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科长像是被摁了开关似的,立即睁大眼睛附和道:“就是说,美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富人们,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剥削穷人,农民家庭衣食无着,但富人却能依靠穷人的劳动而优哉游哉的生活,就像是这样。”
马科长随手指向身后。
“那是个买特价品的黑人妇女。”
“老地主也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就为了攒下钱来买地剥削农民。”马科长反应快的像是啄木鸟似的。
“想想也是这个道理。”说农产品的学者赞同的点点头,推着小车,穿过马科长把守的走廊,来到了令人振奋的大家电区,用熟练的英语问服务员:“你好,我想买一台电视机,最好比较耐用的,有什么推荐吗?”
马科长听到了他的话,当做没听到,目不斜视的看向前方。
又一名学者慢悠悠的推着半满的手推车过来了。
“工业品太便宜了,依我看,工人们辛苦一个月的成果,也就是换些裹腹的农产品。这样子的话,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会很艰辛。”这位学者换了一个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的腐朽。
马科长的开关再次被摁动,红色的政治血随着心脏的快速收缩和舒张,迅速的遍布全身:“就是说,美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夫人们,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剥削穷人,工人家庭衣食无着,富人却能依靠穷人的劳动而优哉游哉的生活,就像是这样……”
他迅速的回头看了一眼,指向一名白人妇女。
学者点点头,道:“马科长说的有道理。”
紧接着,他的小车也穿过了马科长所站的位置,进入到了琳琅满目,引人入胜,使人目不暇接的资本主义大家电区。
“你们有冰箱吗?最好是美国或者德国产的。”这位学者的英语也不错,而且声音洪亮。
马科长像是听不到背后的声音似的,面带微笑,目视前方。
电视机和冰箱,是学者们购买最多的大件。
相比其他家用电器,电视机所能提升的幸福感显然是最高的,而冰箱在目前的国内则是稀缺品,最难买到,价格也是最贵。
大家在偌大的购物中心里兜兜转转,最后全都来到了家电区,手里捏着购物卡,互相计算,互相商量,互相介绍。
平时都不怎么爱说话的庆志勇,此时都显的颇为积极。
作为药品研究所的研究员,庆志勇也是国内在这个领域的权威学者了,然而,他显然不是家电领域的权威,在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的区域内游荡数圈,庆志勇的眉头皱的比做研究的时候还深。
杨锐对庆志勇研究员的印象不错,这位是比较传统的学者,因为在研究所而非学校任职,平时也不带学生,因此能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研究上,就杨锐最近所看的前沿论文里,庆志勇的论文数引用量很大,而且被引用的论文很有层次性,说明庆志勇在很长一段时间所谓的很长的意思,是十年以上都是潜心研究的,以国内的政治环境,要维持这么长一段时间的纯粹研究,还是非常难得的,起码说明,庆志勇研究员是个内心坚定,能够坚持下去的人。
不过,他在家电选择的过程中,却是明显的难以坚持。
只见他一会儿看看德国产的电视机,一会儿看看美国产的电视机,回过头来,再看看德国产的电视机,转过身去,却又站在日本产的电视机前掐指默算。
杨锐不由走过去,笑道:”庆研究员,挑花眼了?”
“我是算晕了。”看到杨锐过来,庆志勇有一点不好意思,低声回答了一句。
“算购物卡呢?”杨锐送卡的时候,就想到有这个问题了。
庆志勇“恩”了一声。
杨锐问:“差多少?”
“也不差多少。”庆志勇摇摇头。
“您说个数字,我看能不能挪一点给您,回去你再还我好了。”杨锐的土豪气质已成,大气的挥手。对他来说,几百几千甚至几万美元现在都不算是什么了,像是庆志勇这样的中科院大山头,也就是90年代以前还能再平易近人一番,等到90年代以后,光是其一年掌握的经费就是天文数字了,行业内的地位更是厉害,若是有能力影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之类的话,更是另一种景象了,至于说一年有多少研究生博士生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名额和项目,都算不得事,到了那时候,不管是电视机还是按摩机,都不是大家追逐的目标了。
当然,未来永远都是未来,站在84年圣诞节前的美国商场里,庆志勇并没有还钱的自信,轻笑道:“不用挪了,能买一台电视就是好事了,现在能多买几台了,没理由还要买更多,是不是?”
“您想买几台?”
“给家里孩子买的。”庆志勇挠挠头,道:“现在人了不得,接个婚要新三样老三样,年轻人没赚几天工资呢,这些不得我们给弄。”
杨锐不涉及家庭关系的道:”三样的话,是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
“要是想气派点,就再买个录音机。”庆志勇叹口气,看看旁边没有其他人,遂道:“我看德国的电视机好,咱们国内也买不到,带回去,谁看到都知道是进口货,就是太贵了,将近600美元了。要是买日本的电视机,能省200多美元,买个录音机还有剩下的,我也犹豫着。”
“你要是三张不够,我再拿一张给你。”杨锐说着就从兜里掏卡片。
庆志勇连忙压住他的手,道:“得了,你也别破费了,别以为我们不知道,这些购物卡,是你送的吧?”
杨锐愣了一下,嘿嘿笑了起来,不说是,也不说不是。
“我们几个老的之前聊天就说,华锐给你开的一点报酬,恐怕都被你给拿出来换购物卡和机票了吧?”庆志勇有点试探的问。
杨锐还是笑。
庆志勇这下子肯定了,问:“是去铁酮给你的报酬?”
辅酶Q10的催化剂,在场诸人里很少有人知道,但杨锐做出去铁酮了,大家都是听说了,就是国内的研究所,做出大的项目了都是要给发奖金的,港企华锐会给杨锐多少钱,早都有人猜测了。
杨锐道:“这个不方便说。”
“你不会都给拿出来了吧?”庆志勇低声问。
杨锐想想,道:“我现在的想法,首先是打赢PCR的官司,其他的,我都不在乎了。”
“你这么想也有道理,少拿一点外企的钱也安全。”庆志勇说着话锋一转,又道:“但我也不能再拿你的钱了,这些购物卡的开销,我本来就计划回去还给你的。现在碰上了,我正好通知你一声,我们几个商量过,回去就去银行取钱,我们都没外汇,只能还人民币,占你个便宜……”
“哎,别介,送出来的就是送出来的,你们就别客气了。”
“这不是客气,这是应该的。”
两人不禁推拒起来。
“要不这样吧,我送一张卡当礼物,就当是结婚礼物了。剩下三张卡,您要是愿意还的话,咱们回国了再说。”杨锐不由分说,又塞一张卡给庆志勇,且道:“美国人的圣诞大打折就这么一次,您就是以后再来,估计也遇不着了。再说了,等你儿子结完婚,美国人打折也和你没关系了,这次您就别客气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不对?”
庆志勇被杨锐说的无比犹豫。
“拿着吧。”杨锐将卡硬塞给了庆志勇。
“得,我拿着了。”庆志勇长叹一声,将卡塞进口袋,脸上也有了红润的光彩,分明是想到了儿子婚礼时的气派。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结婚的时候,这些用来摆在房间里的电器,都是要弄出来给来宾看的,庆志勇做了一辈子的研究员,平日里吃喝用度都很朴素,也从来不在乎这些,但对儿子的婚礼,他却竭尽全力的想要做到最好,即使因此而负债也是在所不惜。这种纯属于父亲的情感,既融合了中国人的老派观念,也有庆志勇多年来愧疚的补偿心理。
做科研的,注定无法过朝五晚九的生活,忙碌的时候,抱一抱儿子都可能做不到,庆志勇本来以为自己有的是时间陪伴儿子成长,教育儿子,然而,似乎只是一晃眼的时间,儿子就长大了,结婚了。
“杨锐,谢谢你。”庆志勇满腔的情感,却不知道如何宣泄,他一只手紧捏着杨锐给自己的购物卡,手心微痛,勉强的说了一句话,庆志勇就装作看说明的样子,弯下腰去,偷偷的用袖子保持眼角的干燥。
818。第818章 讲故事
经过了热闹的圣诞节大采购以后,一群中国人在凯宾斯基度过了安静祥和的圣诞节。只是多死了几只可怜的火鸡。
本杰明律师事务所在圣诞节后的第二天就开始工作,他们租用了凯宾斯基的会议室,架起比三个人脑袋还大的录像机,开始给所有中方学者进行证词录像,这是为了防止上了法庭以后,证人突然反水等意外情况。
美国的司法程序冗长而反复,尤其是公司案件,延绵数年乃至十数年的屡见不鲜,证人名单自然也像是老奶奶的裹脚布一样长,一些法官会有意识的减少证人的数量和出庭时间,但一些法官并不如此。而为了在非专业的法官面前证明己方更受到专业人士的支持,律师们显然倾向于罗列更长的专家证人名单。
公信力也是律师们决定证人的要素之一,找一名小贩证明国家经济指数是没意义的,就算该小贩骨络惊奇,自学成才,天赋异禀也不行,相比之下,一名哈佛毕业的美联储经济学家就比较容易令人接受他的经济学观点了,即使这名美联储经济学家大学期间天天开party自撸与撸人,实习期间天天参加party自撸与撸人,工作期间天天组织party自撸与撸人,也没有关系。
在科学领域,院士和教授,再加上博士,这三个头衔是最容易令人信服的。
律师们也是倍加强调这些名词,尽可能多的将自己的证人推上去。
元旦刚过,开庭日也就到了。
杨锐等人穿戴整齐,前往法庭,一路随行的除了律师,还有大量的记者。
这场目前价值2亿美元,未来可能价值30亿美元,甚至决定一个诺贝尔奖的发明,对记者们来说,却是可资笑谈的精彩故事,不止一名记者是全程跟踪报道的。
杜邦财团、以大欺小还有新经济下的高科技公司,都是吸引人的噱头。
杨锐眼瞅着记者们将不大的旁听席塞满,一时间竟也有些紧张。
“杨锐先生,你今天只需要在法庭证言之后,说明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本杰明律师坐在杨锐身旁,小声的提醒他。
杨锐深吸一口气,道:“我知道了。”
本杰明点点头,再看杨锐一眼,只能祈祷接下来的作证环节顺利。这是专利案件,不是刑事案件,杨锐想不上庭都不行。
做多了专利案的本杰明知道,许多技术专家都是不善言辞的,杨锐又是一名外国人,自然更加不适合法庭的环境。但是,他如果不让杨锐出庭,杜邦的律师也会让杨锐出庭,反而不利于己方。
当然,出庭时机总是要掌握的。
趁着对方律师陈述的时间,本杰明又低声提醒道:“达尔贝科教授的证言对你非常有利,但是,他主要证明了PCR的技术不应该属于是杜邦70年代的技术的衍生,我们接下来,还需要证明这项技术是完全属于你的,所以,你接下来主要说明自己在PCR中的付出。”
“明白。”杨锐缓缓点头,心情渐渐平复,又问:“我之前拍的录像,在PCR工作中拍摄的录像,不能证明我的工作吗?”
“能,但法官还是想听你说。”本杰明看他一眼,道:“法庭相信证词,有些时候胜过物证。”
没多长时间,就杨锐终于坐上了证人席。
镁光灯像是爆开的烟花似的,瞬间闪的人眼睛都睁不开,以至于法官不得不再三的敲击小锤,并警告道:“再有人使用闪光灯,就要被法警驱逐出去。”
杜邦的律师年约50岁,等记者们都安静下来以后,才走到杨锐面前,打了个招呼后,问道:“杨锐先生,你目前仍然是大学在读生是吗?”
“是的。”杨锐回答。
“据我所知,你声称自己做出了PCR的时间,你仍然是大学一年级在读,是吗?”
“是的。”
“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不是?”律师微笑。
杨锐微笑:“对你来说,任何生物学理论都令人难以置信不是?”
杨锐的反应,对法官没什么影响,却是一下子让记者们兴奋起来。
杜邦的律师愣了一下神,发现杨锐是在讽刺自己,不由的笑了笑,道:“我是说知识储备,总是需要一段时间吧,你觉得一年的大学生涯,可以给你储备相应的知识吗?”
杨锐向前伸脑袋,靠近话筒,道:“可以。”
杜邦的律师再愣,问:“你的意思是,一年的大学生涯,能够做出诺贝尔奖级的成果?”
“不。”杨锐看着杜邦的律师,看着律师道:“有的人一百年也做不出诺尔比奖级的成果。”
旁听席上的记者已经笑喷了。
律师神色不变,问:“我换一个说法,杨锐先生,你是怎么在一年的时间里,一边学习一边完成诺贝尔奖级的成果?”
“事实上,我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PCR的全部设计和论证。”杨锐耸耸肩,道:“在此之前,我还做了另一项研究,克隆诱变基因以确定离子通道的功能是更困难的研究。而成果的价值并不是根据研究的难易来决定的,当然,PCR的技术还是有一些难度的,但我觉得,3个月的时间足够了。”
“你的意思是说,三个月的时间,能够做出诺贝尔奖级的成果?”
“不是任何人,是我。”杨锐在法庭上不会有丝毫的谦虚,挺起胸来,道:“灵感是最重要的部分,你得到了灵感,剩下的工作,只是重复的体力劳动。你的助手在给你打手势了。”
杨锐指了一下律师的身后。杜邦的律师们显然有些混乱了,他们本来想要质疑的就应该是灵感来源,而非是谁做出了PCR,做出了PCR的就是杨锐,这一点已经被本杰明多次证实了。
负责诘问的杜邦律师脸色难看,而记者们却是开始疯狂的撰写文字,又或者不开闪光灯的摁动快门,这是大众最喜欢的桥段,用一己之力战胜强大的公司组织。
法官不得不再次拿起他的小锤。
中国来的学者们看的目瞪口呆,他们没想到美国的法庭是这样的,更想不到,杨锐不谦虚起来,竟然如此的狂放。
杜邦的律师结束了诘问,换本杰明上台,后者程序化的一票问题后,道:“杨锐,你是怎么想到PCR技术的创意的?”
杨锐露出回忆的神色,道:“我当时在云@南,中国的一个省,那里的公路有一个特点,非常的绕,几乎全都是盘山公路,我坐在车上的时候,看到盘山公路,又联想起自己正在做的耐热聚合酶,突然觉得,这样的环境,很像是DNA的螺旋结构……”
记者们再次兴奋起来,大众最喜欢的不就是听故事。
如果杨锐一本正经的讲自己的PCR研究,记者们大概会昏昏欲睡以后,回去编一个精彩故事,但是,杨锐的故事却是更引人入胜,更有传播的价值。
至于杜邦的律师们,在杨锐说起故事以后,已是表情黯淡。
美国的法庭,本来就是故事与故事的对决,杨锐的故事比杜邦所谓的“70年代老诺贝尔奖得主铁树开花”的故事,却是好了不知多少。
819。第819章 杨锐是天才
休庭的短暂时间里,记者们纷纷拿出各种通讯工具,就差抱着传真机向报社传消息了。
用的最多的自然是电话机,法庭通道里的几台公用电话早就被记者或者记者助手占据了,一个个的也不怕泄露信息,就在那里一字一顿的叙述即将发表的文章。
本杰明看着热闹非凡的法庭,舒了一口气,笑道:“杨锐,你表现的极好,等到这些报道出来以后,我们的胜面就更大了。”
“太好了。还是本杰明先生的专业水平够高,如果是在科学界,您大概也是院士级了。”杨锐心情大好,顺口恭维一句本杰明。
不要钱的好话有些时候比钱更好用,本杰明心情好的恨不得给杨锐的律师费打个九八折,还稍微来了一些美式谦虚:“如果是在专利官司领域,我认罪。”
两人都哈哈的笑了出来。
“本杰明。杨锐先生。”笑声中,杜邦的律师从通道的另一头走过来。
“肯尼斯。”本杰明挺起腰来,警告道:“请不要和我的委托人说话,有什么事和我说,我会转告他的。”
杨锐就站在本杰明的旁边,好奇的看着两个人。
“我想提出一个和解,非常大度的和解,希望你会转告你的委托人。”肯尼斯将一张小纸条递给本杰明,道:“截止开庭有效。你们的运气不错,但我们的招数还没用完。”
“尽管来吧。”本杰明捏着纸条并没有展开,口气一点都不示弱。
肯尼斯向四周看看,笑道:“看起来,你们是觉得自己掌握了舆论?的确,小公司对大巨象会让你们拿到不少的同情分,但你们应该想到,同情是因为你们弱小,而不是强大。杜邦还没有真正发力呢,就算你们在美国赢了下来,我们还可以在伦敦、香港、巴黎或者东京发起诉讼,据我所知,你们在全世界150个国家申请专利,但有一半尚未生效,先生们,体外诊断市场是一个大市场,你们想以中国公司的身份垄断市场是不可能的。”
肯尼斯向后退了两步,进入人堆前又指指本杰明的手,道:“认真点考虑,开庭后,这是你们的最高峰。”
本杰明等看不到人了,缓缓展开了手中的纸条。
纸条里只有一行十几个单词,本杰明仔细看过,松了一口气,道:“他们愿意承认你对PCR的全部发明权,只要对杜邦开放PCR的专利,共同享有30%的全球专利权,就可以和解。”
杨锐笑了:”这怎么可能。”
他从辅酶Q10中想拿5%的红利都要谈几个月,最后也只拿到了2%的分红,杜邦即使是大象,这钱也太好赚了。
本杰明的表情严肃道:“虽然很有自信,但作为律师,我还是要提醒你其中的风险。首先,肯尼斯在大象方面没说错,杜邦是有能力在全世界150个国家提出诉讼的,当然,他们不会为了PCR提出如此多的诉讼,但是,同时在世界几个主要国家提起诉讼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本杰明律师事务所尽管有能力应诉,可费用会大大增加。”
“增加到多少?”
“美国所需费用的50%以上,就现在的话,杜邦每在一个国家提起诉讼,你就要准备200万美元的预算,如果是在全世界8个国家应诉,你就需要1600万美元再加现在的400万美元,总计2000万美元的费用。”
刚刚收入1000万美元的杨锐突然觉得腰杆子没那么直了。
本杰明又道:“这还没有计算上诉的费用。上诉的成本比较低,但也需要预算30%的费用,如果是总计2000万美元的费用的话,就还需要600万美元的上诉的预算。另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杜邦会不会继续扩大上诉的国家和范围。”
“我们能赢吗?”杨锐问。
“如果我们在美国能赢,现在来看,机会很大,那我们要在全球其他国家就会比较好赢,美国赢的越漂亮,在其他地方就越好赢,但并不绝对。”
杨锐沉吟起来。
本杰明道:“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法律问题,而是财政问题了。即使我们能赢,你通过专利授权赚回来的钱,恐怕也不能弥补诉讼的费用,与其如此,不如将律师费用来和解,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
他这是真心为杨锐考虑,否则,他自己赚律师费就行了。当然,本杰明律师事务所也不想将全副精力用来对抗杜邦,那也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杨锐却是被他最后一句话给惊醒了,缓缓问道:“我们要花费律师费,杜邦也会花费律师费,他们也不会亏本来打官司,对吗?”
本杰明一愣,道:“但他们是杜邦,他们可以不赚钱来打官司,PCR目前的市场有多大?据我们调查,大约是1亿美元的市场,利润五六千万美元,如此一来,杜邦完全可能花费两千万甚至三千万来打官司……”
“我们继续。”杨锐打断本杰明的话。
“恩?”本杰明不理解了。
杨锐道:“我对PCR的市场预估,与杜邦是不同的。”
他看向本杰明道:“如果两千万或者三千万能打出一个垄断市场,我没有问题。”
话虽如此,杨锐心里却是一阵肉疼。然而,生物技术领域和制药行业就是如此,这是超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有纯粹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参与,有大型制药公司的参与,也有银行和财团的参与,还有华尔街的参与,没有钱的公司,或者舍不得钱的公司,根本看不到未来。
世界上有些行业是有钱也花不出去的,比如商品流通、机械制造甚至房地产业,他们对资金的容纳都有极限,比如百亿千亿或者万亿,再多下去,要么管理会出问题,要么供应和销售会出问题,但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是不一样的,这个行业多少钱都花的出去,因为人类的疾病实在是太多了,而想要活久一点的人总是大多数。
不管是人体基因组计划,还是基因克隆,又或者癌症治疗,再或者传染病控制,转基因研发,这里任何一个领域敞开了运转,都有能力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库开销个干干净净,事实上,欧美各国的养老危机和医疗开销,大部分都是将钱用在了生物和医药领域。
而从这笔庞大的资金中,哪怕只是泄露出些微的资金,也足够雇佣律师们在法庭上兴风作浪了。
杨锐如果没钱,那再不乐意,也只好签和解协议,而且,他的钱越少,他签下来的和解协议就越吃亏,杜邦说不定敢要求自己拿70%。
这就是制药领域的游戏规则。
不过,杨锐对PCR的认识,与杜邦的认识,却是有巨大的偏差。
杜邦并没有将PCR看做是30亿美元的市场,如此一来,他们也就不会投入超规格的资金来打官司。
杨锐咬咬牙,道:“华锐正在出售去铁酮的专利权,一旦成功,这笔钱可以列入预算。”
“多投入两千万或者三千万美元,就为了PCR的30%的专利费,值得吗?”本杰明问。
现在签订协议,杨锐除了30%的全球专利权以外,没有其他的损失,从本杰明的角度来看,也算是难得的胜利了,所以,可能的支出,只是为了这30%的权利,这未免有些不值得了。
杨锐道:“我觉得值得。”
“好吧,我继续传唤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希望他们能给我们一些好消息。”本杰明并没有完全相信杨锐的决定,不过,赢的漂亮一些,是有助于阻止杜邦的野心的,他也因此将目光重新放回到了法庭当中。
撒尿时间结束,法庭中再次塞满了律师学者和记者们。
本杰明首先传唤了蔡教授,待他宣誓坐于证人席以后,问道:“蔡教授,欢迎你来到美国,据我所知,你是中国最好的大学的生物系主任,对吗?”
蔡教授没有谦虚的道;“是的,我是北大的生物系主任。”
“您也是中国的国家院士,对吗?”
“中国叫做学部委员,是的。”学部委员是来自苏联的头衔,有类似的英文用来解释。
本杰明点点头,继续问道:“杨锐进行PCR研究的时候,在北大生物系读书,你了解他的工作吗?”
“了解。”
“你认为,他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能够完成PCR的研究。”
“当然,毫无疑问的能够完成。”蔡教授顿了一下,道:“我首先想向在座的各位、法官说明,你们不能以常理来猜测杨锐的能力,因为他是一名天才。”
“天才似乎很难证明。我们经常说人是天才,但似乎主观的感受偏多,您有客观的说明吗?”
“当然。第一点,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的高考,这是一种类似美国SAT的考试制度……”
“我反对……”杜邦的律师站了起来。
“我想听听。”法官摆摆手,这种专利案件通常都是没有陪审团的,法官做最终判断,也相应的更加灵活。
律师坐了下来,蔡教授继续道:“据我了解,美国的SAT,每年都有几百人能得满分,而在中国,我们也有类似的考试制度,所不同的是,为了将学生分层,我们的题目有难有易,尚未出现过有学生并列第一的情况。因此,我们将每年的全国考试的第一名,称作是高考状元。”
蔡教授停了一下,面对法官道:“成为中国的高考状元是非常难的,中国每年应试的学生总人数超过千万,其中,只有第一次考试分数最高的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进入最终高考的考试环节,而从300万或者四百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总分第一,我想,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天才了吧。”
大家都预料到了蔡教授想说什么,不禁屏息凝视,记者们尤其亢奋。
杜邦的律师大叫不好,却是无从阻止。
紧接着,就听蔡教授铿锵有力的用英语道:“杨锐就是1983年度的中国高考状元,而且是历届总分最高者。”
法庭内的寂静气氛,一下子被打破了。
许多美国人都交头接耳的说起话来。
比起亚洲人来说,美国人的确有些不爱学习,但对第一的畏惧感和追逐,却是不变的。
尤其让美国人振奋的,是美貌与智慧齐备,擅长体育不爱读书却能勇夺第一的天才。
杨锐是否擅长体育无人知晓,是否喜欢读书是主观问题,除此以外的五项中的三项,他却是几乎能拿满分。
记者们已经开始忙碌的修改前稿了。
“我还想再说明一下。”蔡教授再次提高音量,道:“中国的高考制度,并不仅仅允许应届生参与,而且允许往届生参与。由于高考的重要性,许多学生都会复读多年继续参加高考,一些学生甚至会复读六年甚至七年,因此,杨锐能够成为83年的高考状元,从最初,就不仅仅是战胜了同龄人,而是战胜了许多准备更加充分的高年级生,所以我说,杨锐是天才,他有超常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他有超常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他不仅完成了PCR的研究,他还完成了多项其他研究,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给予他更多的宽容,让他有机会运用自己的天才,更多的为世界做出贡献。”
啪。
一个人缓慢而响亮的鼓掌。
啪啪。
两个人响亮的鼓掌。
啪啪啪。
一群人有节奏的鼓掌。
啪啪啪啪。
带动全场爆棚的掌声。
记者们已经激动的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了,肢体语言让法庭群魔乱舞。
法官再次敲响了他的小锤,脸上却是带着笑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