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集中也在吃麻婆豆腐,嫌弃的挑出不知名的调料,道:“没看到他审的那篇论文,也说不一定,教授也会犯错嘛。”
“也不至于说错就错了。”
“杨锐的学术水平,还是很厉害的。”范讲师咳嗽两声,道:“公道的讲,东京大学的老师,也不一定能发表论文到CELL,你说是不是?”
他把东京大学的教授换成了东京大学的老师,是免得让人联想到唐集中。
唐集中轻笑一下,夹着软软的豆腐,道:“哪个学校的教授都有好有差,哪个教授的论文也都有好有差,论文被否是很正常的事,我的论文也经常被否,你们的不也是?审稿人找到了论文的漏洞,要求修改,这不是很正常的事?你们就是想太多了。”
“这不是闲聊嘛。”谭助教呵呵的笑了起来。
“就是闲聊才这样说,要是开会的时候,有人问我,答案可不一样喽。”唐集中摇摇头。
“开会的时候问,您说什么?”
“我当然支持杨锐了。”唐集中笑着眨眨眼,道:“一篇CELL,一篇JMC,还有十几篇SCI,现在弄不好都有20篇了吧,这样的学者不支持,难道支持素未蒙面的东京大学的教授?”
在座的几个人还真找不出反驳的话来。
过了会儿,谭助教吃完了饭,道:“咱们在这里隔空猜测也没个准,唐教授,您要不回去,帮杨锐把个关?”
“我把什么关啊。”唐教授笑着摇头,道:“杨锐自己有判断,要求修改而已,算不了什么。”
“正好吃完,咱们回去看看吧。”谭助教实在是好奇心大起。
唐集中兀自摇头,他才不想管这档子事呢。
然而,比谭助教好奇的人多的是。
等唐集中等人回到实验室的时候,来闲逛的人几乎比科研狗还多了。
杨锐对此早有预料,因此,早早的寄了回信以后,他就回去休息了。
宿舍自然是不方便的,杨锐买了些蔬菜,蹬着自行车就去了公寓,准备自己煮点面,算是解决晚饭问题。
开门声打断了他的烹饪。
“我猜你就在这里。”景语兰也提了一袋子蔬菜,先扫干净自己的衣服,才进门来。
“你怎么猜到的?”
“要不然去哪?学校的人要烦死你了吧。”景语兰弯腰换鞋,显露出美好的曲线。
杨锐洗洗手,从厨房里走了出来,讶然道:“你听说啥了?”
“都传遍了,说北大的一个学生,狂妄自大。老外给了他审稿的权利,他就掂量不来自己了,一定要让人家修改。”景语兰说着自己笑了起来。
杨锐就变成一脸苦笑了,道:“我就想,可能有人要说三道四的,没想到这么快。”
“你知道了还让人家修改?”
“不修改怎么办,明显是有问题的嘛。”杨锐看了不知道多少篇论文,他以前看过,现在看过,说起来,读研期间,闲下来就看论文的方式,比80年代读论文的方式高效的多。
虽然不能和几十年的牛人相提并论,但评断一篇JMC级别的论文,尤其是自己领域内的JMC,对于写出了JMC级论文的人来说,算不得太难。
同行评审本来就是一个很宽松的机制,或者说,这是一种宽严相济的机制,对于作者来说,运气的成分很大,遇到严厉的审稿人,自然倍感艰难,但遇到宽松的审稿人,很可能一次通过。
对于审稿人来说,压力本应该更小,单盲的设置,甚至让大多数审稿人都隐藏在幕后。
当然,审稿人的宽松可以是态度上的,一旦发现了问题,多数还是不会放过的。
最起码,杨锐是不会放过的。
他可不在乎东京大学的教授,双方的接触,说不定也就仅此一次了。
景语兰多少有些不放心,一边帮忙收拾了蔬菜,一边道:“北师大都传遍了,你们学校说怪话的人就更多了吧。”
“有吧,我没太注意,下午就回来了,眼不见心为静。”
“真没注意?”
“哎,是有点烦。”杨锐叹口气。
“太烦的话,明天就别去学校了,躲开两天,大家就忘了这件事了。”景语兰善解人意的道:“大家看见你免不了问东问西的,看不见,就让他们说去好了。”
“躲在这里?”
“不是躲,休息。”景语兰笑着将杨锐推到客厅的沙发上,又倒了杯茶,接着饶有兴致的观察着他,道:“没想到你竟然可以给东京大学的教授审稿了。”
杨锐刚喘了一口气,就被吊了起来:“我自己发表了论文,你也不说没想到啊。”
“逗你的。”景语兰浅笑两声。
“逃学也是逗我的?”
“当然不是。”
……
496。第496章 遛弯
杨锐正儿八经的逃课了。
当然,搞研究的人逃课不叫逃课,叫静静的思考。
老师们都很理解杨锐,点名的时候没听到叫,也是一笑而过,发表CELL是多艰难的事,要是天天上课还能发表CELL,你真当自己是神不成?
所以说,来给生物科学专业授课的教授们,都觉得杨锐不来上课正常,来上课才不正常。
大一学生教的都是基础知识,这些东西,要说杨锐没掌握都不可能。
教授们点到杨锐的名都是笑眯眯的,其他老师就更不好意思抓杨锐了。
到了现在,第一个学期还写点作业的杨锐,连家庭作业都省下了,过的全然是后世大学生的生活。
对84年的大学生来说,30年后的大学生,活的比神仙都要舒服。
就是景语兰这样的老师,在大学里都不轻松。
第二天晚上七点,她才从学校里满头汗的回来,抱歉的道:“本来想早点回来的,结果学校大扫除,只好留下来。”
“没有清洁工?”
“全校大扫除,清洁工哪里做的过来。”景语兰笑着摇头。
“结果就让最缺时间的教授和研究员去搞卫生了,真惨。”杨锐半开玩笑的道:“也就是学生这个劳动力太不值钱了,否则,随便给他们按照勤工俭学的收费算,学校都宁愿去请清洁工。”
“教授和研究员就不用搞卫生了,要干活的就是我们这些小讲师。”景语兰说着鼻尖动了动,问:“你煮了肉?”
“高压锅里焖了牛腩,我也就会做这个,六点钟压上的,等会儿放了气就好了,对了,你负责放调料,我不知道撒多少盐。”杨锐说着开始洗手,一副随时准备开餐的模样。
景语兰摸着肚子,也是饥肠辘辘,她看看案板上一堆没有处理的葱姜蒜等物,摇头笑道:“你都不知道放多少盐,倒是把肉给像模像样的煮上了。”
“要是我自己吃,我连盐都不放,煮熟了随便一切,撒胡椒沾盐,想怎么吃怎么吃,用不着学这个步骤。”
景语兰笑出了声,两下把调料给处理了,随口道:“怎么你每次都能买到这么肥的牛肉?”
“我给小费啊。”杨锐一副大款的模样。
“你又不是天天买,他哪知道什么时候留给你?”
“我提前打个电话到市场,要什么东西告诉市场里的人,他们就帮我准备好了。”
“他们帮你准备,是为……为了小费?”景语兰晕了。
“递烟就行了,人家不拿钱,忒俗。”杨锐嬉皮笑脸的道:“请个保姆,一个月还要好几十块,给市场里的人几包烟,人家顺手帮个忙,合适的很。”
景语兰哑然。
杨锐看着景语兰淘米洗菜,时不时的帮个小忙,碰碰小手什么的,却是愉快的很。
接连三天时间,杨锐都是混吃混喝,半休息的状态。
唐集中实验室里的实验小组还不太熟练,进度本来就慢,华锐实验室却是非常熟练,用不着杨锐费心,两边都只要打几个电话,了解一下情况就可。若是技术再先进一些,有电子邮件的话,杨锐连按时打电话都可以省下来。
然而,杨锐希望的校内留言渐消却未能实现。校内的流言是传的少了,却远没有消失,而且颇有发酵的趋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只红人一条热议来的容易,去的也容易,弄不好连两天时间都坚持不下去,但在80年代,大家传播一条信息不容易,自然要玩的久一点。
杨锐旷课的几天时间,充其量是给谣言深度发掘的时间罢了。
几名无聊的研究生,甚至开始分析和猜测东京大学的教授名字。
东大生物学其实也就那么些个人,会在JMC发表论文,研究方向是离子膜的就更少了。
到了第二周的周一,JMC回寄的信件,更是将猜测推向了高潮。
而杨锐接到电话,于情于理都不能再玩消失了,只好回实验室接受围观。
来看热闹的……不,应该是来遛弯的人群,几乎将唐集中的实验室给挤爆了。
而且,大家自发的组成了聊天组织,交换信息:
“JMC回寄的信函,是不是等于最后决定?”
“不一定。”旁边还有好心人科普:“同行评审一般是两三个人做决定,杨锐一个人否了人家,另外一个或者两个人如果通过的话,JMC还是会刊东大教授的论文,但也可能让人家修改。”
“那就是要判断一致才行?”
“判断不一致,就要编辑分析理由了,理由充分的一方说话算数,这个说不上的。”
“杨锐是要求对方修改不是?”
“对,但改不改还要看其他的审稿人的意见,要是我,杨锐这么年轻,还是不适合取信。”
“要是不相信他的判断,何必让他做审稿人?老外无聊了才搞这种麻烦,人家不在乎年纪的。”
“怎么能不在乎。”
“你在乎美国的教授是20还是30岁?李政道好像就是20多岁做的教授吧。”
“你拿李政道和杨锐比,太夸张了吧。”
“李政道西南联大毕业以后去的美国,杨锐北大毕业以后去美国,说不定怎么发展呢。”
“哎,咱们国内自己就不能培养一个诺贝尔奖出来?”
在话题走歪之后,杨锐回到唐集中实验室,向围观群众点头致意:“遛弯呢。”
“嘿,闲逛一圈。”围观群众像是打谷场里抽旱烟的大爷,自如的打招呼,一个个的瞪大眼睛,等着看杨锐的表现。
还是唐集中将杨锐一把拉进办公室,关上门,叹口气,小声道:“这起子人,就指着看你的笑话呢。”
“不奇怪,我抢了他们的风头,又挡了他们的路,有人看不惯多正常。”杨锐没有像是唐集中想象的那样受影响。
“你不生气?”唐集中打量一番杨锐。他年纪大了,也许习惯了被人指指点点,杨锐却是年轻气盛,本应该是好冲动的年纪。
杨锐耸耸肩,道:“资源就那么多,我占掉了,别人就没有了,我有什么生气的,生气也是他们生气。”
……
497。第497章 交流合作
杨锐说的资源,还是独立实验室的事。一个院系能建的独立实验室虽然没有数量限制,但投入是不能少的。
当然,像北大这样的学校,肯定要求院系的独立实验室有充沛的资金来源,比如申请国家级基金,申请省部级项目,或者直接从有钱的国企要好处。如铁道部此等超级部委,甚至自己养着多个高校,只要投其所好,从他们那里弄到好处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然而,无论要钱的技巧有多纯熟,院系总要给自己的独立实验室一些经费,否则,独立实验室怕是一点都不在乎院系了。
院系的科研经费是有数的,给了杨锐就给不了别人。像是蔡教授前两个月给杨锐的60万经费,那都是年初就有去向的,虽然不至于周转不灵,直接影响到其他人,但总数上少了,总会体现出来,有在乎的人,自然会在乎。
当然,恨人有恨己无的心态或许更重要。
然而,杨锐是不可能放弃独立实验室的。
这是1984年的中国,全靠私人实验室做研究,终究是要混不下去的。
杨锐就算是全副精力用来做生意,都赚不到足够实验室用的钱,因为实验室的经费,永远都是要指数上涨的。
尤其是基础性研究,没有国家资助,也得有大财团的资助,80年代的中国再穷,那也是玩过两弹一星的国家,指缝里稍微漏一点,让杨锐做点不赚钱的研究,还是没问题的。
想要国家张开指缝,没有国家序列中的实验室可是不行。
为了这个目的,杨锐才不在乎别人高兴不高兴。
科研原本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踩出一条路,人类的道路,归根结底都是前驱们用尸骨踩出来的。
尝百草的神农从来都是一尊图腾,死掉了一位再来一位,代代生命拓展了人类的认知。
些许的风凉话又算得了什么。
杨锐打开门,毫不遮掩的取来邮件,撕开了写满英文的包裹。
对他来说,JMC的回复尽可预期,科研又不是什么玄学,论文更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严谨文章,JMC可以不邀请他做审稿人,但既然邀请了,那就必须重视他的评断,否则,学者的笔杆子也不是吃素的。
除非杨锐的评断错了,但是,那又怎么可能。
“撕拉!”
里面的包裹也被杨锐扯了开来,露出三封信组成的全部内容。
周围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们像是大白鹅似的,纷纷伸着脖子看。
杨锐自信个人的判断,他们的想法却各有不同。
大家嘴上不说,但还是想看了结果再做谈资。
杨锐一封信一封信看封皮。
第一第二封信均来自《JMC》的编辑社,第三封信的正面,却是两种中英两国文字。
杨锐看到封皮的同时,其他人也都看到了。
有好事者,首先读出了上面的中文:“先生敬启”。
接着,又有人读出了英文寄信人,东京大学的加藤教授。
“是那个东大教授的信?不是单盲吗?他怎么知道你是谁?”这次说话的是谭助教了,他给唐集中做头犬,不想遛弯也得来打谷场。
杨锐撕开信件的同时,道:“信是JMC转过来的。单盲应该是相对的,很多期刊对于审稿人的所在国都是不匿名的。”
因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研究习惯和研究体系,尤其是前些年的苏联与东欧国家,他们的研究水平不弱,但在许多方面都与西方世界持相反的观点,这其中自然有政治因素的存在,但很多时候,也确实是两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各自发展出的不同认识。
科学论文原本就喜欢探讨前沿科学,而在科学前沿,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一些期刊出于各方面考虑,一方面会尽可能的安排恰当的审稿人,另一方面也会让作者知道审稿人的部分信息。
如此一来,遇到分歧严重的流派,作者自然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从而也能保护自己。
加藤教授虽然不知道杨锐的名字和机构所在,但知道了他是中国人,立刻用上了以前学习的中文。
在日本,小学和中学期间,学习中文是很普遍的,一些名校的入学考试也必然会考中文,而且会考到成语的程度,用中文写信封,对一个教授来说,实在是小意思。
不过,书信原文,依旧用英语来写了,想来为了语义有歧。
杨锐默默的看起了信件。
来“遛弯”的群众则被唐集中驱赶到了边上。
“写的啥东西?”总有人好奇的猫挠。
杨锐随口道:“我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方的回应。”
“怎么回应的?”
“做出相应修改呗。行了,我得看东西了,咱们遛弯的,是不是也遛够了?”杨锐下了逐客令,有时间来闲逛的,不是年轻老师,就是年轻学生,好奇心和幼猫一样,永远没个满足的时候。
然而,杨锐还是低估了东大教授的故事的流行程度。
杨锐话音刚落,就有人笑嘻嘻的道:“给我们说说修改意见和人家的修改内容呗,让我们也学习一下。”
“是啊,给我们学习一下吧。”好几个人起哄似的配合。
起哄是80年代集体生活的常态。现在又没有QQ群和微信群的存在,一群人在一起,更是免不了任性的时候。
而在这个年代,学生与年轻人的错误,也总是容易被宽容对待。
就连唐集中,也在学生们的起哄声中露出了笑容,仿佛忘记了自己先前对他们的评价,道:“杨锐,干脆你给他们讲一讲,也让大家了解一下国外的审稿制度。”
“这个……加藤,就是东大的教授的信里,关于论文的内容其实不多。”杨锐稍微有点犹豫。
谭助教不解的道:“写了两页纸,不说论文说什么?”
“基本是在赞扬我吧。”杨锐说到这里,也没有藏着掖着的必要了,直接把信给了谭助教,道:“他说我的修改意见,给了他一些思路,他准备进行补充实验,并放弃这一次的投稿,以期与我交流和合作。”
谭助教勉强将英文信看了下去,又问了身边的范讲师,继而诧异的问:“就是说,东大教授邀请你和他合作?”
“交流合作,没那么正式,笔友一样。”杨锐没太在意。
唐集中却是非常在意的将信拿了回来,自己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严肃的道:“我看他写的很正式,行文就很正式。”
“笔友也可以很正式。”
“不管对方正式不正式,我认为,咱们首先应该把此事重视起来。”唐集中用缓慢而有力的语调说:“你们做的都是细胞膜方向的研究,领域相近,我看很有合作的接触。你如果嫌麻烦,可以找学校出面联系。”
来遛弯的酱油们的笑脸都僵硬了。
这运气也太好了吧,和东大的教授合作?
杨锐不为所动,道:“我自己的实验室还没影子呢,没法合作。再说了,我也不想和日本的实验室合作,太封闭。”
日本的科研界才是近亲繁殖的大本营,与国际主流的合作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杨锐懒得去适应他们。
杨锐自己心里有杆秤,酱油们却是再次听傻了:这么好的事,还有人拒绝?
……
498。第498章 剃头担子
学校远比杨锐想象的要积极。
这年头,就没有哪个部门不想和国外合作的。没办法,人家强你那么多,你不积极学习,又怎么跟得上对方?
而且,全国这么多部门,你不跟着学习,别人跟着学习了,结果自然是不学的落后。全靠自己,这种故事想想是挺热血沸腾的,血冷了以后,全都是个死。
不论是社会管理,经济发展还是科学进步,一切新东西的获取,学习都是最简单,成本最低的。
美国人是没地方去学了,只好漫山遍野的洒钱,以期得到好一点的结果,中国如果也闭门造车,能落得前苏联的结局就算是祖宗保佑了。
东京大学号称是亚洲第一的大学,在80年代,亦是强的过分,北大生物系早就眼馋的要命了。
杨锐这边刚刚收到信,晚饭还没吃,刘院长就破门而入了。
“杨锐,你可真是咱们的福将啊。”刘院长握着杨锐的手,激动的抖一抖,再问:“加藤教授的信呢?”
杨锐叹口气:“咱们怎么也说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高校了找合作对象,多少应该挑选一下吧。”
“挑选?那要有的挑才行啊,现在啊,划到碗里的都是肉。”
“我上次开会收了不少名片,帮您联络一下别的学校不好?”
“你要能联系到最好,如果再有一个比得上东京大学的,我找校长给你请功,但这一次,人家加藤教授亲自写信来,你也不能放过了。”
杨锐无奈的笑:“你这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碗里的肉还不是自己的,锅里的更不是自己的,杨锐,能不能喂到咱北大的嘴里,全看你了。”刘院长珍之重之的道:“你今天是咱们北大人,三十年以后,五十年以后,还是咱们北大人,你得为咱们北大,为咱们生物系多考虑。”
刘院长说的冠冕堂皇,感人肺腑,杨锐只当耳旁风吹过,笑笑道:“日本的大学,实在是封闭的一塌糊涂。再说了,日本大学的教授都很不好打交道的,颐指气使不说,上下级还非常分明。咱们和他们打交道,谁主谁次?先说好,我不给他干活。”
杨锐一方面是不愿意和日本人打交道,另一方面,也确实是闲日本人麻烦。
刘院长也知道这点,苦笑道:“主次问题,咱们的确可以谈谈,其他方面的话……其实,日本人还是很有礼貌的……”
“没有利益冲突,他们确实有礼貌,这点我也挺喜欢,勇于任事,尽忠职守放在大部分日本人身上,都担得起,这是人家的优势。但是,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日本人的进攻性也强的很。”杨锐摊开手,道:“总之,我不给日本人打工,刘院长您估计也舍不得我这个北大学子,受这门子委屈吧。当然,这个加藤教授要是愿意给我这个北大学生打工,那再另说。”
日本人比中国人还在乎面子,而且,东京大学还是教授治校,堂堂东大教授的社会地位比某些政府部长还要高,怎么可能给一名不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打工,事实上,平等交流的几率都不太高。
刘院长头痛的道:“人家写了信来,亲自提出交流合作,为此还放弃了即将发表的论文,这是很有诚意了。咱们总应该试一试吧。”
他是真舍不得这个机会。
杨锐却很舍得的道:“那是因为他不知道我的身份,多半以为我是北大的教授。中国最好的大学的教授,与日本最好的大学的教授平等交流,这个不丢人。学生就不行了吧。”
刘院长叹口气:“多好的机会啊。”
“条件不具备,就不是机会。”杨锐淡定的很。日本教育界比普通社会机构还要等级森严,同样是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被日本人发扬光大以后,普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甚至连质疑导师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中国大学里,教授们也容不下自己的学生质疑。但最起码,表达了质疑的学生至多遭受自己的教授的打压,不至于被全社会打压,这个区别还是极大的。
甚至连东大的教授本人,也不能罔顾社会准则,跑来和杨锐这个北大学生搞什么合作。东大校方知道以后,肯定会疯掉的。
敢于突破规则的日本人是日剧主角,但日剧配角才是日本人的日常。
刘院长没想到杨锐的自主意识这么强,急得团团转,又劝道:“其实没你想的那么严重,咱们在北京,他们在东京,咱们隔空交流,没有谁主谁次的说法吧。”
“出现分歧听谁的,决定谁主谁次。”杨锐看向刘院长:“能保证听我的吗?”
“咱们搞科研的,得听正确的不是?”
“就是因为不知道才搞科研,知道了又何须科研。没有做出答案以前,谁知道谁是正确的,尤其是大方向的问题,听谁的?”杨锐一点都不想让。
刘院长没话说了,又不甘心,想来想去,道:“那我先联络,具体联络成什么样子,咱们再说,好不好?”
“我没意见。”杨锐笑了笑,没有硬顶。
刘院长又是振奋又是担心的去了。
联络东大的加藤教授是很容易的事,电话打通,对一下暗号就成功了。
然而,就如何合作的问题上,双方确实是没办法谈。
尤其是刘院长,他北大生物学院的副院长身份,在国内是很拿得出手,面对外国友人就不够数了。
加藤教授也不怎么愿意和刘院长浪费时间,只是请他联络杨锐以后,就结束了通话。
刘院长又只好通过外联部侧面了解加藤教授的情况。
耽搁了两天的时间,刘院长期期艾艾的找回到实验室来,对杨锐道:“看来是我着急了。”
杨锐笑呵呵的给他泡茶,道:“跑了一路,休息一下。”
“你是一点都不着急啊。”
“我着什么急啊,您谈好了,我就照做,您谈不好,我就省心,都不吃亏。”
“哎,你不想想,你要是和东大的教授谈成了项目,这不就等于你自己身上带着项目?到时候,国家级基金都随便你申请,咱们校内的独立实验室,也不是板上钉钉了?”
“我以为咱们校内的独立实验室本来就是板上钉钉了。”杨锐笑的像是冬眠的黑熊似的。
刘院长苦笑连连:“我说的是你领导的独立实验室,你要让学校批准这个要求,不带个项目能行?”
“还有这个条件,你们当时也不说。”杨锐装作完全不懂的样子,又道:“项目不是说说话就能谈成的,我和这个加藤教授都没有接触,怎么谈得了项目。”
“你们俩还是一个说法。这样子,你和东大的加藤教授联络一下子,看看情况吧。”
“这个加藤教授,是个什么人?”
“他是东大毕业的,50年代末的东大毕业生,当年也是非常厉害了。现在主攻细胞膜方面的技术,获得教授的职称3年时间……对了,他是日本的****人士,与中国有过多次的学术交流,是反对安保,以及支持日本政府向中国赔偿和道歉的民主人士,外事部门对他的评价也比较好,所以,你和他的交流呢,也不会有政治上的危险。”
刘院长特意说了政治倾向,不是闲的无聊,而是现在的国内学术界,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
与政治安全的对象谈合作,来自外界的阻力就会少一些,而与政治危险的对象谈合作,阻力会像是万吨海水一般压过来。
杨锐也因此受到了一些影响,想想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干脆现场草拟一封信,写了几个关于细胞膜的问题,寄了出去。
虽然就是一次临时交流,刘院长已然高兴的手舞足蹈了。
……
499。第499章 署名
加藤是个很严谨的日本人。
这从他的论文,尤其是写来的信件的字里行间能够看的出来,所有的数据都有据可查,所有的分析都在逻辑框架以内,说起来简单,但是,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的时候,还能做到这一点,堪称细心谨慎。
这也是少数杨锐喜欢的日本人品性。
做科研的,不管是什么品种的,最基础的就是严谨,尤其是合作做研究的,一个人通常是在另一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做,如果遇到一个粗心大意的货把基础搞错了,后面的研究做的再漂亮都是错的。
遇到这种人,那真是想弄死一百遍再一百遍的。
日本人倒不是天生的脑袋里多一根弦,但他们全社会共同形成的欺负弱者的传统,至少增加了犯错的成本。
作为东大的教授,加藤不知道欺负了多少人,又被多少人欺负,才能坐上这个位置。
哪怕只看他前面的抬头,杨锐也相信他是不会犯低级错误的。
和这样的人讨论问题,至少不会白浪费时间。
杨锐和他有一封没一封的发着信件,讨论的问题局限在细胞膜方向,但也并不固定。
直到第二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