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如果不是大牛或者小牛,杨锐需要的就是重劳力了。
  做基因测序是非常累非常辛苦的,而且工作多到无穷无尽。
  人体一共有30亿个碱基对,人体基因组测序,虽然不能说重复30亿次相同的步骤,但重复个几万几十万次的,都是再正常不过了。
  大牛们的工作是开发工具,开发更新更有效的测序方法,但不管测序方法多先进多有效,总是少不了劳力们的参与。
  科技大厦,既需要设计师,也需要建筑工。
  刘宇庄和楚怀明被杨锐认定为建筑工的角色,自然就提出了建筑工的要求。
  现在看来,刘宇庄是达不到要求了。对此,杨锐也不在乎,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像是刘宇庄这样搬砖加瓦的角色,国内是想要多少有多少。
  杨锐的目光转向楚怀明,道:“楚教授最近有空的话,可以到我们实验室里来试试仪器什么的,咱们也好多多交流。”
  楚怀明知道这是测试,连忙答应下来。
  就算要的是劳力,也要测试区分一下是大工还是小工。
  小工满地都是,无非是做点跑电泳的活计,科研汪或者稍强一点的头犬就能充任,实在不行,拉两名本科生过来训练一下,无非是效率略低而已。楚怀明若是小工的水准,那就不用招募了,浪费一个名额而已。
  大工就稍微有点难度了,不是特别精明好学的头犬,只经过三四年的训练,是很难掌握做得成的,要想做的好,还需要更多的操作和时间积累。
  在国外,大工一般就是PHD,或者刚拿到博士文凭的年轻人。
  但在84年的中国,学生本科毕业就被抢光了,想抓一只被训练了六年八年的PHD,还真是不容易。
  不能向下兼容,那就只能向上寻找了。
  楚怀明这样的副教授,刚刚四十岁出头,去掉10年左右的浪费期,和30岁毕业的PHD的水平也差不多了当然,实际上是有差的,同样是努力工作的情况下,一名35岁的博士生接受的训练可要比自己摸索十几年的副教授强多了,而且,体力和精力也更好,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更强。
  简单的说,除了少数天赋异禀者,楚怀明这个年纪的副教授,已经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政治斗争,无论是主动斗争还是被动斗争,他的学术天赋和知识积累基本已被浪费,想成为设计师特别是优秀的设计师已经很难了,只能争取做一名不错的技术工,还是大龄技术工。
  事实上,如今的国内,如果有欧美大学毕业归国的PHD,那都是直接给教授待遇的,可就是这样,也没有几条,更不是杨锐用一根骨头就能吸引过来的。
  人家回国都是为了吃肉的,如果就是为了加入一个不错的实验室,国外第二阶第三阶学者的实验室照样大把。
  刘宇庄见杨锐就和楚怀明说话,不禁有些着急,道:“我最近也能腾出空来,能过来吗?”
  “就算试一试,我们的工作时间也很长的。”杨锐停了一下,又道:“我们现在有好几个科研组了,能够承受长时间工作的是一个实验组,不能承受长时间工作的是另一个实验组。”
  “不能承受长时间工作的实验组是做什么研究的?”
  “目前还没人,所以,做啥研究也不清楚。”杨锐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委婉拒绝了。
  刘宇庄一听,却有些接受不了,道:“就是说,不能承受长时间工作的,就要坐冷板凳了?”
  “我们的条件还不好,只能紧着任务来。”
  “每周1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是人都受不了。”
  “中国这么大,总有受得了的,我们只要坚持两三年,自然就宽裕些了。”杨锐将自己的强迫劳动说的大义凛然。
  刘宇庄有些不爽,却只能承认杨锐说的对。
  科研的世界就是这样子,别说是现在的中国了,就是放到30年后的欧洲,到以懒惰著称的南欧去看一样,西班牙马德里大学里的PHD,一样要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
  野鸡大学的博士生随便读读倒是可以,但那和科研又有什么关系?毕业了以后,多数也是在工业界生存,说不定还会去做公务员,也就谈不上劳动了。
  “那我明天再过来。”楚怀明怕刘宇庄惹杨锐生气,赶紧告辞离开。
  出了门,刘宇庄又是不爽又是愤愤不平的道:“我们都是四十好几的人了,让我们一天干十几个小时,那不是要我们的命?”
  楚怀明默默不吭声。
  “老楚。”刘宇庄叫道:“你不怕累死在这里?”
  楚怀明迟疑片刻,道:“回去是闲着,咱不是不愿意闲着嘛。”
  “你不愿意我愿意。”刘宇庄念叨了一句,道:“我宁愿回去教学去,咱们学校现在重新建立生物系,百废待兴,正是用人的时间,教学一样能出人投地……”
  “教学也好。”楚怀明笑笑,心里却是不愿意的,他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出人投地。
  离子通道实验室内。
  蔡教授从里间的实验室里走了出来,笑问:“还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清华的水平还是要高一些的,但我担心他们不愿意做一般性的工作。”杨锐耸耸肩,试探性的问:“两人都是副教授,咱们学校也没有多少位置给他们了吧。”
  “能达到条件,多少位置都有,达不到条件,有位置也不能给。”蔡教授回答的很委婉。他所说的条件自然比本校申请的难度大的多,对项目、成果、论文等等都有硬性要求。
  杨锐无奈的道:“那看来是不行了。”
  “那你还让楚怀明来实验室试工?”
  “他要是能坚持下去,自己能在论文上署名,您的要求不就达到了?”
  蔡教授哑然:“你打的竟然是这个主意。”
  想要修改一下条件,转念一想,给离子通道实验室引进人才设的条件已经不低了,也就是杨锐能做到想分论文署名,就有论文可分,这是人家的本事,他也无从干涉。
  蔡教授当不知道的摇摇头,又道:“我倒是有个主意,能帮你方便了解清华,以及其他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是否有适当的人选。”
  “什么主意?”
  “清华正在重建生物系的事,你知道吧。”
  “当然。”
  “北大和清华的关系,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了,咱们北大生物系,其实也有一部分是从清华分出来的。如今,清华要重建生物系,咱们北大也是当仁不让要给他们帮忙。资金仪器等方面,大家都是国家拨款,用不着咱们假大方,但在人员方面,清华是希望北大能支援一些的。”
  “怎么支援?”
  “北大主要是提供教学方面的人才,给清华的第一届生物系学生代课。中科院等其他兄弟单位,会给他们提供其他方面的帮助。”蔡教授停了一下,道:“说起来,包括北大、中科院等单位,都是欠了清华一笔人情债的,52年院系调整,到84年,足足32年,清华在生物学领域是一片空白了,而今重建,能帮忙的单位,一定是要好好的还上这笔债的,我考虑着,你要是过去的话,不就能见到各单位挑选过来的精兵强将了?”
  “我过去?”杨锐指指自己的鼻子,问:“我过去做什么?”
  “以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主任的名义,给北大的学生们代课呀。”蔡教授状似很自然的道:“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也是咱们学校的重点实验室了,而且正在申请省级重点实验室,你是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主任,承担一点教学任务,也是很正常的嘛。”
  “我自己还是学生。”
  “达者为先,你有一篇CELL,一篇nature,教几个本科生还不是受到青睐。再说了,你实验室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还少吗?”
  “清华能同意吗?”
  “怎么能不同意,你愿意去,他们高兴都来不及。”蔡教授极力劝说。为了找地方帮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杨主任正名,蔡教授也是煞费苦心。
  同样是实验室主任,其他实验室主任都有承担教学任务,杨锐不承担,就名义上来说,显然是不恰当的。但是,让杨锐直接在北大教学,又有些不恰当,毕竟,他本人还是大二学生。
  不过,去清华就没问题了。杨锐去了清华,他就是以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主任的名义去的,就是以nature和CELL的作者的名义去的,这样的名分,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了。
  杨锐也能理解,但还是觉得有点怪。
  ……
  
733。第733章 大课
  
  “各位老师请上车。”
  “欢迎各位老师。”
  “老师拿着,渴了的时候喝。”
  通勤车下,清华派来的后勤人员很是殷勤的招呼着,同时给每位上车的人送一瓶易拉罐装的健力宝。
  洛杉矶奥运会刚结束,现在的健力宝就是当红花旦,属于送礼的硬通货,价值等于甚至超过麦乳精。
  当然,就实际价值来说,最多两斤猪肉钱的健力宝也就是一份小礼品而已,大家都很自在的拿了过来,有的当场打开喝了,有的准备带回去给家里孩子。
  轮到杨锐的时候,清华来的后勤人员明显一滞,好在看到他面前的吊牌,赶紧递上一瓶健力宝,笑道:“欢迎杨老师给我们清华学生来代课。”
  “我也挺期待的。”杨锐笑了一下,他心里还真的有点期待。
  算一下时间,伟大的施一公同志,好像就是首批考入清华生物系的学生……准确的说,人家都不用考,直接是保送进入的清华。
  想到此处,杨锐问车上的清华人:“你们有学生名单吗?”
  “哦,有的有的。”车上的工作人员立即从准备好的资料里抽了一张给杨锐,现在的大学,一个院系当年的人名列出来,还放不满一张双面纸。然后和旁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好奇的看着他。
  杨锐低头找名字,找了两遍,都没找到施一公的名字,不禁有些失落。
  这么好的一条大竟然没落到自己手里,有些遗憾啊。
  转念一想,杨锐又觉得无所谓了。
  现在才开始读大学的大,即使牛性十足,也要再十年左右,才显现出牛性。
  十年前的小牛,也着实太幼龄了一点。
  杨锐将名单交还给工作人员,又看看他们,问:“你们派了四个人来接我们?”
  “对,你们在授课期间有要帮忙的地方,都可以找我们解决。”对方说着递给杨锐一张类似名片的联络方式表。
  “四个人有点多吧。”
  “就是帮你们跑腿,我们主任说了,任何事都可以交给我们来办,让你们能安心教学。”对方说着,眼神不禁上下打量杨锐,相比其他人,杨锐确实是年轻的过分。
  不过,北大的教师们对杨锐的态度却不是一般的好。
  尽管还没有学阀的势力,但离子通道实验室俨然已是北大生物系的大实验室了,别的不说,光是目前扩建的规模,以及学校拨给的经费,就超过了许多老牌实验室。
  学界的排名,除了政府给的官位和头衔,比如学部委员或者校长院长这些个东西,就是看各自手里的成果、文章、以及最关键的经费和项目。
  尤其是在一个学校内的,强势实验室往往能够掌握更多的资源,通过更多的经费和更重要的项目,占据稀有资源是最重要的,比如超级计算机的资源就是根据小时来计算的。
  当然,除了利益相关之外,学者间的关系本来就比官吏和职场简单些,杨锐其实只要拿出成绩好,颜好的优点,稍微配合些谦逊的态度,就很招人喜欢了,更别说还有唐集中和王永这些与他很熟悉的教授在车里。
  几个人一路聊天,很快就带着杨锐融入了车内的气氛。
  到了目的地,杨锐已经和车内大多数人熟悉了起来。
  见面、吃饭和开会等一系列流程,用掉了接下来四个小时的时间。
  直到下午,杨锐都没有见到一个学生,或者一块黑板。
  虽然不止一次的了解到了80年代人的慢节奏生活,这样的效率还是让杨锐不免焦躁。
  “以后是不是直接给我课表就行了,不要每天跑过来再开会什么的了。”杨锐按捺不住,找了一名工作人员询问。
  后者为难的道:“我们的每天的通勤车的时间是固定的。”
  “没关系没关系,杨主任想提前多久过来,我们发一班车过去。”清华方面的负责人立即跑了过来,给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在场的工作人员诧异了一下,默默不言。
  杨锐愣了一下,忙道:“不用通勤车跑了,我到时候自己过来就行。”
  “还是我们派人接吧,怎么说都是给我们清华帮忙,自行车骑一身大汗,我们也过意不去。”
  “不用,真的不用,还是我自己过来吧,给我课程表就行了。”杨锐哪好意思让人家天天派车来接送,捷利康的车不用白不用。
  清华方面的负责人客气了两句,见杨锐是真的不要车,于是笑道:“其实以后也不是经常开会,不过,杨主任肯定很忙,我们也能理解,您看这样子如何,我们先给您安排几节大课,时间由您决定,怎么样?”
  这时候的大课就是公开课,和选修课差不多的意思了,在学校的各种课程中,算是最不重要的一种了。
  尤其是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大课,既不受学校重视,也不受学生重视。
  80年代的学生,高喊的口号是“追求时间”,有空闲的时间,他们宁愿读一读伤痕文学,探讨一下诗歌,介于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大课,并不受爱戴。
  杨锐没来得及说话,身后的王永已经听到了,走过来道:“只让杨锐上大课吗?如果只是上大课的话,有必要请杨锐过来吗?《细胞》和《自然》的作者给你们的学生上大课,太大牌了吧。”
  清华人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
  “王教授,我上大课也行的,别让人家为难了。”杨锐适时的出来解围。
  清华人立即一脸感谢。
  “既然是上大课的话,我上什么课都可以了?”杨锐接下来的问题,再次让人家为难了。
  “理论上,自然是您选择课程的内容,不过,我们还是希望您能提前给我们通知一声……”
  “那我今天晚上先上一节课,你们看看行不行?”杨锐才懒得给他们审查呢。他拿出来的课程教材肯定是超过教学大纲的,到时候又是一堆废话和纠缠,不如直接上课了以后再说。
  清华人犹豫了一下,道:“今天晚上是不是有点急了,您现在就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我本来就想写点什么,正好拿出来给学生们说一说,顺便整理思路。”对这一点,杨锐倒是说的很实在。
  事实上,之所以有那么多学者愿意做教职,不仅有教书育人的快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是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能够整理思路,有利于系统性的学术研究的。
  很多学者都是在担任教职期间,撰写的个人专著,一些发人深省的系统性的工作,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如果说,实验室里的工作,是突破性进展的基础,那大学教职就是系统性工作的温床。
  相比令人惊呼的突破性进展,系统性的工作则往往引来感叹。
  许多传奇性的学术大拿,都是海陆双栖的,一边在CNS上刷论文,一边撰写发人深省的学术专著。
  也许有人会说,蹲在家里自己写不行吗?
  实际上,在学校里撰写学术专著的效果更好。因为这些系统性的专著是追求普及性的,虽然不像是科普那么普及,但至少要让读专业的学生看得明白,在学校任职,根据学生们的反馈而调整自己的思路,往往是奠定一本专著的受众面的重要过程。
  杨锐以前刷论文刷的太忙,既没空去写专著,也没资格去写。
  而今完成PCR,那趁着有教职的机会,写一本才艺双馨的教案出来,却是很恰当的机会。
  毕竟,他下次担任教职还不知道是什么时间呢。
  清华方面,因为杨锐的年纪,而不是太信任他,但也不能一点自由的空间都不给。
  清华人也只能出于关心的说:“都没有提前通知,要不然,让我们同学们宣传一下,明天再开始?”
  “不用,反正就是针对大一的学生的,你们给新生说一声,愿意来的过来就行了,晚上嘛,很随意的。”杨锐心想,这样来的人说不定还更多呢。
  毕竟,现在的大学,晚上除了说废话,还能有什么事比上课更愉快的。
  ……
  
734。第734章 基因组学
  
  站在能容纳近百人的教室的讲台上,杨锐很有些不习惯。
  上课铃声还没打,然而,教室内并没有喧闹声,甚至没有窃窃私语的声音,更没有学生跳起来质疑杨锐的执教资格……这让做足了准备的杨锐很不习惯。
  想当年,他做补习老师的时候,什么样的学生没有见过啊,成绩好的鼻子朝上,一副老师请您来折服我的表情,成绩不好的眼睛往上,一副老师我不屑于读书也能混的很好的表情,成绩中等的嘴角朝上,一副老师您教的不好让我的智商不能与分数匹配的表情。
  然而,80年代的学生,自我意识显然还没有觉醒到这个程度,或者说,是他们的父母和社会还没有觉醒到这个时候。
  就是有些太乖了。
  杨锐比较清华和北大的学生,不禁对清华所谓的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有了些微的认识。
  铃声响起。
  杨锐重新调整了一下站姿,道:“现在开始上课。”
  说完,他并不像是一般的老师那样介绍自己,而是立刻开始正式的课程道:“我想给我的课程命名为《基因组学》。”
  接着,他又用英语说了“基因组学”一词,并迅速的说了起来。
  坐在教室后面的几名清华教授不禁面露愕然。
  原因很简单,他们就没听过基因组学这个中文词,更没听过基因组学的英文单词。
  当然,他们很快就会听说了。
  到86年,第二阶的大牛汤姆斯将会正式提出基因组学的概念,诺贝尔奖得主杜尔贝克,也就是准备提名杨锐诺贝尔奖的杜尔贝克,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用征服癌症为目标,说服了美国国会,正式启动人体基因组计划。
  当然,癌症到30年后依然没有被征服,但这种小事,在拿到了经费的学者们眼里,实在太平常了。
  不过,基因组学与人体基因组计划虽然关系密切,却并非是一个概念。
  形象的说,人体基因组计划就像是曼哈顿计划一样,它是一个有目的的项目,测序人体全部的碱基对,或者制造出原子弹,目的达到,计划就宣告结束。
  基因组学却是一门学科,就像是核科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但重要程度却不逊于基础物理学一样,基因组学也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但重要程度却不逊于基础生物学。
  到杨锐读书的时候,基因组学已经是深入生物学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绕不过去的重要学科。
  当然,作为一门学科,它不是突然在86年诞生的,在它诞生之前,已经有无数学者为之奉献青春了。
  杨锐在提出了命名以后,就安静的从头讲起。
  坐在教室后面的教授们,也只好安静的听讲。
  这要是换一个本校的年轻人,教授们肯定是站起来反对了:你丫说的是啥?
  但换成了杨锐,就没有人敢随便说话了。
  所谓“人的名树的影”,杨锐发表在《CELL》上的论文,至今引用超过2000,这个数字,就好像电影票房破2亿美元一样在业内,这都属于传奇式的牛人的专利。
  杨锐为什么能坐在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负责人位置上,无人质疑?因为杨锐在离子通道方面所做的贡献是世界级的,用粗鄙一点的话来说,所有离子通道领域的学者都被杨锐教做人了。
  截止84年的现在,离子通道领域的所有重大的发现,几乎都是在杨锐的论文的基础上做的。2000个引用数,就是这样子积累出来的。
  所以,哪怕杨锐是以学生的身份,成为了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负责人,包括北大乃至北京的各大学的学术界,都没有什么反应。
  实在是不敢,看着那么多领域内的大牛,在顶级论文刊登的论文里,恭恭敬敬的感谢ruiyang的贡献,看着一篇篇牛的不行的论文后面的参考资料,第一条就写着ruiyang,谁敢质疑杨锐在离子通道方面的权威?
  PCR就更厉害了。
  原始版的PCR就号称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论文。用不客气的说法,诺贝尔奖是无法忽视PCR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创造的数以万计的引用数,而不得不颁发给PCR的发明者。
  经过杨锐改版的PCR就更厉害了,现在距离发表才几个月时间,使用PCR技术的世界一流实验室就有数十个之多,等他们的成果出来,还不知道要刷论文刷成什么样。
  而且,就算是不懂PCR是怎么回事的,看诺贝尔奖提名,也该醒脑了。
  在做出一项国内领先成果,就可以等着评院士的时代,杨锐的两项突出成果,早就被国内学者看的滚瓜烂熟了。
  这样的杨锐,要不是北大在读学生的身份,哪怕他只有18岁,清华也要把他供起来的。
  也就是他的北大生的身份尴尬,清华才将他放在这里上大课。
  尽管如此,也没有哪个教授敢贸贸然的质疑杨锐。
  就算眼下有疑惑,也要回去慢慢揣摩一番,互相探问后再质疑吧。
  说的现实一点,质疑杨锐的论文,起码也能发一篇SCI影响因子3。0的文章,不能白白的在课堂上质疑浪费了。
  教授们一边思考,一边飞快的记笔记。
  底下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见证一门新的学科在创立,他们乖乖的记笔记,听课,顺着杨锐的思路来思考……
  杨锐也用普通学生能听得懂的方式,缓缓的展开表述,让基因组学这个系统,如画卷一般,慢慢的露出一脚。
  他确实有资格讲述这堂课。
  自建立实验室伊始,杨锐就有意识的靠近基因组学。当初刚刚到北大的时候,杨锐被副教授的科研汪钟志文招募,就是用基因组学搪塞过去的,后来他进入唐集中实验室,首先开展的实验,就是功能基因组方向的。
  功能基因组是基因组学的初始阶段,也是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
  目前,离子通道实验室内,许正平主持的相互作用蛋白等方面的研究,就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可以说,杨锐在基因组学方面的准备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这段时间对普通的某个项目领域来说不算久,但对一个新兴的领域来说,就不算短了。
  何况,杨锐出成绩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要是搜索他发表过的文章,一多半是在基因组学方面。事实上,他目前做的就是四大块研究:辅酶Q10,钾离子通道和PCR,以及基因组学。
  这其中,辅酶Q10和PCR是有利可图的研究,早被杨锐放在了华锐实验室。
  而在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杨锐的工作就是钾离子通道和基因组学。前者花的钱虽多,可就时间投入来说,并没有基因组学来的多。
  毕竟,离子通道的研究在很花钱的生物学研究中也属于贵的,当年做钾离子通道的时候,他就用掉了60万美元,虽然换到了一篇CELL并不算亏,但就国内的情况来说,这样的研究是难以持续的。
  基因组学自然也是不便宜的,但它的发展潜力更大。
  杨锐以人体基因组计划为目标,他对基因组学的认识就更深了。
  甚至比基因组学的提出者汤姆斯还要深。
  一节课转瞬即逝,底下的学生并没有觉察到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刚入学的新生,专业课都没学全,也谈不上对生物学的认识。
  底下听课的教授们的感觉就稍微有些不一样了。
  没人找得到杨锐课程里的错误,但也谈不上喜欢,略显新颖的学说,总是让大脑本能的反抗。
  不过,在场的大多数人还是决定,过几天再来听一次杨锐的大课。
  ……
  
735。第735章 笔记
  
  接下来几天,杨锐很认真的准备了教案,并将课程中突发奇想的有用语句,记录下来。
  这就是课堂的作用之一了。
  它能让你在讲述的过程中,有很多新的思路,尤其是延展性更强的思维覆盖。
  其实,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验,比如职场中人,在使用PPT做演讲之前,如果很认真的彩排的话,往往会有新的思路或者讲述方法。
  甚至年轻人之间互相讲笑话,都能逐渐完善一个笑话,通过不同的语气停顿,以及肢体动作,让一个笑话的笑点更容易爆起来。
  酒吧里,有的人看旁边的人讲了一个笑话,将不远处的女生逗的花枝乱颤,他学着说一遍,通常都只能收获冷漠的嘴角抽动,除了颜值高低的区别以外,人家将同一个笑话说了300遍也很有关系。
  杨锐本身对基因组学的理解是一方面,他参考的资料又是另一方面,而84年的学术状况,又是一方面。
  杨锐的教案,同时参考多本资料,又查阅许多现在的资料,继而加入自己的理解,当他复述这样的教案的时候,对他本人未尝不是一次学习。
  到第二节,第三节课的时候,杨锐隐约的抓住了杨氏基因组学的要点。
  关于基因组学的骨干和脉络,也渐渐清晰起来。
  时隔两周。
  杨锐开始了自己到清华园的第五节大课,在座的教师数量已超过50人,再加上近百名学生,是将一间不小的阶梯教室,塞的满满当当。
  杨锐只瞅了一眼,就继续道:“这节课,我主要讲述基因组多态性……”
  眼前的情况,并不出乎他的意料。
  学生实际上并不懂课程的优劣,尤其是刚刚开始生物学学习的学生,他们哪里知道什么学说是新颖的,什么学说是陈旧的?对他们来说1884年的概念都是新概念,比如《物种起源》和《人类的起源》,许多生物系学生到毕业了,也不甚了了,最多知道两三个科普词汇罢了。
  学生们最多知道的是哪个老师讲的生动幽默,哪个老师的课程好听好记,并将之认定为大师。
  诚然,对学生来说,风趣幽默和好听好记就是他们对课程的唯一期望了,他们本来就是来学习旧知识,并不需要崭新的学说来洗刷自己的灵魂。
  可惜,大师并不总是风趣幽默的,大师的课程从来不以好听好记为目标,风趣幽默和好听好记也不是学术成果。
  比如著名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这位号称********的经济学家就以说话含混而著称,当他说话的时候,你要是不睡着就算是认真了,但是,真正听懂了他话中含义的人,往往会得到额外的褒奖,比如一千万美元的奖金,或者十亿美元的利润的故事,每天都在华尔街上演。
  与之相对的是,站在讲台上的杨锐,也并不关心学生们学得到多少,或者能学多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