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代偿性增生而畸形的骨头,将患者改造的面目全非,偏偏大多数重型症的患者都是小孩子……
看着一名名最多读小学年龄的小孩子脸部变形,腹部变形,腿部变形,胳膊变形,就连年纪最大的许正平都看不下去了,忍不住问:“怎么全都这么小?”
“重型地中海贫血症是早逝病。”雍晓东小声道。
言下之意,年纪大的都死了。
许正平摇头道:“我记得你今天做报告说了,平均年龄是15到20岁之间,这里都是小学生的年纪……”
其实何止是小学生,大部分孩子都只有小学三年级以下的样子,还有不少是幼儿园的孩子,甚至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一般送到我们医院的,是家长还抱有一线希望的,到九岁十岁还不能治愈的,通常都回家去了。”雍晓东低声道:“北方得地中海贫血症的人并不多,主要是南方,尤其是两广云贵地区,地中海贫血症的基因携带者较多,患者也多。他们到京城来,花费也大,不能有明显的改善的话,多数会选择会家里的医院,或者也有不治疗的。”
“没有坚持治疗的吗?”
雍晓东苦笑:“我们现在根本谈不上治疗,除了输血,输去铁胺以外,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案了。而且,花费也很大。”
岂止是花费很大,重症地中海贫血要长期输血和输液的,年纪稍大一些,血红蛋白降了下来,就必须定时输血了,时间长,用量大,再加上并发症的治疗,可谓是日费斗金。
杨锐随便扭头看一眼,就能见到颓废的父亲,伤心的母亲和痛苦的父母,还有神情麻木的孩子。
不到半个月,最多一个月就要输血一次的疾病,还有差不多频率进行的去铁剂注射,以及外表的巨变,根本不足以让小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就是开发出去铁酮,恐怕也谈不上生活美好。
不过,压力会减少很多吧。
杨锐想想就问:“如果开发一种口服去铁剂,会不会有帮助?”
雍晓东眼前一亮,问:“有药厂生产出了口服去铁剂吗?”
“还没有,我想先了解一下。”
“有口服去铁剂的话,肯定是有帮助的,至少能让这些家庭多坚持几年吧。”雍晓东面现不忍的道:“虽然到最终,仍然是相同的结果,但应该还是不一样吧。”
做医生做的久了,通常是不会太过于动感情的,但面对一个群体,感受也是会富集起来的。
杨锐看他的表情,不禁安慰道:“虽然最终结果相同,但过程不同也很重要。我们不是上帝,不能改变世界,但我想,一个孩子,十五六岁早逝,和到三十岁再病危,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吧,至少能看看世界,而且,生命里的头十几年,也能轻松一些。”
“而且还有中间型的地中海贫血患者,他们能获得的改变就更多了。”
杨锐点头,又介绍了hider研究的羟基吡啶酮类化合物,道:“我对去铁酮的了解也不是特别多,但就目前所知,去铁酮的结构是电中性的,而且有一定的亲脂性,分子量也小,这意味着……”
“它能够在胃肠道中被吸收!”雍晓东立即反应过来。
杨锐颔首:“而且能够穿透组织细胞膜,现在还不知道它在细胞中的表现会怎么样,但从较好的方向来想象,它应该能螯合细胞内的铁原子。”
正常的婴幼儿吃奶粉都要注意补铁,但对地中海贫血症的孩子来说,每减少一点铁,都意味着能延长一段时间的寿命,提高一定的生活质量。
雍晓东兴奋的快走了两步,可没多久,又停了下来,懊恼的道:“可惜没有药厂生产你说的口服去铁剂,哪怕基础条件都有了,外国药厂还是不愿意开发的。”
之所以只说外国药厂,是因为中国的药厂根本没有原创药的能力。
世界上的医药公司是分成两类的,一类是原创药公司,包括耳熟能详的强生、辉瑞,德国拜耳,又或者捷利康等等。
而在原创药公司之外,也有专业的仿制药公司。
仿制药公司是在原创药公司的药品专利失效以后,进行仿制生产的公司。比如伟哥是辉瑞的,但伟哥的专利到期了,金戈就可以卖了,而且并不一定卖的便宜,反而省去了风险难测的药品开发过程,艰辛无比的临床试验,等于减少了数亿美元的成本,省去了平均十五年的研发时间。
在欧美国家,仿制药公司的数量是原创药公司的数十倍,许多公司的规模和实力也不可小觑你想山寨人家,也得有一定的水准的。
一些仿制药公司的规模也很大,比如以色列的迪瓦制药,德国的山德士,美国的迈兰,都是年销售额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大药厂。
而在中国,原创药公司基本是不存在的,就是仿制药公司的规模都很小。除了一些常用的热门产品,国外60年代生产的药品,国内目前都来不及仿制。
这种情况下,指望国内医药企业,自然是很不靠谱的。
杨锐拍拍雍晓东,道:“我来想想办法。”
“你能想到办法?”雍晓东明显是不相信的表情。
王思胜忍不住道:“我们杨主任和英国的捷利康关系很好的。”
雍晓东嘴唇动了动,还是忍不住道:“没用吧,英国人是不得地中海贫血症的。”
“不靠英国人,我们靠自己。”杨锐目光凝重的看向旁边的病床,病床上的孩子可怜兮兮的躺着在输液,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醒着,他的胸口和腿瘦骨嶙峋,肚子去高高隆起,坐在边上的母亲低着头,医生来了,也只是抬头看一眼,又沉重的低下去。
许正平顺着杨锐的目光看一眼,倒吸一口凉气,慌忙道:“杨主任,此事要从长计议。”
“我知道。”
“杨主任,杨锐,做药是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咱们从头做起,怎么来得及!”
“当然要尽快做出来。”杨锐收回目光,心里叹了一口气,却是暗自下定决定,要做一个自己的原创药公司出来。
即使不赚钱,哪怕是亏钱,也应该先将这个制药公司做起来。
任何科研产品,从来没有不投入就产出的。
生物和制药产业,更是其中的典型。
中国更是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原创药企业。
如果是工业品和农业品,有没有自己的工厂,其实是没什么关系的,国际分工大合作嘛,你生产精密机床,我生产电冰箱,我需要你的精密机床,你也不可能不用电冰箱吧。
就是农产品,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美国政府不会刻意让中国人饿肚子的,也没有那个必要,无非是价格贵一点,质量差一点。
但药品就真的不一样了。
正如雍晓东所言,英国人是不得地中海贫血症的,因此,英国制药公司,是很难有冲动去做地中海贫血症的药物的,之所以说是很难,在于印度是英国的传统市场,而印度所在的南亚地区是地中海贫血症的重症区,因此,最终才有印度公司,坚持将去铁酮给做了出来。
而同为欧洲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或者挪威丹麦,就连“很难”这样的形容词都不用加了,他们是完全不可能去做地中海贫血症的药物的,因为他们国内根本没有地中海贫血症的患者,与其花费十几年的时间研究该药物,还要冒着人生地不熟的风险去国外做临床试验,不如选择一种本国常见的疾病去攻克。
归根结底,本国人常见的遗传疾病,是需要本国的医药公司来攻克的。
这也将是后基因时代,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所面临的冷酷现实。
不投入科研,你想山寨都没有参照物。
如果本国都不愿投入,其他国家的人,或许会同情的捐款,但绝不会捐款一流的科研团队十五年的时间,和无底洞一样的研究经费的。
……
777。第777章 罕见病
杨锐不是个信口开河的人,事实上,因为他年龄小又是学生的缘故,他在实验室里有意追求严谨的,说出来的话再夸张,也都有迹可循,并极力实现。
因此,当杨锐说要尽快做去铁酮出来,许正平整个人都不好了,忙道:“杨主任,咱们先回去了解一下情况吧,去铁酮什么的,我都没见过呢。”
“许主任说的是。”王思胜也一个激灵的反应过来了,这是要耗费资源的事啊,而且是极大的资源。
杨锐想了一会,道:“你们如果都不同意的话,我就交给华锐实验室去做,华锐算是香港的公司,地中海贫血症的话,香港也是有的吧。”
最后一句问话,杨锐看向雍晓东。
雍晓东抿起嘴来,有些消瘦的身形颤动两下,道:“香港的确有地中海贫血症,不过,香港的制药公司的水平……”
“只要有实验室就行了,对吧。”
“也是……希望能等到吧。”雍晓东是临床医生,并不是研究员,他并不清楚制药的复杂过程,但他知道一款新药投放所需的时间。
大多数药品,能用10年时间做出来,那就算是天之幸了。
那些简简单单的化合物,给你合成式和关键点去做的时候,实验狗多试几次都能做出来,但要是没有公式和关键点说明,呵呵,合成化学专业的大拿们死掉的脑细胞拢起来,能一次勒死300个爱吹牛的本科生。
和正常的制药公司发际线后退的研究员不同,杨锐满脑子都是各种化合物的合成式和关键点。
80年代和90年代的药品专利,到了2000年或者2010年以后基本都失效了,国内的仿制药公司早都不知复制出了多少个版本。比如而今最红火的头孢类抗生素,不管是头孢克洛还是头孢克圬,其合成法不仅在论文中和各种专著中找得到,网上也遍地都是,杨锐读书的时候,随便一扫都能遇到。
当然,国内仿制它们的公司也实在是太多,以至于上万元每公斤的原料药,到2000年以后的售价急转直下到千元乃至于数百元……
去铁酮的合成在杨锐眼里也不是什么秘密,只不过,他终究是搞生物学的,对化学合成并不是非常熟练,估计需要一段时间练习。
“我找香港华锐问一下吧。去铁酮再怎么说都是一种药品,如果做出来的话,应该是有利润的,他们应当会考虑一番。”杨锐没有把话说死,免得泄露出太多信息来。
雍晓东听了反而更相信杨锐了,连忙道:“对对对,如果生产出去铁酮的话,肯定是能赚到钱的,需要它的患者还是很多的,咱们中国人比较穷,但东南亚国家还是有富人的,对吧。”
“看吧,如果能做出来,就算赚的不多,但长期算下来,也是一笔钱了。”杨锐看向许正平,道:“咱们要是做的话,以后的科研经费就有保障了。”
“算了吧,咱们实验室里就算是成果有了收益,那也要上缴给学校的,要不然,学校的拨款,以后就别想了。”许正平生怕杨锐要离子通道实验室来做,那他的时间和精力就得全投进去了。
如果是生物类的基础工作也就算了,许正平也不是一定要指着相互作用蛋白来过日子的,相互鸡蛋或者相互鸵鸟蛋也能做一辈子的研究。但制药领域离他就太远了。
许正平的年龄和资质,都不允许他转向其他领域了。
杨锐能猜到许正平的回答,虽然略有些失望,但也在情理之中,只是点点头道:“既然许主任不赞同,那就这样吧。”
雍晓东不在乎是谁做的,见两个人说完了,又道:“杨……主任,我有些资料,你可以拿给香港人看。”
说着,雍晓东就拉着杨锐等人去办公室,从各种文件柜里开始翻资料,并将找出来的东西堆在房间中央。
一会的功夫,房间里就堆起了一个椅子高的小山包。
杨锐随手捡起几份资料看了起来。
大部分都是雍晓东做的临床记录,除此以外,似乎也有一些地中海贫血症的介绍和相关信息。
而所有这些,除了极少数是油印和剪报以外,大部分都是手抄的。
所有资料的字迹都是相同的,但仔细看的话,还是能看出微弱的差别,再分析一下纸张,能够认得出,这些记录贯穿的时间可能很长了。
“我做了十几年的地中海贫血症的研究了,从去铁胺出现,我就开始做了,国内第一批。”雍晓东注意到杨锐的表情,勉强笑了笑,道:“老实说,我研究了这么多年的地中海贫血症,没什么成果,如果再没什么希望的话,我准备整理一下资料,再发表几篇论文,就停下来了。”
杨锐愣了一下,没说话。
“有用没用,就是这些了。”雍晓东弄了一身的灰尘,到门外拍了拍,又回来,道:“去铁胺刚出来的时候,60年代吧,我们弄到一份资料,当时血液内科的同僚都沸腾了,都说地贫有救了。我是受上级指派,专门加入了地贫工作组,负责额研究和吃透资料,工作组当年还联系了药厂,制作了仿制药,后来,去铁胺在临床上使用了以后,确实是药效突出,以前中间型的患者,都只能活到二三十岁,经过治疗,也都延长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寿命,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大,有的现在还能正常生活,重型地贫患者也算是疗效突出,但从十几年前到现在,我们的工作,产生的变化有限……没有新药,我们就算是忙的累死,最多也就是解决一些小问题,甚至想解除多一点的并发症都做不到……”
杨锐微微点头,他很能理解雍晓东的无力感。
就像是大多数遗传类疾病一样,地中海贫血症的治疗其实非常简单,而临床医生们也很难提出更好的治疗方案来。
输血续命,去铁剂减缓并发症,这个方案从60年代确立,到16年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中间无非从切除脾脏变成了干细胞移植,可基本思路依旧是原样的。
没有新药,再好的临床医生,也无法更好的解决此病。
假如有一种完美的去铁剂,本身不造成副作用,或者不造成严重的副作用,价格又不昂贵的话,那地中海贫血症其实就可以算是被控制住了。
因为造成地中海贫血症早逝的原因,骨骼畸形的原因,都是体内铁离子积蓄过多。
然而,世界总是如此不完美的。
只有不完美的世界,才令人的存在有了价值。
杨锐扶住雍晓东,道:“你的资料我会好好看的,到时候,我会复印出来,交给华锐方面,再把原始资料给你送回来。”
“复印的话,会不会太破费了……”雍晓东也愿意留下原始资料,连续十几年的记录对他来说,既是重要的回忆,也是重要的资源。
杨锐笑笑说:“香港人有钱。”
“甭吓到人家了。”雍晓东很在意的说过,又道:“对了,你们知道美国的孤儿药制度吗?”
杨锐想了会,才醒悟过来:“是说奥芬吗?”
奥芬就是孤儿的直译了,而在杨锐熟悉的环境里,孤儿药已经被普遍称作罕见药。
雍晓东连连点头说:“对对对,英语是读奥芬。地中海贫血病应该是属于罕见病,因此,地中海贫血病的药物,比如去铁酮,应该是属于罕见病药品,符合美国的一个法案,叫……《罕见病药品法案》,据说是优惠政策……我再查查,到时候告诉你,这个也算是有利之处吧。”
“你说的是美国去年批准的ODA,的确是个很大的优惠政策。”杨锐对此知道的更多,随口道:“罕见病药品的申请如果通过,应该会有7年的市场独占权,开发成本和申请费的税收减免……”
“没错,就是这个,有用吗?”
“有用自然是有些用的。”
“但没大用?”
“这恐怕不会成为决定因素。”杨锐苦笑。如果是2000年以后,罕见病药品的开发的确是有利可图的,一些药品甚至能够成为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例如治疗亨特氏综合征的elaprase,全球仅有两千名患者,但每名患者每年的治疗费用是37。5万美元,意味着elaprase的年销售额轻松过亿。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格列卫在中国有一定的知名度,月费用是2万人民币,加上慈善计划的话,年费用最低为7万元人民币。
然而,美国人其实也拿不出37万美元,或者每年1万美元的固定医药开支,他们靠的是保险公司、国家援助救援系统和非盈利的患者援助机构的帮助。
而在80年代,至少是84年的现在,美国人也得不到这些东西。他们的保险公司不会给罕见病患者赔付高价药品,罕见病患者也就支付不起高价药品……
所以,《罕见病法案》在成立之初,并没有多少罕见病的药品出笼,真正让罕见病患者受益的时代,是保险公司解决了高价药品以后的时代。
去铁酮更是特殊,因为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去铁胺,这意味着去铁酮是一种有替代产品的罕见药。
罕见病意味着患者少,患者少意味着药品的销量低,而有替代产品意味着药品的价格低。
销量又低,价格又低,又怎么可能赚钱呢。
更何况,杨锐开发去铁酮的初衷,本来就是降低地贫患者的负担,解决去铁胺过于昂贵的问题。
“香港华锐公司,也不一定要指着赚钱去做。”杨锐缓缓道:“我先联系华锐公司的实验室,看能不能做出去铁酮来,至于价格问题,就当是提前熟练临床试验,还有药品销售的过程吧。罕见药在这方面,也的确是有优势。”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雍晓东紧紧握住杨锐的手,他治疗地中海贫血症二十年,也就看了二十年的地贫患者,心中所受的冲击不言而喻。
杨锐反握两下雍晓东的手,告辞离开,并没有给他什么承诺,这原本就不是依靠承诺所能解决的问题。
……
778。第778章 直接合成
杨锐在华锐实验室里迅速成立了一个药物研究组,又选了魏振学配合,再加两条科研汪,就算是将去铁酮的草台班子搭了起来。
包括华锐实验室内部,大家都不看好杨锐。
要不是他一年多以来积累了极大的威信,华锐实验室里的同仁们,也会像是许正平那样,反对杨锐的决定。
在这个时间段里,反对才是正常的反应。
制药研究本身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原创药公司里面,那些将半生精力消耗在一种药物上的研究者,在细分专精领域里基本都是神一般的存在。里根的法案以后,各级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的是从学界跳槽到工业界的专家学者,极大的充实了这个领域之外,也将制药研究的门槛提的无限高。
别说草台班子了,就是花几百上千万组个队,在药物研究领域都不敢称梦之队。
学界的学者们天生看不起工业界的研究者,可真的要论起来,工业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真不见得比学界的少多少,尤其是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获了大奖的学者跳槽是流行,因为大型制药公司开薪开的太狠了,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美元的报价,砸的年薪7万美元的终身教授们难以自持,除此以外,那些四十岁五十岁就获得了近乎终身成就奖的教授,在学界也确实缺乏追求,许多人就此扎入了工业界乃至商业界的海洋。
而像是捷利康这样的超级制药企业,却是从来都不畏惧小型制药企业的挑战,他们最大的法宝就是收购,用三千万五千万乃至一亿美元的价格,将所有有前途的小型制药公司收入囊中即使做不到,也会将小型制药公司的产品直接买断。
比如西斯特公司的PCR技术,如果没有杨锐插手的话,就会以3亿美元的报价转售出去,而西斯特公司内的数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用这笔钱很爽的改善了生活以后,进入其他公司工作……
总而言之,现代制药企业,是对技术要求最高的企业,也是最需要技术的企业,相比之下,制药公司以外的工业界,已经与学界基本分离了,比如学界研究机械的专家,基本陷入物理世界不可自拔,做冶金的在做材料,做材料的整天都在折腾微观晶体,做晶元的在检查卫生,计算机教授早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只有制药企业的研发,是从理论到生产,全程都用得上诺贝尔奖级的学者的,换言之,就是世界最顶尖的技术,都能直接用在终端产品上。
这个过程,自然是极其复杂的,有时候甚至在靠运气来进行,比如去铁酮是一种铁螯合剂,但从来没有哪个制药公司的研究组会想着说“我去找一种铁螯合剂”,或者“发明一种铁螯合剂”的,他只能乖乖的等着一种铁螯合剂被发现,然后考虑如何将之做成药品。
去铁酮的药品,也只有等到去铁酮被发现以后,才有去做药的机会。
这也是制药环节上的第一步,药物靶点的选择。
靶点之后,才有更麻烦的药物合成与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要想通过各国药品监督局的审验,所有步骤都得一步不差的进行,并严格记录,稍越雷池,就会面临临床试验都不批准的境地除非研究员用自己来做实验,否则,一款新药的研制到此就算是结束了。
杨锐其实也不清楚具体的流程,但他并不着急。
他本来就不是药物化学或者药物合成专业出身的人,不了解流程又有什么关系,他现在的重点是将去铁酮先合成出来,再看效果如果,要是效果好的话,再找人也来得及。
当然,以杨锐的自信,他是让李章镇同步找人的。
别人都不理解杨锐的迷之自信,魏振学却是根本不在乎,他只要有实验做就行了,越是高大上的实验,魏振学同志就越喜欢。
两人又像是回到了西堡中学的时候,不管其他人说什么做什么,就是闷头做自己的实验。
“去铁酮实验第四次,以3…羧基…2甲基…4吡喃酮和甲胺直接反应……”杨锐做好了实验记录,就立即开始了实验。
魏振学在旁边帮忙,口中道:“你这样子做不出来的,要是直接反应就能做出来的,人家不是早就合成出去铁酮了。”
“是前人还没有做太多的尝试吧。Hider当初发现了去铁酮的时候,只是做了铁螯合方面的研究,没有仔细的研究去铁酮的合成。”杨锐耸耸肩,道:“hider用的是前人的方法,产率太低了。”
“何止太低,我看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合成化合物。”魏振学大笑道:“低于1%的产率,还不够纯,做成药不知道要毒死多少人。剧毒hider,这个名字怎么样?”
杨锐没吭声,依旧看着试验台。
魏振学自吹自擂的道:“不是我说,我自己就是化学专业出身的,当年做煤化学,我也是发表过多篇论文的人了,hider水平怎么样我不知道,就他用的方法,实在不行。你用的这个更不行,不如听我的,咱们从羧基保护入手,想办法甲基化,再脱保护基,估计就能得到去铁酮……”
“也是一种办法。”杨锐不置可否。
“我这个办法更靠谱吧。”别人现在是不会这样和杨锐说话的,只有魏振学,多年不改初心。
杨锐笑笑,说:“的确是更靠谱没错,但也更费事啊,我们先考虑简单的方法能不能做出来,不能做出来,再考虑复杂的方法。”
“你说反了吧。”
“管不了这么多了,先做这个吧。”杨锐随口回答。
杨锐现在采用的方法,是94年才发明的化学合成法,属于价格最为低廉的合成法。
Hider的不用说,那是60年代的代用法,基本不能用于工业生产,至于魏振学提出的方法,如果多改几处,也有机会合成出去铁酮,但杨锐并不准备采用。
因为他只需要一种方式来生产去铁酮就行了,作为一名不怎么熟悉化学合成的研究员,撞大运得到了一种简单方便的化学合成法是正常的,要是撞大运得到多个就不可能了。
所以,杨锐是一次到位,干脆用甲胺搞直接反应。
不过,按照正常的化学思路,一次生成之类的直接反应向来都不容易,用学者们的话来说,就是不靠谱的。
通常来说,大家更倾向于先找出一种简单的方式来生产,然后逐步改进,就像是辅酶Q10那样,杨锐都改造了三茬了,至今尚未到位,捷利康也是非常满意。
可惜,去铁酮并不像是辅酶Q10那样有利可图,杨锐更倾向于通过这一次的工作,将制药公司给建立起来,因此,他考虑的工作重点是临床试验和申请过程,而非制药过程。
所以,做了几次错误实验,杨锐就奈不住性子了,他更懒得一步步的升级,就将10年后,某学者才弄出来的技术拿了出来,让那些气体液体在自己的实验桌子上方转悠。
魏振学连连摇头,道:“杨锐,不是我说,你的确是天才生物学家,我见过的最强的,北大估计也找不到比你厉害的了。但生物和化学不一样,你是生物学家,再生物天才,你擅长的也是生物,但我是化学家,合成化学应该听我的不是吗?”
“先做做看……”杨锐敷衍着魏振学。
“你如果不听我的,你干嘛找我来呀。”魏振学气道:“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就回去了。”
说着,魏振学就迈步要离开了。
杨锐愣了愣,道:“我找你来做助手啊,又不是叫你来当大爷。”
“是这样吗?”魏振学离开的步子暂停了。
“当然。”
“你不要我帮你做去铁酮的合成?”
“你做助手就是帮忙啊。”
“这样啊……我还以为你让我主持工作呢。”魏振学脚脖子一转,回到了试验台前,道:“那我就做助手吧。”
“本来就是啊。”杨锐哭笑不得,有段时间没体会魏振学的二了,乍一碰上,还有些不太适应。
魏振学却是从未有所改变过,他重看了一遍杨锐的实验记录,越看头摇的越厉害,道:“就算你不让我主持工作,当我是助手,我也要说,你这样是做不出来的!”
“拭目以待好了。”杨锐前面几次明知道做不出来还做,也算是练了个手,熟悉了这方面的仪器设备以及试验方法,这一次采用的又是简单的直接合成,还是比较有自信的。
魏振学同样被滚滚的自信淹没,信誓旦旦的道:“我拭目以待,你要是能用甲胺直接合成出去铁酮,我把头拧下来给你当球踢。”
杨锐不由笑了出来。
实验室里的黄茂、涂宪、李文强等人,听到打赌,也都好奇的路过。
魏振学莫名的感觉到后颈凉飕飕的。
……
779。第779章 成功不侥幸
“出产品了。”
“测一下吧。”
“不太可能就做出来吧。”
“那你测啊。”
“你来测好了。”
大清早的,几名研究员就在实验桌边上摆起了围观的架势。
杨锐出去吃了一个早饭回来,就见到几个人的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