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处级。”
“啥?”
“教导处处长是处级。”
李鑫气的:“处级有啥用?我说,咱们说的是一个事吗?”
“我知道你意思。”孟亮叹口气道:“我给你打歌比方,你去过街上的歌舞厅吧?我们高校就是歌舞厅,教务处的处长就是经理,高教司呢,就是在歌舞厅里混的流氓团伙,你说,我们北大就算是最大的歌舞厅,又能怎么样?流氓打电话来了,经理能不听他的?”
李鑫哑然。
“我给你说,流氓找人麻烦的时候,肯定不止找一个人,现在是我,接下来就是你了,你得找你爸出面。”孟亮用警告的语气又说。
李鑫想了一会,问:“我说什么?”
“就说高教司的事啊,这都通报批评了,他总有认识的人吧……”
“我爸是民政部的,找谁说这个事?给谁说?”李鑫反问:“你一个北大图书馆的人,让北大的教务处给处分了,你让民政部的司长出来给你说情?怎么说?给谁说?”
孟亮被蒙住了,懦懦道:“那不能我就白捞一个通报批评吧。”
“要不然呢?”李鑫才不管他。
“我这是帮你。”孟亮不服气的说了一句,又把刚才的话头接上来,道:“再说,杨锐找了高教司的人整我,不可能就整我算了,他又不认识我,最后还得找上你。”
“我又不在你们学校,他还能找到中丝来?”李鑫说着还真有点心虚,景存诚就是中丝的副总,要整他是很容易的,到时候说不得还真得请出自己老爹来。
孟亮不知道杨锐还有这样的背景,尽其所能的猜测道:“你不要考我们学校吗?杨锐连教务处的人都能影响到,你就不怕他给你使坏?”
李鑫这才想到学校的问题,皱眉道:“高教司能影响教授?”
“谁知道呢?厉教授答应你没有?”
“还没有。”
“那你得问问了,说不好会怎么样。有时候就是答应了,也会反悔的不是?”孟亮自己生发着,越说越兴奋,道:“这种最讨厌了,你考完了,他反悔了,到时候你能怎么样?他说不定许诺你明年再考,你想做他的博士生,就不敢多说什么……”
“我知道了,我问问看。”李鑫被说的有点不安稳了。
孟亮追着道:“最好找你爸说说。”
“知道了。”
“顺便说说我的事。”
“知道了!”
李鑫回家以后,左想右想,确实无法安心下来,于是收拾了一下,从老爹的柜子里提了两瓶酒两条烟,准备去攻占山头。
厉教授在北大也是极有名的,作为首批招收博士生的教授,自然也是极厉害的,李鑫的手榴弹与盒子炮也只能作为助攻。
于是,李鑫得到了意料之外的结果。
“今年参加考试的同学很多,最后的结果很难预料……”厉教授给李鑫说的话,已经完全变了。
李鑫挣扎了一会,怏怏的回到家里。
这一次,他找了老爹,将情况说了,道:“杨锐肯定是找了高教司的人,给厉教授放了话,说什么结果难料,我看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让高教司的人影响厉教授?有必要吗?”李老爹想不透这点,道:“厉教授能和******说得上话,他认识高教司的司长?就为了这事?”
“爸,这不是小事吧。”
“怎么不是小事?厉教授的博士生不能考了,那就考别的教授的,为了这种事找高教司的司长?呵呵,司长有那么廉价吗?”同为司长的李老爹讽刺的笑了两声。
李鑫摇头道:“我想考厉教授的博士生,不是你说考厉教授的博士生比较好吗?”
“当初让你考厉教授的博士生,是看重厉教授在轻工业方面的权威,他有资格参与轻工业政策的制定,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上海交大的王教授不是也很好?他的意见也是有机会直达天听的……”
“那不就让杨锐得逞了?爸,你就不能出面说一下?”
“你爸就这么不值钱?”李老爹摆手道:“不值当,这种事情,你得学着自己处理。话说回来,我去找厉教授,也不能保证你就能读博,否则,我直接找他不就行了?你爸值钱也没这么值钱。”
李鑫被老爹的车轱辘话转的无奈,但也算是领会了精神,开始准备申请其他教授的博士生。
同一时间,杨锐开始寻找李鑫的论文。
他想看看,中学闹革命,成年当知青的研究生,究竟能写出多少东西。
……
321。第321章 造假
在中国,学术不端是个比政治腐败还普遍的问题。将科研经费用于日常开支,已经属于潜规则的一种了,而且不像是政治腐败,管理和监督学术开支的机构极少。
院士邹承鲁曾经列举了一位学术界人士,说这位先生在30年间发表了1500篇论文,平均每周一篇,其人就是什么事也不干,专门抄论文,也来不及,真令人不可思议。
外国人也不会更有道德,爱丁堡大学的研究员对英国1986年至2005年间进行的21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有七分之一的研究员知道同事有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比如伪造科研成果,大约46%的科学家报告说,自己某些同事在学术研究中的行为“值得质疑”,比如“有选择性地”报告研究数据、迫于研究资助方的压力修改研究结论等。
日本的美女研究员更是出名,制造假数据和图像的论文险些去评选诺贝尔奖,是个想骗学术经费,又不慎遍过头的例子。
当然,80年代初的中国学术界管理的就更松了。亩产万斤的卫星故事还没有过去多久呢,为了“科学进步”,为了节省时间和研究经费,研究员迫于政治人物的压力伪造科学结果也是常见的情景。
不过,皇帝的新衣没有拆穿的时候是新衣,拆穿了就是丑闻了,亩产万斤和学术不端皆是如此。
杨锐也不确定李鑫是否会真的学术作弊,但是,轻工业相关的论文也是很难的,会有很多的计算,很多的物理和化学,比写寒假作业的任务量要多的多,而且毫不客气的说,不是每个研究员的计算水平都过关的。
李鑫今年三十多,也就是50年代出生,小学和中学基本是在革命中度过,这种情况下,他能完成研究生教育,显然要付出常人数倍的努力,或者,常人数十倍的资源。
杨锐也不找人帮忙,自己在华东纺织工学院的条目下,找李鑫的论文。
北大的图书馆整理的很好,这花费了杨锐一些功夫,但他还是找到了三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三个中文期刊中。
研究生三年,发表三篇论文,这是挺不错的成绩了,怪不得李鑫想继续做学术。
杨锐倒是点了一下头。后世的研究生大多是从二年级开始做研究的,只有比较厉害的,又遇到厉害的导师,才能从一年级开始,所以,后世的研究生,三年也就发表一两篇论文,以得到一篇SCI论文为目标。
80年代的研究生其实更晚一些,他们往往需要在研一的时候补课,研二的时候上课,好在不用找工作,总有一年半左右的研究时间,三篇论文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杨锐将三本期刊借出来,先大致的翻了起来。
80年代的国内期刊评价体系是很混乱的,只是期刊数量还少,总体显的高端。
李鑫的论文位置都不错,三篇都是非晶态金属的实验论文。非晶态金属其实就是金属玻璃,在80年代属于热点研究,读博继续研究,确实是个很不错的方向。
然而,当杨锐具体读起了论文的时候,却发现了其间的问题。
三篇论文中的两篇,用的数据都是同一次实验。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有些实验费时费力费钱,成功率也小,好不容易做出来了,肯定想要充分利用。
不过,利用的方式也很多,深入研究并引用前文是最正当的程序,可另一方面,一旦引用了前文,本篇论文的独创性就大打折扣了,遇到严苛或不认真的审稿人,被驳回的几率很高。
比如PCR的发明人穆里斯,他的首篇PCR论文发表于《自然》,之后的深入研究重做了新的实验,却因为没有说明与《自然》发表的论文的不同,而被《科学》拒绝,最后只能去了《酶学方法》。
为了减少被拒的几率,很多论文作者就不会引用同实验的前文。
这是一个灰色地带,不受待见,但确实存在。
审稿人也不是每篇论文都看过,每篇论文都记得,即使发现了被拒,其实也没有多少麻烦,审稿人又不是学术警察,即使多嘴说上两句,也不会怎么样。
只有少数国家,才会有严格的学术管理,可即使如此,学术这么高端的东西,学者都那么忙,想要真正的严格管理,也是很难做到的。
而且,许多学者也不畏惧惩戒,大不了辞职去私营公司工作好了。便是80年代中国这样的环境,一名水平普通的研究员,或许会在北京混的不好,但只要愿意离开北京,全国尽是可去之处,仍然会有很多的地方企业来招揽的,所以,比起学术不端那软弱无力的惩戒,把握眼前,将职称和名气快速提高变的更划算了。
李鑫显然也走了一条小捷径。
他没有引用自己前面的论文,从而令自己的第二篇论文变成了一篇全新的论文。
杨锐仔细的读了它们,很快明白了为什么。
李鑫的两篇文章,根本是雷同作。
这可比两篇文章用一个实验过分的多。
确定了此点,杨锐才掏出纸笔,默默的计算起来。
一会儿,李鑫的两篇论文的秘密就呈现了出来,无非是数字游戏罢了。
第一篇论文讨论成功率,第二篇论文讨论失败率,第一篇论文做函数曲线,第二篇论文用表格代替。
不仔细看的话,还会以为他是过度使用,仔细一看,其实就是把一篇论文重写了一遍。
这当然比重做一次实验简单的多,说不定还能省下实验经费来吃几顿好的。
“要是举报的话,至少是一个内部丑闻了。”杨锐想了想,将三篇期刊收起来,准备借出去再看,这自然是他在图书馆的又一特权。
前面仔细看过的两本期刊收起来了,杨锐拿起第三本期刊的时候,却是突然想到:这货成功了一次,怎么又写了一篇完全不同的论文?如果论文是真的,怎么不再重复利用一次?
所谓狗改不了****,李鑫现在用的手段,还是比较新鲜的技能,好不容易学会了,只用一次也太可惜了。
杨锐于是坐了下来,重新翻开第三篇论文,细细“品鉴”。
作为一名中国研究生,必须要有鉴别真假论文的能力,尤其是中文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据和结果,能不用就别用,否则就是把自己的论文建筑在沙子上。而若是自己准备论文造价,那更是如此,你不能把沙子建筑在沙子上,那样塌的太快了。
与后世的造价手段相比,李鑫的手段就传统和经典的多了。
杨锐很快从他实验数据里,发现了一条漂亮的实验线。
太漂亮了,以至于与论文完美结合。
“看来得找个人把这个论文重做一遍。”杨锐脑筋一转,就想到了魏振学。
……
322。第322章 重做试验
“你要我做金属玻璃的实验?”魏振学只听杨锐说了一半,就叫了起来:“我是做化学的没错,可咱不做这个啊,你也是搞研究的人,不能看见化学的项目就让我做吧,我不做。”
“不是让你做出来,是让你重复试验,检查它的数据,你不觉得数据太漂亮了?画出来的曲线几乎和经典曲线一样了,数据处理都快省下了。”同样的实验,数据好看的解释起来就简单,说服力更强,数据不好看的就需要用数字和计算来解释了,难度更高,说服力更弱,这就好像车辆走匀速直线运动好计算解释,车辆要是走堵车运动,计算解释肯定比堵车本身要烦的多。
研究员追求漂亮而经典的曲线,这是最好的实验数据,然而,现实的实验大多数都是不好看的数据组成的,经典曲线可遇而不可求,尤其是国内目前的实验条件,你不能指望筛眼比黄豆还大的筛子下面只有芝麻。
魏振学被杨锐转移了视线,低头重看论文,一会儿说:“是挺漂亮的……但我也不是研究这个的!我想做化合物合成,不想做金属玻璃。
“搞研究做实验的,哪个不是边学边做的?你先把金属玻璃的实验做出来,以后我资助你搞化合物合成。”
魏振学被说的有些心动了,问:“那我就照他论文的模样重复一遍。”
“只重复一遍不行,你必须做出结果来,或者证明这个结果做不出来。”杨锐停了一下,道:“对外的话,你就以这篇论文为比较,做一个延伸论文,如果结果证明李鑫的论文确实可行,你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投稿发表好了,算是给李鑫增加一个引用。如果结果证明李鑫的论文不可行,你就以自己的论文受到了影响,向杂志社和李鑫的单位投诉。”
杨锐现在只是怀疑,他也不能肯定李鑫的论文就一定造假。人家万一是真的走****运,做出了漂亮曲线呢?
魏振学又看了作者的名字和单位地址,说:“重做论文也不好做呢,我以前搞煤化工的,和轻工不一样。”
“我知道,可你不能继续做重工吧,总要转一个方向。”
“我想做化合物合成。”
“化合物合成这个方向当然好,我不反对,现在是想找你先做这个实验,是你帮我忙啊。”
“我想做化合物合成。”
“化合物合成的设备还没到不是?你闲着也是闲着,做这个实验,不耽搁功夫。”
“我想做化合物合成。”
杨锐的脸都绿了:“咱们不说化合物合成行不?”
“这个实验用的仪器,咱们实验室没有,全部买下来,少说得二十多万。”
杨锐松了一口气,说:“我想办法给你借。”
大部分的实验仪器是专业的,不做该领域的实验,以后都可能用不上,而且,仪器也不是电器,掏钱就能买到,订货的时间往往长的令人发指。
魏振学想了一下,点点头说:“材料也要几千块。”
“这钱我出了。”这是逃不脱的钱,要重做实验就得花钱,往往还得多花钱。
因为对方做出了结果,实验就结束了,你得证明做不出结果,当然得要多做实验。所以,重做论文也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因为检查和重复论文往往比直接做出来还难。
比如号称中国最牛化学所的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就曾经有过博士生造价的丑闻,她的院士导师不得不派出数名博士生,用了半年时间,花费巨资才确定了造假的事实。
当然,人家是高智商的高端造假,用院士的话来说,是把30分的成绩造假成了90分。李鑫的论文水平在那里放着,如果造假了,也不可能像是人家那样高端。不过,要证明此点,至少得比李鑫的论文水平高端一点,才能做到。
这也是无数研究者前仆后继的造假而未获惩戒的原因之一。造假的成本很低,而证明造假的成本却很高。
魏振学有段时间没好好做实验了,新的实验室建成才没多久,好的项目所需的经费也不少,杨锐都没开工,他自然也没有东西可做,本人是饥渴难忍。
思来想去,魏振学道:“你让我重做这个论文可以,但你得让我做第一作者。”
杨锐莞尔:“别第一作者了,这个项目全是你的,除了时间上的要求以外,我不做别的要求。”
“真的?”
“千真万确!”杨锐心想:你就是让我做第一作者我也不做啊,学术打假这样的名声,好听不好玩。
魏振学却是一下子高兴了。
他写的论文不多,给杨锐做助手期间,跟杨锐混出来的多是第二作者,实际上,杨锐给出的第二作者都寥寥无几,必须是魏振学深入参与过的论文,才会给他第二作者的名头。
而作为研究者,每个人都希望写着自己名字的论文越积越多。
第一作者才算是你写的论文,第二作者神马的,也就是科研民工以下有点用,以后就很难产生效果了。
“就这么说定了,你看好吧,只要有一点问题,我都给你揪出来。”有钱有实验室,还许诺给位置,这样的环境,包养一两个研究员还是很妥帖的,魏振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大变化。
杨锐这时候一笑,说:“这是得罪人的活,你就不怕得罪了人家?”
“他要是被我查出来,做不了人的……咳咳……”魏振学豪迈捶了捶自己的胸脯,然后被自己打的咳嗽起来。
刚刚有点被他情绪感染的杨锐,无奈的看着险些捶伤了自己的魏振学,甩甩手走了。
魏振学当天下午就开始了实验的准备工作。
杨锐则是装着糖衣炮弹前往北京钢铁学院,让涂宪帮忙找北京钢铁学院的化学系借仪器。
作为北京科技大的前身,北京钢铁学院最强的是冶金系,化学系也在第一集团内,算是国内极好的化学专业了,各种研究设备也是非常的齐全。
不过,再齐全的设备也不能敞开了给外面的人用,涂宪虽然在化学系呆过,也只能做个引荐,让杨锐用糖衣炮弹砸几个预约出来。
用“手榴弹”都不能攻陷的阵地,也就不用多想了,杨锐返回北大,再找唐集中帮忙。
以电泳实验室为名发表出去的论文已有4篇,尽管其中的两篇尚未发表,这种惊人的效率,也让唐集中对杨锐再次刮目相看,借实验仪器的事,更是爽快的帮忙的。
杨锐差不多用了两天时间,才将需要借用的仪器在未来两周里预约好了。
魏振学根本没想到杨锐的速度如此之快,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好加班将实验准备弄了出来,然后跟着杨锐去认门,再按预约时间使用仪器。
从实验室里借仪器,向来都是极难的,杨锐做实验狗的日子里,印象最深的经历就是借仪器。
实验狗们的情商普遍不高,有时候拒绝的生硬的令人受伤,但为了完成实验,又必须要去借仪器,白天不行就晚上,晚上不行就凌晨,有时候还要承受对方的监督乃至毁约,总的来说,前往别的实验室用仪器,感觉上就像是小学期间向同学借玩具,只不过,小学的孩子互相之间都是没心没肺的,实验狗的心肺功能若是不够的话就容易受伤了。
好在杨锐的弹药充足,各个实验室的研究员也够淳朴,往往两包烟就能换一个笑脸,与研究生时代的窘迫完全不同。
这一番行走,也让杨锐多认识了一些研究生、讲师等科研民工,因为实验室大多数是他们管理的,导师虽然掌握着实验室的大权,却不可能细致到连实验室的空闲时间都给管理了。
周五,杨锐照例在食堂请客,几个有空的实验室研究员也毫不客气的蹭吃。
现在的学生多不宽裕,有杨锐这样一个冤大头定期请客,自觉出了力的都愿意来。杨锐也觉得方便节省,往往招呼一大桌子的人,都花不了十块钱,做事还方便的多。
几个人正吃的高兴,李鑫突兀的坐在了旁边的椅子上,笑道:“你在这里呢。”
他笑的有点寒碜,下槽牙磨着道:“杨锐,是你给厉教授放话了吧?”
兴师问罪的气氛,瞬间让餐桌上的气氛跌了下来。
杨锐的小狗腿孙汝岳放下筷子,问:“你谁啊?”
“关你屁事。”李鑫肚子里一窝火,呛了孙汝岳一句,还是对杨锐道:“我准备报陶教授的研究生了,你有本事再给陶教授放话,我算你厉害。”
同为牛级教授,厉教授是能直达天听的轻工业专家,陶教授就只是业界大拿了,档次差了不少,怨不得李鑫生气。
杨锐则被李鑫说的一笑,问:“你找过来就是为了说这个?不过,你怎么就非要在北大读博,清华也不错呀,对不对?”
“我还就和你杠上了,有本事你就再让你高教司的亲戚打电话。还有,孟亮的处分你最好取消了,否则,小心我们写大字报揭露仗势欺人。”李鑫哼了一声,不屑的看看周围的本科生,转身离开食堂。
他以为杨锐是用背景压人,自然一点都不担心读博受影响。国内招收博士生的教授的确不多,可也不少,而且都是有些影响力的牛人,背景压人这种事,不可能一路做下去的。
杨锐失笑,心想:一个论文造假的研究生,还考什么博士,写什么大字报啊,公信力这种东西平时是没什么用的,考博士或者搞街头政治却是少不了的。
……
323。第323章 实验室传说
“哎?这人做什么的?嚣张的很啊。”毛启明端着红烧肉到桌前,瞅着李鑫摇摇摆摆的背影,不屑的撇撇嘴。
杨锐笑了一下,说:“是个外校的研究生,想考咱们学校的博士,以为我要坏他好事?”
“这人啊,都当自己是个人物了。”毛启明碎碎念道:“刚才我不在,要不然,听他这么和你说话,我非得给他几巴掌,让他知道知道规矩,想我们高中那会儿,外校的学生来本校都得低着头,要不然就小心别被打残……呶,剩下的饭票。”
毛启明将红烧肉放在桌子上,又将多出来的饭票菜票还给杨锐。
“你收着吧,下次再有聚会,我要是不在,你就把钱付了。”开学快一个星期了,杨锐平时都在外面吃饭,周五就在学校食堂请同学,谁愿意来就来,他只管买单,不管来人是做什么的。
利用这种方式,杨锐的名声迅速转好,虽然免不了大款的评价,但实际上已多是正面评价了。
他表面上的稿费就有数千元之多,而在北大的食堂里,一餐请人吃饭,也鲜少有花20块的,多数时间都是十元左右,一周请先大家一次,并不突出。
王亚平或者实验室的研究员,自觉帮了忙的,就会很自在的来搓一顿,周末手头紧张的同学,也有不那么自在的来搓一顿的,杨锐全都不管。
毛启明是宿舍里唯一常来的学生。他的性子很活泛,又在杨锐的帮忙下进了学生会,于是特意与杨锐走的很近,也愿意时不时的帮杨锐处理一些宿舍里的琐事。
听杨锐说收着钱,毛启明就高兴的把钱给揣了起来,自觉受到了信任,道:“我回去做个小本子,记账。对了,那外校生还来吗?看着挺显老的,工作了吧。”
“应该工作了,知青,读了大学又读了研。”杨锐随口说。
“再来你就喊我,非得教他些规矩。”毛启明举起有点瘦弱的胳膊,在空中比划了两下,说:“做人要紧的诚实,对不对,不能随便过来就胡说八道,你怎么可能坏他好事。”
杨锐呵呵的一笑,说:“的确是有些误会。”
“所以说嘛,哎,怎么误会的,你认识能收博士的教授?”
“不认识,所以说是有些误会,他以为我给教授说了什么,其实我没说嘛。”杨锐说话说了一半,对于给外面防话什么的,他就悄然隐藏了起来。
“你脾气就是太好了,这么着,还不让人家骑到脸上去,下次这个研究生再来了,你一定喊我们。”毛启明说着,伸出筷子,冲向红烧肉。
离开了食堂的李鑫在北大的校园里走了一圈,方才回了家。
他是特意去刺激杨锐的。
李鑫并不怕杨锐再找“高教司的亲戚”帮忙,大不了再换一个教授考他的博士生,没有了提前看好的厉教授的博士生,其他几名博士生导师都是学术型的,对李鑫来说,没什么区别了。
李鑫换一个教授的博士生去考,基本没什么成本,而杨锐要阻止他考某一个导师的博士生,照李鑫想来,却是成本不菲。
所以,李鑫反而有点期待杨锐阻止他,他挑衅了一番,又去见了一次陶教授,没有发现陶教授的态度有所变化,于是安心下来,心想:杨锐要是就此放弃也好。
杨锐自然没有放弃。
他只是用的手段,与李鑫想象的完全不同。
他甚至没有花费自己多长时间,只是借用了魏振学和实验室的资源。
而魏振学所花费的时间和实验室的资源消耗,也远小于两人的预计。
“这人太懒了。”重做了实验的魏振学再见到杨锐,相当不屑的评价李鑫的实验,说:“本来是个挺简单的实验,他不好好做,偏要用猜的……”
“猜对了吗?”这是杨锐关注的要点。
学术造假的人也不是傻瓜,简单的学术造假,通常是先研究员不能做出期望的实验结果,以符合自己的论文主题或者结论,于是造出虚假的数字乃至虚假的图表。
有些时候,他们是对的,有些时候,他们是错的,实验的目的也是如此,检验理论是否正确。
所以,学术造假是否能被发现,经常就变成了概率题,某些时候,某些人即使省去了实验步骤,也能猜对实验结果,面对这种学术造假,揭露就要困难的多了。
魏振学笑笑,道:“猜对是猜对了,但他的数据,是不可能出现的。”
“为什么?”
“他的实验基础有问题,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偏移,所以,如果他真的做了实验,完整的做出来,会发现数据出了问题,仔细处理以后,就应该能发现集体偏移,接着,数据就能用了。结果他的数据里完全没有偏移,所以确定是造假了。”魏振学说的有点得意。
他说的轻松,但找出这样的数据问题,其实并不简单,要使用大量的计算,还有一点点运气才能发现。
尤其是不严谨的集体便宜,一些数据会有相当的迷惑性,说2468变成3579是集体向右偏移了1个位置,2378的判断就不好这样说了,当数据变的非常多非常复杂的时候想想令人想吐的奥数题,就可以窥见部分的难度。
“我看看。”杨锐拿了魏振学的实验记录过来,一行行的查看。
找别人造假,如果发现自己的数据有问题,那就尴尬了。
在杨锐的要求下,魏振学的实验记录搞的非常完整。
这是个好习惯,当实验记录能够完整体现实验的时候,错误实验就与正确的实验一样变的有价值了。如果出了问题,就可以通过实验记录查找原因。
杨锐最初做科研狗的时候,很少注意这一点科研狗不怎么需要脑子,也用不着通过实验记录去判断结论,它只要工作就行了。
但当杨锐进步到科研民工的时候,则渐渐发现了实验记录的好处。
在很多时候,两次实验的异同,或许就因为两瓶试剂来自不同的厂家,没有完整的实验记录,两次实验弄不好全白做了。
从魏振学的实验记录可以看出来,他的头几次实验偏差都很大,但是,偏差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
接下来,魏振学据此又做了几次实验,确定了偏差值,从而确定了最终曲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