就能动辄给数以亿计的碱基对测序,但是,在80年代,给一个数百分子量的氨基酸测序,就已经令人筋疲力尽了。
不客气的说,在1986年,能给一个氨基酸测序的实验室,已经是国内排名前10的三十家实验室之一了。
谷强也就是在遗传工程实验室里,才接触到测序,但也就是知道怎么测序。
一旦说到分子量的时候,谷强就无话可说了。
杨锐笑笑,道:“大家先做起来,不要焦急,我们不用现在急着解决所有问题,或者设定期限,先做做看再说。”
几个人只好点头,默默的回到了继续实验的节奏。
杨锐则是翻开签不完的文件,开始阅读起来,时不时的抬头看看其他人的工作。
绞肉战是被迫的,而在绞肉战的状态下,释放压力比施加压力重要的多。
谷强换了白大褂,立即上手操作起来。
虽然没有欢迎会,没有见面聚餐,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引荐过程,但是,能够直接登上实验台,就让谷强足够满意了。
他向来都是用超强的实验能力来折服众人的,到了离子通道实验室,谷强还是准备这样做。
事实上,谷强很庆幸能来离子通道实验室,或者说,他很庆幸能跟着杨锐的脚步做科研。身为一名研究员,谷强知道自己的短板明显,他有着非常好的手感,比拟工程师的现场能力,还有非常不弱的实验基础,但是,在实验台之外,谷强的理论能力却是难以提高。
在遗传工程实验室,谷强实际已经感受到了瓶颈或者天花板的出现。牛的胚胎移植项目结束以后,杨锐为遗传工程实验室留下的资源异常丰厚以畜牧学方向来说,可以说是国内顶级实验室的物质资源了。
然而,实验室和公司不一样,资源得有人认领才能发挥作用,谷强原本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但是,他做的课题计划却频频被杨锐枪毙,很难通过一个与资源水平相适应的课题……
谷强在做课题计划的时候,也是感受到了自己的短板。在山大的时候,他的短板还表现的不是特别明显,在遗传工程实验室,短板就短的像是缩阳功传到了非洲似的,一下子异乎寻常的显现出来。
当然,谷强还可以像是在山大那样,找一个人配合来做课题,但是,找什么人配合,能比得上杨锐?
谷强知道机会难得,运起全副精神,做起了蛋白纯化。
和他以前做的蛋白质纯化相比,G蛋白的蛋白纯化的难度是倍增的,就像是从平面几何突然转到了立体几何一样。
有的人,可能学好几年的时间,都转不过弯来。
尽管,总有些人,只要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彻底的转换了思维。
“去污剂的剂量改变了这么多次,还纯化不出来,就不要先管去污剂了,确定一个差不多的浓度,先上离心机。”谷强的声音突然提高起来,在忙碌而寂静的实验室里异常的突兀。
杨锐也不禁抬起头来,看了过去。
范振龙和王思胜似有不同意见,但他们是不善表达的一类人,受到众人的突然关注,立即犹豫了起来。
谷强当机立断,抢过指挥权,道:“不管离心机能不能做出结果来,做一遍就能看出差异了,然后再决定怎么办。”
说完,谷强就自顾自的动了起来。
他的操作极快,一会功夫就把别人要半个小时才能弄清楚的步骤给做完了,等到超速离心机转动起来的时候,范振龙和王思胜才各自在纸面写写画画起来。
杨锐好奇的走过去看,就见范振龙和王思胜各写各的算式,一个人用的是化学思路,一个用的是物理思路,竟然还都有些道理的样子。
有一瞬间,杨锐只觉得眼睛刺痛。
学霸的光芒太盛,令人不愿直视。
虽然,杨锐可以说大家接受的教育系统不同,范振龙和王思胜的年纪,决定了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以理论计算为考察依据的,而后世的学生,更注重实验教育。
但是,杨锐心里也知道,要让自己去学这种模式的理论计算,脑袋真的是要学炸掉的。
而且,就是论实验验证,他的天赋与谷强也是差着档次的。
“杨主任?”范振龙见杨锐盯着自己算式,不禁有些忐忑。
杨锐一下子从恍惚中惊醒了过来,笑了笑,道:“我随便看看。”
“哦……”范振龙迟疑的应了一声,再看杨锐的表情,反而不自信的解释了起来:“我想验算一下刚才做的几组实验,看看数据差值是怎么回事,另外,我觉得直接离心,效果不一定有,就这么做有点浪费耗材了。”
“恩,离心之前在冰箱里放置两个小时比较好,另外,用饱和硫酸氨再做一下处理,结果可能就较为清晰了。”杨锐仍然处于震惊后的状态,自然而然的就说了一个方案出来,却是他以前思考过的G蛋白纯化方案。
范振龙听的一呆,前面的谷强已是重重的一拍脑门,懊悔的看着一窝试管在离心机里狂转。
“我就说先不要着急。”王思胜也回过味来了,把手里的资料一揉,道:“用饱和硫酸铵处理是个好办法,这样子一搞,该沉淀的就沉淀了,多溶解沉淀几次,再跑出来的效果要好的多。”
谷强有心反驳,却是反驳不出什么来,眼角抽抽几下,乖乖的走回来道:“那就按这个方案再做一组实验,正在离心的就让它转着好了。”
谷强说话的时候,有意躲开杨锐的目光,像是避免被烈日晒伤的小姑娘似的。
……
第1199章 我不说
谷强的进展非常之快,没两天的功夫,他就纯化出了……一坨东西。
虽然没人知道显微镜下的这坨东西是什么,但至少说明,第三梯队开始进步了。
而且,正如杨锐所预料的那样,谷强和范振龙,王思胜产生了互促效应,每个人的生产率都得到了飙升。
在初期的磨合期之后,范振龙和王思胜也都找准了自己的方向,不再追求拥有谷强似的实验嗅觉,只是锻炼自己的实验手法,更多的是做实验方面的分析。
就像是战场上没有面面俱到的将领或战士一样,实验室里也不存在面面俱到的研究员,总有的学霸做理论强一点,能达到普通本科生一万多倍的水平,但他们的实验水平就可能弱的多,说不定只有普通本科生一百多倍的水平。
谷强、范振龙和王思胜相互适应并调整,很快就找准了定位。
三个人越做越顺,实验室的气氛也越来越好。
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因为大家朝夕相处的缘故。
这里所说的朝夕相处,是真正的朝夕相处,因为三个人基本上都是不回家的,****夜夜的睡在实验室里,又没有利益冲突,就像是涂了油的零件,磨啊磨的,就很容易嵌套使用了。
而在此过程中,次忙碌的当属许正平,他是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副主任,大管家,也就相当于兼任了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政工主任一样的职务。
实验室的四名已婚男人忙的不着家,安抚老婆们的任务,自然只能交给许正平来做了。
特别是当实验室里的电镜,更新了低温扫描的功能之后,更是没有人会想着回家了。
离子通道实验室原本就有一台耗费巨资的扫描电镜,如今再联系厂商,重做了低温功能,立即变身成为国家最顶尖的扫描电镜。
这也是杨锐有将离子通道实验室打造成世界一流实验室的底气之一,在过去两年,离子通道实验里出品了数篇CNS的顶级论文,同时,也积累了超过两百万美元的仪器。
不算土地和地上建筑物上百万元的价值,离子通道实验室再经过一轮270万元的革新,仪器价值已然超过了500万美元。
500万美元,也是一个关口了。
如果将实验室形容成一支陆军,普通的国内实验室,资金在10万元级别的,就是连营级的轻武器部队,别说参加凡尔登之类的世界级绞肉战了,打个中原大战都得当炮灰。
国内一流的实验室,资金100万元,勉强算是一个装备好点的旅,或者装备差点的师,有能力独当一面了,但也就是在国内战场的边缘跑一跑,打中原大战的时候都当不了主力。
而当资金到达500万人民币,甚至1000万人民币的时候,做中原大战的主力是没问题了,但是遇到凡尔登之类的绞肉战,照样是炮灰的命,到了这个级别,再多的人民币,都只是增加炮灰的量,而不能为他们添上必不可少的重武器。
比如说,如果实验室能有100万美元的仪器,就好像增加了一个重炮营似的,立即具有了脱胎换骨的战斗力。
增加到两百万三百万美元的时候,一支机械化甚至装甲师就算是出现了。一个月前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就是这样的机械化师,已经有能力参加任何水平的大战了。
但是,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赢,还需要更多的资本。
像是500万美元装配出来的,就可以算是坦克师了,有点余钱的话,说不定还能买两架飞机观察战场。
包括扫描电镜这样的仪器,若是在百万级别的国内实验室,都是像宝一样的藏起来,有的实验室,说不定就是为了一台扫描电镜而建立的。
所有的研究围绕着扫描电镜能做什么而做,这样的实验室才是普通地方院校的日常。
在这样的学校或研究机构里做研究,从来都不是我们想做什么研究,而是我们能做什么研究。
但是,在离子通道实验室,扫描电镜之类的仪器,已经渐渐的趋于正常使用了。
不过,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是免不了好奇。
当杨锐问“我要个人操作扫描电镜处理牛视紫红质蛋白”的时候,三个人差不多一起举手了。
“王思胜来做。”杨锐点了人,并道:“现在就是这样,你们要做好G蛋白的纯化,接着测序,同事处理好牛视紫红质蛋白,苏先凯,你要给王思胜提供足够的牛视紫红质蛋白。”
“没问题。”苏先凯背着身子回答了一句,免得自己被崭新的电镜所诱惑。
杨锐微微颔首,道:“我们把这几个项目做一个比较,就算是入门了。”
“入门?这才算是入门?”正在遗憾没有抢到电镜的谷强不禁叫了一声。
杨锐用图样图森破的眼神看了看他,道:“当然只是入门,要不然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