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2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肯尼斯拍拍詹姆斯的肩膀,施施然的返回了办公室。
有一瞬间,詹姆斯同学想要将手里的和解协议摔在哈佛出身的肯尼斯脸上。
但他强大的理智,让他没有这样做。
一名犹他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要成为美国一流法律事务所的律师是非常艰难的,艰难到他早在读书期间就多次前来实习,进而在获得极好的实习成绩的同时,又因缘巧合的战胜多名哈佛生,才拿到现在的职位。
摔合同一时爽,詹姆斯并不确定自己甩完了以后,是否还能再找到类似的工作,甚至是低一级的工作。
在美国,不仅有只招哈佛毕业生的一流法律事务所,也有只招斯坦福和耶鲁等名校生的一流法律事务所,虽然也有食性杂乱的一流法律事务所,但詹姆斯并不想去,因为那里的竞争更激烈,更没有下限,回报也更少,说不定就要给毒枭做辩护律师了。
以犹他大学法学院毕业生的身份进入肯尼斯法律事务所,已经是中大奖了,詹姆斯不愿意丢了大奖再重新抽奖。
他抓紧了和解协议,打开来看了一遍,没有找到问题,才起身送往本杰明律师事务所。
本杰明邀请杨锐一起阅读和解协议。
詹姆斯趁机打量着杨锐。
帅气永远是别人看杨锐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之强烈,甚至一度让人忘记他科学家的印象。
美国人的娱乐经济,让他们很愿意将不熟悉的人物脸谱化,比如普通人不会接触到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基本就可以用木头木脑,身材瘦弱来形容。
但杨锐的外表是完全不同与此的。
他的五官深刻,眼神尤其深邃,因为常练卧推和深蹲的原因,他的体型也颇为壮硕,不似长期跑步的瘦削细长。
除了外表以外,杨锐给人的第二印象就是年轻了。
年轻是建立在他的成就之上的。
为了做好辩护支持的工作,詹姆斯也是读了很多的相关资料,知道杨锐做到今天的一切有多困难,简直比犹他大学的学生成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还困难。
詹姆斯盯着杨锐看了很久,直到后者抬起头来。
“抱歉,我不同意这样的和解条款。”杨锐的英语仍然带着口音,听在詹姆斯耳中,却像是炸雷似的。
“为什么?和解条款非常有利于你们!”詹姆斯莫名的有些慌神,这与说好的可不一样。
“我并不觉得条款有利于我们。”杨锐想了想,道:“只有PCR的全部权益留在我们这里,才能给我们以充分的动力来发展它,这不是单纯的为利益而做出的计算,我相信你能理解,没有人本来能读哈佛,结果自己跑去州立大学,对吧?哪怕哈佛的收费高一些,只要能忍受,咬牙也要坚持。”
詹姆斯脖颈僵硬的道:“我就是犹他大学毕业的。”
这句话,他今天不知道说了多少遍。
杨锐“哦”了一声,道:“就算你不了解,我想肯尼斯先生也能明白,他完全没必要送这份和解协议来。我们做顶尖的研究的目标,不是为了给莫名其妙的公司攫取利润的,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成为顶尖,而不是与人分享顶尖。”
詹姆斯觉得自己受够了,他猛的站了起来,将面前的杯子猛的推出了桌面边缘,发出“啪”的脆声,怒气满溢的道:“不是读了顶尖大学的人才是顶尖的人才,做顶尖的研究,也不需要拿到所有的份额!”
后一句,代表着他的理智回归。
詹姆斯是个内敛的男人,这样的怒气爆发,在他的经历中是极少有的,而在怒气爆发之后,詹姆斯也立刻为自己找到了理由谈判策略。
他不会在自己的老板面前怒气爆发,但在杨锐面前,詹姆斯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了。
杨锐完全不明白詹姆斯为何发怒,摊开手,笑了笑,说:“控制好你的脾气,你也许能取得更高成就。”
说完,杨锐就离开了。
詹姆斯突然觉得满满的都是委屈,我的脾气还不够好吗?换一个哈佛生过来,遇到这种事,早都掀桌子了。也就是他,才会一直忍到现在。
然而,这种故事,是无法解释的,詹姆斯对杨锐的话,完全无从反驳。
本杰明也是看着詹姆斯摇摇头,心想:还好我从来都不用从州立大学雇人。
接下来几天的庭审,有些按部就班的沉稳,局势按部就班的滑向华锐公司一方,而肯尼斯对此无能为力,也关心不足。
而法院的宣判,也很快来临。
杨锐、本杰明,肯尼斯和杜邦的代表站成一排,等待法官的宣判。
虽然牵扯到巨额的资金流向,但这依旧是民事案件的性质。
肯尼斯站的离本杰明和杨锐稍微近一点的位置,道:“你们接受的。”
杨锐瞟了他一眼,没说话。
“不管法官的判决如何,我们都会上诉的,另外,我们还会在其他国家同时起诉你们,到时候,和解的费用会大大升高,无论现在的法官会怎么判。”肯尼斯连说了两句,显的信心十足。
杨锐再瞟他一眼,淡然的道:“如果我们败诉,也许。如果我们胜诉,你的构想恐怕不会实现。”
肯尼斯“呵呵”的笑了出来,一副你还太年轻的表情,道:“这样的案子,胜诉和败诉没有区别,相信我,年轻人。”
“也许没有,也许有。”杨锐淡定如常,道:“法官来了。”
824。第824章 树倒猢狲散
随着法官的到来,法警的一声喊,让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包括旁听席上的记者和听众们。
肯尼斯习惯性的向后扫了一遍,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眼角微抽了一下。
“让人调查一下,达尔贝科为什么来?”肯尼斯以前是不认识达尔贝科的,一名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生物学家确实厉害,但与他无关。
然而,双方现在却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要说几个肯尼斯目前最不想见到的人,达尔贝科应当是其中之一。若不是有他的存在,双方目前的局势会大不一样。
肯尼斯的副手早就站了起来,此时有些为难的道:“达尔贝科出庭了好几次,现在来听听结果,应该很正常吧。”
“也许正常。”肯尼斯停了一下,道:“如果他像我一样,我是说,他像我一样忙的话,如果不能干涉到结果,我宁愿之后打电话询问。”
副手苦笑:“他现在的确不能干涉到结果了,咱们再调查……”
“去找人调查。”肯尼斯一句话解决了副手的挣扎。
后者无奈,像蛆一样的抖动两下身体,艰难的向后,开始找熟悉的初级律师,要其传递要求,初级律师又不得不扭动着身体,继续向后传递,直到有人快步离席,退出了法庭。
肯尼斯听到开门声,轻轻的松了一口气。
法官抬头,恶狠狠的看了下面一眼,用锤子敲了敲,问:“还有离开的,不要客气,请现在离开……没有了,我们就开始。”
“在杜邦指控华锐公司的有关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专利不合理一案中,虽然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cobindkhorana教授1971年和1974年发表了相关文章,但本案的关注点在于,他的文章是否构成‘先导艺术’。”
法官停顿片刻,看向记者云起的方向,深吸了一口气,继续道:“本庭认为,虽然khorana教授的文章涉及到了聚合酶链式反应,但是,从理论概念走向实际,这是一个可申请专利的成就,因此,本庭判决,对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的PCR专利,第4683195和4683202号予以肯定,华锐公司享有专利的全部权利和义务。”
“华锐胜诉!”记者席上,首先发出低低的喊叫声。
反而是原被告席上的双方,显的异常冷静。
这是一个有所意料的结局,激不起双方的热情,有的,只是理智的分析和思考。
肯尼斯的副手低声问:“要上诉吗?”
等待几秒钟,没有得到理所当然的回答,副手愕然抬头,问:“您刚才说话了吗?”
“没有,我在想。”肯尼斯道。
“我们要上诉吗?”副手奇怪的问。
“唔……”肯尼斯看了看面无表情的杜邦代表,道:“稍等一下。”
副手回想肯尼斯刚才的询问,不禁道:“达尔贝科不能改变什么的。”
“也许吧。”肯尼斯的眼光扫过杨锐,回想起开庭前这个年轻人自信的笑容,自己却是不自信起来。
他可是非常清楚,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力量。
或许不能决定一场法庭审判的结局,但他绝对能让结局变的面目全非。
“如果对本庭的审议有异议,你们可以向上诉法院上诉……”法官按部就班的说完了套话,敲锤走人。
记者们蜂拥而来。
杨锐有些意外的看向肯尼斯,心道:还以为你们有多坚决呢。
肯尼斯猜也能猜得到杨锐的眼神,心里却是苦涩难言。杜邦的确拿得出3000万美元打官司,但3000万美元总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了,若是能得到些什么,或者收支平衡,杜邦掏也就掏了,可要是最后入不敷出,那又何必给美国司法界贡献现金?
肯尼斯还想继续做杜邦的生意,就不能把杜邦往死里坑,他得看看达尔贝科所为何事而来,再决定是否继续消费杜邦的经费,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的确没有杨锐坚决。
“我们会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请各位记者移步……”本杰明法庭前方阻拦着记者,意气风发。
肯尼斯拎起自己的公文包就往外走,到了门口,命令副手道:“你去听听他们的新闻发布会说什么。”
副手说“好”,就尾随着记者们的大军转向了。
须臾,一间法庭的会客室,就被布置成了简陋的新闻发布会会场。
本杰明端坐其上,旁边是杨锐和达尔贝科。
蔡教授等人也随大流来到了会客室,挤在一个小角落里,看着安之若素的杨锐。
“这家伙,是在美国火起来了。”刘院长嘿嘿笑了两声,看向来自清华的沈兴德,笑道:“我们北大的学生,还是蛮厉害的,是不是?”
沈兴德身材瘦弱,也有一般知识分子的沉默寡言,但在学术和荣誉方面,沈兴德却有异于常人的标准,他定定的看了刘院长一眼,道:“不算你们培养的。”
“咦,怎么不算我们培养的,我们北大的学生,货真价实呀。”
“大二就发表诺贝尔奖级的成果?这是能培养的吗?”沈兴德难得多说两句话,却是相当有力的驳斥。
刘院长低了低头,道:“我承认,我们北大不能用两年时间就培养出这样的成绩,但是,北大的宽容开放没有阻止杨锐的发展,这也是我们的成功,对不对?”
停下来,刘院长又问:“清华能做到吗?”
这下子,沈兴德说不出话了。
清华向来是以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著称的,工程师般的严谨作风代表着清华的风气,开放更是从来都与清华不搭界。如果是在清华,别说像是杨锐这样独立做研究了,就是晚上的熄灯时间都有严格限制。集体上自习,集体吃饭甚至集体游行都是清华的传统。
刘院长一击致命,满足的笑了起来,道:“杨锐,只有我们北大才能培养的出来。”
“只要别被美国人拐走了就行。”沈兴德退后一步,不再争辩。
刘院长和蔡教授一起看向坐在杨锐身边的达尔贝科。
比起蔡教授这位中国生物界的大拿,达尔贝科这位世界生物界的大拿显然要厉害的多,对研究员们的诱惑力也要大的多。
台上,在本杰明简单的发言以后,话筒也交给了达尔贝科。
“我想宣布一件事。”达尔贝科语气温和的拿起话筒道:“鉴于华锐公司胜诉,我代表DOE,向华锐公司预定150套PCR仪,并且,邀请杨锐先生,正式参与人体基因组计划,缩写HGP,其目的,是开发第二代的PCR仪,以更好更快的完成人体基因组测序工作……”
肯尼斯的眼睛顿时瞪圆了。
DOE是美国能源部的简写,人体基因组计划最初就是落在美国能源部手里的,这原本没什么关系,有关系的是共同开发第二代的PCR仪,让PCR的价值上升的同时,又获得了美国政府的背书。
肯尼斯这下子明白了杨锐为何追求胜诉了。
法庭胜诉,至少在法律层面证明,华锐是拥有PCR全部权益的。即使杜邦提出上诉,在上诉成功以前,这个论断也是不会改变的。
“这个奸诈的家伙。”肯尼斯恨不得将杨锐抓下来,使劲踩两脚才好。如此一来,PCR对华锐的价值是大大提升了,而且能带来可贵的现金流,也是华锐公司目前最缺乏的东西。而对杜邦来说,继续打官司下去的好处却降低了,难度反而升高。
再加上美国政府的关系,肯尼斯敢肯定,杜邦继续打官司的意愿将降低,换言之,其花费3000万美元律师费的坚决性将逊色于先前。与之对应的,是华锐的坚决程度的提高。
“我讨厌这些科学家。”肯尼斯闷声说了一句,不想再听记者们兴奋的声音,转身离开。
他如果知道这次胜诉将使得自己完全没机会获得那3000万美元的律师费,他至少会将案件推的更久一些。
杨锐用眼睛余光,注视着肯尼斯的离去,心里轻轻的松了一口气。
3000万美元律师费的压力还是极其沉重的,如果能省下来,也能让他多做不好的事了。
而与当事人的冷静不同,在场的记者,以及学者们的心情是极其不平静的。
尤其是蔡教授和刘院长,都站在角落里有些发愣。
两人不约而同的想:这是不是第一例中美部委级科研合作?
毕竟,一方的主体是美国能源部,另一方的主体是中国……自然人杨锐。
这样想,两个人都觉得无比的怪异。
825。第825章 大事儿
新闻发布会结束,杨锐一回到后台,就被人给围住了。
刘院长不管不顾的先问:“杨锐,刚才说要做第二代的PCR,是有成果了,还是有头绪了,还是刚开始?”
大家都是搞科研的,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您是准备变现了,还是做半半没钱了,又或者是准备出来骗钱的?
蔡教授也问:“你研究到哪个层次了?理论方面完成了没?”
杨锐一下子被拥住了,问问题的又都是师长级的人物,也不敢硬挤,只能乖乖的站着,按顺序回答:“刚开始,理论只是雏形。”
“什么都没有,你就敢宣传啊。”伍洪波啧啧两声,翘起拇指道:“敢情你知道的和我一样多。”
对伍洪波,杨锐就不用对蔡教授一样毕恭毕敬了,嘿嘿的笑两声,回道:“起码我知道第二代PCR的方向啊。”
伍洪波想了想,承认道:“算你赢一把。”
对于顶尖学者来说,方向可比方法难多了。在科研领域,方向基本等同于预言了。方向这种东西,马后炮起来很容易,一代机二代机四代机什么的,随便拉一个军迷出来,能说一下午,一代PCR,二代PCR,三代PCR什么的,找位生物实验室的学生出来,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但五代PCR是什么样子的?六代机怎么搞,又有几个人能肯定的说出来。
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汽车,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又有几个说得清楚,到2050年,汽车是电动呢,还是生物燃料?又或者是甲烷电池?能不能飞,会不会变成圆形?太阳能的占比如何,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比例是怎么样的?这样的方向,说起来似乎用几句话就能说出来,可想猜中它,想要预测准确,又要付出多少成本?
接触过PCR的人很多,在场的学者们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了PCR,有的甚至还用PCR做出了东西来,可要说下一代的PCR的方向,那就太难说了。
事实上,就是让杨锐说,他不查资料都说不全活。
PCR技术将是未来一些年发展最快的技术,它从一代到二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型和分支型数不胜数,随便数一下,反向PCR,直接原位PCR不是原味,间接原位或叫原位杂交PCR原味的话就太污了,逆转录PCR,这么多种之后,才是大家公认的二代PCR,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后,还有甲基化PCR,重叠延伸PCR,差示反转录PCR等等,不知道有多少学者靠着PCR,做了一辈子的研究,用劳动人民的说法,那是无数人全身心的扑在PCR研究上,奉献了一生,废寝忘食,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照顾的奋斗,才做出了如此多种的PCR。
对杨锐来说,他要抄一种或者抄多种是不难的,可对伍洪波来说,做一种就很难了。
要确定一种最有前途的研究方向可是更难。
同样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做它的人就不止一组人,每一组的方向也不能说是全都相同,最终脱颖而出的一队,至少要在小方向的预测上也占优,而且做的够快才行。
好的研究方向不一定是做的快的研究方向,做的快的研究方向不一定是能达到最低需求的研究方向,种种错综复杂的博弈,没有一处简单的。
当然,科研竞赛从来都没有简单的。
蔡教授盯着杨锐看,问:“你确定了新一代PCR的研究方向?”
杨锐想想,道:“真二代肯定做不出来,前进一步总是没问题的,DOE目前对二代PCR的技术要求还没有做规范,我们就先做起来。”
“有想法?多久能做出来?”
杨锐哑然失笑:“蔡教授,美国人都没要求时间,您反而要求起来了。”
“这可不是玩笑事。DOE是美国能源部吧?这等于是和美国的省部级单位合作了,你知道咱们国家是怎么定义高层合作的吗?省部级及以上,就是高层合作,那是要国家批准的。你这边先斩后奏了,当然,也不能说错,咱们国家毕竟没有禁止,但你得把情况说得清楚吧,要是丢了人,我可保不住你。”蔡教授说的无比严肃。
伍洪波也点头,道:“杨锐,老蔡这里说的对,你看新闻联播里,咱们国家和哪个国家的关系好了,第一步就是开启高层合作,和哪个国家关系不好了,就停止高层对话,所以说,这个部级项目的政治意味是很浓的,咱们虽然都是搞科研的,但不关心政治也不行。”
杨锐被两人说的无奈,道:”DOE是美国能源部不错,我又不代表中国的部委,对话总得是两个人的事吧,高层对话也是两个高层的对话呀,不能咱们国家断绝了高层对话了,我在美国国会山跟前卖茶叶蛋就犯法了吧。”
“PCR和茶叶蛋能比吗?”
“我看也差不多,从国家的角度来说,都是一样一样的。”杨锐强行往回掰。
在场几个人哪里能这么简单的被忽悠,齐齐摇头道:“不行不行,不光得说明,还得赶快说明,这样子,让老伍先打个电话给中科院,中科院应该负责这个事吧。”
“我也给领导打个电话。”蔡教授很认真的说。
“别在这里打,找大使馆。保密线路。”沈兴德小声提醒了一声。
“说的对……对……”几个人莫名的都压低了声音。
杨锐想笑有不敢笑,等了一下,道:“这个事的主体不是华锐公司吗?华锐公司算是香港的吧。”
蔡教授用锐利的眼神看了他一眼,道:“华锐公司出面的科学家,最大牌的就是你,实验室也在国内,说香港有什么意思?就是香港,也是中国的,这件事不能耍小聪明,一定要向组织上通报,至于组织上怎么安排,是以华锐香港公司的名义,还是以别的什么名义,这个要组织上来决定。”
“好吧。”杨锐想想这样似乎也确实是更安全,也就不再争辩了。
反正,对他来说,PCR的后续研究由谁来做并无所谓。这个东西看起来简单,可你要做成仪器,让它稳定可靠又准确,不是件简单的事,弄不好做三五年都有可能。
在杨锐熟悉的历史里,二代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是95年才做出来的,现在PCR的技术虽然被杨锐提前了两年左右开发出来,实用的一代PCR仪更是提前了五年左右,但这并不代表二代PCR仪就一定能提前五年做出来,毕竟,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提前,二代PCR仪所谓的实时和定量的需求,目前也没有那么的迫切。
而在此之前的分支技术和中间技术,反正杨锐也不能做这么多,有人愿意做,杨锐更是乐意之至。
比较起来,杨锐做出来的PCR更像是硬件,其他原味或者杂味的PCR,就等于是依托硬件的APP,只要做出来就对杨锐有利。
杨锐通过达尔贝科,参与PCR技术的后续开发是很自然的事,至于说国内有其他想法那也要有办法做出来。
只要杨锐不愿意,他有自信让任何人和国家的PCR投资打水漂。
无非是又一次科研竞争罢了。
当然,最优可能的,还是国内交给杨锐来做,毕竟是他与美国能源部的合作,国内要想重新牵线搭桥,估计也没那个精力。
不过,就此时来说,这还是件科研界的大事,蔡教授等人不由分说的拥簇着杨锐返回大使馆。
……
826。第826章 多组
“马上就到北京了,您还需要饮料或者酒吗?”一名金发碧眼的空姐来到杨锐面前,笑盈盈的用英语问他。
连续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又是拥挤狭窄的经济舱,即使以杨锐的体力,也感觉到极端的疲惫,道:“要是能有杯咖啡就最好。”
80年代的飞机服务还很周到,经济舱除了位置偏小以外,大部分顾客都能得到单独的照顾,需要喝水喝茶喝酒或者抽烟都没问题。
不过,空姐单独过来询问的情况还是比较少有的,旁边几位常坐飞机的都不由自主的看过来。
“稍等。”空姐微笑离开,一会儿,用杯垫托着个小茶杯送给杨锐,笑道:“您的咖啡,小心烫。”
“多谢。”
“不客气。”空姐又看了他一眼,用手轻轻的摁了摁杯垫才走。
杨锐愣了一下,下意识的翻过杯垫,看到一个名字和酒店的名字。
“我也要一杯咖啡。”旁边的伍洪波窥见了什么,也用英语叫了起来。
“稍等先生。”空姐笑着回应了一声,过了一阵子,才端来一杯咖啡,以及洁白的杯垫。
伍洪波微笑道谢,等空姐走开两步,就调侃道:“看来我老头子还是长的太久了呀。”
杨锐呵呵一笑,将杯垫收了起来。
伍洪波坐他旁边,低声道:“可不要犯错误哦。”
“不会。”杨锐似真似假的回了一句。
要说起来,他还真是有些好奇和兴奋。
然而,待飞机降落以后,杨锐的好奇和兴奋就被欢迎人群给淹没了。
距离跑道不远的地方,还能看到红色的条幅和“热烈欢迎伍洪波研究员一行谈判成功,顺利归国”的白色大字,像是给谁过头七似的。
条幅下面照例站着人,多半是充数的学生们,但中老年的干部看起来也有不少,身后还有几辆车,老红旗和老上海牌的都有,最前面的则是辆八成新的日本进口车,黑色的车漆泛着灰色的光,比旁边的飞机还吸引人。
“呦呵,欢迎您的人。”杨锐让开悬梯给伍洪波,笑道:“您出去一趟,单位的人还怪想的。”
“这些家伙……他们是不知道怎么挂你的条幅吧。”伍洪波却是一把将杨锐给拽了过来,道:“你走前面,这是给你准备的。”
“给我准备的啥呀。”
“和美国能源部的合作,你难不成要一个人合作不成?”伍洪波摇摇头,道:“这么大的事,你知道要起多少风浪。”
杨锐顺势就问:“多少风浪?”
换个人的话,这会儿就不吭声了,伍洪波喜欢戏谑的性子却犯了,呵呵两声,道:“做的好了,说不定能从浪里打一只学部委员出来,经费更不会少了,博士和教授之类的,更不知道能弄出多少了。”
蔡教授在后面重重的咳嗽一声,道:“老伍,不要给年轻人灌输这些事嘛。”
“现在不说,等吃亏了才说?这次要是没你护着他,能给他留口汤喝就不错了。”伍洪波嘿嘿笑两声,有点连环画里的邪恶大魔王的感觉,道:“这个项目,现在就是唐僧肉,咱可以做猪八戒和沙和尚,甚至做白龙马都可以,谁有把握做孙悟空。”
“你老伍就是孙悟空嘛。”蔡教授拍拍伍洪波,道:“我做猪八戒化缘,你做孙悟空出去抢肉不就成了。”
“抢肉的是狗,孙悟空吃素。”
“他变成狗的时候难道也吃桃子?那多怪啊,就为了装的像一点,也得吃肉啊。”
杨锐装作懵懂的样子听两人插科打诨,倒是不怎么在意。
科研界的确很复杂,但科研可以很简单。二代PCR任何人都可以做,可你要有本事做出来才行。
谁都知道治疗了癌症能拿诺贝尔奖,你治疗一个看看啊,有祖传秘方的,你拿一个诺贝尔奖试试呀。
项目好接,却是不好做的。
杨锐如今有自己的实验室,有充足的经费,有足量的久经训练的实验狗,根本是什么都不怕。
就PCR一系列的技术,杨锐敢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别人要是规规矩矩的做研究就算了,要是敢搞猫腻,他能做到想斩谁就斩谁,别说国内的第三世界水准的院士级人物了,就是来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也不怕。
在这个领域,他的积累已经绰绰有余,倾泻技术就是一句话的事。
这已经可以说是触到了学阀的初级形态了,至少在杨锐自己开创的PCR领域,他的技术储备是学阀级的,只是其他人都不知道,所以少了最重要的威慑力。
但在精神上,杨锐是独立而完备的,一点都不为接下来的争执而忧心。
不过,杨锐的不在意落在别人眼里,实在有些呆傻。
蔡教授和伍洪波吵过,回过头来,又劝杨锐道:“你不要担心,中科院想沾一下这个项目,就让他们沾,大头还得是咱们的。”
杨锐耸耸肩:“想沾就给他们。”
杨锐心道:我让你五年,你能做出第二代吗?
显然是不可能。有能力用五年时间做出二代PCR的,根本用不着抢这个项目。
再怎么说,这个项目都是基于PCR的原理和专利继续的,谁做出新东西来,都免不了要支付华锐专利费,这种预期支出和研发过程中的庞大投入,只能是盈利性的公司去做,中科院这样的单位,完全缺乏动力。
当然,杨锐会这样想,是因为他深刻的理解美国人,或者说,达尔贝科想要的是什么。
想要抢项目的人,却不一定有这样的认识了。
几个人走下飞机,热情的会见之后,杨锐就被有意无意的隔绝到了起来,不等伍洪波等人明白过来,杨锐就被拥簇上了一辆老旧的红旗。
这时候,杨锐要是拼命的反抗,大约还是有用的。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杨锐一点要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