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盗版太厉害,书号也贵,你帮我弄的那个印刷厂,比出版社赚钱。”史贵叹口气,道:“生意不能说是不好,也不忙就是了,我想再弄个啥试试,你知道的,我家里以前就开了个小饭店,这边要是开个自助餐厅,我让老婆主管,肯定好赚。”
“你想用这些东西,开在哪?”
“就开这里,成不?能玩得起保龄球馆的都是有钱人,玩一圈都饿了,附近也没别的吃的了,我开一个自助餐,说不定还能和保龄球馆互相促进。”史贵是越说越振奋。
两人本来就是站在取餐的地方聊天,史贵的音量提高了,自然有人听到,还毫不客气的围拢了过来,竟是开始打问起来:“啥时间营业?多钱一个人?”
……
559。第559章 出书
84年的中国,至少在城市里,温饱问题是解决了,尤其是北京城里,但凡是有工作的人家,总少不了一口吃的。
但是,吃与吃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现如今,米饭和面自然是管够的,想要精白面富强粉也没有问题,但肉食和蔬菜就很少了。
夏天还好一点,如果是冬天的话,就只有白菜、土豆和萝卜三种冬储菜,大部分人家,都是从秋天开始就做腌菜了,北方人家,城市里不一定家家户户有储水缸,但是一定有腌菜缸的。
家里女主人认真一点的,还可以在秋天的时候做西红柿酱,把西红柿切碎了灌到打点滴的玻璃瓶里再蒸熟,封口以后,也能放一个冬天,随用随取,这差不多就是冬天最高档的蔬菜了。
至于不健康的大棚蔬菜,那都是特供。
对老百姓来说,肉制品几百年以来都是稀罕物,没有票证的年代,有钱还可以随便吃肉,有了票证以后,能顿顿吃肉的家庭就很少了,敞开了吃肉,对大部分人来说更是少有。
即使是领导干部,在吃肉的问题上,也不是自由的,看他们的身材就知道了,能培养出大腹便便的体型的领导干部,还是不多的。而他们参加的各种宴会,虽然少不了大碗吃肉的场景,可毕竟不是每一口都是肉。
在这个年代,每一口都是肉,那真的是如天堂一般。
就比如现在的自助餐。
朱姐和李月,都不由自主的来到杨锐身边,看他怎么说正式营业的事。
杨锐没想到客人比自己积极,不禁摸摸鼻子,道:“八字还没一撇呢,大家先好好吃饭,以后真要是开这么一家店,我再通知大家。”
“不着急,站一会有助于消化,等会能多吃点。”朱姐摸着小肚子,一副我要听评书的模样。
杨锐苦笑:“您想消化就到小树林里溜一会好了……”
“不去,小树林里都是一对一对的。”朱姐说完盯着杨锐,道:“这个店有意思的很,你啥时候开呀,我们好来捧场,先说好,不能太贵。”
杨锐无奈道:“我们还没决定要不要做这个自助餐。”
“害怕不赚钱?”朱姐低头看了一下盘子,道:“也是,卖的贵了,来的人少,就要有菜剩下来,卖的便宜了,你们就亏了,现在人可都是大肚汉,确实要多想想,哎呀,有点可惜哦。”
史贵却不怕,目光灼灼的道:“我看就是一个定价问题,多试几次,应该就知道深浅了。”
“做餐饮很麻烦的。”杨锐有点不太愿意。厨房里的猫腻太多,光是油料一项,花生油与菜籽油,菜籽油与棕榈油,棕榈油与地沟油,就有倍数的差距。小餐馆的老板的主要工作就是做采购,免得被厨师给坑了,连锁餐馆的管理就更难了,许多国内的连锁饭店,一开分店口味就下降,要么是材料被替换,要么是员工怠工,而不管是哪种,都比工厂里的流水线的管理要复杂。
杨锐才不想在这种地方浪费时间。别看就是一间小小的自助餐厅,他能把人四分之三的时间都消耗掉,剩下的时间也不是因为工作忙完了,而是因为累的睡着了。
史贵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小餐馆,又想想自己的出版社,顿时也有些举棋不定了。
眼前的自助餐在他看来是高端餐饮,这和史贵的经历还是有不同的。
朱姐实在喜欢这个自助餐,就站在那里,吃了两片牛肉,然后出主意道:“正常经营不用做这么好了,肉管够,时令蔬菜弄一些,这些蛋糕保持住,别人不来我来呀……当然,我一个月也就能来一半次的,但北京人多多呀,你们再贵,总不能贵过仿膳庄去吧。”
“这个环境,和仿膳庄没法比啊。”
“仿膳庄是清朝的,你这里是罗马的,一样一样的。”朱姐为了敞开了吃肉,也是很卖力。
李月倒不像是她那么积极,趁着一群人围着说话的当口,赶紧排队要了一块牛排。
当穿着古罗马铠甲的厨师,将一块巴掌大的牛排放在李月的碟子里的时候,李月不禁笑眯了眼。
“用这个酱汁。”黄茂积极的从旁边的炉子上拿起黑椒汁,帮李月浇在了牛排上中式牛排毫不犹豫的沿着黑椒汁之路迈进,即使是杨锐也无法改变。
李月脸红了一下,小声说:“谢谢。”
“不客气。”黄茂的情商不足以在这种时候说出提升温度的语言,干巴巴的回答一句,就傻乎乎的走开了。
李月看他这种做派,也是无奈又好笑,不过,旁边新出炉的蛋糕很快就吸引了她的注意力,纯白色的奶油,瞬间吸引了一排队列。
李月也毫不犹豫的拿了三块蛋糕,并分给朱姐。
随着新一轮供应食物的步伐,杨锐也被从人群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角落里,杨锐呶呶嘴,对史贵道:“咱们这才是不到一百人的规模,你要开自助餐店,每次不得两三百人,这些队伍得排到天荒地老去,也影响消费体验不是?”
“太费时间,太贵的,咱们不提供不就完了。”史贵观察了一会,心里更加笃定了,却道:“锐哥儿,咱们合伙做这个买卖吧。”
“我没时间。”
“您出一部分钱,再出地方就行了。”史贵眼巴巴的看着杨锐,又道:“出版社我继续弄着,那边工作清闲,我忙的过来。”
杨锐想了一下,倒是没有断然拒绝。餐饮这么麻烦,偏偏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偌大的体育场,也不能没有餐饮。
杨锐以前是准备引进几家,再弄一个食堂的,史贵要是愿意入场,倒不是个坏主意。
毕竟,出版业在中国的确是一个夕阳产业了,虽然有各种杂志,各种考试,间歇性的帮忙续命,但单论经济收益的话,开一个出版社还真没有一个饭店赚钱。
“你要是真想弄,就和李章镇谈,我没有意见。”杨锐也不指望着从这里赚钱,不过,史贵既然拉他入股,他也不必拒绝,一家好点的餐馆年流水破百万很正常,李章镇应该能谈出一个好合同出来。
反而是杨锐自己,与史贵的交情不浅,没必要直接插手。
他们这么做,史贵也觉得自在,立即拉着李章镇往边上走,不一阵子,两个人就联袂而归。
“谈好了,咱们所有罗马装饰品,包括这些铠甲,瓷器,作价两万五,另外,您再出两万五,占49%的股份,史贵自己出五万块,占51%,餐厅的事,史贵说了算,您光看分红就行了。另外,新餐厅租咱们体育馆的地方,就用停车场前面一楼的门面,一共600平,一个月两千块,一年两万四,签6年合约,先一次性付一年的,以后每年加5%的租金。”李章镇噼里啪啦一口气将谈好的内容说了出来,然后和史贵一起看向杨锐。
“我出两万五,收回来两万四,等于没出钱拿了49%的股份?”杨锐望着史贵,道:“你太吃亏了点吧。”
“两万四又不是白给的,这不是租了房子,再说,还有这么多东西呢。”史贵笑道:“我出的钱,刚好再买点锅具什么的,再请人开薪,就够了。我本来想要这些锅具的,老李说是食堂的,不肯给……”
看他确实满意,杨锐点点头,道:“李章镇是华锐的经理,让他和你签约,再成立一个新公司吧,你决定名字……”
“就叫罗马时代怎么样?”史贵和李章镇早就讨论好了。
“没问题。”杨锐笑笑,又道:“你的出版社可别落下了,我还准备在你那里出专著呢。”
“尽管来,尽管来。”史贵的脑袋点的飞快。
“杨锐先生写了书?那我可要好好的拜读一番。”又是一位端着盘子路过的说话了。
李章镇一直在跟前察言观色,小心伺候着呢,此刻连忙上来,道:“这位是咱们科委的贾主任。贾主任特别关照咱们华锐实验室!”
他是用半京腔的粤语说的,偏偏大家就非常吃这一套,贾主任就一点都不着急,等着李章镇把一句话说的像是八句话那么长,然后才笑着摆摆手,说:“没有什么特别关照的,我们科委就是要支持科学技术,这就是我们科委的工作嘛,你们的实验室搞的好,我们也有面子。”
“多谢领导支持。”杨锐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是华锐实验室的所有人,但他负责华锐实验室的工作是确定的,缓了一口气,他又连忙回答刚才的问题:“我是说有史老板的出版社,以后出专著就简单了。我现在可没资格出书。”
实际上,任何人只要愿意出钱,都有办法出书,国内的出版管制看似严格,书号却是半公开出售的,给钱就卖。而有了书号,剩下的就是印刷和宣传成本了。对于学术专著来说,宣传成本都可以省下来,厉害一点的直接卖给学校里的学生,甚至塞到本校的教科书采购计划里,影响力不够的就少印一点,塞到自己的床底下见人就送。
这种事情在80年代还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书号和印刷成本,相对于教师们的工资来说比较高,不是虚荣心爆棚的,不一定会这样做。到了2000年以后,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时候,很多学校评教授都要求学术专著了,没办法正常出版专著的副教授们,为了评教授,硬着头皮借钱也要自己出书了。
杨锐还没到有资格出书的江湖地位,更无此必要,自然不会去花这个冤枉钱。
贾主任却显的有些失望,反而道:“有机会出书,就要抓住机会,咱们区今年评奖的书还没有凑够呢。”
说了这么一句,贾主任摇摇晃晃的寻肉去了。
杨锐没什么表示,却见身后的李文强等人亦是摇摇晃晃的,一脸激动。
“怎么了?”杨锐奇怪的问。
“我听贾主任的意思,是不是咱们出了书,就能获奖?”李文强低声问。
“大概是吧,你写了书?简历里没说啊。”
“我写了,没发表,因为以前也没钱,书稿就在家里堆着。”李文强说着脸色一红,又道:“我现在不是有钱了……”
“那是给你的安家费……算了,你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杨锐劝了一半,觉的没必要再说。
李文强的老婆此时站了出来,道:“我支持文强,文强想出书很久了,我们以前是没办法,现在要是能出了书,再得一个奖,家里钱花光都乐意。”
后面的段波和张学通亦是大为心动,不过,他们都没有完成的书稿,此时只在心里绕着念头,然后听李文强与史贵低声讨论。
……
560。第560章 心痒难耐
史贵的出版社挂靠在中丝公司的出版社下面的,严格来说,其实只是一个图书公司。
像是后世的许多图书公司一样,这间公司也是依靠教育刊物来盈利的,当然,他也从大流的出了一些名著小说什么的。
80年代初是知识匮乏的季节,如果再早两年的话,大家想找一本书来读都难,北大的流动售书点刚开的时候,根本是人山人海,想买书的人是挤都挤不进去。
然而,经过两年的发展,到了84年的当下,书籍的匮乏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大家再也不是见到什么都想买了,史贵的图书公司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积压。
好在杨锐给他做的几套试卷还很好卖,另外,史贵时不时的还能拿到一些中丝的订单,才算是小有收益。
可是,他的这些收益和同时代的其他行业比起来,实在太少太少了。
不说倒卖批文的赚的有多少,就是其他下海经商的人,无论是卖家具的,卖电器的,卖衣服的,一个个都比他赚的多的多,至于做家具的,做衣服的,做电器的,那就赚的更多了,这真正是一个实业兴邦的年代。
而在所有产业中,唯独出版赚钱很难。一方面,他们要付版权费,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受新华书店系统的挤压,除此以外,印刷所需的纸张,也属于控制物资,想拿到合适的价格,并不容易。
最后,盗版对出版社和图书公司造成的压力是全面性的。80年代人太穷了,每一分钱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如果想买的书有盗版的话,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的省下那几毛钱来,给家里大人小孩割一小块肉煮汤也好呀,至于盗版书的纸张不好,字迹不清,早就习惯了忍耐的国人也无所谓。
这样的生意,史贵自然是越做越没有滋味。
当然,要说放弃了也可惜,毕竟,做文化产业的走出门去,头也能抬的高一点,再者,这公司毕竟也是盈利的,要是亏损了,史贵弄不好就要想办法将之关张,但在盈利的情况下,史贵还得继续维持着这个生意。
他刚刚试水成功,而且比普通的图书公司还多了自己的印刷厂,他也舍不得丢掉这一摊子。
不过,要说将赚到的资金重新投入出版业,扩大生产,增加书籍品种的开发,史贵又很不乐意了。
对他来说,这个出版社能保持目前的盈利状况也就罢了,剩下的钱,还不如做些更赚钱的生意,比如他熟悉的餐饮业。
史贵现在还记得,他在镇上的小餐馆,生意好的时候,盈利是多令人欣喜。
而今,不管是图书公司,还是自助餐厅,史贵都有赖于杨锐的帮忙,被杨锐同志嘘寒问暖的小牛自然也是受保护对象。
李文强的书号,史贵一毛钱都没多收,多少钱买来的,多少钱卖给他。
不过,印刷和销售就没办法了,史贵的图书公司还没有卖过学术专著,事实上,大部分的图书公司都不卖学术专著,这种东西能赚钱的极少,就算能赚,也赚的不多。
如果是在发达国家,各地的图书馆和研究机构还会订购一些学术专著,定价再弄高一点,这个生意也勉强做得。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除了专门的出版社,新华书店也不进这样学术专著,如李文强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学者,就只能自负盈亏了。
简而言之,就是史贵给他印几百本书,李文强自己想办法拿去卖,卖多少都是他自己赚的。
之所以要印几百本,则是印刷厂有最小印刷册数的要求,在这方面,史贵也给了李文强优惠条件,最低印刷300本就行。
尽管各方面都有优惠,最后算下来也有小一万块了。
李文强拍胸脯的时候任性,掏钱的时候就觉得肉疼了,回到实验室来,一个劲的长吁短叹:“我老婆之前说是买个房子的,我挡着说攒点钱再买,这下子好了,不用想了。”
“剩下一万多还不够买房子?”杨锐在实验室里晃悠,这些天是磨合的重要时间,采用哪种方式做实验,实验室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都是需要互相了解的。
学校里的研究生导师或者博士生导师之所以喜欢自己的学生,就是因为可以减少磨合的时间,增加配合度。
同样做一个实验,不同的导师教出来的学生的做法很可能不能,如果是一个学校里的,因为实验室互相之间交流,方式方法还相近,不同的学校的差距就大了,尤其是一些土办法,在南京大学用着或许还行,到复旦大学估计就够呛了,再到南开大学的话,老师估计直接就开骂:有你这样做实验的吗?实验材料是这么着糟蹋的吗?谁给你教的这么做实验?你把他给我叫来!
杨锐需要现成的研究员,就不能像是学校导师那么挑剔了,尤其是眼下几位,来自天南海北,有大连的,有厦门的,各自做实验的方法都不同,而且,李文强等人都是三十好几的人了,只能是互相熟悉,互相理解,再让他们学用其他的方法,基本不太可能,即使是更好的方法也是如此。
这种事情,让互不相识的研究员们自己磨合要不少时间,这一屋子都是低情商的品种,与其等他们不高兴了找爸爸,杨锐不如直接出现。
而在展现研究水平以外,杨锐最主要的工作也是聊天,兼具解决问题。
李文强做实验比涂宪还熟练一些,几天下来,与黄茂配合的还算不错,手里给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添加物料,口中道:“我们还外债还了几千块,算是把前几年的账给结清了,剩下的钱留了一些,再想买一套院子就不够了。”
“多大的院子不够?”
“就是小四合院,都不算四合院,只有两厢房是全活的,南边没有房,西边半扇,就这样的房子,都要近万块。”李文强说到这里摇摇头:“北京房子真贵,放我们那里,三千块钱买一大院墙了。”
张学通是整个实验室里年纪最大的,笑笑道:“你们那里哪能和北京市比啊,光是人口一项,就多了不知多少。”
“我们也不是一定要住到北京市里,学校跟前也可以,就是没房子。”李文强说着看向杨锐,笑道:“老板,咱们实验室有没有房子分?”
“把你的薪水降到150块,就有房子分。”杨锐利落的道:“就按北大的规矩,任职超过五年的都能分房,双职工加分。”
几个人都嘿嘿的笑了起来。他们现在的薪水都要破千元,即使北京市的房子再贵,也都买得起,只是时间长久的问题而已。
王晓芸更是羡慕嫉妒恨的道:“老李,你的书都要出版了,还在乎房子什么?我住的房子要是能换一本书,我心甘情愿的。”
李文强咧嘴笑两声,接着继续叫苦:“出版还要有人要才行,新华书店不收,我也不知道卖哪里去……”
“卖不掉送我,我帮你收藏着,哎呀,我啥时候才能出本书呀,老板!”
杨锐撇撇嘴:“你先得写本书呀。”
“写了就给出?”
“老李是自费的,你要是每个月拿150的工资,我给你出。”
“那算了,我自己想办法。”王晓芸低头了,心里却是突然涌起了自费出书的念头。
其实,不止是他,实验室里的其他人,也都有了出书的心思。
中国人将“立言”看的很重,如果是地方厂矿,能在报纸上发表一篇豆腐块文章,都要兴奋的炫耀好几天。学校里稍微矜持一点,但谁要是写了书,那也一定是大鸣大放的炫耀了。
就84年的当下,除了杨锐的实验室能开出几百上千元的工资,普通的研究所都要吃不起饭了,自费出书根本不流行,人们也不分这个。
因此,当几个人算到,他们只要几个月的工资就能出一本书的时候,顿时一个个心痒难耐起来。
相对于他们以前几十一百多块的工资,杨锐开出的薪水,他们根本花不完,除了买房,他们的钱也只能存在银行了。
不过,要出书,首先要写本书出来。
而且,这本书之后是炫耀的资本,是要给人看的。
这么一想,几个人手底下不自觉的都动了起来。
想到就做,这几乎是所有小牛们的特质了。
……
561。第561章 序幕开启
写书不是容易的事,写学术专着更难。
对于没有书稿的段波、张学通,甚至黄茂和涂宪等人来说,首先确定专着的方向就不容易,之后,再想到这本书挂着自己的名字,可能要跟着自己一辈子,被所有的对手看到,再要写它就更难了。
所以,大家虽然羡慕着李文强,可真正动笔的却没有几个。
这也让杨锐看出了李文强的不同,要不然人家以后是三国院士呢,就是动乱年间,人家也在闷着头读书搞理论,有机会就验证,没机会就继续闷头读书,一本两三百页的专着改了又改也不嫌烦。
可以说,在大家两眼望天觉得绝望的年间,李文强完成了自我积累,而且,他学习的速度很快,或者说,利用时间的效率很高,这才开始正常研究没几年,他把能验证的东西都验证了,书也改的差不多了。
可以想见,再过几年,李文强在个人研究方面,肯定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成功,则长出牛角,失败,则继续积蓄力量。
其他几个人在未来,虽然不是院士级的就是长江学者级的,可他们这几年时间可没有这般努力,最起码,研究的深度不够,以后还有的忙呢。
李文强轻松的确定书皮封面,轻松的确定书页纸张,轻松的确定印刷字号……史贵没有让他等太久,李文强就得到了300本写着自己名字,热乎乎的铅印。
一番折腾以后,李文强的发际线仿佛都恢复了两厘米似的。
“恭喜呀。”
“恭喜恭喜。”
实验室同仁一个挨着一个的向李文强祝贺。
李文强乐的合不拢嘴,一边说着同喜同喜,一边将书拿起来,双手递给每个人,道:“请斧正。”
杨锐也拿到了一本,只见《细胞代谢活动》几个蓝字灿灿生辉是真的生辉,似乎是加了什么金灿灿的颜料的样子。
魏振学凑了过来,笑嘻嘻的对杨锐道:“我建议的,是不是特漂亮?”
“你建议的什么?”
“标题蓝字,封面纯白,带金粉,老远都能看到,像不像天空?蓝蓝的天空,纯白的云彩,金光闪闪的太阳……”魏振学一副抒情诗人的架势,就是老脸太抽象,比较难蒙人。
杨锐更是醉了,道:“天空是蓝的,那不是因为封面是蓝的,字是白的?还有,这个金粉也太俗了吧……”
“所以把标题弄成蓝的,封面弄成白的,颠倒一下,俗气就去了,雅气就来了。”魏振学深吸一口气,道:“我觉得我也能做设计师了。”
“老李,你就这么着被魏振学给拐了?”杨锐同情的看向李文强。
李文强嘿嘿的笑:“书都出了,其他没关系,大家高兴就好。”
“这个金粉可容易掉。”王晓芸用手搓了一下,提醒李文强。
李文强正处在兴奋当中,憨厚的道:“没关系,掉了就掉了。”
“撒金粉就是为了掉的。”魏振学挺胸抬头,再次宣示自己设计师的身份,道:“金粉掉了的,说明不是全新的书了。咱们这是第一版的珍藏版,就像是邮票一样,你金粉一点都没掉,那就是全品相的,你金粉掉了一些,那不好意思,九品都不一定是你了。所以啊,拿到赠书的各位,好好保存咱们李文强同志的珍藏版专着,以后值钱了,结果你的书品相不好,别说我没告诉你啊。”
王晓芸等人听的目瞪口呆,转念一想,还怪有道理的。
于是,从魏振学开始,大家都给《细胞代谢活动》包上了书皮,然后在书脊写了书名。
杨锐暗叹一声,也随大流的包了书皮,心道:二货果然是有传染性的。
李文强同志未来确实会牛起来,但他终究没有牛到爱因斯坦或者达芬奇的程度,而这本《细胞代谢活动》,老实说,杨锐也没什么印象,换言之,他当年翻了好几年的图书馆,扫了无数的专着,甚至没有翻到这本书,可见这本书不可能是《物种起源》一样的神作了。
既然如此,这样的初版书,再怎么珍藏版,也到不了值钱的程度。
整个实验室里诸人的行为,简直如同猴子学戴帽一样……
杨锐忍不住从抽屉里拿出照相机,“咔嚓”一声,拍了一张照片。
一屋子好几个院士犯二的场景,以后估计也不多见了。
李章镇站在旁边,等大家庆祝的差不多了,自己取了一篮子书,道:“这个书我多拿几本,送到科委去给贾主任看一下,争取拿个奖回来。要是评奖成功了,文强同志要请客哦。”
“一定一定,哎呀,太感谢你了。”李文强确实挺想要一个奖的。书号是买的,书是自己印的,总感觉有些不够踏实。
李章镇轻笑着说:“不用谢我,要谢也应该谢杨总。咱们华锐实验室是港资高科技企业,用华锐的名义评奖,几率会高很多的。另外,杨总还给批了经费。”
李文强从善如流的转身感谢杨锐。
杨锐被他握手摇的上下起伏,笑道:“不要谢来谢去了,你只要能给实验室做出东西来,经费付出就是应该的,你如果做不出东西来,那是我眼光不行。”
这话说的,几个人都觉得入耳。
李文强也高兴道:“您放心吧,我把这本书的事折腾完了以后,就全副精力投入到实验室里来……”
“不用全副精力,七成就行了,该写书的写书,该发论文的发论文,咱们是做研究的,又不是在工厂搞流水线,你们有想写的东西就记录下来,有想发表的论文或者专利,又或者书籍,就交给李章镇来做,咱们实验室对这些都有奖励。”实验室的成绩归根结底是要体现在纸面上的,光做实验不写paper的,那才叫一个傻。
王晓芸则被杨锐说的奖励给吸引了,问:“还有奖励,奖励什么?”
“老李这次的奖励是1000元,如果得奖的话,就再多给。”杨锐说着笑笑,道:“咱们实验室的各项制度还不完善,就慢慢补全吧,遇到了,咱们就商量着来,总的来说,实验室做的好,大家都有好处,实验室的成果不好,那就没办法了,私人实验室,如果真做的资不抵债,以至于母公司无法承担,那也就只好倒闭了。”
杨锐说的很实诚。至于母公司,自然是离岸公司了。
众人被杨锐刺激的又是高兴,又是担心。
80年代的中国人,还真不知道倒闭是怎么回事,但就他们知道的部分,已经够骇人的了。
不一会儿,实验室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工作模式。
杨锐招募来的都是30多岁的小牛,各自做事都有了自己的套路,而今稍作磨合,工作已然无碍了。
杨锐按照前日做好的分配表,开始给诸人新的任务。
有的人之前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也是不管,后面的任务和前面的任务都要做,杨锐只看成果。
这也是招小牛的好处,尽管还是需要培养,可基础能力均已具备,尤其是具有完善的自学能力,减轻了杨锐的负担。
30多岁,对一名研究者来说,也是到了分水岭的年龄。
该出成绩的,四十岁以前基本都能出了。
三十多岁还出不了成绩的,以后再想出成绩就更难了。
而能做到院士的,少说都要十几年的牛掰才能被选出来,如李文强等人,积累期再长,也就是几年的功夫,之后,就该是耀人眼球的成果高峰期了。
大部分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